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黑龍江省大慶油田
黑龍江大慶油田位於松遼盆地中部,是我國最大的中生代油田(圖2-7),含油麵積約2500km2,埋藏深度為900~1200m。
松遼盆地位於我國東北地區,地跨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等省(區),為第四系覆蓋的平原區,四周由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張廣才嶺等山脈環繞。前震旦紀及古生代地層主要出露在盆地四周,在盆地內部構成基底。該盆地海西褶皺基底之上的沉積蓋層可劃分為6個構造單元,即中央坳陷區、東北隆起區、東南隆起區、西南隆起區、西部斜坡區和北部傾沒區,各構造單元內又可劃分出長垣、背斜帶、隆起、構造階地、凹陷等次級構造單元(童崇光,1990)。
圖2-7 松遼盆地構造分區與油氣田分布圖
(據大慶油田,1979;轉引自童崇光,1990,修改)
1—盆地邊界;2—構造區界線;3—油田;4—油氣流區
油田編號及名稱:1—大慶油田;2—朝陽溝油田;3—扶余油田;4—新木油田;5—新北油田;6—紅崗油田;7—宋芳屯油田;8—龍虎泡和昇平油田
中生代是松遼盆地發展的主要時期,經歷晚侏羅世斷陷階段、早白堊世早期斷坳階段、早白堊世中晚期坳陷階段和晚白堊世隆升階段的發展演化,形成侏羅-白堊系以湖相及三角洲相為主、以砂質岩和泥質岩互層為特徵的含油沉積岩系(表2-1)。其中,下白堊統泉頭組、青山口組、姚家組和嫩江組砂岩、泥岩、泥質頁岩及油頁岩是主要生油層和儲集層。
表2-1 松遼盆地中生界地層簡表
(據童崇光,1990,修改)
大慶油田是指松遼盆地中央坳陷區中部的大型背斜(長垣)構造油藏,呈近南北向展布,自北而南有喇嘛甸、薩爾圖、杏樹崗、高檯子、太平屯、葡萄花、敖寶塔等7個高點,之間以鞍部相連。石油儲集層主要為青山口組中上部的高檯子油層、姚家組下部的葡萄花油層、姚家組上部及嫩江組下部的薩爾圖油層,它們多為河流-三角洲砂岩體儲油。薩爾圖油層為主要產油層,多數為中、細砂岩,屬濱湖河流相-三角洲前緣相沉積,一般厚5~10m;葡萄花油層是大慶油田南部的重要含油層,在敖包塔南端尖滅,以細砂為主,一般厚9~18m;高檯子油層分布於大慶油田北部,單層厚度僅1m左右,向油田南部尖滅。
中央坳陷區是白堊紀沉降中心與沉積中心疊合區,下白堊統青山口組-嫩江組發育三套由厚層湖相暗色泥頁岩構成的生油體。有機質含量豐富,干絡根類型為腐泥型和混合型。大量生油的溫度界限為50~180℃,深度界限為1200~3000m。
大慶油田屬陸相原生油藏,具多套生、儲、蓋組合。油層孔隙度為24%~26%,中等滲透率。原油為石蠟基,具「三高兩低」的特點,即含蠟量高(17.8%~30%)、凝固點高(25~30℃)、黏度高(地面黏度10~20cP)、原油密度低(0.83~0.86kg/cm3)、含硫量低(<0.1%)。油田具統一壓力系統,油水界面在-1000~-2000m處,油氣界面在-920~-950m處,油、氣、水重力分異清楚。石油地質儲量超過30億噸。
B. 我國大慶油田,介紹
大慶油田是中國最大的油區,以下是對大慶油田的詳細介紹:
地理位置:
- 位於松遼平原中央,濱洲鐵路穿越油田區域。
- 喇嘛甸、薩爾圖、杏樹崗等高點自北而南分布。
油藏特點:
- 油藏為大型背斜構造。
- 原油類型為石蠟基,具有高含蠟量、高凝固點、高粘度、低硫含量的特點。
- 原油比重介於0.83至0.86之間。
開發與歷史:
- 1959年在高檯子油田首次鑽出油井,標志著油田的發現。
- 1960年3月油田正式開發。
- 自1976年以來,年均產油量保持在5000萬噸以上,1983年產量達到5235萬噸。
- 自1955年以來,連續27年保持5500萬噸以上的高產穩產,創造了世界油田開發史上的奇跡。
產量與貢獻:
- 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56.7億噸,生產原油18.21億噸,占同期全國陸上石油總產量的47%。
- 探明天然氣地質儲量548.2億立方米。
- 對中國石油工業面貌產生了深遠影響,豐富了石油地質學理論。
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
- 是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
- 以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為主營業務,是國有控股特大型企業。
- 成立於1999年底,注冊資本475億元,資產總額1089億元,員工總數90427人。
- 在成立後的幾年裡,累計生產原油和天然氣數量巨大,年均油氣當量保持在5000萬噸以上。
命名由來:
- 1959年9月26日,松基三井噴油,標志著松遼盆地世界級特大砂岩油田的發現。
- 時任黑龍江省委書記的歐陽欽提議將大同改名為大慶,作為獻給新中國成立10周年的禮物。
C. 大慶油田企業簡介
在中國石油工業的歷史上,玉門油田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被譽為「大學校、大試驗田、大研究所和大熔爐」,為中國輸送了無數技術和管理人才,其中包括被譽為「鐵人」的王進喜,他的精神在中國石油界廣為傳揚。著名詩人李季的詩句「蘇聯有巴庫,中國有玉門,凡有石油處,就有玉門人」生動地體現了玉門油田的影響力。
大慶油田,誕生於20世紀60年代,是中國最大的油區之一,坐落在松遼平原的中心地帶,濱洲鐵路貫穿其中。油田的地質構造獨特,以大型背斜構造油藏為主,包括喇嘛甸、薩爾圖、杏樹崗等高點。油層主要為中生代陸相白堊紀砂岩,深度在900米至1200米之間,具有中等滲透率。這里的原油以石蠟基為主,特點是含蠟量高(20%~30%)、凝固點較高(25℃~30℃)、粘度較大(地面粘度35)、硫含量極低(低於0.1%),比重在0.83~0.86之間。
1959年,高檯子油田的第一口油井標志著大慶油田的誕生,1960年3月正式開始了大規模的開發。自那時起,大慶油田的年產量一直保持在高位,1976年以來持續超過5000萬噸,1983年甚至達到了5235萬噸的高峰。大慶油田的發現和開發,不僅證實了陸相地層具備生油並形成大型油田的能力,還極大地豐富了石油地質學理論,對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改變了中國石油工業的落後面貌,對整個國家的工業化進程起到了推動作用。
(3)怎麼介紹大慶石油擴展閱讀
大慶油田我國目前最大的油田,於1960年投入開發建設,由薩爾圖、杏樹崗、喇嘛甸、朝陽溝等48個規模不等的油氣田組成,面積約6000平方公里。勘探范圍主要包括東北和西北兩大探區,共計14個盆地,登記探礦權面積23萬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