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界油氣資源狀況
1.1.1 石油資源總量豐富,分布極不均衡
截至2007年,全球石油剩餘探明可采儲量1686.3億噸(不包括加拿大油砂油),排名前10位國家的石油剩餘探明可采儲量為1368.1億噸,佔世界的81.1%。主要分布在中東、歐洲和前蘇聯地區、非洲、中南美洲、北美洲及亞太地區(表1.1、表1.2)。其中,中東佔61.0%,歐洲和前蘇聯地區佔11.5%,北美洲佔5.6%,非洲佔9.2%,中南美洲佔9.4%,亞太地區佔3.3%。
表1.1 截至2007年年底世界石油剩餘探明可采儲量及2007年產量
續表
表1.2 截至2007年年底按石油剩餘探明可采儲量排名前10位的國家
在全世界目前剩餘探明石油可采儲量當中,中東佔了1028.6億噸,即61.0%,僅沙烏地阿拉伯就達21.5%,佔世界石油剩餘探明儲量的1/5以上,其次是伊朗(11.3%)、伊拉克(9.2%)、科威特(8.2%)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7.7%)。中南美地區,委內瑞拉探明儲量最多(7.4%)。在歐洲及前蘇聯地區,俄羅斯佔6.4%,其次哈薩克佔3.2%,亞塞拜然(0.6%)和挪威(0.6%)。在非洲,利比亞佔3.3%,奈及利亞佔2.9%,阿爾及利亞佔0.9%,蘇丹佔1.0%。在北美地區,美國、加拿大(不包括油砂油)和墨西哥所佔份額分別為2.4%、2.2%和1.0%。在亞太地區,我國探明儲量佔世界的1.2%,印度佔0.4%,印度尼西亞佔0.3%,馬來西亞佔0.2%。
1.1.2 世界石油資源潛力大,中東石油供應占優勢
目前,世界現有石油剩餘探明可采儲量1686.3億噸(不包括加拿大油砂油),另外,全球待探明的石油可采資源量超過1660.0億噸,只要有足夠的投資和勘探工作量,加上科技進步,石油可采資源量、探明儲量和生產量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和消費需求的增長而增長。國際能源機構預測,世界石油儲量在未來30年左右有翻番的可能。全世界的石油產量高峰,將在2030年前後到來,屆時年產量將達到50.0億噸左右。
預計到2020年,中東地區石油的出口量將佔世界的一半以上。目前美國、歐洲、亞太地區是全世界3大石油消費區,石油消費總量佔世界的75.0%左右,石油凈進口量佔世界石油總進口量的84.0%,而原油年產量僅佔世界總產量的30.0%左右。最近海灣石油專家預測,到2030年中東地區石油出口量將佔全球總出口量70.0%,從目前的每天2000萬桶逐漸增長到4600萬桶。
1.1.3 石油資源儲量產量緩慢增長,勘探開發難度日益增大
世界探明石油儲量緩慢增長。據《BP世界能源統計(2005年)》統計數據,1985~1995年世界石油剩餘探明可采儲量平均每年增長35億噸,為快速增長期。1995~2005年世界石油剩餘探明可采儲量平均每年增長24億噸,為較快速增長期。不包括油砂資源,2005年、2006年、2007年剩餘可采儲量分別為1657億噸、1655億噸、1686億噸,為緩慢波動增長。
據《BP世界能源統計(2006年)》統計數據,1985~1995年世界石油產量平均每年增長0.5億噸;1995~2005年世界石油產量平均每年增長0.6億噸,為較快速增長期。2004年和2005年石油產量分別為38.68億和38.97億噸,年增長僅為0.29億噸,比上年增長0.7%,增長速度十分緩慢。2006年石油產量39.14億噸,年增長僅為0.17億噸,比上年增長0.4%;2007年石油產量39.06億噸,增長速度較上一年下降0.2%,表明油氣勘探開發難度日益增大。2007年,世界石油儲量產量總體呈下降趨勢,中南美地區的石油儲量減幅最大,為3.6%,中東地區減幅為1.8%,亞太和北美地區較2006年變化很小,基本保持平穩;歐洲和前蘇聯遞增1.5%,非洲地區的石油儲量增幅最大,為3.2%。
1.1.4 天然氣資源儲量產量快速增長,待開發資源潛力大
截至2007年,全球天然氣剩餘探明可采儲量為177.36萬億立方米,主要分布在中東、歐洲和前蘇聯地區、亞太地區、非洲、北美洲及中南美洲(表1.3、表1.4),其中,中東佔41.3%,歐洲和前蘇聯地區佔33.5%,非洲佔8.2%,亞太地區佔8.1%,北美洲佔4.5%,中南美洲佔4.4%。
表1.3 截至2007年年底世界天然氣剩餘探明可采儲量和產量
表1.4 截至2007年年底按天然氣剩餘探明可采儲量排名前10位的國家
續表
天然氣儲量排名前10位的國家是俄羅斯、伊朗、卡達、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美國、奈及利亞、委內瑞拉、阿爾及利亞和伊拉克。其中,俄羅斯、伊朗和卡達3國占總儲量的55.3%。
在過去10年中,天然氣的消費增長率較高,但大多數地區的儲采比仍然維持在較高水平。2007年,世界平均儲采比是60.3,中南美地區儲采比為51.2,前蘇聯為67.7,非洲為76.6。中東國家的儲采比超過100。全球天然氣探明程度低,儲采比高,開發程度低,發展潛力大。
