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大慶石油振興進入什麼階段
擴展閱讀
什麼是石油專家 2025-07-18 06:49:15
濱州滴滴費用多少 2025-07-18 06:44:39

大慶石油振興進入什麼階段

發布時間: 2023-02-14 14:56:56

㈠ 大慶油田的發展歷程

石油,10%是經濟,90%是政治,鴉片戰爭後,中國逐步淪落為了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後國家,美孚、亞細亞、德士古三大石油公司迅速進入中國。洋油「以空前的規模在中國各地傾銷,剛剛開始發展起來的民族石油工業又處於岌岌可危的境地。1949擺在中國共產黨人面前的卻是一個千瘡百孔、一窮二白、百廢待興的破敗攤子。1949年,全國石油產量只有12萬噸,基本靠國外提供,國家經濟建設所需要的石油產品基本依賴進口,全國需要原油1000多萬噸,缺口一半以上,連街上的公共汽車都因缺油而背上了煤氣包甚至木炭,各種物資更是極端匱乏,[1]毛澤東詢問李四光:我國天然石油這方面的遠景怎麼樣?李四光分析了中國的地質條件,表示深信在我國遼闊的大地下蘊藏有豐富的石油資源。毛澤東語重心長地說:「要進行建設,石油是不可缺少的,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沒有石油都轉不動。」這位新中國的締造者是把石油作為戰略資源來看待的。要使社會主義建設大踏步向前,要使年輕的共和國盡快強盛起來,就不能沒有強大的石油工業,1959年9月26日16時許,在松嫩平原上一個叫大同的小鎮附近,從一座名為「松基三井」的油井裡噴射出的黑色油流改寫了中國石油工業的歷史:東北平原發現了世界級的特大砂岩油田!
當時正值國慶10周年之際,時任黑龍江省委書記的歐陽欽提議將大同改為大慶,將大慶油田作為一份特殊的厚禮獻給成立10周年的新中國。「大慶」,這個源於石油、取自國慶的名字,從此叫響全國,傳揚世界。
大慶油田1959年發現、1960年開發,至今已走過了50年的發展歷程。在這一歷史進程中,主要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
1、石油會戰階段
1959年9月26日,以松基3井喜噴工業油流為標志,勘探發現了大慶油田。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老一輩石油人,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僅用三年時間就拿下大油田,一舉甩掉了我國貧油落後的帽子。
2、快速上產階段
1963年底,大慶油田結束試驗性開發,進入全面開發建設。先後開發了薩爾圖、杏樹崗和喇嘛甸三大主力油田,以平均每年增產300萬噸的速度快速上產,並勘探准備了一批可開發的新油田,為1976年原油產量跨上5000萬噸台階奠定了堅實基礎。
3、高產穩產階段
「文革」結束後,我國進入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大慶油田也從此邁入「年產5000萬」的高產穩產階段。從1976年到2002年,實現5000萬噸以上連續27年高產穩產。
4、可持續發展階段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面對油田可持續發展出現的諸多矛盾,為確保向國家持續做出高水平貢獻,大慶油田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從維護國家石油供給安全、謀求企業可持續發展、承擔國有企業三大責任出發,確立了創建百年油田發展戰略,制定了《二次創業指導綱要》,力爭到本世紀中葉,大慶油田開發建設100周年之際,繼續保持我國重要油氣生產基地的地位,努力打造國際一流的工程技術服務和石油裝備製造基地。
大慶油田自1960年投入開發建設,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56.7億噸,累計生產原油18.21億噸,占同期全國陸上石油總產量的47%;探明天然氣地質儲量548.2億立方米,上繳各種資金並承擔原油價差1萬多億元,特別是原油5500萬噸連續27年高產穩產,創造了世界油田開發史上的奇跡。

㈡ 大慶石油會戰是什麼時期

20世紀50年代末,在東北松遼平原發現了石油,面積多大,儲量多少,都還是個未知數。國家組織了石油大會戰,集中兵力打殲滅戰,採取了邊勘探、邊開發、邊建設的「三邊」方針,在這片古老的黑土地上吹響了石油會戰的號角。

大慶石油會戰是在比較困難的時期、比較困難的地區、比較困難的條件下開始的,並在戰勝各種困難中取得了勝利。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實行經濟封鎖,蘇聯撤走專家、撕毀合同。很明顯,依靠外援這條路走不通。當時國家由於實行「大躍進」經濟政策造成的失誤,以及連續三年自然災害,使國民經濟陷入困境,拿不出足夠的資金開發大慶油田。而且大慶油田地處東北,冬季嚴寒,夏季沼澤,吃住都成問題,自然環境惡劣。為此,石油工業部決定集中優勢兵力,以打「殲滅戰」的形式,組織石油會戰。這一重大舉措,立即得到黨中央的批准和支持。1960年2月20日,中共中央批准了石油工業部《關於東北松遼地區石油勘探情況和今後工作部署問題的報告》。2月22日,中共中央作出了「從當年退伍兵中動員3萬人交給石油工業部參加開發大慶地區新油田工作」的決定。不久,中央軍委又決定給大慶分配3000名轉業軍官。1960年3月,1萬多名由新疆、玉門、四川、青海等老油田來的石油職工和3萬多名解放軍轉業官兵及大專院校學生,從祖國的四面八方雲集大慶。國務院各部門和黑龍江省支援石油會戰的幹部工人,也陸續到達大慶地區,揭開了氣壯山河的大慶石油會戰的篇章。

會戰伊始,來自全國各地的參戰隊伍,陸續到達指定的區域,自己動手搭起了帳篷,有一字形的,有院落式的,還有重疊式的,在這個大草原上安營紮寨,投入到了會戰的洪流之中。路在何方?茫茫大草原一望無際,人煙稀少,幾乎沒有現成的路可走。由於會戰人員、車輛的來來往往,逐漸形成了縱橫交錯的小道和大路,給草原勾畫出了新的交通線。

大慶石油會戰初期,遇到了生產不配套、生活條件差的矛盾和困難。面對這些矛盾和困難,是迎著困難前進,還是畏難不前?4月29日,大慶石油會戰萬人誓師大會在薩爾圖草原上召開(圖2.6)。「鐵人」王進喜代表5萬多名石油會戰職工吼出了「寧肯少活二十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鋼鐵誓言。一場千軍萬馬戰大慶的艱苦創業歷史,從這一天開始譜寫。石油會戰職工夏季站在沒膝深的雨水中施工,冬季在零下30多攝氏度的野外堅持生產。水,在會戰中是多麼重要。沒有現成的水井,多是就地挖井,或是在附近的水泡內取水。雖然水質不好,但還是解決了燃眉之急。開鑽打井要用水就從臨近的水泡內取水,有時候是由人排成長蛇隊形,用臉盆、水桶從水源向井場傳遞,以保證鑽井用水。

圖2.61960年4月召開大慶石油會戰萬人誓師大會

從全國各地調運來的設備、物資器材,都要在薩爾圖車站集散,使這個區區彈丸之地,只有三股道岔的末等車站,不堪重負。站內站外,凡是能卸貨的地方幾乎都堆滿了物資器材。為了減輕車站的壓力,晝夜有人員值班,貨車隨到隨卸,並把卸貨地點從薩爾圖車站向東西延伸到讓胡路、龍鳳、安達等車站。同時還組織人員採取了螞蟻搬家式的戰術,凡是人能扛得起、搬得動的貨物,都由幾個人甚至幾十個人靠人力去完成。那些笨重的機械設備則由少數的吊車、卡車吊裝外運,盡量減少在車站積壓的時間。在會戰中已經沒有休息日和工作日的區分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晚上還有近2小時的班務會,總結當日工作布置次日工作。在那會戰的日日夜夜,嚴寒酷暑,都不曾阻止會戰的腳步。為石油拼搏,為國家作貢獻,雖苦猶榮,累而無怨,這是會戰隊伍的心聲。

