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伊朗石油危機是怎麼爆發的
擴展閱讀
什麼是石油禁止行為 2025-07-09 12:05:15
殖民時代怎麼加資源 2025-07-09 11:39:40

伊朗石油危機是怎麼爆發的

發布時間: 2023-03-13 19:58:23

Ⅰ 能源危機的原因

能源危機是指因為能源供應短缺或是價格上漲而影響經濟。這通常涉及到石油、電力或其他自然資源的短缺。能源危機通常會造成經濟衰退。從消費者的觀點,汽車或其他交通工具所使用的石油產品價格的上漲降低了消費者的信心和增加了他們的開銷。

1. 經濟影響

市場經濟的能源價格是受供需關系的影響,而供需關系中的供或需改變都可以導致能源價格的突然變化。

雖然一些能源危機是由於市場應對短缺的價格調節而產生,但在某些情況下,危機可能是市場的流通不暢通、缺乏自由市場而導致。一些經濟學家的觀點認為價格控制是1973年的能源危機的重要因素。

1.1 石油供應

石油的供應大致上由一些擁有大量石油儲藏的國家所控制,包括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沙烏地阿拉伯、挪威、科威特和委內瑞拉。

主要的產油國成立了石油輸出國組織(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簡稱OPEC)。OPEC控制了全球石油出口的大部分產量,對世界油價具有強大的杠桿作用。如果OPEC決定減少成員國的出口配額,油價就會由於供給減少而上漲,同樣OPEC也可以通過增加石油生產來降低油價。影響OPEC實行這些政策的動機源於成員國各自的利益。

不過OPEC的行動仍受到一定限制。如果OPEC把油價抬得過高,那麼一些原本無利可圖生產規模也較小的資源如瀝青砂,將變得有利可圖而搶占石油的市場。除此之外,為了抬高油價而過分的限制產油國的石油出口也會對這些國家的石油生產商產生反作用。

1.2 石油需求

石油的各種用途中,目前最主要的需求來自於煉油廠的商業用途∶提供取暖和交通運輸。石油需要經常和北半球的季節交替相適應,冬季由於需要大量的取暖用油,所以需求量就很大。事實上,僅美國就佔了全球60%的石油消費,在北美如果某個冬季特別寒冷就會嚴重地影響到全球油價。

2. 歷史上的能源危機

1973年能源危機 - 原因∶石油輸出的主要力量為阿拉伯國家,他們因不滿西方國家支持以色列而採取石油禁運。

1979年能源危機 - 原因∶伊朗革命爆發。

1990年石油價格暴漲 - 原因∶波斯灣戰爭。

加州電力危機 - 原因∶ 電力管制政策失敗,加上供給小於需求。

英國石油抗議活動 - 原因∶英國油稅已高居不下,而原油價格卻又上揚。

與2005石油價格上揚 - 原因∶供需關系失調。

3. 油產國宣稱儲藏量是否屬實

1985年OPEC產油國調整對儲藏量的估計。雖然那一段時間沒有發現大規模的新油田,那些國家大幅度的提高了儲藏量的估計。一部分專家認為,這些數據有刻意高估的嫌疑,可能OPEC國家的真實儲藏量比其對外宣稱的要少。如果宣告較高的數量,油產國更容易得到外來投資、銀行貸款等。

可疑的石油儲藏量

年 阿布達比 杜拜 伊朗 伊拉克 科威特 沙烏地阿拉伯 委內瑞拉

1980年 28,00 1,40 58,00 31,00 65,40 163,35 17,87

1981年 29,00 1,40 57,50 30,00 65,90 165,00 17,95

1982年 30,60 1,27 57,00 29,70 64,48 164,60 20,30

1983年 30,51 1,44 55,31 41,00 64,23 162,40 21,50

1984年 30,40 1,44 51,00 43,00 63,90 166,00 24,85

1985年 30,50 1,44 48,50 44,50 90,00 169,00 25,85

1986年 31,00 1,40 47,88 44,11 89,77 168,80 25,59

1987年 31,00 1,35 48,80 47,10 91,92 166,57 25,00

1988年 92,21 4,00 92,85 100,00 91,92 166,98 56,30

1989年 92,21 4,00 92,85 100,00 91,92 169,97 58,08

1990年 92,00 4,00 93,00 100,00 95,00 258,00 59,00

1991年 92,00 4,00 93,00 100,00 94,00 258,00 59,00

1992年 92,00 4,00 93,00 100,00 94,00 258,00 62.70

2004年 92,00 4,00 132,00 115,00 99,00 259,00 78,00

從以上表格可以看出,按石油出產國的說法,年年新發現的石油礦床能夠幾乎完全代替所出產的石油∶儲藏量一直很穩定,沒有起伏。例如,如果沒有新的發現,沙烏地阿拉伯每年出產300億桶,儲藏量也應該跟著減少。(除非這些國家沒有把過去出產的石油從所宣稱的儲藏量扣掉)

