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說下中國的能源耗費情況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08年統計公報顯示,據初步測算,2008年中國能源消費總量28.5億噸標准煤,比上年增長4.0%。統計表明,2008年中國煤炭消費量27.4億噸,增長3.0%;原油消費量3.6億噸,增長5.1%;天然氣消費量807億立方米,增長10.1%;電力消費量34502億千瓦小時,增長5.6%。2008年,中國一次能源生產總量26億噸標准煤,比上年增長5.2%。其中,原煤產量27.93億噸,比上年增長4.1%;原油產量1.9億噸,比上年增長2.2%;天然氣產量760.8億立方米,比上年增長9.9%;發電量34668.8億千瓦小時,比上年增長5.6%。同期,中國進口原油1.7888億噸,比上年增長9.6%,價值129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62%。同期,中國進口成品油3885萬噸,比上年增長15%,價值30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82.7%。由於歷史原因,中國一度實行自給自足的內向型能源發展戰略。基於中國煤炭資源儲量豐富,勘探、開采等技術相對於石油、天然氣而言具有較大優勢,中國成為當今世界上能源結構以煤炭為基礎的少數國家之一,遠遠偏離了世界能源結構以油氣為發展趨勢的主流。然而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能源消費結構也在逐步優化,石油、天然氣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例有所增加。1954~2005年,中國石油消費量的年均增長速度為10.95%,1957~1979年中國天然氣消費量的年均增長速度為14.4%。1978年到2005年,中國石油、天然氣消費量的年均增長速度分別為4.77%、4.6%。2002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經濟發展對石油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但受本國石油生產能力的制約,2003年中國石油的進口依存度已達到48.6%①,因此,石油安全問題已經成為能源問題的核心。
從1993年起中國成為成品油凈進口國,1996年開始成為原油凈進口國,1993年之前的石油消費基本上能夠自給,因此世界3次石油危機均未對中國經濟發展構成大的沖擊。從1997年開始,中國已經成為能源凈進口國,能源進口持續大於出口,大量新增的能源需求不得不通過進口來滿足,中國已成為全球能源市場上的重要買家。據英國石油公司(BP)統計,1992年我國石油消費佔世界石油消費量的4%,2003年上升到7.6%。2004年末中國已探明石?由儲量為23億噸,佔全球探明儲量的1.4%,同年中國消費的石油已經佔到全球石油消費的8.3%,中國的石油進口佔全球石油進口的7.1%o。據國際能源機構統計,上世紀90年代,世界石油消費需求增加的25%來自中國,2003年這一比重上升到33%e。由於中國石油儲量有限,經濟增長過程中能源消費量連年增加。2002年以來伴隨著中國經濟的新一輪快速增長,石油進口量迅速增加。此後,石油進口依存度迅速上升,到2003年達到48.6%。據商務部統計,2002~2004年中國累積進口了36 971萬噸原油和成品油,2003年和2004年的增速分別高達33%和34.6%,目前中國的石油進口依存度已經接近50%。中國的能源供給狀況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能源消費的不斷增加。到2003年,中國化石能源探明可采儲量約1 216.4億噸標准煤,僅佔世界的8.36%。中國煤炭保有儲量為10024.9億噸,但可采儲量只有1 145億噸,儲采比非常低;中國石油探明儲量為32億噸,佔世界石油探明儲量的2.1%;中國天然氣探明儲量為1.82萬億立方米,僅佔世界總儲量的1%。因此,中國能源資源的探明儲量佔世界探明儲量的份額不高。從經濟發展來看,中國計劃到2020年經濟規模比2000年翻兩番,意味著年均經濟增長速度要超過7.2%。如果中國經濟保持快速增長,未來能源需求必將不斷增加。對此,不同的國際機構對未來中國經濟增長和能源消費增長做了預測。
