1. 新疆資源很豐富,可是為什麼新疆依然貧窮
因為資源沒有開發,新疆不像中東那樣,資源儲量很高但是開發難度高。氣候也惡劣。像中東那些油井都是自噴井油層淺壓力高打個洞自己就會噴出石油,而新疆的油田油質也比較低油層深而且還需要用抽油機才能抽上來。而且新疆的氣候很惡劣給工程施工也提供了很大障礙。石油如此其它也一樣所以說開發西部是一項非常艱難的任務。
2. 新疆什麼資源不足
新疆之所以落後,需要國家政策扶持,根本原因是觀念落後。 最不足的是創新發明環境資源、高科技產業的資源,包括研究開發人員、產品工器具、關鍵的生產裝備(數控機床、重機、精密加工)、熟練的產業工人隊伍。
其他的自然資源都很豐富。 樓上的不熟悉就不要猜了,新疆的淡水資源蘊藏量在全國名列前茅,雪山和冰川數量巨大,還有全國最大的內陸淡水湖博斯騰湖。 另外,新疆在伊犁河谷地區、阿勒泰喀納斯地區、天山山區、哈密巴里坤山區和草原都有大量的原始森林,資源含量絕對比全國多數省份大,沒有去過新疆的內地人是想不到的。
3. 新疆有哪些礦產資源
新疆礦產種類全、儲量大,開發前景廣闊。發現的礦產有138種,其中9種儲量居全國首位,32種居西北地區首位。石油、天然氣、煤、金、鉻、銅、鎳、稀有金屬、鹽類礦產、建材非金屬等蘊藏豐富。
新疆石油資源量208.6億噸,佔全國陸上石油資源量的30%;天然氣資源量為10.3萬億立方米,佔全國陸上天然氣資源量的34%。新疆油氣勘探開發潛力巨大,遠景十分可觀。全疆煤炭預測資源量2.19萬億噸,佔全國的40%。黃金、寶石、玉石等資源種類繁多,古今馳名。
(3)新疆還有多少資源沒有開發擴展閱讀
新疆簡介
新疆地處亞歐大陸腹地,陸地邊境線5600多公里,周邊與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斯坦八國接壤,在歷史上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現在是第二座「亞歐大陸橋」的必經之地,戰略位置十分重要。
新疆現有55個民族成份,主要居住有漢、維吾爾、哈薩克、回、蒙古、柯爾克孜、錫伯、塔吉克、烏孜別克、滿、達斡爾、塔塔爾、俄羅斯等民族,是中國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
4. 新疆有哪些豐富的自然資源
鈹、白雲母、鈉硝石、陶土、蛇紋岩、寶石、石棉、和田玉、鹽、芒硝、鈉硝
烏魯木齊市:石膏、煤、油頁岩、磷、鐵、鈾、錳、金
水磨溝區:煤、油岩、頁岩、陶土、溫泉、礦泉水
南泉區:煤、石灰石、鐵、花崗石、金、鉛、礦泉水
東山區:煤炭、鐵礦石、粘土、石灰石
烏魯木齊縣:煤、石灰石、石膏、銅、磷 金、芒硝、鐵、湖鹽
新疆礦產資源極為豐富居全國第二位
新疆是中國礦產資源最為豐富的省區之一,礦產種類全,儲量大,開發前景廣闊.目前發現的礦產有138種,其中,5種儲量居全國首位,25種居全國前5位,40種居全國前10位,23種居西北地區首位.新疆礦產保有儲量列全國前10位的礦種有:鈹、鈉硝石、白雲母、蛭石、陶瓷土;冶金用脈石英、自然硫、長石、化肥用蛇紋岩;膨潤土、水泥用大理岩、鎳、鉻鐵礦;鑄石用輝綠岩、石油、毒重石;煤、菱鎂礦、鎂鹽、鉀鹽、石棉、玻璃用脈石英、水泥用泥岩、天然氣、銫、水泥用頁岩;鉍、鉑族、鋰;油頁岩、水泥用黃土、芒硝;泥灰岩、硼、碲;錳、鈷、鉭、鈮、玻璃用砂、鹽.
1、能源礦產.新疆擁有石油、天然氣、煤、油頁岩和鈾5種能源礦產,其中石油、天然氣和煤是新疆最具優勢的礦產資源.新疆是中國陸地石油最有遠景的地區之一,准噶爾、塔里木、吐魯番—哈密三大油氣沉積盆地以及其他19個大小沉積盆地成油地質條件好,沉積面積達95萬平方公里,約佔中國陸地沉積面積的1/4;其中塔里木盆地面積56萬平方公里,是中國最大的含油氣沉積盆地,預測油氣資源量184億噸,其中石油資源量101億噸,天然氣8.3萬億立方米,是我國「西氣東輸」的起點.根據第二次油氣資源評價,新疆石油資源量300億噸,佔全國陸上石油資源量940億噸的1/4強,現石油保有儲量居全國第3位,未動用的石油儲量居全國之首;新疆原油具有含硫低、凝固點低的特點,是生產高級潤滑油、高速公路瀝青、高級冷凍機油和醫葯化妝品等特種產品的最佳原料,特別是重質油的儲量和質量均居全國之首.天然氣資源量為10.8萬億立方米,佔全國陸上天然氣資源量30萬億立方米的34%.新疆的煤炭地層面積預計為30.7萬平方公里,煤炭預測資源量2.19萬億噸,佔全國的40%,居全國之冠;已探明的儲量約170多億噸,在全國名列第8位,在西北地區名列第2位;其中吐魯番——哈密盆地和准噶爾盆地已列入世界10大煤田行列.
2、金屬礦產.新疆的黑色金屬及有色金屬礦產在全國佔有一定的地位,已探明的金屬礦產有27種.黑色金屬礦產資源有鐵、錳、鉻、釩、鈦5種,其中鐵礦已探明的儲量居全國第5位,錳礦居全國第8位,鉻礦居全國第5位.有色金屬礦產主要有銅、鎳、鉛、鋅、鋁等,礦種的特點是分布廣、礦點多、富礦多、伴生礦多,有利於綜合開發利用.新疆的貴金屬及稀有金屬礦產位居全國前列.有探明儲量的貴金屬礦產有金、銀、鉑、鈀.新疆的黃金資源比較豐富,全疆85個縣市中,59個縣市有黃金資源.新疆是中國主要的稀有金屬礦產地,尤其以鈹、鋰、鈮、鉭等稀有金屬礦產享譽中外.
3、非金屬礦產.新疆非金屬礦產比較齊全,已探明的非金屬礦產有43種.冶金用輔助原料非金屬礦產8種,其中菱鎂礦居全國第4位;化工原料非金屬礦產13種,其中鈉硝石、蛇紋岩、鉀鹽、鎂鹽、芒硝、自然硫、毒重石、鹽等保有儲量都居全國前列;建材原料及其他非金屬礦產24種,其中白雲母、膨潤土、蛭石、陶瓷土的探明儲量都居全國第1或第2位.工藝美術用特種非金屬與寶石礦產有水晶和各種寶石、玉石和彩石.寶石已發現70多個品種,如馳名國內外的海藍寶石、綠寶石、碧璽、芙蓉石、石榴石、紫羅蘭寶石等.玉石中主要是和田玉又稱軟玉,為中國所特有,其中優質羊脂玉是世界罕見玉種.
總之,新疆是中國礦產資源最為豐富的省區之一,開發前景廣闊,可建成具有全國意義的石油和石油化工基地、煤炭和煤炭化工基地、鹽和鹽化工基地、有色和稀有金屬基地.
