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伊拉克石油工業概況是什麼
伊拉克石油資源豐富,據2008年BP世界能源統計,伊拉克已探明石油儲量約為1150億桶,佔世界石油總儲量的9.5%,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朗,居世界第三位(除加拿大外)。伊拉克石油生產和出口在國民經濟中處於主導地位,是伊拉克支柱產業,也是伊拉克戰爭後重整經濟的重要條件。石油和天然氣收入是伊拉克政府收入主要來源,占其GDP的60%和出口收入的90%。國際市場高起的油價推動了伊拉克經濟的持續增長,2007年伊拉克GDP增長10.2%,比2006年高出3.7%。
一、伊拉克石油工業近況
伊拉克現有73個油田,其中超特大型油田6個、特大型油田17個、大油田20個。代表性油田有南部的魯邁拉油田和北部的基爾庫克油田,目前約45%的石油產量來自魯邁拉,20%多來自基爾庫克。受伊拉克戰爭和國內局勢影響,伊拉克國內油氣勘探成果不豐。2006年6月,伊拉克在扎格羅斯(Zagros)山脈獲得1個石油發現,其Tawkel井的測試日產量為5000桶油當量,探明儲量約為1億桶,是自1993年以來最大的石油發現。2007年7月又獲得1個陸上天然氣發現,也位於扎格羅斯。
2003年伊拉克戰爭以前,伊拉克平均日產原油260萬桶,日出口原油210萬桶。由於戰爭及戰後破壞,伊拉克原油生產急劇下滑,平均日產原油僅134.4萬桶,其中日出口量不足40萬桶。2004年伊原油產量回升至1億噸,平均日產200.0萬桶,日出口量也相應回升至145.0萬桶。受安全局勢動盪等因素影響,2005年伊拉克原油產量有所下滑,平均日產183.3萬桶。原油出口受其影響,其中第四季度跌至戰後新低,平均日出口110萬桶。之後幾年,尤其自2007年始,伊拉克國內投資約3400萬美元保護石油生產設施的安全體系開始發揮重要作用,並推動原油產量及出口量持續回升(表32-1)。2008年第一季度,伊拉克日均原油產量達240萬桶,出口量達192萬桶。第二季度原油日均產量更增至243萬桶,為伊拉克戰爭以來最高水平。
圖32-22007年伊拉克原油出口地區
據美國《油氣雜志》報道,伊拉克現有煉廠8座,共有原油一次年加工能力3195萬噸,催化重整能力450萬噸,加氫裂化能力371萬噸,加氫精製能力1330萬噸/年,潤滑油年生產能力50萬噸。其中,最大的3家煉廠為拜伊吉(Baiji)煉廠(30萬桶/日)、巴士拉(Basra)煉廠(15萬桶/日)和道拉(Daura)煉廠(11萬桶/日),3家合計能力占伊拉克總煉油能力的近90%。所幸煉廠在伊拉克戰爭中破壞不大,平均日煉油能力維持在64萬桶以上水平,主要石油產品產量保持基本穩定。石油產品日產量2003年為46.4萬桶,2007年平均為48.1萬桶。
伊拉克北部的拜伊吉和南部的巴士拉、道拉等煉廠曾遭到海灣戰爭破壞,且大部分煉廠存在設備陳舊、技術落後等問題,急需升級改造。伊拉克石油部正著手上述煉廠的改擴建工程,尤其是納傑夫煉廠二期工程,以達到日煉油3萬桶的設計能力。
伊拉克的下游石油產業存在著輕質產品緊缺、汽油質量差等諸多問題,最突出的還是成品油供不應求的矛盾。煉油能力不能滿足國內需求,尤其自2005年始,50%以上的成品油依靠進口。由於需求缺口較大,許多生產企業被迫待油停工,加油站無油可加。為解決油品供應問題,伊拉克石油部計劃未來幾年在國內新建幾座煉廠,提高現有煉油能力。伊拉克石油部部長宣布,准備出資10億美元,在南部卡爾巴拉及納傑夫兩省交界處建一座日煉油14萬桶的大型煉廠。伊拉克石油部還計劃在其南部納西里耶市新建一煉油能力為30萬桶/日的煉廠及北部阿爾比勒省7萬桶/日的庫亞煉廠。伊拉克石油部已向美、韓、日等一些國際知名公司發出邀請,參與伊拉克煉廠的項目競標。同時為保證運輸和進出口暢通,需要大筆資金對遭受破壞的輸油管道和石油終端進行大范圍的修復工作,以恢復並提高運輸和吞吐能力。
