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幼兒園教育活動的資源主要包括哪些
【英盛觀察】
1、「三維立體幼兒教育法」
「三維立體幼兒教育法」是中國著名教育專家、西周少兒教育研究院創始人徐西周教授在豐富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中,用全新的教育理念和現代技術打造的一套全新的幼兒教育法。「三維立體幼兒教育法」通過行為調節課使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建立有序的邏輯思維、傳授符合成長規律的學習方法、擁有超常知識;側重培養孩子的立體思維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可以讓孩子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下,擁有超出一般孩子的學習能力,健全孩子的人格品行!
2、蒙台梭利教學法
蒙台梭利教學法是義大利位女醫學博士瑪麗亞·蒙台梭利女士所提倡的教學方法。著重於孩子秩序感、專心度、手眼協調和獨立能力的培養;利用兒童自身的成長要求,在不損害兒童自由與快樂的前提下實現教育的目的。蒙台梭利教學法擁有一套蘊含無限教育價值的學具,利用幼兒感覺的敏感性,透過這些教具,讓孩子們輕松愉快地在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吸收許多抽象的概念;尊重幼兒重復練習的特性,所有學具幼兒可以反復操作,滿足幼兒生理心理上的需要。
3、方案教學
這種教學方法起源於義大利北方的小鎮瑞吉歐 。它主要是依照孩子的興趣來發展一系列的活動或方案。老師的工作是透過和孩子以及孩子和孩子之間的對話來發現其興趣,並進一步引導孩子去做資料的研究、查詢和相關材料的收集。方案教學強調孩子自主性的學習,重視孩子內在的學習動機,並以兒童為本位的理念來進行活動。它也是一個「教」與「學」互動的過程,教師與孩子都在彼此互相學習。
4、學習區教學
學習區教學一般將教室區分成不同的學習區域,如語文區、益智區、科學區、積木美勞區、裝扮區、沙水區等等。它提倡讓孩子從游戲中學習,並經由玩耍的過程讓孩子學習到各種概念。
5、其他幼兒教育法
貝爾教學法是以德國教育家福祿貝爾設計的教具─恩物為教材來進行教學;皮亞傑教學法是以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從進行幼兒的心理實驗中所記錄的幼兒認知發展,來做為其教學的理論基礎。高瞻教學法起源於美國,其教學理念是以孩子對自己感興趣的活動有能力做決定並解決問題為指導原則。
華德福教學法的創始人是史坦納˙魯道夫,於1919年在德國的Stuttgart成立了所從一年級貫穿到十三年級的華德福學校。它是一種實現「人智學」理念的教學法,目的在於引導孩子成為一個身、心、靈完全自由的人。雙語教學是以兩種語言為主要的教學目標,讓孩子能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學習兩種不同的語言。
Ⅱ 幼兒園課程資源包括哪些內容
幼兒園課程可以相對劃分為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五個領域。下面我們來具體說一下。
一、健康領域目標
身體健康,在集體生活中情緒安定、愉快;生活衛生習慣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知道必要的安全保證常識,學習保護自己;喜歡參加體育活動,動作協調、靈活。
二、語言領域目標
樂意與人交談,講話禮貌;注意傾聽對方講話,能理解日常用語;能清楚地說出自己想說的事;喜歡聽故事、看圖書;能聽懂和會說普通話。
三、社會領域目標
能主動地參與各項活動,有自信心;樂意與人交往,學習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理解並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難,有初步的責任感;愛父母長輩、老師和同伴,愛集體、愛家鄉、愛祖國。
四、科學領域目標