5. 新疆土地資源現狀分析
2005年末,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土地總面積166.49 萬平方千米(摺合24.97億畝),約佔全國土地總面積1/6。農用地6306.07萬公頃(9.46億畝),占土地總面積的37.88%,其中,耕地406.34萬公頃(6095.10萬畝),占農用地面積的6.45%;園地35.43 萬公頃(531.45萬畝),占農用地面積的0.56%;林地677.07 萬公頃(10156.05萬畝),占農用地面積的10.74%;牧草地5116.07萬公頃(76741.05萬畝),占農用地面積的81.13%;其他農用地71.16萬公頃(1067.40 萬畝),占農用地面積的1.13%;建設用地122.07萬公頃(0.18 億畝),佔0.73%,其中,居民點及工礦用地97.63萬公頃(1464.45 萬畝),占建設用地面積的79.97%;交通用地6.12萬公頃(91.80 萬畝),占建設用地面積的5.01%;水利設施用地18.33 萬公頃(274.95 萬畝),占建設用地面積的15.01%;未利用地10220.83 萬公頃(15.33 億畝),佔61.39%。土地開發利用率為38.61%。人均耕地0.20公頃(3.03畝)。
第一節 土地資源空間分布
全疆土地總面積166.49萬平方千米,其中,北疆3918.5萬公頃,約佔全疆土地總面積23.54%;南疆10633.89 萬公頃,約佔全疆土地總面積63.87%;東疆2096.58 萬公頃,約佔全疆土地總面積12.59%。
一、農用地
農用地 6306.07 萬公頃(9.46 億畝),占土地總面積的37.88%。北疆3236.89萬公頃,占農用地總面積的51.3%;南疆2541.91萬公頃,占農用地總面積的40.3%;東疆527.27 萬公頃,占農用地總面積的8.4%,其中:
(一)耕地
總面積406.34萬公頃,占農用地面積的6.44%。北疆229.18萬公頃,佔耕地面積的56.4%;南疆163.79 萬公頃,佔耕地面積的40.31%;東疆13.37萬公頃,佔耕地面積的3.29%。
(二)園地
總面積35.43萬公頃,占農用地面積的0.56%。北疆4.35 萬公頃,占園地面積的12.28%;南疆27.53 萬公頃,占園地面積的77.70%;東疆3.55萬公頃,占園地面積的10.2%。
(三)林地
總面積 677.07 萬公頃,占農用地面積的 10.74%。北疆249.16 萬公頃,占林地面積的36.8%;南疆368.68 萬公頃,占林地 面 積 的 54.48%;東 疆 59.04 萬 公 頃,占 林 地 面 積的8.72%。
(四)牧草地
總面積 5116.07 萬公頃,占農用地面積的 81.13%。北疆2726.83萬公頃,占牧草地面積的53.3%;南疆1942.05 萬公頃,占牧草地面積的 37.96%;東疆 447.19 萬公頃,占牧草地面積的8.74%。
二、建設用地
總面積122.07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0.73%。北疆48.0萬公頃,占建設用地總面積的39.32%;南疆52.87 萬公頃,占建設用地總面積的43.31%;東疆21.20 萬公頃,占建設用地總面積的17.38%。其中:
(一)居民點工礦用地
總面積 97.62 萬公頃,占建設用地面積的 79.97%。北疆40.93萬公頃,占居民點工礦用地面積的41.93%;南疆36.57 萬公頃,占居民點工礦用地面積的37.46%;東疆20.12 萬公頃,占居民點工礦用地面積的20.61%。
(二)交通用地
總面積6.12 萬公頃,占建設用地面積的5.01%。北疆2.9 萬公頃,占交通用地面積的47.38%;南疆2.37 萬公頃,占交通用地面積的 38.73%;東疆 0.85 萬公頃,占交通用地面積的13.89%。
(三)水利設施用地
總面積18.33萬公頃,占建設用地面積的15.02%。北疆4.17萬公頃,占水利設施用地面積的22.75%;南疆13.93 萬公頃,占水利設施用地面積的76%;東疆0.23萬公頃,占水利設施用地面積的1.25%。
三、未利用地
總面積 10220.83 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 61.39%。北疆633.61萬公頃,占未利用地總面積的6.20%;南疆8039.11 萬公頃,占未利用地總面積的78.65%;東疆1548.11 萬公頃,占未利用地總面積的15.15%。2005年新疆土地資源空間分布情況詳見表2-1-1和表2-1-2。
表2-1-1 2005年新疆土地利用現狀
表2-1-2 新疆土地利用現狀構成情況
第二節 土地利用變化
通過對1996~2005年期間全區土地資源各類用地面積調查,分析1996~2000年和2001~2005年兩個時段土地利用動態變化情況。
1996~2000年土地利用面積的變化,牧草地和未利用地減少,其他地類均有增加。全區耕地總面積由1996年398.57萬公頃逐年擴大,到2000年全區耕地總面積為416.40萬公頃,增加耕地17.83萬公頃,增加幅度為4.48%;園地面積由1996年16.46萬公頃增長到2000年19.22萬公頃,增加園地2.76萬公頃,增加幅度為16.77%,增幅較大;林地面積由1996年640.09萬公頃擴大到2000年656.41萬公頃,增加林地16.32 萬公頃,增加幅度為2.55%;居民點及工礦用地由1996年86.80萬公頃增長到2000年88.68萬公頃,增加居民點及工礦用地1.89萬公頃,增加幅度為2.18%。
2001~2005 年,土地利用最為明顯變化的是全區耕地總面積由2001年416.40萬公頃逐年減少,到2005 年末全區耕地總面積為406.34萬公頃,耕地減少10.06 萬公頃,減少幅度為2.42%。園地、林地、居民點及工礦用地則穩步增長,其中園地面積由2001年19.68萬公頃增長到2005 年35.43 萬公頃,增加15.75 萬公頃,增加幅度為 80.03%,增幅巨大;林地面積由 2001 年的656.72萬公頃擴大到2005年的677.07萬公頃,增加林地20.35萬公頃,增加幅度為3.10%;居民點及工礦用地由2001 年的88.89萬公頃增長到2005年的97.63萬公頃,增加8.74萬公頃,增加幅度為9.83%,增幅較大。
一、農用地
(一)耕地面積變化趨勢分析
1996~2005年,全區耕地總面積398.57萬公頃擴大到406.34萬公頃。其中,「九五」期間增加16.83 萬公頃;「十五」減少9.06萬公頃,主要是生態退耕和農業結構調整所致。
圖2-1-1 1996~2005年新疆耕地變化趨勢圖
圖2-1-2 1996~2005年新疆各區域耕地變化趨勢圖