二、伊拉克投資環境分析
2003年伊拉克戰爭後,在美國推動下,伊拉克歷經臨時管理委員會、臨時政府時期、過渡政府時期,直至2006年5月20日成立的戰後首屆民族團結政府。5年以來,伊拉克恐怖暴力事件接連上演,宗派沖突愈演愈烈,民族矛盾日益尖銳,國內局勢日漸混亂,而新政府未能對動盪不安的局面取得有效控制。
2008年,伊拉克在經歷了3個月的相對平靜之後,7月再次掀起暴力高潮。北部石油重鎮基爾庫克的爆炸造成200多人傷亡,首都巴格達的3起連環爆炸造成數十人死傷,伊拉克再次成為恐怖襲擊的重災區。暴力事件的回潮再次說明伊拉克局勢動盪的根源依然存在。
伊拉克戰爭打碎了伊拉克原有的國家機器。戰後美國扶植的幾屆政府雖經選舉產生,但政府內部各派都只代表各自利益,對重大問題難以達成一致,大大削弱了執政能力。伊拉克民眾反美情緒高漲,反美活動持續不斷,是伊拉克暴力事件的根源之一。
伊拉克政府早在2007年2月就通過了《石油天然氣法》草案。草案規定:成立國家石油公司負責管理國內石油相關事務;石油收入上繳國庫再按人口比例在全國各省平均分配;油氣資源向外國石油公司開放,合作方式依據產品分成協定,即外方在合同初期獲75%的利潤,待收回開采成本後按20%提取利潤。草案旨在以公平方式使伊拉克人人享有石油資源帶來的利益,同時吸引外國投資振興伊拉克經濟。但各派在石油利益分配等關鍵問題上難以達成一致,致使石油法草案至今未獲議會通過。
伊拉克是一個伊斯蘭國家,95%的人信仰伊斯蘭教,其中遜尼派穆斯林佔40.5%,什葉派穆斯林佔54.5%,北部庫爾德人大多屬遜尼派。遜尼派、什葉派和庫爾德人是影響伊拉克政壇的3個主要族群。占人口少數的遜尼派生活在油氣資源貧乏的伊拉克中部和西北部,長期處於主導地位。什葉派分布在石油資源豐富的伊拉克南部和巴格達西部。庫爾德人居住在富含石油資源的北部地區,雖屬遜尼派,但因強烈的民族獨立願望多次與中央政府對峙沖突。石油利益分配問題是派別間沖突迭起的重要誘因之一。
伊拉克北部庫爾德一直是外國公司垂涎而又不敢涉足的地區。庫爾德自治區無視中央政府,自行通過法律與一些國際石油公司簽訂了15份石油勘探及輸出合同,激怒了巴格達政府,多次強調合同違法,並把這些公司列入永不合作黑名單。
為獲取更多利益,英美介入伊拉克政府石油天然氣立法,草案取消了原先伊拉克政府對石油的控制權,對外國石油公司開放油氣資源,其中條款明顯有利於美國等西方石油公司,引起舉國上下一片反對聲。草案法規定,65個油田交由外國公司開發,採用產品分成模式,協議期長達20~35年,兩階段的分成比例高達75%和20%。伊拉克專家認為產品分成協議一般適用於開采前景不樂觀、生產成本高的高風險油田,不符合伊拉克的油田情況。縱觀中東其他石油生產國,大多採用技術服務或有限產品分成模式。多數伊拉克人擔憂若草案通過,伊拉克石油資源將落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石油公司掌控中,因此伊拉克國內不滿和反對的聲音很大。
伊拉克政府90%以上的財政收入來自石油,蘊藏在伊拉克地下的豐富石油資源被看做是重新振興這個戰亂國家的最大資本。因此石油工業重建,增加石油出口收入是伊拉克政府最迫切想要解決的難題。但受各種因素影響,伊拉克石油工業重建進程緩慢。
影響伊拉克石油工業重建進程的首要因素是安全穩定問題。盡管戰爭已經結束,但武裝分子對輸油管道、電力設備等設施的不斷襲擊,使國內安全形勢持續惡化,石油生產與出口未能按預期速度恢復。伊拉克石油部一直忙於維護不斷遭到襲擊破壞的油田設施,加強石油設施及人員的保安工作。2007年7月以來,投資約3400萬美元建設的安全體系對於防止伊拉克境內石油生產和加工設施遭襲發揮了重要作用,推動了原油產量的持續回升,這對持觀望態度的外國公司來說無疑是一條好消息。因此只要伊拉克國內局勢穩定,安全生產有保障,外資引進易如反掌。
