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怎麼控制伊拉克石油
擴展閱讀
藤黃果成本價是多少 2025-07-23 13:17:34

怎麼控制伊拉克石油

發布時間: 2023-01-24 01:51:30

㈠ 美國是怎樣控制世界的石油的啊

第一是政治上,美國大力扶持以色列和伊斯蘭和阿拉伯國家對著干,猶太人也不愧世界上最聰明的國度,幾次戰爭都是以阿拉伯聯軍失敗收場,中東國家必須尋求西方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的庇護同時期望他來遏制以色列,你求人家肯定要付出代價的,比如駐軍啊開放石油貿易啊之類的。
第二是經濟因素,大量的西方公司進入中東和當地人合資開發,別看油田是人家的,可是開採的都是美孚殼牌之類的西方公司,所以實際上決定權並不全在中東國家手裡。在伊拉克,西方國家通過向新政府提供軍事或者經濟援助換取石油開采權,當然要付一部分費用給政府,但是我們都知道貪污腐敗侵吞國家財產之類的問題這些錢很少能用到實處,此外在國際貿易中石油是用美元結算的,誰控制美元呢?當然是美國政府,所以美國在這的話語權進一步提高。另外就是技術優勢,這些中東國家都是出口原油,而眾所周知原油是不能直接使用的必須經過提煉,而這些提煉廠往往不在產油國當地(這么做的目的用腳趾頭想都知道)最典型的是伊朗,這個國家出產原油但同時大量進口汽油等經過精煉的產品,此外俄羅斯、南美、東南亞、中亞、非洲都有不小的石油儲量,如果一味對著干這些國家或地區在幾年內由於市場刺激就能全力開發從而代替現有的主要產油國地位,歐美經過石油危機在原油來源的多樣性上狠下了功夫,現在靠這個已經不能從根本上威脅他們了。真正支撐美元的是中國和日本,兩個國家經濟嚴重依靠外貿所以必須保證美元的堅挺以使自己的產品有價格優勢,同時這兩個國家是美元外匯儲備和美國國債持有最多的兩個國家,擁有這樣干預市場的能力。

㈡ 據說美國為石油發動了伊拉克戰爭,其在伊拉克石油市場處於什麼角色

美國為了控制伊拉克的石油資源。伊拉克盛產石油,依靠著石油資源伊拉克也是發展的十分的迅速經濟的發展和軍事的發展一樣迅速。美國作為世界上的超級大國石油需求量非常的多,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依靠著市場的掠奪。

不管美國是以掠奪者的身份還是示威者的身份去攻打伊拉克,它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利益,為了向世界證明自己綜合國力的強大,他不允許周邊國家比自己強大。如果伊拉克在中東地區成為了霸主,無疑是損害了美國的很多的利益的。

㈢ 美國為何要控制伊拉克石油

美伊戰爭尚在進行,但華盛頓已經越來越少地提及當初發動戰爭的理由,即「解除伊拉克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取而代之的理由是「解放伊拉克人民」和「爭取伊拉克的自由」。 不少明眼人指出,美國發動戰爭的真實目的與其說是查繳武器不如說是控制石油。確實,美國石油消費量居世界之首,伊拉克石油儲量則佔世界第二,假如在巴格達建立了親美政權,對於保障美國石油供應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布希總統和切尼副總統都出身於石油世家。有評論說,他們盯著伊拉克石油是「項庄舞劍,意在沛公」,除了高額利潤外,還有更深層次的戰略圖謀。美國以深度調查報道著稱的《母親瓊斯》雜志指出,布希政府考慮的除了美國本國的石油供應外,更重要的是試圖通過控制石油資源來實現其不可告人的戰略意圖。石油對於歐洲、日本和東亞等地區的發展中國家至關重要。