由於天然氣供應源充足、成本具有競爭力以及較其他燃料有環保優勢,國際天然氣市場一直保持快速發展趨勢。新的發電廠將成為天然氣需求增長的主體。近年來,世界天然氣集中產地的長輸管線計劃正在醞釀並部分趨於成熟。
預計2025年天然氣在電力生產的能源消費總量中所佔份額將達到30.0%。在發展中國家,天然氣設施還沒有廣泛的建設,因此,天然氣在電力生產中所佔的比重相對較小,2025年可達17.0%。
全球將進入天然氣時代,隨著科技進步、環保的深入發展以及經濟的持續增長,21世紀必將為天然氣開拓更加廣闊的市場。
1.1.5 非常規石油資源潛力大,日益受到廣泛重視
除常規石油資源外,世界上的非常規石油資源(如重油、瀝青、油砂和油頁岩等)也很豐富。據估計,目前全球擁有的7萬億桶非常規石油資源中油砂油佔39.0%、頁岩油佔38.0%、特殊重油佔23.0%,主要分布在加拿大(佔36.0%)、美國(佔32.0%)、委內瑞拉(佔19.0%)和其他地區(佔12.0%)。
統計資料表明:重油、常規原油和天然氣地質儲量占總儲量分別為53.0%、25.0%和22.0%,重油的地質儲量略大於常規油氣儲量之和。
隨著20世紀90年代以來開采技術的發展,以及當前高油價的刺激,過去不能經濟開採的重油、超重油資源也開始具有商業價值。加拿大油砂生產的合成油和委內瑞拉由超稠油生產的奧里諾科乳化油均已成為商品。目前,已知世界油砂技術可采總量約為1035.1億立方米,約為常規石油剩餘可采儲量的68.0%,開發前景相當廣闊。其中加拿大的艾伯塔油砂,佔世界已知油砂可采資源量的81.0%。
油頁岩是一種蘊藏量十分豐富的資源。油頁岩不但可提煉出燃料油類,而且還可煉制出合成煤氣及化工原料,副產品還可用於制磚、水泥等建築材料。全世界蘊藏的頁岩油資源量約3662億噸,比傳統石油資源量至少多50.0%(國際能源機構《世界能源展望(2002年)》)。全球油頁岩產於寒武系至古近—新近系,主要分布於美國、剛果(金)、巴西、義大利、摩洛哥、約旦、澳大利亞、中國和加拿大等9個國家。目前只有美國、澳大利亞、瑞典、愛沙尼亞、約旦、法國、德國、巴西和俄羅斯等國對部分油頁岩礦床做了詳細勘探和評價工作。
目前,全球油頁岩主要用於發電和供暖。預測世界油頁岩的產量由2000年的1600萬噸增加到2020年的1.3億噸。頁岩油曾是我國液體燃料的主要來源,佔全國原油產量的60.0%。全球趨向於對油頁岩的利用已經更趨復合、多元化。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天然石油的開采,油頁岩工業逐步萎縮。我國2001年生產了8萬噸頁岩油,2007年我國油頁岩產量已達35萬噸。
美國能源部能源信息署(EIA)預測:隨著油價的不斷升高,常規和非常規資源量的成本差距將會縮小。最終由於價格上升和技術發展綜合因素作用將使部分非常規資源量轉化為常規資源量。全球油頁岩資源豐富,用途廣,開發利用時間也較早,但一直沒有得到快速發展,主要是受到油頁岩工業成本以及環境污染兩大因素的制約。技術進步將使油頁岩的大規模開發和利用具有可行性。
煤層氣也是一種清潔高效的能源,加強對煤層氣的開發和利用,不但可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在一定程度上還有利於臭氧層的保護、減少安全隱患。世界煤層氣儲量約佔世界天然氣總儲量的30.0%以上,世界上已經發現的26個最大的天然氣田(大於2830億立方米)中,就有16個是煤層氣田,其煤層氣儲量占天然氣總儲量的77.0%,位居世界前5位的特大氣田均為煤層氣田。世界上已有29個國家開展了煤層氣研究、勘探和開發活動,從事煤層氣開發的各國公司約有20多個。美國是迄今為止煤層氣產量最高的國家,其進行了大規模的科研和試驗,取得了總體勘探開發技術的突破,開始成功進行地面開採煤層氣試驗。從1983~1995年的12年間,煤層氣年產量從1.7億立方米猛增至250.0億立方米,迅速形成產業化規模。2003年美國煤層氣產量超過450.0億立方米,2004年則達500.0億立方米左右,占天然氣產量的8%~10%,2006年則達540.0億立方米左右,成為重要的能源資源。美國快速發展煤層氣產業的經驗已引起世界各產煤國家的廣泛關注,英國、德國、澳大利亞、波蘭、印度等國都已經制定了相應的鼓勵政策,積極推動本國煤層氣產業的發展。煤層氣的利用可分為兩類,即作為能源和原料。作為能源,煤層氣可以發電;作為原料,煤層氣可制合成氨,世界合成氨的73.7%來自天然氣原料。煤層氣還可以制乙炔等。
1.1.6 天然氣水合物資源豐富,開始受到廣泛關注
隨著世界上石油、天然氣資源的日漸耗盡,各國的科學家正在致力於尋找新的接替能源。天然氣水合物被稱為21世紀具有商業開發前景的戰略資源,正受到各國科學家和各國政府的重視。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俄羅斯、美國、巴西、德國、英國、加拿大等許多發達國家,甚至一些發展中國家對其也極為重視,開展了大量的工作。俄羅斯先後在白令海、鄂霍茨克海、千島海溝、黑海、裏海等開展了天然氣水合物調查,並發現有工業意義的礦體。位於西西伯利亞東北部的Messoyakha天然氣水合物礦田已成功生產了17年。美國地質學會主席莫爾斯於1996年把天然氣水合物的發現作為當今六大成就之一。擬每年投入資金2000萬美元,要求2010年達到計劃目標,2020年將投入商業性開發。亞洲東北亞海域是天然氣水合物又一重要富集區。80年代末在日本周緣海域進行鑽探,獲得了天然氣水合物及BSR異常分布的重要發現。初步評價,日本南海海槽的天然氣水合物甲烷資源量為7.4萬億立方米,可滿足日本100年的能源消耗。
