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石油被形象地喻為什麼
擴展閱讀
宮頸活檢費用是多少 2025-07-08 19:56:50

石油被形象地喻為什麼

發布時間: 2023-08-10 11:56:47

㈠ 石油被譽為什麼

石油被譽是「工業的血液」

石油在工業生產中是一種重要的燃料動力資源,它的許多優點是其他燃料所無法比擬的。如在物理性質上,石油是可以流動的液體,比重小於水,比其他燃料容易開采;佔有的容積小,容易運輸。同時,與一般燃料比較,它的可燃性好,發熱量高,1 千克石油燃燒起來可以產生1萬多大卡的熱量,比煤炭的發熱量高1倍,比木柴的發熱量高4~5倍。此外,石油又有易燃燒、燃燒充分和燃後不留灰燼的特點,正合於內燃機的要求。所以,在陸地、海上和空中交通方面,以及在各種工廠的生產過程中,石油都是重要的動力燃料。在現代國防方面,新型武器、超音速飛機、導彈和火箭所用的燃料都是從石油中提煉出來的。

石油除用作工業燃料外,還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現代有機化學工業就建立在石油、煤炭、天然氣等資源的綜合利用之上。從石油中可提取幾百種有用物質,其經濟價值遠遠超過作為燃料燃燒的經濟意義。石油化工可生產出成百上千種化工產品,如塑料、合成纖維,合成橡膠、合成洗滌劑、染料、醫葯、農葯、炸葯和化肥等等。石油產品不僅在民用中佔有重要地位,現代化的工業、農業、國防都需要石油及石油產品,尤其對工業意義重大。

由於石油具有優越的物理、化學性質,作為能源,有很高的發熱量;作為原料,不僅產量大,而且廣泛用於國民經濟和各個部門。石油化工產品幾乎能用於所有的工業部門中,是促進國民經濟和工業現代化的重要物質基礎,現代化的工業離不開石油,就像人體離不開血液一樣。因此,石油被稱為「工業的血液」。

㈡ 為什麼地下冒石油 是什麼原因地下冒石油

1、石油的主要成分是碳氫有機化合物的混合物,它占石油成分的97-99%。目前大多數人認為石油是從埋藏在地下的生物屍體變來的。

2、由於生物體內含有大量的碳、氫、氧等成分,在一般情況下,生物死後,它們的屍體很快就會腐爛,大量的碳和氧化合成二氧化碳散失掉了。但是,如果這些生物的屍體在淺海海灣或湖泊中沉積下來,並且隨著就被大量的泥沙掩埋住,在這種隔絕了空氣,缺乏氧氣的環境里,經過一些特殊的細菌,如厭氣性細菌的分解,生物屍體中的碳水化合物和含蛋白質的化合物被破壞了,形成有機質豐富的淤泥。隨著地殼不斷升降,沉積物不斷加厚,有機淤泥在缺氧和溫度、壓力不斷加大的條件下,加上細菌的作用,有機質發生復雜的化學變化,逐漸轉變為石油。3、由生物屍體轉變為石油的這一過程,要經過相當長的時間,需要幾百萬年。在相應的地質歷史時期,在那些深淺適度,水流比較平靜的海灣、河口和湖泊中,只要有豐富的生物屍體堆積,並且具有上面所說的那些條件,都能夠形成石油。

4、剛剛形成的石油,都是分散狀態的小油滴。這些小油滴很容易游動,它們依靠地下水,在岩層中移動。由於重力作用和由地殼運動產生的擠壓力量,這些小油滴被驅趕到上下都是比較密實的岩層,中間是多孔的砂岩或是泥灰岩,這些小油滴受到阻擋,只好停了下來。小油滴在多孔隙的岩石中越積越多,逐漸形成了油田。

㈢ 原油跟石油你需要了解的那些事

石油是工業社會重要的動力燃料,它的許多優點是其他燃料無法比擬的。如在物理性質上,石油是可以流動的液體,比重小於水,容易開采、佔有的容積小,容易運輸。

一、為什麼石油被稱為「工業的血液」?

石油是工業社會重要的動力燃料,它的許多優點是其他燃料無法比擬的。如在物理性質上,石油是可以流動的液體,比重小於水,容易開采、佔有的容積小,容易運輸。從原油中提煉的汽油和柴油是目前所有液體燃料中單位體積能量密度最高的,雖然天然氣、氫燃料單位質量所釋放出的熱量比汽油和柴油大,但是往往意味著需要更大的空間容量,因此在儲運便利性上不如汽油、柴油,此外汽油、柴油燃燒充分、無灰燼的特點滿足內燃機的要求(見圖巧核1-1)。所以,在陸地、海上和空中交通方面以及在工廠的生產過程中,石油都是重要的動力燃料。在現代國防方面,新型武器、超音速飛機、導彈和火箭所用的燃料都是從石油中提煉出來的。

