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因為石油而亡國美國為什麼能用石油搞垮蘇聯
1991年,牢不可破的聯盟在一夜之間分崩離析,蘇聯解體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統治者成功的將蘇聯拆散。雖然目前俄羅斯仍然在正面硬剛西方陣營,但是和蘇聯時期相比,俄羅斯已經完全沒有那種震懾力了。如果說蘇聯是全面壓制歐洲,那麼俄羅斯就是全面被歐洲壓制。蘇聯時期的軍事力量非常強大,那麼是如何被美國解體呢?我個人認為主要的原因是美國聯合沙特對石油進行炒作,控制油價。
- 3、蘇聯解體的另一個因素就是美國開始了對蘇聯的軍備競賽。
本身的經濟狀況不好,美國還推出了星球大戰計劃,意圖對蘇聯形成壓制性的技術優勢。蘇聯自然不可能坐以待斃,只能拼了命的氪金。但是和土豪美帝相比,蘇聯的錢包劣勢還是挺大的。同時阿富汗地區也在給蘇聯持續放血,就這樣,曾經平推德軍的蘇聯。最終轟然解體,而那句牢不可破的聯盟,此時也基本上成為了笑話。
Ⅱ 曾經的世界第一石油出口國蘇聯,是如何被瓦解
說起沙特這個國家,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這是一個石油富國。說的沒錯,沙特確實是世界聞名的石油富國。但這僅僅是幾十年的歷史而已,有人說過一句話「如果西亞各國沒有石油,那和非洲也沒什麼區別。」這句話雖然偏頗,但也基本就是這樣。很多人不知道,蘇聯曾經是世界第一石油出口國,同樣是出口石油,為何蘇聯始終玩不過沙特。
一、石油資源大規模使用於一戰,當時沙特各國沒有優勢
其實石油這個東西,古人們很早之前就發現了,只是感覺當時沒用而已。例如宋朝的沈括就曾經發現了石油,可是當時的大宋王朝一點也不需要石油。西方各國也差不多,雖然西方各國探險家也曾發現石油。但是在以煤炭為主要資源的時代,石油的地位很低。直到內燃機的出現,石油才開始成為主要資源。不過這也需要一個過程,在石油尚未大規模推廣之前。沙特等國家雖然儲藏著大量的石油資源,但這些國家的生活水平當真不比非洲強多少。在一戰的過程中,大量新式武器出現,例如戰機、坦克等等。這些武器通常都以內燃機為驅動,在這樣的情況下,石油的地位開始上升。沙特等石油國的石油基本上抖儲藏在地表很淺的位置,所以開采難度並不大。
在一戰結束以後,蘇聯開始出現。起初蘇聯的石油重心並不在西伯利亞,而是在巴庫地區,當時西伯利亞還沒有發現石油。在二戰的過程中,各國對石油的需求量逐步增大,進而確定了西亞各石油國的地位。西亞各個石油國的石油畢竟都在淺層,開采難度都很小。在二戰結束以後,隨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來臨,西方世界對石油的需求量急速上漲。當時的蘇聯雖然並不缺石油,但也無力對外出口。在50、60年代,西亞各個石油國依靠石油收入,基本上都是土豪國家。變數出現在1973年,就在這一年,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由於同為阿拉伯國家,海灣石油國為了抗議西方各國援助以色列,決定以石油為武器反擊。海灣各國一方面大幅度降低石油產量,另一方面大幅度提高石油價格。就在此時,蘇聯的西伯利亞地區發現了超級油田。
二、蘇聯石油曾經非常暢通,但是價格始終不如沙特
