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國際油價都負數了,兩桶油一季度還虧損360億,怎麼看
虧損有兩個方面原因,
第一是肺炎,大家用油減少,導致儲存油周期更長,成本增高,銷量下滑。
第二是,會計口徑的問題, 這個是主要因素,例如中石油存了2億桶油,原理是45一桶,現在是11一桶,核算資產時候,這個就是虧損,資產貶值了嘛。所以虧損很正常。
一季度,「兩桶油」合計虧損超過350億元。為何在政策「保護」、國內成品油價格連續三次未作調整的情況下還會出現巨虧?
虧損有多方面的原因,具體如下。
其一,一季度石油公司加工的原油是油價暴跌前進口的高價原油。為了保證生產穩定,石油公司必須事先消耗一定時期加工量的原油庫存。從原油采購到加工成產品銷售的周期約為2-3個月。
3月初,沙特和俄羅斯就減產協議談判失敗,國際油價暴跌。3月7日收盤,WTI原油價格跌至41.28美元/桶,布倫特原油價格跌至45.27美元/桶,此後一段時間維持在40美元/桶。
3月17日,到了國內成品油調價窗口期,按照現有的成品油定價機制,成品油價格根據國際市場原油近10個工作日的價格變化做出調整。
換句話說,這時石油公司賣出的成品油價格掛鉤的是40美元/桶的國際油價。為此,石油公司損失了約30美元/桶。
其二,在新冠疫情影響下,成品油和化工產品的銷售量大幅下滑,不僅影響了營業收入,且延長了高價油的庫存周期,這進一步影響了石油公司的經營業績。
一季度,中國石油(601857.SH/0857.HK)虧損162.3億元,中國石化(600028.SH/0386HK)虧損191.45億元。兩家公司的煉油、銷售板塊均現巨虧。
其中,中國石化煉油板塊經營虧損257.94億元;營銷及分銷板塊經營虧損15.36億元;化工板塊虧損15.68億元。
中國石油煉油與化工板塊虧損額為87.02億元,較上年同期減少利潤117.72億元。
「兩桶油」業務板塊略有不同,受油價的影響也不盡相同。
中國石油以上游勘探開發為主,由於國內油氣生產成本較高,當原油價格處於低位時,其上游業績會受到較大沖擊,中下游會有盈利;油價高時,上游則受益較大。
作為全球最大煉油商,中國石化則以煉油和成品油銷售為主,90%的原油依靠進口。油價低時,其原料成本降低,中下游會因此受益;油價高時,業績受損較大。
除了上述原因,還有兩種極端情況會令石油央企出現政策性虧損。
近期,國際原油價格徘徊在20美元/桶附近,甚至一度出現「負油價」,但國內成品油價格連續三次未作下調。
不調價的依據來自2016年1月國家發改委印發《關於進一步完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有關問題的通知》:當國際原油價格低於40美元/桶調控下限時,成品油價格不調整,金額以風險准備金的形式上繳國庫。
當國際油價高於130美元/桶的「天花板價」時,汽、柴油最高零售價格不提或少提——同樣導致「兩桶油」出現政策性虧損。
2008年7月,國際原油價格創下 歷史 最高點147美元/桶。WTI和倫特原油全年平均價格分別為100.06美元/桶和97.26美元/桶,比上年同期上漲了38.66%和34.37%。
彼時為了穩定物價,成品油價格並未同步進行大幅上調,導致國內成品油價格和原油價格倒掛,石油公司出現政策性虧損。
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副司長、一級巡視員彭紹宗曾表示,成品油價調整設定上下限,主要是考慮中國既是石油進口和消費大國,也是石油生產大國,油價過高、過低都會帶來不利影響。
2008年,在國際油價均價在100美元上下,國內成品油價格6.3元/升左右。中國政府和三家石油央企為此「補貼」1652億元。
國際油價在2008年登頂 歷史 峰值,中國石油利潤卻同比下降22%;中國石化煉油業務虧損615億元,利潤同比下降47.34%。
因此,石油央企的盈虧並未和國際油價的漲跌完全同步。只有當國際油價運行在40美元/桶-130美元/桶之間時,石油央企的盈虧和市場表現較為一致,當國際油價低於40美元/桶、或者高於130美元/桶時,政策端的影響便會顯現。
主要是因為中國的油企也投資了海外的企業,並且大部分的海外投資的石油也在國際市場銷售,建議你可以看看這個視頻
