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俄羅斯石油泄漏有多少次了
擴展閱讀
鑽石炒鍋怎麼樣 2025-07-02 01:27:35
兵團石油四師在什麼地方 2025-07-02 01:25:38
訂做工具叫什麼名好 2025-07-02 01:17:02

俄羅斯石油泄漏有多少次了

發布時間: 2023-04-24 11:47:39

㈠ 各次著名石油污染事件(帶圖片)著名!

歷年重大石油污染事件

1967年3月18日,賴比瑞亞籍超級油輪「托利卡尼翁」號(Torrey Canyon)觸礁失事或標志著現代極其嚴重的原油泄漏事故的開始,12萬噸原油傾入大海,浮油漂至法國海岸。事故原因是船長為了盡快到達目的地,擅自改變航道,釀成苦果。

1977年,埃科菲斯克油田井噴事故泄漏26.3萬噸,事故原因本來是可以避免的。原因是在之前的一次維護中,工人將本可以預防井噴的機械設備(被稱為井噴預防器)上下顛倒安裝在了井口上。

1978年3月16M/T天堂」號的姐妹船「阿莫戈-卡迪茲」號滿載160.45萬桶原油,23萬噸原油。因方向舵被一個巨浪損壞導致失控,撞上90英尺(約合27.4米)深的岩礁,使得這艘油輪斷為兩截,迅速沉入海底,到那時,船上全部的原油全部泄漏到海里。在盛行風和潮水的聯合作用下,泄漏的原油漂到200英里(約合322公里)以外的法國西部布列塔尼附近海域沉沒,野生動物因此遭遇重創,共計有2萬只海鳥、9000噸重的牡蠣以及數百萬像海星和海膽這樣棲息於海底的動物死亡

1979年6月,墨西哥灣一處油井發生爆炸,100萬噸石油流入墨西哥灣,產生大面積浮油,共漏出原油1.4億加侖。

1979年7月19日,多巴哥島附近的加勒比海水域遭受強熱帶風暴襲擊。有兩艘船被困在風暴中:滿載原油的超級油輪「大西洋女皇」號(Atlantic Empress)和「愛琴海船長」號(Aegean Captain)。不幸的事情終於發生了,「大西洋女皇」號和「愛琴海船長」號發生碰撞導致大爆炸,結果發生了迄今歷史上最嚴重的油輪漏油事故。

1988年11月,美國籍油輪「奧德賽」號就在那裡遭遇一起災難性事故。當「奧德賽」號距離新斯科舍省700英里(約合1127公里)的時候,突然發生爆炸,船身斷裂變成兩截。火舌迅速吞沒了船上13.2萬噸的原油,回顧這起事故,原油燃燒或許是件幸事:在接下來的幾周里,泄漏的原油沒有被沖到新斯科舍省附近海岸

1983年,「貝利韋爾城堡」號油輪遭遇了像「奧德塞」號一樣的狀況,事發地區的風向和氣候條件令泄漏的原油遠離海灘和海岸線,雖然泄漏25.2萬噸原油,但是對環境影響不是特別深刻。

1983年,伊朗諾魯茲海上油田在兩伊戰爭中多次經歷戰火,雖未造成人員傷亡,但卻泄漏了大量原油。由於該地區當時屬於戰區,伊朗用了半年時間才撲滅燃燒的油井。伊拉克直升機還對附近一個鑽井平台發動過襲擊,造成原油泄漏,直至1985年5月才撲滅,此時距事故已經過去了兩年,造成73.3萬桶(相當於10萬噸)的原油泄漏。這幾起事故共造成諾魯茲油田8000萬加侖(約合26萬噸)的原油泄漏,20名工人在試圖撲滅燃燒的油井時遇難。

1989年3月23日,美國埃克森公司「瓦爾德斯」號油輪在阿拉斯加州威廉王子灣擱淺,泄漏5萬噸原油。沿海1300公里區域受到污染,這是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海洋污染事故。

1991年1月,海灣戰爭期間,伊拉克軍隊撤出科威特前點燃科威特境內油井,多達100萬噸石油泄漏,污染沙烏地阿拉伯西北部沿海500公里區域。

1991年5月初,「ABT夏日」號在伊朗哈爾克島裝上了26萬噸的重油,5月28日,火災引發了大爆炸,「ABT夏日」號被摧毀,船上的32名船員有五人死亡。到6月1日,海面浮漂的原油大部分已經燃燒掉,「ABT夏日」號殘骸也沉入海底