4. 未來可替代的能源

很多學者認為世界能源危機的主要原因是石油價格過於便宜,以致於使世界對其產生了過度的依賴性而迅速消耗殆盡,他們主張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增加研究經費用於對能源/燃料替代用品的研究,目前主要的替代能源有∶燃料電池、甲醇、生物能、太陽能、潮汐能和風能等。但是迄今為止只有水力發電和核能有明顯的功效。(參看未來能源開發)。

與此同時,一些組織例如羅馬俱樂部(The Club of Rome)原本悲觀的預計世界的石油在20世紀末會用畢,並未變成現實,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新技術的發展使石油的開采變得更有效率。

20世紀50年代以後,由於石油危機的爆發,對世界經濟造成巨大影響,國際輿論開始關注起世界「能源危機」問題。許多人甚至預言:世界石油資源將要枯竭,能源危機將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不作出重大努力去利用和開發各種能源資源,那麼人類在不久的未來將會面臨能源短缺的嚴重問題。

世界能源危機是人為造成的能源短缺。石油資源將會在一代人的時間內枯竭。它的蘊藏量不是無限的,容易開采和利用的儲量已經不多,剩餘儲量的開發難度越來越大,到一定限度就會失去繼續開採的價值。在世界能源消費以石油為主導的條件下,如果能源消費結構不改變,就會發生能源危機。煤炭資源雖比石油多,但也不是取之不盡的。代替石油的其他能源資源,除了煤炭之外,能夠大規模利用的還很少。太陽能雖然用之不竭,但代價太高,並且在一代人的時間里不可能迅速發展和廣泛使用。其他新能源也如是。因此,人類必須估計到,非再生礦物能源資源枯竭可能帶來的危機,從而將注意力轉移到新的能源結構上,盡早探索、研究開發利用新能源資源。否則,就可能因為向大自然索取過多而造成嚴重的後果,以至使人類自身的生存受到威脅。

Ⅱ 石油危機產生的原因

石油危機為世界經濟或各國經濟受到石油價格的變化,所產生的經濟危機。1960年12月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成立,主要成員包括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和南美洲的委內瑞拉等國,而石油輸出國組織也成為世界上控制石油價格的關鍵組織。迄今被公認的三次石油危機,分別發生在1973年、1979年和1990年。 世界石油綜合分析 全球三次石油危機 第一次危機(1973年):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為打擊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輸出國組織的阿拉伯成員國當年12月宣布收匯石油標價權,並將其擊沉原油價格從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是油價猛然上漲了兩倍多,從而觸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最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持續三年的石油危機對發達國家的經濟造成了嚴重的沖擊。在這場危機中,美國的工業生產下降了14%,日本的工業生產下降了20%以上,所有的工業化國家的經濟增長都明顯放慢。 第二次危機(1978年):197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國伊朗的政局發生劇烈變化,伊朗親美的溫和派國王巴列維下台,引發第二次石油危機。此時又爆發了兩伊戰爭,全球石油產量受到影響,從每天580萬桶驟降到100萬桶以下。隨著產量的劇減,油價在1979年開始暴漲,從每桶13美元猛增至1980年的34美元。這種狀態持續了半年多,此次危機成為上世紀70年代末西方經濟全面衰退的一個主要原因。 第三次危機(1990年):1990年8月初伊拉克攻佔科威特以後,伊拉克遭受國際經濟制裁,使得伊拉克的原油供應中斷,國際油價因而急升至42美元的高點。美國、英國經濟加速陷入衰退,全球GDP增長率在1991年跌破2%。國際能源機構啟動了緊急計劃,每天將250萬桶的儲備原油投放市場,以沙烏地阿拉伯為首的歐佩克也迅速增加產量,很快穩定了世界石油價格。 此外,2003年國際油價也曾暴漲過,原因是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發生暴力沖突,中東局勢緊張,造成油價暴漲。幾次石油危機對全球經濟造成嚴重沖擊。