圖1-1幾種典型燃料的能量密度對比(以汽油能量密度為1進行比較)資料來源:美國能源信息署、中信期貨研究部。石油還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現代有機化學工業就必須綜合利用石油、煤炭、天然氣等資源。從石油中可提取幾百種有用物質,其經濟價值遠遠超過作為燃料燃燒的經濟意義。石油化工可生產出成百上千種化工產品,如塑料、合成纖維、合成橡膠、合成洗滌劑、染料、醫葯、農葯、炸葯和化肥等等。石油及石油產品不僅是民生必需品,更是現代化的工業、農業、國防的重要物資。現代工業離不開石油,就像人體離不開血液一樣,因此,石油被稱為「工業的血液」。正是石油的這一特性,導致20世紀早期以「七姐妹」為核心的歐美集團在全球范圍內展開石油爭奪。

二、什麼是原油?

原油(Crude oil)也被稱為「黑金」,是液態或半固態的可燃物質,與煤、穗巧天然氣一樣屬於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是世界上重要的一次能源之一。它是由不同的碳氫化合物混合組成,成分非常復雜,主要包含油質(烴類)、瀝青質(暗褐色或黑色脆性固體物質)、膠質和碳質(一種非碳氫化合物)。

原油的物理性質因產地而異,因油層而異,沒有固定的化學組成,因此也沒有固定的物理常數。一般而言,原油的密度為0.8~1.0g/cm3,黏度范圍很寬,凝固點差別也很大(-60℃~32℃),沸點范圍為常溫500℃以上,可溶於多種有機溶劑,不溶於水,但可與水形成乳狀液。

組成原油的化學元素,主要是碳元素和氫元素組成的多種碳氫化合物。原油中碳元素比重佔83%~87%,氫元素為11%~14%,其餘為硫(0.06%~0.8%),氮(0.02%~1.7%),氧(0.08%~1.82%),微量非金屬元素(磷、氯、碘等)以及微量金屬元素(鎳、釩、鐵、銻)等雜質。

雖然組成原油的基本元素類似,但在不同產地和不同地層,出產的原油品種紛繁眾多。產地不同的原油中,各種烴類的結構和所佔比例相差很大,其中直鏈烷烴、孝族掘環烷烴、芳香烴這三大烴類為主要成分,通常比重達到90%以上。但不同烴類的含量往往相差較大,非烴化合物即含硫、氮和氧的化合物所佔成分極少。原油開采出來時也含有金屬鹽分,主要是鈉、鈣、鎂等氯化物的混合物,含鹽量通常為0.02%~0.055%,因此原油從地下開采出來後需要脫水脫鹽才能進行加工。

原油是一種異質化的商品,不同產地的原油品質往往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原油也很難像金屬以及其他工業品一樣被標准化,而原油品質多樣化的特點也體現在原油生產、貿易、加工及定價等環節。

小貼士

石油的顏色

三、原油和石油的區別是什麼?

人們習慣上將石油等同於原油,實際上這並不是一種嚴謹的說法,1983年第11屆世界石油大會正式對石油等名詞進行了定義:

石油(Petroleum):指氣態、液態和固態的烴類混合物,具有天然產狀。

原油(Crude Oil):石油的基本類型之一,儲存於地下儲層中,常壓下呈液態,其中也包括一些液態非烴類組分。一般來說,原油在油藏狀態下黏度不超過10mPas。

天然氣(Natural Gas):石油的基本類型之一,在地層條件下呈氣態或溶解於原油中,開采後常溫常壓下呈氣態。天然氣中也可能含有少部分非烴類組分。

天然氣液(Natural Gas Liquids):指天然氣的一部分,在天然氣處理裝置中呈液態回收,主要包括天然氣汽油和凝析油,也可能含有少量C1~C4烷烴和非烴組分。

天然焦油(Natural Tar):指石油沉積物,呈半固態或固態,如加拿大油砂,常溫常壓下黏度大於10mPas,常含有少量硫、氮、氧、金屬的非烴物質。

雖然行業層面對石油以及原油的定義較為統一,但各國在定義方面仍有一定分歧,關鍵問題在於天然氣液以及凝析油(油田伴生)以及從天然焦油、瀝青中提取的油流是否符合原油的定義。目前國際能源署(IEA)、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等主流官方機構都未把天然氣凝析液包含在內,而只要凝析油可以從工業油流中分離出來,也應該被排除在外;但在美國能源信息署(EIA)的定義當中,也將部分礦場開采出的凝析油納入原油的范疇。

小貼士

什麼是凝析油?