由於中國石油儲量的不足限制了國內能源生產,經濟快速增長過程中帶來的大量新增能源需求將不得不通過進口途徑得以滿足。然而未來一段時間內能源價格如石油價格上漲的壓力會繼續存在,而且能源價格的波動會不斷增加。粗略估算,石油價格每上升1美元/桶,在目前的進口水平上我國將多支付6億美元,而進口達1.5億噸(1EA預測中國2015年的進口量)時,則需多支付11億美元,分別相當於目前中國GDP的0.6‰、1.1‰)。根據世界銀行的估算,石油價格每上漲10美元,將會使高收入國家的GDP下降近0.3個百分點,低收入石油進口國的GDP下降近0.8個百分點。在這種情況下,單純依靠進口來滿足國內能源需求特別是彌補石油消費缺口將會面臨較 大的價格風險,石油價格上漲對中國經濟發展會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同時,在石油進口不單純是一個經濟問題,已經上升到政治高度時,有很多不可控因素對中國石油進口產:生影響,應充分利用國外資源補充國內供給不足。利用世界石油資源主要通過兩種途徑,一是通過石油貿易從國外直接購買石油及石油產品,並盡可能做到進口來源、方式的多元化,以利於分散風險。二是參與國外石油資源開發,建立海外石油生產供應基地。
1953—1978年和1979~2005年兩個不同歷史階段中國實際GDP的年均增長速度分別為5.78%、9.47%,能源消費量年均增長速度分別為9.89%、5.26%。中國的人均能源消費量也在不斷上升,2005年相當於1953年的19倍。但是中國的能源消費從整體上講還屬於粗放型能源利用方式,能源消費強度很高,與現代集約經濟發展的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從能源消費結構上講,我國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幾個以煤炭為基礎的國家,煤炭消費的平均比重在70%以上,能源消費結構不合理。在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應逐步減少煤炭的消費比重,不斷增加石油、天然氣資源的國際貿易和對外直接投資,充分利用國際能源資源,提高石油、天然氣資源的使用比例,保持能源、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中國能源問題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戰略問題,從國家安全形度看,能源資源的穩定供應始終是一個國家特別是依賴進口的國家關注的重點,是國家安全的核心內容。隨著中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以及居民消費結構的升級,石油、天然氣等清潔高效能源在未來中國能源消費結構中將會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目前中國石油消費嚴重依賴進口,2003年進口依存度已接近50%,石油資源已經和國家安全緊密聯系起來,並成為中國能源安全戰略的核心。在國內石油資源供求矛盾突出、國際石油市場跌宕起伏的情況下,要逐步改變單一的石油進口策略,鼓勵中國石油企業大力實施「走出去」戰略,積極開展對外直接投資,充分利用國際石油資源,是改變我國石油資源緊張狀況的有效途徑。
Ⅱ 世界一天消耗多少石油
問題一:全世界石油儲備還有多少,全世界每天消耗多少石油 15分 全球每天消耗石油量已達7100萬桶,中國750萬桶.全球保有儲量還可開采大約41年.
問題二:全球一天要燒掉多少石油 ――加速世界末日到來的兇手是人類自身這群怪物德國石 *** 業協會曾在2003年公布了全球2002年的最大石油消費國名單,前五位分別是美國(8.88億噸)、日本(2.49億噸)、中國(2.48億噸)、德國(1.27億噸)和俄羅斯(1.27億噸)。上述五國佔全球石油消費量的46%。中國雖然石油消費是排名第三,但人均石油消費量又大大靠後。美國人均消費量是3.28噸,日本為1.96噸,德國為1.55噸,俄羅斯為0.87噸,而中國僅0.19噸,略等於美國的1/20,尚不及俄羅斯人均的1/4。以上資料來自網路,我們將2002年最大石油消費國前五位的國家消費石油累加一下應該是16.39億噸。世界所有國家每天燒掉的石油,大家只從你所在的城市的立交橋上往下一看,滾滾車流是那麼寬闊、是那樣前不見頭、後不見尾,然後你再想像一下你所在城市其他街道上的情況與你所在的街道基本一樣,也是車流滾滾。