「干打壘萬歲!」在一次萬人大會上,是石油工業部康世恩副部長喊出的鏗鏘有力而又充滿激情的一個口號。也正是那數以萬計的干打壘房屋,使會戰職工家屬在這茫茫大草原度過了第一個嚴冬,沒有凍壞一個人、一台設備。干打壘施工進入高潮之時,也是雨季來臨之際。一批房打起來了,一場大雨使它們頃刻間化為一攤泥土。大雨過後,清理了現場又繼續打。就是這樣打打塌塌,塌塌打打,經過幾個月的拼搏,一幢幢干打壘房屋在戰區拔地而起,為草原增色不少,為石油會戰解決了後顧之憂。在生活條件極其艱苦的情況下,「天當房屋地當床,棉衣當被草當牆,五兩三餐保會戰,為國奪油心歡暢」。通過大規模的油田勘探,迅速探明了一個面積達860多平方千米、儲量達22.6億噸的特大油田,打破了陸相沉積貧油的觀點。與國外同類油田相比,美國拿下東得克薩斯油田用了9年,蘇聯拿下羅馬什金油田用了3年,而大慶油田從第一口井噴油到1960年底探明大慶長垣儲油麵積,只用了1年零3個月,「高速度、高水平」拿下了大慶油田。

按照「邊勘探、邊開發、邊建設」的方針,在全面勘探的同時,又開展了油田開發試驗工作。油田規模不斷擴大,原油產量不斷上升。1960年6月1日,大慶油田首車原油外運。1960年底,生產原油97萬噸,緩解了國家缺油的局面,解決了會戰資金不足的困難。到1963年底,原油年生產能力達到500萬噸,生產原油439.3萬噸,佔全國原油總產量的67.8%,為中國石油自給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63年12月3日,周恩來總理在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向全世界庄嚴宣告:由於大慶油田的發現和建成,中國需要的石油已經基本自給,中國人民依靠「洋油」的時代,即將一去不復返了!大慶油田的發現,打破了中國是「貧油國」的論調。大慶石油會戰為改變中國石油工業面貌,做出了重大貢獻。

氣壯山河的大慶石油會戰,在中國石油工業發展史上譜寫了光輝奪目的篇章,至今仍在深刻地影響著我國石油工業的發展,它的歷史功績怎麼評價也不為過,人們將它概括為三大歷史性貢獻。

第一,大慶會戰創造了巨大的經濟價值,有力地支持了我國國民經濟度過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嚴重經濟困難。當時國家被迫中斷「二五」計劃,實行經濟調整,大批工廠和項目「下馬」,全國人民勒緊褲腰帶過緊日子。就在這個時候,蘇聯當局又撕毀合同、撤走專家,從蘇聯進口石油產品銳減,全國成品油供應緊張,城市公共汽車背上煤氣包,軍隊執勤、訓練受到嚴重影響,國家安全遭遇空前威脅。也就在這個時候,大慶石油會戰只用一年零三個月時間探明22.6億噸石油地質儲量,並在三年半時間里建成600萬噸/年原油生產能力和100萬噸/年煉油加工能力,生產原油1166.2萬噸,上繳利潤和折舊10.7億元,實現了國內石油產品基本自給。從而有力地支持了國家度過嚴重困難,頂住反華勢力的壓力,大長了中國人民的志氣,堅定了全國人民獨立自主建設社會主義的決心和信心。

第二,大慶石油會戰創造的集中兵力打殲滅戰的會戰模式,是在當時經濟體制下對中國工業化道路的探索。大慶石油會戰充分發揮了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促進了中國石油工業的高速發展。

第三,大慶石油會戰中形成的「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的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和「三老四嚴」、「四個一樣」的優良作風,激勵和培育著一代又一代石油人,成為中國石油工業發展的強大精神力量。 「鐵人」王進喜成為一代石油人的楷模,大慶精神成為一代石油人的共同價值觀。石油職工發揚「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的大慶精神,攻堅克難,越戰越強,奪取了一個又一個勝利。

㈢ 中國石油科技發展的四個階段是什麼

新中國的成立,為石油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歷史機遇,石油科學技術也隨之發展進步。有以下四個發展階段:
(1)20世紀50年代學習起步階段。
這一階段主要是學習借鑒外國經驗,著手培養石油專業人才隊伍,建立科研機構,開展油氣資源調查,探索發展道路。當時引入蘇聯物探裝備,學習他們的技術和經驗。1951年成立了第一個地震隊,應用「51型」光點式地震儀,使原來主要靠地面地質調查的油氣勘探方法發展到能用物探技術,向覆蓋區查明地下構造。從蘇聯引進的半自動電測儀,用自然電位測井和電阻率測井劃分岩性電性;試油、鑽井技術也基本向蘇聯學習。1954年,玉門油田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下,為老君廟油田「L」油藏編制了「邊外注水,頂部注氣」的開發方案,是中國第一個油田開發方案。1955年,克拉瑪依油田的發現是這個時期主要的成果,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發現的第一個大型油田。由於當時中國還沒有足夠的油田開發技術力量,克拉瑪依油田總體開發方案由石油工業部石油勘探開發科學研究院和蘇聯全蘇石油科學研究所共同編制。
(2)20世紀60—70年代自主創新、快速發展階段。
以大慶油田的發現和開發為標志,中國石油工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石油科學技術也跨進了自主創新、快速發展的新階段。
大慶油田的發現,推進了陸相油氣地質理論的建立,使人們徹底擺脫了「陸相貧油」的束縛,積極探索陸相地層生油、成藏的規律。大慶油田的地質家分析了松遼盆地油氣生成、運移、聚集和保存的全過程,提出一個生油凹陷是一個系統的概念。在此系統內,生、儲、蓋、圈等靜態條件和排、運、聚、保等動態過程是一個統一的、相互聯系的整體。這種認識,大大早於西方在20世紀80—90年代提出和流行的「成油系統」理論。
與此同時,深化和推動了湖盆沉積學的研究。大慶油田不斷加深對油藏儲層的認識,從早期小層對比、「油砂體」研究,發展到「細分沉積相」研究,形成了一套「沉積作用—非均質性—油水運動規律」三位一體的沉積微相研究方法,豐富了儲層沉積學和油田開發地質學的理論,而且在指導實踐中為以往各個階段的接替穩產,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基礎。
(3)20世紀80—90年代自主攻關與引進結合階段。
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標志科學春天的到來。1979年,石油工業部召開了第一次全國石油科技工作會議,撥亂反正,恢復建立科研院所和健全科技工作體系。之前,1978年在部機關成立了科學技術司,組成石油工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1979年,又成立中國石油學會。這些是石油科技急起直追、加速發展的重要組織保證。
在國家科委組織全國各行各業重點科技攻關計劃的大背景下,從石油工業實際出發,緊密結合生產需要,組織了多個五年攻關戰役。繼「六五」期間的「天然氣地質」、「數字地震」、「高含水期油田開發調整」、「稠油開采」等重點攻關之後,「七五」期間,組織了「低滲透油田改造」,「灘海、沙漠、黃土塬地震技術」,「定向井、叢式井鑽井」,「保護油層的完井技術」,「化學驅油技術」等系列配套的技術攻關。「八五」期間組織「塔里木盆地油氣勘探」、「天然氣大中型氣田形成條件」、「沙漠公路」、「聚合物驅油」等技術攻關。「九五」期間,組織了「塔里木盆地石油天然氣勘探研究」、「大中型氣田勘探開發研究」、「大慶油田年產5300萬噸至2000年穩產技術研究」、「復合驅三次採油成套技術及礦場試驗研究」等攻關項目,還有「疊合盆地油氣形成富集理論與分布預測」、「大幅度提高石油採收率的基礎研究」,列入國家「973」項目計劃。
(4)世紀之交,國內國外兩個空間互動發展的階段。
20世紀90年代以後,實施「走出去」石油國際化經營戰略,使石油科技進入一個國內發展與國外錘煉相結合的階段。一方面國內繼續為勘探開發更加艱難的目標服務;另一方面要面臨國際市場許多新的挑戰。中國石油開拓海外市場,逐步形成非洲、中亞、南美、中東和亞太五大油氣合作區,在全球29個國家地區執行著近81個油氣投資合作項目。業務范圍從單一的合作開采,向跨國並購、風險勘探和上下游一體化發展。依靠國內長期積蓄的科學技術實力,充分展示中國石油勘探開發水平。在蘇丹l/2/4區塊項目國際招標中,中國石油在與10多家跨國公司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用3年時間高質量、高水平、高速度建成l/2/4區塊項目,在國際舞台樹立了良好的商譽。在秘魯,僅用3年時間,將開發已逾百年的塔拉拉油田,從接手時的年產油僅8萬噸提高到32萬噸,被秘魯媒體評為「20世紀秘魯石油界的最大新聞」。在哈薩克,應用肯基亞克鹽下碳酸鹽岩油藏開發技術,成功開發蘇聯未能開發的油田、打出日產超千噸的高產井,短短三年時間,建成了200萬噸原油生產能力。讓那若爾油田應用氣舉採油新技術,攻克了高含硫防腐、氣舉閥投撈等難題,原油產量由190萬噸/年提升到400萬噸/年。同時中哈原油管道建成,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作出貢獻。油氣混輸工藝技術的成功實施,攻克了世界級長距離油氣混輸工藝技術難題。對外工程技術服務,在地面工程建設、鑽井工程、測井、錄井、測試等方面,依靠核心競爭力的不斷增強,搶占市場制高點,努力提高經營管理和國際化運作水平,經濟效益大幅度提高。在走向國際大市場的過程中,石油科學技術真正接受了檢驗,開闊了視野,增強了新的活力。