石油天然氣法的遲遲不出台也是伊拉克石油工業重建步履維艱的主要因素。在開放油氣資源吸引外資、與外國公司合作模式上,因無法律依據可依,工作難有進展。伊拉克許多在產老油田超強度開采,又歷經戰亂,設備年久失修,管理技術水平低,急需大量資金進行大規模維修和更新改造。伊拉克現有煉廠均建於20世紀70年代,同樣存在技術落後、設備陳舊、煉油能力低等問題,且大部分曾遭到戰爭破壞,需要注入大筆資金。總之,伊拉克石油工業重建面臨巨大資金壓力。
美國劍橋能源研究協會的報告顯示,目前只有10%的伊拉克石油儲量被勘探確認,而確認的資源中也只有17%的油田得以開發。伊拉克的石油儲量為1150億桶,估計可能遠超過此數。伊拉克石油開發條件優越,具備油層厚、油田大且分布集中、產量高、開采成本低、運輸便利等一些其他國家不具備的有利條件。
2008年3月,伊拉克內閣經過會議討論,批准石油部與外國公司簽訂為期兩年的「技術支持協議」,藉助外國公司的專業技術和人力支持,提高5個在產油田的原油產量,實現2008年300萬桶/日的目標產量。約有150家公司申請參加招標,而伊拉克與英美的幾個石油大公司則舉行單獨談判。
2008年4月,伊拉克石油部宣布了首批通過資格預審的35家公司名單,拉開了伊拉克石油工業由完全國有化轉向部分對外開放的序幕。名單顯示有4家中國公司入圍,分別為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海油和中國中化。此次入圍將成為中國進入伊拉克乃至中東地區油氣資源布局的切入口。早在1997年中國石油就與伊拉克簽訂了阿赫達布油田開發協議。而中國石化、中國海油、中國中化一直在伊拉克尋找油氣資源的合作機會。在入圍資格預審的35家公司中,英美等西方石油企業占據了23家。
2008年6月30日,伊拉克石油部部長沙赫里斯塔尼在新聞發布會上宣布,美國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英荷殼牌石油公司,BP公司、法國道達爾石油公司和美國雪佛龍石油公司中得頭彩,獲得短期服務合同。
與此同時,2008年6月,伊拉克石油部宣布國內6座油田和2座氣田面向全球招標,以提高全國石油產量。這6個油田分別是:巴士拉省魯邁拉油田、基爾庫克省基爾庫克油田、基爾庫克省巴伊哈桑油田、巴士拉省祖拜爾油田、米桑省米桑油田和巴士拉省西佔爾納油田。此外西部的阿卡茲氣田和東部的阿卡茲氣田也在開放名單上。伊拉克政府在原有35家公司名單中又追加了剛通過資格預審的6家公司,共計41家公司獲准競標。6月,伊拉克石油部首次發布在魯邁拉油田和盧海斯油田兩口深勘探油井鑽井作業的招標通知;8月,石油部又重新發出招標邀請。
2009年中國石油與英國石油公司正式和伊拉克簽署合資開發伊拉克最大油田——魯邁拉油田。
這一系列的招標活動標志著伊拉克石油工業由完全國有化向對外開放走出了一步,盡管開放程度有限,合同也僅局限於短期技術服務。伊拉克政府要發展石油工業,外資的作用必不可少,同時也基於國內安全局勢的改善。不能指望各派別在短期內消除分歧,對石油法草案達成一致,但石油收入畢竟是伊拉克重振經濟的最大資本,最終各方會達成協議,允許外資進入石油領域。
由於伊拉克海岸線很少,在波斯灣海域的油氣基本沒有發展。
2. 美國打伊拉克花了幾千億美元得到石油了嗎聽新聞說大部分是中國的中石油中石化在那開發。
