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波斯灣為什麼那麼多石油
波斯灣石油多的原因:
1、西亞位於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根據大陸漂移學說,西亞原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後來經過多次變化,古地中海范圍不斷縮小,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帶來的泥沙又使波斯灣的面積逐漸縮小。這一淺海地區以波斯灣為中心,是一片古老台地,以升降運動為主,而褶皺十分平緩。升降運動形成了4000~12000米的巨厚沉積層。又因為褶皺不十分強烈,所以形成了一系列巨大而平緩的簡單背斜,非常有利於石油的貯存。如著名的沙特加瓦爾背斜,長240千米,寬35千米,這里形成了聞名於世的加瓦爾油田,儲量在100億噸以上。
2、三疊紀白堊紀時期,氣候溫暖,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生長茂盛,淺海浮游生物繁殖快,動物種類多。冰川運動期間地質災害集中,大量的動植物被掩埋於地下,長時間隔絕空氣,性質發生變化,形成石油。
3、 中東地區在世界地形較其他地區低矮,形成盆地狀態。中東猶如「盆底」,石油容易累積於其中。
Ⅱ 為什麼中東的波斯灣有那麼多石油
由於大陸的地質構造,波斯灣地區能形成很好的儲油層,在很久以前的中東大陸是動植物聚集區,後來由於地中海的變化,波斯灣的變化,造成了這一地區能有形成優質原油的得天獨厚的優勢.
Ⅲ 波斯灣石油豐富的原因
原因: 第一 地形屬於板塊交界處 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交界處地質運動活躍, 三疊紀白堊紀時期,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生長茂盛,靠近海洋浮游生物繁殖快 動物進化較快,種類多 氣候適宜,冰川運動期間地質災害集中,大量植物動物,被掩埋於地下 長時間隔絕空氣,性質發生變化,形成石油 第2 中東地區在世界地形較其他地區低矮,形成盆地狀態。中東猶如「盆底」 容易石油累積其中 第3 地表覆蓋嚴密,不容易泄露揮發。
Ⅳ 波斯灣為什麼那
波斯灣成為全球重要的石油富集區,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獨特的地質構造:
- 板塊交界:波斯灣位於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交界地帶,地殼運動活躍,形成了有利於石油存儲的地質構造。
- 背斜構造:該地區的地殼運動以升降為主,形成了深度不一的簡單背斜構造,為石油的存儲提供了理想的地質環境。
豐富的有機物質:
- 溫暖的氣候:在三疊紀和白堊紀時期,波斯灣地區氣候溫暖,生物繁茂,為石油的形成提供了豐富的有機物質。
- 石油的形成:這些有機物在冰川運動帶來的地質災害中被埋藏在地下,經過長時間的隔絕空氣和化學變化,逐漸轉化為石油資源。
有利的地形條件:
- 盆地狀地形:中東地區整體地勢較低,地形呈盆地狀,有利於石油在地殼運動中聚集在地表以下。
- 豐富的石油儲存層:這種獨特的地形條件使得波斯灣地區形成了豐富的石油儲存層,成為全球石油儲量最為豐富的區域之一。
Ⅳ 波斯灣為什麼那
波斯灣之所以成為全球重要的石油富集區,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西亞地理位置獨特,位於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交界地帶。歷史上的大陸漂移使得西亞曾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隨著板塊運動,古地中海逐漸縮小,河流如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帶來的泥沙堆積,使得波斯灣的面積有所減小。這片地區以波斯灣為中心,地殼運動以升降為主,形成了深度不一的簡單背斜構造,為石油的存儲提供了理想的地質環境。例如,沙特的加瓦爾背斜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其規模巨大且石油儲量超過100億噸。
其次,三疊紀和白堊紀時期,氣候溫暖,生物繁茂,海洋生物大量繁殖,為石油的形成提供了豐富的有機物質。在冰川運動帶來的地質災害中,動植物被埋藏在地下,經過長時間的隔絕空氣和化學變化,逐漸形成了石油資源。
最後,中東地區整體地勢較低,地形呈盆地狀,這使得石油在地殼運動中易於聚集在地表以下,形成了豐富的石油儲存層。這種獨特的地質條件使得波斯灣成為了全球石油儲量最為豐富的區域之一。
Ⅵ 波斯灣沿岸多石油原因
1. 波斯灣地區的石油資源豐富,這是因為古代動植物、特別是低等的藻類、細菌、蚌殼和魚類等有機物死後埋藏在缺氧的海灣、瀉湖、三角洲和湖泊等地,經過多種物理化學作用逐漸形成了石油。
2. 一家位於美國休斯頓的石油勘探公司提出了一個新的理論,認為所有的石油都是從古老的岩石中生成的,而不是通常認為的埋藏在地下的死亡動植物等有機體在壓力和熱的作用下分解轉化而成。這一觀點得到了三位俄羅斯同行的支持,但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報》上發表後引起了廣泛爭議。
3. 該公司負責人肯尼認為,地熱從岩層斷裂處釋放出,使埋藏於地底100公里深處的碳化無機物和水在高溫高壓作用下產生了碳氫化合物,所有的石油都是通過這種方式形成的,而且目前還有大量的礦點未被發掘。
4. 石油地理學家已經部分接受了這一觀點。美國地質調查部門的麥克·盧萬表示,有一部分石油來自無機物,這一點毋庸置疑。但對於肯尼提出的「石油不可能由淺層岩石中的有機物形成」這一論斷,他則堅決反對。新澤西州礦產及礦產資源部的布雷恩·布里斯特認為,肯尼的觀點是對有機化學理論以及幾十年來在石油地理化學領域所進行的研究的蔑視。
5. 目前普遍認同的理論是,埋藏在地下的遠古時代未被細菌分解的有機物在一定溫度、壓力條件下,經過幾百萬年的演變,形成了可供開採的石油。微生物將地表以下的有機物轉化為碳氫化合物,剩下的埋藏在深層地底的有機物則在溫度和壓力下經過分解及復雜的化學反應生成石油。通常具有商業價值的油田都位於地表以下500米-700米深處,最深的油井在約6公里深的地底。而10公里以下的更深處則根本不會有石油或天然氣。
6. 肯尼認為,淺層地表形成的低壓條件更容易產生甲烷,而不是較重的碳氫化合物。他在實驗室中將氧化鐵、卵石和水加熱至900攝氏度高溫時得到了重碳氫化合物。據此他認為,穩定的石油只有在30000個大氣壓條件下,也就是100公里以下的地底才能形成。
7. 即使肯尼關於石油形成的理論只有部分正確,也可能為石油勘查工作打開一扇新的探索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