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銀 在礦產資源中的符號是什麼樣的 有圖片的話最好,謝謝!
銀礦在礦產圖例中,有不同的符號
1、倒三角形
❷ 銀的礦產分布
目前已知銀以主要元素、次要元素和不定量形式存在的銀礦物和含銀礦物有200多種,其中以銀為主要元素的銀礦物和含銀礦物有60餘種,但具有重要經濟價值,作為白銀生產的主要原料有12種:自然銀(Ag)、銀金礦(AgAu)、輝銀礦(Ag2S)、深紅銀礦(Ag3SbS3)、淡紅銀礦(Ag3ASS3)、角銀礦(AgCl)、脆銀礦(Ag2SbS3)、銻銀礦(Ag3Sb)、硒銀礦(Ag3Se)、碲銀礦(Ag2Te)、鋅銻方輝銀礦(5Ag2Sb2S3)、硫銻銅銀礦(8(AgCu)SSb2S3)。
中國是銀礦資源中等豐度的國家。總保有儲量銀11.65萬噸,居世界第六位。我國銀礦分布較廣,在全國絕大多數省區均有產出,探明儲量的礦區有569處,以江西銀儲量為最多,佔全國的15.5%;其次為雲南、內蒙古、廣西、湖北、甘肅等省(區)銀資源亦較豐富。銀礦成礦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80%的銀是與其他金屬,特別是與銅、鉛、鋅等有色金屬礦產共生或伴生在一起。我國重要的銀礦區有江西貴溪冷水坑、廣東凡口、湖北竹山、遼寧鳳城、吉林四平、陝西柞水、甘肅白銀、河南桐柏銀礦等。礦床類型有火山-沉積型、沉積型、變質型、侵入岩型、沉積改造型等幾種,以火山-沉積型和變質型為最重要。從成礦時代分析,除太古宙和新生代沒有發現具工業意義的銀礦床外,自元古宙到中生代都有大中型銀礦床產出,其中以中生代形成的銀礦最多。
中國銀礦儲量按照大區,以中南區為最多,占總保有儲量的29.5%,其次是華東區,佔26.7%;西南區,佔15.6%;華北區,佔13.3%;西北區,佔10.2%;最少的是東北區,只佔4.7%。
從省區來看,保有儲量最多的是江西,為18016t,佔全國總保有儲量的15.5%;其次是雲南,為13190t,佔11.3%;廣東,為10978t,佔9.4%;內蒙古為8864t,佔7.6%;廣西為7708t,佔6.6%;湖北為6867t,佔5.9%;甘肅為5126t,佔4.4%,以上7個省(區)儲量合計佔全國總保有儲量的60.7%。
❸ 什麼是 銀多金屬礦
是指以銀為主要礦種,含有多種可利用的其他多金屬的礦床,比如,銅、鉛、鋅等。
❹ 中國銀資源概況
銀是工業和民需的重要金屬,多年來國際上供不應求,缺口較大,我國亦然,把它列為緊缺資源之一。
我國銀礦地質工作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基本未獨立開展,只作有色金屬礦石中的伴生組分予以評價,80年代開始對破山、銀洞溝等一批獨立銀礦床進行勘查評價,特別是1989年白銀地質勘查基金的建立,更促進了銀礦地質工作的開展,發現和勘查了一批獨立和共生大中型銀礦床。銀礦地質研究工作也隨之得到了同步發展,除大量有關銀礦床研究論文見諸許多刊物外,還有一些綜合性專著問世,如《中國銀礦》、《中國銀礦床礦石學》、《中國銀礦床主要類型及礦床特徵》、《南嶺銀礦》等。本章側重就中國銀資源的結構特點和銀礦床的分布規律及控制因素予以綜合分析,以求較全面地反映中國銀資源及銀礦床的現貌。
銀多與銅、鉛鋅、金金屬共生,含微量銀的小礦床數目很多,這些礦床的基本地質特徵前面各章節中已涉及,本章則不再重復,同時為宏觀反映銀礦床的分布,在東部礦床密集區,對銀資源量小於80t的含銀銅鉛鋅礦床和小於20t的含銀金礦床,小於20t的獨立銀礦床未進行填表統計。西部銀礦床很少,故銀礦點也作了填表統計。
部分有色金屬礦床是20世紀50年代初期勘探的,當時對銀未作勘查評價。後來有關單位補作了部分物質組分研究,闡述了不同礦石類型中銀的品位和賦存狀態,結果有的平均品位近B級,如黃沙坪礦床,有的屬B—C級,如七寶山礦床,但因未補作系統的采樣分析及儲量計算和上報審批工作,至今儲量統計表中未列入,現按已知礦石量及銀品位計算,則屬大型銀礦床,本章估算了其儲量後予以統計。另一類礦床,類型相同,勘查程度相近,但因手續關系在「儲量統計表」中的反映不同。如德興銅廠斑岩型銅礦床中,Ag的品位為1.01g/t,規模大型,上了儲量表,而富家塢銅礦,Ag的品位為3.34g/t,大型,卻未上儲量表,玉龍斑岩型銅礦,Ag的品位為4.62g/t,大型,也未上儲量表,本文則一視同仁地作了統計。新近勘查的一些銀礦床,其儲量也未評審登記,但在有關文章和報刊上有所反映,如稱富灣、白秧坪礦床為超大型,本文就按上述信息作了統計。因此本章所統計的礦床數目和資源量與全國地質儲量統計表的數值不相同,但絕大多數礦床的統計數據是與其一致的。
