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安哥拉當前的社會經濟是如何發展的
安哥拉海岸外石油鑽井平台,一定的工農業基礎,但連年戰亂使基礎設施遭到嚴重毀壞,經濟發展受到較大影響。2002年內戰結束後,政府將工作重點轉向經濟恢復和社會發展。安哥拉現已成為撒哈拉以南非洲第三大經濟體和最大引資國之一。石油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2006年12月,安哥拉加入石油輸出國組織。隨著國際市場原油價格的攀升,安石油出口收入大幅增加。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2001-2010年安經濟年均增長率為11.1%,居全球第一。通脹由2003年的76.6%降至2011年的11.4%。根據安2009-2013年發展規劃,安政府將繼續把國家重建、經濟增長和改善民生作為主要任務,提出新建100萬套經濟住房,創造32萬個就業崗位。2008年以來,受國際金融危機和國際市場原油價格大幅下跌的影響,安經濟增速明顯放緩,2009年經濟增長2.4%。政府採取有效措施積極應對,加之國際油價回升趨穩,安經濟開始復甦。2010年、2011年經濟分別增長3.4%和4%。2012年,安哥拉啟動了「安哥拉製造計劃」。2012年10月,安宣布成立主權財富基金。2013年安將發行新版寬扎貨幣,新版貨幣與現行貨幣等值兌換,新版貨幣增加多項防偽技術,將逐步取代現行貨幣。預計2013年安哥拉經濟增長率為7.1%,通脹率為9%,外匯儲備超過400億美元。安哥拉經濟為世界成長最快速的經濟體之一,但在1975年至2002年的安哥拉內戰破壞後,現今仍在重建中,雖然有大量的石油及天然氣資源、鑽石、水力蘊藏及耕地,但安哥拉依然貧困,有三分之一的人口以農業維生。
Ⅱ 國家石油公司的興起和發展如何
國家石油公司是指那些由國家投資組建、以實施國家戰略目標為使命的石油公司。世界上曾有80多個國家成立過國家石油公司。目前,國家石油公司仍然在世界石油工業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與國際大石油公司一並成為世界石油勘探開發領域的主力軍。在發展過程中,國家石油公司也曾經歷私有化浪潮的沖擊和洗禮,但其中的一些堅持至今,它們已經發展壯大並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
從1922年阿根廷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國家石油公司以來,國家石油公司在國際石油市場上的重要性不斷受到各國政府的重視,並成為世界石油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主要推動力量。
20世紀初,政府對石油工業的介入意味著國家石油公司的萌芽。這期間重要的事件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英國海軍同英波(斯)石油公司(英國石油公司的前身)簽訂長期購油合同,英國政府進而控制了公司51%的股份;十月革命勝利後,蘇聯建立了管理高加索地區重要油田的國家機構;法國政府為接管一戰戰敗國德國的部分石油權益,倡議建立了法國石油公司;義大利政府為尋找石油資源組建本國國家石油公司。
阿根廷是發展中國家創建國家石油公司的先驅。20世紀初,以「七姊妹」為首的國際大石油公司逐步建立起全面控制整個西方世界石油的勘探、生產、加工、儲運、貿易和價格一體化的石油壟斷體系。發展中國家不甘於長期受制於國際大石油的控制和剝奪,收回石油主權運動也從此發端。阿根廷1907年和1918年先後在打水井時發現了石油,政府專門成立石油礦產局以開發油田,這個機構後來改組為國家石油公司(YPF),負責石油的國內外勘探開發活動。
