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有人說桐油在戰爭中是重要戰略物資,為什麼
說起現代戰爭中的重要戰略物資,石油絕對是其中最必不可少的一個。但其實,還有一種油,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戰略物資,它就是桐油。
說起桐油,很多人可能都還不知道它是什麼東西。其實,桐油就是桐樹果裡面的籽實榨出來的油,這是一種優良的帶乾性植物油,是製造油漆、塗料、油墨等的主要原料。
這樣聽上去,感覺它和戰略物資並有多大關系,實在很難想像它會是重要戰略物資。
當然,有這種想法很正常。事實上,我國雖然從唐代就開始大面積生產桐油,並且一直是世界最大的桐油生產國,但是在這期間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桐油主要都是用在民用生活上,很少涉及軍事領域,更談不是戰略物資。
㈡ 柴油的優勢很多,為什麼二戰中只有蘇聯使用柴油作為燃料
我們都知道,柴油和汽油都是從石油中提煉出來的燃油。但是柴油和汽油是有相當大的去別的。總結一下,首先柴油的抗爆性更好,而且熱值更高。其次就是柴油在常溫常壓下不易點燃,安全性能更好。最後就是汽油在寒冷地區更容易點燃,而柴油容易出現打不著的情況。而由於柴油的油品更加好了,而且隨著各國科技的進步,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將柴油變成坦克使用的燃油。畢竟我們都知道柴油機雖然體積更大,但是輸出的動力更強大。
而在蘇聯軍隊使用柴油之後,柴油的好處就被發掘出來了。首先就是優良的安全性。我們都知道二戰時期美國的謝爾曼坦克被美國大兵戲稱為朗森打火機,一打就著,每打比著。其實當時的德國坦克也好不到哪裡去。不敢說一打就著但是也差不多。而蘇聯坦克卻能夠做到被擊毀了發動機也不燃燒。這讓衛國戰爭時期,蘇聯有大批的T-34是經過回收和修復之後二度上戰場的。當然也被很多人戲稱為僵屍坦克。
㈢ 德國在二戰中使用的石油從哪來的
石油來源主要是羅馬尼亞和蘇聯。之後主要是羅馬尼亞普利耶什帝油田。
第二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I,簡稱二戰,亦可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和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等仆從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戰爭范圍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5萬多億美元付諸東流。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以美國、蘇聯、英國、中華民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客觀上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這次戰爭帶動了航空技術、原子能、重炮等領域的發展與進步。
㈣ 部隊的油料是什麼意思啊
部隊的油料是指在軍事行動中使用的燃油。這是部隊運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為燃油為部隊各類載具、器材等的機動性提供了必要的能源。在現代戰爭中,部隊必須能夠快速、靈活地調動,這使得能源的保障成為了關鍵性的因素。
部隊燃油的保障主要由後方的石油工業和軍事運輸部門完成。他們要根據軍隊的實際需要,在戰斗部署計劃中合理安排燃油分配。同時,他們還要把燃油從石油管道輸送到各個需要的地點,或者使用運油車輛和艦船進行運輸。
正如其他先進設備一樣,部隊也在不斷的更新和升級。因此,將來的軍隊需要更加智能化、攜帶型和節能的燃油。這就要求我們對燃油使用的管理和科研投入要不斷提高,通過不斷的改進技術,使我們的燃油更加環保、更加經濟。在保證部隊行動能力的前提下,我們應該盡可能地減少能源的浪費,這也是為了我們的環境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