1992年12月,希臘油輪「愛琴海」號在西班牙西北部拉科魯尼亞港附近觸礁擱淺,後在狂風巨浪沖擊下斷為兩截,至少6萬多噸原油泄漏,污染加利西亞沿岸200公里區域。

1996年2月,賴比瑞亞油輪「海上女王」號在英國西部威爾士聖安角附近觸礁,14.7萬噸原油泄漏,致死超過2.5萬只水鳥。

1991年1月晚些時候,薩達姆下令從科威特撤退的伊拉克軍隊打開石油管道、油井甚至停泊在港口的油輪的閥門,據估計,從1月23日至27日,至少有2.4億加侖(最多可能達4.6億加侖)的原油流入內陸和波斯灣。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原油泄漏事故,海灣戰爭漏油事故估計向波斯灣外泄了800萬桶原油。浮油覆蓋的最大區域達到101X42英里(約合163X68公里),厚度達5英寸(約合12.7厘米)。

1999年12月,馬爾他籍油輪「埃里卡」號在法國西北部海域遭遇風暴,斷裂沉沒,泄漏1萬多噸重油,沿海400公里區域受到污染。

2002年11月,賴比瑞亞籍油輪「威望」號在西班牙西北部海域解體沉沒,至少6.3萬噸重油泄漏。法國、西班牙及葡萄牙共計數千公裏海岸受污染,數萬只海鳥死亡。

2007年11月,裝載4700噸重油的俄羅斯油輪「伏爾加石油139號」在刻赤海峽遭遇狂風,解體沉沒,3000多噸重油泄漏,致出事海域遭嚴重污染。

2010年4月20日,半潛式鑽井平台「深水地平線」發生爆炸,兩天後沉入墨西哥灣,造成11人死亡。爆炸沖擊力撕裂了連接鑽井平台和井口的長5000英尺(約合1524米)的管道,井口本身開始泄漏原油。美國當局很快便認定,每天有5000桶(約1萬噸)原油泄漏到墨西哥灣,可能會引發一場破壞程度堪比20多年前「埃克森-瓦爾迪茲」號事故的環境災難。至於最終泄漏的原油總量,恐怕同樣是個天文數字。

2010年7月17日,遼寧大連新港附近中石油的一條輸油管道發生爆炸起火,雖然歷經15個小時撲救,至17日9時左右火勢基本被撲滅,但是該次爆炸卻導致了大量原油泄漏入海。 16日18時許,一艘30萬噸級外籍油輪在泄油附加添加劑時引起陸地輸油管線發生爆炸引發大火和原油泄漏。

2011年6月期間中海油渤海灣一油田發生漏油事故,漏油持續至今已經六個月了,造成的危害無法估計。這是中海油與美國康菲公司的合作項目。

㈡ 介紹下歷史上的兩次石油危機

世界石油綜合分析
全球三次石油危機
第一次危機(1973年):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為打擊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輸出國組織的阿拉伯成員國當年12月宣布收匯石油標價權,並將其擊沉原油價格從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是油價猛然上漲了兩倍多,從而觸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最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持續三年的石油危機對發達國家的經濟造成了嚴重的沖擊。在這場危機中,美國的工業生產下降了14%,日本的工業生產下降了20%以上,所有的工業化國家的經濟增長都明顯放慢。
第二次危機(1978年):197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國伊朗的政局發生劇烈變化,伊朗親美的溫和派國王巴列維下台,引發第二次石油危機。此時又爆發了兩伊戰爭,全球石油產量受到影響,從每天580萬桶驟降到100萬桶以下。隨著產量的劇減,油價在1979年開始暴漲,從每桶13美元猛增至1980年的34美元。這種狀態持續了半年多,此次危機成為上世紀70年代末西方經濟全面衰退的一個主要原因。
第三次危機(1990年):1990年8月初伊拉克攻佔科威特以後,伊拉克遭受國際經濟制裁,使得伊拉克的原油供應中斷,國際油價因而急升至42美元的高點。美國、英國經濟加速陷入衰退,全球GDP增長率在1991年跌破2%。國際能源機構啟動了緊急計劃,每天將250萬桶的儲備原油投放市場,以沙烏地阿拉伯為首的歐佩克也迅速增加產量,很快穩定了世界石油價格。
此外,2003年國際油價也曾暴漲過,原因是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發生暴力沖突,中東局勢緊張,造成油價暴漲。幾次石油危機對全球經濟造成嚴重沖擊。
——根據info.news.hc360.com 2004-06-1 整理

