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什麼是資源無限論
擴展閱讀
為什麼石油工人穿紅色 2024-04-27 05:19:02
加工齒輪用什麼工具 2024-04-27 05:11:40

什麼是資源無限論

發布時間: 2022-07-04 17:37:43

A. 在保護環境上,人類有什麼錯誤認識(比如;在沙漠要先種草而不是先種樹)

樓主你好!1. 「自然無限論」
二十世紀以前的經濟學、哲學思想大都包含著一個不爭的命題,即「自然無限論」。這是人們在自然觀上的一種錯誤認識,它在當代仍然影響著一些人的思想和行動。這一觀念包含了兩方面內容:第一,自然資源是無限的。自然界是一個沒有空間界限的、巨大的原料倉庫,儲藏著人類生活所需要的各種基本原料和物品,它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第二,自然界滿足人類需要,為人類服務的能力是無限的。例如土地的生長能力、生態系統的納污能力和自然恢復能力等等。自然界可以源源不斷地向人類提供物質、能量和信息,人類活動對自然界產生的影響總能夠或快或慢地被自然界彌合、消解。後一方面內容在更高層次上可以歸結為前一方面內容。所以,在這里我們僅就「自然資源無限」的觀點加以剖析。
首先,自然資源無限論是人們對自然界進行靜態認識的結果。就某一具體時代而言,人們對自然界的消耗是有限的,對自然界的影響也往往不容易覺察到。但生態系統總的趨勢卻是,自然資源儲量有減無增,而人口數量則迅猛增長。而且,地球對人類生存需求的生態負荷、資源負荷是有著量的限度的。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加大了人均資源消耗量,技術功能的粗放式增強造成自然資源的極大浪費。不可再生資源在地球上的儲量是有限的,對它的消耗意味著資源總量的絕對減少。另外,由於人的不合理利用及破壞,一些可再生資源也開始失去再生能力。所有這些因素,均會造成自然資源的短缺和枯竭。
其次,這種觀念隱含著一個錯誤的思想前提,即「可能的就是現實的」。有人認為,技術的發展使一切物質變得有用起來。這顯然是就其可能性而言的。從理論上講,整個世界遵循著物質不滅和能量守恆定律,被利用過的自然物質只不過是發生了一些物理變化或化學變化,而物質總量在變化過程中並未發生改變,這只是在總體上的一種量的考察。而從質的角度看,自然物質的消耗常常伴隨著原有基本功能的喪失,其價值含量也隨之大幅降低,甚至出現負價值(人們要為妥善處理這些殘留物質而付出代價)。
第三,「自然資源無限論」這一觀念錯誤地將人對自然的消費看作是單純的生物消費。實際上,人的活動不同於其他動物,他常常超越自身的種的規定性,按照自己的意願改變自己的生存方式。這是人之為人的一種特殊表現,本無可厚非。然而當代社會的人們常常忽視生態規律的制約,對自然界進行掠奪式開發,對自然資源採取掠奪式、揮霍性的方式,並向自然界輸入大量無法消解的東西,對生態系統造成極為不利影響。這種消費方式顯然不同於其他生命物質的生物消費,而是飲鴆止渴式的消費。人們不僅為了維持生命而消費自然資源,而且還在更大范圍內破壞和浪費自然資源。人們對自然資源的消耗遠遠超過自然界再生產的能力。
自然無限論觀念既是人們征服自然的思想前提,也是人類推崇技術至上、異化消費的認識論根源。這一觀念在人類歷史演變過程中,長期以自覺的或不自覺的意識形式存在著,它導致科學技術的片面發展,使生態條件不斷惡化。鑒於此,我們應當樹立正確的自然資源觀念,通過構建可持續利用模式使其價值得到全面體現。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意味著維護、合理提高自然資源基礎,意味著在自然資源開發利用計劃和政策中加入對生態和環境質量的關注和考慮。這是我們制定經濟發展戰略的一個重要指導思想。
2.「經濟主義發展觀」
早期的發展理論主要體現在經濟理論中。在古典經濟學家那裡,社會發展與經濟增長是等同的。18世紀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的《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一書被經濟學家稱為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聖經》。該書首次對經濟發展進行了專項研究,並將社會發展等同於國民財富的增長。這一觀點在隨後的經濟發展理論中一直佔主導地位。20世紀70年代後,新產生的發展經濟學派提出了社會經濟整體發展觀,這一理論可以視為傳統發展觀的最完善形式。該理論認為,發展是無代價的,不受限制的,發展就是經濟的無限增長以及財富的不斷累積;社會發展的根本目標在於經濟發展;生產力是評價社會進步的終極尺度,經濟增長是生產力發展的最終目標;人作為生產力的主體,只是發展的手段。