https://www.ixigua.com/i6820317340387770893/
油價和兩桶油的業績長期以來是很的人所詬病的,特別是有車一族和炒股的,兩桶油作為央企背負了很多的任務,維持穩定、稅收、戰略儲備、能源安全等,我國定了一個地板價,每桶原油跌到40美元時國內油價不再調整指在保護石化油服、石油開踩等國內相關產業鏈公司,當然作為央企它的缺點是客觀存在的,比如前幾年出現的各種油老虎讓國人對它們的印象差到了極點,潛意識里認為兩桶油里還有很多老虎、蒼蠅,造成了信任感缺失。
國際油價跌到了負數並不是現在去拉油別人倒給你錢,負油價的產生是資本的博弈,是美國資本挖韭菜根的一件事,利用油輪稀缺,儲存已滿,時差,規則等,對參與石油期貨資本的收割,兩桶油的成本對油價變化是不敏感的,因為石油不能長期大量無損化的儲存,所以都有庫存,中國的石油儲備在60天左右,所以原油的價格變化要持續60天以上才能體現出成本的變化,如果油價在20美元左右持續到年底,兩桶油的業績就不會虧,石油、煙草、銀行、電力、是國家支柱性產業,他們稅高點、利潤多點,其實是國家的須要,關乎國家大事我們不應該抱怨,而是多一點支持!
最近有人在問,為什麼國際油價都那麼低了,最新公布的季報顯示中國的兩桶油一季度還虧了360億元,差不多以每天4億元的速度在「燒錢」?其實答案很簡單,兩桶油作為我們國家的超大型國企,其經營范圍除了煉油、賣油之外,還有其他業務,這中間包括石油開采、石油鑽井,石油工程建設等,可以說包圓了整個石油行業的上、下游;而這些業務很多都是重資本,高技術密集、高勞動密集的產業,這些產業需要相對合理的油價作為支撐,才能獲得利潤。我們可以對比下美國的頁岩油企業,他們目前的採油成本和兩桶油差不多,都是40-50美元/桶。自從油價跌到40美元以下之後,美國頁岩油企業是虧得厲害,很多都陷入破產的境地。
那麼兩桶油為什麼虧損那麼多呢?老易特意找了下他們各自發布的一季度季報,其實裡面說得很清楚,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上官網或者證券軟體上去查詢。為了便於大家理解,老易花3分鍾時間簡單幫大家梳理下兩桶油虧在了哪裡――
先說中石油的季報,季報顯示中石油按國際財務報告准則計算總共虧了 133.49 億元,,歸屬母公司利潤凈虧損162.30億元,虧損主要由以下幾個部分構成:
1,一季度由於疫情嚴重,部分產能轉為噴絨布等防疫物資生產,導致煉油和化工板塊經營虧損87,02億元,其中煉油業務虧損62.92億元,化工業務虧損24.1億元。
2,受到成本品價格下跌和市場需求下降影響,成品油銷售虧損165.93億元
3,銷售進口天然氣和液化天然氣虧損39.33億元。
從上面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到,最主要的虧損集中在油氣營收減少和成品油銷售額下降,光這兩塊就虧損超過300億元。(當然也有盈利的業務板塊,為了方便大家理解,為全部列出)
我們再來看中石化虧在了哪裡――
『貳』 買石油期貨如果跌還沒賣那錢會沒了么
購買石油期貨後如果價格下跌且未及時賣出,資金會受到損失,但並不會完全消失。具體說明如下:
損失的計算:損失額等於石油價格的跌幅乘以合約中石油的單位價值,再乘以持有的合約數量。例如,如果石油價格下跌10%,且每桶石油價值100美元,持有100桶的空頭合約,那麼損失額為100美元 * 10% * 100桶 = 10000美元。
資金不會完全消失:雖然價格下跌會導致投資者面臨虧損,但資金並不會因此完全消失。投資者仍然持有石油期貨合約,這些合約在未來某個時間可能有機會以更好的價格賣出,從而挽回部分或全部損失。當然,這也取決於市場走勢和投資者的交易策略。
風險管理的重要性:在進行石油期貨交易時,投資者需要全面了解期貨市場規則和風險,並根據自身經濟能力和風險承受能力合理制定投資策略。同時,要密切關注國際石油市場動態,以便及時做出交易決策。
選擇正規交易平台:由於市場上的石油期貨產品良莠不齊,投資者在選擇交易平台和產品時需要謹慎考量,避免參與不正規的石油期貨交易,以減少潛在風險。
『叄』 中航油事件,期貨市場巨虧5.5億美元破產!