石油資源的分布與國際石油市場的供求關系
石油資源和水資源在國計民生中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是社會發展和人類生存不可缺少的資源。石油、天然氣等是重要的能源資源。在現代文明社會,如果沒有了能源,一切現代物質文明也將隨之消失。冷戰結束以來,全球面臨經濟發展與能源緊缺的雙重壓力。隨著工業的迅速發展、人口的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短缺已成為世界性問題,能源安全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重視。
世界石油資源的地區分布是不平衡的,許多國際矛盾和沖突由此引發。從石油資源來看,到2003年底全球各地區已探明的石油儲量分布為,中東地區探明儲量995.8億噸,佔全球總探明儲量的57.4%。主要集中在沙烏地阿拉伯、伊朗、科威特、伊拉克、阿曼、卡達和敘利亞等國,這些國家的儲量達849.3億噸。該地區石油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30.4%。北面地區累計探明石油儲量為297.6億噸,佔世界總探明儲量的17.2%,其中,加拿大的儲量為245億噸,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居世界第二位。在前蘇聯地區,獨聯體國家累計探明石油儲量為106億噸,佔世界總探明儲量的6.11%,其石油產量為4.9億噸,佔世界總產量的14.5%。其中俄羅斯石油產量已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此外,亞太地區探明石油儲量52.4億噸,佔世界總產量的1.5%;非洲地區為110億噸,佔世界總儲量的6.6%;南美地區探明石油儲量134億噸,佔世界總探明儲量的7.7%。(參見http://info.news.hc360.com 2004年6月2日。)世界石油地區消費量與石油資源擁有量存在嚴重失衡現象,而石油資源在國家發展中有具有特殊的戰略意義,因此全球圍繞油氣資源的爭奪一直非常激烈。如北美、西歐、亞太三個地區的石油探明儲量不超過世界總量的22%,而其石油消費卻佔世界石油消費總量的近80%,於是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費國美國說三分之二的石油消費依賴進口,其中60%來自中東;歐盟70%的石油消費依賴進口,除了從中東進口石油外,歐盟藉助非洲許多國家曾是英法殖民地的「優勢」,在非洲石油開發中已領先一步。西方大國對石油資源和市場的控制和爭端和不斷加劇,資源戰略成為大國地緣政治經濟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增強危機處理能力,經歷過石油危機的西方大國先後立法、以確保石油的戰略儲備。如美國制定的《能源政策與保護法》,日本有《石油儲備法》、德國有《石油及石油製品儲備法》、法國制定的《關於工業石油儲備庫存結構的58-1106號法》,都明確規定了儲備目標和規模。政府儲備加上民間儲備,美、日、德、法的石油儲備量分別相當於本國158天、169天、117天和96點的石油消費。中國正加快戰略石油儲備的立法工作,力爭在幾年之後中國的石油儲備能夠達到180天的安全消費量。