海灣各國降低了石油的產量,但是西方各國對石油的需求不可能急速下降。在這樣的情況下,西方各國必須尋找新的石油供應國。很不幸,它們只能去買蘇聯的石油。蘇聯依靠西伯利亞地區的石油,逐步成為了世界第一石油出口國。依靠充足的石油收入,蘇聯開始與美國全面爭霸,而且處於戰略攻勢。其實蘇聯也並不是沒有問題,蘇聯的糧食一直歉收,蘇聯需要拿出一部分賣石油的錢,轉手去買美國的糧食。請注意,蘇聯石油都在地表深層,開采成本比較高。但在高油價的驅動下,這一切都不是問題。從70年代前期到80年代中期,國際油價一直居高不下。在這一段時間里,蘇聯的國力達到了鼎盛。但是月滿則虧,進入80年代中期後,國際油價開始瘋狂的回落。
由於壓制了石油產量,沙特等石油國的日子也不好過,沙特甚至背負了300多億美元的債務。在80年代中期,沙特與美國達成了一系列協定。由於已經談攏了一切,沙特等石油國開始大幅度提高石油產量。國際油價在1年之內,從每桶80多美元下降到了每桶20多美元。沙特等石油國的石油開采成本低,價格低沒有關系,可是蘇聯石油的開采成本太高,石油價格下跌,這嚴重擠壓了石油帶來的利潤。到了1987年,蘇聯的石油出口甚至出現了賠本的情況。蘇聯的經濟總量只有美國的53%,軍費開支卻是美國的兩倍以上。長期的高額軍費給蘇聯造成了一系列的問題,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失去了石油收入作為支撐。
在漫長的時間里,蘇聯過度依賴重工、軍工的嚴重畸形經濟結構,早已為其發展種下了不良的種子。在國際油價下跌的大背景下,蘇聯人沒有意識到潛在的危機,以至於輕而易舉地被一次油價大跌擊倒,這背後也潛藏著長期以來的執政失誤。
對原油,銅,天然氣等貴金屬投資有興趣卻無從下手或者已經在接觸卻並不理想的朋友,添加麗莎品金微信:473562950,獲取每日投資獲利資訊。行情走勢分析,交易策略指導。
Ⅲ 當年蘇聯最強盛時,蘇美貿易如何
反對樓上張口就來的回答。
冷戰的大部分時期美蘇(北約與華約)之間存在國際貿易。
蘇聯向西方的出口,數量較大的有石油、礦產品、稀有金屬、木材。有少量出口的是樂器、光學儀器等特殊優勢行業產品。
70年代石油危機發生後,蘇聯僅石油殲殲的出口收入就高達150億美元/年,國際油價每上漲1美元,蘇聯每年就會睜蠢多收入10億美元。
由於美國對蘇聯執行高技術工業設氏早沖備的禁運,因此蘇聯從美國及北約國家主要進口糧食、輕工業產品。
Ⅳ 關於二戰蘇聯的石油來源
二戰初期,蘇聯的產油區褲世悔和煉油廠沒有完全喪失胡正,所以需要美國提供的油料很少,而且只需提供原油;
等到莫斯科會戰期間,蘇聯的產油區和煉油廠基本喪失殆盡,油料基本完全依賴美國,這時蘇聯要求美國提供的油料數量很大,而且品種就很細了,比如汽油多少、柴油多少、煤油多少等,因為此返隱時蘇聯已經喪失了石油加工的能力。
Ⅳ 第四次中東戰爭拯救了蘇聯:油價狂漲後,蘇聯石油產量翻了10倍
【蘇聯1982:停滯時代的終結】第02節 1982年1月,在參加完蘇斯洛夫的葬禮之後,病入膏肓只剩8個月生命的勃列日涅夫,在清醒的晨間,回首瞻望舉嘩,他的身邊又還剩下什麼? 新經濟改革,早已段攔「 」安樂死握答胡」,留下一個到處都是暗雷的,千瘡百孔的蘇聯。 一 蘇斯洛夫死了,勃列日涅夫失去了意識形態領域的領袖人物。對於腦瓜子里的東西,連文章都寫不好的勃列日涅夫,一竅不通。 勃列日涅夫只好讓他的圈內人,同樣疾病纏身蘇聯政治局老人基里連科,接替了蘇斯洛夫的工作。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身邊信得過的兄弟們,都是70歲以上的老伙計了。 