美國參加二戰,尤其是歐洲戰場,死傷了幾十萬人,無數的金額。戰後還以3百億美元幫助歐洲復興。它得到了什麼? 土地?資源?金錢? 伊拉克戰爭:這要從兩伊(伊拉克-伊朗)戰爭說起 - 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一場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於1980年9月22日爆發,直至1988年8月20日結束。兩伊戰爭的結果兩敗俱傷。伊拉克傷亡和被俘48萬人,損失作戰飛機250架,坦克2000多輛,火炮1500門,艦艇15艘;伊朗傷亡和被俘108萬人,損失作戰飛機150架,坦克1500輛,火炮1200門,艦艇16艘。兩國軍費開支近2000億美元,經濟損失達5400億美元,雙方的綜合國力因此受到很大的削弱。伊拉克因戰爭向阿拉伯國家大量舉債,單科威特就超過150億美元。伊拉克因此希望OPEC減少產油量,提高油價,以便伊拉克能從石油獲得更多的利潤還錢。但科威特反提高產油量,使得油價大跌,想逼迫伊拉克接受兩國間長久各種糾紛的方案。結果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並將之劃為伊拉克的第9省。海灣危機爆發。第一產油大國沙特與伊拉克有一千千米的邊境,也糾紛不斷。沙特怕伊拉克藉機入侵,聯合科威特向聯合國求救。1990年11月29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678號決議,規定1991年1月15日為伊拉克從科威特撤軍的最後期限,否則國際社會有權採取一切必要措施。伊拉克拒絕。1991年1月17日凌晨,多國部隊從沙特提供的基地發動「沙漠風暴」行動。大敗伊軍。伊拉克從科威特撤出。2月27日,伊拉克宣布無條件接受安理會關於海灣危機的12項決議。海灣戰爭宣告結束。戰後數年內聯合國派各檢查小組進入伊拉克依決議檢查其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情況。伊拉克違反決議,百般刁難。聯合國小組屢次無功而返為後來伊拉克戰爭埋下伏筆。2003年伊拉克戰爭:美國以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由(薩達姆有個表弟綽號「化學阿里」。曾以毒氣彈殺死國內8千多庫爾德族老少婦女)繞過聯合國,與多國聯合對伊拉克進軍。打垮薩達姆政權。
現美國已自伊拉克全部撤軍。只留少數的教導員。
伊拉克在過去十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從西方媒體引述的統計數字就可以看出來。
伊拉克:在薩達姆時代,完全是獨裁統治。雖然也有〝選舉〞,但每次都是薩達姆高票當選,他拿到的選票有時超過全國總人數。當然,這些"票"也並不都是作假,薩達姆大搞個人崇拜,廣大民眾被洗腦,崇拜"偉大領袖"。《紐約時報》曾刊文諷刺說,在八十年代,個人崇拜文化讓伊拉克的1,700萬人口翻了一番,成了3,400萬,其中有1,700萬人民和1,700萬薩達姆肖像(遍布全國各地)。
在結束了薩達姆的專制統治之後,伊拉克不僅實行了一人一票的選舉制度,成功地進行了多次全國性選舉,由此產生了民選領導人,政局穩定,而且伊拉克的經濟也發生重大變化。
在薩達姆統治後期,伊拉克人口2,600萬,人均GDP只有625美元,通貨膨脹率高達三位數。現在,伊拉克人口增至3,500萬(增幅35%)。人均GDP增至4,600美元(增了七倍半)!通膨率從原來的百分之一百多,降到6%。在全球經濟成長緩慢的情況下,伊拉克的經濟卻快速成長,2006年,遽增17%!2011年成長9.9%,2012年成長10.2%。
經濟成長名列前茅
伊拉克的經濟之所以發生巨變,是因為走向市場經濟:戰後第二年——2004年,伊拉克就改革稅率,實行單一稅率(flat
rate)15%,由此進入全球實行單一稅率的27國(地區)行列——香港(14%)、新加坡(16%)、愛爾蘭(12.5%)、俄國(13%)等。
伊拉克並把關稅降低到5%,制定優惠的外資政策,吸引大量外資,尤其是國際石油巨頭。由此使伊拉克的石油產量迅速上升:在剛開始的2004和2005年,就分別成長了7%,2006年,石油生產設施修復重建完善之後,伊拉克的石油產量大幅成長了40%!