1996年到2001 年南、北、東疆耕地面積均呈增長趨勢,在2002年有所下降,2003 年南、北疆耕地面積進一步下降,東疆有緩慢的增長,2005年全疆耕地面積均有所增加。
2002 年土地利用變化的最大特點是生態退耕速度明顯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大根據新疆土地變更數據的統計顯示,耕地總面積為411.59萬公頃,根據新疆土地利用變化情況分析,耕地減少去向主要在以下4個方面:生態退耕面積5.3萬公頃,農業結構調整佔用耕地3.6萬公頃,建設佔用耕地0.36 萬公頃,自然災害毀壞耕地0.18萬公頃,生態退耕和農業結構調整在新疆減少耕地構成中分別佔6.1%和38.2%。2002 年新疆通過土地整理復墾開發新增耕地4.75 萬公頃,補充耕地比建設佔用和災毀的耕地多4.21萬公頃。如果不考慮農業結構調整和生態退耕等佔用耕地,基本實現耕地佔補平衡。
2003年新疆耕地面積為403.72 萬公頃。耕地變化情況為:增加耕地3.94萬公頃,增加來源土地整理3.06 萬公頃,開發0.21萬公頃,復墾0.02萬公頃,農業結構調整0.23萬公頃,其他0.42萬公頃。全區減少耕地11.81 萬公頃。減少的原因為:建設佔用0.24萬公頃,生態退耕6.19萬公頃,農業結構調整5.31 萬公頃,自然災害損毀0.01 萬公頃,其他0.06 萬公頃。與2002 年相比,全區耕地凈減少7.87萬公頃。
2004年新疆耕地面積為402.55 萬公頃。耕地變化情況為:增加耕地2.22萬公頃。增加來源土地整理0.06 萬公頃,開發0.85萬公頃,復墾0.08 萬公頃,農業結構調整 0.508 萬公頃,其他0.72萬公頃。全區減少耕地3.39 萬公頃。減少的原因:建設佔用0.19萬公頃,生態退耕1.17萬公頃,農業結構調整1.81 萬公頃,自然災害損毀0.006 萬公頃,其他0.21 萬公頃。與2003 年相比,全區耕地凈減少1.17萬公頃。
2005年新疆耕地面積為406.34 萬公頃。耕地變化情況為:增加耕地6.01 萬公頃。增加來源為:土地整理0.013 萬公頃,開發1.80萬公頃,復墾0.025 萬公頃,農業結構調整1.27 萬公頃,其他2.90萬公頃。全區減少耕地2.22萬公頃。減少的原因:建設佔用0.26 萬公頃,生態退耕0.43 萬公頃,農業結構調整1.42 萬公頃,自然災害損毀0.018萬公頃,其他0.09萬公頃。與2004年相比,全區耕地凈增加3.79萬公頃。
(二)園地面積變化趨勢分析
1996~2005年,園地面積由16.46 萬公頃增長到35.43 萬公頃,增加18.97萬公頃,增加幅度為115%,增幅巨大。
圖2-1-3 1996~2005年新疆園地變化趨勢
圖2-1-4 1996~2005年新疆各地園地變化趨勢圖
1996年到2001年南、北、東疆園地面積都呈增長趨勢,增長幅度分別為18%、25%、19.5%,全區增長幅度較大。2001 年到2005年南、北、東疆園地面積都呈高速增長趨勢,尤以南疆增長最快,增長幅度分別為94.16%、17.64%、27.85%。
新疆光、熱等資源的區域特殊性,利於發展具有地方特色林果產業。近幾年由於市場需要,新疆園地面積呈較大幅度增長趨勢,加之南疆豐富的光熱資源利於發展園藝生產,大力發展環塔里木盆地的特色優質林果產業帶,從而促使南疆園地面積大幅度增長。
(三)林地面積變化趨勢分析
1996~2005年,林地穩步增長,面積由640.09 萬公頃擴大到677.07萬公頃,增加約37 萬公頃,增加幅度為5.77%。從2001年以後增幅較大。
圖2-1-5 1996~2005年新疆林地變化趨勢
(四)牧草地面積變化趨勢分析
1996~2005年,草地面積由5159.60萬公頃減少到的5021.58萬公頃,減少138.02萬公頃。但是人工草地面積由9.47萬公頃增長到24.62萬公頃,增加15.15萬公頃,增加幅度為160%。
二、主要建設用地變化情況
建設用地總量由1996 年的108.70 萬公頃增長到2005 年的122.07萬公頃。其中,居民點和工礦用地「九五」期間增加1.89萬公頃,「十五」期間增加8.75 萬公頃;交通運輸用地增加1.41萬公頃;水利設施用地增加1.14萬公頃。
圖2-1-6 1996~2005年新疆牧草地變化趨勢
圖2-1-7 1996~2005年新疆人工草地變化趨勢
圖2-1-8 1996~2005年新疆建設用地變化趨勢
通過對1996~2005 年期間全區居民地與工礦用地面積調查,得到全區居民地及工礦用地面積變化趨勢(見圖2-1-9)。
圖2-1-9 1996~2005年新疆居民地與工礦用地變化趨勢圖
圖2-1-10 1996~2005年新疆各地居民地與工礦用地變化趨勢圖
1996年到2001年南、北、東疆居民地及工礦用地面積都呈增長趨勢,增長幅度分別為 2.97%,2.93%,0.43%。2001 年到2004年南、北、東疆居民地與工礦用地面積繼續呈增長趨勢,尤以北疆增長最快,增長幅度分別為3.95%,15.88%,6.28%。
2005年全區居民地及工礦用地總面積97.63 萬公頃,其中,城市用地3.94萬公頃,占總面積的4.04%;建制鎮用地4.62萬公頃,佔4.73%;村莊用地47.96萬公頃,佔49.12%。
自治區城市用地的規模呈不斷擴大的趨勢,與1996 年相比,2005年全區城市用地為3.94萬公頃,比1996 年增長11.61%。建制鎮用地規模也呈不斷擴大的趨勢。居民點用地規模呈現持續平穩的上升趨勢。
圖2-1-11 1996~2005年新疆城市用地變化
圖2-1-12 1996~2005年新疆建制鎮用地變化
圖2-1-13 1996~2005年農村居民點用地變化
第三節 土地資源特點
一、土地資源開發利用的綠洲特點
新疆具有166.49萬平方千米的土地面積,地域遼闊,但是人類主要活動空間卻集中在綠洲之上。新疆綠洲面積為12.59萬平方千米,佔全疆土地面積的7.56%,其中,人工綠洲面積為9.98 萬平方千米,佔全疆土地面積的5.99%,天然綠洲面積為2.61 萬平方千米,佔全疆土地面積的1.57%。
人工綠洲包括耕地、園地、人工林地、人工草地、工礦用地、交通用地、水利設施等用地組成。人工綠洲反映了新疆土地資源開發利用的程度,全疆社會經濟活動幾乎都集中在人工綠洲上進行,而人工綠洲成為新疆土地開發利用的一種獨特模式。
天然綠洲包括平原河谷林、平原灌木林、平原草甸、河流、湖泊、坑礦等土地類型組成。天然綠洲狀況反映了新疆土地資源利用環境的保護程度及質量的好壞,與人工綠洲唇齒相依,休戚相關。大部分人工綠洲是由對天然綠洲的開發利用演變而來,人工綠洲和天然綠洲存在著復雜的制約關系。
綠洲的質量與發展規模,最終受水資源供給的制約。新疆土地利用的綠洲利用形式是新疆土地資源利用的最大特點,正確處理天然綠洲、人工綠洲和荒漠土地的關系,合理確定人工綠洲的規模,是新疆土地資源開發利用中必須考慮的問題。
二、具有發展特色農業的特點
