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找有用的行情資料,學習更多百科知識
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福建的耕地資源怎麼樣
擴展閱讀
怎麼卸載酷狗工具 2025-07-23 09:20:48
如何選擇鑽石的保養 2025-07-23 09:18:34

福建的耕地資源怎麼樣

發布時間: 2022-08-04 14:46:51

『壹』 福建自然資源豐富嗎

第一,壽山石。福州的壽山石很出名,製作的都很精美,外地人來福州必去的景點就是三坊七巷了,我經常去那裡,因為離家近。時常看見地段很好的那家店裡的壽山石,很是震撼,雕藝使根據紋理把石頭刻成合適的形狀,極好看。看起來就質地很好,而且據我所知,盛產壽山石的地方不多,且當屬福州的最有名。福建省是丘陵地帶,山丘多,石料也多,什麼花崗石之類的品種豐富,極具有觀賞的價值,是我們的驕傲。

第二,森林資源。離開了福州上大學,發現福州的空氣質量真的很好,究其根本,在於福州的森林植被等覆蓋率很大,作為市樹分榕樹,枝繁葉茂,幾乎隨處可見。參觀過森林公園,裡面有引進的或者本地的各種好大參差的樹木,各種樟樹楊樹 桃花櫻花,充滿了古樸的氣息,令人沉下心來欣賞美景,呼吸新鮮空氣,很有益處。

第三,水產資源,我們雖然沒有直接沿海,但是交通便捷,海鮮眾多,蝦蟹魚魷魚等可以說是一年四季都不停的了,我們愛吃海鮮這是毋庸置疑的,被廣泛周知。

第四,茶葉。土壤的酸性適合茶葉的生長,福州有茶葉一條街,很文雅,茶園茶花也很是常見。鐵觀音,黑茶等等,在經過那條街的時候,總能看見店家挑挑揀揀,用精美的茶具泡茶,很雅緻。

第五,福州的礦物質資源也豐富,有好幾種元素,動物資源也不稀缺。可以說,福州的自然資源很是豐富的了。

『貳』 為何只有福建在中國幾十個省裡面是古代兵家不爭之地

中國人是愛好和平的,這句話是對的,但某種意義上其實也是不對的,對在於我們很少直接挑起戰爭,錯在於5000年的中國歷史。

其實真正和平的年代,還沒有其中十分之一,其他時候都有或大或小的戰爭,只不過我們在戰爭後會好好管理得來的土地,教給他們知識和漢族的文化,讓他們擁有更為文明的生活方式,使得被征服地區真正認同了中原王朝的統治,才給了一種我們很少打仗的錯覺。

也正是因為如此,福建才吸引了很多因為戰亂而流亡的北方漢人,這些人給福建帶來了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知識和工具,推動了當地農耕方式的變革,從根本上改變了那裡落後的條件,但要致富先修路,福建的地理位置太尷尬了,沒有暢通的交通條件,所以哪怕到了宋代,福建也沒有中原地區的省份富裕。

但凡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塞,一旦拿下,那麼勢必會對周圍其他地區造成影響,所以不管付出多大的代價,都需要將其控制在自己手中,而福建則沒有這個特點,它偏居一隅,不管是進攻浙江、江西還是廣東,福建都不是必經之地,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在群雄逐鹿的初期,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在福建問題上的話,顯然不是明智之舉,而中國古時候是不重視海權問題的,就更不太會在意福建了。