國內官方媒體當年渲染說,美國領導的伊拉克戰爭,主要目的是為了佔取那裡的石油。但美國在鏟除了薩達姆後,馬上把當地的石油管理權等交給了伊拉克新政府的石油部,等於交給了伊拉克人民。美國財政部副部長金米特(Robert
Kimmitt)在《華爾街日報》撰文說,"美國把石油主權交給伊拉克人民之後,沒有想做任何一點影響伊拉克石油政策的事情。"
中石油、中石化在伊拉克
而且近年美國在本土的石油開采劇增,去年底美國石油產量已超過沙烏地阿拉伯和俄國,成為全球第一。而中國,目前則已佔據了伊拉克最大開采份額。所以當伊拉克ISIS鬧事時,最著急的其實是中國。
現在無論人口成長率,還是經濟成長率,伊拉克都名列世界前茅!這些成就,都歸功於結束了獨裁統治,實行了民選制度,並走向了市場經濟的道路等。
3. 都說美國打伊拉克是為了石油,伊拉克戰爭經費是4萬億美元,這么多錢能買多少石油
其實這就一種不負責任的說法或者說是一種輿論誤導。
一、美國攻打伊拉克是為了「秩序」,而不是石油本身,是為了中東地區這個能源基地的穩定,是維護了美國同時也是維護其他世界各國,以合理價格購買石油的權利。
伊拉克薩達姆政權是一個獨裁的殘暴的地區性強國政權,並且和周邊阿拉伯國家存在巨大矛盾(薩達姆發動過2場針對其他阿拉伯國家的戰爭,其中包括吞並弱小的科威特),長期制裁是解決不了薩達姆政權更替的,因此迫於人道主義壓力,未來國際社會會要求解除薩達姆的制裁,其實這就等於給薩達姆政權鬆了綁,薩達姆就會再次做大,導致能源基地動盪或薩達姆控制了能源基地,那麼對於國際社會來說損失是巨大的,當然依賴石油最多的國家損失最大。
二、中東的穩定可以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便於理解:把中東地區可以比喻成一個大加油站(自發組成的非公司性質的,沒有領導的那種),中東周邊國家可以比喻成這個大加油站中每一個個人控制小加油機,而其他需要石油的國家可以比喻成一些從事商業運營的汽車司機。如果這個大加油站中一個人非常霸道實力很強(薩達姆),加油站的人都不敢惹他,而且要搶奪其他人的加油機佔位己有,並且一直在進行製作武器(化學武器、核武器等),那麼就會導致加油站內爆發沖突或是通過暴力控制所有的加油機,這時候就會影響商業運行司機的汽車正常加油,使得他們無法進行汽車加油損害他們的經濟利益,在這種情況下,擁有汽車最多的商業運行司機(美國等發達國家),必然經濟損失最大(耽誤了掙錢),會最先出來,制止這個人的霸道行為,目前美國已經鏟除了這個威脅,在伊拉克初步建立了民主政權,因此為中東地區能源基地的穩定消除了一個威脅。目前還有一個伊朗核計劃問題,也是影響能源基地穩定的一個大威脅,伊朗擁有核武器,會導致中東地區的軍備競賽,導致能源基地失去穩定。
三、中東這個能源基地存在許多不可調和的矛盾,許多人只知道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之間的矛盾,其實阿拉伯國家之間矛盾也錯綜復雜,也是非常大,以前的薩達姆和科威特和沙特的矛盾就是非常大,薩達姆指責科威特的石油是從伊拉克流過去的(科威特地勢低窪),竊取自己的石油,另外伊朗波斯民族屬於什葉派,同一些阿拉伯國家矛盾也很大,但是只有伊拉克可以抗衡伊朗的影響(但是薩達姆本身又是一隻猛虎,對周邊阿拉伯國家構成威脅),目前美國已經擺平了伊拉克,目前伊拉克還是比較虛弱,在加上伊朗研製核武器,中東其他阿拉伯國家已經對於伊朗非常擔心了, 還有就是以色列也擔心伊朗,伊朗一直要把以色列從地圖上抹掉,因此美國要出面解決伊朗核問題,否則中東地區有可能再次陷入動盪。
4. 美國攻打伊拉克 死傷是多少用了多少物資