凝析油是指從凝析氣田或者油田伴生天然氣凝析出來的液相組分,又稱天然汽油。凝析油的特點是在地下以氣相存在,叫凝析氣,采出到池面後則呈液態。其主要成分是C5~C7烴類混合物,並含有少量的大於C8的烴類以及硫化物等雜質,其餾分多在20℃~200℃,揮發性好。凝析油可以直接用作燃料,也是煉油工業的優質原料,通常石腦油收率在60%~80%,柴油收率在20%~40%,API值在50度以上,其與超輕質原油的界限並不明顯。

㈣ 石油——人類文明社會的血液

人們之所以不遺餘力地去尋找石油和天然氣,是因為它與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的方方面面都有十分密切的關系,石油和天然氣在國民經濟建設中有著很重要的用途。石油被稱為「工業的血液」,人們的日常生活也離不開它。

(一)優質動力燃料

從石油中提煉出來的汽油、煤油、柴油等,都是汽車、拖拉機、內燃機車、飛機、坦克、輪船、潛艇、軍艦的動力燃料。地球兩極高寒地帶進行科學考察所使用的拖拉機、發電機、車輛等動力燃料油,也是從石油中提煉出來的-80號極地柴油,可保證它永不被凝凍,可長期使用。

在現代化國防建設上,石油產品也占著極為重要的位置,如超音速飛機的動力燃油、運載各式彈頭及衛星的火箭所用燃料、常規武器的子彈、火焰噴射器上使用的固體汽油彈、各種用途的炸葯等,都與石油產品離不開。

從精密微小的各種鍾表、儀器到龐大的發動機,要轉動就必需潤滑,因此把潤滑油料看作是機器的「糧食」。

(二)各行各業離不開的用品

在農牧業、漁業、醫療設備方面,也離不開石油和天然氣,把石油和天然氣產品進行化學加工,可以得到各種各樣的有機產品,如農業上使用廣泛的化肥、農葯、農用地膜、灌溉管線;漁業上常用的拉網網線;醫療設備上常見的注射吊液袋及輸液管,注入人身內的各種器件,如心臟起搏器等。

在交通道路建設上,高等級公路路面使用的瀝青材料,以及普通道路路面鋪覆的瀝青都是石油產品。

把石油和天然氣產品進行化學加工後,可以得到合成橡膠、塑料、齒輪、汽車配件等,是汽車工業必不可少的原材料。

在建築業中,被越來越廣泛採用的塑鋼門窗、上下水道管線、電源開關等都離不開石油產品。

(三)日常生活必需品

在人們日常生活用品中,更離不開石油產品,穿在身上的各式各樣服裝、帽、襪、鞋子,飛上太空的宇航員所穿戴的衣服、帽、襪、手套、鞋子,都是石油和天然氣的產品。家家戶戶餐桌上使用的碗罐、盆盤、筷勺、桌椅、床、凳,以及裝載米面的口袋和食用油桶也與石油和天然氣產品有關。

