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自然資源怎樣才能永續利用
永續利用中的永續指的是在滿足人類生活基本需求的基礎上,不過度地攫取自然資源,不造成環境的惡化甚至自然資源的枯竭。在滿足生產需求的基礎上最大化地節約資源,實現自然資源的長久利用,才能形成一個永續發展的社會。自然資源可以分成可再生與不可再生兩種,但若是過度攫取或是不當開發,例如,大規模砍伐樹木,超過了森林的可再生能力,哪怕是可再生資源也會逐漸枯竭,自然資源逐漸耗竭的同時也背離了永續利用的目標。反之,若是對資源環境的利用有妥善合理的規劃,重視自然界的承載能力,注重資源自身的再生能力,加強對其保存和再利用,並減少發展中對環境的破壞,達到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也不是一種奢望。是否能做到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取決於當代人類社會的發展模式,也取決於當下我們每個人的行動。
在發展的同時不忘對資源、對環境的保護,讓人類社會能健康地延續發展下去,讓我們的子孫後代也能享受到發展的成果以及適宜的生存環境,這便是自然資源永續利用的初衷。自然資源是人類生存、生活的物質基礎,是人類進行經濟活動不可或缺的物質投入要素,更是維持生態平衡的基本環境因素。因此,資源的永續利用是人類得以持續生存和發展的前提。如今人們十分關注「節能減排」問題——能源危機讓人們重視「節能」,環境污染讓人們重視「減排」,並採取包括稅收政策在內的各種經濟手段來鼓勵節能和減排,試圖有效地解決能源問題和污染問題。
❷ 森林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
7.3.1 森林資源發展前景評價
(一)發展森林資源的有利條件
(1)氣候條件有利於林木的生長
湖南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其中北部的洞庭湖區屬中亞熱帶向北亞熱帶的過渡地帶,是北方冷空氣頻繁入境的「風口」所在;南部的郴州市一帶,接近北回歸線,屬中亞熱帶向南亞熱帶地過渡地帶。
湖南氣候溫和,四季分明,熱量充沛,雨量集中,水熱基本同步。年平均氣溫14.5℃~18.5℃,最高月氣溫(7月)24.0℃~30.0℃,極端最高氣溫35.0℃~43.0℃。最低月氣溫(1月)4.0℃~7.0℃,極端最低氣溫-3.0℃~-17.0℃。平均氣溫≥10℃,積溫4850℃~5650℃,日照時數1238~1800 h,≤-5℃氣溫0.2~1.8 d/a,≥35℃氣溫0~45 d/a。年降水量約1200~1800 mm,多集中在4~6月,占當年降水量的50%~60%;日降水量≥25 mm的日數為10.9~18.3 d,≥50 mm的2~5 d;乾旱出現頻率0.05~0.08次/a。降水量與蒸發量差值200~150 mm。≥15℃適宜林木生長的日數達180~200 d,無霜期270~310 d。
湖南省氣候背景受控於副熱帶高壓、西風帶環流、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等環流體系的復合影響。副熱帶高壓的北跳南移,西風帶環流的南侵北退,以及東南季風與西南季風的復合交匯,形成了不穩定的氣候特徵。在此不穩定的氣候特徵的作用下,降水分配不均,年際變率大,溫度的季節變化顯著,年際波動明顯。具體是:春暖夏熱多雨,秋涼冬寒少雨,四季分明,東西差異大;日照充足,熱、水、光同步性良好,但時空分布不均;在降水分布上,各地多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1800 mm之間,降水時空分布不均,多集中於4~9月,其中4~6月降水量佔全年的50%~60%。在地域分布上形成了四個多雨區和五個少雨區。多雨區為湘西北的八大公山,雪峰山北端的安化、桃源,湘東南的桂東以及湘東北的幕阜山、連雲山一帶;少雨區集中在湘中衡邵盆地、湘北濱湖地區和湘西的新晃、芷江一帶。
湖南省的氣候特徵,為森林資源的發育提供了良好的氣候條件。特別是,四個多雨區的分布,形成了四個典型林區。
(2)地理條件適宜於森林資源的發展
湖南省南北跨5個多緯度,東西橫跨近5個經度,山、丘、平、湖的有機組合,構成了地理條件的多樣性。
湖南省地處長江中游南岸,南嶺山脈北緣。地理位置上地跨東亞大陸新華夏系第二復式沉降地帶與新華夏系第三復式隆起地帶的南段,位於南嶺緯向帶之北緣,地勢受地理位置控制,屬於我國第三梯級中南丘陵區的一部分,西部與第二梯級高原區過渡,總體呈東南西三面山地環繞,中部北部地勢低平,呈馬蹄型的丘陵型盆地。西北有武陵山脈;西南面有雪峰山脈;南部是五嶺山脈,即南嶺山脈;東面為湘贛交界諸山;湘中部分,大都是丘陵盆地和河谷沖積平原,除衡山高達1000 m以上外,一般海拔均在500 m以下;湘北為洞庭湖及四水尾閭的河湖沖積平原,地勢很低,海拔多在50 m以下。我省山地主要有:
武陵山脈盤距湖南省的西北角,屬湘鄂山原的一部分,海拔在1000 m左右,峰頂保持著一定平坦面的荒山地形。武陵山地石灰岩分布甚廣,岩溶地貌發育。山地地勢大致西北高聳,漸向東南降低。
西部雪峰山脈,山體龐大,伸延300餘公里,南自城步起,北延至益陽附近,沒於洞庭湖平原。雪峰山脈地勢高峻,其南段高達1500 m左右,主峰蘇寶頂海拔1934 m,北段約在500~1000 m之間。雪峰山脈縱貫湖南西部,成為東西交通的屏障和經濟、文化、社會的分水嶺。雪峰山脈是我省主要的林業基地。