對周圍的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研究問題;能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愛護動植物,關心周圍環境,親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資源,有初步的環保意識。
五、藝術領域目標
能初步感受並喜愛環境、生活和藝術中的美;喜歡參加藝術活動,並能大膽地表現自己的情感和體驗;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藝術表現活動。
這五大領域是有相互的交融點的,應該有機地結合起來看,而不是單獨的分開成個體來考慮。他們相互影響,從而促進孩子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
Ⅲ 幼兒園哪些內容可以作為生活課程
幼兒的生活是幼兒園課程整合的基點,是幼兒園課程的重要資源。幼兒的一日生活、與幼兒有關的社會生活及幼兒的游戲都是重要的課程資源。應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的培養目標指導下,以更為廣泛的視角開發和利用多種有益的課程資源,以使幼兒園課程真正適合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真正做到生活性、綜合性和趣味性。兒童在生活中學習生活,在交往中學習交往,因此幼兒園課程的內容來自幼兒的生活,課程實施貫穿於幼兒的每日生活。幼兒園課程的內容是來源於生活的。幼兒的認知特點、學習特點要求幼兒園課程不能以傳授系統的學科知識為主要任務,它必須在兒童的生活中不斷引導幼兒積累周圍世界的經驗。幼兒園課程與幼兒的生活世界距離越近,越能引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幼兒的學習也就更有效。
游戲符合幼兒的年齡特徵,能夠滿足幼兒的各種身心需要,是幼兒自身的一種自由自發的主體性活動,對幼兒的發展有著多方面的價值,所以,游戲在幼兒園課程當中居於非常重要的位置。有組織的游戲是有一定計劃和目的的游戲,是對幼兒生活的反映、豐富和改造,約束性相對於自由游戲要大一些。由於幼兒的不成熟,許多活動是無法在自己真實的生活情境中體驗的。因此,在與幼兒生活相似的環境中開展的有組織的游戲就成為幼兒生活的主要途徑,這種游戲並不是幼兒生活的反映,而是經過改造了的幼兒的生活,是在教師創設的類似生活的環境中進行的游戲,它能夠適應幼兒活動的需要。這種有組織的游戲源於幼兒的生活高於幼兒生活。幼兒期是孩子成長的重要時期,是幼兒學習能力發展的關鍵期。
由於幼兒的年齡特點、身心需要,表現出了積極的求知慾望和獨特的認知方法。我們的教學要結合幼兒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去設計教學活動,從而使他們從熟悉事物中去學習和理解。幼兒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有幼兒園的、家庭的、社區的生活等,我們可以從幼兒的生活中發現有價值的主題,並有選擇地將它滲透到幼兒園課程中。由於生活本身就具有綜合性,因此越是充分利用生活資源,就越能體現幼兒園課程有機綜合的特點。
Ⅳ 幼兒園生活活動有哪些內容,其作用有哪些
幼兒園的生活活動主要包括入園、餐飲、盥洗、如廁、睡眠等環節,它是幼兒一日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完成課程目標,促進幼兒身心全面發展的基本途徑之一。
Ⅳ 幼兒園可利用資源有哪些