十分豐富的光熱資源和相對穩定的綠洲灌溉農業生態條件,使新疆具有發展特色農業的客觀條件。首先,灌溉農業用水有一定保證,並能根據作物生長需要適時、適量灌溉,為作物充分利用光熱資源和土壤養分,達到優質高產奠定了可靠基礎。同時,水資源較為穩定。新疆地表水總徑流量年際變差系數僅為0.13,相對變幅為38%。暖年份中,高山凍雪融化補給多,中、低山降水補給少;在冷濕年份中,中、低山降水補給多,高山區冰雪融化補給少,這樣的水資源的供給規律,保證了無論在暖或冷濕年份均能使水資源發揮互相調劑與補充的作用,使水源保持基本穩定。其次,豐富的光熱資源是新疆發展特色農業的重要保證,新疆因乾旱少雨、晴朗天氣多、空氣水分少、大氣透明度高,太陽輻射量達130~150 千米/厘米2·年,僅次於青藏高原。日照時間長,年日照時數比國內同緯度地區多幾百小時。溫度的日較差大,加之灌溉有效配合,達到水熱同期,植物光合作用好,干物質積累多。因此,新疆具有發展特色農業的良好基礎。如優質的小麥、玉米、油菜、油葵、紅花、花生,優質的棉花、甜菜、亞麻,優質的瓜菜、水果等。因此,在土地資源開發利用中,要充分把握好新疆土地資源具有開發特色農業的特色。
三、具有生態環境脆弱的特點
新疆地處歐亞大陸腹地,年平均降水為150毫米,降水量只佔全國的4%。森林草原植被主要分布在山區,廣大平原為荒漠植被,土地極易沙漠化,生態環境脆弱。平原地區年大風次數多達10~20天,起沙風佔全年刮風頻率的15%以上,同時具有豐富的沙源,大風和揚沙為土地沙化提供了動力條件,沙化威脅相當嚴重。其次,新疆土地鹽漬化普遍。由於乾旱少雨,土壤淋溶作用弱;又由於灌溉過量及渠系輸水滲漏嚴重,使地下水位升高,在強烈的蒸發作用下,土壤鹽漬化嚴重。再次,新疆深處內陸,除額爾齊斯河外,新疆河流都屬於內陸河,河流沿途溶解的有毒害物質只能向盆地聚集,導致土地資源的自凈能力低,有毒害物質容易積累。所以,新疆土地資源開發利用,必須充分考慮生態環境脆弱的特點。
四、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具有顯著的流域性特點
新疆土地資源開發利用,是按流域來開發利用的。新疆主要靠山區降水,並形成大小不同的河流流向盆地,平原降水極少,綠洲、農業、生態都需灌溉。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因受水資源灌溉條件的限制而按流域分布。人類最早期從河流下游三角洲地帶進行土地開發利用。古代由於生產工具落後,生產力低,大多在地勢平坦,水網發育、引水容易的下游地段開發。如現已深埋於塔里木盆地沙漠中的尼雅、樓蘭等古綠洲,都是逐水草式的開發。隨著人們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水利技術的進步,築壩、修渠、建水庫,才逐步向中、上游進行土地開發利用。因而也就產生了河流全流域的水資源合理分配問題。由於上游土地開發利用過度引水,致使下游地段斷流,河流縮短,湖泊乾涸。如塔里木河下游多年斷流,羅布泊乾涸和艾比湖萎縮等,就是土地開發利用沒有考慮到流域性特點。根據新疆土地利用的流域性特點的要求,土地開發利用的統一管理,首先需要水資源按流域分配的統一管理做基礎。因此,新疆土地開發利用需要水資源統一管理政策與土地資源開發利用相配合。
第四節 新疆綠洲面積與分布
一、新疆綠洲的概念和分類
(一)綠洲的概念與分類
1.綠洲的概念
綠洲可定義為:在乾旱荒漠地理環境下,擁有穩定的水源,光熱資源豐富,土質良好,可滿足中生植物正常繁殖,適宜人類持續從事社會經濟活動的地區。
2.綠洲的內涵
所謂「綠洲」必須同時包括以下內涵:
(1)綠洲位居乾旱荒漠地區。
(2)有穩定的水源是綠洲存在的基本條件或主導因素。
(3)綠色植被是綠洲的基本特色。茂盛的植被是天然綠洲的主體景觀,人工生態是人工綠洲的主體景觀。
(4)綠洲應構成獨特的生態地理系統。
(二)綠洲的分類
劃分綠洲類型有助於人類深入研究綠洲形成演變規律,也便於人類根據不同類型的綠洲採取相應的開發利用方式和適宜的建設保護措施。
綠洲類型的劃分應遵循歷史演化原則、功能化原則和實用性原則。
在學術界,就劃分綠洲已有多種看法,並有許多共識。由於分類角度不一,可採取多層面劃分。例如按人類活動的干預程度可將綠洲劃分為天然綠洲、人工綠洲、半人工綠洲(或准綠洲)。按形成的時間尺度可劃分為古綠洲、老綠洲、新老結合型綠洲、新綠洲。按空間尺度(規模)可劃為特大型綠洲、大型綠洲、中型綠洲和小綠洲;或劃分綠洲群(同一地理單元的大小許多片綠洲組成)、綠洲片(指相當規模的完整綠洲)和綠洲點(指規模較小的散小綠洲)。按社會經濟主導功能劃分為農業綠洲、城鎮綠洲、工礦綠洲與牧業綠洲等。
限於資料和工作基礎,按宜粗不宜細的原則,作二級劃分:天然綠洲可分為天然林草綠洲和天然濕地綠洲;人工綠洲可分為城鎮、農、林、牧用綠洲和工業和礦產型綠洲。詳見表2-1-3。二、新疆綠洲的面積、結構與分布
表2-1-3 新疆綠洲類型的劃分
(一)新疆綠洲的范圍和面積
根據綠洲的概念和綠洲的存在的基本條件,綠洲形成在荒漠區。因此在劃分綠洲時,必須劃分出荒漠區和非荒漠區(半濕潤和濕潤區),以便在荒漠區內確認綠洲的范圍。詳見表2-1-4。
表2-1-4 新疆荒漠區面積及區域分布 單位:萬公頃
1.荒漠區范圍的劃分
荒漠區降水稀少,氣候乾旱,光熱資源豐富,地表徑流缺乏,地表植被稀疏或無植被覆蓋,廣布著沙漠、戈壁,呈荒漠景觀。
2.綠洲范圍的劃分
綠洲是在荒漠環境下形成的特殊地理景觀,有其本身的特徵。可根據以下標志來劃分綠洲:
(1)劃分綠洲的標志:
①水是綠洲存在的基本條件,是荒漠區內凡是有豐富的水源(地下水、河流、湖泊等)的地區,能滿足中生和濕生植物繁殖需要的地方,均屬綠洲范圍。
②灌溉農業是綠洲存在的重要標志,凡是灌溉渠道或管道控制和灌溉余水到達、能滿足中生植物生長的地區。
③荒漠區內河流沿岸、湖泊周圍以及沼澤地生長的喬木、灌木、草甸植被分布的地帶。
④綠洲范圍內的荒地(如小塊沙地、鹽鹼地、裸土地、草地等)和棄耕地、廢渠道、道路、宅基地、古跡等小於100 公頃內的土地均可以納入綠洲范圍。
⑤綠洲內地表覆蓋物根據土地利用類型,有耕地、園地、牧草地(人工草地和草甸草場)、林地(人工林、河谷林)、居民點(城鎮、鄉、村)工礦用地、渠道、水庫、湖泊、坑塘及各類道路、墳地等。
(2)綠洲劃分的方法和步驟:
①分別將1975年美國Land SatMSS(79 米解析度)、2000 年Land SatTM(30米解析度)和2005年中巴CBERS(20米解析度)(其中喀什、伊犁、塔城3地(州)為法國Spot衛星10米解析度)精確配准到已經轉化為阿爾伯特等積圓錐投影的新疆1/25 萬地形圖上。
②依照綠洲劃分的標志和天然綠洲與人工綠洲劃分的原則,建立遙感圖像上的綠洲解譯標志,由兩個解譯人員分別獨立對同一地區遙感影像進行判讀解譯,判讀一致的即可確定判讀類型,不一致須在第三者重新判讀的基礎上取得一致後才可確定類型。