這是一種經濟主義的發展觀,其實質內容就是經濟決定一切,經濟發展高於一切。表現在社會生活中,不是消費引導生產,而是生產引導消費。政府、生產部門乃至市場體系均為創造更多的產值和利潤而鼓動人們高消費、多消費甚至揮霍性消費。處於這種社會條件下的消費只能是一種異化消費,這種消費背離了實際需要,成為滿足生產和經濟增長的手段,從而造成目的與手段的顛倒。經濟主義發展觀追求的是經濟無限增長。所謂經濟無限增長,就是生產能力的不斷提高,以及國民財富不受限制的無止境積累。它將視野集中在經濟發展上,並以經濟增長說明經濟發展。人們視科學技術為上帝,以滿足自身的物質享樂為目的,其經濟主義和唯物質主義的文化內核使經濟增長在社會發展中居於至高無上的地位,經濟增長成為現代社會發展的核心。
這種經濟主義發展觀廣泛滲透到社會各領域,使人的各種社會生活觀念遠離本真意義。在人與自然的關繫上,片面強調從經濟學角度看待自然,將自然僅僅作為對人提供服務的「資源」來對待,從而導致產生征服自然、支配自然的思想觀念。人們單純依賴於通過科學技術的不斷強化來提高對自然界的擴張能力。在價值觀念上,該發展理論堅持的是個人中心主義倫理觀以及物質享樂主義、唯物質主義生活觀。
經濟無限增長觀念建立在錯誤的思想認識基礎上,它以兩個「無限」為基本認識前提:一是自然資源無限豐富,另一個是科學技術無限發展。關於第一個「無限」的觀點,前文已進行過批判分析,並表明了它是站不住腳的。至於第二個「無限」的觀點,單獨來看似乎是可能的,因為人的認識是無限的,科學技術的進步永無止境。但是,如果將其放在生態哲學視域中來看,那麼,科學技術的發展必須在生態保護與經濟建設之間保持一定的張力。如生態學者景楓、焦君紅所說:「求發展不能以損害自然、毀滅性掠奪自然、污染環境為代價,而是應當把發展與生態保護聯系起來,依靠科技進步,節約資源和能源,減少廢物排放,實行清潔生產和文明消費,建立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持續發展的新模式。」只有在二者的相互協調中,科學技術才能獲得合理性發展。
3.「人類的幸福在於對財富的佔有和消費」
近代工業社會以來,受商品經濟的影響,人們更加註重物質利益,功利主義、實用主義的價值觀成為支配人們各種活動的思想基礎。在生存觀念上,人們只關心有限的、看得見的現實之物,不關心無限的、看不見的未來之物。人們致力於聚斂財富,盡情揮霍享受。對物質財富的佔有成為人生的主要目的,在消費方式上表現為一種脫離了人的實際需要的異化消費,人們的消費背離了實際的生存需求,成為滿足個人慾求和虛榮的手段。
「欲求」是相對於「需要」而言的,「需要」是所有人作為同一物種的成員所應有的東西,「欲求」則代表著不同的個人因趣味和癖性不同而產生的多種喜好。對於需要而言,它超過了生活本能,進入心理層次,因而,它是一種無限的需求。
這種曲解了的生存觀進一步造就了狹隘的幸福觀。在一些人看來,幸福就是個人需求的滿足,所擁有的財富越多,消費水平越高,心理上的滿足感越強就越幸福。正如加拿大哲學家本·阿格爾所說:「根據消費狀況判定一個人的幸福是當代異化的特徵。」相互攀比、追逐時尚的消費心理驅使人們以商業廣告為消費導向。這表明,人們對生存方式的選擇缺乏理性支配。
從社會發展角度看,人既是生產者又是消費者,人要生存就必須消費。而問題的關鍵在於怎樣消費。目前理論界提出綠色消費的理念,倡導合理消費,選擇合乎生態的消費方式,要求人們提高消費水平應以實際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為前提,以可持續發展為依據。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消費既是個人的需要,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因而,不應將消費與生態發展對立起來。在消費方式上,人類既不應選擇異化消費,也不應選擇與動物無別的純自然消費。人的消費是一種文化,只要將生態內涵賦予其中,它就會成為人類幸福的一部分。