電腦、電視機的線路板、機殼、視屏外殼、支架、鍵盤、滑鼠等,都與石油和天然氣產品緊緊相關。

石油和天然氣的加工產品,可達5000種以上,並廣泛地應用到國民經濟、國防各個部門,深入到現代生活的一切領域(圖4-2-1)。

㈤ 石油是怎樣形成的

地學理論被一些權威搞的稀爛,所有地學專業學者發現,故意編造的種種地學謊言,是無法再繼續了。
知網收錄、
盆地、沖積平原對地震起了決定作用
郭德勝 佳木斯大學數學系 [email protected]
在地球上,任何生命都與「碳元素」緊密相關,進行 著周而復始的碳元素循環,生命需要進食含碳的有機物質,排放出二氧化碳,地球也遵循著這樣的規律,地球也是要吞納含碳有機物質,在地球內部形成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等,再經過火山、地震、人類開采與使用,形成二氧化碳排放空中,被排放空中的二氧化碳又被樹木,植物利用光合作用被吸收,再次將二氧化碳轉化 成有機物質,以植物的形式體現出來,一部分植物被動物消化,一部分通過河流被運移地球內部,形成一個反復「碳」循環的體系。
多年來,我一直思考這樣的問題,煤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原有的煤炭形成理論,「煤是樹木、植被、動物屍體堆積,以及沼澤地,經過多年的演變形成煤炭」,根據這個理論分析思考,陸地上為什麼看不到樹木、動物屍體的堆積呢?另一方面,煤礦很大,哪來的那麼多樹木和動植物屍體呢?
一,天然氣如何的形成的?
經過多年的思考和研究,終於發現,將含碳有機物質堆積起來,只有一種可能,就是通過河水的運移,將樹木、植被、動物屍體等含碳有機物質運送到湖泊、低窪地帶,經過多年的沉積,疊加,將湖泊,低窪地帶變成盆地和沖積平原。
湖泊,低窪地帶,他們形成了聚集各種地表物質的自然條件,地表的含碳物體在水流、河水的沖擊、運移,被湖泊、低窪地帶沉積下來,經歷幾百年,上千年的沉積過程後,湖泊的演變成乾涸的陸地,也就是,湖泊---沼澤地帶—乾涸的盆地結構陸地。而低窪地帶在多次沖擊中形成沉澱,天長日久成為沖積平原。而在這個上萬年過程中。湖泊、沖積平原要積累無法估量的樹木、植被、泥沙,以及魚類屍體,在多年的積累沉積過程中,湖泊、沖積平原沉積了巨厚的沉積物質,有幾十米,上百米、甚至上千米的厚度,繼而形成了盆地式結構的陸地、沖積平原。通過這樣沉積的方式,地下儲存了大量的含碳物質,從而完成了碳元素物質的積累。而這個過程,與生活中的「沼氣池原理」完全相似。
任何物質,在高溫、高壓、通電作用下,會發生了化學反應和化學變化,地下沉積大量含碳物質,在一定條件下,就會發生同等元素的物質的轉化,形成含碳固體、液體、氣體等物質。根據沼氣池形成甲烷氣體的原理,沉積巨厚含碳物質的盆地、沖積平原,就必然會出現含碳氣體,固體和液體,氣體很可能就是天然氣。
二,煤炭是否也在盆地、沖積平原內部以及與山體接壤處產生呢?
地球上一個重要的現象,就是水流運移,雨水、河流將地球表面沖洗,把地面的含碳有機物運移匯聚,最後停留在湖盆、低窪地帶,盆地、沖積平原就具備了儲存含碳有機物的條件。盆地、沖積平原在多年的河水運移,形成一個天然的碳物質儲存庫,這是一個顯著的量變過程,當物質的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就會發生質變。盆地、沖積平原條件成熟,就無法避免的發生一系列化學變化。
我們清楚,在化學變化中,物質發生化學變化,會產生熱能、氣體、甚至出現爆炸現象。從這個角度分析,那麼,地球上經常出現地震,是不是在這樣的條件下,這樣的地理位置上,而產生了一種巨大的能量釋放,導致地球的震動?
同時,地下在釋放巨大能量的同時,地下含碳物質在熱能作用下將進一步發生化學變化,將含有碳元素氣體物質演變成固體,進而形成煤炭?根據推理分析,天然氣和煤應該存在同一位置,存在於盆地、沖積平原與接壤的山系帶,而地震也應發生在這樣的地理位置上。這個演變過程應該是,沉積盆地與沖積平原--天然氣--地震—煤炭。附下圖:

如果上面的推理正確,那麼,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的結論:
1,地球內部出現碳元素物質的堆積,一定是通過河水的運移,經過多年的沉積、疊加,將含碳物質埋入地下,進而形成了盆地和沖積平原。
2,沉積式盆地、沖積平原,一定會產生天然氣體,在化學反應的作用下形成含碳的固體、液體、氣體。
3,地震所發生的地域,它的周邊一定存在著一個沖擊平原或盆地。沖積平原、盆地的面積大小決定了天然氣、煤礦、地震的大小。
4,在其內及周邊,沒有盆地、沖積平原的地域,決不會發生地震。
5,如果說,盆地、沖積平原形成天然氣,分析天然氣移動走向,根據地質疏密程度,盆地、沖積平原的表面密度相對於山體的密度就大一些,氣體移動會順山體移動,山體結構是岩石,岩石存在縫隙,盆地、沖積平原所形成的天然氣就會存儲在山體內,根據天然氣可燃可爆特性,就存在膨脹、爆炸可能,產生地質災害,而震源中心多出於這樣的地理位置。
6,對於大的沖積平原、沉積盆地,在它的內部和周邊 ,一定存在巨量的天然氣以及大的煤礦,反之,沒有這樣的地理位置,不會出現巨量天然氣與煤礦,沖積平原大,天然氣儲量也大,地震也大,煤礦也大。
根據上述的結論,用事實加以驗證。 根據網路搜索,復制了相關的信息資料。
三、大地震與沖積平原和盆地地域的關系
1、「汶川大地震」是否發生在沖積平原或盆地周邊地域里?
汶川地震,它所包括的震區是十個最嚴重震點。汶川縣、北川縣、綿竹市、什邡市、青川縣、茂縣、安縣、都江堰市、平武縣、彭州市;
從上面這些地震位置發現,參見下圖,這些震區圍繞著盆西平原,也就是成都平原的北部。
網上資料顯示,成都平原發育在東北—西南向的向斜構造基礎上,由發源於川西北高原的岷江、沱江(綿遠河、石亭江、湔江)及其支流等 8個沖積扇重疊聯綴而成復合的沖積扇平原。整個平原地表鬆散沉積物巨厚,第四紀沉積物之上覆有粉砂和粘土,結構良好,宜於耕作,為四川省境最肥沃土壤,海拔450~750米,地勢平坦。
盆西平原介於龍泉山和龍門山、邛崍山之間,北起江油,南到樂山五通橋。包括北部的綿陽、江油、安縣間的涪江沖積平原,中部的岷江、沱江沖積平原,南部的青衣江、大渡河沖積平原等。

