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中國硯石資源及開發怎麼樣
擴展閱讀
太原哪裡賣糖葫蘆工具 2025-08-03 13:06:56

中國硯石資源及開發怎麼樣

發布時間: 2022-09-05 16:45:55

1. 硯石的附:中國的名硯石

硯台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出土實物表明,早在二千多年前的秦漢,就已經出現了專門研墨用的石硯。經過多年的選擇和發展,出現了一批名硯。主要有以下幾種: 洮硯出產於古洮州,即現今的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境內的洮河上游,並於洮河深水中採石,故名為洮河硯、洮硯。洮硯的開采,一說始於唐或更早一些時候。詩人吳蘭修的《端溪硯史》引唐柳公權的《論硯》雲:「蓄硯以青州為第一,絳州次之,後始重端、歙、臨洮。」說明唐代已有洮硯。宋代米芾的《硯史》則指出,宋神宗熙寧年間,朝廷派王韶駐軍臨洮開熙河,洮硯則成為地方特產的貢品,進入開採的鼎盛期。由於洮硯佳石蘊藏於深水中,采之不易,產之也少。在宋代,甚至京城一些士大夫也只聞洮硯其名,未見其物。到明代,洮硯已極難開采,據說,得巴掌大一方也屬難能可貴。宋代皇室宗親大鑒賞家趙希鵠《洞天清祿集》雲: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綠石北方最貴重,綠如藍,潤如玉,發墨不減端溪下岩,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為無價之寶也。
論洮硯的升值空間1、稀少。老坑石形成於古生代的泥盆系,大約為四億萬年至三億五千萬年前。屬泥盆系中水成岩變質的細泥板頁岩石,礦帶運動復雜,很難形成岩石層,儲量極少。
礦藏量經千年開采,幾近枯竭,加之開鑿之地崇山峻嶺、懸崖大壑、氣候多變,採集難度極大,比端硯、歙硯更為難得。
趙希鵠《洞天清祿集》:「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綠石,北方最貴重。綠如藍,潤如玉,發墨不減端溪下岩。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為無價之寶。」
2、隨著文化回歸,硯作為文房四寶之首,使用、送禮、收藏的需求都在擴大,洮硯作為中國四大名硯之一,市場也在逐漸擴大。
3、市場供應緊缺。市場上98%以上都不是老坑石,多以假亂真,使得很多喜歡洮硯的人誤解,收藏數百方作品而無一方老坑洮硯的人也是有的。
隨著洮硯老坑石的開采越發艱難,石料越來越少,今後一方真正的老坑洮硯更會一硯難求。
洮硯的名貴
自唐代成名以來,老坑洮硯一直是皇室文豪、富商巨賈才能擁有的。
如宋代趙希鵠曰:「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綠石,北方最貴重。綠如藍,潤如玉,發墨不減端溪下岩。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為無價之寶」。
晁無咎《硯林集》中有詩並銘:洮之崖,端之谷,匪山石,唯水玉。不可得兼,一可足溫。然可愛,目鴝鵒,何以易之,鴨頭綠。
金代元好問曰:王將軍為國開臨洮(今卓尼),有司歲饋,可會者,六百鉅萬,其於中國得用者,此硯材也。
近代「老坑洮硯」作品屢次作為國禮贈與國外元首,敦煌菩薩硯以甘肅省政府名義贈與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反彈琵琶硯贈與日本前首相竹下登。
洮硯的稀少
洮硯老坑石在四大名硯中儲量最少、最難採集,特級老坑石早在宋末(1175年)就已斷采,現在每得一塊洮硯特級老坑石都相當於是得到千年的古董。
宋初,王陬(zōu)收復洮硯石材產地洮州(今屬甘肅省卓尼縣),被封為趙土司管理礦區,洮硯被選為皇宮貢品,只有皇朝高官、文豪富商能夠擁有,百姓只是聽聞甚至難得一見。 四大名硯之一,產於安徽歙縣,唐開元年間開始製作。它有天然生成的紋理,有:金星、眉子、細羅紋、水浪紋等。「金星」融結在硯石之中,形如穀粒多如秋夜星星,閃閃發光;「眉子」似的眉毛,粗、細、疏、密,各具神采;「水浪紋」如水的波紋,變化無窮。歙硯的雕刻藝術受徽州磚雕和木雕的影響,有獨特的藝術風格,造型渾朴,大方勻稱。
四大名硯中的石質硯,端硯、歙硯、洮硯老坑石料非常稀缺,「洮硯產於洮河流域中游,是青藏高原的東北邊緣,地質結構為秦嶺古生代的泥盆系,礦代形成於3.5億年間,礦體分布層平均64厘米。礦產面積約40平方公里,主要開采點有喇嘛崖、水泉灣、卡古直溝等多處,其中以喇嘛崖下層洮硯石料礦代上宋代老坑所產石料最為名貴。石料特點是:結構細密,滋潤滑膩,硬度適中,色澤典雅。因其石料瀕臨洮河水,由溫潤之氣精養,礦床中水分充足,哈之即出水珠,不易散發,貯墨日久不幹,故稱雄於硯林。石料以綠石為主,名曰鴨頭綠。」《卓尼史話》中的這一段記述清楚地闡述了「宋坑」石料的價值所在,老坑石料最適宜做實用硯、書畫硯。然存量也是非常稀少,在端、歙已無老坑料的今天,望諸君對洮硯老坑珍之惜之。 問世於公元317年。在陶淵明的故里江西廬山西南麓駝嶺,盛產金星硯石。金星硯,石質堅硬,剛而不脆,柔而不嬌。石中散嵌著粟粒大的金星,貯水長年不涸。受國內、日本、東南亞等地區的書法愛好者的青睞。
苴卻硯:硯石產於四川金沙江的深山陡岩之中,開發於清代同治五年,苴卻硯碧綠清潔,石質細潤溫堅,石紋絢麗豐富,發墨好。苴卻硯石的種類很多,如「綠標」、「青花」、「凍」、「冰紋」、「雲紋」、「水紋」、「火捺」等。 產於東北長白山下,為紺綠色松花玉石製作。松花石硯初制於明代,被清皇室定為「御硯」。硯石中含磷,火柴在上一劃即可點燃。
各地出產硯台很多,以上是一些有代表性的傳統品種。

2. 端硯產自哪裡——端硯的產地介紹

端硯產自唐代初期端州(今廣東肇慶)。
端硯是中國四大名硯之一,與甘肅洮硯、安徽歙硯、山西澄泥硯齊名。
端硯不但古來已十分名貴,更因幾大名坑硯材枯竭,所有名坑都已逐漸「封坑」,特別是老坑已封坑多年,無石可采,如今只有洮硯還現存少量老坑石。所有名坑:老坑、麻子坑、坑仔岩,梅花坑,綠端坑,宋坑等端硯身價日升,這些原料已經越來越珍貴。端硯之所以封坑,是因坑道閉塞、塌方和政府保護而封坑停采,而今流入市場的都是以前開採的硯石,硯資源日漸減少,故老坑石所做硯台收藏價值越來越高,升值潛力越來越大。民間做工很多品味不高,甚至俗不可耐,即使有方難得的好石,被庸工俗手一雕,即為廢品。令人憐惜不己,雖愛其石,卻實難收藏使用。不少人孜孜以求,卻難有佳遇,是為心結。