此次統計結果,本書中統稱銀資源量,因我國已往執行的固體礦產儲量分類標准與國際通用的出入較大,現已發布了新的《固體礦產資源/儲量分類》國家標准,即將對各礦床原有「儲量」重新評定套改,為了避免造成新的誤解,故統稱資源量較合適。
圖9-1 中國銀礦分布略圖
中國銀資源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皆是有色金屬礦床中的伴生資源,80年代開始對以銀為主的獨立銀礦床進行了勘查,當時對銀品位達100g/t,資源量500t的礦床就算大型獨立銀礦,故對平均銀品位為93g/t,儲量為984t的孟恩套力蓋礦床,人們一直稱其為大型獨立銀礦床。本章的品位分級和儲量規模分級與《南嶺銀礦》標准一致。經統計,中國銀資源量不同時期的增長變化見表9-1,它明顯反映出白銀地質勘查基金建立後,高級別儲量增長大大加快了。
表9-1 中國銀資源分階段分級別統計表 單位:t
本文共統計各類銀礦床424個,其分布見圖9-1,各省銀資源量百分比見圖9-2。全國銀資源量按品級、金屬組合、礦床類型統計結果見表9-2、表9-3。
從表9-2所反映的具獨立開采價值的銀礦(A級)和共生銀礦(B級)各佔1/4,小於40g/t的低品級銀資源量佔37%多,其中賦存於銅礦中的低品級銀礦量最多,佔21%。與鉛鋅礦共生的銀佔51%,與銅礦共生的銀佔26%,與金共生的銀為9%,單一銀礦床只佔7.2%。
按礦床類型統計表明,以夕卡岩型和賦存於碳酸鹽岩中的熱液型銀礦床資源量最多,各佔18.38%和18.27%,其次是陸相火山岩和次火山岩型,分佔9.48%和9.47%,其他依次是產於碎屑岩中熱液型、海相火山岩型、沉積變質型、變質岩中和構造岩中熱液型,其 所 占 資 源 量 分 別 為 11.03%、6.86%、6.85%、6.61%和5.69%,其他類型很少,見表9-3。大礦床佔有的資源量達50%,小礦床僅佔10%。大礦床又以熱液型最多,其次是陸相火山次火山型,再次屬夕卡岩型、海相火山岩型和沉積變質型,分別佔大礦床資源量的20.22%、11.78%、7.07%、4.88%和4.53%。
圖9-2 各省銀資源量百分比圖
表9-2 銀與金、銅、鉛鋅共生及分級統計
表9-3 各類銀礦床所佔資源量統計(%)
❺ 什麼是金屬銀
銀是一種化學元素,化學符號Ag,原子序數47,是一種銀白色的貴金屬。銀性質穩定,質軟富有延展性。導熱,導電率高,不易受酸鹼的腐蝕。
元素符號:Ag
元素序號:47
元素類型:金屬元素
系列:過渡金屬
所屬周期:5
所屬族數:IB
元素分區 :d
密度、硬度 10490 kg/m3、2.5
顏色和外表 帶光澤銀白色金屬
地殼含量:1×10-5 %
單質:銀
單質化學符號:Ag
原子屬性
相對原子質量:107.8683 原子量單位
原子半徑(計算值) 160(165)pm
共價半徑 153 pm
范德華半徑 172 pm
價電子排布 [氪]4d105s1
電子在每能級的排布 2,8,18,18,1
氧化態:Main Ag+1(兩性)
Other Ag0, Ag+2, Ag+3
晶體結構:晶胞為面心立方晶胞,每個晶胞含有4個金屬原子。
晶胞參數:
a = 408.53 pm
b = 408.53 pm
c = 408.53 pm
α = 90°
β = 90°
γ = 90°
物理屬性
物質狀態 固態(反磁性)
熔點 1234.93 K(961.78 °C)
沸點 2435 K(2162 °C)
摩爾體積 10.27×10-6m3/mol
汽化熱 250.58 kJ/mol
熔化熱 11.3 kJ/mol
蒸氣壓 0.34 帕(1234K)
聲速 2600 m/s(293.15K)
反射率:91%
電阻率:1.586×10^-8 Ω·m(20℃)
其他性質
電負性 1.93(鮑林標度)
比熱 232 J/(kg·K)
電導率 63×106/(米歐姆)
熱導率 429 W/(m·K)
電離能 (kJ /mol)
M - M+ 731
M+ - M2+ 2073
M2+ - M3+ 3361
M3+ - M4+ 5000
M4+ - M5+ 6700
M5+ - M6+ 8600
M6+ - M7+ 11200
M7+ - M8+ 13400
M8+ - M9+ 15600
M9+ - M10+ 18000
最穩定的同位素
同位素 豐度 半衰期 衰變模式 衰變能量MeV 衰變產物
107Ag 51.839% 穩定
108mAg 人造 418年 電子捕獲 2.027 108Pd
同質異構轉變 0.109
109Ag 48.161% 穩定
核磁共振特性
107Ag 109Ag
核自旋 -1/2 -1/2
靈敏度 6.62×10-5 0.000101
化學性質
銀的特徵氧化數為+1,其化學性質比銅差,常溫下,甚至加熱時也不與水和空氣中的氧作用。但當空氣中含有硫化氫時,銀的表面會失去銀白色的光澤,這是因為銀和空氣中的H2S化合成黑色Ag2S的緣故。其化學反應方程式為:
4Ag + H2S + O2 = 2Ag2S + 2H2O
銀不能與稀鹽酸或稀硫酸反應放出氫氣,但銀能溶解在硝酸或熱的濃硫酸中:
加熱
2Ag + 2H2SO4(濃) ==== Ag2SO4 + SO2↑ + 2H2O
銀在常溫下與鹵素反應很慢,在加熱的條件下即可生成鹵化物:
473K
2Ag + F2 ===== 2AgF 暗棕色
加熱
2Ag + Cl2 ===== 2AgCl 白色
加熱
2Ag + Br2 ===== 2AgBr 淡黃色
加熱
2Ag + I2 ===== 2AgI 黃色
銀對硫有很強的親合勢,加熱時可以與硫直接化合成Ag2S:
加熱
2Ag + S ==== Ag2S
銀易溶於硝酸和熱的濃硫酸,微溶於熱的稀硫酸而不溶於冷的稀硫酸。
鹽酸和王水只能使銀表面發生氯化,而生成氯化銀薄膜。
銀具有很好的耐鹼性能,不與鹼金屬氫氧化物和鹼金屬碳酸鹽發生作用。
在古代,人類就對銀有了認識。銀和黃金一樣,是一種應用歷史悠久的貴金屬,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由於銀獨有的優良特性,人們曾賦予它貨幣和裝飾雙重價值,英鎊和我國解放前用的銀元,就是以銀為主的銀、銅合金。
銀白色,光澤柔和明亮,是少數民族、佛教和伊斯蘭教徒們喜愛的裝飾品。銀首飾亦是全國各族人民贈送給初生嬰兒的首選禮物。歐美人士在復古思潮影響下,佩戴著易氧化變黑的白銀鑲淺藍色綠松石首飾,給人帶來對古代文明無限美好的遐思。而在國內,純銀首飾亦逐漸成為現代時尚女
性的至愛選擇。銀是古代就已經知道的金屬之一。銀比金活潑,雖然它在地殼中的豐度大約是黃金的15倍,但它很少以單質狀態存在,因而它的發現要比金晚。在
古代,人們就已經知道開采銀礦,由於當時人們取得的銀的量很小,使得它的價值比金還貴。公元前1780至
1580年間,埃及王朝的法典規定,銀的價值為金的2倍,甚至到了17世紀,日本金、銀的價值還是相等的。銀最早用來做裝飾品和餐具,後來才作為貨幣。
純銀是一種美麗的白色金屬,銀的化學符號Ag,來自它的拉丁文名稱Argentum,是「淺色、明亮」的意思。它的英文名稱是Silver。月亮般的金屬——銀
銀,永遠閃耀著月亮般的光輝,銀的論文原意,也就是「明亮」的意思。我國也常用銀字來形容白而有光澤的東西,如銀河、銀杏、銀魚、銀耳、銀幕等。
我國古代常把銀與金、銅並列,稱為「唯金三品」。《禹貢》一書便記載著「唯金三品」,可見我國早在公元前二十三世紀,即距今四千多年前便發現了銀。在大自然中,人們曾找到一塊重達13.5噸的純銀!另外,也有以氯化物與硫化物的形式存在,常同鉛、銅、銻、砷等礦石共生在一起。
銀在自然界中較少以單質狀態存在,大部分是化合物狀態,因而它的發現要比金晚,一般認為在距今5500-6000年以前。
天然銀多半是和金、汞、銻、銅或鉑成合金,天然金幾乎總是與少量銀成合金。我國古代已知的琥珀金,在英文中稱為ELECTRUM,就是一種天然的金、銀合金,含銀約20%。最初由於人們取得銀的量很小,使得它的價值比金還貴。在大約公元前1780-1580年間埃及王朝的法典中規定,銀的價值是金的兩倍。甚至到17世紀,在日本銀和金的價值還是相等的。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中講到:「……而銀的開采卻以礦山勞動和一般比較高度的技術發展為前提。因此,雖然銀不那麼絕對稀少,但是它最初的價值卻相對地大於金的價值。」
人類發現和使用銀的歷史至少已有兩千年了。我國考古學者從出土的春秋時代的青銅器當中就發現鑲嵌在器具表面的「金銀錯」(一種用金、銀絲鑲嵌的圖案)。從漢代古墓中出土的銀器已經十分精美。在古代,銀的最大用處是充當商品交換的媒介──貨幣。銀有很強的殺菌能力。
公元前三百多年,希臘王國皇帝亞
歷山大帶領軍隊東征時,受到熱帶痢疾的感染,大多數士兵得病死亡,東征被迫終止。但是,皇帝和軍官們卻很少染疾。這個迷直到現代才被解開。原來皇帝和軍官
們的餐具都是用銀製造的,而士兵的餐具都是用錫製造的。銀在水中能分解出極微量的銀離子,這種銀離子能吸附水中的微生物,使微生物賴以呼吸的酶失去作用,
從而殺死微生物。銀離子的殺菌能力十分驚人,十億分之幾毫克的銀就能凈化1千克水。
我國古代法醫早就懂得用"銀針驗屍法"來測定死者是否中毒而死,幫助破獲了不少謀殺案件。
銀還是一種可為人類食用的金屬,在我國和印度均
有用銀箔包裹食品和丸葯服用的記載。同時銀還是某些生物的食物。據我國古籍《天香樓外史》記載:古時候有一個婦人藏了150兩私房銀。有一天她開箱查看藏
銀,銀竟不翼而飛。婦人大吃一驚,懷疑被人盜走,一時弄得全家人心惶惶。後來再開箱尋找,只見一大堆白蟻正團團集在一起,吃著殘存的銀粒。婦人一氣之下,