據專家估算:在全世界的邊緣海、深海槽區及大洋盆地中,目前已發現的水深3000米以內沉積物中天然氣水合物中甲烷資源量為2.1萬萬億立方米。水合物中甲烷的碳總量相當於全世界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氣總量的2倍。可滿足人類1000年的需求,是人類未來不可多得的能源。
2. 世界石油總產量2020年
2020年全球石油儲量達1.7324萬億桶,石油資源主要分布在中東和美洲地區,石油產量與儲量的區域分布大體一致,其中2020年美國石油產量1647.6萬桶/天位居首位,其次是沙特、俄羅斯和加拿大;2020年全球石油消費為8847.7萬桶/天,近十年年均增長0.2%,其中亞太地區需求佔比最高為38%,其次是北美和歐洲地區。2020年美國需求量1717.8萬桶/天位居第一,亞洲地區的中國、印度和日本,是全球第二、第三和第五大需求國。石油供給和需求在區域分布上的不平衡決定了全球范圍內石油貿易的流通方向,以沙特為首的中東地區是主要的石油出口地區,全球主要石油進口地包括亞洲的中國、印度和日本,以及歐洲地區和美國。
3. 歐洲2022年第三季度石油產量
歐洲2022年第三季度石油產量118萬。歐洲石油第三季度的日產量為118萬桶油當量,高於指引區間中值,石油油氣部門的稅前利潤為33億美元,低於上季度的41億美元。
4. 俄羅斯與歐盟的石油天然氣貿易
歐盟是能源消費大國,20世紀90年代後半期能源消費量超過14億噸油當量,佔世界消費量的17%。1999~2000年歐盟國家能源供應中的進口比重大約為40%,其中進口石油的比例達到85%,進口天然氣達到40%,進口煤炭達到35%。可見,歐盟依賴進口程度非常高,且還有增高的趨勢。
俄羅斯原油出口量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居世界第二位,天然氣出口量居世界第一。歐洲是俄羅斯油氣出口的傳統市場,目前俄羅斯力爭保有歐洲天然氣27%的份額,占歐盟石油進口的17%,在中東歐則佔60%市場份額。目前俄羅斯是世界上最大的管道天然氣出口國,俄羅斯的油氣產品主要是向西出口到歐洲和獨聯體等28個國家。
俄羅斯對歐洲的天然氣出口,2005年出口量為1561億立方米,出口收入為6191億盧布,主要出口到德國(360億立方米)、義大利(220億立方米)、土耳其(180億立方米)、法國(132億立方米)、匈牙利(90億立方米)、斯洛伐克(75億立方米)、捷克(74億立方米)、波蘭(70億立方米)、奧地利(68億立方米)和羅馬尼亞(50億立方米),出口到其他歐洲國家為242億立方米。奧地利、斯洛伐克和波羅的海各國更是幾乎完全依賴俄羅斯的天然氣。2006年,俄羅斯天然氣石油公司向歐洲出口的天然氣達1615億立方米,比2005年增長了3.5%,據初步估算,2007年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共出口了1480億~1490億立方米天然氣。2008年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天然氣出口量將增長4%~5%,對非獨聯體國家的供應計劃為1576億立方米,同比增長6%。
俄羅斯是歐洲最大的能源供應商,歐洲1/3的石油來自俄羅斯,石油出口的84%通過管道運輸,13%~16%通過鐵路運輸。俄羅斯原油向5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確立了石油出口大國的地位。有關資料顯示,2004年在俄羅斯原油出口中排前五位的是荷蘭(16.11%)、德國(10.99%)、烏克蘭(8.16%)、波蘭(7.80%)、義大利(5.73%)。2004年俄羅斯出口到獨聯體國家的原油為2943.39萬噸,佔全部石油出口量的12.78%;出口到獨聯體以外國家的原油為2億噸,佔全俄原油出口的87.22%,其中西北歐方向佔45.31%,東歐方向佔20.49%。
俄羅斯通往歐洲的石油天然氣輸出系統也較完善,俄羅斯天然氣80%以上供應歐洲市場,天然氣管線主要從西西伯利亞出發,經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到達歐洲,年運輸能力約1358.4億立方米。俄羅斯出口歐洲的天然氣有90%要經過烏克蘭,存在一定的供氣安全風險。俄羅斯每年通過烏克蘭管道向歐洲出口1120億立方米天然氣,烏克蘭收取過境費。烏克蘭每年還以優惠價格從俄羅斯購買8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但隨著「顏色革命」尤先科上台,烏克蘭拋棄了俄羅斯投向西方世界,這讓把獨聯體看作其後院的俄羅斯難以忍受,俄羅斯出口到獨聯體和波羅的海三國的天然氣價格較歐洲低,出口歐洲的天然氣與國際石油市場掛鉤,價格較高。近年,俄羅斯提高了出口到獨聯體和波羅的海國家的天然氣價格,遂爆發了俄烏天然氣之爭。喬治亞總統稱俄羅斯天然氣提價實為對格烏施加影響。俄烏天然氣之爭實為一場地緣政治之爭,雖然尤先科表示絕不挑起與俄羅斯的「天然氣戰爭」,最終以俄羅斯和烏克蘭在天然氣領域達成協議為結局。