㈣ 美國打伊拉克是為了石油,但是石油是怎麼到美國人手的

在伊拉克沒有被美國佔領時期,伊拉克的石油是又伊拉克本土的石油公司進行開采,提煉,買賣的,所以在海灣戰爭前伊拉克是富的流油哦,所以伊拉克做為一個主權國家,美國沒有權利去干涉其石油的開采買賣權

美國為了伊拉克的石油,借口恐怖注意,發動了伊拉克戰爭,推翻了伊拉克的主權,建立了一個親美的伊拉克政府,這個時候美國就可以自己扶持的政府來打開伊拉克的石油開采權利

英國《星期日獨立報》報道,伊拉克議會未來幾天即將審議一份有爭議的法案,伊拉克龐大的石油寶庫屆時即將向西方石油公司敞開大門。自伊拉克石油工業1972年國有化以來,外國石油利益集團將第一次迎來在伊拉克的大規模開採行動。消息說,伊拉克副總理兼石油委員會主席巴勒姆·薩利赫預計將於1月7日公開這部法案。這部法案將給予英國石油公司、殼牌石油和美國埃克森石油公司30年的原油開采權。

你想,如果伊拉克的石油是伊拉克自己的公司開采,,那麼伊拉克就有分配自己開采出來的石油的權利,也就是說自己開采出來的石油自己想用多少用多少,想賣多少賣多少,賣到的錢都是屬於伊拉克自己的,
而此時,伊拉克石油的開采權給了美國英國公司,,那麼開采出來的石油,伊拉克只有很少的權利來分配這些石油,這時,美國和英國就有權利去支配這些石油了,所以伊拉克的石油大量的低價的賣往美國英國,而自己卻賺不到一毛錢

這就是美國打伊拉克的目的.

㈤ 美國攻下伊拉克後通過什麼具體方式控制伊拉克的石油

新法案通過已無懸念

這一法案將給予西方石油巨頭(如英國石油公司、英荷殼牌石油公司和埃克森-美孚公司)30年的合同開采伊拉克原油。這將是伊拉克自1972年實行石油工業國有化以來,西方企業首次大規模進入該國。

根據法案,美、英兩國的石油公司將與伊拉克政府簽署產量分成協議。分成方式並不合乎國際慣例。在初始階段,西方石油公司可分得伊拉克石油收入的60%至70%,直到收回成本,此後還可分得多達20%的伊拉克石油收入。而根據舊《石油天然氣法》,這兩階段分成比例應為40%和10%。

據悉,議會審議後,新《石油天然氣法》將在今年3月正式實施。

沈驥如認為,「該法案獲准通過的可能性極大,伊拉克新政府不會違背美國的意願。」

伊拉克石油部長沙赫里斯塔尼在去年10月的表態已經暗示了新法案實施的可能性。他說,「僅靠伊拉克自身發展是不夠的,還不能達到伊拉克每天產油600萬桶的目標,需要外國石油公司的幫助。」

伊拉克石油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石油儲量為155億噸,居世界第三。沙特則以361億噸的石油儲量位居第一。此前,美國政府在沙特的影響力已經非常穩固。

有利於美國平抑油價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師牛犁認為,該法案還導致油價的變動,以及世界地緣政治的變化。而中國經濟將從以上兩個變化中獲益。

短期合約方面,在通過新《石油天然氣法》控制了伊拉克的石油資源後,美國就擁有了中東一半以上的資源。即便處於對本國經濟的考慮,美國政府也願意利用手中的「權力」平抑油價。

而在目前的高油價行情下,西方石油公司也有足夠的動機加大對伊拉克油田的開發力度,從而得到更多收入。國際市場供給增加,油價會逐漸回落。

世界著名的環球透視公司最新公布的報告也認為,2007年世界原油價格將呈下降趨勢。

長期合約方面,雖然美國掌握了中東的石油資源,但是並不一定運回本國,而是更可能出口給歐洲用戶,用以抑制俄羅斯對歐盟影響力。近年來,俄羅斯以「穩定西歐、爭奪裏海、開拓東方、挑戰歐佩克」的總思路全面拓展能源外交,在世界的影響和地位迅速攀升