把白蟻投入爐中,以解心頭之恨。「火燒蟻死,白銀復出」,一稱,恰好150兩。
❻ 銀的礦產資源特徵
(一)銀礦床的特徵
不同的大地構造環境形成不同的礦石建造,有不同類型銀礦床的產出;具有層控性特徵;很多重要的銀礦床成因上與火山岩關系密切;銀礦床在不同時代均有產出,但多分布於古生代和中—新生代;成礦物質來源具有深源性、多源性特點(朱裕生等,1997)。以銀為主的獨立的銀礦床少,銀和其他金屬(Au、Cu、Pb、Zn等)伴生的礦床和含銀的礦床多。銀礦床成因多樣,構造控制明顯,礦體形態復雜,礦石類型多樣。
(二)銀礦床的分類
目前,銀礦床尚無統一的分類,方法一般以成礦環境、容礦岩系、礦石類型、金屬組合等。國內外許多學者對銀礦的分類進行了探討(Jensen和Betman,1979;Graybeal等,1986;地礦部,1982;蔣志,孫書山,1984;丁華等,1987;楊舜金,1989;吳美德等,1991),現以地礦部、F.T.Graybeal等(1986)和吳美德等(1991)的分類為例說明:
1.地礦部
地礦部在1982年舉行的銀礦會議上,對銀礦的分類進行了劃分,首先劃分為獨立銀礦床和伴生銀礦床兩類,再進一步分類:
(1)獨立銀礦床
分為產在海相火山岩系中的銀礦床;產在陸相火山岩、次火山岩中的礦床;產在前寒武系變質岩破碎蝕變帶中的礦床;產在碳酸鹽岩中的熱液礦床,產在碳酸鹽岩、碎屑岩泥岩中的熱液礦床;產於陸相砂岩中的礦床,產於其他岩石中脈狀礦床。
(2)伴生銀礦床
斑岩型銅礦床;岩漿熔離型銅鎳礦床;熱液型黃鐵礦礦床;塊狀硫化物型銅礦床;銅鈷共生礦床;層控鉛鋅礦床。
2.F.T.Graybeal等
F.T.Graybeal等(1986)以礦石類型和成因為分類依據,將銀礦床分為:
(1)脈狀銀礦床
包括第三紀火山-侵入岩中的銀礦和火山岩中的銀-多金屬礦脈、前寒武紀貝爾特超群中的銀礦、Ag-Co-Ni礦脈、古生代—中生代的Ag-賤金屬礦脈等。
(2)塊狀銀礦床
包括碳酸鹽岩交代型銀礦床、火山岩容礦的塊狀硫化物銀礦床、沉積岩容礦的塊狀硫化物礦床。
(3)浸染狀銀礦床
包括侵入-火山環境和沉積-成岩環境的浸染狀銀礦床。
3.吳美德等(1991)
吳美德等以成礦環境、容礦岩系、金屬組合和典型礦床模型為依據進行分類,將銀礦床分為7類:
(1)陸相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容礦的銀礦床。
(2)海相鈣鹼性—鹼性火山岩、火山—沉積岩容礦的銀礦床。
(3)碳酸鹽岩、夕卡岩容礦的Ag-Pb-Zn交代型銀礦床。
(4)變質岩、碎屑岩容礦Ag-Pb-Zn銀礦床。
(5)前寒武紀火山岩、沉積岩、輝綠岩中的Ag-Co-Ni-Bi-As礦床。
(6)含銅砂頁岩中的層狀銀礦床。
(7)伴生銀礦床。
(三)銀礦床的時空分布
1.銀礦床的主要成礦期
銀是分布最廣的元素之一,多賦存於不同成因、不同時代的礦床中。世界上銀礦主要形成時代為中—新生代、古生代、前寒武紀,其中中—新生代是銀礦床最主要的成礦期。
在我國,統計表明,太古代和元古代中銀的儲量13%,主要為熱液型Ag-Au礦床、熱液型Ag-Pb-Zn礦床和夕卡岩型;古生代中銀的儲量佔54%,主要為碳酸鹽交代型Ag-Pb-Zn礦床和與海相火山岩有關的礦床;中—新生代儲量佔33%,銀礦床的形成主要與中酸性火山岩有關(吳美德等,1991)。
2.銀礦床的礦化集中區
(1)環太平洋帶
與火山—深成作用有關,包括黑礦型Ag-多金屬礦床,脈狀Ag-Au礦床,Ag-Au-多金屬硫化物礦床。在西側,銀多與金和多金屬共生和伴生;在東側,沿科迪勒拉造山帶分布銀為主礦種的超大型銀礦床。
(2)地中海帶
大多數銀礦床與第三紀火山岩密切相關,屬Ag-Pb-Zn礦床,部分與深成岩有關,屬Ag-Au礦床。在海西期為與黃鐵礦型有關的銀礦床。
(3)蒙古-鄂霍次克帶
分布於中生代和古生代,為成分復雜的Ag多金屬礦床,或Ag-Pb-Zn礦床等。
(4)現代大洋裂谷帶
與洋中脊噴流成礦作用有關。
❼ 銀礦物特徵
4.5.1 銀礦物種及其特徵
礦相學研究及電子探針試驗表明,礦床中銀礦物以獨立銀礦物為主,包括:螺狀硫銀礦、自然銀、金銀礦、銀黝銅礦、硫銀錫礦、濃紅銀礦、淡紅銀礦等,主要銀礦物特徵如下:
(1)螺狀硫銀礦(Ag2S)
螺狀硫銀礦的Ag含量為80.70%~87.37%,為礦石中主要的銀礦物,是等軸輝銀礦在179℃下的低溫單斜變體。鏡下反射色為淺藍綠色(圖4.53,圖4.54),顆粒細小,粒徑一般為20~50μm,呈微細脈狀(圖4.53,圖4.55)、不規則他形粒狀(圖4.54)沿閃鋅礦、方鉛礦、黃鐵礦或鐵錳碳酸鹽顆粒的裂隙及邊緣充填交代,或沿方鉛礦、閃鋅礦、自然銀顆粒的邊緣以細小錐狀集合體形式聚集分布(圖4.56,圖4.57,圖4.58)。據電子探針分析(表4.10),平均含Ag 85.5%,S 12.76%,另有微量Te等。