③在套核新疆分縣行政界線的基礎上,根據判讀的各類綠洲的圖斑計算各縣(市)各類綠洲面積,逐級統計到地(州、市)、自治區。
3.綠洲面積的測算結果
經過本次調查,新疆1975年、2000年和2005年綠洲總面積分別為1071.99萬公頃、1153.65萬公頃和1259.29萬公頃,分別佔新疆土地面積的6.49%、6.79%和7.63%。其中,人工綠洲分別為600.23萬公頃、862.14 萬公頃和998.06 萬公頃,天然綠洲分別為471.75萬公頃、291.47萬公頃和261.23萬公頃。詳見表2-1-5。
表2-1-5 新疆各時期綠洲面積表 單位:萬公頃
4.新疆綠洲的面積變化
綠洲面積是一個歷史的動態的數據,在過去50多年的時間里,新疆人工綠洲面積不斷擴大,直到2005 年面積已達998.06 萬公頃,佔新疆土地總面積的6.04%。與解放初相比,1949 年全疆人工綠洲面積大約為225萬公頃,那麼56年裡擴大到4.44倍。可以看出,現代新疆人工綠洲的擴展速率還是很快的。人工綠洲面積的迅速擴展主要有賴於天山南北的大舉開發,特別是北疆准噶爾盆地的開發。20世紀80 年代以前,新疆人工綠洲面積,以南疆為大;而目前,經過50多年的開發,尤其是近30年的開發,北疆人工綠洲面積已超過南疆,佔全疆人工綠洲面積的49.92%,南疆退居第二位,佔46.04%,東疆則只佔4.04%。
新疆天然綠洲的面積為261.23 萬公頃,佔新疆土地總面積的1.58%,占綠洲面積的20.74%。天然綠洲主要分布在南疆,有197.11萬公頃,約佔全疆天然綠洲面積的75.45%;北疆天然綠洲僅有62.80萬公頃,佔全疆天然綠洲面積的24.04%,主要分布在阿勒泰、塔城和伊犁地區;東疆地區天然綠洲面積為1.31萬公頃,只佔全疆天然綠洲面積的0.50%。
(1)新疆綠洲區域分布。
新疆綠洲面積的區域分布見表2-1-6。
由表中可以看出:
表2-1-6 新疆區域綠洲面積與比重 單位:萬公頃
———從綠洲區域分布看,是南疆多於北疆,而從綠洲覆蓋度(即綠洲佔地總面積的比例)看,是北疆高於南疆。
———從天然綠洲情況來看,面積最大和天然綠洲覆蓋度最高的地區在南疆。
———從人工綠洲情況看,北疆的面積略大於南疆,人工綠洲覆蓋度也是北疆高於南疆。
(2)綠洲面積前10位縣(市)的排序。
新疆綠洲面積(規模)在縣(市)間差距頗大。以整體綠洲而言,面積最大的巴楚縣達61.02萬公頃,是綠洲面積最少的烏恰縣0.22萬公頃的277 倍;天然綠洲中,規模最大要數若羌縣,達35.26萬公頃;人工綠洲面積最大的縣市,依次是沙灣縣、阿克蘇市、巴楚縣、烏蘇市、瑪納斯、奇台縣、呼圖壁縣、額敏縣、莎車縣和阿瓦提縣,人工綠洲規模面積最大的沙灣縣44.33萬公頃,是規模最小的烏恰縣0.21 萬公頃的211 倍。新疆綠洲面積(規模)前10位縣(市)排序,詳見如表2-1-7。
表2-1-7 新疆綠洲面積前10位縣(市)排序 單位:萬公頃
6. 新疆石油天然氣資源
新疆地處中國西北邊陲,幅員遼闊,面積達166.49 萬平方千米,其中主要沉積盆地有30多個,詳見表4-2-1。其面積為90萬平方千米。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經過地質勘探,證明油氣資源非常豐富,油氣資源總量為360億噸油當量。截至2005年,在准噶爾、塔里木、吐哈三大盆地已發現油氣田87個。其中,大型油氣田6個,累計探明石油儲量33.68億噸,天然氣1.15萬億立方米。
表4-2-1 新疆主要中新生代盆地一覽表
近年來,年儲量及產量增長居國內陸上之首,塔里木已成為我國第二大天然氣區。新疆油氣資源十分豐富,尤其2001 年以來,中國石油及中國石化兩大公司都把新疆作為油氣勘探開發的重點地區,促進了油氣勘探開發迅速發展。因此,新疆即將成為我國油氣資源主要接替區之一。
第一節 資源概況
一、准噶爾盆地
准噶爾盆地南為天山,東北為阿爾泰山,西北為准噶爾界山,略呈三角形,面積達13 萬平方千米,是新疆主要大型含油氣盆地之一。經過50多年的勘探歷程。1937 年發現獨山子油氣田,1955年發現克拉瑪依油氣田,1958年發現奇齊古油田,之後從80 年代以來,在准東、准中、准南發現多個油氣田,截至2005 年,共發現油氣田27個,其中大型油氣田2 個(克拉瑪依及呼圖壁),油氣資源總量為106.9億噸。是一個油氣資源豐度較高的盆地。
准噶爾盆地經歷了晚古生代的類克拉通盆地演化和中新生代前陸盆地演化階段,發育多種類型的沉積體系和構造變形樣式;構造條件較復雜,總體受天山東西向構造帶、阿爾泰—克拉美里北西構造帶及准噶爾界山構造帶控制,使盆地呈三角形,區內斷裂發育主要有三組。即:近東西向、北西向和北東向,這三組斷裂控制了盆內大型隆坳相間的構造格局,為油氣的生成運移、聚集提供了良好條件;盆內烴源岩很發育。主要有上石炭統、二疊系、上三疊統、中下侏羅統及古近系安集海組(南部)。其中,最優質烴源岩是上二疊統的紅雁池組及蘆草溝組,最大厚度可達700~1000米,有機豐度高,屬國內外罕見的烴源岩。全盆地油氣資源量106.9 億噸,是西北地區油氣資源豐度較高的盆地;多時代成油組合。該盆地不但有多時代烴源岩,而且有多時代多層段的儲集層,如石炭系火山岩、二疊系、三疊系、侏羅系、白堊系、古近系及新近系等。但主要為侏羅系、白堊系及三疊系,主要區域性蓋層有二疊系、三疊系、侏羅系及白堊系,古近系及新近系中的泥質岩及膏泥岩等。主要成油組合有上二疊統與三疊系;上三疊及侏羅系,侏羅系與白堊系,古近系與新近系等。
資源及儲量:油氣資源總量106.9億噸,其中石油85.9億噸,天然氣2.1萬億立方米。累計探明石油儲量19301.5萬噸,可采儲量43691.9萬噸,剩餘可采儲量21764.7萬噸;累計探明天然氣儲量2173.15 億立方米,可采儲量951.4 億立方米,剩餘可采儲量707.18億立方米。
二、塔里木盆地
塔里木盆地是我國最大的內陸盆地,面積達56 萬平方千米。經過50多年地質勘探,證明塔里木盆地油氣資源十分豐富,其資源量為229億噸。其中,石油115億噸、天然氣11.4萬億立方米。1958年發現依奇克里克油田,1977 年發現了柯克亞油田。特別是1984年9月塔北雅克拉構造上設計的沙參2 井,實現了古生界海相油氣重大突破後,迎來了地礦、石油和科教部門到塔里木進行油氣勘探大會戰的新局面。到目前為止,共發現油氣田36個。其中,大型油氣田4個(塔河、克拉2、迪那2、和田河)。2005 年產油1010.81萬噸,產天然氣61.9 億立方米。因此,塔里木盆地成為我國第二大天然氣區和油氣儲產量快速增長的地區之一。