俄烏斗氣讓過度依賴俄羅斯天然氣的歐盟表示擔憂,俄羅斯與白俄羅斯的「能源戰」更讓歐洲擔心不已,歐盟積極採取能源進口多元化的策略。中亞地區油氣資源十分豐富,主要分布在裏海及其沿岸的哈薩克、土庫曼和烏茲別克三國。裏海石油蘊藏量約為2000億桶,僅次於沙特,天然氣儲量約為14萬億立方米,約佔世界總儲量的7%。該地區沒有直接出海口,油氣主要經由俄羅斯出口到歐美國家。該地區一直是歐美能源爭霸較量的前沿,先是美國近年來策動的「顏色革命」,使獨聯體歐洲地區和中亞地區絕大部分倒向歐美。為避免此類事件發生,近年來,俄羅斯修建了幾條繞過烏克蘭的管道。俄羅斯更是利用土耳其開辟能源新通道。土耳其是俄羅斯主要能源貿易夥伴,更是俄羅斯能源通向歐洲、中東的橋梁。因此,俄羅斯將考慮修建經土耳其通往歐洲的石油天然氣管道,以便向土耳其和歐洲南部提供更多的石油和天然氣,更有與土耳其加強電力合作輸電到中東伊拉克的想法。土耳其總理認為,經黑海海底、終點在土耳其的安卡拉,全長1213千米,總造價32億美元,年輸氣設計能力為160億立方米的「藍流」天然氣輸送管道還有很大潛力,它是對俄土之間經烏克蘭、摩爾多瓦、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的天然氣運輸走廊的補充。俄羅斯是土耳其主要天然氣供應國,2003年俄羅斯向土耳其出口天然氣總量達145億立方米。1987~2003年,俄羅斯向土耳其出口天然氣達1058億立方米。
歐盟能源外交的主要目標就是確保外部能源供應安全,在此目標下,歐盟發起了與俄羅斯能源對話的倡議。2000年巴黎第六次俄歐首腦峰會上,普京與普羅迪簽署了俄歐戰略能源夥伴關系協議,定期開展能源對話。歐盟與俄羅斯能源對話的「普羅迪計劃」引起世人的關注,俄羅斯-歐盟峰會上能源對話得到肯定。歐盟國家已同俄羅斯建立了戰略性能源夥伴關系。俄歐能源合作是在俄歐夥伴關系與合作協定框架內進行的。2002年俄歐峰會後,在莫斯科成立了俄羅斯歐盟能源技術中心,依靠歐洲技術援助計劃,歐盟正在制定跨高加索運輸走廊和新獨立國家油氣管道計劃,在黑海-裏海地區發展運輸和管道交通線。可以說俄羅斯與歐洲能源合作關系是雙方關系中最重要的內容。
俄羅斯與歐盟能源對話已取得顯著效果,歐盟已參與薩哈林2號石油天然氣工程,哈里亞卡油田的開發,修建亞馬爾—歐洲天然氣管道、北歐天然氣管道、「藍流」天然氣管道,這三條天然氣管線將俄羅斯最重要的油氣生產地與歐洲聯成一體,屆時俄羅斯對歐洲地區的天然氣年輸送量將達到近927億立方米,較目前增長23.6%。俄歐雙方還通過能源對話解決了穿越白俄羅斯和烏克蘭的「友誼」管道與亞得里亞石油管網實現一體化的問題,完善了與《產品分割協議》相關的法律法規。2010年北歐天然氣輸氣管道(從俄羅斯沿波羅的海海底,通過德國和荷蘭,然後沿北海海底抵英國)建成運行後,歐洲80%的天然氣供應將來自俄羅斯。一些人士認為,屆時歐洲的政治、經濟、軍事及公共安全將取決於能源供應者———俄羅斯。由此可見,歐洲對俄羅斯天然氣依賴程度太高,管道走向太單一,存在進口天然氣的政治風險。歐洲人士認為,俄羅斯對歐供氣合同的價格與石油價格掛鉤,是因為歐洲的天然氣市場缺乏競爭,供應方因此在價格決定方面占據優勢。
普京上台後,依靠能源出口使經濟迅速恢復,依靠能源外交提升了俄羅斯大國地位,不僅如此,還欲利用手中的能源獲得壟斷霸主地位。為此,俄羅斯積極籌建核工業巨頭確保能源壟斷。與中東、中亞等油氣國家醞釀籌建天然氣歐佩克。據初步預計,到2030年,歐盟25國對石油和天然氣的消費需求將分別達到6.85億噸和6.3億噸,其中石油的進口依存度將接近90%,天然氣的進口依存度將達80%。目前,俄羅斯能源出口一直穩占其GDP的20%以上和外匯收入的50%~60%,在俄羅斯能源出口創匯中,歐盟又是最重要的來源地。
俄羅斯是全部獨聯體國家及波羅的海國家天然氣的供給者。2005年俄羅斯對獨聯體國家的天然氣出口為766億立方米,出口收入為1084億盧布(不包括消費稅和進口關稅)。主要出口到烏克蘭(376億立方米)、白俄羅斯(198億立方米)、哈薩克(40億立方米)、亞塞拜然(38億立方米)、摩爾多瓦(28億立方米)、拉托維亞(28億立方米)、亞美尼亞(17億立方米)、立陶宛(14億立方米)、喬治亞(14億立方米)、愛沙尼亞(13億立方米)和烏茲別克(3億立方米)。2007年俄羅斯向獨聯體國家出口石油3625.5萬噸,比上年減少了1.3%。最近俄羅斯宣布將退出與獨聯體國家簽訂的石油過境協議,俄羅斯與獨聯體,一方欲壟斷控制;一方欲極力擺脫爭取獨立,因獨聯體國家均無出海口,歷史上總是依附於某一帝國,歷來是大國爭斗角逐的場所。目前,俄羅斯又將其牢牢控制在手裡。俄羅斯與其他獨聯體資源國的關系直接關乎歐洲的能源供給,乃至歐洲的經濟命脈。因此,雙方爭奪獨聯體的爭斗還將繼續下去,俄羅斯與歐盟這兩個資源國與進口國的關系,既有合作又有斗爭,它們之間各以自身利益為重,俄羅斯欲利用手中的能源取得政治經濟利益最大化,甚至,欲壟斷控制進口國的政治經濟命脈。歐盟作為世界上政治經濟重要一極,肯定會與俄羅斯周旋,積極發展與其他獨聯體資源國的關系,爭取能源進口多元化。