Ⅲ 歷史上的石油危機有哪些

一次能源危機是為一種經濟體能源供應的任何中立帶巨大瓶頸(或價格上漲)。通常,能源危機是因石油和電力或其他自然資源短缺。一次性能源危機可能是一次油品危機、石油危機、能源短缺、電力短缺或電力危機。當市場出現壟斷操作時,就可能出現市場的失敗。由於某些工業活動,如工會組織的罷工和政府的禁運等可能會導致危機的發展與擴大。其原因可能是過度消費、基礎設施老化,有時也可能會因煉油和港口設施的短缺而限制了燃料的供應所致。在異常寒冷的冬季,也可能出現緊急情況。管線的故障與其他事故也可能造成能源供應的中斷。在猛烈的暴風雨後,也可能出現能源危機。英國在2005年的石油終端大火和卡特琳娜颶風等事件後很快就出現了能源短缺。恐怖分子和反政府武裝對重要基礎設施的攻擊也都是能源消費者潛在的問題,中東地區連續不斷的罷工也引起全球石油的短缺。政治事件,如由於政變發生而導致的政府變更、個人集權政治的崩潰、軍事佔領、政變等都會造成石油與天然氣生產的中斷並導致供給短缺。
1973年石油危機——起因:為了反對贖罪日戰爭中對以色列支持的西方國家,一些主要的阿拉伯產油國發起的,由歐佩克實施的石油禁運。
1979年的能源危機——起因:伊朗革命。1990年的石油價格突漲——起因:海灣戰爭。
2000—2001年美國加利福尼亞電力危機——起因:撤銷(價格、費用等方面的)管制規定失敗,商業腐敗。
2000年的英國燃料抗議——起因:英國公路用燃料稅收已經相當高和原油價格的暴漲。
北美的天然氣危機。
2004年,阿根廷的能源危機。
朝鮮多年的能源短缺。
辛巴威因為經濟失控而導致多年的能源供應短缺。
2007年,緬甸反政府武裝發動的政治動亂導致全面危機爆發,這也導致能源價格的大幅度上漲。在進入危機延長的階段之前,俄羅斯—烏克蘭的天然氣爭端和俄羅斯—白俄羅斯之間的能源爭端已經解決。

Ⅳ 73年的石油危機是如何引發的經濟危機

1973年,爆發了第四次中東戰爭,阿拉伯國家運用石油武器來對支持以色列的國家實行石油禁運,削減石油產量。結果是石油價格暴漲,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到了1978年,伊朗發生政治局勢的變換,造成了石油生產的不穩定,生產一度從每天600多萬桶降到了70萬桶。這樣,第二次石油危機也出現了。
石油危機的出現,大大影響了西方國家的經濟,尤其是日本。第一次石油危機, 就馬上使日本出現了嚴重的經濟蕭條,導致了外匯的大量外流。
這次由石油危機所引發的經濟危機有一個最為突出的特點,就是這次危機造成了西方資本主義經濟較長時間的「滯脹」。所謂「滯脹」,就是指經濟增長停滯和通貨膨但是,由於70年代的通貨膨脹持續時間長,幅度大,由於擔心引起更為嚴重的通脹,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很難繼續使用國家干預刺激經濟的手段,由此也就更難走出經濟蕭條脹同時存在的現象。

Ⅳ 引起第一次石油危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第一次石油危機(1973年-1974年),又稱作1973年石油危機。由於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石油輸出國組織為了打擊對手的以色列,及支持以色列的國家,宣布石油禁運,暫停出口,造成油價上漲。當時原油價格曾從1973年的每桶不到3美元漲到超過13美元,是20世紀下半葉三大石油危機之一。[編輯] 影響 原油價格暴漲引起了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衰退,據估計,美國GDP增長下降了4.7%,歐洲的增長下降了2.5%,日本下降了7%

Ⅵ 戰爭打仗對原油有什麼影響

石油是大國爭奪的資源也是現代兵器的動力能源,石油給20世紀的世界和戰爭都打上了深刻的烙印。可以說,沒有石油就沒有現代戰爭。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主要交戰國軍共消耗油料1300多萬噸。第二次世界大戰,主要交戰國投人戰爭的人力物力數量更大,軍用油料消耗達3億多噸,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20多倍。而戰後的高技術戰爭如英阿馬島戰爭, 海灣戰爭和現在正在進行的科索沃戰爭,耗費的油料更是驚人。