1938年,墨西哥政府沒收外國公司在墨西哥的石油資產,實行國有化,把石油業務交由墨西哥國家石油公司(Pemex)經營,由此產生了第一家現代模式的石油資源國國家石油公司。之後,隨著非洲獨立運動的開展,收回石油主權和建立國家石油公司的浪潮又在非洲興起。墨西哥國家石油公司的成立在當時的西方世界曾引起強烈反響,遭到英美石油公司及其政府政治上的威脅和經濟上的制裁。但是,墨西哥人民和國家石油公司頂住了巨大的壓力,堅持下來,在20世紀60—70年代陸續發現一系列油田,成為世界重要的產油國。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50年代,世界上又誕生了一批國家石油公司。戰後,美國推行馬歇爾計劃,讓西歐國家大量使用中東廉價石油,促成西歐能源結構迅速從煤向石油轉變。而當時資本主義世界的石油大多控制在以美國資本為主的石油「七姊妹」手中。為了打破外國公司對本國石油市場的壟斷,保障本國能源供應,一些西歐國家先後建立起本國的國家石油公司。法國於1945年成立石油勘探局,在本土和法屬殖民地找油。1966年該局發展成為經營石油勘探的公司ERAP,1976年發展成為埃爾夫—阿奎坦公司。1953年,義大利經過近3年的醞釀,在AGIP等國有企業的基礎上成立了國家石油公司埃尼集團。1950年,奧地利在英美法蘇四國結束對奧地利佔領的時候,建立起國家石油公司OMV。
20世紀70年代是國際上國家石油公司涌現的高潮期。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成員國紛紛成立國家石油公司是這一輪國有化浪潮中最重要的事件。在此浪潮推動下,許多中東資源國都先後實現了石油工業國有化。其中,阿拉伯各主要資源國基本上採取逐步提高國家參股比率的辦法把外國人掌握的石油資產轉為國有。委內瑞拉等國採取先取消租讓制,繼而接收外國石油資產的辦法,把接管來的石油資產交給新成立的國家石油公司管理和經營。有些國家,如委內瑞拉、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伊拉克等甚至完全實行了國家石油公司對本國石油工業的壟斷,不允許外國公司插手。這是世界石油工業的一場大革命。它使長期以來通過租讓制掌握資源國石油資源,控制石油生產,壟斷世界石油市場,操縱石油價格的石油「七姊妹」從第三世界國家的石油上游工業中被攆了出去。由此,世界上絕大多數石油儲量和產量轉到了資源國國家石油公司的手中。
20世紀70年代接連出現的石油危機和高油價,給石油消費大國造成了很大的沖擊,也促進了一些發達國家國家石油公司的建立。日本的石油供應基本上來自中東,依賴於外國公司,為了保障石油供應,日本成立了國家石油公司——日本石油公團,著手建立戰略石油儲備。政府還積極贊助私人企業到國外去開發石油。加拿大是個產油國,但是它的石油生產和銷售掌握在以美國資本為主的外國公司手中,為了對本國石油市場有所控制,加拿大也成立了加拿大國家石油公司。
石油危機促進了歐洲北海和世界其他地區的石油勘探和開發。英國、挪威、丹麥等發達國家和馬來西亞、菲律賓、剛果、安哥拉等先後成立國家石油公司來保障本國石油權益。一些發展中國家石油進口國,如斯里蘭卡,在高油價沖擊下也成立了國家石油公司來控制本國石油市場,減少國際風險。
Ⅲ 世界上的海洋石油泄漏事件有哪些
1.阿瑪斯號貨輪油污事件,發生於2001年1月的公害事件,污染范圍位於台灣墾丁國家公園境內的龍坑生態保護區。事件為保護區的生態帶來浩劫。2003年,環保署向挪威法院提出賠償訴訟,這成為台灣首宗跨國訴訟的油污事件。
2001年1月14日,希臘籍三萬五千噸貨輪阿瑪斯號(Amorgos)滿載礦砂,由印度駛往中國大陸,行經台灣南部海域時,阿瑪斯號失去動力。漂流12小時後,當晚20時左右,在墾丁海域擱淺。台灣交通部和國軍搜救中心接報後,立即展開救援行動,於23時將船上25名船員全數救出。1月15日,花蓮港務局成立「災害處理中心」,准備防止漏油的相關措施,並要求船東及保險公司盡快出面處理。18日,阿瑪斯號船身出現破裂情形,並開始漏油;環保署立即依2000年10月通過的《海洋污染防治法》規定,函請花蓮港務局限制所有阿瑪斯號船員出境。
2.阿拉斯加港灣漏油事件發生於1989年3月24日午夜,欲前往加州長灘的埃克森油輪瓦迪茲號在阿拉斯加州威廉王子灣觸礁,導致泄漏了一千一百萬加侖原油。這起事件被認為是當時最嚴重的環境污染事件。