3. 為什麼提高了明清硯石的質地

由於文人、士大夫、藝術家的直接參與,親自選材,親自設計和製作,大大提高了明清硯石的質地與裝飾。清初乾隆朝重新整理,並大力開發硯石資源,所以乾隆朝所產的端硯質地、花紋,均優於以前任何一朝。清末張之洞總督兩廣,又行採取,所獲既多,且為大件。

4. 明清硯台發展與制硯是怎樣的

明代的硯端莊厚重,紋飾也較古樸。除仍以端、歙石硯為人所寶重外,澄泥硯、瓷硯、漆硯、銅硯也有製作。另外,還有用木、鐵作硯的。並且在硯上雕刻詩句、銘文,成為風氣。

這些硯的製作,逐漸出現了脫離實用,走向工藝美術品的趨勢。由此,硯台分為實用硯和賞玩硯。當然,也有一部分硯台既可使用又可把玩。

明清時期,端、歙更加講求石質,雕刻花紋、造型式樣等日漸豐富,並在硯上鐫刻名人詩詞、題識,同時也追求外裝硯匣的裝潢考究和華麗美觀。當時還出現了許多制硯名手,有王岫筠、汪復慶等。雕刻藝術上追求自然,出現了隨形硯式,因材制硯,形式多樣,致使明代硯從使用價值轉化為藝術價值,達官貴人的附庸風雅、收藏硯台的風氣大為流行。由於文人、士大夫、藝術家的直接參與,親自選材,親自設計和製作,大大提高了明清硯石的質地與裝飾。

清初乾隆朝重新整理,並大力開發硯石資源,所以乾隆朝所產的端硯質地、花紋,均優於以前任何一朝。清末張之洞總督兩廣,又行採取,所獲既多,且為大件。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清代硯台的材料更加豐富多樣,有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紅絲石、砣磯石、菊花石,此外還有玉硯、玉雜石硯、漆沙硯、鐵硯、瓷硯等,不下幾十種材質。由於清代執政者重視始祖發祥地東北,所以在這時又大力推崇產於東北混同江的「松花石硯」,將其定為御硯。

清代硯的製作極注重雕刻,方法、題材同石雕、牙雕、玉雕也很類似。制硯工藝更為發達,硯材的品種,雕刻的技術,形式的精巧,以及硯匣的裝潢,都有許多考究。清代硯台同明代一樣,也有重美觀而不問實用的傾向,成了供欣賞的裝飾品。特別是用一些不太發墨的材料如玉石、翡翠、水晶來制硯,美觀性増強了,但實用性卻大為降低。

明清時期是硯成為一種工藝美術品的重要歷史階段。這個時期,硯台從制硯工藝上講,品種增多,有些不適於研磨的材料,如翡翠、象牙、料器也選作硯材,這純屬工藝美術上的需要。

明清石硯除以石質取勝外,還特別注重雕刻造型,式樣繁多,蔚為大觀。這時的硯式如鼎形、琴形、竹節、花樽、馬蹄、新月、蓮葉、古錢、靈芝、蟾蜍等,逞奇斗勝,各臻其妙。還有保存天然石質朴美,不假釜鑿的天然硯。文人學士也常在硯上題刻銘文,甚至鐫刻肖像,使之不僅成為文房用器,也是價值很高的工藝品。

明清時期制硯的材質更加豐富,除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石、紅絲石、砣磯石、菊花石外,還有玉硯、玉雜石硯、瓦硯、漆沙硯、鐵硯、瓷硯等,共幾十種。

隨著歷史的演進,後來我國硯產地增加了廣東肇慶、安徽、甘肅、寧夏、山東、河南、河北等地為主,都具有硯石細膩、雕刻精美、發墨快、不損筆、不易乾涸和易於洗滌等優點。

藝人們都是經驗豐富,他們往往因材施藝,充分利用硯石的各種天然形態、色汗紋理、透明石眼,巧於雕成各式硯台,風格清雋高雅,堪稱「文房之寶」。

5. 端硯石茶盤好在哪裡,為什麼要選擇端硯石茶盤

端硯以石質優良、細膩滋潤和澀不留筆、滑不拒墨的優點,被推為「群硯之首」,是著名的實用工藝美術品。用於書畫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端石制硯,以石質要達到「溫潤如玉,眼高而活,分布成象,磨之無聲,儲水不耗,發墨而不損毫者」為佳品。
端硯石產於現在的廣東省肇慶市東南爛柯山西麓端溪水一帶。肇慶古稱端州,此處石料製成的硯台稱為「端硯」。端硯硯石是在唐代武德年間發現的,端硯石由於石質優良、細膩嫩爽、滋潤、具有發墨不傷毫和呵氣可研墨的特點。端石中的佳品長年浸於水中,溫潤如玉。《端溪硯史》稱之:「體重而輕,質剛而柔,摩之寂寂無纖響,按之如小兒肌膚,溫軟嫩而不滑」。
硯石多為青紫色、豬肝色、天青色,其上有鳳眼、鸚哥眼者屬上品,而眼中呈現出翠綠色者最為難得。無論是老坑硯石、麻子坑硯石,還是宋坑硯石,屬佳品者,其上又多伴有冰紋、胭脂暈、馬尾紋、金線紋,或單一紋路,或兼而有之,組合成一幅瑰麗多彩的畫圖。主要石品花紋有冰紋、金線、銀線、青花、玫瑰紫、火捺、天青、蕉葉白、魚腦凍、冰紋凍、天青凍以及名貴的石眼。較常見的石品是冰紋和金線、銀線,其次是火捺。魚腦凍(包括碎凍)和蕉葉白則是稀有的,非常難得。
端硯不但古來已十分名貴,宋朝開始把端硯列為「貢品」,蜚聲中外,更因幾大名坑硯材枯竭,近年已所有名坑都已「封坑」,特別是老坑已封坑多年,無石可采,所有名坑:老坑、麻子坑、坑仔岩,梅花坑,宋坑等端硯身價日升,這些原料已經越來越珍貴。端硯石坑之所以封坑,是因坑道閉塞、塌方和政府保護而封坑停采,硯石資源越來越少了,現在銷售的都是以前開採的硯石,賣一塊就少一塊了,故端硯及端硯石茶盤之收藏價值越來越高,升值潛力越來越大。
由於端硯石質與水相親,濕水後猶為晶瑩剔透、溫潤如玉、細膩而潤滑,因此製成茶盤,猶為合適。硯石茶盤全部採用名貴的端硯石為原料,採用中國傳統手工工藝處理,根據石頭的天然特性,由名師設計,精心雕琢而成,一石一作品,其獨特材質不但具有遇冷遇熱不幹裂不變形,不褪色,不生異味,不易沾茶垢,易清洗等優點,既具備實用價值,而外觀美觀大方,別致典雅高檔,也具備把玩、觀賞的雅趣,同時,還富有中國傳統文化內涵,體現中國茶文化之獨特,還具備珍藏價值,歷久經年,價值猶存,實為實用與珍藏的一大珍品。