5. 最近一周美國購買俄石油量增加43%,為何歐美國家都離不開俄羅斯的能源
6. 歐洲每天消耗多少桶石油
2019年歐洲地區日均消費1490萬桶/日
2019年整個歐洲地區的日均原油消費量1490萬桶/日,其中消費量較大的國家有英國—154.5萬桶/日,德國—228.1萬桶/日,法國—153萬桶/日,義大利—121.8萬桶/日,西班牙—129.8萬桶/日,從油品消費結構看,歐洲消耗比例最大的油品是柴油,佔比44%,其次是汽油14%,再次是航煤11%。
石油是指氣態、液態和固態的烴類混合物,具有天然的產狀。石油又分為原油、天然氣、天然氣液及天然焦油等形式,但習慣上仍將「石油」作為「原油」的定義用,石油是一種黏稠的、深褐色液體,被稱為「工業的血液」,地殼上層部分地區有石油儲存,主要成分是各種烷烴、環烷烴、芳香烴的混合物,是地質勘探的主要對象之一。
7. 歐洲約( ) 的石油和 ( ) 的天然氣進口都來自俄羅斯
現階段,歐盟進口中約40%的天然氣、約30%的石油和約50%的煤炭來自俄羅斯。
自俄烏沖突爆發以來,考慮到地緣政治風險加劇和能源市場狀況,歐委會2022年3月宣布,計劃年底前將歐盟對俄羅斯天然氣的需求減少三分之二,並在2027年前逐步擺脫對俄羅斯化石燃料的依賴。
不過,由於歐盟內部部分國家對俄能源依賴度較高,對加碼俄能源領域制裁一直存在嚴重分歧,令「禁油令」難產。分析人士指出,歐盟循序漸進地對俄實施制裁,從貿易額相對更低、更容易替代的煤炭入手,執行時間也一再推後,壓力可見一斑。
相關信息:
按照歐盟規則,歐委會提案需要27個成員國一致同意才能生效。連日來,歐盟各成員國代表不斷就制裁方案細節進行磋商。歐盟官員透露,為照顧部分成員國需求,歐委會提議給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延期執行待遇,三國可從2024年年中或年底再開始執行對俄石油禁令。
以便有更多緩沖時間。保加利亞要求類似待遇,稱如果歐盟不同意,將行使否決權,阻礙制裁方案通過。匈牙利總理歐爾班聲稱需要五年時間及大量資金來完成過渡。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承認,由於一些成員國在能源上高度依賴俄羅斯,提案獲得通過並不容易。
此外,歐盟短期應對能源短缺的措施顯然與綠色轉型的長期目標背道而馳。歐盟堅稱能夠兼顧彌補能源缺口,確保綠色發展,但也招致更多質疑。歐盟已決定擴大對美國液化天然氣的進口,並在中東和非洲等地區物色更多潛在能源替代供應方。
8. 西歐地區油氣工業概況
由前面世界油氣地緣政治格局分析已經知道,西歐屬於油氣消費大區,但其區內油氣資源非常少,其社會經濟發展所需要的油氣資源主要靠進口解決。當然,西歐本土部分國家也有一些油氣資源,如英國、挪威、荷蘭、法國、義大利等。
一、西歐地區的石油工業
西歐是後起的大產油區。1970年以前,西歐還是一個貧油區,採油業只限於陸上若干小油田,原油產量微不足道。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北海沿岸國家已經發現近海豐富的油氣顯示,但由於自然與經濟方面的原因,開發利用被推遲了。到了20世紀70年代,尤其是1973年以後,高漲的油價才賦予開發利用北海石油的巨大經濟意義。隨著北海原油產量的增長,西歐甩掉了「貧油」的帽子,成為一個新興的原油產區。
西歐採油業的主要產區分布於北海海域。北海海域分屬沿岸七國,其中英國、挪威分得面積最大,分別佔46%與25%,北海的採油業就集中在這兩國海域。荷蘭、丹麥、前西德、比利時、法國共獲得其餘的29%,但這些海域的原油產量不具有重要地位。
英國是隨著北海石油開發而崛起的第一產油國。1975年下半年,英國北海海域的阿蓋爾和福蒂斯油田開始出油,從此,英國採油業突飛猛進。1980年起,英國成了西歐主要石油消費國中唯一一個能夠自給並能輸出原油的國家。到1998年,英國的石油產量為1.33億噸,同期的剩餘探明可采儲量為7.08億噸(王金洲,1999)。
挪威是西歐第一石油儲量國。1998年,挪威的剩餘探明可采儲量為14.89億噸。挪威北海海域的採油業早於英國,1971年埃克菲斯克油田出油為其起點。1975年生產原油900萬噸,成為西歐第一個石油自給有餘的國家。爾後,原油產量穩步上升,1992年達1.64億噸,超過英國成為西歐地區最大產油國,1998年,其石油產量為1.52億噸,成為世界上最大產油國之一。2003年5月,挪威駐委內瑞拉大使達格·默克宣布,挪威國家石油公司將在委內瑞拉德爾塔拉天然氣項目中投資30~50億美元。這是挪威迄今為止涉及金額最大的國外投資計劃,它意味著挪威石油工業開始向國際化方向發展(國際石油經濟編輯部,2003)。