石油與國際政治
從近幾十年來國際關系的現實可以看到,石油資源和水資源是國家間發生戰爭和沖突的主要因素,特別是謀求對石油資源的控製成為國際斗爭的焦點之一。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巴以沖突,非洲一些國家的內戰、日本阻撓中俄「安大線」石油管道項目,以及涉及中國主權的南沙群島問題等,其背後都存在著深刻的資源因素。過去半個世紀中,僅僅由水引發的沖突就達到500多起,其中20餘起演變為武裝沖突。隨著石油和水資源的日益緊缺,能源對經濟發展的制約作用將更加突出,以各種形式出現的全球能源爭奪戰也將愈演愈烈。
國際石油市場新動態
(摘自環球時報2004年12月29日第915期)
● 國際油價大幅上漲
2004年,國際油價一路走高,引起世界各國普遍關注。今年1月初,紐約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貨價格為每桶32美元左右,而到了10月25日,國際原油期貨價格居然達到了每桶55.67美元,漲幅達73%!
原油價格居高不下,給世界經濟發展前景蒙上了一層陰影。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算,油價每上漲5美元,將是全球經濟增長率下降約0.3百分點。高油價給消費者帶來了影響,是家庭能源支出增加,不得不削減其他開支。油價持續上揚還使得企業成本上升,盈利空間縮小,尤其是航空、汽車等領域的企業,日子更加難過。在居高不下的有油價面前,盡管亞洲經濟增長沒有明顯的減緩,但由此帶來的通貨膨脹壓力已顯而易見,亞洲經濟潛伏著滯脹的危險。
● 尤科斯公司解體
2004年7月,俄羅斯第二大石油公司尤科斯公司拖欠稅款按進入司法程序。迄今為止,俄稅務部門要求尤科斯公司償還的稅款已超過了275億美元,該公司目前只償還了39億美元。
由於事關國際石油市場的安全和利益,如何解決尤科斯的巨額債務成了世界關注的焦點。是2月19日喜,鮮為人知的神秘買家貝加爾金融集團以2,607.5億盧布(約合93億美元)拍得尤科斯「王冠上的明珠」——尤甘斯克石油天然氣公司76.79%的股份,引起外界一片愕然。之後僅3天,國有的俄羅斯石油公司就被證實為尤甘斯克的真正買家。俄專家認為,由於尤科斯公司解體及尤甘斯克石油天然氣公司國有化,俄羅斯政府重新恢復了因蘇聯解體和國有企業民營化而喪失的對石油天然氣領域的管理能力。

世界石油市場現狀綜合分析
從石油資源的供求分布來看,「不平衡」一詞可點破其中的根本特徵。也正是由於這種不平衡,才從根本上導致了國際上各種因石油問題而產生的糾紛甚至是戰爭。
因石油問題而引起的戰爭和地區紛爭愈來愈多,如美國借口伊拉克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而對伊發動軍事行動,就是一個明證。
由地區紛爭與戰爭引起油價波動的幅度不斷變大。歷史上曾於2004年10月22日達到油價(輕質低硫原油)每桶55.17美元的最高點。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石油資源不斷走向枯竭,幾十年後,使用石油將成為歷史。今後國際石油市場將充滿更多的變數。
參考資料:《當代經濟與政治》 華文出版社 《環球時報》2004年 若干期

㈢ 被美國禁運後,俄羅斯石油都去哪了

俄羅斯的石油被美國限制運輸以後,俄羅斯的石油都跑到了中國和朝鮮這兩個國家去了。根據國際媒體報道,俄羅斯出口歐洲的石油線路已經受到其他國家的限制,而俄羅斯為了尋求更大的合作與發展,所以向中國和朝鮮這兩個國家出口了大量石油。
要知道俄羅斯本身就是一個能源大國,擁有的礦產資源是非常豐富的,因為美國為了實現自己國家的貿易主義,所以對俄羅斯的石油出口量進行了一定的限制,在這種情況下俄羅斯一旦石油出口量變少,那麼勢必會對國內的經濟造成很大的影響。然而中國和朝鮮與俄羅斯有著很好的貿易關系,所以中國和朝鮮這兩個國家大量采購了俄羅斯的石油,所以很多人就會發現國內的成品油價格正在下降,就是因為中國采購了大量的俄羅斯石油,從而減緩了國內油價的壓力。

㈣ 全球重大的石油泄漏事件

2006年3月10日在美國阿拉斯加該州北部普拉德霍海灣地區發生一起重大石油泄漏事故,超過1000噸(共6357桶)原油從輸油管中泄漏並污染了附近約84畝的苔原地帶。這次事故造成了大批周圍海洋生物及海洋大批死亡,附近的漁業損失近千萬美元。同時油輪失事和海上油田井噴等事故也是海洋石油污染的重要源頭。近20年來,已發生多起超級油輪事故,如1967年3月"托利卡尼翁"號油輪在英吉利海峽觸礁失事是一起嚴重的海洋石油污染事故。該輪觸礁後,10天內所載的11.8萬噸原油除一小部分在轟炸沉船時燃燒掉外,其餘全部流入海中,近140千米的海岸受到嚴重污染。受污海域有25000多隻海鳥死亡,50%~90%的鯡魚卵不能孵化,幼魚也瀕於絕跡。