6. 中國寶玉石礦產概述

我國的寶玉石礦產資源,總體來看,分布比較廣泛、品種比較豐富,質量參差不齊,成礦條件優越,資源遠景可觀。

一、寶石類

據統計,我國目前已發現的單晶體寶石有40餘種,但大多數或因數量太少或質量太差而無市場意義,具有一定數量和質量及市場意義的有以下一些品種:

1.鑽石

主要產於遼寧、山東和湖南三省。其中遼寧瓦房店地區的鑽石儲量最大,質量最好。山東蒙陰地區的質量較差,但多有大顆粒鑽石發現,如著名的「常林鑽石」(重158.786克拉,1977年發現),「陳埠1號鑽石」(重124.270克拉,1981年發現)、「蒙山1號鑽石」(重119.01克拉,1983年發現)。湖南沅水流域主要從砂礦中提取,質量較好但產量不大。目前國產鑽石在市場上所佔的份額還很小,主要靠進口。

2.紅寶石

近年來,在雲南、新疆、安徽、青海、黑龍江等省多處發現紅寶石,但真正具有開采價值的僅有雲南哀牢山一處,屬大理岩型變質礦床。目前規模尚小,高質量者尚少。

3.藍寶石

1986年山東昌樂發現的玄武岩型藍寶石礦,以規模大和產量高而著稱於世,在國內市場佔有主要份額且有部分出口,惟其顏色較深質量欠佳,因而價格較低。其他藍寶石產地尚有海南文昌、福建明溪和黑龍江穆棱,但規模較小。

4.祖母綠

20世紀90年代初在雲南文山地區首次發現祖母綠礦床,礦體呈脈狀透鏡狀產於細晶二雲母花崗岩中。該礦規模不大,晶體顏色較好,但透明度欠佳且多裂瑕,少部分可選作首飾戒面料。

5.海藍寶石

主要分布在新疆、雲南、內蒙古、湖南和河北的偉晶岩中。其中以新疆的規模最大,產量最高,惟其顏色偏淺不夠理想。其他地區產量較小。

6.碧璽(電氣石)

主要產自新疆、雲南和內蒙古的偉晶岩分布區,常與海藍寶石相伴產出。其產量仍以新疆為主。

7.橄欖石

橄欖石主要產自第三紀鹼性玄武岩的深源包體中。著名產地是河北萬全大麻坪和吉林蛟河大石河,其質量較好、產量較大,不僅可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還出口國外,是我國少有的豐產寶石品種。

8.托帕石(黃玉)

主要產於兩廣地區的花崗偉晶岩晶洞,熱液型鎢錫石英脈及其殘坡積和沖積層中。晶體以無色透明者居多,亦見有淡瑰紅色、淡藍色、淺黃色和棕色,常與水晶共生。雲南、甘肅和疆地區亦有零星產出。

9.石榴子石

石榴子石產出的品種較多,有鎂鋁榴石、錳鋁榴石、鈣鋁榴石、鈣鐵榴石、鐵鋁榴石等。紅色鎂鋁榴石主要產自江蘇東海,黑龍江鶴崗和福建明溪。江蘇東海所產石榴子石品質較好,有「江蘇紅寶石」的美稱,惟粒度偏小。黑龍江所產石榴子石質量也很好,晶體大且雜質少。福建明溪的石榴子石與藍寶石伴生產出,晶體以橙紅色為主。這幾個地方的石榴子石主要產自砂礦。

橙黃-橙紅色錳鋁榴石見於新疆阿勒泰的偉晶岩晶洞中,個體較大,但產出很少。

綠色、黃綠色鈣鋁榴石見於新疆布爾津縣,粒徑0.5~2cm,優質品有「阿爾泰祖母綠」美稱,但僅零星產出。

綠色鈣鐵榴石,又名翠榴石,發現於新疆准噶爾盆地西部超基性岩中的石棉脈中,但僅零星產出。

暗紅色的鐵鋁榴石產於區域變質岩中,吉林通化、河北邢台、四川汶川等多處產出、這類石榴子石一般質量不高,價值較低。

10.水晶

中國盛產水晶,產地達1000 處,僅已探明的水晶礦就有100 多處,遍布全國各省,主要分布在江蘇、海南、廣西、廣東、內蒙古、黑龍江、雲南、新疆、福建、青海、河南、山西等省。

江蘇東海一帶是國內水晶的最大產地,分布范圍近1000km2,水晶年產量達500 余噸。礦床類型有偉晶岩型、含長石石英脈型、石英脈型等,附近還有水晶砂礦。該地已建成我國最大水晶飾品交易市場。

二、玉石類

中國是世界上用玉歷史最早和產玉最豐富的國家,被稱為「玉石之國」。據統計,我國目前開發的用於雕琢工藝品的玉石(包括一部分彩石)品種超過100 種。現在就市場上常見到的一些玉石品種予以介紹。

1.軟玉

中國盛產軟玉,尤以玉雕藝術精湛絕美和玉文化博大精深著稱於世,被譽為「東方藝術」。中國軟玉以新疆和田玉和瑪納斯碧玉、青海格爾木玉、四川龍溪玉、遼寧岫岩軟玉和台灣花蓮玉為代表。其中以和田玉中的羊脂玉和台灣花蓮玉中的貓眼玉最為珍貴。和田玉、格爾木玉、龍溪玉和岫岩軟玉是交代大理岩而成,瑪納斯玉和花蓮玉是交代超基性岩而成。

2.獨山玉

因產於河南南陽獨山而得名,又稱「南陽玉」。獨山玉以斜長石和黝簾石為主,色澤艷麗豐富,質地緻密堅韌,其中綠色者頗似翡翠,曾被誤認為「中國翡翠」。獨山玉是我國重要的也是獨有的玉雕材料,目前南陽已成為我國各種中、低檔玉石的最大加工和交易中心。

3.蛇紋石玉

中國蛇紋石玉以遼寧岫岩所產為代表,俗稱「岫玉」,該地所產的蛇紋石玉是交代大理岩而成,質量最高,產量最大,占據全國玉雕市場份額約70%左右。此類玉石的其他產地尚有廣東的信宜、甘肅的酒泉、廣西的陸川、四川的會理等,但質量均不如岫玉。陝西的「藍田玉」頗有名氣,它是一種具有美麗花紋的蛇紋石大理岩。

4.綠松石

我國的綠松石主要產於湖北、陝西和河南三省的交接處,以湖北鄖縣雲蓋寺綠松石礦為代表,優質的綠松石產於4億至6億年前形成的碳硅質岩層的破碎帶裂隙中。

上述的新疆和田玉、遼寧的岫岩玉、河南的獨山玉和湖北的綠松石被稱為我國的「四大名玉」,其質量好、儲量大、開發歷史悠久。

5.石英岩玉

中國的石英岩玉以河南密縣所產為代表,俗稱「密玉」,屬區域變質型。顏色以淺綠色為主,年產量200噸左右,是我國產量較高的玉石品種之一。石英岩玉的其他產地尚有貴州的「貴翠」、北京的「京白玉」、新疆的白色半透明的「米白玉」、山東的「琅琊玉」等。