幸福是一個整體性范疇,一個人要想獲得幸福首先應給予他人幸福。顯然,幸福不是佔有。相反地,幸福是一種付出,是一種共享。
4.「能夠做的就是應當做的」
美國人本主義哲學家弗洛姆認為,現代技術系統由兩個原則所指導:第一個原則是「凡技術上能夠做的事都應該做」;第二個原則是「最大效率與產出原則」。其中,後一個原則屬於技術系統的目的性原則,暫不作討論。在這里,我們所關注的是第一個原則。「能夠做的就是應該做的」這一觀點反映了現代技術系統應用的倫理觀念,體現了傳統生產力發展過程中,人們對待自然的根本態度。從哲學角度看,「能夠做」是一個事實命題,表明人們已經具備了某一種能力;「應該做」則是一個倫理命題,它將一定的社會規范考慮進去,是對「能夠做」的一種過濾和限定。顯然,存在的不一定是合理的,能夠做的並非就是應該做的。
在人類生產發展史上,人們始終沒有將這兩個不同的命題明確區分開來。生產力發展缺乏應有的道德規約,在很多場合下演變為一種道德的力量。美國學者威廉·哈曼指出,「我們唯一最嚴重的危機主要是工業社會意義上的危機。我們在解決『如何』一類的問題方面相當成功」,「但與此同時,我們對『為什麼』這種具有價值含義的問題,越來越變得糊塗起來,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誰也不明白什麼是自己值得做的。我們的發展越來越快,但我們卻迷失了方向」。
「能夠做的就是應該做的」這一錯誤倫理觀念反映在實踐上就是技術至上主義,人們片面追求勞動效率的提高,強調生產力的經濟價值,拒斥道德倫理的監督和制約,認為技術決定一切,一切技術都可以為人所利用,科學家的職責只在於發展科學技術,無須承擔任何道義上的責任。在這種觀念影響下,技術對人的統治代替了人對技術的操縱,人成了技術的奴役。這種技術的絕對統治進一步延伸到自然界中,造成對自然界的侵害和掠奪。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在分析技術的本質時意識到了這一點,他說:「在現代技術中,統治者的展現是一種強求,這種強求向自然提出苛求,要它提供可被開采和儲存的能量。」這樣,大自然便成了技術社會的原料倉庫,成了「定位———儲備」系統,而實踐過程則淪為人們在技術操縱下的對自然界的深度加工。
「能夠做的就是應該做的」,換一種說法就是,一切技術都是合理的、可直接利用的。那麼,究竟什麼才是應該做的?怎樣才是合理的呢?唯物辯證法認為,現實性不等於現存性,現實的一定是現存的,但是,現存的不一定都是現實的。一切事物的產生都有其內在的原因和必然性,認為某種事物是合理的,這是就一定的歷史條件而言的,而隨著這些歷史條件的消失,原來合理的東西便會轉變為不合理的東西。何謂合理?就人類實踐而言,「合理」一方面指人的活動對自然規律、社會規律等多種必然性要求的符合,另一方面指人的活動對自身全面發展要求的滿足。也就是說,當某一技術的運用對自然系統乃至人類整體不產生根本性危害,並能夠推動其發展時,該技術則具有合理性。僅就技術的發明和運用而言,合乎某一局部性規律的技術不一定是合理的、對人類整體發展有益的技術。這是因為,規律具有層次性及條件性,某一技術的發明和運用雖然遵循了一定的規律(如物理規律或化學規律),但如果未將生態規律等其他規律考慮進去,那麼,在應用過程中便會表現出不完善性,使得該技術在滿足了人的某一方面需要的同時,也往往會對人的其他方面以及自然生態系統產生負面影響,如果這種負面影響超出一定限度,這種技術便表現為不合理性。可見,合規律的、能夠做的不一定是合理的、應該做的,從「是」中推導不出「應當」。
「按客觀規律辦事」是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要義,需要進一步明確的是,這一要求只是人類活動的一個前提,而不是全部,是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人們的一切活動既要合乎規律又要合乎倫理。
上述錯誤觀念的更深層次思想根源在於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片面理解。不少學者在這一問題上進行了反思和研究,在此不再詳述。必須明確的是,解決環境問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必須將觀念的轉變與具體實踐有機結合起來。脫離了實際的純粹學理爭論是沒有意義的,沒有正確觀念作指導的環境保護活動則是不徹底的、狹隘的。希望採納,謝謝樓主!