於是依次類推,你想像一下全世界各個街道的車流都同時在波瀾壯闊的前進!於是你腦子里應該不僅僅看到車在流,相信不是弱智者,此時此刻都會在你的眼前出現大海似的石油在地面同時流到了火海!至於,我很想統計,但我搜索了一下資料,應該是無法得到相對准確的答案。然而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每天僅各國車輛燒掉的石油就像一條江、一片海(姑且不計航空、航海、工廠、軍事等等用油)。目前,有種趨向,認為改善生存環境主要從排放污染著手,這完全是本末倒置,我想人類生存危機不在地球外部,而在地球內部已經出了問題。如果說等到地球內部問題嚴重了,那不是世界末日,是個鬼呀!我不是唯心主義者,我不相信恐怖主義的異端邪說所宣揚的哪種主所主宰的世界末日,但依據我自己的分析判斷,
問題三:石油 地質年 全球每天消耗 多少倍 消耗和生成 億 不可持續 目前全球每天消耗石油量已達7100萬桶,世界經濟的發展將越來越多地依賴煤炭,而新勘探出的石油越來越少,地球上尚未開採的原油儲藏量已不足兩萬億桶,煤炭也將消耗殆盡、深地層:「自1979年以來。 ========================================地球上的石油到底還能供人類用多久,約有1萬億桶到1.6萬億桶石油埋藏在可以廉價開採的地層中。據估計,今後10年左右,美國《洛杉磯時報》發表題為《即將來臨的石油危機――真正的危機》的文章認為。雖然市場力量和石油生產技術的改進可能使石油供應繼續保持到21世紀,全世界已燒掉約8000億桶石油近海。面對即將到來的能源危機,天然氣的資源不斷被發現,全球石油產量可能開始持續下降。目前,世界石油供應似乎是充足的。還有一些報告指出。 盡管地質勘探技術有了驚人的進步。 據美國石油業協會估計、近地的石油。而且世界石油消耗速度並未停滯,已經發現的就可以用80年,可供人類開采不超過95年的時間。在今後20年左右的時間,地球上的石油和天然氣,其中一半是在石油動盪的70年代開採的,因為現有石油消費量同新勘探到的石油量的比例是4∶1。在2050年到來之前。 按目前世界石油消耗速度看,到1997年底,1.6萬億桶石油大約60年就會消耗光。 加上近期可以被勘探到的。 在本世紀內。石油資源是有限的,但所探明的新的石油儲量明顯減少,如果石油枯竭那麼世界經濟將面臨嚴峻挑戰。 1998年6月7日,可以夠用100年。在不久的將來。中東地區以外的石油儲量正在下降,但是,世界石油總儲量約達9950億桶。根據一些保守的估計,全世界將消耗掉從經濟到技術上都容易開採的全部石油的一半。其後在2250到2500年之間,礦物燃料供應枯竭?這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幾乎每年增加2%,而是在逐年增加,石油儲量不會超過8300億桶。」 這位教授認為。有專家認為地球上的石油僅夠三四十年,開採石油已達8070億桶。 美國托萊多大學地質學教授克雷格・哈特菲爾德指出,有專家則認為可使用一二百年。《中東報》認為,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可以用50年,最終都會面臨石油危機,每年只有50億桶,世界主要靠豐富的低價石油推動了經濟車輪的前進。以每年這個增加數字計算,世界每年消費石油240億桶,到2010年,全世界認識到必須採取開源節流的戰略,全世界已燒掉的石油比到那一年為止人類整個燒油史中燒掉的石油還多,另一方面開發新能源。包括遠海,即一方面節約能源,但是石油危機的到來可能比一般人的設想早得多,自從石油時代開始以來
問題四:全世界每天要消費多少石油 石油分布 財富論壇開幕式全揭秘騰訊財經觀察專題華新系派人管沈陽新開同方紫江復牌有望漲停中國房地產經紀機構超3萬李嘉誠博弈中小股東峰谷電價為何只升不降管理人員的十大品德世界各地的另類旅遊方式樹立正確的彩票觀全世界每天要消費多少石油? 1996年,世界石油消費總量達每天7170萬桶。歐佩克預計,到2020年,世界石油消費總量將達到每天1億桶。 西方工業化國家對石油的依賴度有多大?以美國為例。1996年,美國一國每天就消耗1700萬桶石油,其中有770萬桶是進口的,占總消耗量的45%以上。在美國進口的石油中,有20%產自歐佩克成員國。 哪些國家擁有世界上名列前茅的石油探明儲量? 按1996年的數字,世界排名前5位的是沙特 *** (2.61億桶)、伊拉克(1.12億桶)、 *** 聯合酋長國(0.98億桶)、科威特(0.97億桶)和伊朗(0.93億桶),它們均為歐佩克成員國。 石油產量最多的是哪些國家?按1996年數字,世界上生產石油最多的5個國家和地區是沙特 *** (日產810萬桶)、前蘇聯國家(日產690萬桶)、美國(日產650萬桶)、伊朗(日產 360萬桶)和中國(日產320萬桶)。 世界石油資源即將消耗殆盡嗎? 石油是一種不可再生資源,終有耗盡的一天。按照目前的生產速度,歐佩克的石油儲量至少可供開采80年,其他國家的石油儲量還可供開采20多年。
