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了解東北石油一廠至七廠的么建立在20世紀初期,後來逐漸演變成現在撫順,錦州,錦西,大連煉廠。
在歷史的長河中,東北地區的石油工業源遠流長,而東北石油一廠至七廠的故事,就是這段輝煌歷程的重要篇章。始於20世紀初的它們,如同明珠般鑲嵌在遼寧這片黑土地上,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熠熠生輝。
撫順篇章
首先,讓我們聚焦於撫順,這里的石油一廠和二廠,作為東北石油工業的先驅,如今已歸屬撫順石化集團,它們共同見證了撫順煉油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工業實力的壯大。
錦州與錦西
往南,錦州的石油工業同樣不可小覷,其中的五廠,實際上是葫蘆島的錦西石化,它的存在為東北地區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能源保障。錦州石化六廠也坐落在此,成為了當地煉油工業的重要支柱。
大連的璀璨明珠
而最南端的大連,石油七廠作為最後一環,歸屬於大連石化。這座現代化的煉油廠,不僅滿足了大連本地的需求,更是東北乃至全國能源供應的重要貢獻力量。
從撫順的穩健發展,到錦州、錦西的活力迸發,再到大連的雄心壯志,東北石油一廠至七廠,每個名字都承載著一段不平凡的工業歷史,它們共同塑造了東北石油工業的輝煌。如今,這些煉油巨擘繼續在能源舞台上發揮著關鍵作用,為我國的工業化進程添磚加瓦。
B. 中國石油工業發展歷史
1.恢復與發展
玉門油礦解放後,軍代表康世恩動員廣大職工,積極恢復和發展生產。剛剛獲得解放的石油工人以主人翁的姿態,迅速投入戰斗。在生產建設中,被稱為「冬青樹」的鑽井隊長郭孟和,屢建功勛,是老一輩石油工人的優秀代表。為創建新中國的石油工業,1952年8月,中共中央命令將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9軍第57師轉業為石油工程第一師。以師長張復振,政委張文彬為首的全體指戰員從此成為石油產業的一支生力軍,為建設一支具有嚴格組織紀律,高度獻身精神的石油產業大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東北地區的幾個人造油廠在設備,材料,技術人員嚴重缺乏的情況下,依靠技術人員和老工人,僅用兩年半的時間,就恢復了撫順,樺甸,錦州等幾個主要人造油廠的生產。
經過三年恢復,到1952年底,全國原油產量達到43.5萬噸,為1949年的3.6倍,為舊中國最高年產量的1.3倍。其中天然油19.54萬噸,占原油總產量的45%,人造油24萬噸,佔55%。生產汽,煤,柴,潤四大類油品25.9萬噸,比1949年提高6倍多。玉門油礦是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石油工業建設的重點。為了加強勘探,廣泛採用「五一」型地震儀和「重鑽壓,大排量」鑽井等新技術,先後發現了石油溝,白楊河,鴨兒峽油田。老君廟油田也開始擴大了含油麵積,並開始按科學程序進行全面開發,採取注水和一系列井下作業等措施。到1959年玉門油礦已建成一個包括地質,鑽井,開發,煉油,機械,科研,教育等在內的初具規模的天然氣石油工業基地。當年生產原油140.5萬噸,佔全國原油產量的50.9%。玉門油田在開發建設中取得的豐富經驗,為當時和以後全國石油工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借鑒。他們立足發展自己,放眼全國,哪裡有石油就到哪裡去戰斗,形成了著名的"玉門風格",為發展石油工業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正象著名詩人立季贊誦的那樣:「蘇聯有巴庫,中國有玉門,凡有石油處,就有玉門人」。
按照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部署,石油勘探首先在我國西北地區展開。1955年10月,克拉瑪依第一口井--克1井噴油。當時一些蘇聯地質專家對能否找到有開采價值的油田,曾有不同的看法。石油工業部在總結這一地區前段勘探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從1956年開始,調整勘探部署,集中力量在大盆地和地台上進行區域勘探,在康世恩同志主持下,把重點從准葛爾盆地南緣的山前蚴陷轉向西北緣,當年就拿下了一定面積,很快就探明了克拉瑪依油田,實現了新中國成立後石油勘探上的第一個突破。
克拉瑪依油田的開發建設,有力地支援了建國初期的經濟建設。1958年,青海石油勘探局在地質部發現冷湖構造帶的基礎上,在冷湖5號構造上打出了日產800噸的高產油井,並相繼探明了冷湖5號,4號,3號油田。在四川,發現了東起重慶,西至自貢,南達敘水的天然氣區。1958年石油部組織川中會戰,發現南充,桂花等7個油田,結束了西南地區不產石油的歷史。
到50年代末,全國已初步形成玉門,新疆,青海,四川4個石油天然氣基地。1959年,全國原油產量達到373.3萬噸。其中4個基地共產原油276.3萬噸,佔全國原油總產量的73.9%,四川天然氣產量從1957年的6000多萬立方米提高到2.5億立方米。
在人造油方面,經過擴建和改造,東北各人造油廠的產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長。同時,還在廣東茂名興建了一座大型頁岩油廠。1959年人造油產量達到97萬噸,當時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
煉油工業在十分薄弱的基礎上,先後擴建,新建了上海,克拉瑪依,冷湖,蘭州,大連等8個年加工能力為10-100萬噸的煉油廠。1959年生產汽,煤,柴,潤四大類油品234.9萬噸,主要石油產品自給率達到40.6%.