一、利用社區的地域環境優化幼兒園教育 社區的地域環境主要指的是社區的地理環境、 資源環境和人工環境等。優越的地理環境、豐富的資源環境和獨特的人工環境毋庸置疑都是幼兒園應該加以利用的寶貴資源。 1.幼兒園在利用地理環境的時候,要考慮社區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勢和氣候特徵等因素。 在沿海地區,教師可選擇一天的不同時間,帶領幼兒去觀看海浪的變化,在海邊玩沙戲水;在丘陵地區,教師可利用當地的小山丘,開展各種體育游戲活動, 如組織幼兒進行奔跑、爬山比賽;在四季分明的地區,教師可隨著季節的更替,適時帶領幼兒到社區中去走一走、看一看,指導幼兒用自己的眼睛發現,季節對人的行為有什麼影響,——如在夏天,人們往往喜歡在太陽照射不到的樹陰下行走;而在冬天,人們則比較喜歡在陽光充足的地方行走。 2.幼兒園在利用資源環境的時候,應考慮社區的水資源、土地和礦物等因素。如果附近有水廠,教師可組織幼兒去參觀,使幼兒認識到水的來源、凈化、輸送、飲用的全過程及污水處理問題等,體會到水的來之不易,萌發,節約用水,的意識;如果附近有森林,教師可組織幼兒去觀賞,摸一摸、抱一抱自己喜歡的樹木,和樹木比一比身高,為樹木畫一張像,和樹木一起照張相,促使幼兒深刻領會人與自然的關系。 3.幼兒園在利用人工環境的時候,需考慮交通通訊網、建築群、各種設施、廣場等因素。 教師可結合七月一日,國際建築日,,虛心向社區的建築師討教,了解建築物的類型,並在實地考察的過程中,和家長、幼兒一起嘗試著對各種建築物進行分類,看看它們主要是屬於歐洲型(如有大廣場、大教堂)的、美國型(如有摩天大樓、商業樓)的,還是亞洲型(如有宮殿、宅院)的、中東型(如有伊斯蘭教大清真寺、集市、商場)的,或是蘇聯型(如有宏大的廣場、公寓式的住宅)的。 現在我國許多城市的社區廣場都由雕塑、草坪和噴泉等組成,教師應注意發揮,社區客廳,的獨特作用,有意識地帶領幼兒到廣場去觀賞、觸摸和游戲。 二、利用社區的人口環境優化幼兒園教育 社區的人口環境主要包括社區的人口、社區的群體和社區的個人等方面。 1.幼兒園在利用社區的人口因素時,可從社區的人口數量、人口結構、人口素質、 人口密度、人口流動和遷移著手。 如果幼兒園所處的社區在人口構成上是以50~60歲的退休人員為主的話,那麼,教師就應加大力度調動這批退休人員參教的積極性,鼓勵他們花費更多的時間做幼兒園的志願工作者;如果幼兒園所處的社區在人口素質上是以大專、大學學歷為主的話,那麼,教師就應幼教園地發揮他們議教、評教的主動性,倡導他們多為幼兒園出謀劃策;如果幼兒園所處的社區在人口流動和遷移上是以外來人員為主的話,那麼,教師不僅要分清他們是「智力流」還是「勞力流」「國內流」還是「國外流」,有效地發揮他們各自的作用,而且還要把他們分別請進幼兒園,給幼兒講講當地的風土人情,教幼兒說說方言、外語,培養幼兒多元文化的意識。 2.幼兒園在利用社區的群體因素時,要從初級群體、次級群體出發;初級群體指的是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最初加入的群體,只在少數人之間保持著親密持久的關系,如家庭、鄰居、同齡群體、朋友、老鄉、同事等;而次級群體則指的是非個人性的、規模較大的、成員較少直接接觸的、功利性較強的群體,如學校、機關、工廠、軍隊等。在發揮初級群體的作用時, 幼兒園要注意家庭的不同結構和鄰里關系的融洽程度。如在以「擴大家庭」為主的社區里,教師要高度重視「教育的一致性」和「教育的一貫性」原則,指導父輩家長和祖輩家長建立起牢固的統一戰線,形成教育孩子的最佳合力。在鄰居關系融洽的社區里,教師要重視提高鄰里交往的聯結性和互換性,增強鄰里交往的多元性和持久性。 在發揮次級群體的作用時,幼兒園要重視學校和軍隊的獨特價值。比如教師要有計劃地組織好參觀小學的工作,盡早為幼兒做好進入小學的准備工作;教師可結合「建軍節」,帶領幼兒參觀軍營,增加幼兒對海軍、陸軍、空軍的感性認識。 3.幼兒園在利用社區的個人因素時,要從個體的知識結構、人格特徵、行為模式、道德規范和心理需求出發。教師要注意把社區中具有很高威望的人、助人為樂的人、寬容大度的人、不斷進取的人、責任感強的人等都吸引到幼兒園里來,為幼兒提供與他們共同生活、 學習和游戲的時間和空間,使幼兒能潛移默化地受到他們的良好影響。 三、利用社區的文化環境優化幼兒園教育 社區的文化環境包括社區的物質生活方式(如衣食住行方式、工作及娛樂方式)和社區的精神生活方式(如價值結構、信仰結構及規范結構)。幼兒園在發揮社區文化環境的教育功能時,要注意協調好以下幾種文化之間的關系: 1.處理好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之間的關系。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改善物質生活的場所越來越多,提煉精神生活的家園也層出不窮。