㈣ 大慶石油會戰簡要復述

大慶石油會戰階段:1959年9月26日,以松基3井喜噴工業油流為標志,勘探發現了大慶油田。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老一輩石油人,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僅用三年時間就拿下大油田,一舉甩掉了我國貧油落後的帽子。——常識科技篇。

㈤ 大慶油田還能開采多少年

截止至2020年1月,還可以開采18年。

2000年以來,大慶油田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高舉大慶紅旗,踐行歷史使命,創新油田科技,轉變增長方式,進一步開創了可持續發展的新局面。大慶油田堅持「用14個月的努力抓好12個月的產量」,深入實施精準開發,水驅分注率、注水合格率、水質合格率等管理指標始終保持高水平。

國內原油產量遞減幅度進一步收窄,同比減少遞減82萬噸,是近年來減幅最小的一年。加快外圍難采儲量動用,外圍油田實現年產油連續12年保持在600萬噸以上。持續推進三次採油精準提效,實現年產油連續18年超1000萬噸以上。

(5)大慶石油振興進入什麼階段擴展閱讀:

大慶油田的相關情況:

1、2016年,大慶油田全面啟動《大慶油田振興發展綱要》(下稱《綱要》)編制工作,將技術支撐保障寫進了這份指導企業發展的綱領性文件,並明確繪就大慶油田核心技術發展路線圖,列出科技攻關規劃。

2、已是82歲高齡,曾經摸索開發「表外儲層」技術、為大慶油田增加7.4億噸地質儲量的「改革先鋒」、大慶「新鐵人」王啟民,「退休不離崗」。

3、在投入優先上,以國家和中國石油集團公司重大科技專項為龍頭,加大重點領域科技攻關力度和配套經費投入,有力推動了核心主導技術創新發展。

㈥ 大慶油田建成時間

1959年9月。

位於黑龍江省大慶市。1959年9月,勘探發現松遼盆地第一個油田,並正式命名為大慶油田。1960年,國家組織大慶石油會戰,投入試驗性開發。1963年底,大慶油田結束試驗性開發,進入全面開發建設,先後開發了薩爾圖、杏樹崗和喇嘛甸三大主力油田,

並勘探准備了一批可開發的新油田。大慶油田的開發建設,甩掉了中國「貧油」的帽子。

大慶油田的發展歷史:

大慶油田開發伊始,大慶石油人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僅用3年時間就拿下大油田,改變了新中國石油工業的落後面貌,由此開始了我國石油工業的跨越式發展。

1976年至2002年,大慶油田產量曲線一路「高歌」,實現原油5000萬噸以上連續27年高產穩產。而世界同類油田的穩產期一般只有3至5年,最多不超過12年,大慶創造了世界油田開發史上的奇跡。

2003年至2014年,大慶油田實現了原油4000萬噸連續12年持續穩產,為中國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油氣資源,維護了國家能源戰略安全。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大慶油田