美國人自己說目前陣亡超過了三千五百人 但是 一直對受傷人員的數量諱莫如深 我在查找資料的時候 發現一組數據 當美軍陣亡人數只有四百人左右的時候 受傷人數就已經達到了九千人 按照這個比例 現在美軍傷亡人數實際上已經達到了數萬 很多遭受爆炸襲擊的美軍都是重度傷殘 喪失勞動能力 並且需要長期治療 據估計 為了給戰爭擦屁股 救治這些需要治療的軍人 大概需要三千億美元
美軍現在每天維持在伊拉克的開銷大概是兩億美金 根據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家戴維斯和他的研究小組計算出來的數字,估計到目前為止,美國在伊拉克戰爭上所花的錢,以2003年的幣值計算,已經高達4100億至6300億美元。 按照現在的花錢效率 美國在伊拉克的直接軍費超過萬億美元只是時間問題。
而且,這里的很多花費都是隱性的,比如:美國僱用黑水公司雇傭兵的費用就排除在外,要知道黑水公司的雇員多達五萬餘人,他們承擔了本該美軍承擔的任務,只拿高額薪金,不享受任何保險和福利,也因此,美國人喜歡把他們送到最危險的地方去,美軍為他們花的錢不得而已,他們陣亡的數字也不得而已,但是僅僅黑水一家公司尚且如此規模,美軍的實際傷亡數字和戰爭投入到底有多大水分可想而知。
關於掠奪,這個實在沒法說,唯一掠奪的成果是石油,但是,從伊拉克掠奪來的石油又沒辦法按照國際價格來推算,只能算白賺,伊拉克戰前的石油產量是每天三百七十萬桶,戰爭之後這個數字平均只能維持在三分之一左右,就算全都輸出美國,那就是美國每天掠奪一百二十萬桶左右。
關於出生率,由於長期營養不良,伊拉克人的健康狀況嚴重惡化,加之缺醫少葯,有病得不到及時治療,據伊拉克官方公布的數字,到去年年底,全國已有180萬人死於制裁;戰前,伊拉克是阿拉伯國家嬰兒死亡率最低的國家,僅占出生率的32‰,現在上升到126‰
而 相對於比較容易統計的嬰兒死亡出生比率 伊拉克的平均出生率死亡率數據,直到戰爭以來都無法統計清楚。目前 已經知道的出生率是2003年的官方統計 大概是千分之二點八七 平均死亡率也是官方的 但是 不知道具體時間斷 不過從數字上估計是戰爭以後的 平均死亡率是千分之六十二
從政治上這場戰爭是完全失敗的 如果要是算完勝 那隻能說是戰爭初期 到現在這個局面 從軍事上的完勝也是不可能的現在 讓美國人苦惱的問題 不是撤軍或者不撤軍的問題 如果還維持伊拉克政權 至少伊拉克通過石油換食品協議供應給美國的石油是穩定的 而現在 如果美國繼續維持戰爭 那麼無疑就是深陷泥潭 如果要撤出 那麼 在伊拉克就會出現一個親伊朗或者像塔利班一樣的政權(什葉派親伊朗 遜尼派最有可能成為信奉瓦哈比教派的基地組織的盟友 )。因此才有了美國的騎虎難下,而並不是像某些人說的那樣,可以想走就走,無論是挑起戰爭,還是承認失敗,任何草率的決定都要承擔相應的歷史責任
關於這場戰爭還需要延續多久,那就要看美國人還能挺多久,現在不只是伊拉克,還有阿富汗,而且,美國還在不斷的承諾,許願,招收小弟,從東歐到中亞,擺平朝鮮,擺平伊朗仍然需要天文數字的資金。在這樣的一種情況下,我們發現了美元貶值了,為什麼,就是因為美國在利用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通過大量發行美元來在別國套取硬通貨,比如:十幾萬美軍的靴子 防彈衣 內褲 襯衫 軍服 飲用水等等 美國人印鈔票 到中國來購買輕工產品就可以了 也因為這樣 美國人實際上在製造世界通貨膨脹 中國現在已經出現了通貨膨脹 商品在漲價 這實際上 一方面是美國人在轉移自己的財政危機 另外一方面也是通過這樣的方式 使同美金掛鉤的人民幣承受更大的升值壓力 要問美國還能挺多久 現在就很明白了 除非美國人弄得全世界都通貨膨脹 讓美元便成廢紙 否則美國人就仍然玩兒得起。
——————————————————————————————————————