幼兒園一方面要選擇時機,增加幼兒對美發院、美容院、按摩室、桑拿室、健身房、茶館、咖啡屋、酒吧等的認識,另一方面還要加大比重,促進幼兒對書店、圖書館、博物館、影劇院、美術館、科技館、電腦屋、少年宮等的理解。 2.處理好城市文化與鄉村文化之間的關系。 城市文化和鄉村文化有許多不同,從特質上講,主要表現在理性化(講究理性而不是感情),世俗化(追求實際和實用)和多層化(組織多和制度多)上。 幼兒園要注意這些差別,從本園的實際情況出發,避免從一個極端(如隻字不提鄉村文化)走向另一個極端(如大肆渲染城市文化)。 3.處理好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之間的關系。 相比來講,傳統文化具有較強的區域性、民族性、歷史性和穩定性,而現代文化則具有較強的世界性、共同性、綜合性和現代性。 所以,教師要積極應對這兩種文化之間存在的矛盾和沖突,不能固守一方而排斥另一方,而需汲取兩者的精華,促使兩者的互補和結合。例如,當社區里的腰鼓隊、木蘭拳隊、太極拳隊、龍舟隊在進行表演時,教師可帶領幼兒前去觀賞;當社區里組織居民進行插花、彈鋼琴、跳交誼舞、電腦打字、英語小品比賽時,教師也可指導幼兒參與比賽。 4.處理好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之間的關系。相比來講,東方文化強調共性,具有整體性強、禮儀性多、藝術性高的特點;而西方文化則強調個性,具有競爭性強、實效性高、自由性大的特點。東西方文化都通過飲食、服裝、樂器等不同的媒介折射出來。為了促進幼兒對不同文化的認識、理解、尊重、寬容和接納,教師既可以帶領幼兒對比著參觀面條店及水餃店、肯德基店及麥當勞店,鼓勵幼兒說說中餐店和西餐店的異同點,也可以指導幼兒對比著觀看二胡及古箏、鋼琴及小提琴,啟發幼兒講講中國民族樂器和西洋樂器有什麼異同點。 另外,東西方文化也通過不同的節日反映出來,教師應在幫助幼兒體驗、理解本國節日的基礎上,為幼兒創造時機,讓其更好地感受、認識外國的節日。例如,在「聖誕節」到來之際,教師可帶領幼兒到社區的商店、禮品店走一走,轉一轉, 讓幼兒看看漂亮的聖誕樹、聖誕小鈴鐺、聖誕小卡片,使幼兒沉浸到歡快的節日氣氛中;在「父親節」「母親節」來臨之際,教師可引領幼兒參觀社區的花街、花店,在「花商」的幫助下,使幼兒能夠區分出玫瑰花和康乃馨花的不同之處,在「花匠」的幫助下,使幼兒能夠學會賞花、插花;教師還可啟發幼兒用自己的零用錢為父親選購一枝大紅色的玫瑰花、為母親購買一枝粉紅色的康乃馨,在節日時把自己的祝福悄悄地送給父母。
Ⅵ 幼兒園中班生活區材料有哪些
一、從自然中選取幼兒熟悉的資源充實科學區
神奇的大自然對於幼兒來說有著神奇的魅力,把自然中一部分資源搬入幼兒的活動區域,讓幼兒在感受與觀察、記錄、養殖的過程中,對自然界中的生物形成一個較為客觀和科學的感性認識。
活動室內放幾盆鮮花、養幾尾金魚,不僅是美化環境的裝飾,而且幼兒參與挖土、播種、植苗、澆水,餵食、換水等,即使所做的僅是幫一些忙,但這種和自然接觸的經驗和活動,在促進其身體或感覺的發展上是十分有益的。同樣,動植物都是具有變化的東西,透過這種種植養殖的經驗和活動,就能切身感受到這些變化,這種親身體驗,對他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同時,在種植養殖活動中能夠學會親近、愛護動植物,注意到它們所吃食物的不同,葉子、花形態的不同,知道它們有生也有死,為此會學習精心照顧的方法,並在體驗這些生命的生長變化過程中,在收獲成果中體會到參與及成功的快樂。那麼在自科學區適於飼養、栽培哪些動植物呢?
一般選取月季、石榴、扶桑等色澤艷麗的觀賞盆花,還可養雞冠花、太陽花、風仙花等成活率高、易於管理的花草,此外,菊花是秋季典型的花卉,水仙是冬季科學自然區理想的花卉。幼兒可以觀察花、葉、氣味的不同。
收集牽牛花、風仙花、雞冠花、太陽花等容易栽培、成活率高的植物花籽,以冰淇淋盒、罐頭盒、舊鐵碗、方便麵盒等廢舊物作花盆進行栽培活動。栽培時也可以做一些小實驗,如種一盆帶根的蔥,再種一盆剪去根須的蔥,每天澆水觀察兩盆蔥的變化。
小魚、烏龜、龍蝦是最常見的飼養物,為幼兒熟悉和喜歡。春季易養蝌蚪、蠶。引導幼兒用放大鏡觀察蝌蚪變青蛙的過程:卵--蝌蚪--長出後腿--長出前腿--尾巴縮短--青蛙,可用圖畫記錄。夏季易養蝸牛、泥鰍、蟬。秋季易養蟲子,如蟋蟀、蟈蟈、天牛、金龜子等,捉到後放在大口瓶中飼養即可。