中航油的石油期權夢碎:5.5億巨虧與破產的教訓
曾經雄心壯志的中國石油行業新星——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簡稱中航油),在2001年以百億美元營收的光環,登上了新加坡交易所的主板舞台,彷彿觸手可及「第四桶油」的夢想。然而,一場金融風暴的來臨,讓這個帝國陷入了石油期權的深淵,最終以5.5億美元的巨額虧損和破產告終。
在那個充滿信心的時期,中航油的大當家陳久霖堅信,憑借其在航油進口業務的壟斷地位,他試圖通過期貨交易來尋求更多盈利。然而,他的過度自信和偏離了風險管理的軌道,為公司帶來了致命的打擊。
2003年,中航油在獲得官方授權後,涉足石油套期保值,但未能堅守規則,反而越界進入投機性的場外期權交易。陳久霖在2003年第二季度,憑借對油價上漲的精準判斷,通過買入看漲期權和賣出看跌期權,看似賺取了200萬美元。這促使他將公司重心轉向衍生品交易,卻未意識到這是一場風險累積的賭博。
然而,轉折點在2003年第三季度到來。中航油預測油價下跌,卻與多家銀行簽訂看跌期權合同,結果油價並未如願下跌,反而攀升。到了2004年3月,虧損已累積到580萬美元,陳久霖面臨著止損、等待期權到期或繼續堅守的選擇。他選擇了後者,卻不知這一決策將公司的命運推向了深淵。
為了填補保證金的巨大缺口,陳久霖採取了激進策略,不斷展期期權合約,同時賣出更高的看漲期權以增加做空。然而,油價的無情上漲,將中航油推向了絕境。到2004年6月,虧損飆升至3000萬美元,他們不得不繼續展期,這導致公司賬面虧損高達1.8億美元。
最終,面對1.32億美元的實際虧損,中航油在2004年12月1日無奈申請破產保護。調查報告顯示,中航油對油價走勢的錯誤判斷,以及三次展期策略的惡性循環,使得風險迅速膨脹,無法承受的保證金壓力導致了這場金融災難的終結。
陳久霖的賭博行為並未帶來勝利,反而為自己帶來了法律的嚴懲。他因涉嫌欺詐和隱瞞虧損等罪名,被判處監禁和罰款,一代石油帝國的夢想,也隨之破碎。
中航油事件的教訓深刻:風險管理的重要性不容忽視,過度投機會帶來毀滅性的後果。在期貨市場中,唯有穩健的策略和嚴謹的風險控制,才能在風雲變幻的市場中立於不敗之地。
『肆』 中國銀行石油期貨事件結局
中國銀行石油期貨事件的結局如下:
法律判決:2020年12月31日,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法院對兩起涉及「原油寶」事件的民事訴訟案件進行了一審公開宣判。判決結果為中國銀行需承擔投資者的全部穿倉損失和20%的本金損失,同時返還扣劃的投資者賬戶中的保證金余額,並支付相應的資金佔用費。
案件影響:這兩起案件被視為「原油寶」事件後的首次法律判決,因此廣受外界關注,也被稱為原油寶事件的「第一案」。
監管處罰:中國銀保監會對中國銀行及其分支機構作出了處罰決定,以應對「原油寶」事件所暴露出的問題和風險。
中國銀行回應:中國銀行在事件發生後,已研究並提出了回應客戶訴求的意見,並保留依法向外部相關機構追索的權利。
這一結局體現了法律對投資者權益的保護,以及對金融機構在風險管理和產品設計方面的嚴格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