㈥ 伊拉克戰爭後, 美國怎麼樣控制伊拉克的石油資源

由於美國小布希入侵伊拉克沒有什麼像樣的理由,傳說中的大殺傷武器也沒有找到,因此,出兵就有點名不正言不順,為了減少這種尷尬局面,美國干預伊拉克石油產業盡量採用比較隱蔽的方式。

目前美國國務院有一個伊拉克工作組,下面領導了一個顧問團,派出大量顧問,進駐了伊拉克石油部、能源部以及立法、司法、執法各部門,以圖從政策和法規上制定對美國及西方列強有利的辦法。

目前主要的干預是限制伊拉克石油的出口,凡是出口到西方列強的,都批准,而出口到西方列強以外國家,比如中國,都加以種種限制。

聯合國有個針對伊拉克的「石油換食品」計劃,這個也由美英兩國來具體執行,執行過程中也是專門挑對美國有利的執行,對美國沒有什麼好處的,就限制執行。

㈦ 伊拉克的石油控制權在誰手裡

伊拉克的石油控制權在美國人手裡,他們打仗都是為石油而打。

㈧ 為什麼美國攻打伊拉克後不把伊拉克石油占為己有

假的!現在所有伊拉克開採的石油收入美國都有10%的銷售純紅利,這遠比開采伊拉克石油賺得多。所以,不是美國不佔有伊拉克石油,而是美國以另外一種方式掩蓋自己的強盜行為。

由於當地的反美情緒很嚴重,美國很難去直接開采伊拉克的石油,而且還因為美國本身就是石油儲量大國,這使得美國開采伊拉克石油沒有用,他同樣得倒手第三方才能兌換成美元。所以,當時的美國就推出了一種策略,那就是合作分成股。在伊拉克戰爭以前,伊拉克的油井大部分是法國跟東亞某國的。美國將這些油井歸還給這兩國,但是條件就是美國抽10%銷售純紅利。兩國答應了,兩國每年在伊拉克開採石油總價值1200億美元左右,美國可以分成120億美元左右。伊拉克戰爭至今已經過去16年了,直接轉化成美國紅利是1800億美元左右。

除了這些有主(中法)油井外,伊拉克的石油開發權也在美國手裡,美國把這些開發權以公開招標的方式賣掉,大約賣了1500億美元左右,而且賣掉的時候又簽訂一個霸王條款,必須從美國采購石油開采設備石油,為此美國又賣出了大約500億美元的採油設備。

打伊拉克確實花了不少錢,美國看起來虧慘了,但美國人還是賺大發了。

當然了,美國人民是掙不到這錢的,而是美國政府背後的金主們、利益集團掙了去。

各大軍工企業、安保公司、甚至建築商等等,一大票的公司從美國政府那裡拿到了源源不斷的訂單。

錢是花出去了,可最後大都流進了利益集團的腰包。

伊拉克的石油,確實很多,但美國人看不上。

用政治和經濟手段去控制一個國家,遠比實控它的土地、資源有效的多,也實惠的多。

如果美國真要控制伊拉克的油田,就伊拉克那混亂的治安,恐怕美國人挖出來的油還不夠安保人員的開支。

就像你在一個沙漠里開採金礦,周圍是無窮無盡的虎視眈眈的充滿敵意的人群,你能順利地挖出多少石油?還要順利地運出去?幾十美元一桶的油價!

操著賣白粉的心,掙著賣白菜的錢,美國人會幹麼?