6.虎睛石

我國的虎睛石主要產地是河南淅川縣。該玉石具有黃、棕黃、金黃及淀藍等顏色,強絲絹光澤和貓眼效應,為SiO2熱液交代石棉而成。虎睛石一般用來製作項鏈、戒面、耳飾等,價格不高,市場上經常可以見到。

7.薔薇輝石

因其含錳具有特徵的粉色,又稱「粉翠」或「桃花玉」。我國的薔薇輝石資源分布於北京、吉林、青海、新疆、湖南、江蘇等地,其中以北京昌平西湖村所產的為代表,稱「京粉翠」。該礦為錳矽卡岩型礦床,礦體呈巢狀或透鏡狀產出,全粉紅者為最好,另有一種由粉紅色薔薇輝石與白色石英交互組成的斑紋狀品種,非常美麗,稱「紅白花」,備受人們喜愛。

8.瑪瑙和玉髓

我國的瑪瑙分布很廣,遍及24個省(區),其中產出比較多的有遼寧、內蒙古、黑龍江、山西、青海、新疆等地。目前遼寧阜新已建成我國最大的瑪瑙加工中心和集散地。

我國的玉髓以台灣所產的藍玉髓最為著名,質量好、價值高,但產量較少。

9.梅花玉

梅花玉產於河南汝陽縣,又稱「汝州玉」。梅花玉是中國歷史上的名玉,相傳東漢光武帝劉秀就視「汝州玉」為國寶。梅花玉底色莊重、花紋秀麗,可用來生產多種首飾、動物花鳥、器皿等,深受人們喜愛。

10.菊花石

我國菊花石產地眾多,計有湖南瀏陽、湖北宣恩、江西永豐、廣西來賓、陝西的寧強、廣東花都等,其中以湖南和湖北名氣最大,產量最多。菊花石開發利用自乾隆年間開始至今已有200餘年歷史。

11.壽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和巴林石

福建壽山石、浙江的青田石和昌化石、內蒙古的巴林石,被稱為我國的「四大名石」。其中壽山石中的「田黃」、青田石中的「封門青」和「燈光凍」、昌化石和巴林石中的雞血石為特別珍貴的品種,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

12.硯石

我國的硯石資源分布廣泛,品種十分豐富,廣東的端硯、安徽的歙硯、甘肅的洮河硯、山東的紅絲硯(或山西的澄泥硯)被譽為我國的「四大名硯」,其他尚有松花硯、魯硯、苴卻硯、賀蘭硯、桃江硯、紹興硯、螺紋硯、祁陽硯等。

從上述情況可知,我國的寶玉石資源品種是相當豐富的,但在資源結構配置上還存在一定的缺陷,即中、低檔寶玉石比較多,而高檔寶玉石嚴重不足,或缺門或質量差或產量少,如翡翠和歐泊完全缺門,紅寶石、祖母綠、金綠寶石基本缺門,藍寶石的數量大但質量欠佳,鑽石產量比較少。但這種狀況還不是定型,因為我國寶玉石的找礦潛力還比較大,經過努力可以發現更多的寶玉石資源。眾所周知,中國地域遼闊,地質結構多樣,多旋迴的構造運動,多期次的岩漿活動,為各種礦產資源的形成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解放後,雖然我國開展了大規模的普查找礦工作,發現了大批的礦產,但總體來看,工作的深度和廣度不夠,尤其是西部邊遠地區,對寶玉石的找礦由於過去重視不夠,其潛力相對更大,找礦遠景可觀。我們期待著品種更多質量更好的寶玉石的發現。

附表

續表

思考題

1.按工業用途礦產可分為( )、( )和( )三大類。

2.根據礦體在空間上3個方向延伸特點可分為( )、( )、( )3種類型。

3.根據礦石受風化作用的與否可將礦石分為( )和( )礦石。

4.按成因,礦床可分為( )、( )和( )三大類。

5.內生礦床有哪幾類?

6.岩漿礦床有哪些主要特徵?

7.岩漿型寶玉石礦床有哪些種類?

8.偉晶岩型礦床有哪些主要特徵?

9.偉晶岩寶玉石礦床最重要的產出國家是( ),主要產出( )、( )、( )寶石。

10.矽卡岩礦床有哪些主要特徵?

11.世界青金石的主要產地是( )。

12.世界矽卡岩型軟玉礦床主要產出在( )和( )。

13.查羅石的主要礦物成分是( ),主要產出在( )。

14.熱液礦床有哪些主要特徵。

15.與蝕變基性-超基性岩有關的寶玉石礦床有哪些?

16.翠榴石寶石主要產於( )。

17.翡翠主要產於( ),其次為( )、( )、( )等國。

18.蛇紋石玉主要產於哪兩種交代岩中?

19.獨山玉僅在我國( )省發現。

20.與蝕變火山岩有關的寶玉石礦床有哪些?

21.哥倫比亞祖母綠礦床主要產於哪類岩石中?

22.雲英岩化花崗岩型寶玉石礦床有哪些?

23坦桑石的主要礦物成分是( ),主要產於( )。

24.世界硅化石棉(木變石)的主要產地是( )和( )。

25.風化礦床有哪些主要特徵?

26.風化殼型寶玉石礦床有哪幾種?

27.風化殼型歐泊礦床主要產於( )。

28.綠松石主要產出在哪幾個國家?

29.孔雀石主要產出在哪幾個國家?

30.澳玉是一種含( )的綠玉髓,主要產於( )。

31.沉積礦床有哪些特徵?

32.砂礦床根據形成條件和環境可分為哪些類型?

33.沉積型寶玉石礦床有哪些類型?

34.世界上琥珀的主要產地有哪些國家?我國琥珀主要產於哪裡?

35.變質礦床有哪些主要特徵?

36.變質型寶石礦床有哪些主要類型?

37.我國的鑽石主要分布於( )、( )、( )三省。

38.我國紅寶石主要產在( )省。

39.我國藍寶石主要產在( )省,其次( )、( )省。

40.我國祖母綠主要產於( )。

41.我國海藍寶石主要產於( )。

42.我國碧璽主要產於( )。

43.我國橄欖石主要產於( )和( )。

44.我國水晶的最著名產地是( )。

45.我國軟玉主要產於哪些地區?

46.何謂我國的四大名玉?

47.我國的虎睛石主要產在哪裡?

48.我國薔薇輝石的最著名產地是( )。

49.我國瑪瑙的最著名產地是( )。

50.梅花玉產在( )省。

51.何謂我國的四大名石?

52.何謂我國的四大名硯?

7. 大家對廣東肇慶市的端硯文化村呢求一針見血!