『叄』 試分析福建發展經濟的有利條件,並就如何補充發揮這些有利條件談談自

二、福建經濟進一步發展的有利條件
福建經濟的高速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外向型經濟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改革開放以來,福建把拓展與台灣、香港、澳門等地的經濟合作關系作為發展外向型經濟的主攻方向,閩、澳、台經貿關系日益密切,為在對外開放中不斷尋找優勢謀發展,有必要對其山海資源、區位、政策、人文等獨特優勢進行深入分析,以加強與台澳等地的經濟合作與發展。
1、山海資源優勢。
福建自然資源比較豐富,以山海資源優勢而著稱,其中不少資源的總量在全國居重要位置,比較突出的是森林資源、海洋資源、水資源、以非金屬礦為代表的礦產資源等。
首先是山地資源優勢。福建雖然耕地資源不足,糧食不能自給,但還有相當數量的茶山、果園、林地及宜農荒地,福建生產的亞熱帶經濟作物、水果等名優特農副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有著很強的競爭力。福建全省森林面積735.37萬頃,森林覆蓋率達60.5%,居全國第一位(台灣省除外);人均森林面積0.22公頃,是全國人均森林面積的2倍多。福建的植物種類多達3000多種,林種以用材林為主,有松、杉、毛竹等竹木1000多種,山林、葯材資源豐富。福建物產富饒,共發現煤、鐵、銅、鉛、鋁、錳、鈦等礦產116種,佔全國已發現礦種的70%;已探明儲量的礦種有76種,佔全國已探明儲量礦種的51%,其中能源礦產3種,金屬礦產34種,非金屬礦產46種,水氣礦產2種。探明各類礦床730種,其中大型礦床60處,中型礦床106處。福建非金屬礦產資源優勢突出,其中型砂、水泥用標准砂、葉臘石、高嶺土、花岩石、螢石等21種礦產保有儲量居全國前5位。 其次是海洋資源優勢。福建的海洋港口優勢在全國數一數二。全省有大小港灣125個,其中較大港灣22處,可建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100多個。全國可建5萬噸以上泊位的港灣共34個,福建就佔了6個(沙埕港、三都澳、羅源灣、湄洲灣、廈門港和東山港),其中三都澳、湄洲灣堪稱世界一流的天然良港,具有較高的開發利用價值。由於福建地處亞熱帶,海洋給福建帶來了無窮的海產資源。全省海域面積13.6萬平方公里,比陸地面積還大12.4%;全省近海漁場面積12.5萬平方公里,其中適合發展海水養殖的淺海灘塗面積達300多萬畝,人均可養海面是全國人均的21倍。這些條件使福建成為中國的水產大省,目前全省水產品產量、人均水產品佔有量、魚蝦貝藻的種類和數量均位居全國前列。沿海魚類約745種,佔全國海洋魚類總數的一半,其中黃魚、石斑魚、對蝦、龍蝦、牡蠣、紫菜等海產品,均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此外,全省的海洋礦產資源、海洋能資源等也十分豐富,如沿海潮汐能可開發裝機容量1000萬千瓦以上,佔全國的49%。
第三,福建水力資源和水資源豐富。福建河流眾多,共有29個水系、664條河流,內河總長度達1.36萬公里,較大的有閩江、九龍江、晉江、汀江和木蘭溪,河網密度之大,全國少見。福建地處豐水帶,地表水資源總量1168.7億立方米,居全國第7位;人均水資源約為4400立方米,是全國人均水資源的1.7倍。已利用水資源近200億立方米,工農業生產用水和居民用水十分充足。福建的河流由於源短流急,河床落差大,所以水力資源豐富。全省沿海可利用的潮水面積約3000多平方公里,可開發的潮汐能蘊藏量在1000萬千瓦以上,年可發電量約280億千瓦時,為國內潮汐能最豐富的省份之一。據省水電部門資料,全省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為1046萬千瓦,年可發電量916億千瓦時,其中可開發的、裝機容量在500千瓦以上水力地點10000處,總容量705萬千瓦,年可發電量320億千瓦時,居華東首位。福建地下水資源也很豐富,已發現的溫泉有100多處。
2、區位優勢與人文優勢。
福建地處中國東南沿海,面對台灣海峽,福建與台灣一水之隔,相距最近,福州至基隆港航程僅149海里,廈門至高雄港僅165海里,朝發夕至。福建與東南亞相距不遠,是全國著名僑鄉,有800多萬華僑和華裔旅居海外,其中絕大部分分布在東南亞各國。這種區位條件,對福建的對外開放、發展外向型經濟及加強與「三胞」聯系,十分有利。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的區域經濟合作迅速發展,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已成為當今中國經濟最活躍、最具發展潛力的兩個區域。福建位於這兩大經濟圈的結合部,其經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這兩大區域的輻射和帶動。閩優越條件。經濟要素的集中已逐漸形成了一條開放的﹑先行發展的經濟增長帶,成為全省優勢最為明顯、來實現直接「三通」來看,目前台灣民間和工商業界普遍認為位於福建閩東南地區的廈門和福州兩港將成為兩岸直航的首選地點,這對於福建來說是充分發揮對台區位優勢的機遇與挑戰。