以上是我幫助回答另一問題的時候 寫的一點東西 其間查找了不少資料 希望對你有參考價值
關於具體損耗數字 美軍從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就開始的「剝奪士兵陣亡資格」的手段雖然被有效升級 但是弄虛作假和文字游戲仍然比比皆是 很難管中窺豹 現在只有正規人員的死亡數字比較清晰 承包商(雇傭兵)和偽軍就不得而知了 大量損失的技術裝備數據 美軍更是諱莫如深 所以 想了解個大概 還是要靠自己
你可以按照我的分析和統計捋一下 實際就能看出 美軍的損失其實不小
根據蘇聯公布的阿富汗戰爭損失 除了死亡和傷殘7萬人外 十年的阿富汗戰爭的損失還包括 118 架戰機; 333 架直升機(實際可能存在蘇聯官方人為的壓縮損失)
新華網華盛頓3月23日電(記者楊晴川 潘雲召)美國陸軍航空處主任蒙特23日在國防部對媒體說,自美國2001年發動「反恐戰爭」以來,陸軍在伊拉克和阿富汗已損失了130架直升機,其中三分之一是被擊落的。
據以上消息來看 美軍現在的水平並沒有比當年的蘇聯強多少 而且不要忘了 當年阿富汗游擊隊有西方大量提供的「毒刺」和「吹管」等輕型防空導彈 而現在的恐怖組織防空武器極其缺乏
最近期的消息是近兩天的 塔利班強襲了美軍基地 打死了九名美軍 至於傷殘多少就不得而知了 足見美軍不可戰勝只是個「偽神話」
根據我上面搜集的資料可以推測 現在美軍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死亡和傷殘士兵的總數 應該已經接近了阿富汗戰爭蘇聯官方公布的七萬這個傷亡數字 值得一提的是 蘇聯那個時候還沒有普遍裝備防彈衣 其醫療條件和後送體系同今天的美軍也不可同日而語
因此 應該說 美軍死亡和傷殘比例 應該不同於一般局部戰爭的大致二比一這個比例 也就是說 美軍傷殘軍人遠多於喪生軍人 這恐怕將又是一份留給美國社會的龐大遺產
5. 伊拉克戰爭石油大火
伊拉克戰爭開始以來,伊拉克南部魯邁拉油田的多處油井著火,巴格達地區周圍戰壕里的大量石油已被點燃,加之美英聯軍的戰機、坦克和裝甲車等排放的廢氣以及不斷轟炸引起建築物的燃燒,連日來伊拉克南部地區、科威特上空、巴格達上空及其周圍地區已是濃煙滾滾,黑雲密布。隨著戰局日益惡化,如果有更多伊拉克油井著火,後果將不堪設想。因為伊拉克油井產量大,富含天然氣,一旦著火,將難以控制。據出席正在阿拉木圖舉行的中亞水文氣象國際會議的專家稱,伊拉克戰爭造成的油井大火,不僅會使中東地區的環境惡化,而且還會造成全球性大氣污染,因為油井大火會把污染物拋向空中,並隨風力擴散到世界各地。
石油燃燒對生態環境乃至人體健康都會造成極大危害。石油燃燒後釋放的大量二氧化碳,將會加劇全球變暖,導致病毒細菌孳生蔓延,進而引發各種疾病;燃燒釋放的大量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遇水後會形成腐蝕性極強的酸雨,對陸生植物、水生植物以及名勝古跡都會造成災難。調查顯示,海灣戰爭期間因燃燒石油而沉積於海灣地區的二氧化硫就多達250萬噸。從局部上來講,燃燒釋放出來的滾滾濃煙又會遮擋陽光照到地面,進而導致濃煙籠罩的地面氣溫驟降,進而影響這一地區動植物的正常生長。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石油燃燒釋放的二惡英等大量劇毒物質,被人體吸收後會引發各種癌症,增加人類的死亡率。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表明,海灣戰爭期間因燃燒石油而排放的有毒氣體,導致海灣地區民眾死亡率升高了10%。伊拉克人癌症患病率比1991年前增加5至7倍。巴士拉醫院腫瘤專家阿里最近披露說,海灣戰爭前,巴士拉地區每個月僅有3至4人死於癌症,如今這一死亡率已上升了12倍,僅其醫院每個月就有30至50人死於癌症。他們還預計,今後5年中這一地區將有45%左右的人口會罹患癌症。另外,石油燃燒散發的氣體還會引發呼吸道疾病,1992年科威特就有大約1000人死於大氣污染所引起的呼吸道疾病。