問題五:中國一天耗多少石油? 據美國《地理》雜志報道,全世界現在每天消耗石油8000萬桶(每7桶合一噸)。中國是最大的石油消費者。在它之後,石油消費大國依次為美國.日本、-俄國、德國與南韓。現在每天要消龔三加侖汽油,佔全世界消費的四分之一。
問題六:原油一天大約用多少桶?? 中國日均消耗約690萬桶原油,按照中國GDP約佔全球GDP 10%的份額計算,全球一天日均消耗6900萬桶原油
問題七:地球上這么多車 每天都在消耗石油 一天得消耗多少石油 現有的石油還能維持多久 沒有石油了我們該怎麼辦? 近海、近地的石油,可以用50年,但是,天然氣的資源不斷被發現,已經發現的就可以用80年。 加上近期可以被勘探到的,地球上的石油和天然氣,可以夠用100年。包括遠海、深地層。 ========================================地球上的石油到底還能供人類用多久?這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有專家認為地球上的石油僅夠三四十年,有專家則認為可使用一二百年。
1998年6月7日,美國《洛杉磯時報》發表題為《即將來臨的石油危機――真正的危機》的文章認為,今後10年左右,世界石油供應似乎是充足的。在今後20年左右的時間,全球石油產量可能開始持續下降。雖然市場力量和石油生產技術的改進可能使石油供應繼續保持到21世紀,但是石油危機的到來可能比一般人的設想早得多。
美國托萊多大學地質學教授克雷格・哈特菲爾德指出:「自1979年以來,全世界已燒掉的石油比到那一年為止人類整個燒油史中燒掉的石油還多。」
這位教授認為,自從石油時代開始以來,全世界已燒掉約8000億桶石油。據估計,約有1萬億桶到1.6萬億桶石油埋藏在可以廉價開採的地層中。
按目前世界石油消耗速度看,1.6萬億桶石油大約60年就會消耗光。而且世界石油消耗速度並未停滯,而是在逐年增加。目前全球每天消耗石油量已達7100萬桶,幾乎每年增加2%。以每年這個增加數字計算,到2010年,全世界將消耗掉從經濟到技術上都容易開採的全部石油的一半。
盡管地質勘探技術有了驚人的進步,但所探明的新的石油儲量明顯減少,因為現有石油消費量同新勘探到的石油量的比例是4∶1。在不久的將來,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最終都會面臨石油危機。
在本世紀內,世界主要靠豐富的低價石油推動了經濟車輪的前進,如果石油枯竭那麼世界經濟將面臨嚴峻挑戰。《中東報》認為,到1997年底,開採石油已達8070億桶,其中一半是在石油動盪的70年代開採的。根據一些保守的估計,石油儲量不會超過8300億桶。還有一些報告指出,世界石油總儲量約達9950億桶。目前,世界每年消費石油240億桶,而新勘探出的石油越來越少,每年只有50億桶。中東地區以外的石油儲量正在下降。石油資源是有限的。
據美國石油業協會估計,地球上尚未開採的原油儲藏量已不足兩萬億桶,可供人類開采不超過95年的時間。在2050年到來之前,世界經濟的發展將越來越多地依賴煤炭。其後在2250到2500年之間,煤炭也將消耗殆盡,礦物燃料供應枯竭。面對即將到來的能源危機,全世界認識到必須採取開源節流的戰略,即一方面節約能源,另一方面開發新能源。
問題八:美國每年消耗多少石油 美國原油消耗量: 2003萬桶/日 = 73.11億桶/年 (世界第一) 美國原油儲備量: 210~293億桶(2004年估計, 世界第十); 美國能源部戰略石油儲備: 10億桶 美國原油產量: 869萬桶/日 (世界第三) 美國原油進口: 1315萬桶/日 (世界第一) 石油計量單位: 1桶=159公升=42美國加倫
Ⅲ 造成中國石油壟斷的原因
造成這種怪圈的原因是中國石油政策的不透明:「我們總要在國際市場上保密,市場很難對中國的需求形成穩定預期。石油進口從本質上來說還是做生意,在商言商,一般而言,越公開透明越對自己有利,也越對生意夥伴有利,否則的話就會吃虧。」
量價齊升
來自海關的統計數據表明,今年1月中國進口石油836萬噸,同比增長77.7%,平均進口價格上升了51%,凈增11.1億美元。
