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石油能不能長期存放,最長時問是多少年
石油也有保質期,鐵桶家用儲備的條件下一般為半年。
因為石油接觸空氣容易造成石油裡面的成分氧化變質。
如果密封條件良好的情況下可以延長到一年,當然也不是說半年或者一年後石油就報廢了,也是能用的,就是對現在的電噴發動機危害較大,不建議使用到好的車輛上,大型工程機械車、拖拉機類還是可以使用的。
總之,若無專業存放設備,最好不要長期存放。
B. 我國的能源發展戰略是什麼
我國能源發展堅持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和安全發展。
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用發展和改革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堅持走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經濟效益好、安全有保障的能源發展道路,最大限度地實現能源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我國能源發展堅持立足國內的基本方針和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以國內能源的穩定增長,保證能源的穩定供應,促進世界能源的共同發展。我國能源的發展將給世界各國帶來更多的發展機遇,將給國際市場帶來廣闊的發展空間,將為世界能源安全與穩定作出積極的貢獻。
發展新能源的意義
1、中國能源需求的急劇增長打破了中國長期以來自給自足的能源供應格局,自1993年起中國成為石油凈進口國,且石油進口量逐年增加,使得中國接入世界能源市場的競爭。
由於中國化石能源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氣生產量的相對不足,未來中國能源供給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將越來越高。
2、國際貿易存在著很多的不確定因素,國際能源價格有可能隨著國際和平環境的改善而趨於穩定,但也有可能隨著國際局勢的動盪而波動。
3、今後國際石油市場的不穩定以及油價波動都將嚴重影響中國的石油供給,對經濟社會造成很大的沖擊。
4、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可相對減少中國能源需求中化石能源的比例和對進口能源的依賴程度,提高中國能源、經濟安全。
5、此外,可再生能源與化石能源相比最直接的好處就是其環境污染少。
C. 原油過期嗎
沒有。石油成分十分復雜,由大量的烯、炔、烴、烷物質混合組成,其組成不是恆定的,地下石油已經存在了數億年,成分正在發生變化。然而,人類通過分離各種化學物質來製造成品油,即使成分發生變化也可以實現,因此不存在過期問題。 石油沒有保質期。石油成分十分復雜,由大量的烯、炔、烴、烷物質混合組成,其組成不是恆定的,地下石油已經存在了數億年,成分正在發生變化。然而,人類通過分離各種化學物質來製造成品油,即使成分發生變化也可以實現,因此不存在過期問題。 但如果石油長期露天儲存,其成分會發生一些不可預測的不可逆轉的變化,導致石油本身有價值的物質流失。 雖然石油沒有保質期,但成品的汽油和柴油是有保質期的。如果長時間存放,汽油和柴油的成分會發生變化,大部分仍然可以使用。但是,對於發動機來說,這可能會導致一些問題。不同類型成品油的保質期不同,儲存環境也會影響成品油的保存狀態。如果它們長期處於不良狀態,也有可能使其無法使用。
D. 另闢蹊徑地下深埋石油!石油儲備已破3億桶,國產特種鋼功不可沒
1973年由於巴以雙方再次沖突,導致中東石油供應缺失,進而引發了世界范圍內的石油危機,經濟上也造成了巨大損失。自此以後,西方國家對於石油儲備倍加重視,為此還成立了國際能源機構。現今戰爭對於戰前儲備十分重視,能源儲備更是重中之重。近年來,我國已成為世界上友禪最大原油進口國,對於國外的依存高達60%,一旦戰時原油供給受制於人,對於戰爭局勢影響將無法想像。
出品|國器
日本石油儲備200天位居亞洲第一
依照國際能源機構規定,國家需要至少90天以上的石油儲備。像美國早已達到150天的儲存量,而亞洲地區石油儲備最多的還是能源稀缺的日本,其石油儲備可以達到快200天。我國為了使能源供給安全,在2004年開始了石油儲備建設的漫長征程,根據建設計劃,預計用三期工程,於2020年完成石油儲備硬體設施。在一期工程將黃島、鎮海、大連、舟山這四個地方作為儲油基地,在建造時卻存在很大的技術障礙。
中國國產特種鋼一舉打破日本高強度鋼板的壟斷
在地面建設大型儲油罐,對於儲油罐本身的鋼鐵強度和屈服度有很大要求,而我好羨塵國當時沒有相應的技術,只有向日本進口高強度鋼板來應對,在知道中國無法建造出高強度鋼板,並且需求還很大後,日本眾多商家便紛紛上漲售價牟取暴利。為了打破日本的壟斷,國家開始組織多部門多機構聯合攻克難關。經過一年多的努力,高達730MPa的抗拉強度和屈服度在490MPa以上的鋼板終於由武鋼、寶鋼等幾大公司打造出來,其各方面數據都達到了甚至超過了日本的同類產品。
中國地下挖派圓洞水封的另闢蹊徑儲油方式