㈦ 大慶油田是怎樣形成的

大慶油田是20世紀60~80年代中國最大的油區,位於松遼平原中央部分,濱洲鐵路橫貫油田中部。其中大慶油田為大型背斜構造油藏,自北而南有喇嘛甸、薩爾圖、杏樹崗等高點。油層為中生代陸相白堊紀砂岩,深度900米~1200米,中等滲透率。原油為石蠟基,具有含蠟量高(20%~30%),凝固點高(25℃~30℃),粘度高(地面粘度35),含硫低(在0.1%以下)的特點。原油比重0.83~0.86。1959年,在高檯子油田鑽出第一口油井,1960年3月,大慶油田投入開發建設。1976年以來,年產原油一直在5000萬噸以上,1983年產油5235萬噸。大慶油區的發現和開發,證實了陸相地層能夠生油並能形成大油田,從而豐富和發展了石油地質學理論,改變了中國石油工業落後面貌,對中國工業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大慶油田我國目前最大的油田,於1960年投入開發建設,由薩爾圖、杏樹崗、喇嘛甸、朝陽溝等48個規模不等的油氣田組成,面積約6000平方公里。勘探范圍主要包括東北和西北兩大探區,共計14個盆地,登記探礦權面積23萬平方公里。油田自1960年投入開發建設,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56.7億噸,累計生產原油18.21億噸,占同期全國陸上石油總產量的47%;探明天然氣地質儲量548.2億立方米,上繳各種資金並承擔原油價差1萬多億元,特別是實現年產原油5000萬噸連續27年高產穩產,創造了世界油田開發史上的奇跡。
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是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是以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為主營業務的國有控股特大型企業。1999年底,大慶油田重組改制、分開分立。2000年1月1日,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正式注冊成立,並隨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在美國和香港上市。注冊資本475億元,現資產總額1089億元,員工總數90427人。公司成立六年來,累計生產原油2.94億噸,天然氣130億立方米,年均油氣當量保持在5000萬噸以上;實現銷售收入5840億元,利稅總額4795億元,連年榮登中國納稅百強企業榜首。
1959年9月26日16時許,在松嫩平原上一個叫大同的小鎮附近,從一座名為「松基三井 」的油井裡噴射出的黑色油流改寫了中國石油工業的歷史:松遼盆地發現了世界級的特大砂岩油田!
當時正值國慶10周年之際,時任黑龍江省委書記的歐陽欽提議將大同改為大慶,將大慶油田作為一份特殊的厚禮獻給成立10周年的新中國。
「大慶」,這個源於石油、取之國慶的名字,從此叫響全國,傳揚世界。
說起「大慶」,我們整理出若干個「鏈接」———
大慶油田的誕生,使中國石油工業從此走進了歷史的新紀元。1963年12月4日,新華社播發《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新聞公報》,首次向世界宣告:「我國需要的石油,過去大部分依靠進口,現在已經可以基本自給了。」中國石油工業徹底甩掉了「貧油」的帽子,中國人民使用「洋油」的時代一去不復返。
從1976年,大慶油田原油年產量首次突破5000萬噸大關,進入世界特大型油田的行列。1978年,全國原油年總產量突破1億噸,從此進入世界產油大國行列。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從此開始的改革開放,有了立足的「血液」保障。年產5000萬噸的紀錄,大慶人奇跡般地保持了27年。
大慶油田實現持續穩產高產的驕人業績,有力地保證了中國石油工業「穩定東部,開發西部」戰略目標的實施。與大慶的穩產相對應的,是國家建設的穩固;與大慶高產相對應的,是國家發展的高速度。
大慶開發46年間,累計生產原油18.21億噸,相當於為全國人民每人生產原油近1.4噸,累計向國家上繳各種資金(包括承擔原油差價)總計超過1萬億元。
如果你覺得以上的新聞背景有些繁雜和遙遠,那就看一份最新的資料———「9月10日,中國納稅500強揭曉。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以278.90億元的納稅額第五次榮登榜首。」
我特別注意了與此相關的報道,幾乎都是這般寥寥數語。而大慶人早已習慣了默默的鑽探、默默的採油,早已習慣了這樣的無怨無悔。
問題是,大慶人可以默默奉獻,但默默奉獻絕不等同於默默無聞。無論對於誰,對這一段不該遺忘不能遺忘的歷史的「大面積」的淡忘,都是一件值得認真反思的事。就這一點探索下去,這其中一定涉及到信仰、信念、價值觀、方向感等等,這是不容小視的一個大課題。
二十世紀是石油世紀,二十世紀的戰爭中大多數人的血都是為石油流淌的。這些話早已不新鮮了。當歷史進入了二十一世紀的近幾年,世界各國即使是普通的人也已經真正地意識到了石油沉甸甸的分量。
為了幫助思考,不妨再引用兩組數字:自1993年起,我國成為原油凈進口國,進口量為930萬噸,對外依存度僅為6%;12年以後的2004年,國內生產原油1.75億噸,對外依存度達到45.7%。在這12年間,國內石油年產量增長不足250萬噸,而石油消費年增長卻在1000萬噸以上。
根據有關研究部門預測,到2020年,我國石油需求將達4.5億噸以上,國內可能產出1.8到2億噸原油,預計缺口2.52.7億噸。
盡管我國是資源大國,但人均擁有量大大低於世界平均水平。我國石油剩餘可采儲量24.3億噸,居世界第11位,但人均只有1.89噸,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25噸)的7.6%。
這些枯燥的數字意味著,早已被我們甩進了太平洋的「缺油大國」的帽子,我們不得不重新戴上。
與國家的大發展同步,與國家的大目標一致,這就是大慶人在新世紀賦予「鐵人精神」的新內涵。
大慶:精神的經典
寫大慶,怎麼能不提到「鐵人」王進喜?
1964年年底第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召開的時候,王進喜代表全國工人發言。他的講話以大慶會戰為背景,以1205隊和鑽井二大隊工作為主線,重點匯報了大慶工人階級與惡劣的自然條件斗,與各種困難斗,終於取得了會戰的偉大勝利。當他在大會堂朗誦起自己的那一首短詩:「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干勁大,天大的困難也不怕!」整個大會堂掌聲雷動,經久不息……
另外一個很經典的場面:躍入泥漿池裡,奮力揮動著雙臂。
這是一些很經典的話語:「這困難,那困難,國家缺油是最大的困難!」、「寧可少活二十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不幹,半點馬列主義都沒有!」、「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這一切一切的「經典」,使王進喜成為那個時代上至國家領導人,下至千千萬萬個普通老百姓心目中的英雄,那手扶剎把的英姿,至今看來依然很「酷」。
這一切一切的「經典」,逐漸地凝聚升華成了一種「鐵人精神」。
「愛國、敬業、求實、奉獻」,就是這個「精神能源」的全部成分,它先是溶進了大慶人紅色的血液里,繼而溶進了石油這個黑色的「工業血液」中,接著就源源不斷地輸入共和國強健的軀體———民族精神的意義,紮根於人民群眾的心靈中,並見諸於人民群眾的行動上。大慶精神的意義尤為如此。
有人這樣比喻:在共和國建設的天平上,大慶是只舉足輕重的砝碼。在大慶開發建設史中截取三個時段就可以一目瞭然。
———十年動亂期間,大慶人統一的「革命思想」是:這亂、那亂,唯有大慶不能亂。與其對應的「革命行動」是:始終堅持生產一天都不停,產量逐年遞增並且幾乎就是在動亂結束那一年,原油年產量躍上了5000萬噸大關。
———改革開放20年,也是大慶油田穩產高產的20年。大慶油田連續27年在5000萬噸以上的穩產高產,無疑是世界油田開發史上的新紀錄。高產穩產的大慶———中國石油工業的「半壁江山」和「中國精神能源」合成的強大驅動力,助推著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2003年,大慶油田提出了「創建百年油田」的戰略目標。圍繞這個戰略目標展開的第一項戰略行動就是對原油產量進行了戰略性調整,年產量首次下調到5000萬噸以下。
經測算,如果在高含水後期繼續維持大慶油田年產5000萬噸以上,不僅地面設施將無法適應,還需要大量增加新的投入,原油操作成本也將大幅度增加,從而導致效益下滑。更重要和更嚴峻的局面則是:無法保持與國家的大發展同步,無法保證與國家的大目標一致。
對大慶來說,科學的發展觀首先就體現在科學的大局觀。
與國家的大發展同步,與國家的大目標一致,這就是大慶人在新世紀賦予「鐵人精神」的新內涵。
減下去的是當前,加上去的是長遠;減下去的是高成本產量,加上來的是低成本效益,這是大慶人所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如何破解這個重大課題?大慶人早已胸有成竹———打一場「技術換資源」的大戰役。
准確的表述該是,大慶人的技術換資源的行動與理論齊頭並進,更有一支2萬多名技術人員組成的龐大的隊伍結伴而行,從而迅速創建了一個新的科技創新體系,從而迅速形成了「買不來、帶不走、拆不開、偷不去、溜不掉」的企業核心競爭力。
這樣給了我們一個啟示:企業不僅僅滿足於做大、做強,還要考慮「做久、做長」。
今天,當你在互聯網上檢索一下,當把中東、伊拉克、裏海、馬六甲、歐佩克、中海油收購優尼科、中石油收購斯拉夫、泰納線等等這些關鍵詞輸入進去,顯示在你眼前的一切可能就是一個國際能源安全嚴峻形勢的新坐標。這時,不知你會不會這樣想:擁有大慶,是中國人的一件實實在在的幸福的事。
(原載《第一財經日報》,有刪節,標題為本報所加)
大慶:鑽探的深度
其實,大慶真正的傳奇恰恰就儲存在我們外人幾乎看不懂的一切「單調」和「單純」中,然而,這一切的「單調」和「單純」又都無一不體現著大慶人愛石油、懂石油、尊重石油的科學觀。
我贊同這樣一個說法:在百年中國科學史上,讓中華民族揚眉吐氣的有兩大事件,一是研製成功了「兩彈一星」,一是發現了大慶油田。
據介紹,在《日本現代史》里,經常能看到「如果當初找到大慶油田將如何如何」的詞句,他們為沒能在戰前找到大慶油田始終感到「遺憾」。原東京工業大學教授森川清在回憶「滿洲的石油開發」時說,之所以沒能找到大慶油田,「是因為戰前日本鑽探的深度只達到大約700-800米,鑽探技術是難以達到足夠的深度。」實際上,標志大慶油田發現的第一口油井———松基三井,恰恰是開鑽到1357-1382米之間的油層才出油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這種說法。
對此,最有啟發性和權威性的還是我國地質大師黃汲清的說法,他和李四光一起是「陸相地層生油」理論的提出者,他還是大慶油田的主要發現者。他曾講:日本人在東北找了30年沒有找到油田,那是因為他們不懂得陸相地層可以生油。對此,日本地質史學者也認為,從根本上說不是鑽探設備不行,而是「探礦思想的問題」。
科學,發現了大慶;科學,同樣迅速地發展了大慶。
早在1964年,大慶就在全國率先提出了向科學進軍的口號。這個口號,當時曾是那樣地激勵著各行各業的建設者。
據介紹,一口井打到底,在8001200米之間,通常有100多個含油的砂岩層,最厚的達20米,最薄的僅0.2米。大慶人的工作對象就在這千米之下的岩層中———那被他們形象地稱為「地宮」的地方。在那裡,整個石油開采系統是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黑箱」,開采工作如同一項「隱蔽工程」。
如何保證油井准確打入有開采價值的油層?怎樣確定不同性質的油層層性以採取相應的配套技術?在開采過程中,以怎樣隨時掌握油層的變化以改進完善工藝保持穩產?所有這一切,唯有通過可靠的數據,通過一系列反復試驗才能找到答案。這便構成了大慶科學的求實精神的客觀基礎。
而更為重要的是,大慶人自覺地通過實踐能動地認識油層,又通過實踐能動地改造油層,在不斷地探索地下奧秘的過程中,逐漸掌握了油田開採的客觀規律,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石油工業特色的發展道路。
科學的力度在於求實。科學的力度也在於創新。而創新的過程,就是思想上解放的過程。
回顧大慶油田在實現高產穩產近30年的歷史,三大「科學戰役」標志著大慶人經歷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
———大慶油田進入開發後期高含水階段後,油田綜合含水已高達90%,儲采結構嚴重失調,成本攀升和效益下降矛盾突出,油田開發難度超過了以往任何時期。對於油田二次創業的艱難,有人形象的比喻:「油田綜合含水達到90%%,就好比人被水淹到了脖子,含水95%相當於淹到了嘴,含水達到98%就要遭受滅頂之災!」
從歷史上看,一般油田的開采高峰只能維持三五年,以後產量就會遞減。但憑什麼大慶油田的產量長期保持在5000萬噸的水平線上?一項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的《高含水長期穩產注水開采技術》,硬是使大慶油田地質儲量由原來的26億噸增加到48億噸,相當於又找到了一個大慶油田。
———石油是不可再生的資源,進一步提高已開發油田的採收率非常重要。大慶油田自上個世紀70年代就開始這方面的研究和實踐,目前聚合物驅油技術已經在大慶等油田開始成功應用,大慶的科技工作者還在世界首創出一種更大幅度提高原油採收率的方法———泡沫復合驅油技術。僅大慶油田適用該技術的地質儲量就達近20億噸。專家認為,這是我國石油開采領域中為數不多的原始創新技術,這不僅是現今中國石油工業技術創新的亮點,對於世界石油開采也將是一場革命性的技術進步。
第三大戰役就是對「表外儲層」的攻關了。讓主持這個項目的首席科學家、「新時期鐵人」王啟民來講述可能更生動精彩:
大慶油田這種河湖三角洲的沉積,像一棵大樹,有干、有枝、有葉,干枝葉都互相連通,如果說主力油層是桿,薄油層是枝,「表外儲層」就是葉。它們都是空間上的延續,屬於同一儲油系統。王啟民認為,大慶油田樹大、根深、葉茂,「表外儲層」每口井都有,每個層都有。單獨看,「表外儲層」很瘦,但大慶油田面積油幾千平方公里,所有這類油層加起來又很「肥」。
盡管開采這樣的油層國內外都沒有先例可循,但如同當年會戰初期一樣,大慶人這次依然是靠「兩論」起家: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幾個寒暑過後,「表外儲層」開采這道世界性難題終於被破解。
這項成果具有什麼樣的價值呢———相當於為大慶增加了一個地質儲量7.4億噸的大油田,按2億噸可采儲量計算,價值高達2000多億元,而國家要探明同等儲量的石油資源,光勘探費就需投入100多億元。不僅技術上取得突破,經濟上創造巨大效益,更重要在於還創造性地發展了石油地質理論。
其實,大慶真正的傳奇恰恰就儲存在我們外人幾乎看不懂的一切「單調」和「單純」中,然而,這一切的「單調」和「單純」又都無一不體現著大慶人愛石油、懂石油、尊重石油的科學觀。