塔里木盆地經過了多次開合運動,造就了多類型盆地疊加復合,形成了相類型多、齊全、厚度巨大的沉積體系,成為該盆地油氣資源潛力巨大的物質基礎;豐富的油氣資源具有多時代、多層系烴源岩,主要為寒武—奧陶系、石炭系—下二疊統、三疊—侏羅系。既有古生界海相碳酸鹽岩,又有陸相泥質岩,且分布廣,厚度大,有機體豐度較高,古生界烴源岩亦具有多期生烴特點。構造運動的多期性和復雜性,導致地層不整合十分發育。主要有6大構造運動形成的區域性不整合,即:前震旦系與震旦系、奧陶系與志留系、泥盆系與石炭系、二疊系與三疊系、侏羅系與白堊系、古近系與新近系等。這些不整合是油氣藏形成的重要條件;塔里木盆地儲蓋組合十分發育,主要有6大組合,即:震旦—奧陶系、志留—泥盆系,石炭—二疊系、三疊—侏羅系、白堊—古近、新近等含油氣體系。根據烴源岩、儲層特徵、運移網路及圈閉系統,將塔里木盆地劃分為7大含油氣體系:庫車、滿加爾、孔雀河、阿瓦提、唐古巴茲、塔西南、塔東南。
經過多年研究,塔里木盆地,特別是台盆區有4個成藏期:晚加里東—早海西期、晚海西期、印支—燕山期、喜山期。在油氣演化的地質歷史過程中也出現多期生油、多期成藏、多期充注特徵。
油氣資源及儲量:塔里木盆地油氣資源十分豐富,油氣資源量為229 億噸,其中石油115 億噸,天然氣11.4 萬億立方米。該盆地累計探明石油儲量11.49 億噸,可采儲量2.19 億噸,剩餘可采儲量1.40億噸;累計探明天然氣儲量8257.49 億立方米,可采儲量5262.33億立方米,剩餘可采儲量5042.63億立方米。
三、吐哈盆地
該盆地位於新疆東部的吐魯番—哈密,盆地總面積為5.3萬平方千米。它是在晚古生代基礎上發育起來的中新生代山間盆地,沉積地層包括石炭系、二疊系、三疊系、侏羅系、白堊系及新生界,最大厚度約9000米。1958年發現勝金山和七克台小油田後一度間斷勘探工作,1983年開始新一輪勘探,1989年以來共發現23個油氣田。
吐哈盆地油氣資源總量19.4億噸。其中石油15.8億噸,天然氣3650億立方米。累計探明石油儲量31372 萬噸,可采儲量8170萬噸,剩餘可采儲量4987萬噸;累計探明天然氣儲量957046億立方米,可采儲量 450.74 億立方米,剩餘可采儲量 330.26 億立方米。
四、焉耆盆地
焉耆盆地位於南天山中段南坡,面積1.3 萬平方千米,1994年8月中石油河南石油勘探局於焉參1 井侏羅系試獲工業油氣流,後又發現3個油氣田,1996 年寶浪油田投入開發,目前,年產油20萬噸左右。該盆地是中新生代山間盆地。基底為前海西褶皺基底。沉積蓋層有三疊系、侏羅系。古近—新近系直接超覆其上。
油氣資源及儲量:焉耆盆地油氣資源量4億~5 億噸。累計探明石油儲量3239.8 萬噸,累計探明石油可采儲量779.4 萬噸,剩餘石油可采儲量606.6 萬噸。天然氣累計探明儲量107.66 億立方米,累計探明天然氣可采儲量40.53億立方米,剩餘可采天然氣儲量35.96億立方米。
五、三塘湖盆地
三塘湖盆地位於新疆的東北部,為一北西向展布的中新生代山前盆地,面積為2300平方千米。1993年塘參1井於井深2082~2087米經酸壓後侏羅系獲得油氣突破,日產油19噸。共發現3個小油田。
該盆地以下石炭統為基底,其上沉積上石炭統、二疊系、三疊系、侏羅系、白堊系及古近—新近系,形成西南厚東北薄的不對稱箕狀,總厚度達5000 米。可劃分為三個構造單元,即北部隆起、中央坳陷、及南部斜坡。盆內主要烴源岩為二疊系及侏羅系。
油氣資源及儲量:該盆地油氣資源量為3~4 億噸油當量。目前,已累計探明石油儲量150 萬噸,可采儲量36.7 萬噸,剩餘可采儲量332.121萬噸;累計探明天然氣儲量13.89億立方米,可采儲量7.57億立方米,剩餘可采儲量7.57億立方米。
第二節 開發利用現狀
新疆石油天然氣的開發已有40 多年的歷史,最早是准噶爾盆地1936年獨山子的發現,1955 年克拉瑪依油田的發現和開發;1958年在塔里木盆地北緣發現依奇克里克油田和開發;20 世紀80年代後各主要盆地均發現多個油氣田。從而油氣開發業快速發展。截至2005 年,全疆已有40 多個油氣田投入開發。2005 年產油2408.3萬噸,天然氣達106.6億立方米。
一、准噶爾盆地
准噶爾盆地開發始於20世紀30年代,原蘇聯和新疆合作在南緣盆地獨山子發現油田,並建立了獨山子煉油廠,當時最高原油年產量110噸,新中國成立前共生產原油11497噸。
2001年產油960 萬噸,產天然氣20 億立方米;2005 年產油1124.34萬噸,產天然氣28.95億立方米。
二、塔里木盆地
塔里木盆地自1958年發現依奇克里克油田,次年5 月投入開發。目前已有28個油氣田相繼開發建設,其中主要有柯克亞、東河塘、雅克拉、牙哈、輪南、塔河、達里亞、塔中4、哈德遜等油氣田,使塔里木盆地油氣產量快速增長,詳見表4-2-2。
表4-2-2 2000~2005年塔里木盆地原油、天然氣產量
三、吐哈盆地
該盆地於1992年底配套建成,年產80萬噸原油生產能力,到1999年底共施工採油井192 口,注水井145 口。2000 年產油280萬噸,天然氣10.8億立方米;2001年產油260萬噸,天然氣11.5億立方米;2003年產油258萬噸,天然氣15億立方米;2005年產油194.39萬噸,天然氣15.06億立方米。
第三節 開發利用前景分析
一、油氣資源潛力巨大
全疆油氣預測資源總量360億噸,約佔全國陸上油氣預測資源總量的1/3,佔中國西北地區總油氣資源量80%,其中,石油預測資源總量為222億噸,天然氣預測資源總量13.8萬億立方米。
(1)塔里木盆地:預測油氣資源量為229 億噸,其中,石油115億噸,天然氣11.4萬億立方米。
(2)准噶爾盆地:預測油氣資源量為106.9 億噸,其中,油85.9億噸,天然氣2.1萬億立方米。
(3)吐—哈盆地:預測油氣資源量14億~17億噸,其中,石油16億噸,天然氣3650萬億立方米。
(4)三塘湖、柴窩堡、伊寧、焉耆等諸小盆地預測油氣資源量12億噸(當量)。
二、油氣資源轉化率低
(一)油氣勘探程度很低
新疆的准噶爾、塔里木及吐哈盆地,雖然經過50 多年的油氣勘探歷程,但是總的勘探程度還相當低。到2003 年底,已施工探井2479口,二維地震14 萬平方千米,三維地震約1.64 萬平方千米。但主要集中在盆地西北緣、中部及東部地區,分布很不平衡,有不少地區仍屬基本空白區。
塔里木盆地,已打探井520口,平均1000平方千米有1口井;二維地震32.9 萬千米,每平方千米內只有2.0 千米;三維地震1.57萬平方千米,說明塔里木盆地勘探程度非常低,而且這些工作量主要集中幾個有限的地區,如塔北、塔中、庫車、葉城等。況且,尚有20多個小盆地基本未開始實物工作。
(二)油氣資源轉化程度低
新疆油氣資源總量為360億噸,探明石油探明儲量的33.68億噸,占石油總資源量15.17%,天然氣探明1.15 萬億立方米,占天然氣總資源量的8.33%,與全國比都低得多,特別是塔里木盆地229億噸油氣資源量,目前探明油氣儲量為15.49億噸,僅占資源量的6.76%左右。總之,塔里木盆地僅處於油氣勘探初級階段,准噶爾盆地處於油氣勘探早—中期階段,均處在大油氣田發現和開始時期。