而在此之前,曾領導了新經濟改革的原蘇聯部長會議主席( *** 總理),蘇聯經濟專家柯西金早在1978年被下課了。他是被認為最有才華的專家型 *** 總理,在1980年12月病逝。 勃列日涅夫失去了經濟領域的領袖人物,只好讓半桶水的圈內人,吉洪諾夫接替。 這兩位巨臂的離去,敲響了勃列日涅夫時代終結的鍾聲。他不可能依靠軍隊和克格勃,維護蘇聯國內龐大復雜的政治、經濟、文化、思想,仍然按照老路穩定的運行下去。 實際上,蘇聯的經濟,已經是江河日下,山雨欲來風滿樓了。 二 蘇聯在1966年,曾經颳起一陣南風的新經濟改革早已在1976年被唾棄。此時蘇聯磨洋工、酗酒、陶工、曠工、毀壞勞動工具和機器的現象,越來越嚴重。這些麻煩,已經造成蘇聯損失了數百萬的工作日。 1980年10月,北方鎳聯合體電解車間在三個班次中,120名工人,故意不從電解槽里收回金屬。數據統計,1979年因為工資、獎勵等問題,工人拒絕上班的事件,大大小小發生了300多次。 1980年,蘇聯中央 *** 不得不下發決議,「 」嚴懲對勞動者的意見、建議、請求莫不關心、拖拉、不予解決的幹部」。 但是,沒用。 這些現象,還在不斷蔓延。以至於後來接手的安德羅波夫,只能通過「 」嚴打」,利用法律手段,來進行道德范疇的戰爭。 蘇聯的經濟增速,實際上從1971年開始,其實就已進入了中低速增長時期,到了1976年以後,基本上就「 」停滯」了。 1971-1975年,GDP增速在3%左右徘徊。到1976-1980年間,蘇聯GDP的增速,只有1%。若不是石油價格在1970年代一路狂飆,蘇聯經濟可能會提前5-10年崩潰。 三 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石油輸出國組織為了 *** 西方國家對以色列的支持,抬升原油價格。原油價格從1973年的3.01美元/桶,漲到了1980年的32美元/桶,翻了10倍。 蘇聯人也不傻,最好賺錢的方式,那就是賣石油,於是大力開發石油。 僅西伯利亞秋明油田的產量,就由1970年的3100萬噸,猛增到1980年的31200萬噸,增長了10倍。天然氣開采量,由95億立方米,猛漲到1560億立方米。 蘇聯人在1974年-1984年的十年裡,僅石油出口,就賺了至少1760億盧布。 但是,石油資源的開發,同樣面臨著衰竭的問題。蘇聯在1976年以後,石油開采量增速開始下滑,到了1982年,日產量由1964年的4000桶,漲到1977年的74萬桶之後,就很難再提高了。 到了1980年代,蘇聯石油美元的紅利,也消耗殆盡。內部經濟停滯,外匯不足,山雨欲來風滿樓。 勃列日涅夫,此時,早已無力綢繆了。他,只能將這個燙手的山芋,留給了他的繼任者。 他心中的接班人,會是誰呢? (未完待續,喜歡就關注哦) 下一節預告:最中意的接班人,卻在車禍中死了 蘇聯解體1991:到底發生了什麼? 參考文獻 《蘇聯興亡史論》 《勃列日涅夫時期的蘇聯》 《蘇俄經濟改革二十講》 《勃列日涅夫時代》 《勃列日涅夫傳》 《勃列日涅夫的十八年》 《勃列日涅夫-克里姆林宮的明爭暗鬥》 {!-- PGC_COLUMN --}
Ⅵ 鼎盛時期的蘇聯有多強大
蘇聯,人們都不會陌生。這個曾經盛極一時的紅色帝國,在世界近現代史上留下了濃濃的一筆。二戰結束後,蘇聯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強國,和美國爭霸長達數十年之久。在70年代巔峰時期,蘇聯一度在戰略態勢上壓倒了美國,迫使美國不得不採取戰略守勢,整個歐洲都在蘇聯鋼鐵洪流面前顫抖。那麼鼎盛時期的蘇聯有多強大?