3年打造四大基地 做大做強端硯產業 開辟端硯旅遊線路

四大名硯之首的端硯,在其1300多年開采歷史中積淀了厚重的文化,成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組成部分,在中國歷史名城肇慶眾多享譽海內外的文化遺存中,端硯仍然是最亮麗的一張文化名片。為打好這張名片,貫徹落實廣東建設文化大省的戰略部署,推進該市的文化名市建設,肇慶市委、市政府將在3年內打造端硯的四大基地,做大做強端硯產業,開辟端硯旅遊線路,並繼續申報廣東省「省石」和「端硯原產地域產品保護」,力促肇慶成為中國硯研究、藝術創作、展銷、交流的中心,從而在全國乃至世界奠定「中國硯都」的地位。

四大基地勾勒端硯業未來

根據肇慶市端硯發展的規劃,到2006年,基本建成與端硯產業相配套的基礎設施,擁有一大批高素質的工藝美術人才,創作和生產一大批端硯文化精品,形成繁榮有序的端硯文化市場,形成獨具特色的端硯文化,形成四大基地:

——端硯文化的傳播基地。大力弘揚不畏艱險、精益求精的端硯人精神;大力推進雕刻、書法、繪畫、詩詞的融合,進一步提高端硯的文化品位。

——端硯產品生產銷售基地。整合全市端硯廠家的生產資源,盡可能形成規模效應。延伸端硯產品的產業鏈,最終形成文房四寶等系列的產業簇群。

——工藝美術人才薈萃基地。以全市眾多的端硯廠家為技術平台,造就一大批專業人才;創造條件,聘請國內外的工藝美術大師到肇慶切磋技藝、交流信息,使肇慶逐步成為海內外工藝製作者嚮往的藝術聖地。

——端硯科普教育、旅遊基地。加快端硯業基礎設施規劃、建設,形成以端硯為主題的,集科普教育、旅遊、觀光、休閑購物於一體的科普教育、旅遊基地。

五大發展戰略做大做強端硯產業

為做大做強端硯產業,肇慶市還將實施五大端硯發展戰略:

——體制創新戰略。加強端硯業的管理,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端硯業管理制度,形成政府依法管理、市場調節有序、行業自律規范的管理體系;鼓勵、扶持端硯生產企業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經營管理模式,做大做強端硯產業。

——可持續發展戰略。政府有關部門盡快制訂並組織實施《肇慶市端硯石資源管理辦法》,加強對端硯石資源勘查、開採的管理,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硯石資源,實現端硯業的可持續發展。

——創新戰略。進一步改進、提高制硯工藝水平,多出精品、多出品牌;面向市場,適應消費者的需求,充分利用硯石的資源,開發獨特的工藝品、紀念品。

——文化經濟戰略。運用市場機制,有效地調節端硯產品的開發、營銷、管理;加強市場營銷工作,藉助現代網路、通信手段和技術,改造傳統的流通渠道和營銷體系;以端硯為載體發展、挖掘肇慶文化,將肇慶文化融入端硯之中,以端硯宣傳、提升肇慶文化;大力促進端硯業與旅遊的融合,發展以端硯為主題的文化旅遊,以端硯業推進旅遊業,以旅遊業帶旺端硯業。

——品牌保護戰略。與《WTO原產地規劃協議》接軌,爭取國家早日批准端硯為原產地域產品,提高端硯原產地域產品的知名度、質量信譽和無形資產價值;加強對端硯這一地方特色產品品牌的保護,通過申請注冊商標,打擊國內、國際市場上仿冒、偽冒端硯品牌產品行為,維護端硯的高品質形象。

硯石資源實行有計劃適度限量開采

端硯石資源屬國家所有,是肇慶獨有的珍稀礦種,肇慶將硯石的開發納入保護性開發范疇,要求從事硯石資源勘查、開採的單位和個人,必須具備國家和省規定的資質條件。勘查、開采硯石資源實行許可證制度和探礦權、采礦權有償取得制度。對硯石資源實行有計劃的適度限量開采,對老坑、坑仔岩、麻子坑三大名坑要由政府控制開發。嚴禁採用掠奪式爆破方法開采,不斷提高硯坯質量和硯石資源的綜合利用效率,減輕探礦、采礦活動對礦山地質環境的影響;加強硯石礦山地質環境保護,不得對老坑等具有歷史研究價值的地質遺跡和重要觀賞性地質地貌景觀造成破壞。

開辟端硯旅遊線路

打造端硯業的四大基地,必須要有與端硯業相配套的基礎設施建設,要體現端硯文化和旅遊功能的相互融合。

據介紹,肇慶將規劃建設端硯千年開采和地質科普文化旅遊基地。結合羚羊峽景點開發,在西江羚羊峽斧柯山一帶規劃建設以介紹硯石形成、開采以及相關的人文傳說為內容的端硯開采歷史博物館,運用高科技手段展示硯石的形成、開采、端硯的製造全過程;恢復太監廟,立張之洞塑像和「張之洞為開采硯石以備貢品事按」碑、名人贊端硯摩崖石刻;在老坑、麻子坑、坑仔岩三大名坑洞口,按照唐、宋、明等朝代建築風格建設監采硯石班房;開辟硯坑探秘旅遊等。

建設中端硯文化村,第一期工程力爭於本月底竣工,初步形成仿宋的端硯文化主體公園、文房四寶商業街、端硯展覽館、端硯故事雕塑、端硯文化廣場主體等,最終將建成集旅遊、購物、觀光、探究端硯文化於一體的旅遊景點。

端硯名列中國名硯之首

端硯名列中國名硯之首,這是歷史所賦予又為現實所認可的。

生產歷史悠久,至今已有1300多年。端硯是肇慶一張亮麗的「名片」,是中國文房四寶中的瑰寶,以其「叩之不響、磨之無聲、剛而不脆、柔而不滑、貯水不耗、發墨利筆」的特性,燦爛多姿的石品花紋,鬼斧神刀、巧奪天工的精雕細琢而聞名於世。

端硯文化內涵十分豐富。端硯自唐代被列為貢品以來,前後有60多位皇帝與之結緣,歷代達官貴人、文人雅士和勞動人民的使用、詠嘆、歌頌,又賦予其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充分展現了端硯文化藝術的無窮魅力。我國歷代知識分子賦予了端硯豐富的文化內涵,端硯與歷史名人結下不解之緣,歷代文人雅士都把端硯視為珍寶。柳公權、李賀、褚遂良、狄仁傑、劉禹錫,李白、杜甫、米芾、歐陽修、蘇軾、岳飛、文天祥、趙孟 、唐寅、祝允明、紀曉嵐、吳蘭修、張之洞等歷史名人都寫下了不朽的著作和贊美端硯的詩詞歌賦、硯銘與題跋。

具使用、收藏、藝術、文化、經濟等多種功能和價值。端硯在傳播中國歷史文化與現代藝術中功不可滅,在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與推進社會文明進步中占據重要地位。

端硯能工巧匠輩出,「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雲」。在端硯業發展史中,產生了一代又一代的能工巧匠,出現了不少端硯名家,現代有黎鏗等一批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也有一批脫穎而出的後起之秀,端硯發展後繼有人,端硯生產前景廣闊。