根據這些發生重災區的位置發現,汶川縣、北川縣、綿竹市、什邡市、青川縣、茂縣、安縣、都江堰市、平武縣、彭州市,將這些城市依次連接,將成都平原包圍了一圈,根據這些城市受到同等嚴重受災情況,再根據地圖,成都平原的邊緣是地震中心地帶。
2、魯甸大地震是否發生在沖積平原或盆地地域里?
2014年8月3日16時30分,在雲南省昭通市魯甸縣(北緯27.1度,東經103.3度)發生6.5級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餘震1335次。
魯甸此次地震災區最高烈度為Ⅸ度,涉及范圍面積只有90平方千米,等震線長軸總體呈北北西走向,Ⅵ度區及以上總面積為10350平方千米,共造成雲南省、四川省、貴州省10個縣(區)受災,包括雲南省昭通市魯甸縣、巧家縣、永善縣、昭陽區,曲靖市會澤縣;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會東縣、寧南縣、布拖縣、金陽縣;貴州省畢節市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
資料顯示, 昭魯壩子東起昭陽區涼風台大山腳,西至相鄰的魯甸縣城稍外。總體地勢西南高,東北低,面積約525平方公里,屬雲南四大壩子之一。壩子內丘壩相間,地勢平坦, 昭魯壩子位於雲南省東北部的昭通市,昭通市西北面與四川省隔江(金沙江)相望,東南面與貴州省畢節市接壤,南面與雲南省曲靖市會澤縣相鄰,是雲南、貴州、四川三省的結合部。
昭通市境內最高海拔(巧家縣葯山)4040米,最低海拔(水富縣滾坎壩)267米。昭魯壩子處於昭通市的腹心地帶,南北縱貫昭陽區與相鄰的魯甸縣,故稱昭魯壩子。

昭魯壩子北接壤金陽縣,南接壤會澤縣,南北穿越魯甸,昭陽區,西側對應巧家縣。
結合上面的陳述和地圖,就不難得出,昭魯壩子處在8.3魯甸大地震的中心地帶。
3、秘魯大地震是否發生在沖積平原或盆地地域里?
資料顯示,亞馬遜平原位於南美洲北部,亞馬孫河中下游,介於蓋亞那高原和巴西高原之間,西接安第斯山,東濱大西洋,跨居巴西、秘魯、哥倫比亞和玻利維亞四國領土,面積達560萬平方千米(其中巴西境內220多萬平方千米,約占該國領土1/3),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沖積平原。
秘魯當地媒體報道,當地時間24日下午18點左右(北京時間25日早6時左右),秘魯中東部與巴西交界的馬德雷德迪奧斯大區發生里氏7.5級地震。根據中國地震台網中心消息,此次地震的震級為7.7級,震源深度610公里。

秘魯多個省份、巴西、阿根廷、智利、哥倫比亞、玻利維亞和厄瓜多等鄰近國家的一些地區均有震感。
事實上,亞馬遜平原周邊地帶的智利、哥倫比亞、玻利維亞和厄瓜多發生過多次大地震。
根據地圖,這些發生大地震的國家,都處於亞馬遜大平原的周邊。這些國家的天然氣開采量也很驚人。
4、台灣大地震是否發生在沖積平原或盆地地域里?
資料記載,台灣的台中、南投兩縣為921地震的重災區。地震發生次日有統計數字表明:死亡人數逾2000人,上6534人,受困者2308人。台北縣、台北市、苗栗縣、台中市、彰化縣、雲林縣等地災情較為嚴重。
台南平原台灣省最大的平原,屬沖積平原,其面積五千平方公里。 台北縣、台北市、苗栗縣、台中市、彰化縣、雲林縣位於「台南平原」東側,台南平原5000平方公里,921地震處在台南平原地帶。