從勢力范圍來看,波蘭、東德、捷克、匈牙利、古巴等數十個國家都倒向蘇聯,蘇聯在越南、古巴等地擁有數量眾多的海外軍事基地和港口。蘇聯一直在世界各地興風作浪,1968年蘇聯出兵捷克斯洛伐克、1980年入侵阿富汗,連美國都拿他沒辦法。美國及北約依靠強大的國力花了幾十年時間,和中國聯手才拖垮了蘇聯。否則,蘇聯到現在仍然是世界的一霸。
Ⅶ 俄羅斯每年賣石油幾萬億,為何卻還不是發達國家
從世界歷史來看,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差距那是很大的,很多國家基礎條件差,歷經艱辛發展,也很難有大的進步,但是有的國家基本上躺著就能賺錢,光是賣自然資源就能過上土豪生活,最典型的中東石油富國,每年賣石油都足夠讓百姓富裕發達的。但是對於有些國家來說,雖然資源很值錢,但是錢都很難體現在百姓收入和國家發達上面,最典型伊朗每年買石油幾千億,但是百姓還是那麼窮。而還有就是俄羅斯,俄羅斯每年石油收益多達幾萬億,但是卻無法成為一個發達國家呢?原因主要是三點。
從世界范圍內來看,俄羅斯絕對是世界資源寶庫,俄羅斯整個國家,到處都是資源。擁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鐵礦,煤礦,森林等資源,資源的總價值位居世界第一位,多達幾十萬億美元,足足夠俄羅斯人享用不盡了。
而在世界范圍內,很多國家,因為靠著資源的豐富,成為發達國家。如挪威,靠賣石油天然氣,國家非常發達,還有盧森堡,靠賣鐵礦資源,也成為最發達國家之一……但是俄羅斯可以說那是資源價值最多,國家發展最具潛力的國家了。不說其他資源,俄羅斯光是石油資源的出賣,現在每天的量多達1000萬桶,一個月保守都是3億桶,一年起碼是36億桶。
而現在按照石油的價格,多達140多美元一桶,那麼俄羅斯一年光是石油收益,多達5000多億美元,約合人民幣那是3萬多億,可以說是個天文數字。這還沒有加上天然氣等資源,所以這么龐大的錢,俄羅斯如果用來發展經濟,發展生產,那麼俄羅斯本身就擁有很深的基礎,一定是非常容易就成為發達的國家。
如果分給百姓,那麼俄羅斯立刻就是富得流油,所以潛力那是無限的。俄羅斯雖然每年這么多的石油收益,但是到現在為何不但沒有發達,反而還是很窮呢?這個錢都到哪裡去了?其實原因很簡單,主要是三點。
第一,填窟窿。
在蘇聯解體的時候,蘇聯那是因為債務給壓垮的才解體的,而在蘇聯解體分家的時候,俄羅斯那是繼承了最大的權力,包括核武器和常任理事國的地位,但是也自然繼承了蘇聯的全部債務。
而解體後,俄羅斯又歷經長達10年的國內混亂,車臣戰爭,休克療法等,又是欠了一 *** 債,整個窟窿非常大。所以俄羅斯的錢還要去填補窟窿,在1998年5、6月的時候,俄羅斯內債和外債余額已經高達2000億美元,這在當時就是天文數字。而到2017年,俄羅斯在蘇聯時期欠的債務才還完,所以石油收益要用來還債。
第二,軍事的花銷。
俄羅斯是世界第二大強國,擁有世界第二的軍事力量,以及龐大的核武庫。所以光是軍事維護的成本就是十分巨大,而且每年還需要采購新的裝備,還需要進行武器的研製。更加花錢的是,俄羅斯的對外戰爭,如喬治亞戰爭,烏克蘭戰爭,敘利亞戰爭等,都需要大量花錢。
而光是敘利亞戰爭,俄羅斯就花掉了50多億美元,這個錢那是十分的龐大的。所以在極端的軍事花銷下,石油收益大部分用在了這里,而且為了提升俄羅斯的實力,俄羅斯還不得不加大在軍事上的花費,以維持軍力。
第三,長期的制裁。
蘇聯解體後,西方繼續圍堵俄羅斯,而且因為烏克蘭戰爭,所以對俄羅斯還加大了制裁。而在制裁之下,俄羅斯工業和經濟下滑一度達到40%,所以損失巨大。因此,俄羅斯即使石油收益很大,但是因為經濟的倒退,整個工業不但不能發展,反而越來越不行。
所以即使有那麼多錢,也用不到經濟發展,用不到百姓身上,而石油收益絕大部分用來還債,用於軍事,用於填經濟窟窿了。俄羅斯那麼龐大的石油收益能用在經濟發展的很少,所以跟伊朗一樣,很難發達,很難有錢,所以只能是受窮了。
參考文獻:《俄羅斯史》。
Ⅷ 二戰前哪個國家是石油主產國
無論二戰前後,首當其沖的都是美國。
美國1930年的石油產量就達12311.7萬噸(同期蘇聯的石油產量為1850萬噸),到了1940年,美國石油產量為20591萬噸,1941年的石油產量為19235萬噸,絕對是世界第一!