圖4.53 螺狀硫銀礦(Aka)呈微細脈狀貫穿閃鋅礦(Sp)晶體顆粒
圖4.54 螺狀硫銀礦(Aka)呈不規則他形沿方鉛礦(Gn)邊緣和閃鋅礦粒間分布
圖4.55 螺狀硫銀礦(Aka)呈微細脈狀交代閃鋅礦(Sp),細脈兩側為方鉛礦
圖4.56 螺狀硫銀礦(Aka)呈錐狀集合體分布於方鉛礦(Gn)邊緣
(2)自然銀(Ag)
自然銀的Ag含量為97.06%~99.76%,是礦石中另一主要的銀礦物。鏡下反射色為黃色、淺黃色(圖4.59至圖4.62),常見藍、綠、紫、紅、黃、褐等彩斑色(圖4.63,圖4.64),自然銀由中心往邊部,顏色由淡黃色、黃色,再到紅、藍綠,說明顆粒已經歷氧化作用,顏色為風化色,邊部風化比較強烈。自然銀呈半自形—他形粒狀、不規則狀、片狀,粒度通常在50~300μm之間,以80~150μm為主。通常呈細脈狀充填在鐵錳碳酸鹽的裂隙中(圖4.60,圖4.61,圖4.65,圖4.66),或呈他形粒狀分布於其他礦物粒間,或呈乳滴狀與方鉛礦、黃銅礦等共同產於閃鋅礦中(圖4.67),有時可見其包裹方鉛礦(圖4.67),自然銀邊緣常可見微細的螺狀硫銀礦(圖4.67),個別自然銀中含有金。據電子探針分析(表4.10),平均含Ag 98.52%,含微量Sn、Te。
圖4.57 螺狀硫銀礦(Aka)呈錐狀集合體形式分布於閃鋅礦邊緣(BSE)
圖4.58 螺狀硫銀礦(Aka)呈錐狀集合體分布於自然銀顆粒周邊(BSE)
圖4.59 自然銀(Slv)與方鉛礦(Gn)共生充填鐵錳碳酸鹽(Fer)裂隙間
圖4.60 自然銀(Slv)呈細脈狀充填鐵錳碳酸鹽(Fer)裂隙
圖4.61 自然銀(Slv)呈脈狀填充鐵錳碳酸鹽(Fer)裂隙
圖4.62 自然銀(Slv)呈他形充填石英(Qtz)顆粒間,並包裹方鉛礦(Gn)
圖4.63 自然銀(Slv)交代方鉛礦(Gn)、閃鋅礦 Sp)
圖4.64 自然銀(Slv)與黃鐵礦(Py)共生分布於鐵錳碳酸鹽(Fer)顆粒間
圖4.65 自然銀(Slv)分布於鐵錳碳酸鹽(Fer)顆粒間
圖4.66 自然銀(Slv)與黃鐵礦(Py)共生分布於鐵錳碳酸鹽(Fer)中
圖4.67 自然銀(Slv)呈乳滴狀與方鉛礦(Gn)、黃銅礦(Ccp)共同產於閃鋅礦(Sp)中(BSE)
(3)金銀礦(Ag,Au)
金銀礦的Ag含量為57.89%~71.68%(通常,將Ag為0~15%的稱為自然金,16%~50%的稱為銀金礦,51%~85%的為金銀礦,86%~100%的為自然銀)。反射色黃色、棕黃色(圖4.68,圖4.69),呈他形粒狀或不規則狀結構,粒度在100μm以內,以5~20μm為主。常與方鉛礦共生或是賦存於閃鋅礦粒間(圖 4.70,圖 4.71)。據電子探針分析(表 4.10),平均含 Ag 63.59%,Au 34.14%。
圖4.68 金銀礦(Kut)與方鉛礦(Gn)共生呈微細脈狀充填交代閃鋅礦(Sp)
圖4.69 金銀礦(Kut)與方鉛礦(Gn)共生分布於閃鋅礦(Sp)粒間
圖4.70 金銀礦(Kut)分布於方鉛礦(Gn)內部
圖4.71 金銀礦(Kut)分布於閃鋅礦(Sp)顆粒間
(4)銀黝銅礦(Ag6Cu4(Fe,Zn)2Sb4S13)
銀黝銅礦的Ag含量為17.41%~35.76%,它是黝銅礦的含銀亞種,鏡下反射色暗灰色,粒徑5~15μm,大者可達50μm。主要為固溶體分離結構,絕大多數呈乳滴狀分布在方鉛礦中(圖4.72),少數與黃銅礦形成連生體(圖4.73)。據電子探針分析(表4.10),平均含 Ag 30.13%,S 22.48%,Sb 18.14%,Fe 8.95%,Cu 18.88%,Zn 1.44%。
圖4.72 銀黝銅礦(Frb)呈乳滴狀固溶體分布於方鉛礦(Gn)中
圖4.73 銀黝銅礦(Frb)與黃銅礦(Ccp)共生包裹於方鉛礦(Gn)中
表4.10 銀礦物電子探針分析結果及晶體化學式
續表
續表
續表
註:測試單位為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資源研究所電子探針實驗室。
(5)硫銀錫礦(Ag8SnS6)
硫銀錫礦的Ag含量為66.97%~73.72%,是礦石中微量的銀礦物,鏡下灰色略顯藍色調、淺灰色,呈不規則粒狀、乳滴狀,粒度以1~5μm為主,包裹於鐵錳碳酸鹽(圖4.74)和閃鋅礦(圖4.75)內,或鐵錳碳酸鹽粒間(圖4.76)。據電子探針分析(表4.10),平均含 Ag 69.77%,Sn 10.86%,S 17.35%。
圖4.74 硫銀錫礦(Can)呈細微粒狀包裹於鐵錳碳酸鹽(Fer)內
圖4.75 硫銀錫礦(Can)包裹在閃鋅礦(Sp)內
圖4.76 自然銀(Slv)、硫銀錫礦(Can)呈他形粒狀賦存於鐵錳碳酸鹽(Fer)粒間,微粒銀黝銅礦(Frb)賦存自然銀邊緣或包裹其中