三、油氣勘探領域廣泛
本區雖然發現60多個油氣田,但還有很多含油氣領域亟待突破和開拓:天山山前、昆侖山前等逆掩推覆帶及斷褶帶的勘探,才剛剛起步前景廣闊;岩性、地層油氣藏、勘探前景大有可為;塔里木盆地寒武、石炭及古近—新近系膏鹽層之下含有大的發現;准噶爾盆地中部深層勘探(含高壓層)潛力較大。
第四節 配置和供需建議
一、油氣勘查建議
塔里木盆地台盆區的古生界,特別是古隆起古斜坡區,如沙雅隆起、卡塔克隆起、巴楚隆起、古城隆起、麥蓋提斜坡、孔雀河斜坡等。特別是寒武—奧陶系碳酸鹽岩古岩溶油氣田大有可為,另外,志留—泥盆系及石炭系構造油氣藏等。
准噶爾盆地中部。除了注意隆起地區的斜坡區外,對坳陷區及目前勘探程度較小地區,要加強勘探定會發現油氣田。
塔里木和准噶爾盆地山前坳陷區的勘探才剛剛起步,如准噶爾南緣山前坳陷、塔里木盆地的庫車坳陷、塔西南坳陷等油氣資源豐富領域廣泛,潛力大。
新疆三大盆地中的地層—岩性油氣藏勘探剛剛開始,是今後勘探的重要領域之一。
三大盆地以外的中小盆地僅在焉耆、三塘湖發現幾個中小油氣田,尚有20多個中小盆地基本未開始勘探工作,建議擇選勘探亦會有新發現。
二、加工業配置建議
在加強發展油氣勘探開發的同時,必須加速油氣下游產品工業的大發展。實現「新油新用、新氣新用」為新疆經濟騰飛作貢獻。建議:天然氣利用;石油化工產品;發展精細石油化工產品;高分子化學與材料:塑料合成纖維、合成橡膠、塗料、粘合劑等。
新疆2005~2010年油氣化工發展重點項目
隨著新疆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的快速發展,必須大力延伸油氣化工產業鏈,使上中下油氣產業協調發展。根據我區油氣工業發展的現狀和戰略需要,油氣化工重點項目如下:
(1)獨山子擴建工程,成為我區重點烯烴及合成材料生產基地;
(2)烏一蘭成品油管道工程,輸送能力1000 萬噸/年,我區2004年石油已達2270 萬噸但原油加工品為1850 萬噸,其餘運往內地,成本費用高,該項目建設將極大緩解這一問題,提高我區成品油市場競爭力(已開工總投資55.9億元);
(3)克拉瑪依稠油改造,處理能力達300萬噸;
(4)烏石化大芳烴工程,建設45萬噸PX和70萬噸PTA裝置成為西部最大芳烴基地;
(5)新建45萬噸乙稀工程;
(6)庫車中石化塔里木公司稠油處理,已達到 250 萬噸,2015年達到500萬噸;
(7)庫車30萬噸合成氨52萬噸尿素工程;
(8)新疆廣匯150萬方/日液化天然氣(LNG)項目;
(9)建設80 萬噸甲醇配套建設大型醋酸、醋酐、二甲醚裝置等;
(10)西氣東輸:2004 年3 億立方米,2005 年50 億立方米,2010年120億立方米;
(11)中亞石油管道工程:2005年開工建設,2006年投產,一期輸入量1000萬噸,最大輸入量2000萬噸原油。
7. 新疆的自然資源是怎麼樣的
新疆的自然資源包括水資源、森林資源、生物資源等,因地域關系,都極為豐富。
1、水資源
新疆三大山脈的積雪、冰川孕育匯集為500多條河流,分布於天山南北的盆地,其中較大的有塔里木河(中國最大的內陸河)、伊犁河、額爾齊斯河(流入北冰洋)、瑪納斯河、烏倫古河、開都河等20多條。
2、森林資源
新疆為中國西部乾旱地區主要的天然林區,森林廣布於山區、平原,面積佔西北地區森林總面積的近1/3。天山和阿爾泰山區覆蓋著蔥郁的原始森林,多為主幹挺直的西伯利亞落葉松和雪嶺雲杉、針葉柏等建築良材。這些山地針葉林的木材蓄積量佔全疆木材總蓄積量的97%以上。
3、生物資源
新疆的野生動物豐富,北疆和南疆各有不同的野生動物。全省野生動物共500多種,北疆的獸類有雪豹、紫貂、棕熊、河狸、水獺、旱獺、松鼠、雪兔、北山羊、猞猁等,鳥類有天鵝、雷鳥、雪雞、啄木鳥等,爬行類有花蛇,草原蝰,游蛇等。
南疆則獸類動物有駱駝、藏羚羊、野氂牛、野馬、塔里木兔、鼠兔、高原兔、叢林貓,草原斑貓等,爬行類有沙蟒,蜥蜴等。
(7)新疆還有多少資源沒有開發擴展閱讀:
新疆的氣候特徵
新疆遠離海洋,深居內陸,四周有高山阻隔,海洋氣流不易到達,形成明顯的溫帶大陸性氣候。氣溫溫差較大,日照時間充足(年日照時間達2500~3500小時),降水量少,氣候乾燥。
新疆年平均降水量為150毫米左右,但各地降水量相差很大,南疆的氣溫高於北疆,北疆的降水量高於南疆。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在准噶爾盆地為零下20℃以下,該盆地北緣的富蘊縣絕對最低氣溫曾達到零下50.15℃,是全國最冷的地區之一。
最熱月(7月),在號稱「火洲」的吐魯番平均氣溫為33℃以上,絕對最高氣溫曾達至49.6℃,居全國之冠。由於新疆大部分地區春夏和秋冬之交日溫差極大,故歷來有「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之說。
8. 新疆的礦產資源
新疆礦產種類全、儲量大,開發前景廣闊。發現的礦產有138種,其中9種儲量居全國首位,32種居西北地區首位。石油、天然氣、煤、金、鉻、銅、鎳、稀有金屬、鹽類礦產、建材非金屬等蘊藏豐富。
新疆油氣勘探開發潛力巨大,遠景十分可觀。全疆煤炭預測資源量2.19萬億噸,佔全國的40%。黃金、寶石、玉石等資源種類繁多,古今馳名。
新疆面積163.1585萬平方公里,是中國陸地面積最大的省級行政區,佔中國國土總面積六分之一。常住人口2444.67萬人(2017年末)。
(8)新疆還有多少資源沒有開發擴展閱讀:
新疆的主要自然資源:
1、水源資源
新疆三大山脈的積雪、冰川孕育匯集為500多條河流,分布於天山南北的盆地,其中較大的有塔里木河(中國最大的內陸河)、伊犁河、額爾齊斯河(流入北冰洋)、瑪納斯河、烏倫古河、開都河等20多條。
2、森林資源
新疆為中國西部乾旱地區主要的天然林區,森林廣布於山區、平原,面積佔西北地區森林總面積的近1/3。天山和阿爾泰山區覆蓋著蔥郁的原始森林,多為主幹挺直的西伯利亞落葉松和雪嶺雲杉、針葉柏等建築良材。
3、生物資源
新疆的野生動物豐富,北疆和南疆各有不同的野生動物。全省野生動物共500多種,北疆的獸類有雪豹、紫貂、棕熊、河狸、水獺、旱獺、松鼠、雪兔、北山羊、猞猁等,鳥類有天鵝、雷鳥、雪雞、啄木鳥等。
4、土地資源
新疆農林牧可直接利用土地面積10.28億畝,佔全國農林牧宜用土地面積的十分之一以上。後備耕地2.23億畝,居全國首位。新疆是全國五大牧區之一,在「三山」和「兩盆」周圍有大量的優良牧場,牧草地總面積7.7億畝,僅次於內蒙古、西藏,居全國第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新疆
9. 新疆有哪些優勢資源它們的開發前景如何
新疆主要物產資源
新疆有著遼闊的地域,適宜的氣候,復雜多樣的地貌和土壤,因而不僅風光旖旎,而且特產資源十分豐裕。在群山峻嶺、綠洲戈壁之間,有著數不盡的「糧倉」、「肉庫」、「油盆」、「煤海」。周恩來總理生前曾贊譽新疆為祖國的「一塊寶地」。