端硯生產規模最大市場化程度高。肇慶現有66個端硯廠家、一萬多人從業人員,端硯生產正逐步走向產業化、規模化、集約化、市場化。

「中國硯都」, 肇慶當之無愧

中國文房四寶協會專家評端硯

郭海棠

中國文房四寶協會會長、申報「中國硯都」專家考評組組長

端硯生產已經形成獨特的地方風格與民族特色,端硯作為全國硯種之首,即古代四大名硯,也是當今十大名硯之首,通過這次考察,現在可以堅定不移地說,端硯是第一的。

端硯產值、產量、銷售、出口都占據全國同行業第一位的。在中國文房四寶行業中,具有突出的地位。肇慶市政府確保端硯業的持續發展,在端硯發展、規劃、人才培養、資源保護等方面,在全國硯行業中起到了推動和示範作用。希望肇慶市在得到「中國硯都」榮譽稱號之後,再接再厲,進一步對端硯的發展繼續給予更高更大的重視,支持與保護,進一步弘揚端硯文化,為中國端硯的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姜書朴

山東魯硯制硯大師、山東臨沂工藝美術研究所研究員

肇慶市被授予「中國硯都」是當之無愧的。端硯的傳統與創新的問題,爭取有新的突破,對全國影響大些。

丁偉鳴

上海制硯大師

端硯是中國硯文化的代表。端硯將成為硯文化代名詞。端硯產於唐,沒有中斷,目前,國內還沒有象肇慶的規模。授予「中國硯都」是當之無愧的,不可競爭的。

楊文忠

中國文房四寶協會高級顧問、北京市政協委員、著名賞石家

端硯「歷史悠久,石質上乘。產量頗豐,特色濃郁。規模生產,品種繁多。人才濟濟,技藝精湛。與時俱進,前景可觀。」

歷代名人詠端硯

楊生青花紫石硯歌 唐·李賀

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雲。佣 抱水含滿唇,暗灑萇弘冷血痕。紗帷晝暖墨花春,輕漚漂沫松麝薰。乾膩薄重立腳勻,數寸秋光無日昏。圓毫促點聲靜新,孔硯寬頑何足雲。

元珍以詩送綠石硯所謂玉堂新樣者宋·王安石

玉堂新樣世爭傳,況以蠻溪綠石鐫。嗟我長來無異物,愧君持贈有佳篇。久埋瘴霧看猶濕,一取春波洗更鮮。還與古人袍色似,論心於此亦同堅。

端石硯銘 宋·蘇軾

千夫挽綆,百夫運斤。篝火下縋,以出斯珍。一噓而泫,歲久愈新。誰其似之,我懷斯人。

端硯銘 宋·陸游

瘴雨蠻煙,紫雲摩天。金聲玉質,胎孕靈淵。石眼閱人,盲夫莫識。我貴知希,珍我此石。

題岳飛端硯銘 宋·文天祥

硯雖非鐵磨難穿,心雖非石如其堅,守之不失道自全。

綠玉硯銘 明·文徵明

端溪之英石之精,壽斯文房寶堅貞。

答鄒清士贈硯 清·屈大均

一片分蕉葉,真岩此不多。親從東洞割,自取細沙磨。玉氣雲常濕,花痕蠟未過。持歸與嬌女,小字寫曹娥。

端溪有眼硯銘 清·紀昀

金水兩星,恆附日行。天既成象,地亦成形。一融一結,妙合而凝。此石殆偶,聚其精英。

題贈梁啟超端硯 清·黃遵憲

殺汝亡璧,沉此片石。 石補天,後死之責。還君明珠,為汝淚滴。石到磨穿,花終得實。

題肇慶端溪硯 現代·趙朴初

端硯能專百代名,今朝益信石工神,不虛萬里風輪轉,來賞青花看紫雲。

端○硯○名○坑

端硯開采於唐初,至今已1300多年。歷史上共開采過70多個硯坑,又以開采於斧柯山端溪水一帶的硯石最佳,目前仍在開採的有10多個。

老坑(水岩)

老坑硯石產區位於肇慶市西江羚羊峽南岸斧柯山端溪水東邊,是端硯中石質最好,影響最大,價值最高的硯坑。開采於唐代,被譽為皇坑,今僅存大西洞與水歸洞兩個採石工作面。

老坑硯石外觀青灰色,微帶紫藍色,石紋細膩而幼滑、嬌嫩、緻密而堅實。老坑硯石擊之發出木聲,主要石品花紋有冰紋、金線、銀線、青花、玫瑰紫、火捺、天青、蕉葉白、魚腦凍、冰紋凍、天青凍以及名貴的石眼。

坑仔岩

坑仔岩又名康子岩,亦稱岩仔坑。宋代以來歷代均有開采。坑仔岩在停采近百年後,1978年底重新開坑採石,多年來已采出一批批優質的坑仔岩硯石。

坑仔岩石質優良,幼嫩、紋理細膩、堅實且滋潤石品花紋中有蕉葉白、魚腦凍、青花、火捺以及各種石眼,尤以石眼多而著稱。其石眼色翠綠(間有黃色)圓正,有的作七、八重暈,黑睛活現,形似鳥獸之眼。為端硯石中的高級硯材。

麻子坑

麻子坑硯石質地高潔,優質的麻子坑石可與老坑石媲美。一般來說它僅次於老坑,而與坑仔岩同級,如遇佳石則又勝於坑仔岩。硯石中同樣有魚腦凍、蕉葉白、青花、火捺、豬肝凍、金錢火捺、天青、天青凍以及石眼等石品花紋。石眼尤佳,多碧綠,有瞳子,間有鴝鵒眼、鸚哥眼等,眼中有暈,且作數層,可製成高檔硯。

宋坑

宋坑在宋代被發現並開坑採石,故名。但宋坑非指某一採石坑洞,而是擁有好幾處岩洞。如盤古坑、陳坑、伍坑、蕉園坑等,均位於肇慶市北郊七星岩後面的北嶺山一帶,西起三榕峽,東到鼎湖山。又因七星岩以北將軍嶺下有將軍坑,產硯石,前人也有稱宋坑為將軍坑。比較集中開采,硯石產量較大的是伍坑,其次是陳坑和蕉園坑(蕉園坑硯石紫色偏青黃,色澤不夠油潤,但多石眼,人們乾脆稱它為有眼宋坑);蕉園坑因在鼎湖風景區內,開采受到嚴格限制。