該事故導致威廉王子港的魚和野生動物大量消亡,當地漁民賴以生存的捕魚業亦不復存在。泄漏的原油最後覆蓋了四千多平方公里的海面,埃克森公司說,他們幾乎花費了二十億美元清理水面,並且支付了數以百萬計的賠償金額,這家石油公司至今仍在抗爭法院的賠償裁決。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管理局於2007年發現,威廉王子港海灘下仍然有兩萬五千多加侖的原油殘留。負責監督清理泄油事故的「埃克森瓦迪茲漏油事件信託理事會」報告提到,某些區域仍有泄油留下的有毒物質。根據環保報告,部分野生動物回到該地,但是大部分漁民已經遷往別處或另尋謀生途徑。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說,他們已經清除了漏油,並且自稱是個優秀的企業公民;惟環保人士說,那裡的海水永遠不可能恢復原樣,而該處的自然環境及野生動植物,甚至是當地居民,仍舊沒有從災難中恢復過來。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甫接任美國聯邦運輸部副部長的趙小蘭女士,於事件發生同年八月親自前往阿拉斯加州,對漏油後續處理進行督導視察。
3.河北精神號溢油事件是一個重大的溢油事件,由一首駁船在韓國忠清南道泰安郡大山港撞到河北精神號(Hebei Spirit)而引起。在韓國當天上午(2007年12月7日)本地時間上午七點半,一首駁船與河北精神號在黃海海面相撞,漏出大約10000噸原油。韓國時報稱它是韓國的最嚴重的漏油事件,超越發生在1995年的溢漏事件。這事件,是埃克森瓦爾迪茲號漏油事件大約三分之一的大小。由於此事件發生在寒冷了冬季,因此最初專家相信溢油的面積不會擴大。然而因為異常的天氣,加上強大的海浪和意料不到的風向,使得漏油的擴展面積蔓延速度超出了原先所預測的,並污染了海岸的蚝田。
4.墨西哥灣漏油事件,又稱英國石油漏油事故,是2010年4月20日發生的一起墨西哥灣外海油污外漏事件。起因是英國石油公司所屬一個名為「深水地平線」(Deepwater Horizon)的外海鑽油平台故障並爆炸,導致了此次漏油事故。爆炸同時導致了11名工作人員死亡及17人受傷。據估計每天平均有12,000到100,000桶原油漏到墨西哥灣,導致至少2,500平方公里的海水被石油覆蓋著。專家們擔心此次漏油會導致一場環境災難影響多種生物。此次漏油還影響了當地的漁業和旅遊業。墨西哥灣漏油事故發生後,漏油事故附近大范圍的水質受到污染,不少魚類,鳥類,海洋生物以至植物都受到嚴重的影響,如患病及死亡等。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和阿拉巴馬州的漁業進入災難狀態,過半數受訪者,不滿意總統奧巴馬處理今次事故的表現。有官員指,至今墨西哥灣沿岸有超過300隻海鳥因為油污死亡[2]。美國總統奧巴馬表示墨西哥灣漏油的影響如同911恐怖襲擊。美國政府的在11月份的調查報告指出有6,104隻鳥類,609隻海龜,100隻海豚在內的哺乳動物死亡,這個數字可能包括了死於自然原因的動物,所有因深海漏油而死亡的數據斷定尚待時日。
英國石油公司打造了一個4層樓高的巨型「金鍾罩」希望能降到1500米的海底,把漏油的地方罩住,讓原油保留在金鍾罩里,然後再抽回海面上接應的油輪,但深海水溫太低,金鍾罩內部累積了大量的冰晶,中途就無法正常運作,這項計劃宣告失敗。英國石油公司被美國政府要求成立一個200億美金的基金來處理這個事故。同年7月,賴比瑞亞籍的台灣除油船鯨魚號(A Whale)抵達墨西哥灣,在測試成功後投入海水油污清除作業[5],但因除油效果不佳,退出除油作業。漏油後數月內,海水中高濃度甲烷被快速繁殖的深海嗜甲烷菌所吞滅,甲烷迅速地回歸正常值。
5.2011年6月期間中海油渤海灣一油田發生漏油事故,這是中海油與美國康菲公司的合作項目。康菲公司負責宣傳的人士表示,康菲是作業方。