Ⅶ 石油危機的對世界影響

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後10天,阿拉伯幾個主要產油國宣布,將海灣地區石油價格提高17%。阿拉伯世界為打擊以色列及其支持者而發動的石油戰正式打響,震撼世界的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這次石油危機觸發了二戰後最大規模的全球經濟危機,並對此後的世界經濟產生了一系列深遠的影響。
1973年10月6日,埃及和敘利亞等12個阿拉伯國家向以色列發動「齋月戰爭」,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為配合戰爭,打擊以色列及其支持者,戰爭爆發當天,敘利亞首先切斷了一條輸油管,黎巴嫩也關閉了其南部重要的石油輸送港口西頓。10月7月,伊拉克宣布將伊拉克石油公司所屬巴士拉石油公司中美國埃克森和莫比爾兩家聯合擁有的股份收歸國有。
10月16日,科威特、伊拉克、沙烏地阿拉伯、卡達、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伊朗決定,將海灣地區的原油市場價格提高17%。國際石油市場一片恐慌,標志著第一次石油危機的開始。10月17日,阿爾及利亞等10國參加的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部長級會議宣布,立即減少石油產量,決定以9月份各成員國的產量為基礎,每月遞減5%;對於美國等支持以色列侵略的國家的石油供應,逐月減少5%。10月18日,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中的阿布扎比酋長國決定完全停止向美國輸出石油。接著利比亞、卡達、沙烏地阿拉伯、阿爾及利亞、科威特、巴林等阿拉伯主要石油生產國也都先後宣布中斷向美國出口石油。短短三天,阿拉伯各產油國連續採取了三個重要步驟,給西方國家來了個措手不及。
1973年12月,歐佩克組織中的阿拉伯成員國宣布收回原油標價權,並將其基準原油價格從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從1973年10月1日至1974年1月1日,國際油價從每桶3.11美元上升到11.65美元。
阿拉伯國家的石油武器,沉重打擊了嚴重依賴石油的世界經濟。當時,美國每天的石油進口減少了200萬桶,許多工廠因而關門停工。正在受到能源危機困擾的美國政府不得不宣布全國處於「緊急狀態」,並採取了一系列節省石油和電力的緊措施,其中包括:減少班機航次,限制車速,對取暖用油實行配給,星期天關閉全國加油站,禁止和限制戶外燈光廣告等,甚至連白宮頂上和聯合國大廈周圍的電燈也限時關閉。尼克松總統還下令降低總統專機飛行的正常速度,取消了他周末旅行的護航飛機。
美國國會則通過法案,授權總統對所有石油產品實行全國配給。美國國防部的正常石油供應幾乎有一半中斷,美國在歐洲的駐軍和地中海的第六艦隊不得不動用它們的戰時石油儲備。
在這場危機中,美國的工業生產下降了14%,日本工業生產下降了20%以上,所有工業化國家的生產力增長都明顯放慢。而發動石油戰爭的阿拉伯國家卻因此增強了經濟實力,據統計,僅提價一項,就使阿拉伯國家的石油收入由1973年的300億美元,猛增到1974年的1100億美元。
1978年12月,伊朗發生推翻巴列維王朝的革命,從1978年底至1979年3月初,伊朗停止輸出石油60天,使石油市場每天短缺500萬桶,約佔世界總消費量的1/10,致使油價動盪和供應緊張。到1980年9月22日,兩伊戰爭爆發,兩國石油生產完全停頓,終於使油價創下每桶41美元的紀錄,從而釀成了第二次世界石油危機。致使尚未從第一次石油危機造成的經濟危機中恢復元氣的世界經濟再一次陷入大規模的嚴重經濟危機。
石油危機促使西方改變經濟戰略,調整經濟結構,以減少石油危機的影響。西方還被迫加快了新油田的勘探開發。由於各國積極開發油源,非歐佩克國家的原油產量在1982年超過了歐佩克組織。石油危機促進了節能與環保產業的發展。同時,到20世紀80年代前期,美、德及日本等國還逐步建立起大量的戰略性石油儲備。
盡管各國防範石油危機的意識日益增強,但石油危機仍然無法完全避免。1990年海灣戰爭和2001年的「9·11」恐怖事件,也引發了國際石油價格的波動。盡管由於國際間防止石油危機形成的機制日趨完善,但在能源需求和供給日趨緊張的情況下,石油危機的陰影仍然無法消除。「石油安全」已經成為各國緊要的戰略問題。

Ⅷ 歷史上因為能源而爆發的戰爭有哪些

第一次石油危機 1973-1974年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阿拉伯主要產油國對支持以色列的美國實行石油禁運。1973年12月,石油輸出國組織宣布收回原油標價權,並將它的基準原油價格從每桶3美元提高到12美元以上,油價猛然上漲兩倍多。這次石油危機在西方世界造成極大恐慌,美國隨後陷入了嚴重的經濟衰退。那次危機使美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下降了4.7%,使歐洲的增長下降了2.5%,日本則下降了7%。

第二次石油危機 1979-1980年 :伊朗爆發革命而後兩伊開戰,使石油日產量銳減國際石油市場價格驟升,每桶石油的價格從14美元漲到了35美元。第二次石油危機也引起了西方主要工業國的經濟衰退,美國政府估計,美國國內生產總值在第二次石油危機中大概下降了3%。

第三次石油危機1990年 :爆發了海灣戰爭。專家形容海灣戰爭更是一場石油戰爭。當時任美國總統的老布希表示,如果世界上最大石油儲備的控制權落入薩達姆手中,那麼美國人的就業機會、生活方式都將蒙受災難。對美國而言,海灣石油是其「國家利益」。當時油價一路飛漲。三個月的時間石油從每桶14美元,到突破40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