2.歷史性轉變
從1955年起,地質部和石油部分工配合,先後在華北平原與松遼盆地展開了全面綜合地質調查。
根據中央批示,1960年3月,一場關系石油工業命運的大規模的石油會戰,在大慶揭開了序幕。國務院有關部,委和省,市給予大力支持。中央軍委抽調3萬多名復轉官兵參加會戰。全國有5000多家工廠企業為大慶生產機電產品和設備,200個科研設計單位在技術上支援會戰,石油系統37個廠礦院校的精兵強將和大批物資陸續集中大慶,石油部部長余秋里,副部長李人俊,周文龍,孫敬文,康世恩也親臨現場指揮會戰。
大慶石油會戰是在困難的時候,困難的地區,困難的條件下展開的。當時,由於「大躍進」和「反右傾」錯誤造成的危害,加上自然災害和外援的中斷,國家能拿出的投資很少。4萬多人,幾十萬噸設備,一下子擁到大草原上,生產,生活都出現了問題。特別是開發建設這樣的大油田,我們沒有經驗,國外的經驗又不能照搬。面對這種情況,會戰黨組織的第一個決定,就是號召從領導幹部到全體職工,認真學習《實踐論》和《矛盾論》。以"兩論"為指針,開發建設好大油田。
職工們運用《矛盾論》關於抓主要矛盾的論述,一致認識到,這困難,那困難,都是暫時的,局部的困難,而國家缺油才是最大的困難。上有困難,退下來國家和人民的困難就更大。石油職工一定要為國爭光,為民爭氣,為了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只能迎著困難上。「寧肯少活二十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成為當時會戰職工的豪邁誓言。1205鑽井隊隊長王進喜,就是當時這種精神和品格的代表人物。
會戰領導總結了過去的經驗教訓,指出石油工作者的崗位在地下,對象是油層。必須以「兩論」為指針,在各項工作中,堅持高度的革命精神同嚴格的科學態度相結合,把人們的革命干勁引導到掌握油田第一性資料,探索油田地下客觀規律上去,反對浮誇,脫離實際,瞎指揮。為此,一是要求在勘探,開發的整個過程中,必須取全取准20項資料,72項數據;二是很抓科學實驗,開辟開發實驗區,進行10種開發方法的試驗;三是抓綜合研究和技術攻關,解決了一系列重大技術課題。從而編制了科學的油田開發方案,獨創了符合大慶特點的原油集輸工藝流程。
1963年,全國原油產量達到648萬噸,同年12月,敬愛的周恩來總理在第二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庄嚴宣布,中國需要的石油,現在已經可以基本自給,中國人民使用"洋油"的時代,即將一去不復返了大慶油田的開發,原油產量的急劇增長,需要煉油工業同步發展。在此期間,擴建了上海煉油廠,石油七廠,將石油一,二,五廠和茂名石油公司由生產人造油改為主要加工天然原油,並大力開發新工藝,新技術,新產品。1963年至1965年,先後攻下了被喻為「五朵金化」的硫化催化,鉑重整,延遲焦化,尿素脫臘以及配套所需的催化劑,添加劑等5個攻關項目。此外,還研究,設計,建設了加氫裂化等裝置。到1965年止,共新建以上裝置13套,全部實現了工程質量,試車,投產,出合格產品四個一次成功,大大縮小了同當時國外煉油技術水平的差距。1965年生產汽,煤,柴,潤四大類油品617萬噸,石油產品品種達494種,自給率達97.6%,提前實現了我國油品自給。
3.新的崛起
在大慶石油會戰取得決定性勝利以後,為繼續加強我國東部地區的勘探,石油勘探隊伍開始進入渤海灣地區。1964年,經中央批准在天津以南,山東東營以北的沿海地帶,開展了華北石油會戰。到1965年,在山東探明了勝利油田,拿下了83.8萬噸的原油年產量。在天津拿下了大港油田。隨後,人們頂這各種干擾,戰勝動亂帶來的重重困難,不斷探索,開發建設了這兩個新的石油基地。到1978年,大港油田原油年產量達到315萬噸。昔日蘆葦叢生,人煙稀少的鹽鹼海灘,已變成綿延百里的油區。勝利油田到70年代達到原油產量增長最快的高峰期,年產量從1966年的130多萬噸,提高到1978年的近2000萬噸,成為我國僅次於大慶的第二大油田。在渤海灣北緣的盤錦沼澤地區,石油隊伍三上遼河油田。70年代以來,在復雜的地質條件下,勘探開發了興窿台油田,曙光油田,歡喜嶺油田,探索出一套勘探開發復雜油氣藏的工藝技術和方法,1978年原油產量達到355萬噸。 1970年4月,大慶開始了油田開發調整工作。到1973年,底下形勢惡化的情況得到扭轉,全油田原油產量比1970年增長了50%以上。1976年,大慶油田年產量突破5000萬噸,為全國原油年產上1億噸打下了基礎。