1978年超級油輪"阿莫戈·卡迪茲"號在法國西北部布列塔尼半島布列斯特海灣觸礁,22萬噸原油全部泄入海中。

直至目前,最嚴重的海上油田井噴事故是墨西哥灣「Ixtoc-I」油井井噴,該井1979年6月發生井噴,一直到1980年3月24日才封住,共漏出原油47.6萬噸,使墨西哥灣部分水域受到嚴重污染。
1999年12月,在馬爾他注冊的"埃里卡"號油輪在法國西北部海域因遭遇風暴而斷裂沉沒。2萬多噸重油瀉入海中,導致該地區400多千米的海岸線受到污染,是法國遭遇的最嚴重泄漏石油污染海域事件。
在巴哈馬群島注冊的"威望號"油輪11月13日在西班牙西北部加利西亞省海域擱淺後船體破裂,造成西班牙西北部海域嚴重污染。

2005年7月6日,一艘油輪與瓦爾河築堤相撞,造成30多噸石油泄漏。

2007年11月10日晚,亞速海和黑海突起風暴,結果發生了創紀錄的集體海難,共有7艘船沉沒或擱淺。第一起海難發生在11日凌晨,裝載4700噸燃油的 「伏爾加石油139」號油輪斷為兩截,致2000 噸燃油流入海中。另一艘裝燃油的「伏爾加石油123」號油輪船體出現裂縫,幸虧被及時拖入港口,沒有造成另一起泄漏事故。俄羅斯南部克拉斯諾達爾邊疆區靠近燃油泄漏事故發生地的海岸上,大約3萬只鳥死亡,近4萬只鳥被困在油污中。克拉斯諾達爾邊疆區行政長官說:"漏油污染破壞巨大,損失還無法估算,這就是一場生態災難。"

2009年3月11日一艘貨輪在澳大利亞昆士蘭州附近海域遭遇風暴,導致燃油泄漏,船上搭載的部分裝有化學品的集裝箱落入海中,造成澳大利亞東北部數十個觀光海灘被污染,周圍養蝦場均受不同程度污染。

2009年9月15日,因受台風"巨爵"襲擊,一艘巴拿馬籍集裝箱船在中國珠海高欄島水域擱淺,根據船方自報泄漏燃油50噸。事發海域被迫封閉,數千條漁船受影響。

石油污染對海洋環境、海洋生物危害極大,石油在海面上形成的油膜能阻礙大氣與海水的交換;影響海面對電磁輻射的吸收、傳遞和反射;還會讓風光綺麗的海濱沙灘滿目瘡痍,大煞風景。油膜減弱了太陽輻射進海水的能量,影響海洋植物的光合作用。被油膜玷污皮毛的海獸和海鳥,將失去保溫、游泳、飛行的能力。石油還對海洋生物產生危害,它破壞細胞膜的正常結構和透性,干擾生物體的酶系,進而影響生物體正常的生理、生化過程。

很難找的啊,求採納。

㈤ 世界各地近五年之內全部的石油泄漏事件有哪些

以下是最近40年來全球嚴重石油泄漏事件:

1967年3月,賴比瑞亞油輪「托雷峽谷」號在英國錫利群島附近海域沉沒,12萬噸原油傾入大海,浮油漂至法國海岸。

1978年3月,賴比瑞亞油輪「阿莫科·加的斯」號在法國西部布列塔尼附近海域沉沒,23萬噸原油泄漏,沿海400公里區域受到污染。

1979年6月,墨西哥灣一處油井發生爆炸,100萬噸石油流入墨西哥灣,產生大面積浮油。

1989年3月,美國埃克森公司「瓦爾德斯」號油輪在阿拉斯加州威廉王子灣擱淺,泄漏5萬噸原油。沿海1300公里區域受到污染,當地鮭魚和鯡魚近於滅絕,數十家企業破產或瀕臨倒閉。這是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海洋污染事故。

1991年1月,海灣戰爭期間,伊拉克軍隊撤出科威特前點燃科威特境內油井,多達100萬噸石油泄漏,污染沙烏地阿拉伯西北部沿海500公里區域。

1992年12月,希臘油輪「愛琴海」號在西班牙西北部拉科魯尼亞港附近觸礁擱淺,後在狂風巨浪沖擊下斷為兩截,至少6萬多噸原油泄漏,污染加利西亞沿岸200公里區域。

1996年2月,賴比瑞亞油輪「海上女王」號在英國西部威爾士聖安角附近觸礁,14.7萬噸原油泄漏,致死超過2.5萬只水鳥。
1999年12月,馬爾他籍油輪「埃里卡」號在法國西北部海域遭遇風暴,斷裂沉沒,泄漏1萬多噸重油,沿海400公里區域受到污染。