『肆』 中國數十個省,為何唯獨福建在古代是兵家「不」爭之地

因為福建不像珠三角或者是長江三角那樣大的集散地。福建離開了沿海,就是山地,想在此地征稅,所花費的成本非常之高,根本不劃算所以成了兵家“不”爭之地。

在我們國家的歷史上,王子或軍閥之間,他們所爭取的只是領土的大小,因為有了領土,就會有人。那裡的人越多,他們要交的稅就越多,他們能支持的軍隊就越多。只有這樣,他們自己的力量才會越來越強大。

為什麼福建是中國古代軍事家唯一“不”抗爭的地方?

然而,由於受山區和科技的限制,福建省耕地資源十分匱乏。

在古代,糧食是最珍貴的貨幣。因此,諸侯只會覬覦遼闊的中原,而忽視福建。

由於其地理位置,其戰略地位並不高。福建雖臨海,適宜開展海上貿易,但在古代,皇帝對這個地方並沒有太大興趣。至於海上貿易,一度遭到拒絕。以明朝為例,禁止入海,所以當時開放海上貿易是不現實的。

此外,許多古代中原帝國所依賴的“農業稅”而不是“商業稅”。福建省耕地面積雖然佔全國的十分之一,但這些地區有一個很大的劣勢,即沒有深度,沒有上游腹地。

這就是為什麼它不能成為像珠三角或長三角那樣大的配送中心。更重要的是,福建離開了沿海地區,也就是山區。中原帝國想在這里征稅,成本很高,根本不劃算。

『伍』 福建耕地資源豐富嗎

不豐富,八山一水一分田說的就是福建,所以耕地資源不豐富。

『陸』 福建省年國土資源綜合統計分析報告

2006年在福建省委省政府和國土資源部的正確指導下,緊緊圍繞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戰略部署,按照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要求,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委省政府的各項重大決策,以服從大局、服務中心、保護資源、保障發展為重點,以改革創新、拓展作為空間動力,與時俱進,求真務實,不斷提高國土資源調查、規劃、管理、保護和合理利用水平,較好地處理了國土資源保護與合理利用的關系、支持經濟發展與保障農民權益的關系、依法行政與提高工作效率的關系,取得明顯成效。

一、國土資源狀況

(一)土地資源狀況

2006年土地變更調查結果表明,2006年全省土地總面積為18602.34萬畝,其中,農用地16128.04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86.70%;建設用地918.53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4.94%;未利用地面積1555.77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8.36%。

農用地中,耕地2005.52萬畝,占農用地總數的12.43%;園地947.55萬畝,占農用地總數的5.88%;林地12474.50萬畝,占農用地總數的77.35%;牧草地3.93萬畝,占農用地總數的0.02%;其他農用地696.54萬畝,占農用地總數的4.32%。

建設用地中,居民點工礦用地718.11萬畝,占建設用地總數的78.18%;交通運輸用地109.17萬畝,占建設用地總數的11.89%;水利設施用地91.25萬畝,占建設用地總數的9.93%。

未利用地中,未利用土地972.67萬畝,占未利用地總數的62.52%,其他土地583.10萬畝,占未利用地總數的37.48%。

2006年全省各地類變更總量為166.98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0.90%,其中廈門市和漳州市轄區由於將土地利用更新調查數據和年度土地變更調查數據進行銜接,變更量大幅增加,變更量分別為78.09萬畝和14.16萬畝,佔全省年度變更總量的46.77%和8.48%。