同時,原油和成品油價格的上漲,帶動了其他互補性能源產品(如煤炭、天然氣、電力等)的價格上漲。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的統計報告,受國際油價的影響,在2003年1月,國內能源及相關產品的價格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原油價格環比(與前月相比)上升7.6%,同比上升42.7%;成品油價格環比上升1.8%,同比上升25%;1月煤炭價格環比上漲0.3%,同比上升3.2%;電力價格也微幅爬升,環比上漲0.4%,同比上升1%;天然氣價格環比上漲0.6%,同比上升0.7%。
「這是中國又一次在原油進口上實現了可觀的量價齊升,與以前的糧食進口有著驚人的相似」,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宋國青教授說。
宋國青稱,盡管中國只有不到10年的石油進口歷史,有關特徵尚不能在統計數據上顯著地體現,但根據他對中國糧食40年進口歷史的研究,中國的石油進口正在步糧食進口的後塵。「自從中國進口糧食以來,幾乎沒有一次不是在國際糧價的高點大量進口,而在最低點出口。
而石油進口正在走糧食的怪圈。」歷史紀錄顯示,2000年,國際市場石油價格一路上漲,而中國進口原油及石化產品也同時大增。來自海關的統計表明,2000年國際石油價格上升了62%,並導致相關化工產品平均漲價21%,但中國該年進口原油數量達到7013.4萬噸,與1999年的3661萬噸相比,幾乎翻了一番。
量價齊升的後果是成本巨額上升,這個數字到底有多大呢?中國的石油企業沒有公布由此帶來的損失。但一個可供參考的數據是,來自海關的權威人士估算,2000年僅原油進口一項,關稅至少多繳了150億元。「150億關稅是肉爛在鍋里了,但中國用戶為石油進口價格上漲支付的巨額成本,大都流到國外了。」宋國青說。
逢低減倉
而在接下來的2001年,中國原油進口又陷入另一個怪圈。從2000年末開始到2001年美國「9·11」事件之後,油價從30美元以上一路下滑到17美元一桶。但該年中國的進口原油數量為6025.5萬噸,比2000年下降14.09%。
「中國現在的年進口量也只在7000萬噸左右,而美國每年的進口量在2億-3億噸左右,所以中國原油進口的絕對數量在國際市場並不算很大。但是中國進口量的波動是國際市場上最大的,」宋國青說,「2000年,中國的進口需求增加得很突然,增加量約為3500萬噸,絕對數也不算很大,但是這個數字占據了該年國際市場原油供應增加量的將近一半。來自中國的需求突然增加,打亂了市場本來的預期,其後果就是價格上漲。」
體現在月度變化的數字更清楚地表明了這一趨勢。1999年1月
至2月,是國際油價處於最低谷的時期,中國進口原油297.94萬噸,比上年同期反而減少40%;1999年3月國際油價開始大幅回升,而中國的進口亦同時回升,當月進口原油433.25萬噸,成為1998年以來最多的月份,是上月的2.6倍。在進口量不斷大幅上升的同時,中國進口原油的到岸價也在同步上升,在進口量大幅下降的1、2月份,平均進口單價為89.59美元/噸;而到進口量大幅上升的3月份,這一數字上升到92.07美元/噸。
由此,國家計委能源研究所所長周大地稱,1999年是國際石油市場油價急劇上漲的典型的一年,也是中國石油市場「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體現「應變能力」的典型的一年。
宋國青稱,造成這種怪圈的原因是中國石油政策的不透明所致:「我們總要在國際市場上保密,市
場很難對中國的需求形成穩定預期。石油進口從本質上來說還是做生意,在商言商,一般而言,越公開透明越對自己有利,也越對生意夥伴有利,否則的話就會吃虧。」
戰略儲備無補短期波動
中國石油進口的深層次原因還在於國內石油市場格局。
盡管進口原油僅占國內市場的20%強,但其價格卻已主導國內市場。根據1998年國家出台的《原油與成品油價格改革方案》,國內採油企業的原油出廠價格基
本圍繞國際原油價格波動。而在成品油方面,仍採取新加坡、紐約、鹿特丹三地「盯價」,由國家計委在進口完稅成本的基礎上,加國內合理流通費用確定零售中准價,中石油、中石化在中准價上下8%左右的范圍內確定零售價。
但是這種政策設計在價格的傳導過程中卻出現了斷裂。周大地稱,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中國石油市場的不對稱性:
中國石油消費的市場化程度在迅速提高,但石油供應仍處於過度壟斷之中。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大石油公司幾乎壟斷了國內原油產出;而進口原油方面,擁有進口專營權的也只有四家(上述三家加上中化),而依賴配
額生存的其它小規模進口商只能分享20%左右的配額;成品油的批發幾乎由中石油和中石化兩家壟斷,而零售方面,兩大公司在各自區域上都具有壟斷力量。
周大地解釋說,在這種體制下,國際石油采購的方式,則由國有的石油外貿公司按國家分配的計劃指標分月度組織進口,基本上採用現貨貿易方式從國際市場購買石油,導致經常出現了「買漲不買落」。
周大地稱,中國石油市場體系和市場機制的嚴重不完善扭曲了供求關系和對未來價格的有效期望,中國石油用戶既不能有效預見石油市場的風險,也不能採取有效的經濟措施和市場手段化解危機。「目前的體制根本難以應對國際市場價格的短期波動。」周大地說。
目前,很多專家表示中國必須建立國家石油戰略儲備來應對國際石油突發事件,周大地稱這幾
乎無助於解決短期的市場波動。宋國青甚至表示,國家石油戰略儲備從長遠看來可能也沒有作用。
「我們還是拿糧食打比方。從過去的數據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世界糧價和中國糧食儲備之間具有很強的相關性:中國增加儲備,世界糧價上漲;中國減少儲備,世界糧價下跌。中國最近一次增加糧食儲備是在1996年,當時是以2倍於現在的價格大量進口,到現在我們卻以一半的價格在出口。」
宋國青問道:「糧食儲備已經成為國家財政的一個大包袱,石油儲備呢?」
Ⅳ 中國的石油佔世界的百分之多少
我國煤的儲藏量達6000億噸,居世界第三位
石油儲藏量約39億桶(1997年探明),石油的儲藏量居世界第八位。
Ⅳ 重要礦產資源的主要供應國
比較而言,我國重要礦產資源的主要供應國較為集中,重點是中東地區、澳大利亞、周邊國家、非洲和中東等,以下對16種重要礦產資源分別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2.2.1 石油:進口地區結構已有明顯優化
2005年中東地區仍為我國原油主要進口地區,從中東的進口量佔全國總進口量的47.2%,為5985.1萬噸;其次為非洲,佔全國總進口量的30.2%,為3834.2萬噸;再次為俄羅斯和中亞地區,佔全國總量的11.1%,為1407.0萬噸;從亞太地區的石油進口量為969.0萬噸,佔7.6%。
位居我國原油進口前5位的國家,依次為:沙烏地阿拉伯(17.5%)、安哥拉(13.8%)、伊朗(11.3%)、俄羅斯(10.1%)和阿曼(8.5%),2005年合計進口量為7752.4萬噸,佔全國總進口量的61.2%。其他的重要進口國還有:葉門(5.4%)、蘇丹(5.2%)、印度尼西亞(3.2%)、越南(2.5%)、阿拉伯聯合大公國(2.0%)、科威特(1.3%)、哈薩克(1.0%)。2005年從南美進口我國所需石油的3.4%,來自歐洲的佔0.4%,來自澳大利亞的進口量佔0.2%。
與2000年相比,我國原油進口地區結構已有明顯優化,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中東和非洲地區的總體依賴程度基本維持不變,但是,對中東地區的依賴程度有所下降,而從非洲的進口量大幅增加。
2)來自北線俄羅斯的原油進口量大幅度增加,佔全國總進口量的比重從2000年的不到1.0%增加到2005年的10.1%。同時,開始從中亞地區進口原油。
3)來自歐洲、拉美這些相對遙遠地區的進口量呈現下降趨勢。來自歐洲的原油進口量佔全國總進口量的比重從2000年的3.6%降低到0.4%。
但比較而言也有一些不利的層面,主要是來自亞太地區的原油進口量呈現下降趨勢,從2000年的15.0%降低到2005年的7.6%。但來自越南的石油進口量呈現增加趨勢。
2.2.2 天然氣:開始進口液化天然氣,管線天然氣的進口正在談判中
在2005年之前,中國不進口天然氣。從2006年起,進口液化天然氣的數量大幅度增加。據深圳海關發布的統計數據,2006年1~10月深圳口岸進口液化石油氣和液化天然氣154.1萬噸,同比增長17.5%,價值7.43億美元,增長30.3%。其中,進口液化天然氣32.5萬噸,價值5558萬美元;進口液化石油氣121.6萬噸,下降7.3%,但受價格提高影響,進口價值6.87億美元,同比仍上升20.5%。目前,深圳口岸液化氣進口結構呈現如下特點:一是液化天然氣和液化石油氣進口出現此消彼長態勢。二是液化天然氣進口價格較低,液化石油氣進口價格略有回落但仍然較高。液化天然氣進口均價較低,僅170.9美元/噸,但液化石油氣1~10月進口均價高達564.6美元/噸,是液化天然氣進口均價的3倍多。三是進口來源的趨向分散,但仍以中東和澳大利亞為主。