2002年11月,賴比瑞亞籍油輪「威望」號在西班牙西北部海域解體沉沒,至少6.3萬噸重油泄漏。法國、西班牙及葡萄牙共計數千公裏海岸受污染,數萬只海鳥死亡。

2007年11月,裝載4700噸重油的俄羅斯油輪「伏爾加石油139」號在刻赤海峽遭遇狂風,解體沉沒,3000多噸重油泄漏,致出事海域遭嚴重污染。

㈥ 世界上的海洋石油泄漏事件有哪些

1.阿瑪斯號貨輪油污事件,發生於2001年1月的公害事件,污染范圍位於台灣墾丁國家公園境內的龍坑生態保護區。事件為保護區的生態帶來浩劫。2003年,環保署向挪威法院提出賠償訴訟,這成為台灣首宗跨國訴訟的油污事件。
2001年1月14日,希臘籍三萬五千噸貨輪阿瑪斯號(Amorgos)滿載礦砂,由印度駛往中國大陸,行經台灣南部海域時,阿瑪斯號失去動力。漂流12小時後,當晚20時左右,在墾丁海域擱淺。台灣交通部和國軍搜救中心接報後,立即展開救援行動,於23時將船上25名船員全數救出。1月15日,花蓮港務局成立「災害處理中心」,准備防止漏油的相關措施,並要求船東及保險公司盡快出面處理。18日,阿瑪斯號船身出現破裂情形,並開始漏油;環保署立即依2000年10月通過的《海洋污染防治法》規定,函請花蓮港務局限制所有阿瑪斯號船員出境。
2.阿拉斯加港灣漏油事件發生於1989年3月24日午夜,欲前往加州長灘的埃克森油輪瓦迪茲號在阿拉斯加州威廉王子灣觸礁,導致泄漏了一千一百萬加侖原油。這起事件被認為是當時最嚴重的環境污染事件。
該事故導致威廉王子港的魚和野生動物大量消亡,當地漁民賴以生存的捕魚業亦不復存在。泄漏的原油最後覆蓋了四千多平方公里的海面,埃克森公司說,他們幾乎花費了二十億美元清理水面,並且支付了數以百萬計的賠償金額,這家石油公司至今仍在抗爭法院的賠償裁決。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管理局於2007年發現,威廉王子港海灘下仍然有兩萬五千多加侖的原油殘留。負責監督清理泄油事故的「埃克森瓦迪茲漏油事件信託理事會」報告提到,某些區域仍有泄油留下的有毒物質。根據環保報告,部分野生動物回到該地,但是大部分漁民已經遷往別處或另尋謀生途徑。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說,他們已經清除了漏油,並且自稱是個優秀的企業公民;惟環保人士說,那裡的海水永遠不可能恢復原樣,而該處的自然環境及野生動植物,甚至是當地居民,仍舊沒有從災難中恢復過來。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甫接任美國聯邦運輸部副部長的趙小蘭女士,於事件發生同年八月親自前往阿拉斯加州,對漏油後續處理進行督導視察。
3.河北精神號溢油事件是一個重大的溢油事件,由一首駁船在韓國忠清南道泰安郡大山港撞到河北精神號(Hebei Spirit)而引起。在韓國當天上午(2007年12月7日)本地時間上午七點半,一首駁船與河北精神號在黃海海面相撞,漏出大約10000噸原油。韓國時報稱它是韓國的最嚴重的漏油事件,超越發生在1995年的溢漏事件。這事件,是埃克森瓦爾迪茲號漏油事件大約三分之一的大小。由於此事件發生在寒冷了冬季,因此最初專家相信溢油的面積不會擴大。然而因為異常的天氣,加上強大的海浪和意料不到的風向,使得漏油的擴展面積蔓延速度超出了原先所預測的,並污染了海岸的蚝田。