石油是很寶貴,但美國本身也是世界第二大石油生產國,也是首屈一指的石油出口大國。

歸根基地,美國人打伊拉克,最核心的是打一場「石油美元」的保衛戰。

薩達姆一直對美國強烈不滿,正好歐元橫空出世,老薩尋思著用歐元。

伊拉克畢竟也是石油生產大國,萬一真被老薩搗鼓出什麼東西來,對石油美元總是個威脅。

石油美元是美國霸權的基礎,只有全世界都在用美元,美國人才能肆無忌憚的在全世界薅羊毛。

所以得把老薩的想法扼殺在搖籃里,不能讓老薩對其他土豪產生不好的影響。

老薩真的也滿牛的的!一身硬骨頭,到死也不認慫!

美國以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借口,發動了伊拉克戰爭,最終推翻了薩達姆政權,並建立了親美傀儡政權。

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控制伊拉克的石油資源是其目的之一。考慮到伊拉克民眾的反美情緒,美國沒有直接插手伊拉克的石油開采,而是通過美國企業、戰前與伊拉克薩達姆政權有交易的外國石油開采公司,合作開采伊拉克石油並對外銷售,美國則通過利益集團收取10%的石油銷售利潤。

表面上看,美國沒有將伊拉克石油據為己有,不是為了石油打擊伊拉克的。但是,美國通過空手套白狼的把戲,控制著伊拉克的石油資源,攝取了石油銷售利潤,賺得盆滿缽滿。

這也很簡單。

第一、美國稱霸世界有三大武器。一是有強大的軍事實力。美國不僅擁有強大的海陸空軍,還在全世界各個重要戰略位置擁有軍事基地。只要需要,他們能快速在全世界各個角落發起軍事行動。二是經濟上各個領域擁有定價權。比如全世界經濟都要看美聯儲是否加息。美聯儲是否加息成了金融從業者平時最關注的問題。三是美國的強大繁榮加上其所標榜的價值觀在全世界都催生出美粉。而親美的美粉基本都成了歐美外交和政治上重點利用的群體。輿論上保持美國的光輝形象需要美粉吹捧、粉飾,形成對他國的內政壓力促使他國按美國指揮棒辦事也需要美粉里應外合。從二戰後美國在各國搞的政變、培植反政府勢力、發動反政府行動看,這些美粉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所以總體上保持美國形象的體面是很重要的。

第二、美國打伊拉克原因也很簡單,美國要控制中東就必須有能按照美國指揮棒轉的代理人,薩達姆不聽美國指揮也就罷了,伊拉克與伊朗交戰符合美國利益,但伊拉克軍事壯大威脅阿拉伯其他成員國就觸動了美國這個保護國的權威。入侵科威特則擊破了美國的底線。美國攻打伊拉克的目的就是為了維護自己在阿拉伯世界保護國的權威,摧毀不聽話的薩達姆政權。什麼獨裁、什麼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都只是一個借口,都只是為了維護美國發動戰爭的正當性。而阿拉伯國家幾乎都獨裁。這種情況下,美國如果霸佔伊拉克石油,那不是讓全世界都留下口實,它怎麼可能這么做?

第三、美國控制中東有兩大目的,一是控制這個連接歐亞非重要的戰略地,控制蘇伊士運河。二是控制石油出產地,一方面可以在爆發戰爭時第一時間切斷敵方的石油供應,另一個方面則是獲得石油定價權。石油價格上漲和下跌都是美國人說了算的,比如最近搋撲總統就要求沙特採取措施降低石油價格,而之前石油價格大跌,雖然石油重要出口國的俄國、伊朗沒有倒下,委內瑞拉倒下了。但也給俄國、伊朗能源經濟以重創。就是說石油價格還是一種攻擊制裁他國的武器。而美國吸金能力最大的方面並不是商品出口,而是金融和美元的霸主地位。在包括石油在內的各種重要物資上擁有定價權,就可以根據美國經濟利益需要、政治需要隨機調整價格,以達到對美國最有利的目的。

