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自然資源存在的差異
從自然資源上講,西部占優,煤炭,石油,天然氣多集中於此,許多礦產也集中於西部.
東部擁有海洋資源,黃金,鑽石多產於東部
Ⅱ 我國東部和中西部的自然資源
我國各種能源資源在地域分布上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不平衡性。
煤炭資源分布的面較廣,全國2300多個縣市中1458個有煤炭賦存,但90%的儲量分布在秦嶺-淮河以北地區,尤其是晉陝蒙三省區,佔到全國總量的63.5%。從東西方向看,煤炭85%分布於中西部,沿海地區僅佔15%。在煤炭資源比較貧乏的大區中有相對較富的省份,如東北區的黑龍江,華東區的安徽,華中區的河南;而在能源比較富裕的大區中又有相對貧乏的省份,如西北區的甘肅,華北區的京、津兩市。從分省探明儲量看,超過1000億噸的有山西、陝西、內蒙古;200~1000億噸的有新疆、貴州、寧夏、安徽、雲南和河南六省區,合佔全國的25.3%。
石油、天然氣資源集中在東北、華北(包括山東)和西北,合佔全國探明儲量的86%,集中程度高於煤炭。儲量最大的省區是黑龍江(佔全國31.8%)、山東(18.6%)、遼寧(12.7%)和京津冀(12.7%),其次是新疆(8.1%)、河南(4.4%)等。
水能資源的分布主要在西部和中南部,在全國技術可開發資源量(3.7億千瓦)中合計佔到93.2%,其中西南佔67.8%。佔全國10%以上比重的省份有四川(26.8%)、雲南(20.9%)和西藏(17.2%),其次為湖北、青海、貴州、廣西,各在3%~8%之間。與燃料資源主要分布在北方相比,水能資源與之在空間上有較強的區域互補性。
全國能源資源結構是以煤為主(佔75.2%),水力居次(22.4%),油氣為輔(2.4%)。各地區呈現明顯的差異。就省區而言,北方大多數省份以煤炭為主,而南方一些省份則以水力資源為主。在省內能源結構中水力比重在80%以上的有西藏、浙江、湖北、四川、福建,50%~80%的有廣西、廣東、青海、江西、湖南和雲南。能源資源結構具有綜合性特色的省份很少,但油氣資源占相當比重(超過10%)的有黑龍江、山東、遼寧、吉林和京津冀。
人均能源資源量是衡量能源富裕程度的重要標志。按照可開發資源數量計算,全國人均246噸標煤。以大區論,西北達695噸,華北682噸,西南367噸,均有一種或數種能源特別豐富,具有全國意義。分省區看,西藏、寧夏、內蒙古、新疆、山西均超過1000噸,青海、雲南均超過500噸,可算為最富裕省區。而另一方面,廣東、浙江、江蘇、江西、福建、吉林、廣西均在80噸以下,可視為極貧乏省區。
能源資源分布同消費分布脫節
無論從每一能源種類或能源總體看,其分布與消費區的分布都很不一致。盡管在能源相對貧乏地區努力進行資源勘探和加大開發強度,有的地區甚至在全國能源生產中的比重已高於其資源比重,然而由於主要經濟發達省市幾乎都是能源相對貧乏區,隨著經濟的不斷快速增長,能源自給率逐年下降。如華東區三省一市,能源資源只佔全國5.4%,通過加大兩淮徐州等煤田的建井規模和較充分地開發浙江水電,一次能源生產的比重仍只佔全國4.2%,而能源消費量卻要佔到全國的11.4%。華南的情況同樣突出,能源資源、生產與消費量分別佔全國2.3%,2.6%和7.0%。華中的能源消費量也超過生產量。以上三區合計要消費全國能源的1/3(見表),他們的供需缺口主要靠華北甚至東北(供油)解決,需長途運輸,諸如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武漢及其周圍等能源集中消費區均離北方和西部主要能源基地一二千公里以上。即使在能源富裕的東北與華北,主要消費區如遼中南、京津唐,由於能源消耗量十分集中,也需要由黑龍江、山西、內蒙古遠途輸入能源。因此,能源由北而南和由西而東的大量運輸將是長期存在的基本態勢。
Ⅲ 中國東部地區是哪裡