大慶油田是20世紀60~80年代中國最大的油區,位於松遼平原中央部分,濱洲鐵路橫貫油田中部。其中大慶油田為大型背斜構造油藏,自北而南有喇嘛甸、薩爾圖、杏樹崗等高點。油層為中生代陸相白堊紀砂岩,深度900米~1200米,中等滲透率。原油為石蠟基,具有含蠟量高(20%~30%),凝固點高(25℃~30℃),粘度高(地面粘度35),含硫低(在0.1%以下)的特點。原油比重0.83~0.86。1959年,在高檯子油田鑽出第一口油井,1960年3月,大慶油田投入開發建設。1976年以來,年產原油一直在5000萬噸以上,1983年產油5235萬噸。大慶油區的發現和開發,證實了陸相地層能夠生油並能形成大油田,從而豐富和發展了石油地質學理論,改變了中國石油工業落後面貌,對中國工業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大慶油田我國目前最大的油田,於1960年投入開發建設,由薩爾圖、杏樹崗、喇嘛甸、朝陽溝等48個規模不等的油氣田組成,面積約6000平方公里。勘探范圍主要包括東北和西北兩大探區,共計14個盆地,登記探礦權面積23萬平方公里。油田自1960年投入開發建設,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56.7億噸,累計生產原油18.21億噸,占同期全國陸上石油總產量的47%;探明天然氣地質儲量548.2億立方米,上繳各種資金並承擔原油價差1萬多億元,特別是實現年產原油5000萬噸連續27年高產穩產,創造了世界油田開發史上的奇跡。
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是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是以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為主營業務的國有控股特大型企業。1999年底,大慶油田重組改制、分開分立。2000年1月1日,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正式注冊成立,並隨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在美國和香港上市。注冊資本475億元,現資產總額1089億元,員工總數90427人。公司成立六年來,累計生產原油2.94億噸,天然氣130億立方米,年均油氣當量保持在5000萬噸以上;實現銷售收入5840億元,利稅總額4795億元,連年榮登中國納稅百強企業榜首。
1959年9月26日16時許,在松嫩平原上一個叫大同的小鎮附近,從一座名為「松基三井 」的油井裡噴射出的黑色油流改寫了中國石油工業的歷史:松遼盆地發現了世界級的特大砂岩油田!
當時正值國慶10周年之際,時任黑龍江省委書記的歐陽欽提議將大同改為大慶,將大慶油田作為一份特殊的厚禮獻給成立10周年的新中國。
「大慶」,這個源於石油、取之國慶的名字,從此叫響全國,傳揚世界。
說起「大慶」,我們整理出若干個「鏈接」———
大慶油田的誕生,使中國石油工業從此走進了歷史的新紀元。1963年12月4日,新華社播發《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新聞公報》,首次向世界宣告:「我國需要的石油,過去大部分依靠進口,現在已經可以基本自給了。」中國石油工業徹底甩掉了「貧油」的帽子,中國人民使用「洋油」的時代一去不復返。
從1976年,大慶油田原油年產量首次突破5000萬噸大關,進入世界特大型油田的行列。1978年,全國原油年總產量突破1億噸,從此進入世界產油大國行列。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從此開始的改革開放,有了立足的「血液」保障。年產5000萬噸的紀錄,大慶人奇跡般地保持了27年。
大慶油田實現持續穩產高產的驕人業績,有力地保證了中國石油工業「穩定東部,開發西部」戰略目標的實施。與大慶的穩產相對應的,是國家建設的穩固;與大慶高產相對應的,是國家發展的高速度。
大慶開發46年間,累計生產原油18.21億噸,相當於為全國人民每人生產原油近1.4噸,累計向國家上繳各種資金(包括承擔原油差價)總計超過1萬億元。
如果你覺得以上的新聞背景有些繁雜和遙遠,那就看一份最新的資料———「9月10日,中國納稅500強揭曉。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以278.90億元的納稅額第五次榮登榜首。」
我特別注意了與此相關的報道,幾乎都是這般寥寥數語。而大慶人早已習慣了默默的鑽探、默默的採油,早已習慣了這樣的無怨無悔。
問題是,大慶人可以默默奉獻,但默默奉獻絕不等同於默默無聞。無論對於誰,對這一段不該遺忘不能遺忘的歷史的「大面積」的淡忘,都是一件值得認真反思的事。就這一點探索下去,這其中一定涉及到信仰、信念、價值觀、方向感等等,這是不容小視的一個大課題。
二十世紀是石油世紀,二十世紀的戰爭中大多數人的血都是為石油流淌的。這些話早已不新鮮了。當歷史進入了二十一世紀的近幾年,世界各國即使是普通的人也已經真正地意識到了石油沉甸甸的分量。
為了幫助思考,不妨再引用兩組數字:自1993年起,我國成為原油凈進口國,進口量為930萬噸,對外依存度僅為6%;12年以後的2004年,國內生產原油1.75億噸,對外依存度達到45.7%。在這12年間,國內石油年產量增長不足250萬噸,而石油消費年增長卻在1000萬噸以上。
根據有關研究部門預測,到2020年,我國石油需求將達4.5億噸以上,國內可能產出1.8到2億噸原油,預計缺口2.52.7億噸。
盡管我國是資源大國,但人均擁有量大大低於世界平均水平。我國石油剩餘可采儲量24.3億噸,居世界第11位,但人均只有1.89噸,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25噸)的7.6%。
這些枯燥的數字意味著,早已被我們甩進了太平洋的「缺油大國」的帽子,我們不得不重新戴上。
與國家的大發展同步,與國家的大目標一致,這就是大慶人在新世紀賦予「鐵人精神」的新內涵。
大慶:精神的經典
寫大慶,怎麼能不提到「鐵人」王進喜?
1964年年底第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召開的時候,王進喜代表全國工人發大慶油田面積油幾千平方公里,所有這類油層加起來又很「肥」。
盡管開采這樣的油層國內外都沒有先例可循,但如同當年會戰初期一樣,大慶人這次依然是靠「兩論」起家: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幾個寒暑過後,「表外儲層」開采這道世界性難題終於被破解。
這項成果具有什麼樣的價值呢———相當於為大慶增加了一個地質儲量7.4億噸的大油田,按2億噸可采儲量計算,價值高達2000多億元,而國家要探明同等儲量的石油資源,光勘探費就需投入100多億元。不僅技術上取得突破,經濟上創造巨大效益,更重要在於還創造性地發展了石油地質理。得