石油三廠,六廠經過擴建,改造成為加工天然原油的煉油廠。為發揮中央和兩個積極性,以石油部為主,陸續興建了茂名,大慶,南京,勝利,東方紅,荊門,長嶺等7個大型煉油廠。以地方為主先後建設了天津,武漢,安慶,浙江,廣州,九江,烏魯木齊,吉林,鞍山,石家莊,洛陽等11個大中型煉油廠。到1978年,全國原油年加工能力已達9291萬噸,基本上與我國原油生產規模相適應,當年實際加工原油7069萬噸,生產四大類油品3352萬噸,品種達656種。從1966年到1978年的13年中,原油產量以每年遞增18.6%的速度增長,年產量突破了1億噸,原油加工能力增長5倍多,保證了國家的需要,緩和了能源供應的緊張局面。從1973年起,我國還開始對日本等國出口原油,為國家換取了大量外匯。
4.石油工業進入新的發展時期(1979年開始)
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從1979年起,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條條戰線都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勢。石油戰線的廣大職工經過艱苦努力,戰勝了十年動亂帶來的嚴重困難,石油工業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自七十年代以來,我國石油工業生產發展迅速,到1978年突破了1億噸。此後,原由產量一度下滑。針對這種情況,為了解決石油勘探,開發資金不足的困難,中央決定首先在石油全行業實行1億噸原由產量包乾的重大決策,以及開放搞活的措施。這一決策迅速受到效果,全國原油產量從1982年起,逐年增長,到1985年達到1.25億噸,為世界第六位。
為了多元發展我國的石油工業,我國於1982年成立了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1983年7月,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成立。中國第三家國有石油公司---中國新星石油有限責任公司也於1997年1月成立。至此,我國石油石化工業形成了四家公司團結協作,共同發展的新格局。
「八五」期間,為了適應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對能源的新的更高的要求,國家決定,石油工業實施「穩定東部,發展西部」的發展戰略。西部油氣田的探明與開發,必將對我國石油工業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5.中國石油工業現狀1998年7月1日,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與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重組,成立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與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
C. 現在大連石油七廠的待遇怎麼樣試用期多長時間轉正以後的工資是多少需要倒班么要多久
大連石油七廠的待遇總體來說是令人滿意的,我的一個朋友的家人就在這工作。他的家人提到,基本工資大約在4000到5000元每月,而且在年節的時候還會有一些額外的物資發放,這對於員工來說無疑是一大福利。
這家工廠的工作確實需要輪班,但是從我的朋友的描述來看,這種輪班並不算辛苦,工作環境相對輕松。不過,需要說明的是,並不是所有的崗位都是如此,根據不同的崗位,工作的強度也會有所不同。
至於試用期的具體時長,我的朋友並沒有提供詳細信息。不過,一般來說,試用期的長度會根據公司的規定和個人崗位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希望各位求職者能夠找到符合自己心意的工作。
在大連石油七廠,員工確實需要輪班,但這種輪班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並不算重壓,甚至有人覺得挺輕松。當然,不同崗位的工作強度和要求會有所不同,有些可能比其他崗位更辛苦一些。