中國東部地區位於東亞大陸東緣,太平洋西岸,並包括中國東部和南部的海域,是中國的東北地區、華北東緣地區、華東地區和東南地區以及中國東部、南部的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的總稱。一般包括東北地區的內蒙古自治區東部,黑龍江省、吉林省和遼寧省,華北東緣地區的河北省、北京市和天津市,華東地區的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山東省和上海市,東南地區的廣東省、廣西省、海南省、江西省、福建省、台灣省、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這些中國東部的省份大多位於中國東部和南部的沿海地區。
Ⅳ 我國自然資源的分布情況是什麼
我國的自然資源:
1、自然資源的總量和人均佔有量
①自然資源大國:土地面積、礦產世界第三、耕地世界第四、河流徑流、森林面積世界第六
②人均資源不足:人均土地、耕地佔世界人均量的1/3、徑流量佔1/4、森林佔1/5、礦產佔3/5
2、水資源和水能資源
水資源特點
①總量豐富(年江河徑流量世界第六)
②水資源分布不均(東多西少,南多北少;夏秋兩季多,冬春兩季少,各年之間的變率大)
水能資源特點
①蘊藏量6.8億千瓦,居世界第一位。
②地區分布不均。實際開發水能從多到少:西南、中南、西北、華東、東北、華北。
70%分布在西南三省一市和西藏自治區,其中長江水系最多,其次為雅魯藏布江水系。目前,已開發的集中在長江、黃河和珠江的上游。
3、生物資源
(1)森林資源
①森林資源特點:
宜林地區廣,樹種豐富
森林覆蓋率低,林木蓄積量少
②森林資源分布不均:
三大林區: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地——最大天然林區
橫斷山區、雅魯藏布江大拐彎地區和喜馬拉雅山南坡、武夷山、台灣山脈、南嶺等東南林區——人工林和次生林為主,我國人工造林面積世界首位。
③森林資源破壞嚴重:重採伐,輕撫育;濫伐森林、毀林開荒;森林火災和蟲害。
④主要林業生態工程
「三北」防護林體系:「世界生態工程之最」:防風固沙、減少水土流失、降低旱澇災害發生頻率,改善生態環境,改變社會經濟狀況。
長江中上游防護林體系:減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
沿海防護林體系:緩解台風、海嘯、暴雨的侵襲。
太行山綠化工程:增加植被覆蓋率、減少水土流失、涵養水源,緩解華北水資源短缺。
平原綠化工程:保護農田。
(2)、草場資源
我國陸地上面積最大的生態系統,面積3億公頃為耕地的3倍。
主要牧場:內蒙古牧區、新疆牧區、青海牧區、西藏牧區、寧夏牧區、南方草山草坡。
(3)動物資源
我國珍稀水生動物:白鰭豚、揚子鱷、文昌魚等。
自然保護區:保護生物多樣化和各種生態系統。
13個加入全球人與生物圈計劃:長白山、錫林郭勒、博格達峰、鹽城、神農架、卧龍、九寨溝、天目山、武夷山、梵凈山、茂蘭、鼎湖山、西雙版納。
4、土地資源
(1)特點:
①土地資源豐富,類型多樣;
②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小;難利用土地比重大,後備土地資源不足;(印度耕地面積超過國土30%,我國10%多一點(0.08公頃/人),加拿大耕地1.69公頃/人。
③農業用地絕對數量多,人均較少;
④各類土地資源分布不均,土地生產力地區差異顯著。
(2)分布:
耕地:東部季風區的平原、盆地。北方以旱地南方以水田為主
草地:非季風區的高原和山地,南方的山坡。
林地:東北(大、小興安嶺、長白山)、西南山區(橫斷山、雅魯藏布江谷地)及東南部山地。
5、礦產資源
分布廣泛,相對集中。煤、鐵、石油北方居多;有色金屬礦、磷礦南方居多。有利於在資源集中地區大規模開采,但加重運輸負擔。
煤:華北、西北、東北、西南石油:東北、華北、西北
天然氣:西南、西北鐵礦:遼寧、河北、四川
磷礦:湖南、湖北、貴州、四川、雲南
能源礦產,煤居首位,煤炭產量世界第一位,石油產量和發電量居世界第四位。
鐵礦:鋼鐵工業的「糧食」鋼鐵工業又是衡量國家工業發展水平的標志。我國鐵礦物質資源豐富,其中以河北、遼寧、四川三省最多。
有色金屬礦產基地—湖南、江西、廣東、廣西;稀土工業基地—內蒙古;磷礦基地——湖北、雲南、貴州。
Ⅳ 我國西南地區東部具體是指那些地方有知道的朋友請講講,謝謝!