㈧ 大慶油田2020年完成油氣當量4302.9777萬噸

2020年,中國石油大慶油田在大戰大考中交出「當好標桿旗幟、建設百年油田」的新答卷:完成國內原油產量3001.0319萬噸、海外權益產量931萬噸,雙雙超出計劃;生產天然氣46.5537億立方米,實現「十連增」,銷售天然氣30.85億立方米,均創 歷史 新高,合計完成油氣當量4302.9777萬噸,繼續保持油氣當量4000萬噸以上持續穩產;油氣完全成本和操作成本同比實現硬下降。

2020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也是中國石油大慶油田振興發展步入轉型升級新階段的第一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國際油價斷崖式下跌和極端惡劣天氣等重重困難挑戰,油田上下認真落實中國石油集團公司黨組各項決策部署,牢記囑托擔使命、共克時艱「戰嚴冬」,全力打好疫情防控阻擊戰、提質增效攻堅戰和效益實現保衛戰,取得了好於預期的工作成效。

油氣勘探「多點開花」成果喜人。堅決大力提升國內油氣勘探開發力度,堅持「油氣並舉、常非並重、海陸相並進」,富油凹陷常規油精細勘探、緻密油氣規模勘探、新區新領域風險勘探、礦權流轉區塊油氣勘探等重點領域取得新進展新成果,全面超額完成三級儲量任務。其中,在西坡、古龍和三肇有24口井獲15噸以上高產油流,在海拉爾盆地烏-貝凹陷持續精細勘探取得突破性進展,貝X62井壓後獲日產50噸以上高產油流,在川渝地區合深4井獲日產百萬立方米以上高產工業氣流,創四川盆地下二疊統單井產量 歷史 新高。特別是大慶古龍頁岩油勘探獲重大戰略突破,顛覆了傳統的找油理念和認知,展現出良好的勘探開發前景,對於建設百年油田、推動我國陸相頁岩油革命等具有重要意義。

油氣開發全程「精準」油穩氣增。面對老油田持續穩產的巨大壓力,堅持把「精準」貫穿油田開發全過程,精準地質研究、精準方案設計、精準工藝措施、精準管理手段,加強水驅綜合挖潛,推進三采優化提效,主要開發指標均好於計劃。堅持把大力推進天然氣產業發展作為戰略性、成長性工程來抓,加快增儲上產步伐,全年生產天然氣46.5537億立方米、銷售天然氣30.85億立方米,均創 歷史 新高,並在持續推動天然氣業務快發展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油田開發建設 歷史 上天然氣日銷量首次躍上千萬立方米台階,實現1008.33萬立方米。

市場開發逆勢拓展實現新突破。面對疫情防控和油價斷崖式下跌帶來的嚴重沖擊,堅定實施「走出去」戰略,構建聯防聯控機制,分區分級實施精準防控,實現海外權益產量931萬噸,再創新高,連續2年保持900萬噸以上水平,進一步鞏固了內外並舉的發展格局。國際油服業務合作實現新突破,相繼簽約南蘇丹鑽修井、南蘇丹電泵服務、魯邁拉鑽井、哈法亞修井、土庫曼管線等系列項目,與貝克休斯、哈里伯頓簽約沙特鑽井合同,中標東巴格達油田鑽井項目,市場區域進一步擴大。積極推動庫爾德鑽井、南蘇丹鑽修井等國際市場復工復產,積極爭取中蒙東線和南線口岸原油復運,推動塔木察格油田全面復工復產,通過深挖生產管理潛力,不僅彌補疫情影響的30萬噸產量,還實現超產16萬噸。在國內市場參與西南頁岩氣大開發、廣東石化一體化EPC建設、上古天然氣處理工程等重點項目,實現收入、簽約雙增長。

提質增效落實落細成效顯著。牢固樹立「過緊日子」思想和「一切成本皆可降」理念,深入開展「戰嚴冬、轉觀念、勇擔當、上台階」主題教育活動和提質增效專項行動,全力打好精準開發、降本節支、結構調整、瓶頸技術、市場拓展、安全環保「六個攻堅戰」,採取革命性措施,最大程度向油氣產量、內部挖潛、深化改革、 科技 創新、開源增收、本質安全要效益,水電能耗連續4年實現「負增長」,油氣完全成本和操作成本同比實現「雙下降」。

創新驅動大力實施作用凸顯。堅持把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制定油田核心技術發展路線圖,推行市場化、開放式研發模式,建立「沒有院牆的研究院」,大力攻關「卡脖子」技術,油田勘探技術攻關取得新突破,精準開發技術持續完善,工程技術實現配套升級,全年累計創新重大核心技術10項、取得標志性技術成果28項,榮獲中國石油集團公司2020年度勘探重大發現特等獎1項。同時,大力推進「數字油田、智能油田、智慧油田」三步走戰略,智慧指揮中心上線運行,雲數據中心建設全面完成,全油田70.8%的大型站場、95%的老區變電站實現集中監控、無人值守,以信息化促進了勞動組織方式變革。

改革攻堅縱深推進激發活力。緊緊抓住改革窗口期,加大力度、加快節奏,順利完成「三供一業」及公交、市政、醫療及高等院校等企業辦 社會 職能剝離移交。全力打造以體系手冊為統領、制度標准為支撐、崗位責任制為基礎、新時代崗檢為保障的新時代「四位一體」崗位責任制綜合管理體系,建立差異化、梯度型工效掛鉤考核機制,進一步鞏固擴大經營自主權改革,完善內部市場化機制,為高質量發展提供發展活力動力。