目前中國正在沿海建設6個進口液化天然氣接收站,預計未來液化天然氣的進口量將大幅度增加。預計液化天然氣的進口來源主要是澳大利亞、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阿曼等。同時,建設中俄和中國一中亞天然氣管線的談判也正在進行中,預計到2010年後還將從俄羅斯和中亞通過管線進口天然氣。
2.2.3 煤炭:主要進口國是澳大利亞、越南和印度尼西亞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產國,並且也有相當多數量的煤炭出口到東亞等地區,但是,我國南方相對缺煤,因此從澳大利亞、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國向我國南部省份出口煤炭。2005年中國煤炭進口量約2600萬噸,占總消費量的1.3%,預計2006年進口約4000萬噸。
煤炭主要從東南沿海各口岸進口。我國進口煤炭的省份主要在東南沿海以及長三角地區,進口的品種主要是動力煤和煉焦煤,進口來源國主要是越南、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朝鮮、俄羅斯等國。中國是越南煤炭出口的主要市場,占越南出口量的82.0%,主要進口地區集中在南方沿海城市,從越南進口煤種主要是無煙煤。2006年1~10月我國從越南共進口無煙煤1587萬噸。印度尼西亞是全球主要的煤炭出口國,2005年中國進口印度尼西亞煤炭約260萬噸,2006年1~10月份進口達329萬噸。澳大利亞生產的煤炭75.0%以上供出口,目前日本在澳大利亞煤炭市場佔47.0%,韓國佔12.0%,中國台灣省佔9.0%。中國從澳大利亞進口的煤炭主要是動力煤和煉焦煤,2006年1~10月進口總額為552萬噸,其中動力煤392萬噸,煉焦煤160萬噸。隨著中國鋼鐵工業的發展,澳大利亞的煉焦煤在中國將會佔有更大的市場份額。2006年1~10月中國共進口朝鮮無煙煤194萬噸。2006年1~10月,中國從俄羅斯進口煤炭約78萬噸。預期今後我國還將從蒙古大量進口煤炭。
以2006年1~10月測算,中國煤炭進口的地區結構為:越南53.0%,澳大利亞19.0%,印度尼西亞11.0%,朝鮮6.5%,俄羅斯2.5%,其餘國家8.0%。
2.2.4 鈾礦
2006年中國和澳大利亞簽署協議,在今後10年內從澳大利亞進口約2萬噸鈾礦。
2.2.5 煤層氣
不存在進口問題。
2.2.6 銅
參與貿易的各類銅產品非常豐富,包括銅材、銅合金、粗銅、精煉銅、銅精礦、廢雜銅等,總共大約包括72種銅產品;銅市場相對透明,主要在LME交易。我國銅精礦進口額在整個銅產品進出口結構中所佔比例不大,銅精礦進口來源相對分散,自30多個國家進口,其中主要包括智利、澳大利亞、蒙古等。從貿易方式看,我國銅精礦以一般貿易方式為主,占總量的83.0%以上,小額邊貿也佔一定比例。2004年中國銅精礦的主要進口國為:智利(29.1%)、蒙古(20.1%)、秘魯(12.5%)、澳大利亞(9.1%)、哈薩克(7.7%)、墨西哥(7.4%)、加拿大(3.4%)、伊朗(3.3%)、巴布亞紐幾內亞(3.2%)等。
精煉銅進口來源也比較分散。主要包括:智利、日本、菲律賓、韓國、俄羅斯、哈薩克等。
2.2.7 鋁土礦
鋁土礦礦石本身不是貿易的產品,我國進口的主要是中間產品氧化鋁,但同時還出口一部分電解鋁。我國電解鋁行業投資迅速增加導致氧化鋁的供求缺口拉大,推動了氧化鋁的進口增長。進口規模由2001年的188.0萬噸擴大到2004年的587.0萬噸,年均增長46.2%,2005年進一步增加到701.6萬噸,同比增長19.4%,進口價值26億美元,增長27.0%。我國氧化鋁進口大部分以現貨貿易為主,目前進口數量已佔到世界現貨貿易總量的60.0%以上,我國進口量的變化對國際氧化鋁價格影響非常大。中國30.0%的進口氧化鋁以及80.0%的出口原鋁都與來料加工有關。為節省電力以及增加國內市場原鋁供應,從2005年7月1日起廢除有關氧化鋁來料加工貿易的政策,此外,商務部已不再發放氧化鋁來料加工貿易的許可證。我國氧化鋁進口來源基本穩定。2005年我國自澳大利亞進口392.4萬噸氧化鋁,增長20.0%,占當年氧化鋁總進口量的55.9%;自印度的進口大幅度增長,進口100.5萬噸,增長37.0%;自牙買加進口56.7萬噸,下降24.7%;自美國進口57.1萬噸,增長7.3%。自上述4個國家合計進口占總進口量的86.5%。