其次是蘇聯。
蘇聯1941年石油產量為3300萬噸,1942年的石油產量為2200萬噸,排第二。但蘇聯當時的煉油能力略有不足。
再次是英國。
數據暫缺,但來源多為其殖民地開采。
Ⅸ 當初蘇聯的工業那麼強大,為什麼後期俄羅斯要靠賣石油度日
曾經實力非同一般的蘇聯過於在意軍事和重工業發展,導致輕工業、農業以及人口增長緩慢,最後導致蘇聯後期以及俄羅斯依靠賣石油度日的局面。現在許多人對於蘇聯輝煌的過往並不熟悉,在過去蘇聯的軍事能力非常強,以至於讓蠢蠢欲動的美國都不敢動一絲一毫可見能力不可小覷。
一、當初的蘇聯工業非常強,成為全球軍事化強國
蘇聯曾經是世界霸主之一,無論是軍事還是工業實力都非常強,是可以跟美國媲美的超級大國。在沙俄時期,蘇聯掠奪了許多領土,成為了當時全球面積最大的國家,具有非常強的軍事潛力。作為二戰時期最大的戰勝國之一,僅次於美國取得了戰後的紅利,於是蘇聯著力發展重工業發展,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迅速的成為了與美國實力不相上下的國家,特別是在軍事能力上更勝於美國。
總結
因為沒有輕工業的發展,整個國務無法增長,越是依靠賣資源渡日,工業化越難以實現,資源賣不出一個強國也無法令國家強大。因此一個國家的強大不僅僅只是依靠軍事的強大,還要依靠許多方面,輕工業的發展、人才的儲備、民心所向、科技的進步等等因素。
Ⅹ 曾經的蘇聯到底有多強大
當時的 蘇聯 總面積達兩千二百四游並十萬平方公里,覆蓋六分之一的地球陸地。是日本國土面積的五十八倍,美國的兩倍多,自一九二二年成立至一九九一年解體,僅僅存在近七十年的時間卻使得同時期歐亞大陸的諸多國家無時無刻不處在一種戰戰兢兢、極度惶恐的氛圍下,它是自美國誕生以來第一個畏懼過的國家,美國總統里根曾說,如果這個國家一九八一年向我們發起進攻,美國將無力抵抗。
要知道,美國過去曾面對過幾乎戰無不勝的納粹德國本土,也曾經遭受日本的導彈襲擊,但美國彷彿從沒將他們看在眼裡更談不上懼怕。而面對 歷史 的蘇聯,美國卻表現得十分緊張和無措。從現在來看,縱使俄羅斯的實力現在已經無法跟美國相提並論,美國人卻仍然將其視為威脅最大的對手就模消如同三體裡面說的,在宇宙中最高的敬意是趕盡殺絕。對於一旦真正爆發戰爭,蘇聯人可能只需要一個月就可以打到法國的大西洋岸邊。以上種種皆表現了蘇聯的強大威懾力與破壞力,令他國聞之色變。
轟然倒下的蘇聯,具體是有哪些過人之處?
二戰時,蘇聯打垮了不可一世的德國法西斯,將紅旗插上柏林帝國大廈,解放了半個歐洲的人民。
二戰後蘇聯整體國力快速發展,具體成就可以自其成立以來,從軍事、 科技 、經濟等方面來闡述,可能不是特別全面,但足以能了解其變態與可怕之處,令人膽寒的軍事力量。
蘇聯武裝力量的總兵力巔峰時期達到五百一十三萬人,此數據還不包括邊防軍和內務部隊,各項裝備達到令人瞠目結舌的程度。上世紀八十年代,蘇聯陸軍最多時擁有六萬多輛坦克,相當於世界上其餘國家的總和。七萬輛裝旦磨知甲運兵車兩萬多輛,步兵戰車三千五百多輛,裝甲偵察車四萬多門,火炮四千三百架。直升機戰役戰術導彈一千五百餘部。
蘇聯陸軍被外界譽為鋼鐵洪流,其實力世界第一,當之無愧。抹平歐洲也並非紙上談兵。蘇聯海軍當時擁有約兩千餘艘艦艇,其中航空母艦就有七艘。
一九八零年建造的台風級核潛艇排水量為兩萬五千噸,艇長一百七十米,寬二十五米,再有二十枚射程為八千公里的潛射彈道飛彈比美國三叉戟核潛艇大兩倍,是世界上最大的核潛艇。
蘇聯空軍當時擁有近萬架各類飛機,其中有七百五十二架遠程轟炸機,五千二百架殲擊機、六百二十架運輸機和兩百架直升機,防空軍擁有一千三百架各型殲擊機、九千六百部防空導彈發射架,七千部雷達、一百部反彈道導彈發射架、一千四百枚洲際導彈戰略作戰飛機一千七百架,規模為世界第一。
此外,在各種飛機的製造上,蘇聯也是創造了豎向第一,包括最大的飛機安—225,最大起飛重量六百四十噸貨倉可裝載二百五十噸貨物,是美國C—5銀河運輸機的兩倍。