值得注意的是,試用期的具體時長並不明確,這通常取決於公司政策和個人崗位的不同。因此,對於想要加入這家工廠的求職者來說,了解清楚試用期的安排是非常重要的。
總的來說,大連石油七廠的工作環境和待遇都是值得考慮的,尤其是對於那些願意接受輪班制度的人來說。當然,每個人的職業選擇和偏好都不同,因此在做出決定之前,建議多多了解相關信息。
這里提到了試用期的具體時長並不清楚,但試用期通常會根據公司政策和個人崗位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希望各位求職者能夠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需求做出合適的選擇。
最後,希望每位求職者都能找到滿意的工作,無論是大連石油七廠還是其他地方,都希望大家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道路。
D. 大慶共有多少個採油廠,每個廠有採油井多少口,每個廠有多少個礦,每個廠有職工
採油一廠到採油十廠 外加榆樹林油田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及頭台油田開發有限責任公司 共十二個。
第一採油廠位於大慶長垣薩爾圖油田中部,也稱薩中油田。始建於1960年,所轄薩中油田開發區面積161.25平方公里。管理油水井11656口,有聯合站(庫)10座、中轉站82座、計量間610座、注水站39座、污水處理站43座、變電所42座、配電所12座。廠下設12個機關部室,23個礦(大隊)級單位,265個小隊級單位。共有員工14659人。
大慶油田第二採油廠成立於1964年11月,是以生產原油天然氣為主的企業,油田開發面積182.85平方公里,管理油水井9200多口。現有員工10000多人, 其中管理、技術人員2185人,具有中高級技術職稱的925人。截止2007年底,累計生產原油3.76億噸,原油產量16年保持在1000萬噸以上。
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第三採油廠成立於1966年5月,所轄薩北開發區位於大慶長垣薩爾圖油田的北部,南與薩中開發區相接,北、東到油田過渡帶,西到喇、薩油田儲量分界線。全區東西平均長12.7公里,南北寬9.5公里,管理油田面積118.8平方公里,地質儲量6.129億噸,可采儲量2.728億噸,是大慶油田重要油氣生產基地之一。從1972年開始第三採油廠已連續32年實現原油生產500萬噸以上,1984年原油年產量躍升到830萬噸,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第三採油廠成立於1966年5月,所轄薩北開發區位於大慶長垣薩爾圖油田的北部,南與薩中開發區相接,北、東到油田過渡帶,西到喇、薩油田儲量分界線。全區東西平均長12.7公里,南北寬9.5公里,管理油田面積118.8平方公里,地質儲量6.129億噸,可采儲量2.728億噸,是大慶油田重要油氣生產基地之一。從1972年開始第三採油廠已連續32年實現原油生產500萬噸以上,1984年原油年產量躍升到830萬噸,達到歷史最高水平。
大慶油田第四採油廠位於大慶長垣杏樹崗油田北部,1966年10月24日投入開發,油田面積197.9平方公里,原始地質儲量53460萬噸。目前,全廠現有員工8701人,共管理油水井8266口、各類站庫518座,下設礦(大隊)級單位14個,機關部室14個。
第五採油廠成立於1972年5月4日,位於大慶市紅崗區南部,大同區北部,北與第四採油廠相連,南與大同區大同鎮接壤,東與安達市昌德鎮交界,西與大同區興隆泉鄉毗鄰。廠機關設在紅崗區杏南中心村,負責管轄杏南、太北和高檯子油田,全廠含油麵積317.5平方公里,地質儲量為33310萬噸,可采儲量16526萬噸。
採油六廠位於大慶長垣北部邊緣,含油麵積100平方公里和氣頂面積32.3平方公里的喇嘛甸油田,能強烈感覺到這個原油持續高產、經濟初具規模、礦區功能配套、社會治安穩定、員工生活富足的現代化石油生產基地的生機和活力。