第四、伊拉克那點石油在整個石油產地里所佔份額微乎其微,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就是想去搶奪科威特更豐富的石油。比起石油定價權,伊拉克那點石油利益算什麼?比起維護美國發動戰爭的體面又算什麼?就是說伊拉克那點石油利益很小很小,如果美國霸佔伊拉克石油,那它在全世界將失去不計其數的美粉,因為太赤裸裸了。尤其中東的反美呼聲會更加高漲。沒有親美勢力,或者親美勢力變成完全邪惡的代名詞,美國又如何培植代理人、如何控制包括中東在內的各個角落。難道要全方位採用武力控制嗎?如果失去中東的控制權,那等於失去了石油定價權,失去了石油在戰爭中的戰略地控制權。那就太得不償失了。德法為何會收留那麼所謂敘利亞難民,很大程度就是為了維持西方尤其是歐洲的形象。藉此掩蓋敘利亞戰爭的不正當性。所以美國不可能為了伊拉克石油那麼芝麻點利益去霸佔。

美國當初顛覆伊拉克政權,絞死薩達姆的目的並非是為霸佔伊拉克的石油。其初衷是堅挺美元,是為石油美元在世界上建立霸權!

美元是世界硬通貨,這得益於美國強大的軍力。美元最早是與黃金掛鉤的,哲學上有「金銀天生就是貨幣,貨幣天生並非金銀」的說法。黃金因為其價值高,體積小,方便攜帶的特點,也非常適合與美元掛鉤。這個時候,美元沒有疲軟,很「硬朗」,也非常講信譽,全世界也樂意使用這種貨幣。

越南戰爭爆發後,美國為了支撐戰爭開銷,就大量印刷美元。使得美元縮水嚴重, 無法支撐35美元兌1盎司黃金的價格 。美國總統尼克松總統於1971年當即立斷,放棄了此前的美元與黃金的兌換承諾,這樣,美元與黃金就人為地脫鉤了。

這以後的10年,黃金從35美元1 盎司 漲到850美元1 盎司 。為了美國,尼克松的做法是對的!他如果不進行美元與黃金的脫鉤,美國的黃金儲備就有可能被各國政府兌換一空。如此一來,美國會失去巨額財富。

美元與黃金脫鉤,美元信譽度下跌,美元本身遭受重創。為了美元恢復信譽,重新確立美元在全世界的霸凌地位。美國選擇石油與美元掛鉤。這是因為,石油是戰略資源,現實生活中,誰也離不開石油——尤其在西方表現得更為明顯。

但是,伊拉克總統薩達姆卻不信任美元,他想以歐元做為自己國家石油貿易的貨幣。在軟硬兼施下,薩達姆始終不為美國所動。這在美國人看來是大逆不道的事,也徹底惹怒了小布希。須知,薩達姆 的做法無異於砸了美國的金庫啊。如果不滅薩達姆,就會如同推倒了多米諾骨牌,會引起連鎖反應,最終會使美國失去世界的統治地位。

於是,當時的美國國務卿鮑威爾拿一食管「洗衣粉」(普京戲評)到聯合國安理會,他一臉嚴肅,振振有詞地聲稱伊拉克有 大規模的殺傷性武器 。以此為借口,美國糾集了歐洲一幫小弟國家,悍然對伊拉克發動了入侵略戰爭,在絞死了薩達姆,扶植了親美傀儡上台,伊拉克民眾死亡的超過了一百萬後,在活著的伊拉克人民過著顛沛流離、忍飢挨餓的凄慘生活時,石油美元霸權終於站穩了腳跟。

不過,現在伊拉克出口的石油收入,美國也有10%的純紅利。也就是說,美國在石油美元霸權建立後,又終於以另一種方式,佔有了伊拉克石油。

只能說你被美國欺騙了,最簡單明了的例證,伊拉克想趕走美國卻趕不走,可想而知,引狼入室的後果很嚴重。

而美國狼是要吃肉的,伊拉克的石油被美國全部吞並了。

說伊拉克好的都是賣國賊,賣主求榮之輩,而普通老百姓實在太可憐了!至今很多老百姓無家可歸,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具體詳細解釋我在另一篇問答中已有解釋,請移步查看。