湖南省南部的邊緣山地是南嶺的一部分,一般海拔1000~1500 m左右。山間盆地較多,谷地發育。南嶺山地,山體大,延伸長,山勢高。
東部湘贛邊境諸山,如幕阜山、連雲山、九嶺山、萬洋山、諸廣山等,一般海拔500~1000 m,山間低平的谷地為重要的農業區。
湘中丘陵、台地廣布,海拔多在200~500 m,紅岩盆地眾多,主要有衡陽盆地、株洲盆地、湘潭盆地、長沙盆地、永興茶陵盆地、攸縣盆地等,這些紅岩盆地,常為居民集中區和重要農業區,但森林覆蓋稀少。
湘北是湖南省地勢最低的洞庭湖湖積沖積平原,海拔大多在50 m以下。平原中點綴著的蝕余殘山和孤丘,是湖區主要的林業區。
根據湖南省地形地貌形態,共劃分為中山、低山、丘陵、崗地、平原、河湖水面等6種地貌類型。據統計,湖南有山丘面積14.9萬 km2 ,占總面積的70.2%。其中海拔800 m以上的山地有5.2 萬 km2 ,佔全省總面積的 24.6%;海拔 500~800 m的低山 4.6 萬 km2 ,佔21.7%;海拔500 m以下的丘陵崗地5.1萬 km2,佔23.9%。這70.2%的山丘地(14.9萬 km2 ),林業用地面積11.94 萬 km2 ,佔80.27%。湖南省各地貌面積如表7-5。
表7-5 湖南省地貌分類面積統計表
湖南省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稱,表7-5 的統計數據在一定程度上給予了說明。湖南廣闊的山丘地,為發展湖南林業創造了極為有利的地理條件。
(3)近年來的林業建設成就為發展森林資源奠定了基礎
近年來,林業部門致力於林業建設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主要有:
①1997年7月完成了湖南省委、湖南省政府提出的「五年消滅宜林荒山,10年綠化湖南」的奮斗目標,成為全國基本消滅宜林荒山第三省,累積人工造林140萬公頃,封山育林約200萬公頃,使目前森林覆蓋率達到52.89%,被國務院授予「全國荒山造林綠化先進省」。
②啟動了一系列林業生態工程建設。首先是2000年1月湖南省政府批準的湖南省「一湖四水」地區造林綠化工程,將在全省117個縣市實施生態林管護660萬公頃,飛播造林30萬公頃,封山育林68萬公頃,退耕還林20萬公頃,與退耕還林匹配荒山造林20萬公頃。該工程將新增森林面積138萬公頃,水土流失得到根本治理,水旱災害得到有效控制。長江中下游(湖南段)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將31個縣納入工程范圍,面積達100萬公頃;其次是油茶低改工程,前後改造老殘、低產油茶林3.5萬公頃,茶油產量由10年前的15~35 kg/公頃上升到45~70 kg/公頃,試驗示範區產量達到225~450 kg/公頃;世界銀行貸款造林工程,營造各類速生豐產林11.968萬公頃;洞庭湖區防護林建設德國援助項目已正式啟動,營造各類防護林4.5萬公頃;毛竹低產林改造工程和洞庭湖區興林抑螺工程均取得較大進展。
③森林資源保護上了新台階。近10年來,基本杜絕了重、特大森林火災;森林病蟲害發生面積明顯降低,防治率達到70%;林業立法普法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先後發布了《湖南省林業條例》等四個地方性法規和《湖南省林政管理辦法》等七個政府規章,基本形成了以《森林法》為主體,地方性法規規章相配套的具有湖南地方特色的林業法規體系。現已發展為包括森林病蟲害防治、檢疫、資源監測、自然保護、林業公檢法、森林防火等綜合性保護網路。
④基礎設施建設速度加快。全省建立自然保護區31處,森林病蟲害防治檢疫站26個,基層林業工作站394個,基層林業公安局、派出所5個,森工企業達170家,國營林場176個,全省共有林業職工隊伍113376人。
⑤林業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全省林業系統產業總值已由1990年的27.46億元增加到1996年的77.77億元,林業已逐步發展成為具有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包含國民經濟一、二、三產業的綜合性產業體系。
⑥森工企業不斷壯大。全省森工企業由20世紀70年代的幾十家發展到現在的170家,其產品由單一的原木生產發展到木材采運、木材加工、林產化工、林業機械修造四個大類2000多個品種的生產能力。
⑦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全省縣以上林業科研(含推廣)機構106個,近10年來,已鑒定科研成果近1000多項,已推廣應用400多項,營林、森工生產力水平顯著提高,產生了巨大的社會、生態和經濟效益。
(二)森林資源發展潛力評價
利用TM衛星圖像呈現的有關控制林木生長的因素,參考氣象、社會生產狀況等資料,劃分森林資源評價單元。採用模糊數學綜合評判法對各評價單元進行評價,是對森林資源發展潛力進行定量評價的有效方法之一。
(1)評價單元的確定
森林資源的發育潛力,主要受地形地貌條件、森林資源覆蓋現狀、土壤類型及氣候條件、社會生產狀況等因素控制。其中,前三個因素可以從遙感圖像上直接解譯獲取,後兩個因素主要根據已有資料分析獲得。由於森林的發育與行政區劃無必然的聯系,因此評價單元的確定未考慮行政區劃因素。