大慶油田第七採油廠(以下簡稱:七廠)位於大慶油田長垣的最南端,於1975年6月開始籌建,1978年7月20日正式建廠。三十年來,經過幾代石油人的辛勤建設,現已開發了葡萄花、太南、敖包塔油田及台105、肇212、茂801、敖南等區塊,轄區面積達1510.65平方公里。所轄油田動用含油麵積449.77平方公里,動用地質儲量2.033385億噸,可采儲量7177.29萬噸。建廠以來,年年超額完成上級下達的原油生產任務。截止到2006年末,已累計生產原油4837.4萬噸,累計注水21169.50萬立方米,累積注采比1.39,地質儲量采出程度23.79%,可采儲量采出程度67.4%。目前,全廠有6座聯合站、24座中轉站、190座計量間、189座配水間,現有油水井4183口(採油井2947口,注水井1236口),油、水井數比2.38,井網密度9.3口/Km2,年產油量為145萬噸。廠機關設14個部室,廠下屬14個礦、大隊級單位,現有員工4589人,其中管理人員811人、技術人員390人、操作人員3388人,有女工2070人;有基層黨支部110個、黨員1304名,團支部57個、團員449名。廠生活區位於大同區屬地的慶葡村,面積約4.5平方公里,距市中心約100公里,所管理的井站分布在大同區和肇源縣境內,處在9個鄉(鎮)、278個村(屯)地界中。廠區內駐有分屬管理局和油田公司的7個單位及16個政府派出機構,居住人口1.4萬人。
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第八採油廠籌建於1983年,1986年正式建廠,負責宋芳屯、昇平、徐家圍子、永樂、肇州等五個油田和衛11區塊的開發,探明含油麵積938.6平方公里,地質儲量3.3億噸;油區分布在大同區、安達市、肇州縣、肇源縣境內。經過二十多年的建設,第八採油廠從一個小試驗區逐步發展成為一個具有年產百萬噸原油生產規模的石油生產企業。經過近年來的持續改革和重組,到2005年底,全廠共有油水井3915口,計量間180座,各類站庫(所)82座,固定資產和油氣資產94.74億元,凈值53.86億元;全廠共有14個礦(大隊)級單位,93個基層小隊,機關12個部室,在冊員工3749人。
大慶油田第九採油廠1983年3月籌建,1986年10月建廠,承擔著大慶長垣西部外圍油氣田開發生產任務。廠部位於大慶市紅崗區創業庄,現有員工3176人。共設機關部室13個、作業區(大隊)16個、基層小隊77個。
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第十採油廠管轄的朝陽溝油田,位於肇州縣、肇源縣、肇東市交界處,距大慶市區150公里,距哈爾濱市區70公里。
大慶榆樹林油田開發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公司)成立於1998年9月4日,由原大慶石油管理局採油十一廠和樹2公司合並重組後成立。為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與黑龍江省肇東石油開發總公司合資經營。公司現有員工2211人,其中全民合同制員工666人,市場化用工28人,子女工38人,臨時合同工1479人。注冊資金人民幣12.719億元,其中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控股88.16%,黑龍江省肇東石油開發總公司占股11.84%。公司最高決策機構為股東會,下設董事會和監事會,董事會下設經理層12人,分管機關11個部室和24個基層單位。公司主要經營業務范圍包括:石油天然氣開采、石油天然氣生產、石油及其產品銷售、天然氣加工及其銷售等業務。
大慶頭台油田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簡稱頭台公司,成立於1993年12月28日,是國內陸上石油企業實行股份制體制的第一塊試驗田;也是中國石油、大慶油田與地方合資合作開發邊際低產油田的第一次嘗試。公司總股本為51371萬元,有4家股東組成。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投資4.08億元,佔79.45%;肇源縣石油開發總公司投資1977萬元,佔3.85%;黑龍江省油田開發股份有限公司投資4482萬元,佔8.72%;中國東方資產管理公司投資4099萬元,佔7.98%。截止目前,公司共有員工1200人。公司機關設置油藏管理部、生產協調部、工程管理部、經營管理部、財務資產部、人事監察部、經理辦公室等「六部一室」,基層單位為採油一、二、三、四、五區、輸油工區、維修工區、生活服務區、器材供應站和經保大隊等10個單位以及一個子公司(黑帝廟稠油試采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