另註:
網路資料,1556年,中國陝西省南部秦嶺以北的渭河流域發生的一次特大地震。華縣地震之所以造成巨大損失,還與震中區位於河谷盆地和沖積平原,鬆散沉積物厚。
1739年1月3日晚8點左右,在平羅、銀川一帶發生該區有史以來最大的8級地震,地震位置處在銀川平原。銀川平原是黃河沖積平原,地下水埋深極淺,甚至溢積地表,地下水排泄不暢,土壤鹽漬嚴重。
按照這樣的思路分析判研,再結合衛星地圖,找到世界所有的沉積盆地、沖積平原,與此地所發生的地震結合起來,就會發現:在這樣的地理位置上存在各種地震,對於所有的大地震,在它的周邊,或是在受災嚴重地區所包圍的地帶,都存在各種盆地、「沖積平原」。
所有歷史大地震,都存在一個共性,每一個大地震都對應著一個大的沖擊平原或盆地。我們任意的拿出一個地震事件,都存在這樣的現象。有地震的地區,就存在這么一個「沖積平原」,反之,沒有「沖積平原」的地區及附近周邊,就沒有地震。 E,沖積平原,盆地會產生天然氣么?
另據網路資料,2015年下半年,中國石油在四川盆地頁岩氣勘探獲重大突破。經國土資源部審定,中國石油在四川盆地威202井區、寧201井區、YS108井區,新增含氣面積207.87平方公里、頁岩氣探明地質儲量1635.31億立方米、技術可采儲量408.83億立方米。這是中國石油首次提交頁岩氣探明地質儲量。
作為一種非常規天然氣資源,頁岩氣如何實現有效勘探開發,國內沒有現成經驗。中國石油從2007年進行地質綜合評價開始,解放思想,創新實踐,創造了頁岩氣工業氣井、頁岩氣「工廠化」作業平台等10多項國內第一,形成了頁岩氣資源評價、區塊優選、快速鑽進、長水平段固井、分段壓裂、壓裂液回收再利用技術系列,積累了以「井位部署平台化、鑽井壓裂工廠化、采輸設備橇裝化、工程服務市場化、組織管理一體化」為核心的降本增效經驗,對我國規模效益開發頁岩氣資源將產生重要的推動作用。
截至2015年8月27日,在上述探明儲量區內,已有47口氣井投產,日產氣362萬立方米,能保障280萬個三口之家用氣。
對世界上每一個國家的沖積平原或盆地進行搜查,都會存在著這樣現象,存在大平原或大盆地的國家地區,煤炭、天然氣非常豐富,同時大地震也頻發。把世界上著名的大平原拿出來,得出的結論都是一樣的,不再一一例舉。
經過上面的分析論證,煤礦、天然氣、地質災害的成因以及所處的地理位置已經非常清楚,所舉的事例和事實完全符合文章所闡述的觀點。從這個觀點出發,各種礦藏的地理位置就明確了,地質災害的成因也找到了。
上述觀點對於地球的合理開發,保護地球家園,有極其深遠意義。按照這個理論觀點,地球多年來形成的自然災害,可以找到相應的解決對策,避免災害造成的生命與財產的重大傷亡和損失。從這個觀點出發,還會發現地球的過去,預知地球的未來,一舉突破以往很多無法解決的問題。

㈥ 石油的作用是什麼

一、石油提煉出來的汽油,柴油,煤油和重油應用於機械類工具運轉;提煉出來的煤氣用於家庭和工業燃料;提煉出來的瀝青用於建設公路;提煉出來的化工產品可用於生產塑膠,衣服等;石油可生產出農業肥料。

二、沒有石油的話,正常生活中的一些工具是無法使用。

這會導致許多問題,換句話說人類發展速度將會減緩。

(6)石油被形象地喻為什麼擴展閱讀

石油,地質勘探的主要對象之一,是一種粘稠的、深褐色液體,被稱為「工業的血液」。地殼上層部分地區有石油儲存。主要成分是各種烷烴、環烷烴、芳香烴的混合物。

石油的成油機理有生物沉積變油和石化油兩種學說,前者較廣為接受,認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屬於生物沉積變油,不可再生;後者認為石油是由地殼內本身的碳生成,與生物無關,可再生。

㈦ 石油在地下是怎麼型成的

我們的教科書告訴我們,石油是遠古生物的遺骸經歷了漫長的地質時代形成的。但現在又不少科學家提出了質疑。

當然這種質疑是有道理的,但並不能完全排除石油有機成因理論,也許,石油的成因比我們已知的更復雜,我們對石油的成因還不完全了解。

形成石油的基本物質是甲烷。如果我們認可這一點,很多問題就可以解釋了,然而,還是有不少人認為天然氣是石油的副產品,是石油派生出了天然氣,而不是天然氣形成了石油。天然氣的主要怕成分是甲烷。也就是說,我們在石油和天然氣誰形成誰這個蛋生雞雞生蛋的問題上還沒有形成一致意見。我們知道甲烷是很容易形成的,甲烷既可以是有機物分解產生,也可以是火山等地質活動形成,所以,通過無機過程,一是有可能形成石油的。

所以,石油的來源不是單一的,有可能,通過地質活動所形成的石油所佔比重更大。但無論如何,石油的形成都跟海洋有關。實在海洋環境下形成的。

石油的形成過程可以這樣描述:

(1)甲烷在海洋壓力的作用下形成可燃冰。海洋甲烷的來源,可能是有機物分解的結果,也看是火山活動的結果。

(2)可燃冰被埋藏到海底沉積物中,越埋越深。

(3)由於地殼壓力,可燃冰發生活血變化,變成高分子有機化合物聚合體,也就是石油。在這個過程中,總有一些可燃冰沒有變成石油,隨地質活動,壓力變小重新變成天然氣。

(4)由於地質活動,石油雖斷層發生運移,富集在一起,形成石油富集帶。這就是油田。

我總覺得石油和煤炭是地球形成的時候就有了,本來就是地球的組成部分,並不是動物屍體或樹木。就石油的巨大貯量來說,那得多少動物屍體才能形成哦,而且動物屍體在極短的時間內就會被細菌吃掉分解,根本就來不及形成石油,所以不可能是屍體形成約。