根據控制森林資源發育的五大因素,將全省劃分為21 個區域,其空間分布見圖 7-1,具體是:①洞庭湖沖積平原區;②湘西北岩溶山原區;③雪峰山脈與武陵山脈山地區;④九嶷山山地區;⑤都龐嶺、陽明山至大義山山地區;⑥南嶽山地區;⑦雙峰九峰山山地區;⑧關帝廟山地區;⑨五峰鋪山地區;⑩掛榜山山地區;⑪幕阜山山地區;⑫連雲山山地區;⑬諸廣山至八面山山地區;⑭武功山山地區;⑮臨澧山間盆地區;⑯麻陽山間盆地區;⑰環洞庭湖丘陵區;⑱湘中岩溶低山區;⑲湘中紅層盆地區;⑳湘南岩溶低山區;莽山山地區。
(2)評價因子及其取值
第一層次因子 5 個,分別為地形地貌條件(A)、森林覆蓋現狀(B)、土壤類型(C)、氣候條件(D)及社會生產狀況(E)。第二層因子為第一層因子下的具體影響條件。為了便於分析和統計,評價因子的標准取值分為4個等級,分別代表森林資源發展潛力大小。其中「1」代表潛力不好,「3」代表潛力較好,「6」代表潛力良好,「10」代表潛力特好。第一層次因子的評分由第二層次因子的標准取值採用模糊數學綜合分析後給出。各評價因子的標准取值如表7-6。
(3)森林資源發展潛力評價數學模式
利用模糊數學中權重向量數學模型進行評價。根據第一層次評價因子地形地貌條件
圖7-1 湖南省森林類型分布圖
表7-6 森林資源發展潛力控制因素判別表
(A)、森林覆蓋利用現狀(B)、土壤類型(C)、氣候條件(D)及社會生產狀況(E)的權重向量及其評分值,建立森林資源發展潛力評價向量集,其數學模式為:
湖南省國土資源遙感綜合調查
式中:P——森林資源發展潛力的向量集,為1×5階向量;
WA——地形地貌條件(A)對森林資源發展潛力的影響權重;
WB——森林覆蓋現狀(B)對森林資源發展潛力的影響權重;
WC——土壤類型(C)對森林資源發展潛力的影響權重;
WD——氣候條件(D)對森林資源發展潛力的影響權重;
WE——社會生產狀況(E)對森林資源發展潛力的影響權重;
YA——地形地貌條件的評分值;
YB——森林覆蓋現狀評分值;
YC——土壤條件的評分值;
YD——氣候條件的評分值;
YE——社會生產狀況的評分值。
每一評價單元中森林資源發展潛力所對應的權重向量及模糊關系矩陣得出如下評判結果:
湖南省國土資源遙感綜合調查
式中:C——綜合評價結果,為1×5階的向量集;
A——某評價單元所對應的權重向量。
設z為C向量集中各種影響條件(評判因子)權重之和,則:
湖南省國土資源遙感綜合調查
(4)森林資源發展潛力評價結果
根據評價數學模型計算,各種控制條件(評價因子)對森林資源發展潛力的影響作用權重為:①地形地貌條件:A=0.27;②森林資源覆蓋現狀:B=0.24;③土壤類型:C=0.22;④氣候條件:D=0.11;⑤社會生產狀況:E=0.16。
森林資源發展潛力評價結果見表7-7;各評價區域森林資源發展潛力具體見表7-8。
表7-7 森林資源發展潛力評價結果表
表7-8 各評價區域森林資源發展潛力
7.3.2 森林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對策
湖南省森林資源豐富,發展潛力大,但在森林結構、質量及生態環境領域等存在一定的問題。為此,林業系統根據我省森林資源現狀,制定了《林業生態發展2010年及長遠規劃》等一系列森林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對策。本課題對森林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對策研究,主要根據遙感調查結果反映的我省森林資源現狀,並參考林業系統已制定的有關規劃方案進行。
(一)森林資源中存在的問題
湖南省森林資源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森林資源危機,森林質量不高,森林結構不合理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生態環境問題。
(1)人均資源不足:根據本課題遙感調查的森林覆蓋面積及1999年湖南省森林資源統計資料中提供的活立木蓄積量,我省森林資源的覆蓋面積和蓄積在全國31個省(區)中均排在較前的位置。但湖南省人口排在全國第六位,人口密度達306人/km2,人均佔有資源量低,僅3.73 m3/人,為全國人均蓄積量9.5 m3/人的33.26%,為世界人均蓄積量83 m3/人的4.49%。湖南省人均林業用地面積0.18公頃/人,接近全國水平,為世界人均1公頃/人的18%。人均佔有資源量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也低於全國水平。根據國外林業專家研究,一個國家或地區達到林木自給自足的條件是人均森林面積0.33公頃,我國林業專家進一步認為,人均3畝用材林和1畝經濟林比較合理。根據本課題調查結果,我省人均森林面積2.7畝,其中人均用材林2.31畝,經濟林0.38畝。上述數據表明,湖南省林木現狀遠沒達到自給自足的程度,且由於人口眾多,人均土地面積有限(4.96畝/人),從擴大森林面積的角度考慮是難以達到自給自足的。
(2)森林資源質量較低,結構不合理:湖南省森林資源質量較低主要表現在單位面積蓄積量較小。目前,共有活立木蓄積量24504.48 m3,單位面積蓄積量為20.53 m3/公頃,是全國單位面積蓄積量55.33 m3/公頃的37.3%,為世界109.95 m3/公頃的18.7%。從森林結構看,首先是灌木林面積偏大,佔全省林業用地面積的11.77%,特別是張家界、湘西自治州兩市(州),分別達到了39.1%和30.4%;其次是森林種類上,幼林地面積偏大,近成熟林地面積偏小,由此使得我省近期可資利用的資源缺乏;再次是經濟林比例偏小,我省經濟林面積僅占林業用地面積的14.41%,遠低於林業專家認為的25%的理論標准。