(6)濃紅銀礦/深紅銀礦(Ag3SbS3)
濃紅銀礦的Ag含量為58.47%~59.82%,它是礦石中微量的銀礦物。鏡下反射色為淡藍色,粒徑10~20μm,絕大部分呈細小乳滴狀、蠕蟲狀包裹體嵌布於閃鋅礦和鐵錳碳酸鹽中(圖4.77,圖4.78)。據電子探針分析(表4.10),平均含Ag 59.31%,Sb 0.24%,S 17.27%。
(7)淡紅銀礦(Ag3[AsS3])
淡紅銀礦的Ag含量為66.64%,主要呈亞顯微銀礦物存在。以錐狀或草叢狀集合體的形式呈鑲邊結構交代方鉛礦,或是賦存於鐵錳碳酸鹽裂隙中,少量散落於脈石礦物中。因顆粒極小(<1μm),能譜掃描發現存在含銀礦物。
(8)存疑銀礦物(樣品ZK13602-2-7、ZK13602-2-8、ZK13602-2-9)
在電子探針測試的過程中發現一種銀礦物,其主要成分為銀、硫、鐵和銅(表4.10)。此礦物李藝、覃朝科(1999)有提到,其化學成分:Ag 為13.12%,Cu 為31.28%,Fe 為27.42%,S 為28.32%,產於鉛鋅礦床中,與自然銀、銀黝銅礦等銀礦物共生,主要產地為湖南橫山嶺。而劉德利等(2008)也提到了類似化學成分的礦物(表4.11),掃描電鏡電子圖像及能譜圖顯示其為黃銅礦中的獨立銀礦物,碲銀礦呈乳滴狀包裹於黃銅礦中。
在對ZK13602-2-7、ZK13602-2-8、ZK13602-2-9樣品數據矯正後計算其晶體化學式為黃銅礦,故認為其可能為包裹於黃銅礦內的自然銀。
圖4.77 在閃鋅礦(Sp)和鐵錳碳酸鹽(Fer)、石英(Qtz)的顆粒裂隙中賦存的被膜狀深紅銀礦(Pyr)
圖4.78 鐵錳碳酸鹽(Fer)和自然銀(Slv)中賦存的細粒深紅銀礦(Pyr)
表4.11 官房銅礦床內碲銀礦的掃描電鏡能譜分析結果 單位:%
(據劉德利等,2008)
4.5.2 銀礦物賦存狀態
銀礦物的電子探針分析結果見表4.10。各種銀礦物中Ag 的含量為:自然銀中Ag 平均含量為98.52%,螺狀硫銀礦中Ag平均含量為85.5%,硫銀錫礦中Ag含量為69.77%,金銀礦中Ag含量為63.59%,濃紅銀礦中Ag含量為59.31%,銀黝銅礦中Ag含量為30.13%。螺狀硫銀礦、自然銀及銀黝銅礦中均檢測出Au,以及平均Au含量為34.14%的金銀礦的存在,說明Au在本區較為富集;在螺狀硫銀礦、金銀礦、銀黝銅礦、硫銀錫礦中均檢測出Cd,最高可達1.26%,反映了Cd在下鮑礦床的富集。
礦物地球化學分析數據表明,下鮑礦床幾乎所有金屬硫化物(非銀礦物)中含銀量均接近零,方鉛礦亦表現出同樣的特徵,類質同象銀含量相當少,但在黃鐵礦、黃銅礦中含有微量的銀。礦床中方鉛礦、閃鋅礦以及鐵錳碳酸鹽粒間見少量不規則狀棕黃色、藍色或灰白色礦物,呈亞顯微狀(<0.5μm),能譜掃描發現含銀量較高,說明亞顯微銀是本區銀的一種賦存形式。在鐵錳碳酸鹽或金屬硫化物中,發育大量螺狀硫銀礦和自然銀,以及一些深紅銀礦、硫銀錫礦等銀礦物,粒度為1~200μm。與其他銀礦床不同(周衛寧,1994),下鮑礦床中銀主要以獨立銀礦物形式賦存。
銀礦物的嵌布是指銀礦物在礦石中的形態及其與其他礦物之間的接觸關系。下鮑礦床銀礦物主要表現為以下3種嵌布類型:
(1)包裹銀
指銀礦物被它種礦物所包裹,在磨礦過程中難以解離。自然銀呈乳滴狀產於閃鋅礦中;金銀礦呈粒狀、片狀包裹於閃鋅礦中;銀黝銅礦呈乳滴狀分布在方鉛礦中;濃紅銀礦呈細小乳滴狀、蠕蟲狀包裹體嵌布於方鉛礦、閃鋅礦和鐵錳碳酸鹽中。
(2)粒間銀
指礦物產在它種礦物晶粒之間,在磨礦過程中較易解離。螺狀硫銀礦呈微細脈狀、他形粒狀或細小錐狀集合體沿閃鋅礦、方鉛礦、黃鐵礦或鐵錳碳酸鹽顆粒邊緣充填;自然銀呈粒狀、片狀集合體分布於鐵錳碳酸鹽粒間或金屬硫化物粒間;金銀礦與方鉛礦呈連晶分布於閃鋅礦粒間;硫銀錫礦呈他形粒狀、不規則狀分布於鐵錳碳酸鹽粒間;淡紅銀礦呈集合體狀分布於鐵錳碳酸鹽粒間。
(3)裂隙銀
指銀礦物充填交代產在礦石裂隙中,這種銀礦物在磨礦過程中最易解離。螺狀硫銀礦呈錐狀集合體沿邊交代方鉛礦賦存於鐵錳碳酸鹽裂隙中或呈粒狀、片狀賦存於其他金屬硫化物裂隙中;自然銀呈半自形—他形粒狀、片狀結構或與方鉛礦、閃鋅礦及黃鐵礦呈連晶,充填於鐵錳碳酸鹽裂隙中;淡紅銀礦呈集合體狀分布於鐵錳碳酸鹽裂隙或方鉛礦裂隙中。
下鮑礦床銀礦物平均含銀量較高,銀礦物中不可見銀極少,以獨立銀礦物為主。螺狀硫銀礦和自然銀主要呈粒間銀分布於鐵錳碳酸鹽粒間和早期硫化物晶隙間或呈裂隙銀賦存於鐵錳碳酸鹽裂隙中;金銀礦呈不規則粒狀與方鉛礦共生或賦存於閃鋅礦粒間;銀黝銅礦大多數呈乳滴狀分布在方鉛礦中;硫銀錫礦呈不規則粒狀、乳滴狀包裹於鐵錳碳酸鹽和閃鋅礦內,或鐵錳碳酸鹽粒間;濃紅銀礦呈細小乳滴狀、蠕蟲狀包裹體嵌布於方鉛礦、閃鋅礦和鐵錳碳酸鹽中;淡紅銀礦以錐狀或草叢狀集合體的形式呈鑲邊結構交代方鉛礦,或是賦存於鐵錳碳酸鹽裂隙中。