是指重慶地區;四川東部。
具體是成都以東的四川區域;貴州東部,具體是貴陽以東的貴州區域。
西南地區,中國七大地理分區之一。包括指重慶、四川、雲南、貴州、西藏。西南地區以山地為主、地形結構十分復雜,自然資源豐富,人口稠密、交通、經濟相對發達。
自然區劃概念下的西南地區,一般指中國南方地區西部(不含青藏高原)的廣大腹地,主要包括四川盆地、秦巴山地、雲貴高原等地形單元,大致包括重慶、四川省東部,陝西省南部、雲南省大部、貴州省、湖北省西部、湖南省西部、廣西西北部。
在我國行政區劃概念中,西南地區又被稱作西南五省(區、直轄市),即四川省、雲南省、貴州省、重慶市、西藏自治區,總面積達二百五十萬平方公里。
有時,廣西壯族自治區也包括在西南地區之中表述,成為西南六省(區、直轄市)。例如,在西部大開發中,就包括廣西壯族自治區,因此屬於西部地區。
Ⅵ 中國東部以及中西部自然資源狀況
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經濟基礎雄厚,生產工藝先進,文化教育科學技術水平較高,勞動力素質較好,金融業發達,資金比較充裕,技術創新能力較強,市場經濟發育程度較高,改革開放以來享受了國家賦予的諸多優惠政策,但能源、礦產和土地資源相對短缺。中西部地區的區情與東部地區相比較剛好相反,除能源礦產資源豐富、國土面積廣闊、低素質的勞動力更加富裕外,其它方面例如經濟發展水平、文化教育科技水平、勞動力素質、資金擁有量、技術創新能力、市場經濟發育程度等,都遠遠落後於東部地區。地域經濟分工的狀況是:東部地區主要是生產和輸出精加工、深加工和附加價值大的製成品,而中西部地區主要是生產和輸出自然資源及其初級加工品。
中國除已探明的儲量外,還有大量未發現的資源量。預測石油資源量 940億噸、天然氣43萬億立方米,地下1000米以淺范圍內煤資源達3.2萬億噸。上述三者已探明的儲量僅為預測資源量的17%、2.2%、28%,金、銅、錳已探明儲量僅為預測儲量的1/4?1/5,仍有較大的找礦潛力。
從地域上看,中西部地區新增儲量潛力很大。中部內陸地區以能源、有色金屬、貴金屬為主,銅、鋁、金、銀、煤的保有儲量在東、中、西三個地區中居首位。西部地區地域遼闊,人口密度小,鉻、釩、鈦、鎳、汞、鉑、鉛、鋅、磷、芒硝、重晶石等礦產資源比較豐富,磷礦、鉛鋅礦儲量均大於東部和中部之和,煤、石油、天然氣也擁有一定的儲量。此外,西部地區地質工作程度較低,煤、石油、天然氣、有色金屬、貴金屬、鹽等,資源潛力很大。
目前,西部鉛、鋅、鋁土礦、金、煤、磷、硫鐵礦保有儲量增長速度超過東部或中部的兩倍以上,可望發展成為 21世紀中國重要的能源、稀有貴金屬、化工非金屬礦業基地。
在深度上,印度、南非的金礦開采深度已達5000米,中國僅達600?700米水平。開發地下深部資源仍有很大潛力。
Ⅶ 6.俄羅斯的自然資源集中在東部,而工業區確是在西部,為什麼
俄羅斯的歐洲部分(西部)聚集著1億人口,只佔全國土地面積的四分之一,亞洲部分(東部西伯利亞地區)佔全國土地面積四分之三,卻只有4000多萬人口,工業區的工廠需要人吧,這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人口不集中怎麼招人
Ⅷ 水資源北方多南方少耕地集中分布在東部
我國的水資源的地區分布特點是南方多,北方少,故A錯誤;
我國林地集中分布在東部濕潤半濕潤區,西部乾旱、半乾旱地區主要土地利用類型是草原,故B正確;
我國的水資源的時間分布特點是夏秋多,冬春少,故C錯誤;
我國耕地林地比重小,草地比重較大,後備耕地不足,故D錯誤.
故選: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