日本對中國高強度鋼板的壟斷一舉被打破,為國家儲備更多的石油提供了設施基礎。第一期工程於2010年完成後,我國馬上開始二期工程,在天津、錦州、舟山等八個城市建造更大的儲油基地。我國並沒有「沉迷」於地面大型儲油罐建設,在二期工程黃島國家石油儲備中另闢蹊徑,選擇了水封岩洞庫。水封岩洞庫建造於地下數十米處,只需利用岩體由人工挖掘形成洞室,再利用水封就可以,這種方法不僅造價低,佔地少,其運營成本也低,就是要建設的時間較長,更重要的是安全可靠。
中國3億桶原油儲備仍是任重而道遠
中國目前已有3億桶原油儲備,可供30多天的用量,相較於90天的標准雖然還有一定距離,但我國已明確石油儲備的重要,在決策上十分有遠見,原油儲備基地建設都趕上了石油價格下跌,我國第一時間就購入了大批低價石油。但應知道,與世界儲油一流的日本相比我國在石油儲備安全、技術等方面還遠遠不足,石油儲備量是日後戰爭勝利的關鍵,我國石油儲備道路任重而道遠。
E. 石油沒有保質期,成品油十年以後還能用嗎
石油沒有保質期,但是成品的汽油和柴油等是有保質期的,如果存放時間,其成分會發生一些變化,大部分還是可以使用,但是對於發動機來說可能會造成一定的問題,不同型號的成品油保質期不同,存放的環境也會影響成品油保存在狀態,如果在不良狀態存放時間過長,造成無法使用也是有可能的。
汽油過期後對汽車的發動機會有影響,越好的車影響越大,普通車輛對於過期汽油耐受度比較高,但是過期後的汽油燃燒不充分,動力性會大大減弱,長期使用過期汽油,就有可能造成發動機的損壞,如果汽車長期沒有使用,最好將其中的汽油排空。
F. 煤,石油,天然氣等不可再生能源的儲存及還可以使用的年限
煤還可以用2,3百年,石油和天然氣只能用幾十年了
現在基本上都是供不應求,儲備量很小
G. 為什麼說煤,石油,天然氣是存儲了一萬年的太陽能
一、低碳經濟的根源在於人類文明面臨崩潰的風險
我個人的理解,人類文明面臨崩潰的風險來自於兩個方面。
第一方面是人類目前基本上依賴含碳的能源(煤和石油),導致大量排放二埋則凱氧化碳,全球氣候變暖將可能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問題。
第二方面是如果人類不改變現有的能源消費和生產方式,石油資源的枯竭只是一個時間問題。如果未來幾十年內沒有革命性盯和的新能源出現,那麼將來汽車無油可燒。想像一下無數的汽車只能停在原地的壯觀情景,這肯定是人類文明的一種崩潰。
二、低碳經濟的兩大核心問題
除了石油、煤炭和天然氣(目前這三種能源大概合計佔90%)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的能源,而且是清潔的能源,可再生的能源。但是這些能源基本上都面臨兩大難題:儲存和傳輸。
我個人的理解,這兩大難題是低碳經濟的兩大核心問題:能源的儲存和能源的傳輸。
能源的儲存,目前看來,一個可行的方向是電池,鋰電池可能是發展方向。
能源的傳輸,最為關鍵的問題是智能電網的建立。
三、低碳經濟與股票投資的關系
《石油的終結》作者提出一個觀點:縱觀世界,幾乎所有國家的外交、經濟和軍事戰略都在繼續被一個壓倒一切的目標左右著,即不受干擾地、穩定地獲得能源。
《投資者的未來》這本書提到長期能夠戰勝市場的公司基本集在衛生保健行業和日常消費品品行業,排第三位是能源部門。
隨著低碳經濟的觀點越來越受重視,在能源的儲存和傳輸過程中發展壯大的公司,可能彎喚是未來幾十年中的長線超級牛股。
先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A股的600550天威保變,是A股第一個新能源的股票,從2005年1月1日至2009年11月6日止的漲幅,接近29倍。這是一個多麼驚人的漲幅,其中無數短線和長線資金進進出出,都難以改變最終的5年漲29倍的事實。
H. 石油還能供人類用多少年
50年。
英國石油公司的2019年世界能源統計年鑒指出,截至2019年年初,全球探明石油儲量為1.7萬億桶。委內瑞拉石油儲量最大,為3030億桶;其次是沙特的2970億桶;隨後是加拿大(1670億桶)、伊朗(1550億桶)、伊拉克(1470億桶)和俄羅斯(1060億桶);美國的儲量則少得多,為610億桶。
2018年,全球石油市場出現供不應求的狀況:日產量為9470萬桶,日消費量為9980萬桶。這與歐佩克國家人為限產有關——以此支撐較高價格。
以這些指標計算,石油還夠人類使用50年。但問題在於,探明儲量是沒有保證的,因為開采並不總是劃算。10月初,俄聯邦礦產開發署完成了對本國油田的清查——只有67%的油田是盈利的。也就是說,近1/3的油田收不抵支。
簡介:
石油是指氣態、液態和固態的烴類混合物,具有天然的產狀。石油又分為原油、天然氣、天然氣液及天然焦油等形式,但習慣上仍將「石油」作為「原油」的定義用。
石油是一種粘稠的、深褐色液體,被稱為「工業的血液」。地殼上層部分地區有石油儲存。主要成分是各種烷烴、環烷烴、芳香烴的混合物。是地質勘探的主要對象之一。
石油的成油機理有生物沉積變油和石化油兩種學說,前者較廣為接受,認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屬於生物沉積變油,不可再生;後者認為石油是由地殼內本身的碳生成,與生物無關,可再生。石油主要被用來作為燃油和汽油,也是許多化學工業產品,如溶液、化肥、殺蟲劑和塑料等的原料。
古埃及、古巴比倫人在很早以前已開采利用石油。「石油」這個中文名稱是由北宋科學家沈括第一次命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