❽ 銀礦的銀礦物
含銀礦物有200多種,其中銀為主要元素的銀礦物和含銀礦物有60餘種,但具有重要經濟價值,作為白銀生產的主要原料有12種:自然銀(Ag)、銀金礦(AgAu)、輝銀礦(Ag2S)、深紅銀礦(Ag3SbS3)、深紅銀礦(Ag3AsS3)、角銀礦(AgCl)、脆銀礦(Ag2SbS3)、銻銀礦(Ag3Sb)、硒銀礦(Ag3Se)、碲銀礦(Ag2Te)、鋅銻方輝銀礦(5Ag2Sb2S3)、硫銻銅銀礦(8(AgCu)SSb2S3)。
銀屬銅型離子,親硫,極化能力強。在自然界中常以自然銀、硫化物、硫鹽等形式存在,因其離子半徑較大,又能與巨大的陰離子Se和Te形成硒化物和碲化物。但它通常最喜歡潛藏在方鉛礦中,或作機械混入,或作類質同象潛晶。其次是賦存於自然金、黝銅礦、黃銅礦、閃鋅礦等礦物中。因此在鉛鋅礦、銅礦、金礦開采、冶煉過程中往往也可回收銀。
在內生作用中,銀在熱液階段才趨於高度集中,富集成銀(金)或各種含銀的多金屬硫化物礦床;在表生條件下,銀的硫化物可形成具有一定溶解性、易溶於水的Ag2SO4,在氧化帶下部形成次生富集體;在沉積作用中,銀常與銅、金、鈾、鉛、鋅或釩、磷等一起遷移,沉澱於砂岩、粘土頁岩和碳酸鹽岩類岩石中,當其達到一定程度的富集,可形成沉積型或層控型銀礦床;在變質作用過程中,原岩中呈細分散狀態的銀,經變質熱液的萃取與活化遷移,在適當的地質條件下可富集形成具有經濟價值的新礦床,或者使原礦體疊加富化。
自然界銀礦物或含銀礦物種類繁多,它們又可在不同的地質作用階段形成,因此這些銀礦物常分布在不同的礦相中,甚至好幾種銀礦物賦存於同一礦石之中,它們除獨立呈粗粒單晶存在,嵌布於脈石礦物中外,還有與方鉛礦、閃鋅礦、黃鐵礦、黃銅礦等呈細微的連晶出現,也有呈分散狀態賦存於上述礦物之中。銀礦物分布的這種特點,給設計較理想的選礦工藝與流程帶來了一定的困難,為此,對銀礦物與共生礦物進行工藝學研究,對銀的最佳回收意義重大。
長期以來,大量純度較高的銀用於製造銀幣和裝飾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銀已由傳統的貨幣和首飾工藝品方面的消費,逐漸轉移到工業技術的應用與發展領域。
1.影視和照相行業
在影視和照相行業中,由於銀的鹵鹽(溴化銀、氯化銀、碘化銀)硝酸銀具有對光特別敏感的特性,因此可用來製作電影、電視和照相所需要的黑白與彩色膠片、底片、曬相和印相紙、印刷製版用的感光膠片。醫療與工業探傷用的X光膠片和航空測繪、天文宇宙探索與國防科學研究等使用的各種特殊感光材料。
2. 其他行業
在機電和電氣工業方面,銀主要以純金屬、銀合金的形式用作電接觸材料、電阻材料、釺焊料、測溫材料和厚膜漿料等。如銀銅、銀鎘、銀鎳等合金製作的電觸頭,可以消除一般金屬的消耗變形、接觸電阻及粘接等弊病;銀鎢、銀鉬、銀鐵合金等製作的低壓功率開關、起重開關、重負荷的繼電器與電接點材料可廣泛用於交通、冶金、自動化和航空航天等尖端工業;在厚膜工藝中,銀漿料使用最早,導電最好,與陶瓷的附著力又強。在石油化工方面,銀主要以Ag/Al2O3、KBr-Ag-Al2O3、Au-Ag網等催化劑用於化學反應。
醫療衛生事業中,銀金、銀汞、銀錫合金等為重要的牙科材料;銀泊丹、鎮心丸具有定志養神、安臟之功用;銀紗布、葯棉可醫治惡性潰瘍;銀線、銀片是固定碎骨與修補顱骨破洞的非常材料。銀鹽具有良好的殺菌作用。銀器皿具有特殊的作用。
在農業氣象上,碘化銀用於人工降雨。在能源利用上,將銀塗在巨大的弧形玻璃鏡面上,可聚集陽光,將其轉變成熱能和電能。銀鋅、銀鎘電池比普通電池強20倍以上。此外,銀敷玻璃窗戶可以防止紫外線通過,能節省空調設備的能耗和費用。 由於中國在80年代以前,獨立銀礦床發現不多,大部分銀是為有色賤金屬礦的伴(共)生組分,在勘查主礦產時順帶進行評價,當含銀量大於5~10g/t時,就給予計算儲量。若銀的選冶性能較優,在銅和金礦中有時降低至1g/t,鉛鋅礦中為2g/t。
隨著國民經濟建設的發展,銀礦地質工作得到加強,80年代以來,相繼找到一批以銀為主的礦床,根據當前的技術經濟條件,對銀礦床的工業指標、規定如下:邊界品位A40~50g/t,工業品位Ag100~120g/t,礦床平均品位Ag140~150g/t,可采厚度0.8~1m,夾石剔塗厚度≥2~4m。 中國銀礦的地質工作始於本世紀初地質調查所成立之後,截金礦銀礦全套選礦設備
止1949年,中國只有十幾處含銀量高的鉛鋅生產礦區(如水口山、柴河、瀾滄等)進行了淺部的銀礦儲量概算。新中國成立後,50年代在對有色金屬礦床進行大規模勘探的同時,對伴(共)生銀礦開展了綜合評價。60年代後期逐步加強了獨立銀礦的地質調查和科學研究,至70年代末有7處大、中型銀礦產地(山東十里堡、浙江銀坑山、湖北銀洞溝、陝西銀硐子、河南破山、廣東龐西洞、廣西金山)經勘探轉入工業評價。近40年來,中國銀礦業得到迅速發展,全國已有26個省、市、區找到了工業銀礦床,現建成生產和綜合回收白銀的礦山與冶煉企業有200多個。 截至1996年底,中國已探明銀礦區569處,分布於全國27個省、市、自治區。銀的保有儲量達到116516t,其中A+B+C級儲量佔23.6%,為27519t。與1985年相比,銀的保有儲量翻了一番。