科學家在煤層里發現的炭化木頭是怎麼回事呢?我覺得煤和石油本來是同一種東西,只不過由於地殼運動,大量石油湧出地表,樹木不可避免地侵在油里,經過若干年後,易揮發的油類物質揮發怠盡,經過另一次或很多次地殼遠動又把它埋在地下,油和樹木一塊變成了煤。

我為什麼說石油和煤(還加一個天然瀝青)本來是同一種東西呢,煤離地表近得多,油性物質易揮發,不易揮發的部分被保存下來而且固化。石油埋得很深油性物質不易揮發,所以一直能保持液體狀。

個人之見,請勿笑話。

石油是動物屍體行成,煤炭是樹木行成!世上早已定論。在煤礦中,常看未分解的樹枝。這在科學界無爭議,民間爭議只是民間的事。

要說明地是兩個問題,塑料是什麼做的?石油。化肥是什麼生產的?石油。這兩都是無毒的石油生產的。只是在生產過程中,要用化學原料分解,所以才是化工品。

白堊紀末期小行星環撞擊地球導致地台活化,隕石坑岩漿沖擊波層流里光速流動的物質產生的金屬態氫離子聚合形成烴,烴降解了古生物屍體形成石油。石油一般被掩埋於地下的窪陷構造中,但是也會裸露於地表揮發後形成「瀝青湖」。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石油是如何形成的,恐怕到目前為止這個世界上不一定有很客觀、很正確能讓人信服的答復,一切「結論」只是猜測而已。比如說一個人天生下來就有五臟六腑、四肢七竅,還要有須發血液、進食吸氧等等,誰又知道人為什麼要長這樣?也許地球與人類一樣,都是有生氣、有靈魂的物體,它也必須具備與人類一樣的血液循環、生理特徵和生存環境等等的物質構造。也許有一天,人類 科技 發達到一粒微塵都逃不脫人們的視線的時候,就是解答地球疑難問題的最佳時刻!

石油是生物的屍體,生物的細胞含有脂肪和油脂,脂肪和油脂則是由碳、氫、氧等3種元素組成的。生物遺體沉降於海底或湖底並被淤泥覆蓋之後,氧元素分離,碳和氫則組成碳氫化合物。

無定論!無機成因說,有機成因說,無有成因說等。我更偏向無機成因說

是更深層的碳離子與氫離子延地層裂縫上移聚合,發生托莫反應形成烴類,多次聚合,運移,在儲層成藏。

課本講動物屍體形成,我認為是天然形成!有爭議!

㈧ 石油是怎麼形成的

一、1763年,俄國科學家羅蒙諾索夫首先表明觀點:石油起源於植物。

二、1876年,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提出了「碳化說」。他認為,地球上有豐富的鐵和碳,在地球形成初期,它們可能化合成大量碳化鐵,以後又與過熱的地下水作用,就生成碳氫化合物。

碳氫化合物沿著地殼裂縫上升到適當的部位儲存凝結,最終形成石油。但這一假說的不足之處是:地球深處的碳化鐵含量極其微小,並且地球內部的高溫也使地下水無法到達地球深處。

三、1866年,勒斯奎勞第一個提出了石油的「有機成因說」,認為石油可能是由古代海生的纖維狀植物沉積到地層以後慢慢轉化而成的。

四、1888年,傑菲爾指出石油是海生動物的脂肪經過一系列變化而形成的。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前蘇聯的古勃金又提出了石油的「動植物混合成因說」;四、五十年代,有人還提出石油的「分子生油說」,就是油烴類是沉積岩中的分散有機質在成岩作用早期轉變而成的。

五、十九世紀末,俄國另一位科學家索科洛夫提出了「宇宙成因」假說。他認為,在地球還處在溶融的火球狀態時,吸收了大量原始大氣中的碳氫化合物。隨著原始地球不斷冷卻,這些碳氫化合物逐漸凝結埋藏,並在地殼中形成石油。

六、1951年,前蘇聯地質學家創立了「岩漿說」。他們認為,石油是在地球深部的岩漿作用中形成的。地球深處的岩漿裡面,不僅有碳和氫,而且有氧、碳、氮等元素。

在岩漿從高溫到低溫的變化過程中,這些元素進行了一系列的化學反應,從而形成甲烷、碳氫化合物等一系列石油中的化合物。伴隨著岩漿的侵入和噴發,這些石油化合物在地殼內部遷移、聚集、最終形成石油礦藏。

(8)石油被形象地喻為什麼擴展閱讀:

石油,地質勘探的主要對象之一,是一種粘稠的、深褐色液體,被稱為「工業的血液」。地殼上層部分地區有石油儲存。主要成分是各種烷烴、環烷烴、芳香烴的混合物。

石油的成油機理有生物沉積變油和石化油兩種學說,前者較廣為接受,認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屬於生物沉積變油,不可再生。