(二)土地利用情況

1.農用地

2006年農用地增加26.88萬畝,減少45.66萬畝,凈減18.78萬畝,減幅為0.12%。其中,耕地增加6.21萬畝,減少31.67萬畝,凈減25.46萬畝,減幅為1.25%;園地增加33.25萬畝,減少14.80萬畝,凈增18.45萬畝,增幅為1.99%;林地增加7.37萬畝,減少20.96萬畝,凈減13.60萬畝,減幅為0.11%;其他農用地增加17.36萬畝,減少15.53萬畝,凈增1.83萬畝,增幅為0.26%。

2006年全省增加耕地6.21萬畝,扣除農業結構調整增加的耕地面積1.92萬畝,可用於補充的新增耕地面積為4.29萬畝,加上各地今年新開發的可視為補充耕地的園地面積8.42萬畝,全省本變更年度可用於占補平衡補充的面積為12.71萬畝;本變更年度全省實際變更增加的建設佔用耕地12.43 萬畝,扣除往年漏變更建設用地佔用耕地面積2.82 萬畝,本變更年度實際建設佔用耕地面積為9.61萬畝,占補相抵,盈餘3.11萬畝。

圖1 2006年全省土地利用構成

本省是個山地多、平地少的省份,2006年人均耕地0.57畝,屬全國人均耕地佔有量最少的省份之一,耕地後備資源嚴重不足,而且經濟發展對土地需求量很大,完成耕地佔補平衡任務的難度很大。在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全省通過加大耕地開發、復墾、整理力度,實現了耕地佔補平衡任務。

2.建設用地

2006年全省共審批建設用地957件,總用地面積20494.01公頃,農用地15061.22公頃(耕地8314.17公頃)。其中使用國家級農轉用指標5件,總用地面積5103.03公頃,農用地4221.88公頃(耕地1904.92公頃);使用省級農轉用指標952件,總用地面積15390.98公頃,農用地10839.34公頃(耕地6409.24公頃)。分批次建設用地 14928.02 公頃;單獨選址建設用地5565.99公頃,其中交通運輸用地4610.21公頃,水利設施用地647.89公頃。省級政府批准徵用農用地10222.37公頃,其中耕地6025.85公頃;征地總費用747832.47萬元;安置農地人口274398人。

2006年省級政府審批建設用地比2005年增加了2306.73公頃,上升了0.85%,其中農轉用比2005年增加了1166.09公頃,上升了0.89%,耕地比2005年增加了1143.62公頃,上升了0.82%。

(1)積極主動、先期介入,做好建設項目特別是省以上重點建設項目的用地服務工作。對重點建設項目用地,堅持隨到隨辦,並通過現場辦公、培訓指導、咨詢協調等多種形式,協調解決項目立項、用地報批、征地供地及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指導組織相關建設用地依法報批,如溫福、福廈鐵路、浦南高速公路、泉三高速公路、LNG電廠以及省重點工業項目用地。幫助溫福、福廈、龍廈、向莆、廈深鐵路、浦南高速公路、泉三高速公路等項目制訂征地補償標准和LNG項目臨時用地補償標准,落實了溫福、福廈、龍廈鐵路和泉三、永武高速公路先行用地審批問題,使這些重點工程項目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如期依法開工建設。

圖10 2006年全省幹部培訓及學歷情況

七、問題與建議

(1)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要按照國土資源部的統一部署和省政府辦公廳轉發的實施方案,開展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工作。根據全國土地利用規劃綱要、福建省「十一五」規劃綱要、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綱要、產業布局規劃、省直各有關部門「十一五」專項規劃和區域規劃、耕地保護特別是基本農田保護,統籌安排各類建設用地布局,為福建海西建設發展留有合理的用地空間。

(2)嚴格執行土地利用指令性計劃管理,按照各地經濟發展的用地需求,統籌安排下達年度用地計劃指標,並加強對農用地轉用規模、速度、結構的控制和引導,強化項目落實,強化節約集約,防止虛假申請、虛假供地和違法違規圈佔土地,使有限的計劃指標能最大限度地滿足合理的用地需求。按照《關於調整報國務院批准城市建設用地審批方式有關問題的通知》要求,對福州、廈門城市規劃區內建設用地審批制度作了改革,研究報批辦法,保證福州、廈門城市規劃區內的建設用地審批不受影響。