與此同時,大慶油田牢固樹立底線思維,慎終如始抓緊抓實疫情防控工作,深入開展「全面查擺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徹底整治『三違』行為活動」,安全環保態勢平穩受控,中國石油集團公司首個碳中和林項目落戶大慶油田;抓好基層夯實基礎,不斷提升企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全面加強黨的建設,大力推進「基層黨建工作質量提升三年行動計劃」,推廣黨建協作區新模式,推動黨組織建設全面進步全面過硬,持續開展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再學習再教育再實踐,政治文化優勢充分發揮。

㈨ 誰知道關於大慶油田的資料

大慶油田
大慶油田是20世紀60~80年代中國最大的油區,位於松遼平原中央部分,濱洲鐵路橫貫油田中部。其中大慶油田為大型背斜構造油藏,自北而南有喇嘛甸、薩爾圖、杏樹崗等高點。油層為中生代陸相白堊紀砂岩,深度900米~1200米,中等滲透率。原油為石蠟基,具有含蠟量高(20%~30%),凝固點高(25℃~30℃),粘度高(地面粘度35),含硫低(在0.1%以下)的特點。原油比重0.83~0.86。1959年,在高檯子油田鑽出第一口油井,1960年3月,大慶油田投入開發建設。1976年以來,年產原油一直在5000萬噸以上,1983年產油5235萬噸。大慶油區的發現和開發,證實了陸相地層能夠生油並能形成大油田,從而豐富和發展了石油地質學理論,改變了中國石油工業落後面貌,對中國工業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大慶油田我國目前最大的油田,於1960年投入開發建設,由薩爾圖、杏樹崗、喇嘛甸、朝陽溝等48個規模不等的油氣田組成,面積約6000平方公里。勘探范圍主要包括東北和西北兩大探區,共計14個盆地,登記探礦權面積23萬平方公里。油田自1960年投入開發建設,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56.7億噸,累計生產原油18.21億噸,占同期全國陸上石油總產量的47%;探明天然氣地質儲量548.2億立方米,上繳各種資金並承擔原油價差1萬多億元,特別是實現年產原油5000萬噸連續27年高產穩產,創造了世界油田開發史上的奇跡。

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是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是以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為主營業務的國有控股特大型企業。1999年底,大慶油田重組改制、分開分立。2000年1月1日,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正式注冊成立,並隨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在美國和香港上市。注冊資本475億元,現資產總額1089億元,員工總數90427人。公司成立六年來,累計生產原油2.94億噸,天然氣130億立方米,年均油氣當量保持在5000萬噸以上;實現銷售收入5840億元,利稅總額4795億元,連年榮登中國納稅百強企業榜首。

1959年9月26日16時許,在松嫩平原上一個叫大同的小鎮附近,從一座名為「松基三井 」的油井裡噴射出的黑色油流改寫了中國石油工業的歷史:松遼盆地發現了世界級的特大砂岩油田!

當時正值國慶10周年之際,時任黑龍江省委書記的歐陽欽提議將大同改為大慶,將大慶油田作為一份特殊的厚禮獻給成立10周年的新中國。

「大慶」,這個源於石油、取之國慶的名字,從此叫響全國,傳揚世界。

說起「大慶」,我們整理出若干個「鏈接」———

大慶油田的誕生,使中國石油工業從此走進了歷史的新紀元。1963年12月4日,新華社播發《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新聞公報》,首次向世界宣告:「我國需要的石油,過去大部分依靠進口,現在已經可以基本自給了。」中國石油工業徹底甩掉了「貧油」的帽子,中國人民使用「洋油」的時代一去不復返。

從1976年,大慶油田原油年產量首次突破5000萬噸大關,進入世界特大型油田的行列。1978年,全國原油年總產量突破1億噸,從此進入世界產油大國行列。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從此開始的改革開放,有了立足的「血液」保障。年產5000萬噸的紀錄,大慶人奇跡般地保持了27年。

大慶油田實現持續穩產高產的驕人業績,有力地保證了中國石油工業「穩定東部,開發西部」戰略目標的實施。與大慶的穩產相對應的,是國家建設的穩固;與大慶高產相對應的,是國家發展的高速度。

大慶開發46年間,累計生產原油18.21億噸,相當於為全國人民每人生產原油近1.4噸,累計向國家上繳各種資金(包括承擔原油差價)總計超過1萬億元。

如果你覺得以上的新聞背景有些繁雜和遙遠,那就看一份最新的資料———「9月10日,中國納稅500強揭曉。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以278.90億元的納稅額第五次榮登榜首。」

我特別注意了與此相關的報道,幾乎都是這般寥寥數語。而大慶人早已習慣了默默的鑽探、默默的採油,早已習慣了這樣的無怨無悔。

問題是,大慶人可以默默奉獻,但默默奉獻絕不等同於默默無聞。無論對於誰,對這一段不該遺忘不能遺忘的歷史的「大面積」的淡忘,都是一件值得認真反思的事。就這一點探索下去,這其中一定涉及到信仰、信念、價值觀、方向感等等,這是不容小視的一個大課題。

二十世紀是石油世紀,二十世紀的戰爭中大多數人的血都是為石油流淌的。這些話早已不新鮮了。當歷史進入了二十一世紀的近幾年,世界各國即使是普通的人也已經真正地意識到了石油沉甸甸的分量。

為了幫助思考,不妨再引用兩組數字:自1993年起,我國成為原油凈進口國,進口量為930萬噸,對外依存度僅為6%;12年以後的2004年,國內生產原油1.75億噸,對外依存度達到45.7%。在這12年間,國內石油年產量增長不足250萬噸,而石油消費年增長卻在1000萬噸以上。

根據有關研究部門預測,到2020年,我國石油需求將達4.5億噸以上,國內可能產出1.8到2億噸原油,預計缺口2.52.7億噸。

盡管我國是資源大國,但人均擁有量大大低於世界平均水平。我國石油剩餘可采儲量24.3億噸,居世界第11位,但人均只有1.89噸,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25噸)的7.6%。

這些枯燥的數字意味著,早已被我們甩進了太平洋的「缺油大國」的帽子,我們不得不重新戴上。

與國家的大發展同步,與國家的大目標一致,這就是大慶人在新世紀賦予「鐵人精神」的新內涵。

大慶:精神的經典

寫大慶,怎麼能不提到「鐵人」王進喜?

1964年年底第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召開的時候,王進喜代表全國工人發言。他的講話以大慶會戰為背景,以1205隊和鑽井二大隊工作為主線,重點匯報了大慶工人階級與惡劣的自然條件斗,與各種困難斗,終於取得了會戰的偉大勝利。當他在大會堂朗誦起自己的那一首短詩:「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干勁大,天大的困難也不怕!」整個大會堂掌聲雷動,經久不息……

另外一個很經典的場面:躍入泥漿池裡,奮力揮動著雙臂。

這是一些很經典的話語:「這困難,那困難,國家缺油是最大的困難!」、「寧可少活二十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不幹,半點馬列主義都沒有!」、「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這一切一切的「經典」,使王進喜成為那個時代上至國家領導人,下至千千萬萬個普通老百姓心目中的英雄,那手扶剎把的英姿,至今看來依然很「酷」。

這一切一切的「經典」,逐漸地凝聚升華成了一種「鐵人精神」。

「愛國、敬業、求實、奉獻」,就是這個「精神能源」的全部成分,它先是溶進了大慶人紅色的血液里,繼而溶進了石油這個黑色的「工業血液」中,接著就源源不斷地輸入共和國強健的軀體———民族精神的意義,紮根於人民群眾的心靈中,並見諸於人民群眾的行動上。大慶精神的意義尤為如此。