後者認為石油是由地殼內本身的碳生成,與生物無關,可再生。石油主要被用來作為燃油和汽油,也是許多化學工業產品,如溶液、化肥、殺蟲劑和塑料等的原料。

石油的成分主要有:油質(這是其主要成分)、膠質(一種粘性的半固體物質)、瀝青質(暗褐色或黑色脆性固體物質)、碳質。石油是由碳氫化合物為主混合而成的,具有特殊氣味的、有色的可燃性油質液體。

嚴格地說,石油以氫與碳構成的烴類為主要成分。構成石油的化學物質用蒸餾能分解。原油作為加工的產品,有煤油、苯、汽油、石蠟、瀝青等。嚴格地說,石油以氫與碳構成的烴類為主要成分。分子量最小的4種烴,全都是煤氣 。

原油的顏色非常豐富,有甚紅、金黃、墨綠、黑、褐紅、至透明;原油的顏色是它本身所含膠質、瀝青質的含量決定的,含的越高顏色越深。我國重慶黃瓜山和華北大港油田有的井產無色石油,克拉瑪依石油呈褐至黑色,大慶、勝利、玉門石油均為黑色。

無色石油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原蘇聯巴庫、羅馬尼亞和印尼的蘇門答臘均有產出。無色石油的形成,可能同運移過程中,帶色的膠質和瀝青質被岩石吸附有關。但是不同程度的深色石油占絕對多數,幾乎遍布於世界各大含油氣盆地 。

㈨ 石油到底是怎麼形成的

普遍認為石油的形成有兩種機理:

(1)生物成油理論

大多數地質學家認為石油像煤和天然氣一樣,是古代有機物通過漫長的壓縮和加熱後逐漸形成的。按照這個理論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動物和藻類屍體變化形成的。(陸上的植物則一般形成煤。)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這些有機物與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積岩下。在地下的高溫和高壓下它們逐漸轉化,首先形成臘狀的油頁岩,後來退化成液態和氣態的碳氫化合物。由於這些碳氫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輕,它們向上滲透到附近的岩層中,直到滲透到上面緊密無法滲透的、本身則中空的岩層中。這樣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通過鑽井和泵取人們可以從油田中獲得石油。

地質學家將石油形成的溫度范圍稱為「油窗」。溫度太低石油無法形成,溫度太高則會形成天然氣。雖然石油形成的深度在世界各地不同,但是「典型」的深度為四至六千米。由於石油形成後還會滲透到其它岩層中去,因此實際的油田可能要淺得多。因此形成油田需要三個條件:豐富的源岩,滲透通道和一個可以聚集石油的岩層構造。

(2)非生物成油理論

非生物成油的理論天文學家托馬斯·戈爾德在俄羅斯石油地質學家尼古萊·庫德里亞夫切夫(Nikolai Kudryavtsev)的理論基礎上發展的。這個理論認為在地殼內已經有許多碳,這些碳有些自然地以碳氫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碳氫化合物比岩石空隙中的水輕,因此沿岩石縫隙向上滲透。石油中的生物標志物是由居住在岩石中的、喜熱的微生物導致的。與石油本身無關。

在地質學家中這個理論只有少數人支持。一般它被用來解釋一些油田中無法解釋的石油流入,不過這種現象很少發生。非生物成油理論無法解釋世界99%以上的石油都儲存在沉積岩中,而那些非沉積岩中的石油也可被解釋為從別處沉積岩中運移而來。同樣,非生物成油理論無法解釋石油中廣泛分布的生物標志化合物,如甾烷,伽馬蠟烷,植烷,藿烷,萜類以及同位素偏輕等現象。

拓展資料:

開採石油是非常昂貴的,也可能對環境帶來破壞。海上探油和開采會打擾海洋環境。尤其以清理海底的挖掘工作破壞環境最大。油輪事故後泄漏的原油或提煉過的油在阿拉斯加、加拉帕戈斯群島、西班牙和許多其它地區脆弱的海岸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的破壞。

石油燃燒時向大氣層釋放二氧化碳,導致全球變暖。每能量單位石油釋放的二氧化碳低於煤,但是高於天然氣。但是作為交通用燃料要減少焚油導致的二氧化碳的釋放尤其棘手。一般只有大的發電廠才能夠裝配吸收二氧化碳的裝置,單個車輛無法裝配這樣的裝置。

雖然現在也有可再生能源作為選擇,但是可再生能源能夠取代多少石油以及可再生能源本身可能導致的環境破壞還不肯定和有爭議。陽光、風、地熱和其它可再生能源無法取代石油作為高能量密度的運輸能源。要取代石油這些可再生能源必須轉換為電(以蓄電池的形式)或者氫(通過燃料電池或內燃)來驅動運輸工具。另一個方案是使用生物質能產生的液體燃料(乙醇、生物柴油)來驅動運輸工具,但是目前的技術還無法讓生質燃料夠環保。總而言之要取代石油作為主要運輸能源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