二、在生活中從幼兒的興趣出發選擇材料投放科學區
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有興趣的材料是學習最好的刺激。著眼於幼兒愛玩的事物:石頭、水、各種鏡子、吸鐵石、貝殼、各種質地的球、各種顆粒狀的食物、各種玩具等。平時注意觀察和家園聯系了解幼兒的興趣點,設計活動目標,有意識收集相應的活動材料,充分讓幼兒玩這些感興趣的東西,從而實現活動目標。
要讓幼兒有目的地探索這些東西,我們還必須提供相應的輔助材料。如:放大鏡、各種分類盒子、各種塑料管、手電筒、電池等。幼兒通過輔助材料可以更徹底的觀察、觸摸要研究的東西,憑借一定的輔助材料也可以做一定的實驗,發現現象和問題。如讓幼兒研究摩擦起電的實驗是,除了提供玻璃棒,碎紙屑、毛巾,用毛巾摩擦玻璃棒的一端外,還需要提供、絲綢布、毛線等,除了讓幼兒發現玻璃棒吸住碎紙屑的現象,並思考到摩擦的玻璃棒有靜電的結論,同時探索不同材料摩擦玻璃棒能否起電,能讓幼兒發散思維。
三、從主題活動課程目標延伸生成科學區活動,並准備相應材料
根據幼兒園主題課程的計劃安排,我們也對科學區的材料作了相應投放。主題"最棒的我"中我們在科學區投入不同人種的圖片,讓幼兒觀察了解黑色人種、白色人種、棕色人種、黃色人種等,讓幼兒觀察比較,收集各種動物特殊本領的資料,鼓勵幼兒相互交流、討論他們的發現等。幼兒相應的科學區活動,延伸了幼兒對於課程的學習和鞏固。
"妙妙鼻"主題活動提供各種不同味道物品,供幼兒嗅聞,供幼兒繼續實驗製作香水。收集各種紙質的防水物品,如一次性紙杯、牛皮紙袋、牛奶盒等,放置在科學區,並提供相應的水,供幼兒實驗。收集各種菇類、菌類、荷花等圖片,讓幼兒自由觀賞,豐富相關的知識。提供蘑菇等實物,讓幼兒用放大鏡、記錄的紙筆觀察記錄。
"好忙的市場"提供瓶子、碗等容器,筷子、勺子、各種豆,幼兒根據容器上的點數和數字,取出相應的豆子。提供各種豆子,並在下面做好標記,讓幼兒認一認各種豆子等。
四、隨機將幼兒美工活動的成品或半成品巧設科學區
幼兒美工的活動成品如能合理利用,也可作為科學區的探索材料,讓幼兒有再次動手的機會。如美工活動製作的小風車投放到科學區時,幼兒通過玩風車,可以感受風車的旋轉速度與形狀的變化關系。如幼兒收集各種材料製作的蔬菜和水果、葷菜等,通過無序排放,讓幼兒探索並科學分類,並提出多種方案。
好奇是幼兒的天性,在玩玩樂樂中每個中班幼兒都有強烈的求知慾。基於此,一個放置著豐富有趣的自然、物理科學、有關地球和環境材料的科學區,當然可以吸引幼兒前來探索和研究。因為我們對材料投放的精心和用心,孩子們對參加科學區域活動十分有興趣,也能用比較科學的態度來看待問題,能更加主動、積極、創造性地進行探究。
Ⅶ 幼兒園小班生活活動有哪些內容
幼兒園小班生活活動是指:滿足幼兒基本生活需要的活動。它主要包括進餐活動、專睡眠活動、盥洗活動、排泄活屬動、整理習慣和作息習慣等。
一、小班:
1.使幼兒了解盥洗的順序,初步掌握刷牙、洗手等的基本方法;知道穿脫衣服的順序;學習保持自身的清潔,會使用手帕;培養幼兒坐、站、行等正確姿勢;培養幼兒良好的作息習慣。
2.讓幼兒在輕松自然的氣氛中進餐,保持情緒愉快;初步培養幼兒良好的進餐習慣,懂得就餐衛生;初步培養幼兒愛吃各種食物和主動飲水的習慣。
二、中班:
1.學習穿脫衣服、整理衣服;學習整理玩具,能保持玩具清潔;有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2.進一步培養幼兒愛吃各種食物。同時,教育幼兒喜歡吃的東西不宜吃得太多,身體超重也會影響健康;教育幼兒少吃冷飲,多喝水,進一步培養幼兒良好的飲食習慣。
三、大班:
1.保持個人衛生,並能注意生活環境的衛生;進一步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和生活自理能力。
2.指導幼兒使用筷子就餐,進一步培養幼兒良好的飲食習慣;讓幼兒知道有些食品不能吃,有些食品不宜多吃,否則會有礙於身體健康。
Ⅷ 幼兒園有哪些可利用資源
幼兒園開發利用社會資源,可以通過參與各種比賽活動,或者可以利用幼兒的家長,開展一些有利於幼兒身心健康的活動,多去外面拓展能夠讓幼兒身心都得到發展。還有家長資源、自然資源以及教育資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