2000年西歐地區石油儲采比為7,石油剩餘探明可采儲量為23.4億噸,佔世界石油剩餘探明儲量的1.67%,比1999年的石油剩餘探明儲量25.38億噸減少了7.7%。2000年天然氣剩餘探明可采儲量為4.5萬億立方米,比1999年天然氣剩餘探明可采儲量4.43億立方米增加了1.5%,佔世界天然氣剩餘探明可采儲量的3.01%。2000年西歐石油生產量為3.21億噸,比上年的石油產量增加了1.0%,佔全世界石油產量的9.58%(其中英國2000年的產量為12684.5萬噸,比上年的實際產量13624.5萬噸減少了6.9%;挪威2000年的產量為16081.0萬噸,比上年的實際產量15088.0萬噸增長了6.6%。),而1999年西歐石油消費佔世界石油消費的22%。西歐1999年的天然氣產量為2892.37億立方米,比1998年的2665.7億立方米增加了8.5%,佔世界產量的12.31%,而其天然氣消費量1999年為4173億立方米,佔全世界天然氣消費量的17.38%。天然氣在歐盟15國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例將近24%,相對世界其他地區而言,歐盟天然氣儲量有限,產量不高,但消費量和進口量很大,輸氣管網發達。截止到2001年底,歐盟天然氣探明儲量3.21萬億立方米,佔世界的2.1%,主要分布於荷蘭(1.77萬億立方米)和英國(0.73萬億立方米)。歐盟2001年產氣量2129億立方米,佔世界的8.6%,主要生產國是英國(1058億立方米)和荷蘭(614億立方米);天然氣消費量3433億立方米,佔世界的15.9%,主要消費國是英國(954億立方米)、德國(829億立方米)、義大利(645億立方米)、法國(407億立方米)、荷蘭(393億立方米)和西班牙(182億立方米)(劉岩,2003)。
二、西歐的油氣貿易
早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西歐石油進口量已達4000多萬噸,超過了美、日兩國進口量的總和,相當於世界總進口量的30%。進入60年代以後,西歐實施了能源從煤炭到石油的轉換,石油消費量激增,至1973年石油進口量佔世界石油總進口量的45.6%,那時,西歐是一個貧油區,原油產量僅約1800萬噸,對於區內龐大的消費需求不過是杯水車薪,以至形成了石油消費高度依賴進口的局面。隨著挪威、英國北海石油的開采,提高了區內原油的自給率。同時,重視調整能源消費結構:壓縮石油消費量『提高天然氣、煤炭和核能的消費比例,石油進口量顯著下降。但因北海原油生產受資源儲量規模的限制,西歐仍是世界重要的石油進口國。中東和非洲是西歐石油進口的基本來源,此外,來自原蘇聯與拉美的石油亦佔有一定的比例。義大利、法國、原聯邦德國是西歐三大石油進口國。
北美和歐洲是世界管道天然氣消費的主要市場。在北美主要天然氣的出口國是加拿大,其主要通過管道向美國出售天然氣,2000年的管道天然氣貿易量為1034.4億立方米;歐盟天然氣消費的39.2%來自進口,而且進口來源多,半數成員國完全依賴進口(劉岩,2003)。在歐洲天然氣的主要出口國是俄羅斯、荷蘭、挪威、英國等,出口到義大利、土耳其、荷蘭、德國、法國、比利時等國家。因此,加拿大、俄羅斯、挪威、荷蘭和英國是保證北美和歐洲這兩大消費區天然氣供應的最重要國家,在地區天然氣貿易中具有很強的地緣政治優勢。
俄羅斯在中歐和西歐的天然氣供應中占據了很重要的位置,對歐洲其他國家來說,如果沒有俄羅斯的油氣供應,特別是天然氣的供應,歐洲的能源安全就面臨著很大的威脅。2001年,歐盟管道進口天然氣1542億立方米,其中,來自俄羅斯752.3億立方米(劉岩,2003)。但俄羅斯在站穩歐洲市場的同時,准備利用其強大的油氣優勢,東向開發東北亞和中國市場,以防其油氣出口的單一性而帶來的劣勢。
挪威2000年的天然氣儲量為1.25萬億立方米,天然氣產量為449.6億立方米。1999年挪威出口到歐洲大陸和英國的天然氣比1998年增加了6.8%,達到455億立方米。法國燃氣公司是挪威天然氣的最大買家,共購進112億立方米。德國的魯爾天然氣公司購買了95億立方米,比利時配氣公司購買了56億立方米。挪威出口到捷克共和國的天然氣增加到13億立方米。1999年10月,挪威輸氣管網完成擴容改造,連接Kollsnes與Emden終端的歐洲輸氣管道二期工程開始投入運營。2001年,歐盟進口天然氣的1542億立方米中483.8億立方米來自挪威(劉岩,2003)。
2000年荷蘭的天然氣探明儲量為1.77萬億立方米,產量為628億立方米,出口量為366.2億立方米。1999年荷蘭的管輸天然氣出口量由於向德國的出口減少,1998年下降至350億立方米,同時因Trans-Europa-Naturgas管線擴建工程的影響,出口到義大利的天然氣也有所下降。2000年出口的管輸天然氣量為366.2億立方米。
2000年歐洲還是液化天然氣(LNG)進口第二大戶,進口量為326.8億立方米,僅次於亞太地區(其進口達980.4億立方米)。2001年進口LNG為287億立方米,其中來自阿爾及利亞、奈及利亞、卡達、阿曼、利比亞、阿聯酋的LNG分別為200.7、55.5、9.3、9.1、7.7、0.2億立方米,佔世界總出口量1429.5億立方米的20%(劉岩,2003)。
三、西歐的油氣運輸