美國為了一己私利,置伊拉克普通人民生命財產於不顧,造成了巨大的人道主義災難,很多人背井離鄉,逃亡周邊國家。

美國是世界動亂之源,我們對此必須清醒深刻認識,時刻准備著保家為國。警惕美國利用賣國賊搞亂中國,從而再次攫取我們的財富,美國最擅長無中生有,豪取強奪。

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21世紀初,美國兩次攻打伊拉克,至今在伊仍有駐軍。至於美國為什麼打伊拉克,兩次都有明確理由:第一次是因為伊拉克佔領了科威特,安理會授權美英等國去「解放」科威特;後一次美國私自出兵攻打伊拉克,理由是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幫助恐怖分子。

當然,透過表面的現象,美國攻打伊拉克肯定還有不可示人的目的,很多人說是為了伊拉克的石油,但後來美國似乎並沒有把伊油田據為己有。那麼美國到底為什麼攻打伊拉克呢?

第一,為了掌控中東局勢。中東因其能源及地緣優勢一直是美國關注的地區,美國一般是通過代理國或勢力來控制中東,決不允許這一地區出現一個反美的強國。而當時的伊拉克正是這樣一個「出頭鳥」。

第二,為了伊拉克石油。美國雖然沒有佔有伊油田,但並不意味著它不重視伊拉克石油。戰爭結束後,伊拉克石油的開采基本都控制在美英石油公司手中(後來控股權有變化)。美國之所以沒有把大批石油運回美國,是因為美國已成為油氣出口國。當然,美國打伊拉克更重要的還是為了石油美元,這是美國收割羊毛的工具,而伊拉克擬接受其他貨幣,這是美國不能忍受的。

第三,美國攻打伊拉克的目的在於改造伊拉克。一方面,美國企圖打下伊拉克之後按照自已的意願和模式把其打造成一個「模版」,以此來規范其他中東國家;另一方面,美國在主導伊拉克戰後重建過程中也有巨大的經濟利益。

當然我們也不能低估美國軍工企業對戰爭的推動作用,對它們來說可謂是「槍炮一響,黃金萬兩」!

美國並未進行國家佔領,而是通過資本控制,更多是基於成本的考慮。

我們發現,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世界主要強國的版圖格局基本上沒有變化。是強國不再擴張了么?還是什麼原因?


控制方式的轉變,從土地控制向資本控制的轉變。

人類 社會 ,從奴隸制產生開始,就一直伴隨著征服與被征服。即使現代西方文明的發祥地歐洲,羅馬帝國、普魯士王朝、奧斯曼帝國,一直到西班牙、葡萄牙、大英帝國、法蘭西帝國等,都是通過佔領更多地盤,攫取更多的生產資料,成就霸業。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世界得以修 養生 息,但是資本主義國家攫取世界發展紅利、攫取其他國家資本的行為不會停止,只是方式不再是採取佔領的方式,而是更多運用資本的力量進行控制,如果有反抗那麼就用軍隊進行鎮壓。


控製成本的轉變,從殖民控制向金融控制的轉變。

接上文,如果通過佔領並進行殖民控制,往往成本非常高昂。但是通過在當地進行投資,把當地資本產出的大量盈餘變成收益。這樣可以避免高昂的管理成本、避免高昂的人力資源成本,而且由於股本控制,其控制力更強,控制效果更好。

同時,在絕大多數的國家裡面,資本對於政治有天然的吸引力,資本可以很輕松實現對於政治的影響。


控制層級的轉變,從殖民者向代理人的轉變。

接上文,想要把資本對於政治的影響力變換為控制力,一個非常容易的辦法就是扶植代理人。曾經,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大量的財閥絕大多數都是美國的代理人,而且在俄羅斯政府高官裡面絕大多數已經被美國資本所控制,如果不是沒有美國資本背景的普京以鐵腕手段迅速消滅了7大財閥,那麼俄羅斯依然是牢牢控制在美國資本之下的小弟。