B. 有限的資源,無限的循環是什麼意思

地球上很多資源都是有限的,但對有限的資源,要倡導循環利用,科學發展,對有限的資源用無限的循環方式利用,才是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地球上很多資源都是有限的,但對有限的資源,要倡導循環利用,科學發展,對有限的資源用無限的循環方式利用,才是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

C. 我認為地球資源是有限的,宇宙中的資源是無限的

沒有無限的東西
只是,宇宙大量的資源,相對於人類的消費能力來說,近乎於無限。
事實上,即使地球上的資源,相對於人類的消費能力來說,也近乎於無限。只是人類科技水平有限,利用率不足罷了。
至於所謂的資源有限,大多是資源開采方製造的謠言。

.
最典型的例子是從2003年開始的石油資源緊缺,石油公司、產油國不斷製造謠言,聲稱石油資源即將耗盡,將油價由20美元一桶炒到了巔峰時的上百美元一桶。
而當美國中小科技公司開始開發頁岩油技術並大量開采頁岩油後,頁岩油的成本快速下降,擠占石油的市場份額。那些大石油公司和產油國馬上又不提石油資源即將耗盡了,反而拚命降價搶奪市場份額。
.
還有一個例子,就是珠寶市場的玉石。玉石實際上就是透閃石,這種礦產在中國的儲量非常低,所以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非常有價值。
但是透閃石在其他地區和國家實際上儲量極為巨大,有說法稱,全世界已探明的羊脂白玉,足夠每個中國人分到幾十公斤。
但是中國的玉石商人和新疆掌握透閃石礦產的商人,不斷製造謠言成玉石儲量枯竭,以後會越來越少,不斷炒高玉價--------倒是讓巴西、俄羅斯的透閃石開采者賺了不少。
.
鑽石也差不多。戴比維斯公司在70、80年代壟斷鑽石分銷渠道,控制鑽石產量,炒高鑽石價值。但是到了90年代,蘇聯垮台後俄羅斯急需現金,將巨量鑽石投入國際市場,鑽石價值迎來了一次跳水。戴比維斯公司不得不聯合眾多鑽石公司,重新與俄羅斯談判,才勉強穩住了鑽石價格--------事實上,地球上的已探明鑽石儲量,足夠每個地球人分到幾十克拉。
已經開采出來但是被儲藏的的鑽石,也夠每個地球人都分到幾克拉。

D. 有哪位朋友可以幫忙解釋一下:資源有限,循環無限,謝謝

雖然資源有限,但只要合理的利用、並回收,資源就相當於可以無限利用了。(這個是官方的,絕對是對的)

E. 有限的資源,無限的循環。是什麼意思

地球上很多資源都是有限的,但對有限的資源,要倡導循環利用,科學發展,對有限的資源用無限的循環方式利用,才是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地球上很多資源都是有限的,但對有限的資源,要倡導循環利用,科學發展,對有限的資源用無限的循環方式利用,才是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丁美竹太差了

F. 地球科學概倫。如何看待「資源有限論」和「資源無限論」,

贊成資源有限論
由於過度使用,地球上將近三分之二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已經消耗殆荊如果再不採取補救措施,人類的生存將受到影響

G. 資源無限時,每一種需求都能被毫不費力地滿足。怎樣理解這句話

這個問題應該是經濟學的范疇
經濟學的根本理論指出
資源的稀缺性與慾望的無窮性是經濟學產生的原因
所以這句話從經濟學上說是正確的
而不是實際生活中的各種需求
是經濟學上的需求
所以不要鑽牛角尖

可追問啊

H. 請問哪些自然資源是無限的

自然資源分為可再生的和不可再生的。
可再生的自然資源在理論上是無限的。比如:空氣,水,土壤等。
此處的水不是淡水,淡水是有限的。
希望對你有幫助。

I. 資源無限論和資源危機論的觀點.急!!!!

只要是有數量和質量的區別和限制,就可以認為是一種資源。西方經濟學(馬歇爾)認為資源是有限的,探討了資源配置的問題。我覺得資源有限,還是資源無限,從長遠來看,資源都是有限的,即資源不能再生,資源危機論也就出現了,究其原因是沒有考慮人的因素和制度的因素。而資源無限的,更多是基於一種良好的制度背景、勞動分工、科技發展的條件,即社會財富創造不一定是依靠資源配置,還可以是創造一種制度,進行勞動專業化分工,或者利用技術改造環境,創新新的社會財富,基於這種條件,資源是無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