在核武器方面,蘇聯巔峰期擁有足夠摧毀地球數遍的四點五萬枚核彈,爆炸總當量為一百億噸,而同期的美國僅有三點三萬枚,這也是其他國家最畏懼蘇聯的地方。
此外,蘇聯在軍備生產能力上也是世界第一,每年可生產三千輛主戰坦克、五千輛裝甲車、十艘潛艇、七十艘水面艦艇此項能力在當時更是其他國家難以望其項背的。
蘇聯風頭正浸蝕歐洲,有戰略家曾說,如果蘇聯軍隊星期天開始進攻歐洲,星期一就能佔領德國慕尼黑,星期三就能佔領法國巴黎。星期五就能佔領西班牙馬德里和希臘雅典,不等美國盟軍從大洋彼岸趕來。一周就淪陷在蘇聯手中。
蘇聯傲視群雄的 科技 成果
冷戰時期,蘇聯的航天事業規模宏大,發射頻繁,從人造地球衛星、載人飛船、航天站到空間探測器全面發展。
一九五七至一九八四年間,共發射各類航天器兩千零一十一個,居世界首位。
一九五八至一九八四年間,蘇聯共發射人造地球衛星一千八百九十一顆。
一九五九年,蘇聯便開始了探月工程。一九五九年一月,月球一號成為第一顆人造行星,同年九月月球二號。
成為第一顆在月球表面硬著陸的探測器。同年十月,月球三號拍攝並傳回二十九張月球照片。人類 歷史 上第一次看到月球背面,隨後月球九號第一顆在月球表面軟著陸的探測器,月球十號成為第一個環繞月球的飛行器。月球十四號環繞月球探測,月球十六號第一個在月球上自動取樣並送回地球的探測器。
一九六一年,東方一號尤里加加林成為人類 歷史 上第一個進入太空的蘇聯宇航員。一九六三年,捷列什科娃駕駛宇宙飛船東方六號升空,成為 歷史 上第一個女航天員。
一九七一年,蘇聯人發射升空了人類 歷史 上首個太空空間站。
此後,他們一共建設了八座空間站,分別是:禮炮一至七號空間站,和平號國際空間站。另外還有一點不太為人所知的是一九三五年是前蘇聯造出世界第一台單反相機。一三五單鏡頭反光相機。
蘇聯曾一度是世界上最大的產油國。在七十年代靠賣石油,蘇聯經濟增長速度飛快,國力走向了巔峰。鼎盛時期的蘇聯經濟總量接近七千億美元,是美國的百分之六十到七十。
其財政收入和軍費開支與美國不相上下。一九七八年,蘇聯的鋼鐵產量達到一點五億噸,比當時的美國多了一半。石油產量為六億噸,是美國的一點四倍。天然氣產量為四千億立方米,水泥產量為一萬兩千五百萬噸,是美國的一點六倍。紡織品產量為七十一億平米,是美國的一點八倍。收割機產量為十一萬台,是美國的三點六倍等等。
但由於其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和過度發展重工業的原因,促使重心偏移,產業失衡,忽略了輕工業和農業的發展,導致其經濟在後期出現一系列問題,其實若單論蘇聯時期所達到的各項成就遠不止以上。講到的這些,在國際關系長期處於劍拔駑張的數年裡,蘇聯在多個領域依然獲得了十多個諾貝爾獎,為科學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雖然因為多方面原因,蘇聯最終走向解體但提起蘇聯俄羅斯總統普京有一句流傳甚廣的話, 不懷念蘇聯的人,沒有良心。想回到蘇聯的人沒有腦子。
這一方面表示出了蘇聯時期是一個建有完善 社會 保障制度的 社會 ,一個真正屬於勞動者的國度,沒有階級差別,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們安居樂業,幸福指數普遍較高。另一方面則表示出由於決策者的偏執,將大量的金錢和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與對手的軍備競賽中最終導致經濟下滑、日用品短缺等多種問題,使得民眾的日常生活受到極大影響,逐漸成為一個畸形的 社會 。
有學者曾說, 歷史 並沒有真正的科學價值,它的唯一目的乃是教育別人。
歷史 的車輪滾滾向前,蘇聯早已成為過往,但在他的身上,我們卻能收獲啟迪與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