(3)森林資源地區分布不均:湖南省的森林資源主要分布在三個地區:①湘西南林區。主要分布在雪峰山脈,這里集中了全省林木蓄積量的二分之一。②湘南林區。主要分布在九嶷山、都龐嶺、陽明山、大義山、騎田嶺等,這里集中了全省林木蓄積量的三分之一。③湘東林區。主要分布在湘東諸山,如幕阜山、連雲山、九嶺山、萬洋山、諸廣山等,這里的森林成片出現,集中了全省林木蓄積量的十分之一左右。
湘中盆地及湘西北山地丘陵區,以人工林、經濟林為主,而在湘北的洞庭湖區,森林資源極少。
由於森林資源分布不均,在湘中、湘西北等林木覆蓋率低的地區,常導致水土流失,並引發了一系列的地質災害。
(4)造林困難地段較多,面積較大:本課題調查結果表明,全省共有無林地29.38 萬公頃。無林地是指荒山、荒草地、裸岩、石礫地、跡地、丟荒地等,是造林困難地段。如衡邵盆地,氣候上屬於乾旱走廊,土壤為紅岩盆地土壤;湘西碳酸鹽岩質殘積土壤區,岩溶發育,持水性差,地表水多滲濾進入地下水,大多處於乾旱狀態;海拔在1000 m以上的荒山,交通不便,栽種困難。如此種種,均因自然條件制約難以進行有效的森林開發利用。
(5)生態環境問題嚴重:近年來,湖南省洪澇、乾旱及地質災害嚴重。究其原因,除了自然條件和地理位置等因素影響外,生態環境問題是其最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在生態環境問題中,水土流失現象是主要的表現形式,而水土流失與森林植被的覆蓋情況關系密切。
據統計,20世紀90年代以來,湖南省水土流失面積450萬公頃,其中強度流失100萬公頃,中度流失165萬公頃,輕度流失185萬公頃。土壤年侵蝕總量約1.5~1.7億噸。嚴重的水土流失,致使全省淺土層土地面積達200多萬公頃,岩石裸露面積達35萬公頃。
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是:①對土地的無限度索取。在經濟落後的山區,農民在陡峭的山坡上毀林開墾,開荒丟荒,致使目前本應用於森林種植的在冊旱土耕地有40%在25度以上的坡地上。②經濟林的不合理墾殖。據統計,全省需要翻耕的經濟林地大多位於高坡角度地帶,如湘西自治州的油桐,便有5.33萬公頃分布在30°~40°的坡地上,佔全州油桐總面積的40%以上。經濟林在翻耕過程中極易導致水土流失現象。③森林質量低劣。前已述及我省森林質量問題,這里需要再次提出的是,目前我省林分的郁閉度較小,郁閉度一般在0.3~0.7,如衡陽縣1996年統計表明,郁閉度小於0.7的林分面積占林地面積的58.71%。據林業部門科研成果,森林類型的防護能力隨著森林成熟發育程度的提高而提高,質量高的林分防護能力強,質量低的林分防護能力低。湖南省森林質量的低劣,減弱了森林生態系統調節自然生態環境的能力。
(二)森林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對策
(1)加強宣傳教育,堅決貫徹執行國家森林資源保護法規。森林資源不僅為社會提供木材經濟價值,還具有保護生態環境等作用,森林資源的好壞,是國家富裕、民族繁榮、社會文明的重要標識之一。對湖南省森林資源進行有效的保護和開發利用,必須根據國家有關森林保護法規,如《森林法》、《土地管理法》、《水土保持法》、《自然保護區條例》等,制定適應湖南森林狀況的管理規定並開展廣泛宣傳,以省林業廳及各級林業機構為主體,保證各項保護法規的貫徹執行。
(2)提高人們對保護森林資源重要性的認識。湖南省國土總面積21.1839萬km2,其中林業用地面積12.1806 km2,占國土總面積57.73%。因此,有效地、合理地規劃和利用林業用地,是搞好國土整治和管理的最主要環節。另一方面,湖南省有山丘面積14.9萬km2,而山丘地區的主要種植業為林業,從這一方面來說,保護森林資源也是保護土地、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主體。
前已述及,森林資源是影響自然生態環境的最主要因素。近年來,洪澇災害與地質災害愈演愈烈。究其原因,與解放以來幾個「大辦」(1958年的大辦鋼鐵、之後的向山上大要糧、70年代大搞人造平原、80年代以來大搞經濟林墾植等),使森林資源遭受幾次大的破壞息息相關。以犧牲森林資源為代價,任何經濟的發展都將是本末倒置,治標傷本,得不償失的事情。
森林資源是山區經濟發展的支柱,其可再生性是山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俗語說「靠山吃山」。「吃山」,就是發展森林資源,這是山區人民必須明白的道理。
(3)切實落實國務院發布的「保護森林資源,制止毀林開墾和亂占林地」的精神。1998年特大洪澇災害之後,國務院發布了「保護森林資源」的緊急通知,並制定了防災減災的「二十四字方針」。「二十四字方針」中,第一句便是「退耕還林」。退耕,主要是指將原有不宜於耕作而人為進行耕作的土地進行森林種植,尊重自然規則,免遭自然懲罰。湖南省坡度大於25度的坡地約佔山丘總面積(14.9萬km2)的45%,而目前這種高坡度的坡地,仍有大量為農業耕作,這是湖南「退耕還林」的主要目標。
(4)全面認識森林資源價值,實行科學經營。森林的直接經濟價值在木材和經濟林,傳統的森林經營中主要的是木材經營和多資源經營。但是,森林的價值更體現在對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因此,在現代森林資源經營中,應形成森林生態系統經營體系,即在考慮直接經濟價值的同時,應綜合考慮其生態環境效益,追求森林生態經營系統整體所提供的全部利益和價值。