8. 各地所產硯石介紹

硯台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出土實物表明,早在二千多年前的秦漢,就已經出現了專門研墨用的石硯。經過多年的選擇和發展,出現了一批名硯。主要有以下幾種: 端硯:是中國傳統四大名硯之首,產於廣東肇慶市的端溪,已有近1300年的歷史。端硯之石是3—4億年前泥盆紀地質時期,經過高溫高壓後形成的泥質變質岩。它含軟的泥和硬的硅,硯石剛中帶柔。端硯石品常見的有魚腦凍、盪青花、蕉葉白、天青、翡翠、金星點、水紋、金錢線和石眼等等。端硯的製作十分辛苦,從探察、開鑿、運輸、選材、整璞、雕刻、打磨、洗滌到裝盒,其工序精巧又細致。 歙硯:四大名硯之一,產於安徽歙縣,唐開元年間開始製作。它有天然生成的紋理,有:金星、眉子、細羅紋、水浪紋等。「金星」融結在硯石之中,形如穀粒多如秋夜星星,閃閃發光;「眉子」似的眉毛,粗、細、疏、密,各具神采;「水浪紋」如水的波紋,變化無窮。歙硯的雕刻藝術受徽州磚雕和木雕的影響,有獨特的藝術風格,造型渾朴,大方勻稱。 洮硯:四大名硯之一,硯石產於甘肅西南的洮硯鄉的洮河水底。色呈墨綠,經研磨後可呈現黃膘水紋,如浪似雲。洮硯在唐代已名揚天下,它具有發墨快亮而耐用、蓄水持久而不耗、色濃保濕而利筆等優點。 澄泥硯:也是四大名硯之一,產於山西,至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澄泥硯的製作先縫絹袋於汾水中,迎浪張開袋口,過濾水中泥沙,一年後袋內泥滿,取出風干,製成硯坯,再燒製成質地似陶的硯台,最後經過整璞、雕刻、打磨等一系列工序,這樣一隻澄泥硯就問世了。澄泥硯石質細膩、光潤,以硃砂色和鱔魚黃色為上乘。 燕子硯:古生物三葉蟲發生於寒武紀,中生代滅絕。它的生活期距今已五億年左右。三葉蟲約有百餘種,形如燕子,蝙蝠飛翔,所以化石又名蝙蝠石、燕子石。用三葉蟲化石製成的硯台,在明、清宮中均有珍藏。以我國山東萊蕪出產的最好。 砣磯硯:又名金星雪浪硯,出產於山東。石料呈青色,含金屬粒,質地細中有鋒,柔中有剛。成硯後色如漆,金星閃爍,雪浪翻湧。特點是研不起沫,易下墨。砣磯硯始於北宋,盛於明清。 紅絲硯:紅絲硯產於山東益都黑山,臨朐南崖崮的壯山之巔。紅絲硯最早記載見於西晉時期。製作非常辛苦;在黑暗山洞裡取石料,匠人先磨出石面花紋,再隨紋理造型。 天壇硯:硯石產於河南省濟源市王屋山天壇峰下的盤谷泉畔。天壇硯始制於唐開元年間,已有1200年歷史。天壇硯名品很多主要有青斑、紅墩、天藍、麥葉綠、柳芽黃、三彩、瓜籽石、子母石等十多種。色質細膩溫潤,堅而不脆,柔而不綿,色似瓊瑤,聲僅木魚。天壇硯圖案多以喜慶吉祥、歷史典故等為題材。 金星硯:問世於公元317年。在陶淵明的故里江西廬山西南麓駝嶺,盛產金星硯石。金星硯,石質堅硬,剛而不脆,柔而不嬌。石中散嵌著粟粒大的金星,貯水長年不涸。受國內、日本、東南亞等地區的書法愛好者的青睞。 苴卻硯:硯石產於四川金沙江的深山陡岩之中,開發於清代同治五年,苴卻硯碧綠清潔,石質細潤溫堅,石紋絢麗豐富,發墨好。苴卻硯石的種類很多,如「綠標」、「青花」、「凍」、「冰紋」、「雲紋」、「水紋」、「火捺」等。 黃石硯:產於河南方城縣的黃石山,黃石硯唐代時已名揚天下。此硯石質細膩,溫潤如玉,貯水不涸,易發墨,色艷可愛,聲平有韻。黃石硯可分為紫色、鳳眼石、青花、紫青色、青灰色等,其中以鳳眼石和紫石為最珍貴。硯堅潤細膩,發墨佳,貯水好,是文房佳品」。 賀蘭硯:出於寧夏的賀蘭山的筆架峰,由此峰采出的紫石,做成的硯石態瑩潤。在夾層中還出現石眼、玉帶、銀錢、雲紋、眉子等,用它雕制的硯台,叩之如罄,叮之出水,易發墨不損毫,存墨不幹。賀蘭硯的製作要經過相石、平料、定型、鑿石、設圖、雕刻、拋光等諸多工藝,一方好硯要石工數月。 金音石硯:產於四川省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的鳳凰鄉硯台灣,是當地獨有的一種岩石。石質剛如金,敲擊時鏗鏘有聲,金音石由此得名。早在唐代,民間藝人就開始用金音石琢硯。金音石硯色澤漆墨,質地堅硬緊密。所磨的墨細膩,陳墨數月不幹。 漆砂硯:揚州漆砂硯以木為胎,髹漆以生漆合配金剛沙,質輕下水不沉發墨而不損毫。漆砂硯的裝飾雕刻十分精美,但是製作技藝曾一度失傳,現在,又被重新研製成功。 松花硯:產於東北長白山下,為紺綠色松花玉石製作。松花石硯初制於明代,被清皇室定為「御硯」。硯石中含磷,火柴在上一劃即可點燃。 各地出產硯台很多,以上是一些有代表性的傳統品種。

9. 為什麼被譽為四大名硯之首

硯,在我國的文明史上,和紙、筆、墨一樣對傳播文化藝術起著重要的作用,在文房四寶中最具收藏價值。據考證,我國最早的硯始於秦漢。唐朝以來,我國出現了端、歙、洮、紅絲四大名硯。

端硯被譽為四大名硯之首,產於廣東肇慶市東郊的端溪水一帶。肇慶在古時名為端州,端硯因此而得名。端硯的石品優良,其質堅實細膩,素有「發墨不損毫」、「天寒不結冰」的特質,關於這點,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美好的傳說:晚唐時端州有個姓梁的舉人赴京會試,應試之地京都正降大雪,天寒地凍,考場內應考的舉人們研出的墨汁都結了冰,惟獨端州的梁舉人在端溪硯台上研出的墨汁不結冰,後來他考中了進士,端硯也由此而名揚天下。

端硯的使用始於初唐,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端硯以其上乘的石質成名於中唐。經過宋、元發展時期後,又經歷了明清成熟期和清末的衰落期,以及1949年後的恢復發展時期。

不同時期的端硯特點各有不同。端硯形制在唐宋時期較為簡單、古樸,注重實用。明代端硯的欣賞價值趨於強化,花式品種不斷增多。而清代的端硯形制已是集雕刻、繪畫、書法、篆刻等藝術門類於一身的文房珍品,步入了民族工藝美術的行列。現已成為中國工藝美術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2006年5月,「端硯製作技藝」入選我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一方端硯的問世,要經過從探測、開鑿、運輸、選料、整璞、設計、雕刻、打磨、洗滌、配裝等10多種艱辛而精細的工序。采硯石無法用機械化運作,只能以手工為主。歷代採石工人都是按石脈走向,順其自然向深層採掘,從接縫處下鑿。采出來的硯石如能有三四成可用,已屬難得。

因為有著獨特的地理環境和制硯傳統,2004年9月,肇慶市被授予「中國硯都」榮譽稱號,這讓端硯事業的繼承和發展迎來了一個新機遇。目前肇慶的端硯民營企業已發展到100多家,端硯作坊近400戶,端硯的主要市場也從國外轉到國內。

現代雕硯名家在繼承古代雕刻藝術的基礎上,更多的以肇慶本地名勝風景、傳說及特產為題材,大膽創新,其藝術創作更是向大型化、立體化方向發展,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產生了許多具有鮮明民族特色和時代風採的優秀作品。端硯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關於端硯