據悉,渤海灣是中海油的主產區,根據2011年一季度中海油季報,來自渤海灣的石油以及石油液體產量佔到總產量比例超過57%,天然氣產量超過12%。[1]
2011年7月5日下午,中國國家海洋局在北京通報了中海油和康菲石油中國有限公司渤海灣漏油事件初步結果,並首次公布此次蓬萊19-3油田漏油事故的相關畫面。
2011年 6月30日,中海油和國家海洋局內部人士證實了漏油這一消息。不過,目前中海油和康菲石油官方均未作出回應。國家海洋局介入調查。
7月1日 中海油稱渤海原油滲漏點已得到有效控制, 蓬萊19-3油田出現油膜,中海油有關部門回應。
7月2日 國家海洋局方面告訴記者,將在7月5日公布渤海油田漏油的調查情況。昨晚,記者得到的消息是,這一漏油事件中原油滲漏點已得到有效控制,油膜回收工作基本完成。
7月3日 據中海油內部人士今天(7月3日)透露,中海油渤海灣一油田發生漏油事故已基本處理完畢,由於泄露范圍比較小,只涉及200平米左右,對事故海域及相關環境影響較小。
7月4日 中海油漏油事故披露不全,一直未對對溢油數量、原因等仍未有說法,而且中海油披露的漏油麵積和其他途徑披露的相差也較大。有專家稱,可能情況比較嚴重。
7月5日 國家海洋局通報中海油漏油情況稱已得到有效控制,漏油致840平方公裏海域水質被污染,對周邊海域造成危害,目前已對涉事公司立案。
針對中海油蓬萊19-3油田漏油事故,2011年7月5日下午14時,國家海洋局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了中海油渤海油田漏油事故的調查情況。據國家海洋局海洋環境保護司司長李曉明介紹,發生事故的B平台早在6月4日已經開始少量溢油。油田單日溢油最大分布面積158平方公里,目前已使周圍海域840平方公里的1類水質海水目前下降到了劣4類。
此前媒體報道,漏油事故從6月17日開始。但根據發布會上的情況介紹,早在6月4日便已開始少量溢油。國家海洋局海洋環境保護司司長李曉明稱,此次發生泄露的有兩個平台,B平台和C平台。6月4日,北海分局接到中海油合作夥伴康菲石油公司報告,稱發現海底溢油點,在蓬萊19-3油田海面發現少量油膜帶,隨即命該公司開展自查。
而後,6月17日上午,C平台發生小型井底事故。康菲石油當日停止所有平台作業。
Ⅳ 奈及利亞海洋油氣發展史有多久
1977年,笑枝奈及利亞成立國家石油公司,負責監督管理石油工業,以及上下游勘探開發和加工業務。
非洲陸地的石油資源約占整個石油資源的2/3,另外1/3分布在海上。從目前的探明情況來看,約3/4的海上油田分布在幾內亞灣一帶,尤其以奈及利亞—安哥拉一帶近海海域較為集中,其餘1/4的海上油田見於蘇伊士灣內。
奈及利亞石油儲量集中分布在東南部尼日河三角洲地帶,特點是油田多而小。
1994年在尼日河入海口和靠近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島附近相繼發現海上石油儲量。
2001年西非沿海更發現了近70億桶海上石油儲量,為世界海碰尺敏上石油儲量之冠。奈及利亞的探明儲量為32億噸,天然氣3.5萬億立方米。奈及利亞2002年平均石油日產量近200萬桶。2002年奈及利亞完成探井和評價井共50口,成功率66%,發現了5個特大型油田和2個特大型氣田及一批較小的發現。24個發現的油田可采儲量達50億桶,天然氣5380億立方米。
2004年12月,奈及利亞國有石油公司簽署了價值40億美元的合同,開發10億桶可採油氣資源,位於離奈及利亞海岸線70英里的海上油田。2005年2月,雪佛龍獲得價值11億美元的合同,建造一座海上浮式生產儲油平台,用於日生產25萬桶石油和4.50億立方英尺天然氣。2004年10月,道達爾在深水區塊發現一個大型石油儲層,隨後取得石油發現,2010年投產,初始日產量為15萬桶。
中國石油企業也已涉足奈及利亞石油領域,2004年12月,中國石化和奈及利亞國家石油公司簽訂了開發尼日河三角洲兩個區塊的協議。2005年7月,中國和奈及利亞達成一項貿易協議,此後5年內奈及利亞將向中國供應3萬桶/天的原油。
2005年,奈及利亞開始新一輪77個深水和內陸區塊的許可證發放,已授予44個區塊,但只有18個支付了足額簽約金。