(5)系統查明湖南省森林資源現狀,針對森林資源優勢和存在的問題進行森林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湖南省森林資源豐富,林業用地面積大,自然地理條件優越,近年來的森林資源發展工作成效突出。但是,森林資源質量較低及結構不合理,是湖南省森林資源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面對這種現狀和突出問題,在森林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中,急需解決的問題不是繼續擴大森林資源的覆蓋面積,而是在退耕還林的同時,應將提高森林質量、調整森林結構放在首位。具體措施是:①通過封山育林等措施,提高林地郁閉度,使之大部分在0.7以上;②在衡邵乾旱走廊(紅岩土壤區)、湘南碳酸鹽岩山地等造林困難地段,通過選擇合適的造林樹種、造林方式,採取特殊的措施進行森林墾殖;③開展果木林、油茶等經濟林建設改造,調整林種比例,掌握合適的翻耕方法,抑制水土流失;④從長遠考慮,規劃近期森林採伐速度,解決中幼林面積偏大這一森林結構不合理現象;⑤搞好防護林建設工程和水源涵養林建設工程;⑥加強用材林建設,提高用材林質量和數量。
(6)加大科技投入比例,改進森林資源調查方法,達到及時、有效地了解森林資源狀況,為經濟建設服務。以林業部門1979年設置的、已通過多次復查的全省6615個樣地為訓練區,採用遙感監督分類方法對全省森林資源進行系統調查和動態監測,這將極大地提高我省森林資源調查的時效性、客觀性和准確性。
❸ 怎樣保護和合理利用東北地區的森林資源
保護和合理利用本區森林資源可採取以下措施:堅持合理採伐;積極營造人工林;促進珍貴樹種的更新;提高木材的綜合利用率;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
❹ 永續利用森林資源對策
(一)實行嚴格措施,堅決保護森林資源
隨著對森林資源重要性認識的不斷提高,我國林業部在20世紀90年代重新定位林業,即生態效益為林業第一位,對用材林的使用不能超過人工林可再生速度等。2005年9月13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通過《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的決定》等,通過加強相關法律手段有效保護包括天然林在內的生物資源。力爭盡快實現保護生物資源的3個目標:①維持基本的生態過程和生命支持系統;②保持遺傳的多樣性;③保證生態系統和生物物種的持續利用。我國森林資源可持續發展實現了加速造林綠化、提高森林質量、2000年森林覆蓋率達到 15%~16%,逐步消滅了全國用材林「赤字」;建成全國森林資源監測系統,盡快實現森林資產管理體系,實行了森林有償使用。
(二)加快造林步伐不斷,提高森林覆蓋率
我國歷來重視大力發展人工造林,自 1978年開始,持續加大造林力度。1993年底人工造林5億多畝,居世界首位。其中最著名是「三北」防護林系統工程,防護林橫跨北方13個省(區、市),造林2億畝。全國封山封沙育林9000萬畝,還有一億畝速生豐產林。完成沿海防護林、太行山綠化、治沙工程、長江防護林,平原大田防護林等大型林業建設項目。早在20世紀末,在918個平原、半平原市縣中就已有603個縣達到林業部平原綠化標准,林網化農田面積達適宜林網化農田面積的82%。
擴大水果產業也能起到改善生態環境的效果。到1992年底,我國水果種植面積已超過8000萬畝,總產量2200萬t以上,人均水量佔有量由1978年的6.8kg上升到18.8kg,到20世紀末,果品產量已達到6000萬t左右。
(三)繼續建立健全各地各級自然保護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第二條定義的「自然保護區」為「對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的天然集中分布區、有特殊意義的自然遺跡等保護對象所在的陸地、陸地水體或者海域,依法劃出一定面積予以特殊保護和管理的區域。」根據我國的具體情況,到21世紀初全國已建立各種類型的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800多處,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共313個,各級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451處,面積4600萬hm2,占國土面積的4.7%。長白山、卧龍、梵凈山、神農架、武夷山、博格達、錫林郭勒、鼎湖山、鹽城9處自然保護區加入了國際人與生物圈自然保護網,黑龍江扎龍、吉林向海、湖南東洞庭湖、江西鄱陽湖、青海湖和海南東寨港6處自然保護區被列入國際重要水禽濕地。
(四)廣西生物資源
廣西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濕熱,適宜生物生長繁衍,動植物種類多,珍稀品種也多,因此森林資源利用上有不少特點:
1)可利用植物種類多,珍稀品種也不少,其中以柳杉最出名最具經濟價值,還有不少珍貴樹種,如蜆木、金絲李、擎天樹等,都可大規模發展。
2)水果品種多,其中以香蕉、杧果、龍眼、荔枝等質量最好,產量最多。