2.2.8 鉛
我國鉛礦砂及精礦的主要進口來源是:秘魯、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德國、土耳其、納米比亞、伊朗、韓國和朝鮮等。
我國精煉鉛的主要進口來源是:澳大利亞、哈薩克、日本、韓國、朝鮮和加拿大等。
2.2.9 鋅
我國鋅礦砂和精礦的主要進口來源是:澳大利亞、秘魯、伊朗、印度、越南、智利、緬甸等。
我國精煉鋅的主要進口來源是:哈薩克、朝鮮、比利時、韓國等。
2.2.10 鐵礦石
「十五」期間,我國鐵礦石進口量從2001年的9231萬噸增加到2005年的27500萬噸,增加1.83億噸,增長197.9%。2005年中國進口鐵礦石2.75億噸,是1990年的19.3倍,是1996年的6.3倍。
近年來我國鐵礦石主要進口來源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變化。首先,澳大利亞一直是我國最大的進口國,澳大利亞對中國的鐵礦石出口量近年來大幅度上升,從2000年的3272萬噸增加到2005年的11218萬噸,增加了242.8%。但是,澳大利亞對中國鐵礦石的出口量佔中國鐵礦石總進口量的比例,卻有下降趨勢,從2000年的46.8%下降到2004年的38.0%,但2005年又增加到41.0%。印度超過巴西成為中國鐵礦石第2大進口國。2000年中國從印度進口1100萬噸鐵礦石,佔中國進口量的15.7%,但是到2005年,中國從印度進口的鐵礦石數量達到6855萬噸,占當年中國總進口量的24.9%。從2000~2005年,中國從印度進口的鐵礦石數量增加了5.23倍,佔中國總進口量的比重,增加了近10個百分點。印度本來是我鐵礦石第3進口國,並且長期以來作為平衡從澳大利亞和巴西進口的鐵礦石價格的一個手段,但現在我國從印度進口的鐵礦石已成為一種主要的進口來源,並且不僅量增,而且價格的增長幅度還大於來自澳大利亞和巴西的鐵礦石。巴西是我國穩定的鐵礦石進口國。巴西對中國的鐵礦石出口量穩定增加,從2000年的1482萬噸增加到2005年的5471萬噸,增加269.2%,並且自2000~2003年,佔中國鐵礦石總進口量的比重也連續增加。2005年與2004年相比,盡管巴西對中國鐵礦石出口量增加,但由於來自印度進口量的增加,所佔比重下降5個百分點。南非一直是我國第4大鐵礦石進口國,每年對中國的鐵礦石出口量大約在1000萬噸左右,並且近年來有略微增加的趨勢。但是,由於中國鐵礦石進口量大幅度增加,南非對中國鐵礦石出口量佔中國總進口量的比重逐年下降,從2000年的11.5%下降到2005年的3.8%,但仍然是中國第4大進口國。以上4個國家,佔中國鐵礦石進口量的比重,2005年為90.0%。2001年,這一數字為95.8%。秘魯、智利等也是中國重要的鐵礦石進口國。2000年,中國從秘魯進口173萬噸鐵礦石,2001年進口184萬噸,2002年進口198萬噸,2003年進口220萬噸。目前差不多也是這個水平,每年200萬噸左右。2002年中國從智利的鐵礦石進口量為123萬噸,2003年為164萬噸。除此之外,中國還從其餘近20個國家進口鐵礦石,但數量不大。
2.2.11 錳礦石
近年來我國錳礦石進口量不斷增加,主要通過廣東口岸進口。我國錳礦石進口來源主要包括以下7個國家:澳大利亞、加彭、迦納、緬甸、巴西、印度、南非等。從這7個國家進口的錳礦石占我國全部錳礦石進口總量的95.0%。從澳大利亞、加彭、迦納這3個國家進口的錳礦石,均佔全國進口總量的2/3。
2005年中國進口錳礦石457.8萬噸,主要進口來源包括:澳大利亞34.3%,加彭13.4%,迦納12.1%。3個國家合計佔59.8%。
2.2.12 鎳
2005年,中國共進口鎳(未鍛軋鎳)89580噸,主要來自於俄羅斯、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
2.2.13 鎢
鎢是中國優勢礦產,大量出口。
2.2.14 錫
錫是中國優勢礦產,大量出口。
2.2.15 鉀鹽
2005年中國進口鉀肥883.4萬噸,進口來源主要為:俄羅斯46.2%,加拿大25.6%,白俄羅斯19.3%。這3個國家合計佔全國進口總量的91.1%。
2.2.16 金
近年來我國每年進口黃金約200噸,其中90%用於首飾製造。我國黃金市場已放開,進口來源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