(3)創新資源利用方式。加強土地調查監測、土地評價與規劃、土地集約節約利用與國土整治三大技術的研究,不斷改進資源利用方式。加強重點成礦帶地質研究和關鍵技術開發,通過加強先進高效的綜合勘查技術的研究,提高找礦命中率;通過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和礦山固體廢棄物利用技術、礦產開發環境監測與綜合整治技術的創新,推進資源循環利用。

(4)主動優質提供國土資源服務。①對重大建設項目用地實行包干跟蹤制。各級國土資源部門領導班子成員要與重大建設項目掛鉤聯系,在項目選址、可行性研究階段先期介入,及時了解掌握項目前期工作進展情況,確保按程序及時預審、報批和供地,保證重大建設項目順利開工建設。②對深入基層幫助解決實際問題實行包片服務制。各級國土資源部門領導班子成員對所轄地區實行分片指導,包片服務,幫助解決實際問題。③進一步完善建設用地和采礦權網上審批。針對審批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對網上審批系統進行改進和完善,進一步提高運行效率,實現「陽光操作」。④進一步加強市、縣國土資源局政務大廳建設。開展國土資源政務大廳示範建設,完善各項制度,提高人員素質,提升服務質量,做到「整潔、規范、便民、高效」。

『柒』 耕地資源利用特點

由於受土地資源、氣候、地形地貌等自然條件的制約和人類生產活動的影響,福建省耕地資源利用表現出人均耕地少、內陸地區耕地相對較為豐富,耕地分布零散、沿海地區「耕地密度」明顯高於內陸地區,耕地利用結構和方式多樣、地域性差異較大等特點。

(一)人均耕地少,但內陸地區耕地相對較為豐富

2007 年福建省總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 2.71%,而耕地面積僅佔全國耕地總面積的 1.10%,表現為人多、耕地少的特點。2007 年全省人均耕地面積 0.037 公頃,不及全國人均耕地水平的50%,明顯低於聯合國糧農組織確定的人均耕地 0.053 公頃的警戒線。從耕地人均數量的地域分布來看,由於沿海地區的人口密度更大,該地區人均耕地面積明顯低於全省和內陸地區的人均耕地水平,分別為全省和內陸地區人均耕地水平的 72.97% 和 38.57%,其中除寧德市和漳州市的人均耕地面積略高於全省人均水平外,其餘 4 市的人均耕地面積均低於全省人均水平,僅為全省人均水平的 72.97% ~ 27.03%,以廈門市和泉州市的人均耕地面積最少,僅為 0.010 公頃和0.020 公頃,是全省人地矛盾最為尖銳的區域。內陸地區的人均耕地面積則明顯高於全省的人均水平,為全省人均耕地的 189.19%,內陸 3 市的人均耕地面積比全省人均水平高 0.022 ~ 0.042公頃,其中南平市的人均耕地面積高達 0.079 公頃,是全省人均耕地最為豐富的區域。可見,福建省內陸地區的耕地相對較為豐富,而沿海地區人地矛盾則相當突出。

(二)耕地分布零散,但沿海地區「耕地密度」明顯高於內陸地區

福建省地貌復雜多樣,境內既有水網交織的沖積平原,又有曲折的海岸及星羅棋布的島嶼,更有連綿起伏的丘陵和群峰聳峙的山地,復雜的地貌類型造就了全省耕地地塊單元破碎、分布零散等特點。從各市耕地數量佔全省耕地總面積的比例分布來看(表 1-5),除廈門市和莆田市的耕地數量比例較小外(分別佔全省耕地總面積的 1.79% 和 5.68%),其餘各設區市耕地數量所佔的比例分布均較為接近,佔全省耕地總面積的 11.16% ~ 17.03%,表明福建省耕地數量在多數設區市的總體分布較為均勻,但從耕地數量的地域分布來看,沿海地區土地面積僅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 44.75%,而耕地面積卻佔全省耕地總面積的 56.62%,表明全省耕地相對集中於沿海地區。