同時,運用殖民手段進行控制除了成本高昂之外,還存在一個巨大隱患,就是革命。美國曾經是英國、法國的殖民地,這些殖民者從初期作為宗主國控制殖民地的工具,到後來想獲得更大的利益和話語權,最後成為反抗宗主國的先鋒。例如,現在的美國早已脫離英聯邦,成為世界霸主。

但是,運用代理人來控制,被資本控制之下的代理人更容易屈從,運用本土的代理人進行本土化的控制更加容易,況且代理人出現問題可以隨時更換。

因此,美國現在不會通過佔領的方式佔領伊拉克油田,但是會通過資本滲透的方式控制伊拉克的資源。

美國打伊拉克不是為了佔有石油,而是為了石油美元體系。各個國家發展經濟、發動戰爭都需要石油,想要石油必須拿美元交換,持有美元就必須為美元的濫發買單。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讓美國出現財政赤字,為了彌補財政赤字就濫發美元,讓所有持有美元的國家和個人為戰爭買單。伊拉克的薩達姆宣布石油貿易用歐元結算,讓美元和伊拉克的石油貿易脫鉤,而且要實現石油產業國有化,所以美國發動了伊拉克戰爭。在戰爭結束後,臨時政府就宣布石油貿易用美元結算。

㈨ 現在伊拉克的石油所有權屬於美國嗎

目前名義上伊拉克石油所有權仍屬於伊拉克人民,但是其開采和出售都由美國控制。美國不會打沒有甜頭的戰爭,要知道
美軍的日軍費都是以億美元計算的

㈩ 伊拉克戰爭的起因是什麼啊

分類: 社會/文化 >> 軍事
問題描述:

伊拉克戰爭的起因是什麼啊?急需~~老師布置的作文啊

解析:

第一次伊拉克戰爭:

美國期望1991年海灣戰爭的好戲重演,但美國當前的經濟形勢決定了它的算盤可能要落空。在經過上個世紀90年代長時間的增長之後,美國已經進入了生產能力過剩時代,普遍存在的消費不旺和通貨緊縮問題在短期內難以得到解決。這也註定美國此次的戰爭行動不會重奏海灣戰爭的凱歌,其結果只能是傷了別人也害了自己

伊拉克戰爭已經進入第15天,卻絲毫沒有「速戰速決」的意思。相反,如美國總統布希所言,「這將是一場比我們預想的要更為艱難和漫長的戰爭」。據說,美英聯軍的陸戰部隊正一步步向巴格達推進,但在我們看來,美國正在離自己預想的戰爭目標越來越遠。從目前的跡象來看,美國打擊歐元、捍衛世界經濟霸主地位的算盤很有可能落空,伊拉克之戰將是一場沒有贏家的戰爭。

美「石油夢」可能破滅

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主要動因就是通過控制伊拉克及中東地區的石油來主導國際油價,從而打擊歐洲經濟對手。

美國想通過贏得戰爭來控制伊拉克的主要油田,再將油田轉包給其他國家的石油公司,獲取高額利潤。海灣戰爭以後,美國就是通過這種方式,獲得了巨大的石油利益。在戰後一年多的時間里,石油價格比戰前高出20多美元的背後是美國對石油開采牢牢的控制權,並以此拉動了美國近1個百分點的經濟增長。

但此次伊拉克戰爭爆發以來,包括法國道達爾公司和俄羅斯盧克石油公司在內的合同商都表示要緊緊抓住油田開采合同不放,宣稱:即便發生政權更迭,根據國際法,開采合同依然有效。其他合同商也已經做了大量的技術性工作,以期在與戰後新政權談判時獲得有利地位。因此,即便這次伊拉克之戰美國獲勝,美國想輕而易舉地獲得石油控制權並非易事。