在這塊「寶地」上,擁有近331萬公頃耕地,1000多萬公頃可墾荒地。新疆日照長,光熱資源豐富,晝夜溫差大,水資源也較充足。這些都為發展農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新疆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水稻為大宗,全疆大多數地區均可種植,播種面積占糧食作物總面積的90%以上。伊犁谷地氣候溫和,雨水較多,土地肥沃,更宜谷麥生長,素有「新疆糧倉」之稱。新疆的水稻50年代以後有很大發展,阿克蘇、米泉等地的優質大米潔如璣珠,質細味美。在新疆的糧食作物中,還有高梁、大麥、穀子、黃豆、豌豆、吞豆等等。
新疆經濟作物種植歷史悠久,種類繁多,主要產品有棉花、油料、甜菜、麻類、煙葉、葯材、蠶繭等,其中新疆棉花尤以質優而聞名全國,1998年,棉花產量137.5萬噸。在全國,幾乎三分天下居其一,成為全國舉足輕重的棉花產區。北疆瑪納斯河流域、吐魯番盆地和南疆廣大地區是棉花的集中產地。經濟價值較高,對生長環境、耕作措施要求苛刻的長絨棉(又稱海島棉),在新疆也有廣闊的適栽區,其種植面積、產量和品質均為全國之冠。新疆還具有種植甜菜的優越條件,所產甜菜的單產量高,含糖率大,是我國北方重點產糖區之一。60年代才開始大面積栽培的新疆啤酒花,現在不僅面積和總產量在全國名列前茅,而且單產和質量亦居全國之首。因此,新疆已成為我國啤酒花內銷和外貿出口的主要來源地。蠶繭產量已達3800噸,比新中國成立時增長75倍。
新疆蔬菜作物亦頗豐富,面積2萬多公頃,產量達到290萬噸,主要城市冬季鮮菜自給率達70%。有的蔬菜很有名氣,如奇台、烏魯木齊縣達坂城一帶的白皮大蒜,每年遠銷香港等地。奇台、木壘、吉木薩爾、烏魯木齊等縣的馬鈴薯,個大質優,大量調往兄弟省區。庫爾勒、昌吉的番茄醬出口內銷,供不應求。到1998年先後有40多家企業的50多個產品獲得無污染、無公害的綠色食品標志。
新疆素有「瓜果之鄉」之稱。由於這里的氣候對瓜果糖分的製造和積累十分有利。因而,所產瓜果特別甘美爽口。據調查,目前新疆是我國瓜種植面積較大、品種和品質均居前列的一地區,年產各類鮮果數萬擔。
新疆常見的瓜果有葡萄、甜瓜(哈密瓜)、西瓜、蘋果、香梨、杏、桃、石榴、櫻桃、無花果、核桃、巴旦杏等,優良品種達數百種之多。其中吐魯番的無核白葡萄,鄯善的哈密瓜,庫爾勒的香梨,庫車的白杏,阿圖什的無花果,喀什的櫻桃、核桃、光皮桃、葉城的石榴、旗盤梨,和田的蜜桃,伊犁的蘋果等,均享有美譽。新疆葡萄乾、哈密瓜、香梨更是國際市場的暢銷品。
新疆是我國五大牧區之一,經營畜牧業已有很長的歷史。全疆有草原面積約5733.3萬公頃,居全國第二。在天山南北4800萬公頃天然牧場上,大小牲畜漫山遍野,最多的是綿羊,其次是牛、馬、山羊、驢、駱駝、騾、氂牛等。新疆的牲畜品種馳名全國的有新疆細毛羊、阿勒泰大尾羊、新疆白豬和伊梨乳肉兼用牛等。近年來,新疆各地不斷改良、選育並引進新的牲畜優良品種,一此指標居全國領先地位,牧業生產有了較快的發展。除滿足本區需要外,每年都有大批的牛、羊、馬、毛驢運往內地。發達的畜牧業,為人們提供了大量的皮、毛、絨、腸衣、奶油、酥油、奶粉等畜產品。許多價廉物美的畜產品及其加工產品暢銷國內外市場。
新疆為我國西部乾旱地區主要的天然林區,森林廣布於山區、平原,面積佔西北地區森林總面積的近1/3。天山和阿爾泰山區覆蓋著蔥郁的原始森林,多為主幹挺直的西伯利亞落葉松和雪嶺雲杉、針葉柏等建築良材。這些山地針葉林的木材蓄積量佔全疆木材總蓄積量的97%以上。塔里木河、瑪納斯河等河流兩岸,是平原闊葉林的分布地區。在塔里木河流域,叢生著世界著名的珍貴樹種胡楊林和灰楊林,它們既是用途廣泛的用材林,也是大漠深處的防風林。新疆主要造林樹種有白楊、柳樹、榆樹、白蠟、槭樹、槐樹、白松、沙棗、桑樹和各種果樹等60多種,多數為新疆鄉土樹種,也有少數是從內地或國外引進的優良枝種。近年來,新疆城鄉開展了綠化造林運動,一排排,一片片的防護林、經濟林、薪炭林,縱橫交疊,綠波森森,為古老城鎮、亘古荒原平添新裝。已全面完成被世界譽為綠色長城的三北防護林一、二期工程建設任務。全疆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24%,有9個城市達到建設部規定的城市綠化標准。
新疆最主要的金屬礦資源
新疆礦產種類全、儲量大,開發前景廣闊。目前發現的礦產有138種,其中,9種儲量居全國首位,32種居西北地區首位。石油、天然氣、煤、金、鉻、銅、鎳、稀有金屬、鹽類礦產、建材非金屬等蘊藏豐富。新疆石油資源量208.6億噸,佔全國陸上石油資源量的30%;天然氣資源量為10.3萬億立方米,佔全國陸上天然氣資源量的34%。新疆油氣勘探開發潛力巨大,遠景十分可觀。全疆煤炭預測資源量2.19萬億噸,佔全國的40%。黃金、寶石、玉石等資源種類繁多,古今馳名
10. 新疆能源礦產資源開發現狀
新疆石油、天然氣開發主要在「三大油田」,即准噶爾、塔里木、吐魯番—哈密三大盆地進行。2005年,新疆形成原油開采能力3400萬噸,加工能力2450萬噸,生產天然氣2393億立方米,分別較2000年增長110億立方米、70.6億立方米,年均增長26.2%、24.5%,形成天然氣開采能力160億立方米。新疆已經建成准噶爾、塔里木和吐哈三大油田,以及克拉瑪依、獨山子、烏魯木齊、庫爾勒、澤普等不同規模、各具特色的石油化工產品加工基地,現已具備1800萬噸/年煉化能力、103萬噸/年合成氨、83萬噸/年化肥、25萬噸/年乙烯、18萬噸/年聚氯乙烯等石化產品生產能力。烏魯木齊—蘭州成品油管道、鄯善—蘭州原油管道建成投入運營,獨山子1000萬噸煉油和100萬噸乙稀項目、烏石化大化肥改擴建項目、聯合化工4萬噸聚甲醛項目等一大批項目已相繼開工建設,石油和石油化工體系初步形成[65]。
煤炭資源開發主要在「九大煤田」,即准噶爾盆地(之南、之西、之東)、吐魯番—哈密盆地、伊犁盆地、塔里木盆地(之北、之西、之南),上表產地134處,精查儲量佔5%,找煤儲量佔90.2%。2005年,新疆形成原煤開采能力4460萬噸,當年生產原煤3938萬噸,分別較2000年增長1760萬噸和1139萬噸,年均增長10.6%和7.1%,煤炭在自治區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例一直保持在60%以上。新疆建成了烏魯木齊、哈密三道嶺、艾維爾溝三大煤炭生產基地,初步形成了昌吉硫磺溝、塔城鐵廠溝、拜城鐵力克、和田布雅等18個中小型礦區。2005年,全區有礦井456處,分布在76個縣(市),原煤年產量30萬噸以上的縣(市)達36個,年產量100萬噸以上的縣(市)為9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