耕地區位指數反映了區域耕地分布密度的大小,可以表徵區域耕地資源的分布集中程度,表 1-6 的統計結果表明,內陸地區的耕地區位指數明顯低於沿海地區,分別為全省和沿海地區耕地區位指數平均值的 68.70% 和 62.20%,表明福建省內陸地區的「耕地密度」明顯低於沿海地區。從各市的耕地區位指數比較來看,沿海地區除寧德市的耕地區位指數略低於全省平均值外,其餘 5 市的耕地區位指數明顯高於全省和內陸地區各地市的耕地區位指數,全省「耕地密度」較大的是莆田市、廈門市和福州市,而「耕地密度」最小的是三明市。上述結果表明,福建省耕地地域分布雖較分散,但沿海地區「耕地密度」明顯高於內陸地區。

表 1-6 2007 年福建省人均耕地面積和耕地區位指數表

註:耕地區位指數 =(設區市或地域耕地面積 / 設區市或地域土地總面積)/(全省耕地面積 / 全省土地總面積)

(三)耕地利用結構和方式多樣,地域性差異較大

由於福建省地處亞熱帶地區,水熱資源豐富,加上多變的地形地貌條件所形成的復雜多樣的小氣候條件,為多種農作物的生長提供了優越的自然條件,致使全省耕地資源表現出利用結構和方式復雜多樣、地域性差異較大的特點。全省耕地利用類型包括了灌溉水田、望天田、水澆地、旱地和菜地等所有二級地類(表 1-5),沿海地區和內陸地區灌溉水田和望天田的數量分布比例較為接近,其中沿海地區和內陸地區灌溉水田面積分別占總面積的 49.64% 和 50.36%,望天田面積分別占總面積的 50.74% 和 49.26%,但是全省水澆地、旱地和菜地則集中分布於沿海地區,分別占相應二級地類總面積的 99.70%、83.07% 和 72.93%。根據種植農作物的種類不同,全省耕地利用可分為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和其他作物三種利用方式,其中以種植糧食作物利用方式為主。按播種面積計算,2007 年全省耕地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占 65.46%,經濟作物占 8.82%,其他作物占 25.72%,播種面積之比為 7.42∶1∶2.92,與 1995 年相比,糧食作物播種面積比例下降 5.70%,經濟作物比例增加 0.07%,其他作物比例提高 5.77%。

表 1-7 資料表明,福建省糧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甘薯和馬鈴薯等,其中以水稻占絕對優勢,其次是甘薯。水稻主要分布於內陸地區的三明市、龍岩市和南平市,合計播種面積達 474.03 千公頃,佔全省水稻總播種面積的 54.57%;甘薯則主要分布於沿海地區的泉州市、福州市和寧德市以及內陸地區的三明市,合計播種面積為 104.19 千公頃,佔全省甘薯總播種面積的 64.95%;馬鈴薯主要分布於沿海地區的寧德市、泉州市和福州市及內陸地區的三明市和南平市,合計播種面積達 51.35 千公頃,佔全省馬鈴薯總播種面積的 84.46%。

表 1-7 2007 年福建省各地耕地主要農作物播種面積表單位:千公頃

註:耕地農作物播種面積 = 農作物總播種面積-非耕地上播種面積

福建省經濟作物主要有油料作物(包括花生、油菜和芝麻等)、甘蔗和煙草等,其中以油料作物占優勢,其次是煙草。油料作物主要分布在泉州市、莆田市、福州市和南平市,合計播種面積達 72.13 千公頃,佔全省油料作物總播種面積的 71.04%;煙草則主要分布於內陸地區的三明市、南平市和龍岩市,合計播種面積達 62.56 千公頃,佔全省煙草總播種面積的 99.33%;甘蔗主要分布於沿海地區的漳州市,佔全省甘蔗總播種面積的 54.56%。全省其他作物主要有蔬菜瓜果類和綠肥等,以蔬菜占絕對優勢。蔬菜瓜果類主要分布於漳州市、福州市、南平市和三明市,合計播種面積達 412.93 千公頃,佔全省蔬菜瓜果類總播種面積的 61.61%。