3)經濟林種多,桐油、白果、八角、玉桂、油茶、木棉花、桄榔粉等林產品十分豐富,山蒼子、杜仲、羅漢果、田七等葯用植物聞名於世。
4)喀斯特地區特有植物群落,以海南風吹楠為代表的溝穀雨林,以蜆木、肥牛樹為代表的季節性雨林,木棉疏林樹為代表的落葉季雨林,中亞熱帶以滇青岡、毛化香為代表的常綠落葉闊葉林,還有藤本刺灌叢,是石山區特有灌叢類型,為石山區開發利用提供優異條件。
5)氣候適宜,植物生長迅速,被破壞後經封山育林可在十數年內基本恢復。如南寧市龍虎山保護區經8a封育,植被覆蓋率可恢復到92%以上。因此,在森林資源開發方面廣西應做到計劃砍伐,加快造林,嚴格封山育林。
6)廣西珍稀動植物很多,由於人們濫捕亂殺,現有不少動物淪為瀕危動物,華南虎已絕跡,白頭葉猴和黑頭葉猴(烏猿)、鱷蜥、穿山甲、娃娃魚等都是瀕危動物,因此,除了建立相應的自然保護區外還應建立它們的馴養繁殖中心。2011年底,廣西已建立各種類型自然保護區78處,其中,森林生態47處,野生動物生態23處,地質遺跡5處,海洋海岸3處,基本形成了布局較為合理,類型較為齊全,功能較為完善的保護區網路。
7)高山草地利用。廣西中山面積56295.6km2,占總面積的23.79%,800m以上草地面積廣大,估計佔中山面積的5%~10%之間。高山草地上樹木稀少,以矮曲林為主,大量坡面為灌草叢,利用潛力大。高山草地作為牧草地有兩個限制因素,一是草種良莠不齊,適應性差,不易改造;二是海拔高度大,濕度大,牛羊牲畜難以適應。為充分利用這部分資源,可選擇草種較純的地區劃為牧場,也可以引進適合高山放牧的隆林山羊黃牛 ,還可以從山上割草、利用索道把草運下山喂牛餵羊。
❺ 怎樣保護森林資源
總論與展望
1, 加強森林公園建設,保護森林資源
自然環境是由大大小小的生態系統組成的,必須保持相對平衡.森林是陸地最大的生態系統,是自然界物質和能量交換的重要樞紐,對於地上,地面,地下環境有多方面的影響,如果把森林看做單純的木材生產基地去砍伐,而且是掠奪式的經營,不顧植被具有極為重要的防止環境惡化功能(涵養水源,保護水土,防風固沙,調節氣候,維護生態平衡等等),那麼最終破壞森林的惡果將是人類自身的災難.從古巴比倫王國的消失到全球性的溫室效應,無不證明了一這點.
森林公園則是在社會文明的發展中形成的一個相對獨立的生態經濟系統,是以人類,生物和環境的協同發展為原則,以自然資源的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的改善為宗旨,它們所追求的目標是:即滿足當代人的生活需求,且自身得到發展,又要保護生態環境,不對後人的發展構成危害.這就為在此基礎上開展各項生態旅遊活動提供了一個理想的區域環境.1982年,我國建立了第一個森林公園--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她以神奇的地貌和優美的環境向世人一展森林公園的風姿,為中國的生態旅遊開創了一個成功的範例.截至1996年底,全國已建立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森林公園811處,年吸引遊客達5000多萬人次.隨著森林公園旅遊人數的增加,旅遊活動與生態環境的保護必然產生矛盾,引起諸如土壤,植被,水質和野生動植物的環境問題.另外我國森林公園大都是在國有林場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因經營方式的轉變,這就帶來了一個更新觀念和提高對森林價值和生態環境的再認識問題.因此,有效地保護生態環境,加強森林公園建設是保證生態旅遊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措施.中國資源的保護應注意以下兩方面:
(1) 加強生態管理,使之持久協調發展
森林是一個整體,森林除木頭外,還有許多其它物種,它是一個由許多成份構成的復雜系統.如果把森林看做單純的木材生產基地去砍伐,而且是掠奪式的經營,那麼我們采了木頭,卻惡化甚至是毀滅了其它資源的生存環境,得不償失.當然也不能發揮森林資源的全部效益.但我們保護森林,並不是完全任其自然.自然森林也會自然枯萎,如不砍伐,任其自生自滅,也是浪費資源.所以在不過度改變森林結構的前提下,進行采大留小有計劃,有選擇的開采,以實現生態,社會,經濟三大效益的可持續發展. (2) 嚴厲打擊森林犯罪
1998年10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國家林業局,公安部,監察部聯合發出《關於嚴厲打擊破壞森林資源違法犯罪活動專項斗爭的通知》,經過全國各級森林公安機關和各部門的艱苦努力,打擊處理了一批違法犯罪分子,收回了一批被毀壞和被長期佔用的林地.截至1998年12月底,全國森林公安機關共查處各類森林和野生動物案件26369起,打擊處理違法犯罪人員28131人,其中刑事拘留791人,逮捕681人,為國家挽回了直接經濟損失2928萬元,收繳木材46351立方米,野生動物209365頭(只),收回林地58305畝,取得顯著成績.但是,林區治安的幾個突出問題仍未從根本上得到解決,一些基層單位,幹部法制觀念淡薄,毀林開荒,亂占林地的現象仍時有發生;犯罪分子在嚴打鬥爭開展後仍頂風作案,如雲南省昆明市現每月從市區運往外省的保護動物仍在1噸左右;盜伐,哄搶國有林木,非法運輸,銷售木材在一些地區仍很嚴重;有些地區地方保護主義嚴重,打擊森林犯罪力度不夠.因此針對上述情況,要加強森林立法工作,加強法制宣傳教育,依法保護森林.只要我們按照法律嚴格執行,加大打擊力度,森林建設就有了根本的保障.