6. 第四次中東戰爭引發的石油危機,對美國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1973年的10月6日,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一開始,埃及人和敘利亞人兩線出擊,打了以色列一個措手不及,但不久後戰況逆轉,以色列反占上風。
一場旗開得勝的戰爭最終以被迫停戰告終,這讓阿拉伯世界非常郁悶。坐擁石油的阿拉伯人決定,在戰場上得不到的東西,就從其他地方去獲得。於是,歐佩克——國際石油輸出國組織——決定用石油做武器,抬高油價打擊西方。這個辦法果然比戰爭來得更有效,很快西方就承受不住了。
這時,美國當時的財政部長西蒙秘密地飛到了沙特,去見沙特的石油大臣,也是首任歐佩克秘書長,告訴他:你們想把油價打多高我們不管, 但是要想不讓美國人與你們為敵,你們必須接受一個條件,就是全球的石油交易用美元結算。這位沙特的石油大臣與整個世界一樣,對美國人這一招棋的深遠機心並不瞭然,於是就一口答應了美國人的要求,從此,全世界的石油交易與美元掛鉤,而美元的信用也就在此後40年裡,牢牢地與全球的能源需求掛上了鉤。
走到了這一步,美國人設計出的這個新型帝國漸漸開始顯現出輪廓,這就是人類帝國史上從未出現過的金融殖民帝國。美國人發現,比起當年德國人虎口奪食去爭取一個國家的生存空間這種愚蠢做法來,更高明的辦法,應該是通過讓世人幾乎覺察不到的方式,乖乖地讓他們把手中財富交出來,而又不製造仇恨。要達此目的,沒有比金融殖民更好的辦法了,這辦法可以把全世界都納入美國的金融體系中,然後,像擰開自來水水龍頭一樣讓財富滾滾流入美國人的口袋。 美國人為什麼要打伊拉克戰爭?答曰:為了石油。那麼,接下來的問題是:為什麼美國佔領伊拉克後,卻不從伊拉克免費拉走一桶石油?美國普通百姓為什麼也要和世人一道忍受高油價的煎熬?這是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但是答案在本文的前面已經給出,就是全球的石油交易與美元掛鉤。
當美國打下伊拉克時,首先出現的是什麼情況?全球油價飆升。油價飆升,交易又以美元結算,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油價的飆升拉高了全球的美元需求,也就是說,美國人通過戰爭打出了全球的美元需求。打伊拉克戰爭之前,一桶石油38美元,打完了之後接近150美元,等於一場戰爭把美元的需求打高了近三倍。當全世界需要更多的美元去購買石油時,最高興的當然除了產油國,就是美國政府了。因為這樣一來,美國政府就能以給全世界提供流動性的名義,開動印鈔機,印刷更多的美元,而美國政府不是慈善家,不會白白把美元給你,你必須拿你的產品去換,從而再一次加入實物換綠紙的游戲。此時美國政府的印鈔行為可以說名正言順,而用不著像金融危機的今天,明目張膽也失信於人地在全世界沒有需求的情況下增發美元。
7. 都說美國打伊拉克是為了石油,伊拉克戰爭經費是4萬億美元,這么多錢能買多少石油
伊拉克的石油都讓美國人帶回美國去了,儲備去了。以後就比這個錢數多的多。
回答者:
熱心網友
|
2010-12-27
19:38
|
檢舉
---------------
伊拉克的油田一大半都給了中國石油
自己去查閱資料
別沒事就胡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