奈及利亞的石油日產量到2012年可增加到400萬~420萬桶。近海深水區日產量2006年平均為50萬桶,2012年將達130萬桶。
奈及利亞與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共享的聯合開發區,共有23個勘探區塊,潛在的石油儲量多達140億桶。奈及利亞和聖多美兩國同意按六四分成的比例,對這些區塊開發收入進行分配。正在開發的區塊1由雪佛龍、埃克森美孚和一家能源資源公司分困禪別持有51%、40%和9%的股份。區塊2—6的產量分成合同雖已授出,但因存在分歧,合同未被最終批准。與此同時,獲得這些區塊股份的幾家美國獨立公司已放棄了獲得的股份,先鋒自然資源公司稱,未能達成區塊2的特別作業條款是其撤出的主要原因。
天然氣儲量與其石油儲量相當。天然氣可以作為擴展奈及利亞適度發展工業的基礎。豐富的天然氣儲量也可以為快速發展電力提供可能。發展地區天然氣市場,例如奈及利亞—迦納的天然氣管線,將導致鄰國之間更深層次的經濟合作。工業基礎的增長以及電力供應提高將為奈及利亞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促進經濟的更大發展以及社會的穩定。
Ⅳ 西非的油氣開采歷史有多久
西非海岸盆地群第一口石油探井是Sinclair Angola公司於1925年在寬扎盆地鑽探的CL-1(Sinclair)井。截至2006年底,西非海岸盆地群累計完成石油探井7043口,獲工業油氣流井3366口,探井地質成功率47.8%。共獲得1372個油氣發現,發現2094個油氣田(藏),累計發現可采儲量石油128654.601百萬桶,天然氣318.86萬億立方英尺,凝析油7599.74百萬桶,摺合189397.79百萬桶油當量。動用947個油氣田,動用石油可采儲量62331.89百萬桶,天然氣可采儲量134.65萬億立方英尺,凝析油可采儲量2829.12百萬桶。累計生產原油23497.98505百萬桶,天然氣17.33萬億立方英尺,凝析油138.19百萬桶。油氣產量主要集中在尼日河三角洲盆地、下剛果盆地和加彭盆地等。西非油氣勘探主要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1)早期勘探階段(—1953年)。
該階段以地面地質調查和重磁勘探為主,完成少量的二維模擬地震,鑽少量探井,發現大量地表油氣顯示,如數個世紀前安哥拉就已在寬扎盆地發現瀝青和黏性原油並用作燃料,18世紀在杜阿拉盆地露頭區發現許多焦油砂和油氣顯示,19世紀晚期在下剛果盆地開展碳酸鉀勘探時在地下坑道發現油氣顯示,在加彭和杜阿拉等盆地獲得少量小型油氣發現。
(2)儲量快速增長階段(1954—1973年)。
伴隨1954年尼日河三角洲盆地獲得油氣發現以後,整個西非海岸盆地群油氣勘探進入了新的階段,該階段在尼日河三角洲、下剛果和加彭等盆地的油氣勘探獲得重大發現,累計獲得油氣發現355個,發現油氣儲量68708.14百萬桶油當量,平均每年獲得油氣發現18個,年均發現油氣儲量3435.41百萬桶油當量,發現世界級大油氣田45個。
(3)儲量緩慢增長階段(1974—1994年)。
20世紀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由於兩次石油危機、兩伊戰爭和海灣戰爭的爆發,世界石油工業的發展受到了嚴重影響,造成了世界原油價格大幅度上漲,引發了全球性的經濟衰退。
西非海岸盆地群油氣勘探工作量急劇下降,同時由於大型常規容易被發現的油氣田在前一階段被大量發現,勘探難度不斷加大,雖然油氣發現數量不少,但是多為中小型發現,大型、特大型發現很少,世界級油氣田發現數目僅7個。
(4)深水勘探階段(1995年至今)。
20世紀90年代中期,由於浮式鑽井船和半潛式鑽井平台的改進,使得深海鑽井不僅突破了水深1000米、2000米,而且突破了3000米,多種新型採油平台、浮式採油系統、水下井口的發明和發展等,使得深水油氣田的開發和開采成為可能,西非也從此進入深水鑽井時代。
縱觀西非海岸盆地群的石油勘探史,控制其油氣發現和儲量增長的主要因素如下:
(1)新區、新領域是油氣大發現和儲量增長的重點地區,勘探初期是油氣發現和儲量增長的重要階段,勘探工作量的投入與油氣發現呈正相關。尼日河三角洲盆地、下剛果盆地等主要盆地的油氣發現和儲量增長控制了整個西非海岸盆地群的儲量增長。
(2)油氣勘探技術的突破,極大地推進了研究區油氣勘探工作。以深水油氣勘探為例,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由於世界深水鑽井技術的突破,同時由於三維地震作為一種成熟有效的勘探工具,在深水儲層(特別是海底扇)分布和油氣預測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水平井的廣泛應用極大地提高了產量,使得深水勘探成效得到很大的提高,據Paul Weimer(2004)統計,西非深水區勘探地質成功率是世界上深水區成功率最高的,達到36%,特別是下剛果盆地深水區勘探成功率超過80%,西非從此進入了深水油氣勘探階段。
(3)地緣政治和世界原油價格對西非海岸盆地群油氣勘探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中東戰爭、伊朗的伊斯蘭革命和海灣戰爭引發石油危機,原油價格大幅度上漲,全球經濟和世界石油工業出現蕭條。20世紀60年代末期的奈及利亞內戰導致奈及利亞國內石油工業受到重創,油氣發現和儲量短期內大幅度下降。
西非深水區勘探潛力巨大,主要依據是深水區域面積大,占整個西非海岸盆地群面積的60.2%,勘探和資源發現程度很低,探井密度2.14口/萬平方千米,僅為陸地和大陸架區的4.2%,每萬平方千米探區面積發現油氣資源僅為陸地和大陸架區的18.76%。油氣成藏條件十分優越。
相對深水區而言,陸地—淺海區油氣勘探程度較高,累計鑽探井6616口,探井密度是50.4口/萬平方千米,累計發現油氣儲量為107462.1百萬桶油當量,每萬平方千米探區面積發現油氣資源為818.1百萬桶油當量,是西非已發現儲量的主要分布地,也是西非油氣主產區。
在喀麥隆、剛果(布)、剛果(金)、加彭、安哥拉和納米比亞近海更深的水域還有儲量更大的油田。海上石油資源的巨大潛能將使西非石油產量超過北海,超過伊朗、委內瑞拉和墨西哥石油產量的總和。以是非洲各國儲量情況。
安哥拉有16億~20億噸探明石油儲量。
貝南約有1400萬噸石油儲量,但是深水地區還有待勘探。
喀麥隆有0.27億噸石油儲量,另有0.4億~0.5億噸潛在資源,深水地區也不容忽視。
中非共和國有1.4億~2.7億噸潛在資源。
查德有1.4億噸探明石油儲量,還有1.4億~2.7億噸石油有待發現。
剛果(金)有1.77億~2.0億噸探明石油儲量,另有1.4億噸潛在資源,多數在深水地區。
剛果(布)有1400萬噸探明石油儲量,另有2100萬噸潛在資源。
象牙海岸近年發現5億~10億桶石油儲量,政府估計有60億桶潛在資源。
赤道幾內亞有2.7億~4.1億噸探明石油儲量。
加彭有3.5億噸探明石油儲量,另有6.8億噸潛在資源。
幾內亞比索可能有1.4億噸重油。
肯亞官方公布有2.7億~4億噸潛在資源。
賴比瑞亞有1.4億~2.7億噸潛在石油資源。
馬達加斯加已發現重油,有0.7億~1.4億噸潛在石油資源。
馬里沒有探明石油儲量,但是可能有2.7億~5.5億噸潛在石油資源。
茅利塔尼亞估計有0.4億噸石油儲量,另有2億噸潛在資源。
尼日有0.5億噸石油儲量,另有1.4億~2.7億噸潛在資源。
奈及利亞政府報告該國有45億噸石油儲量,預計到2007年增加到55億噸。如果深水勘探取得成功,到2025年其潛在的石油資源可達到34億~55億噸。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有5.5億~11億噸潛在石油資源。
南非有500萬~700萬噸石油儲量,另有1900萬噸潛在資源。
蘇丹有3.4億噸探明石油儲量,另有11億~16億噸潛在資源。
坦尚尼亞有0.7億噸潛在石油資源。
烏干達有0.9億噸潛在石油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