2, 統一規化,有序開發
做好旅遊開發規劃,貫徹資源和環境保護的思想,這不僅是使開發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預防資源和環境遭到破壞的重要措施.因此,在編制旅遊區總體規劃時,必須對旅遊區的地質資源,生物資源和涉及到環境質量的各類資源進行認真的調查,以便針對開展旅遊活動所帶來的環境損害進行足夠的准備,並採取積極措施,消除或減少污染源,加強對環境質量的監測.為保證生態旅遊的環境質量的高品位,旅遊區的有關建設必須遵循適度地有序地分層次開發的原則,不允許任何形式的有損自然的開發行動.每個項目都必須進行環境影響評估,要從生態角度嚴格控制服務設施的規模,數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風格,提倡以自然景觀為主,就地取材,依景就勢,體現自然之美,對那些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費等刺激經濟增長的項目堅決制止.經濟開發可以在風景區以外的廣大土地上進行.即使是配合風景區的旅遊,其主要服務設施也完全可以在風景區外圍建設.古今中外名山,風景區和國家公園都是精神活動的場所而非經濟場所.我國古代,五嶽山下都設有"鎮","鎮"就是專門提供服務設施的.宋代規定泰山的外圍7里內"禁樵採".元代規定40里外的徂徠山禁止砍柴,都是為了保護泰山.美國規定商業開發要在國家公園以外的地方,其黃石國家公園自被發現建立後,不僅禁獵,禁伐,而且陸續遷走了居住其中的印第安土著.德國阿爾卑斯山國家公園的面積達300多平方公里,公園內並無一條索道,若干條索道都是設在公園之外的.這些發揮功能區分,區內觀景,區外經商的優良傳統,我們可以借鑒.如將旅遊設施建在山腳下,山上不修索道,這樣游 人勢必在山腳下的賓館住宿,當地賺取住宿費和餐飲費肯定高於索道費,而且遊人分散於各處,大大緩解了因乘索道造成的山頂過分擁擠.在可持續發展的理論指導下,現有的生態技術,資金條件以及人們的環保意識還達不到維護生態平衡要求的情況下,必須將寶貴的生態資源留給子孫後代,而不是開發殆盡.旅遊區的環境容量問題,應加強研究,在旅遊區的環境容量未確定之前,必須控制旅遊業的發展速度.對一些重點保護的景區,必須防止太多的遊人進入,即使是一般旅遊區,也應嚴格控制超容量吸引遊人.因為,環境容量是有限的,破壞容易修復難,一旦旅遊超過了環境容量,造成了巨大的環境破壞,再來治理就十分困難,甚至是不可能的.
3, 增強環保意識,強化法制觀念
鑒於旅遊作為一種產業對環境的特殊影響和累計性的破壞,生態旅遊一定要加強環境立法和管理.嚴格執法和遵守我國的《環境保護法》,《森林法》,《文物保護法》,《野生動植物保護法》等與旅遊密切相關的環境保護法律和法規,並針對旅遊業對環境影響有潛在性,持續性和累計性的特點,增加補充規定.如增加對旅遊的環境保護稅收,用於修復被損環境的管理.地方政府和旅遊有關部門應認真學習和貫徹執行有關的法律,法規,增強法制觀念,例如對生態保護區的開發,要根據環境法律,規定哪些部分嚴禁開發,哪些部分可以開發以及開發的規模,開放的季節和可接待的人數等等.又如規定哪些地區禁止帶火種,禁止狩獵和毀壞林木,禁止遺棄垃圾和生活用品.對違法侵害自然資源者,加大執法力度,使其承擔相應的民事和刑事責任.
思想意識比法規更重要.我國在生態旅遊的生態規劃和生態教育方面都很薄弱,旅遊業主要以盈利創收為目的,不少旅遊區根本不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就開始營業.在旅遊景點,很少設立宣傳生態意識的宣傳欄,導游們的導游詞中也很少觸及生態道德教育的問題.而且,旅遊業的幹部及導游中大多數人也未接受過系統的生態教育和生態道德教育.因此,我們在倡導生態旅遊時,必須樹立生態保護第一的思想,加強宣傳教育,轉變全民觀念.具體做法一是要通過立法,把對旅遊區的環境影響評價及對策真正落實到每一個景點,並要求所有的旅遊管理人員,導游都必須經過系統的生態教育;旅遊業是無煙工業","旅遊資源可再生"的觀念以及對旅遊開發的環境效應評估認識不足的現象,切實把旅遊環境當成旅遊業的生命和形象.從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眼光,把發展旅遊業的目標與立足點建立在保證當代和幾代,幾十代人的旅遊需要上,並以這種思想觀念為指導,做好環境保護的各項具體工作.二是把生態教育和生態道德教育納入國家教育計劃,在小學,中學和大學國情教育中增設這方面的教育內容.使我們的子孫後代從小就開始重視自然資源的持續利用,愛護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保護野生動物和植物,理解大自然,熱愛大自然,使生態善惡觀,生態良心,生態正義,生態義務成為青年的自覺行為和道德規范.三是充分利用旅遊這一生動活潑的大學校,使生態旅遊的全過程,成為生態教育和生態道德教育的全過程.使旅遊者在大自然中喚起綠色的激情,綠色的愉悅,綠色的思考,體驗大自然的諧;天人合一"的傳統文化,達到熱愛自然,師法自然,啟迪人生的目的.在大自然中接受生態教育和生態道德教育,使每一個人旅遊者從自己做起,從每一件保護自然的小事做起.