『捌』 耕地資源利用現狀

根據 2007 年土地利用現狀變更調查結果,福建省耕地總面積 133.31 萬公頃,主要分布於南平、三明、漳州、福州、龍岩、泉州和寧德等市,合計面積 123.36 萬公頃,佔全省耕地總面積的 92.53%,從耕地的地域分布來看,全省耕地主要分布於沿海地區,佔耕地總面積的 56.62%。2007 年福建省耕地利用現狀見表 1-5。

表 1-5 2007 年福建省各地耕地利用現狀表單位:%,萬公頃

續表

註:沿海地區包括寧德市、福州市、莆田市、泉州市、廈門市和漳州市,內陸地區包括南平市、三明市和龍岩市。

福建省耕地按利用方式不同可分為灌溉水田、望天田、水澆地、旱地及菜地共 5 個二級地類,其中以灌溉水田為主,佔全省耕地總面積的 63.36%;其次為望天田和旱地,分別佔耕地總面積的 17.18% 和 15.55%;水澆地和菜地面積較小,分別佔耕地總面積的 2.55% 和 1.36%。從耕地二級地類的行政區分布來看,全省灌溉水田主要分布於三明市、龍岩市、漳州市、南平市和福州市,合計面積 66.70 萬公頃,佔全省灌溉水田總面積的 78.96%;望天田主要分布於南平市、寧德市和泉州市,合計面積 19.53 萬公頃,佔全省望天田總面積的 85.30%;水澆地主要分布於泉州市、莆田市和廈門市,合計面積 3.19 萬公頃,佔全省水澆地總面積的 93.72%;旱地主要分布於福州市、漳州市、泉州市、寧德市和莆田市,合計面積 16.97 萬公頃,佔全省旱地總面積的81.83%;菜地主要分布於廈門市、福州市和漳州市,合計面積 1.18 萬公頃,佔全省菜地總面積的 65.19%。

『玖』 福建的地形地勢特徵

福建境內峰嶺聳峙,丘陵連綿,河谷、盆地穿插其間,山地、丘陵佔全省總面積的80%以上,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地勢總體上西北高東南低,橫斷面略呈馬鞍形。因受新華夏構造的控制,在西部和中部形成北(北)東向斜貫全省的閩西大山帶和閩中大山帶。

陸地海岸線長達3752千米,以侵蝕海岸為主,堆積海岸為次,岸線十分曲折。潮間帶灘塗面積約20萬公頃,底質以泥、泥沙或沙泥為主。

福建地處中國東南部、東海之濱,陸域介於北緯23°33′至28°20′、東經115°50′至120°40′之間,東隔台灣海峽,與台灣省相望,東北與浙江省毗鄰,西北橫貫武夷山脈與江西省交界,西南與廣東省相連,連接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與台灣隔海相望。

(9)福建的耕地資源怎麼樣擴展閱讀:

福建的自然資源:

1、土地

根據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數據,2010年全省土地總面積1239.34萬公頃,其中:農用地面積1095.55萬公頃,建設用地面積72.92萬公頃,未利用地面積70.87萬公頃。農用地中,耕地面積133.85萬公頃。

2、河流

主要河流有閩江、晉江、九龍江、汀江、木蘭溪。由於降水豐沛,全省河川年徑流量達1168億立方米(閩江水量超過黃河)。

3、森林

福建的森林覆蓋率為65.95%,居全國首位。擁有1.15億畝的森林面積,全國六大林區之一。

4、礦產

福建省屬於環太平洋成礦帶中的重要成礦區之一,礦產資源比較豐富。截至2001年底,福建省已發現礦種118種,主要礦產有鐵、錳、銅、鉛鋅、鎢、鉬、鈮鉭、金、銀、無煙煤、石灰岩、螢石、葉蠟石、石英砂、高嶺土、飾面用花崗岩等。

5、植物

福建地處泛北極植物區的邊緣地帶,是泛北極植物區向古熱帶植物區的過渡地帶。全省分布有高等植物4703種,約佔全國的14.3%,其中蕨類382種、裸子植物70種、被子植物4251種;其中蘭科植物有60屬119種6變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