徐小傑根據研究認為,未來的亞歐陸上油氣管道運輸網路主要由「石油心臟地帶」向歐洲、東亞、東南亞和南亞這個需求月形地帶流通,具體有西向、南向和東向三個方向的跨國管網系統。其中,西向的管網系統有兩個部分,一是從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到歐洲。這里有俄羅斯的友誼管道和新建的亞馬爾管道。二是中亞向西針對歐洲市場的運輸線路,包括北線和西線。北線指亞塞拜然和哈薩克的石油往北進入俄羅斯領土,利用現有的管線輸送到俄羅斯的黑海港口諾瓦羅伊斯克。西線指裏海的石油經巴庫到喬治亞或土耳其進入黑海或地中海。同時,北非阿爾及利亞的天然氣已經貫穿馬格裡布,北上供應南歐市場,這就是著名的馬格裡布—歐洲管線(徐小傑,1998)。具體來說,連接西歐的石油輸送航線主要有(王金洲,1999):波斯灣—好望角—西歐、北美線。這條航線從波斯灣各油港經霍爾木茲海峽、阿拉伯海,沿非洲東海岸穿行莫三比克海峽繞道好望角,再沿非洲西海岸直達西歐、北美。此航線主要由超級油輪經營,它擔負著輸往西歐石油總量的70%和輸往美國石油的45%,它是西歐、北美主要的供油運輸線,也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海上石油運輸線。
北美、西歐和前蘇聯地區又是油氣管輸最發達的地區(圖5-1、圖5-2見書後彩圖)。那裡的天然氣管道星羅棋布並已實現了國際聯網。歐盟內部現有天然氣長輸管道里程18.7萬公里,是1970年7.1萬公里的2.63倍。歐盟內部跨國管輸量613.9億立方米,佔世界跨國管輸量4083.2億立方米的15%。歐盟60%的天然氣消費量至少跨越一個國家輸送(劉岩,2003)。天然氣干線密度在美國為185米/千米2,在荷蘭為265米/千米2,法國為48米/千米2。西歐天然氣供應最初是區域性的,但從荷蘭發現格寧根氣田後,西歐開始了天然氣管網系統的建設。東歐也在積極擴建其輸氣管道。就參與國的數量而言,歐洲的天然氣市場是全世界最復雜的天然氣管網,天然氣用戶有2億。
近幾年來,隨著天然氣需求的增長,輸氣管道的建設穩定增長。全歐對清潔燃料需求的增長,正推動著由前蘇聯地區、北非以及北海外輸天然氣管道建設項目的實施。歐洲目前在建和計劃建設的項目中,有起自北海和阿爾及利亞的Zeepipe II管線、「歐洲管線」、霍爾騰管線以及歐洲—馬格裡布管線正成為關注的焦點。
四、歐盟天然氣統一市場
從以上分析可見,歐盟成員國之間天然氣消費部分靠成員國之間的進出口解決,但很大部分還需要依靠從歐盟外部市場進口解決。在這種情況下,為保證歐盟天然氣安全穩定供應,歐盟形成了天然氣統一市場。
歐盟各國天然氣行業發展可分為四個階段(宦國渝,李曉東,孫劍,2003),即起步期、成長期、成型期和成熟期。目前這些國家已進入了氣源多元化、市場需求穩定、基礎設施完善的成熟期,這為歐盟形成統一的天然氣市場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建立統一的天然氣市場是歐盟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必然結果,也是歐盟各國推動本國天然氣行業發展、促進高效清潔能源利用的需要。
早在1990年,歐盟委員會就已經開始促進歐盟內部天然氣市場的建立。1990年6月和1991年5月,歐盟委員會相繼發布了90/377/EEC指令《關於提高工業最終用戶天然氣和電力價格透明度的程序》和91/296/EEC指令《關於通過管網輸送天然氣》,邁開了發展內部天然氣市場的第一步。1996年,歐洲議會和歐盟理事會以1254/96/EC指令的形式,公布了跨歐洲能源網路建設的一系列指導方針,這些方針有力地促進了歐洲天然氣一體化基礎設施的建設。1998年7月,歐洲議會和歐盟理事會又發布了98/30/EC指令,闡明了內部天然氣市場的共同規則和各成員國天然氣部門的組織原則,提出了為確保內部天然氣市場得以建立並有效運營,各成員國政府在輸送、儲存、配送領域必須承擔的維護市場公平競爭的義務,還規定了強制性條款。
歐盟天然氣統一市場的主導思想在於促使區域內資源的自由流動、為構建和完善區域內統一的能源市場作準備,但是,在不妨礙內部大市場的前提下,允許各國具有一些豁免權,並制定各國管理制度。在歐盟天然氣統一市場內,要堅持公平原則、透明原則和採取許可證為主要手段的監管方式。
從歐盟天然氣統一市場的形成,及其主導思想和執行原則來看,歐盟在天然氣乃至能源市場的管理上已開始了統一的管理,其各國的油氣安全戰略必然受其統一規則的支持與約束。
9. 納粹開戰前有多少石油儲備他們戰前進行了幾年的戰略石油儲備開戰後歷年產量有多少(包括合成)
先提供二戰期間(1939—1945)德國的基本產能數據:鋼鐵1億9000萬噸、石油4800萬噸、煤炭35億噸、糧食1億8000萬噸、發電量4140億千瓦時;
再具體說說石油。1939年9月德國發動戰爭時,只儲備了240萬噸成品油和少量石油。戰前德國所需石油大部份靠進口,1939年進口量達到517萬噸的歷史最高峰。1939年9月德國入侵波蘭後英法開始對德進行海上封鎖,德國只能就近從歐洲進口,進口量大減。1940年進口石油207萬噸,1941年德國進口石油237萬噸,其中從羅馬尼亞進口209萬噸。上半年從蘇聯進口28萬噸,從1941年下半年起,羅馬尼亞成為德國唯一的石油進口來源地。羅馬尼亞是當時歐洲僅次於蘇聯的第2大產油國,1941年石油產量558萬噸,除德國外,義大利和匈牙利也從羅馬尼亞進口石油。羅馬尼亞參加對蘇作戰後自身消耗增加,對德石油供應減少,1942年向德國提供了100多萬噸石油。1943年義大利向美英投降後羅馬尼亞可以集中力量向德國供油,1943年向德國提供了240萬噸石油。1944年6月美英的轟炸嚴重破壞了羅馬尼亞油田,8月份油田被蘇軍攻佔,對德石油供應被切斷,1944年羅馬尼亞只向德國提供了約100萬噸石油。