中國已探明的銀礦儲量分為二部分,一部分是銀品位達到工業指標具有獨立開采價值的銀礦儲量,另一部分是指銀品位低於工業指標,隨主元素開采而順便綜合回收的伴生銀礦儲量。80年代以來,銀礦儲量增長較快,由1985年占總儲量的18.4%到1995年佔到總儲量的42%;伴生銀礦儲量相對增長較慢。
據美國礦業局出版的《MineralCommoditySummaries,1996》報道,全世界銀礦總儲量為28萬t,儲量基礎42萬t,主要分布在美國(儲量3.1萬t、儲量基礎7.2萬t)、加拿大(儲量3.7萬t、儲量基礎4.7萬t)、墨西哥(儲量3.7萬t、儲量基礎4萬t)、秘魯(儲量2.5萬t、儲量基礎3.7萬t)和澳大利亞(儲量2.9萬t、儲量基礎3.3萬t)。如果以中國其獨立開采銀礦儲量和這些國家的儲量基礎相比,中國居美國、加拿大之後,位居世界第三。 產地分布廣泛,儲量相對集中
全國已探明有儲量的產地有569處,分布在27個省、市、自治區。儲量在萬t以上的省有江西、雲南、廣東;儲量在10000~5000t的省(區)有內蒙古、廣西、湖北、甘肅。這7個省(區)的儲量佔了全國總保有儲量的60.7%。其餘20個省、市、自治區的儲量只佔全國總儲量的39.3%。
貧礦多,富礦少,伴生銀資源豐富,產地多,但貧礦多,富礦少
中國伴生銀資源豐富,1995年,保有儲量66146t,占當年銀總保有儲量的58%,尚有一部分礦區未進行銀的分析或未計算儲量,伴生銀礦儲量實際上應更多些。全國除寧夏外,其他各省、市、自治區都有伴生銀產地。伴生銀礦儲量和產地以江西、湖北、廣東、廣西和雲南為最多。但是中國伴生銀礦富礦少,貧礦多,銀品位大於50g/t的富伴生銀礦只佔伴生銀礦儲量的1/4左右,而銀品位小於50g/t的貧伴生銀礦儲量卻占伴生銀礦總儲量的3/4。
大、中型產地少,佔有的儲量多;大、中型產地少,佔有的儲量多;小型產地多,佔有的儲量少
據1992年的資料分析,中國以銀為主要開采對象的銀礦,大型產地12處,中型產地40處,大、中型產地佔有的儲量占該類銀礦儲量的95%;小型產地29處,佔有的儲量只佔5%左右。伴生銀礦大型產地14處,中型產地73處,大、中型產地佔有的伴生銀礦儲量占伴生銀礦總儲量的79%,而小型產地有271處,佔有的伴生銀礦儲量只佔伴生銀礦總儲量的21%。
銀多與鉛鋅共生或伴生
中國共生銀礦以銀鉛鋅礦為多,其保有儲量占銀礦儲量的64.3%。伴生銀礦主要產在鉛鋅礦(占伴生銀礦儲量的44%)和銅礦(占伴生銀礦儲量的31.6%)中。與銀共生或伴生的除了鉛鋅和銅外,還有錫礦、金礦,以及多金屬礦等。
一種銀礦。化學成分為Ag3AsS3、晶體屬三方晶系的硫鹽礦物。又名硫砷銀礦。英文名來源於法國化學家J.-L.普魯斯特(J.-L.Proust)的姓氏。
淡紅銀礦呈鮮紅色,條痕也是鮮紅色,在光線下顏色變暗。半透明到不透明,金剛光澤到半金屬光澤。其表面因易氧化而常被暗黑色的薄膜所覆蓋,粉末呈磚紅色。摩氏硬度2~2.5,比重5.57~5.64,清楚菱面體解理,斷口貝殼狀至參差狀。溶於硝酸,易熔。晶體的兩端不對稱,呈異極形的短柱狀;通常呈粒狀和塊狀產出。晶體柱狀、菱面體和偏三角面體。也以塊狀或緻密狀集合體產出。
淡紅銀礦是熱液成因的礦物。通常都與其他銀礦物一起產出,作為銀礦石利用。與多種礦物伴生於熱液礦脈,如黝銅礦和砷黝銅礦,以及一些硫化物,如方鉛礦,還有石英。中國遼寧、江西、青海、廣東等省的鉛鋅銀礦床中均有淡紅銀礦。美觀的大晶體發現於智利的查納西約。墨西哥、玻利維亞、德國有著名產地。淡紅銀礦除作為提煉銀的礦物原料外,其單晶體可用作激光材料。
銀礦灣(又寫作銀礦灣)是香港一個海灣,銀礦灣酒店
位於新界大嶼山東南部梅窩一帶。該處的銀礦灣泳灘寬闊且較淺,為香港著名的海灘之一。銀礦灣因位於附近山上的銀礦洞而得名,該洞曾出產白銀,約於19世紀末期開采,後因礦石含銀量過低而停止生產,只留下洞穴遺跡給遊人懷緬。
鄰近景點:銀礦瀑布(銀礦灣瀑布公園)
❾ 什麼是銀
純銀為銀白色,故又稱白銀。在所有金屬中,銀的導電性、導熱性最高,延展性和可塑性也好,易於拋光和造型,還能與許多金屬組成合金或假合金。銀還具有較強的抗腐蝕、耐有機酸和鹼的能力,在普通的溫度和濕度下不易被氧化。因為銀有如此多的優點,所以它不僅很早就被人們用來作貨幣、飾品和器皿,而且在現代工業中也得到了廣泛應用,成為工業和國防建設不可缺少的重要原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