❻ 在森林資源的保護和利用上可以採取哪些措施
毀林開荒、亂砍濫伐,使我國本來就不多的森林資源破壞非常嚴重。火災、蟲災等也加劇了對森林的破壞。面對森林嚴重不足,對現有森林資源的保護就日益重要。 首先禁止亂砍濫伐,改變"靠山吃山"的落後思想。我國政府已規定,對天然林、原始森林一委嚴禁採伐。這對一些身居深山老林的百姓(少數民族)來說,應該轉變過去"靠山吃山"的觀念。山上的森林不是"上帝"只傳給你的,還要留給子孫後代的。如果現在把樹木砍伐光了,山禿了,幾年後會帶來"泥石流"等災難。 同時,制定並實施多項林業生態工程計劃,大力植樹造林,保護生態環境。 主要措施如下: 對森林資源保護,最重要的是提高民眾對森林生態系統功能的認識,強化人類生存環境意識,此外還要做好以下工作: 1、健全森林法制、加強林業管理 要管好林業,首先要建立和完善林業機構;二是加強林業法制宣傳教育;三是嚴格森林採伐計劃、採伐量、採伐方式;四是嚴格採伐審批手續;五是重視森林火災和病蟲害的防治;六是用徵收森林資源稅的方法,加強森林保護。 2、合理利用天然林區 利用森林資源,一定要合理採伐,伐後及時更新,使木材生長量和採伐量基本平衡。同時要提高木材利用率和綜合利用率。 3、分期分地區提高森林覆蓋率 在本世紀末使我國的森林覆蓋率達到20%,應分期分階段和分不同地區來實現。 4、營造農田防護林,加速平原綠化 我國應盡快建立起西北、華北等地區的農田防護林,發揮森林小氣候作用,抗禦自然災害。積極推廣農林復合生態系統的建設。提高單位面積上的生物生產力和經濟效益,同時提高系統的穩定性、改善土地和環境條件,減少水土流失。 5、搞好城市綠化地帶 城市應大力植樹造林,把城市變為理想的人工生態系統。我國城市綠化面積很低,上海市僅為人均0.5m2,距國家人均10m2的差距很大,和國外差距更大。 6、開展林業科學研究 重點開展對森林生態系統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環境效益三者之間關系研究。特別是在取得經濟效益的同時注意改善生態狀況,力求生態、經濟、環境三者之間相對協調發展。 7、控制環境污染對森林的影響 大氣污染物如SO2、O2、酸雨及酸沉降等都能明顯對森林產生不同傷害,影響森林的生長、發育。水污染和土壤污染隨著污染物的遷移、轉化也將對森林產生影響,控制環境污染的影響有助於森林資源的保護。
❼ 保護培育利用森林資源應當堅持什麼原則
法律分析:1.加強森林權屬保護:明確森林權屬關系,加強產權保護,是調動林業經營主體和投資者保護發展森林資源積極性的根本措施。
2.實施森林分類經營。
3.強調規劃統領。明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森林資源保護和林業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4.加強森林資源保護。堅持用最嚴格的法律制度保護森林、林木和林地。
5.改革林木採伐管理制度。為適應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要求,堅持「放管服」相結合,對採伐制度進行了完善。
6.強化目標責任和監督檢查。加強森林資源保護發展,重要的是明確責任,強化監督。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 第三條 保護、培育、利用森林資源應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堅持生態優先、保護優先、保育結合、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❽ 如何保護森林資源的十條
依託科技,實現可持續發展策略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實現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必須依託科學技術的支持,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內涵包括:經濟的發展和對森林資源與環境的再發展能力保護。因此,林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最有效的辦法是改變傳統的「以資源和環境為代價」的發展模式,以科技為依託,實施科技興林的策略,不斷提高林業建設的科技含量。
2.2優化產業結構,實現林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若若要真正實現森林資源的保護與管理必須優化森林資源的產業結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大力推進生長周期短、產量高的經濟林建設,開發森林旅遊業的發展,研發森林資源相關的產品,調整生產力關系,摒棄落後產業,改善傳統產業,重視新興產業,解決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實現林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3為發揮群眾主觀能動性,竭力為群眾創收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林業經濟的發展直接影響著當地農民的收入水平,而只有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才能從根本上調動農民參與林業產業經濟建設的積極性,因此必須密切關注森林建設對農民增收的影響。
2.4加大宣傳力度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植樹造林的規模也在逐漸擴大。但是根據相關標准對森林進行評價便能夠發現,部分森林建設與環境不協調,森林功能不夠完善,達不到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標准。而且森林資源的保護與管理的可持續發展主要體現在整體的森林面積之上。我國林業工作的宣傳力度較小,工作范圍有限,不能完全確保我國森林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相關部門應當重視從各個方面入手,加大宣傳力度。如通過電視、網路、報紙、標語、標牌、海報、傳單、現場等宣傳方式,廣泛開展森林資源管理、以及森林防火等內容的宣傳,積極營造強大的宣傳聲勢和濃厚的宣傳氛圍,贏得輿論和社會的關注,增強全社會保護森林資源和野生動物的意識。只有不斷加大森林資源的保護與管理工作力度才能讓森林資源保護工作深入人心,才能促使每個人貢獻出自己僅有的一份力量,提高森林資源的保護與管理工作質量。
❾ 怎樣實現森林資源的永續利用呢
符合永續利用原則的空間秩序和時間秩序,只能通過森林經理工作,把、育林、採伐、更新各個生產環節聯系起來,在長期規劃的基礎上,採取多種措施逐步實現。其中最重要的措施是確定合理的森林採伐量,通常稱為森林收獲量調整。具體措施因同齡林、異齡林而有不同。對同齡林的措施 主要包括:
確定主要樹種。經營同齡林一般為純林。在現實天然林分中,占優勢的樹種未必是應發展的主要樹種,為此要根據立地質量和經濟條件確定主要樹種,再通過採伐、更新、撫育間伐等措施,逐步使所確定的主要樹種占優勢。人工林則不存在這個問題。確定合理的作業法。一般採用伐區式作業法,主要有皆伐作業法、漸伐作業法和留母樹作業法3 類。確定輪伐期。是調整現實林時間秩序的一種措施,其主要依據是林木的成熟齡和現實林的齡級結構。確定森林採伐利用量。目的是使現實林的時間和空間秩序達到永續利用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