另外,1939年9月至1940年6月,德國閃電戰擊敗波丹挪荷比盧法七國,從這些國家繳獲了880萬噸的石油儲備。從表面上看收獲頗豐,實際情況並非如此。這些國家被德國佔領後同樣成為被英國的封鎖對象,無法進口石油。德國要維持佔領區最低限度的民用油供應,此後幾年這些國家在石油消耗方面只能是坐吃山空,因而這批繳獲的油德國凈賺得並不多。不過這些問題最初還未表現出來,至少就當時而言,德國手上的石油儲備大增,成為發動對蘇戰爭的重要資本。1943年義大利向美英投降,德軍又趁機繳獲了義大利北部的幾十萬噸石油儲備。
下面是德國歷年油料獲得量(石油產量包括奧地利,石油進口量和繳獲量均包括成品油在內)
1939年:石油產量約90萬噸,進口石油517萬噸。
1940年:石油產量約160萬噸,進口石油207萬噸,繳獲石油880萬噸(包括1939年繳獲波蘭);
1941年:石油產量約180萬噸,進口石油237萬噸。
1942年:石油產量約200萬噸,煤制油產量約420萬噸,進口石油100多萬噸。
1943年:石油產量約200萬噸,煤制油產量約500萬噸,進口石油240萬噸,繳獲石油幾十萬噸。
1944年:石油產量約170萬噸,煤制油產量約200萬噸,進口石油約100萬噸。
PS:德國戰爭初期的石油消耗
1939年9月,德國陸軍和空軍突襲波蘭。因為作戰迅速,戰事較短,共消耗石油約15.5萬噸,其中10萬噸消耗在波蘭戰場,低耗能地實現了佔領該國的目標。次年,德軍進攻挪威、丹麥和發動西歐戰役,只用了不到50萬噸石油,加上該年度頭四個月的日常用量不足30萬噸,德國從發動戰爭至法國投降,消耗總量不足150萬噸,只是其估計必須花費的500萬噸石油的四分之一。這還不包括德軍從歐洲各處掠奪到的不少於150萬噸的石油,單是這些石油就已經足以彌補此前的戰爭消耗。
10. 世界石油的主要生產國和進口國有哪些
世界石油開采量在本世紀內以迅猛速度增長,1921年首次突破一億噸大關,1950年超過5億噸,1979年創造了31.7億噸的歷史最高記錄,近幾年略有下降。在二次世界大戰前,石油生產主要集中在美國、歐洲和委內瑞拉,在六十年代以前的一個世紀內,美國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產中心,產量經常佔世界三分之二左右,號稱「石油帝國」。但六十年代後,美國石油產量在世界上的地位日趨下降,而中東新興產油區的地位日益上升。1973年波斯灣地區石油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38%,進入八十年代後由於人為的因素而有所下降,但仍佔世界總產量的近30%,該地區石油生產執世界牛耳的局面將長期保持下去。以國別論,1981年石油產量最大的國家是蘇聯(6.04億噸),其它還有5個年產石油在一億噸以上的國家,它們是沙烏地阿拉伯(4.82億噸)、美國(4.29億噸)、墨西哥(1.2億噸)、委內瑞拉(1.05億噸)和中國(1.01億噸)。年產2,500萬噸以上的國家還有英國、印尼、阿聯酋、伊朗、奈及利亞、利比亞、科威特、伊拉克、阿爾及利亞和挪威等10國。以上16國合計產量24億多噸,約佔全世界石油總產量的87%。
與世界石油生產地區相對集中的特點不同,世界石油消費地區分布極廣。由於石油對現代工業、農業、交通、軍事以及人民生活等各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因而石油的消費極為廣泛。而由於石油生產地區的相對集中,故世界上絕大部分國家需要進口石油。不過從消費量看,以美國和西歐消費量為最大,以1977年為例,美國的石油消費量佔世界的30%,西歐約占近四分之一,其它為蘇聯、日本等國,而世界最大石油產區中東的消費量卻很小。
由於世界石油資源及其消費量的顯著不平衡,造成世界石油貿易呈現出來源高度集中、銷售對象分布極廣的顯著特點。1979年石油的國際貿易量為18.3億噸(包括原油和石油製品),占總產量的58%,進口石油的約有140個國家,出口石油的國家卻不到30個。這些出口國在地理上可分為六組,即「一大五小」:(1)波斯灣地區1979年提世界石油總出口量的55%,主要供應歐、美及亞、太地區;(2)北部非洲(包括利比亞、阿爾及利亞、埃及和突尼西亞),佔世界石油出口量的9%,主要運往歐洲;(3)非洲幾內亞灣東岸(以奈及利亞為主,還包括加彭、安哥拉和剛果),佔世界的7%,多輸往西歐、北美;(4)拉丁美洲北部(以委內瑞拉和墨西哥為主,還包括厄瓜多、特立尼達和多巴哥),佔世界的10%,主要供應北美;(5)蘇聯,佔世界的9%,大部分運往歐洲;(6)遠東(以印尼為主,還包括中國、汶萊和馬來西亞),佔世界的5%,主要供應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