1、端硯定義:

端硯,是採用廣東省肇慶市行政區域內適合研墨的石頭經過加工,具有研墨功能的硯台,肇慶市古稱端州故而稱端硯。據清代計楠《石隱硯談》記載:「東坡雲,端溪石,始出於唐武德之世。」武德為唐高祖年號,武德元年是公元618年,由此推算,端硯問世已有1380多年。1952年湖南長沙705墓出土的唐代端溪箕形硯和1965年廣州動物公園唐墓中出土的一方唐代端溪箕形硯(現藏廣州博物館),正好印證了端硯問世的歷史。

2、端硯石特點:

石質細膩、滋潤,發墨不損毫,呵氣能研墨,石品花紋豐富多彩,研出的墨汁油潤發亮,層次豐富,蟲蟻不蛀等特點名列中國石硯之首。硬度適中;端硯石硬度為摩氏(2.8至3.5),比墨條的硬度(2.2至2.4)稍硬,但比刻刀的硬度(約5)低1倍左右。致使端硯下墨快、易雕刻。不吸水;端硯石顯孔隙率小、飽和吸收率低,說明硯石的礦物細、粒間間隙小,開型或小開型裂隙不發育,使硯石蓄水不涸。

3、端硯石的分類:

端硯石分紫端、綠端、白端三種,其中紫端石為富鋁、鉀、鐵的硅酸鹽類岩石。綠端石和白端石為富鈣、鎂的碳酸鹽類岩石。紫端石和綠端石形成於同一個泥盆紀。白端石形成於比紫端石晚7000萬年石炭紀。

紫端石的礦物主要是粘土礦物類的水白雲母以及由水白雲母變質的絹雲母。還有少量的鐵礦物、高嶺石和石英碎屑。鐵礦物主要為赤鐵礦,其次為磁鐵礦、菱鐵礦、綠泥石及褐鐵礦等。硯石中含微量的白雲母碎片、長石碎屑、鋯石、電氣石、金紅石等。

綠端石主要由白雲石組成,次為水白雲母、石英碎屑、磁鐵礦、方解石等礦物。

白端石就是白色的端硯,產於肇慶七星岩,地質圖上為壺天灰岩。白端石屬碳酸鹽岩,為准同生泥晶——粉晶白雲岩。岩石呈白色或淺灰白色,主要礦物成分,白雲石98%,方解石等。

端硯石眼是生長在硯石中,形狀似動物眼晴的球狀石核。原型為綠色豆粒沉積作用形成,地質學稱豆粒構造,中心一粒為鐵礦物,外殼包裹不含磁鐵礦和赤鐵礦等鐵礦物的綠色粘土。顏色暈圈於硯石形成的最後階段因中心鐵礦物氧化,鐵質擴散浸染作用形成的。眼的基本特徵是球狀,由球體和核部的瞳子,邊緣的眼皮三部分組成。端硯上的自然球形點,其外形、大小等均與鳥、貓、雞等的眼很相似,古人將它稱為石眼。長期來,人們在贊揚端硯石質的時候,對端硯上的石眼也大加贊賞。端硯上的石眼,硬度稍大,有礙於磨墨,但

4、硯坑分布及主要硯坑

端硯自唐初開采至今,斷斷續續基本上沒有停止過開采。清代開採的硯坑最多,據清道光何傳瑤《寶硯堂硯辨》記載,約有70餘處。現在可找到具體位置並在國家地形圖上定位的新舊硯坑口約有42處,目前在開採的硯石有十多種。端硯石主要分布在以下幾個地段:一是西江羚羊峽以東斧柯山一帶,即端溪水以東地段,連綿10多公里,端硯最優質的硯石主要集中在這一帶,主要硯坑有老坑(又稱水岩、皇坑)、坑仔岩、麻子坑、朝天岩、宣德岩、古塔岩、冚羅蕉、綠端。二是西江羚羊峽北岸的羚羊山,主要硯坑有龍尾青、木棉坑、白線岩(內有二格青、紅石、青石)、有凍岩。三是肇慶市七星岩背後北嶺山一帶,從西至東,連綿30公里,統稱宋坑,主要有浦田青花、欖坑、盤古坑、陳坑、伍坑、東崗坑、前村坑、蕉園坑、綠端等。四是鼎湖沙埔斧柯山以東地段,連綿約30公里,這里有豐富的硯石資源,硯坑眾多,除典水梅花坑、綠端外,統稱為斧柯東。五是開采於七星岩的白端,白端石開采於明代,不發墨,常作硃批之用,因七星岩是風景區,禁止開采。

5、端硯簡史

端硯始於唐、盛於宋、精於明清、興旺於今天。端硯在唐代已經被列為貢品,歷代帝王、文人雅士留下了大量贊美端硯的詩詞、著述、硯銘、傳說、故事、對聯、謎語、書畫等,形成了完整的端硯文化體系。端硯是集雕刻、繪畫、詩詞、書法、篆刻等藝術於一體的藝術品。

1、唐代端硯以實用為主,供研墨之用。硯形多為箕形,還有八棱形、長方形的、方形等。

2、宋代的端硯實用和欣賞兩者並重,形制比唐代豐富。據宋代葉樾《端溪硯譜》記述有50種之多。宋硯除了重視石質及石品花紋,亦重視雕刻。

3、元代端硯上承唐宋遺風,粗放而有大氣,但發展緩慢,沒什麼創新。

4、明代端硯在設計、形制乃至雕刻方面遠遠超過前代,硯形、硯式趨向多樣化,題材廣泛。明代端溪名坑硯石的開采比較齊全,不少優質老坑(水岩)硯石被開采出來。在雕刻方面非常講究,以淺刀雕刻為主,以細刻、線刻甚至微刻配合,明代端溪硯多在硯底、硯側鐫詩、刻銘、題款。

5、清代初期端硯也和其它工藝美術品一樣,達到空前的繁榮。端硯硯材的種類、硯的形制、雕刻技藝、石品花紋的品評等方面,都有許多新的創造,新的突破。制硯工藝精緻、刻工纖巧,甚至連配木盒裝潢也都十分講究,有的硯盒鑲嵌美玉、象牙,或金線銀線。嘉慶、道光之後,端溪硯石的開采已逐漸減少,端硯更多地由實用而成為單純的文玩之物,成為擺設文房(書齋)中的欣賞品或珍藏品。

6、民國時期因為戰亂,端硯發展基本停頓,只有個別作坊以雕刻端硯免強維生。

7、1949年後,在政府的關懷和大力支持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老坑、坑仔岩與麻子坑三大名坑的重新開采,直接促進了端硯生產的繁榮,端硯創作進入了藝術百花齊放,異彩紛呈,端硯史上最輝煌的時期。現代的端硯題材十分豐富,山水、人物、花鳥樣樣都有,政治題材、歷史事件、民風民俗各領風騷,文學名著、詩詞歌賦、書法繪畫也都在端硯上爭奇斗艷。現代的端硯更強調收藏價值,講求名家之作,硯形在傳統的基礎上,又以天然硯、隨形硯較為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