有人這樣比喻:在共和國建設的天平上,大慶是只舉足輕重的砝碼。在大慶開發建設史中截取三個時段就可以一目瞭然。

———十年動亂期間,大慶人統一的「革命思想」是:這亂、那亂,唯有大慶不能亂。與其對應的「革命行動」是:始終堅持生產一天都不停,產量逐年遞增並且幾乎就是在動亂結束那一年,原油年產量躍上了5000萬噸大關。

———改革開放20年,也是大慶油田穩產高產的20年。大慶油田連續27年在5000萬噸以上的穩產高產,無疑是世界油田開發史上的新紀錄。高產穩產的大慶———中國石油工業的「半壁江山」和「中國精神能源」合成的強大驅動力,助推著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2003年,大慶油田提出了「創建百年油田」的戰略目標。圍繞這個戰略目標展開的第一項戰略行動就是對原油產量進行了戰略性調整,年產量首次下調到5000萬噸以下。

經測算,如果在高含水後期繼續維持大慶油田年產5000萬噸以上,不僅地面設施將無法適應,還需要大量增加新的投入,原油操作成本也將大幅度增加,從而導致效益下滑。更重要和更嚴峻的局面則是:無法保持與國家的大發展同步,無法保證與國家的大目標一致。

對大慶來說,科學的發展觀首先就體現在科學的大局觀。

與國家的大發展同步,與國家的大目標一致,這就是大慶人在新世紀賦予「鐵人精神」的新內涵。

減下去的是當前,加上去的是長遠;減下去的是高成本產量,加上來的是低成本效益,這是大慶人所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如何破解這個重大課題?大慶人早已胸有成竹———打一場「技術換資源」的大戰役。

准確的表述該是,大慶人的技術換資源的行動與理論齊頭並進,更有一支2萬多名技術人員組成的龐大的隊伍結伴而行,從而迅速創建了一個新的科技創新體系,從而迅速形成了「買不來、帶不走、拆不開、偷不去、溜不掉」的企業核心競爭力。

這樣給了我們一個啟示:企業不僅僅滿足於做大、做強,還要考慮「做久、做長」。

今天,當你在互聯網上檢索一下,當把中東、伊拉克、裏海、馬六甲、歐佩克、中海油收購優尼科、中石油收購斯拉夫、泰納線等等這些關鍵詞輸入進去,顯示在你眼前的一切可能就是一個國際能源安全嚴峻形勢的新坐標。這時,不知你會不會這樣想:擁有大慶,是中國人的一件實實在在的幸福的事。

(原載《第一財經日報》,有刪節,標題為本報所加)

大慶:鑽探的深度

其實,大慶真正的傳奇恰恰就儲存在我們外人幾乎看不懂的一切「單調」和「單純」中,然而,這一切的「單調」和「單純」又都無一不體現著大慶人愛石油、懂石油、尊重石油的科學觀。

我贊同這樣一個說法:在百年中國科學史上,讓中華民族揚眉吐氣的有兩大事件,一是研製成功了「兩彈一星」,一是發現了大慶油田。

據介紹,在《日本現代史》里,經常能看到「如果當初找到大慶油田將如何如何」的詞句,他們為沒能在戰前找到大慶油田始終感到「遺憾」。原東京工業大學教授森川清在回憶「滿洲的石油開發」時說,之所以沒能找到大慶油田,「是因為戰前日本鑽探的深度只達到大約700-800米,鑽探技術是難以達到足夠的深度。」實際上,標志大慶油田發現的第一口油井———松基三井,恰恰是開鑽到1357-1382米之間的油層才出油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這種說法。

對此,最有啟發性和權威性的還是我國地質大師黃汲清的說法,他和李四光一起是「陸相地層生油」理論的提出者,他還是大慶油田的主要發現者。他曾講:日本人在東北找了30年沒有找到油田,那是因為他們不懂得陸相地層可以生油。對此,日本地質史學者也認為,從根本上說不是鑽探設備不行,而是「探礦思想的問題」。

科學,發現了大慶;科學,同樣迅速地發展了大慶。

早在1964年,大慶就在全國率先提出了向科學進軍的口號。這個口號,當時曾是那樣地激勵著各行各業的建設者。

據介紹,一口井打到底,在8001200米之間,通常有100多個含油的砂岩層,最厚的達20米,最薄的僅0.2米。大慶人的工作對象就在這千米之下的岩層中———那被他們形象地稱為「地宮」的地方。在那裡,整個石油開采系統是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黑箱」,開采工作如同一項「隱蔽工程」。

如何保證油井准確打入有開采價值的油層?怎樣確定不同性質的油層層性以採取相應的配套技術?在開采過程中,以怎樣隨時掌握油層的變化以改進完善工藝保持穩產?所有這一切,唯有通過可靠的數據,通過一系列反復試驗才能找到答案。這便構成了大慶科學的求實精神的客觀基礎。

而更為重要的是,大慶人自覺地通過實踐能動地認識油層,又通過實踐能動地改造油層,在不斷地探索地下奧秘的過程中,逐漸掌握了油田開採的客觀規律,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石油工業特色的發展道路。

科學的力度在於求實。科學的力度也在於創新。而創新的過程,就是思想上解放的過程。

回顧大慶油田在實現高產穩產近30年的歷史,三大「科學戰役」標志著大慶人經歷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

———大慶油田進入開發後期高含水階段後,油田綜合含水已高達90%,儲采結構嚴重失調,成本攀升和效益下降矛盾突出,油田開發難度超過了以往任何時期。對於油田二次創業的艱難,有人形象的比喻:「油田綜合含水達到90%%,就好比人被水淹到了脖子,含水95%相當於淹到了嘴,含水達到98%就要遭受滅頂之災!」

從歷史上看,一般油田的開采高峰只能維持三五年,以後產量就會遞減。但憑什麼大慶油田的產量長期保持在5000萬噸的水平線上?一項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的《高含水長期穩產注水開采技術》,硬是使大慶油田地質儲量由原來的26億噸增加到48億噸,相當於又找到了一個大慶油田。

———石油是不可再生的資源,進一步提高已開發油田的採收率非常重要。大慶油田自上個世紀70年代就開始這方面的研究和實踐,目前聚合物驅油技術已經在大慶等油田開始成功應用,大慶的科技工作者還在世界首創出一種更大幅度提高原油採收率的方法———泡沫復合驅油技術。僅大慶油田適用該技術的地質儲量就達近20億噸。專家認為,這是我國石油開采領域中為數不多的原始創新技術,這不僅是現今中國石油工業技術創新的亮點,對於世界石油開采也將是一場革命性的技術進步。

第三大戰役就是對「表外儲層」的攻關了。讓主持這個項目的首席科學家、「新時期鐵人」王啟民來講述可能更生動精彩:

大慶油田這種河湖三角洲的沉積,像一棵大樹,有干、有枝、有葉,干枝葉都互相連通,如果說主力油層是桿,薄油層是枝,「表外儲層」就是葉。它們都是空間上的延續,屬於同一儲油系統。王啟民認為,大慶油田樹大、根深、葉茂,「表外儲層」每口井都有,每個層都有。單獨看,「表外儲層」很瘦,但大慶油田面積油幾千平方公里,所有這類油層加起來又很「肥」。

盡管開采這樣的油層國內外都沒有先例可循,但如同當年會戰初期一樣,大慶人這次依然是靠「兩論」起家: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幾個寒暑過後,「表外儲層」開采這道世界性難題終於被破解。

這項成果具有什麼樣的價值呢———相當於為大慶增加了一個地質儲量7.4億噸的大油田,按2億噸可采儲量計算,價值高達2000多億元,而國家要探明同等儲量的石油資源,光勘探費就需投入100多億元。不僅技術上取得突破,經濟上創造巨大效益,更重要在於還創造性地發展了石油地質理論。

其實,大慶真正的傳奇恰恰就儲存在我們外人幾乎看不懂的一切「單調」和「單純」中,然而,這一切的「單調」和「單純」又都無一不體現著大慶人愛石油、懂石油、尊重石油的科學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