4.墨西哥灣漏油事件,又稱英國石油漏油事故,是2010年4月20日發生的一起墨西哥灣外海油污外漏事件。起因是英國石油公司所屬一個名為「深水地平線」(Deepwater Horizon)的外海鑽油平台故障並爆炸,導致了此次漏油事故。爆炸同時導致了11名工作人員死亡及17人受傷。據估計每天平均有12,000到100,000桶原油漏到墨西哥灣,導致至少2,500平方公里的海水被石油覆蓋著。專家們擔心此次漏油會導致一場環境災難影響多種生物。此次漏油還影響了當地的漁業和旅遊業。墨西哥灣漏油事故發生後,漏油事故附近大范圍的水質受到污染,不少魚類,鳥類,海洋生物以至植物都受到嚴重的影響,如患病及死亡等。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和阿拉巴馬州的漁業進入災難狀態,過半數受訪者,不滿意總統奧巴馬處理今次事故的表現。有官員指,至今墨西哥灣沿岸有超過300隻海鳥因為油污死亡[2]。美國總統奧巴馬表示墨西哥灣漏油的影響如同911恐怖襲擊。美國政府的在11月份的調查報告指出有6,104隻鳥類,609隻海龜,100隻海豚在內的哺乳動物死亡,這個數字可能包括了死於自然原因的動物,所有因深海漏油而死亡的數據斷定尚待時日。
英國石油公司打造了一個4層樓高的巨型「金鍾罩」希望能降到1500米的海底,把漏油的地方罩住,讓原油保留在金鍾罩里,然後再抽回海面上接應的油輪,但深海水溫太低,金鍾罩內部累積了大量的冰晶,中途就無法正常運作,這項計劃宣告失敗。英國石油公司被美國政府要求成立一個200億美金的基金來處理這個事故。同年7月,賴比瑞亞籍的台灣除油船鯨魚號(A Whale)抵達墨西哥灣,在測試成功後投入海水油污清除作業[5],但因除油效果不佳,退出除油作業。漏油後數月內,海水中高濃度甲烷被快速繁殖的深海嗜甲烷菌所吞滅,甲烷迅速地回歸正常值。
5.2011年6月期間中海油渤海灣一油田發生漏油事故,這是中海油與美國康菲公司的合作項目。康菲公司負責宣傳的人士表示,康菲是作業方。
據悉,渤海灣是中海油的主產區,根據2011年一季度中海油季報,來自渤海灣的石油以及石油液體產量佔到總產量比例超過57%,天然氣產量超過12%。[1]
2011年7月5日下午,中國國家海洋局在北京通報了中海油和康菲石油中國有限公司渤海灣漏油事件初步結果,並首次公布此次蓬萊19-3油田漏油事故的相關畫面。
2011年 6月30日,中海油和國家海洋局內部人士證實了漏油這一消息。不過,目前中海油和康菲石油官方均未作出回應。國家海洋局介入調查。
7月1日 中海油稱渤海原油滲漏點已得到有效控制, 蓬萊19-3油田出現油膜,中海油有關部門回應。
7月2日 國家海洋局方面告訴記者,將在7月5日公布渤海油田漏油的調查情況。昨晚,記者得到的消息是,這一漏油事件中原油滲漏點已得到有效控制,油膜回收工作基本完成。
7月3日 據中海油內部人士今天(7月3日)透露,中海油渤海灣一油田發生漏油事故已基本處理完畢,由於泄露范圍比較小,只涉及200平米左右,對事故海域及相關環境影響較小。
7月4日 中海油漏油事故披露不全,一直未對對溢油數量、原因等仍未有說法,而且中海油披露的漏油麵積和其他途徑披露的相差也較大。有專家稱,可能情況比較嚴重。
7月5日 國家海洋局通報中海油漏油情況稱已得到有效控制,漏油致840平方公裏海域水質被污染,對周邊海域造成危害,目前已對涉事公司立案。
針對中海油蓬萊19-3油田漏油事故,2011年7月5日下午14時,國家海洋局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了中海油渤海油田漏油事故的調查情況。據國家海洋局海洋環境保護司司長李曉明介紹,發生事故的B平台早在6月4日已經開始少量溢油。油田單日溢油最大分布面積158平方公里,目前已使周圍海域840平方公里的1類水質海水目前下降到了劣4類。
此前媒體報道,漏油事故從6月17日開始。但根據發布會上的情況介紹,早在6月4日便已開始少量溢油。國家海洋局海洋環境保護司司長李曉明稱,此次發生泄露的有兩個平台,B平台和C平台。6月4日,北海分局接到中海油合作夥伴康菲石油公司報告,稱發現海底溢油點,在蓬萊19-3油田海面發現少量油膜帶,隨即命該公司開展自查。
而後,6月17日上午,C平台發生小型井底事故。康菲石油當日停止所有平台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