退一步講,就算美國獲得了石油主宰權,由於伊拉克的油田設備在經歷10多年的經濟制裁後已相當陳舊,目前日產油量僅為200萬桶,戰後要維持目前產量更為不易,而要重新恢復正常運營則至少是兩年以後的事情。這與1991年海灣戰爭後的「現炒現賣」大不相同。

更有甚者,薩達姆在孤注一擲的形勢下,也不是沒有可能下令軍隊放火焚燒所有油田。據最新報道,伊拉克軍方已經點燃了位於伊拉克南部的幾個油田,而由於沙塵暴天氣,美方根本無法在較短的時間內撲滅油田大火。

從以上的分析看,美國要想如海灣戰爭後那樣全面控制石油已不太可能。伊拉克戰爭爆發後,國際原油價格一度下跌,但隨著戰爭由「速戰速決」演變為長期戰,絕大多數的國際石油市場人士對油價看漲。美國石油學會的首席經濟學家約翰·費爾密承認,一桶油價每上漲5美元,將使美國未來半年或更長時間內的經濟增長率降低0.3%。美國能源部估計,油價每桶上漲10美元,美國經濟增長率就會減少0.5個百分點。

「要錢」策略難實現

美國還有一個保底策略,即讓歐盟國家及其他國家掏錢支持其發動戰爭,並參與伊拉克及整個中東地區的戰後重建。美國的這種「要錢」策略在1991年海灣戰爭時十分奏效。當時美國90%的花費都是由沙特 *** 、科威特、日本和德國等國家分擔。但這次伊拉克戰爭的情況大有不同,由於美國與法、德、俄等國的巨大分歧,美國此次繞過聯合國單方面對伊動武,在軍費問題上得到各國積極分攤的可能性大大縮小,「要錢」策略遭遇巨大阻力。在海灣戰爭中分擔戰爭費用最多的沙特 *** 以「國內百分之百反對進攻伊拉克」為由,拒絕再為戰爭出一分錢。日本 *** 也已表示,由於日本財政狀況惡化及輿論壓力等原因,日本不再像海灣戰爭時那樣承擔戰爭費用。一些國家甚至還要求美國給予補償或經濟援助,美國 *** 將為此付出300億美元的花銷,其中60億美元為無償援助。

即使美國最後如願佔領了伊拉克,戰後重建問題也會讓美國焦頭爛額。出於對科索沃戰爭的反思和教訓,歐盟已不太可能對伊拉克戰後重建慷慨解囊。歐盟官員甚至公開表示:戰爭的後果應該由戰爭的發起者負責。

如此一來,美國的「要錢」策略將會流產,從而對美國的財政狀況造成沉重負擔。開戰前,布希總統對外公開的戰爭費用預算是500億美元到610億美元之間。但這只是一個預算,隨著戰爭的拖延,國際上普遍認為,戰爭費用將超過700億美元。分析人士預測,如果將對伊戰爭開支計算在內,2003財年美國 *** 的財政赤字可能會突破4000億美元,美國的經濟增長將亮起紅燈。

海灣凱歌不會重奏

自從布希發表公開電視講話,聲稱「這場戰爭可能較一些人的預期更長、更為艱難」以來,投資者對買入美元變得謹慎,絕大多數外匯策略師預計,從更長期的角度看,戰爭結束後,美元將會在短暫上揚之後恢復下挫走勢,原因是巨額的戰後重建費用將給美國經濟帶來巨大負擔,同時導致美國經常項目赤字進一步擴大,促使美元匯率進一步走低。

美國期望1991年海灣戰爭的好戲重演,但美國當前的經濟形勢決定了它的算盤可能要落空。1991年海灣戰爭時期,美國經濟經過上個世紀80年代的結構調整正進入結構收益和經濟周期效應顯現時期,經濟結構周期和經濟運行周期處於上行通道,而海灣戰爭只不過是給美國的經濟復甦打了一針強心劑。但時至今日,美國經濟處在衰退與復甦的邊緣,不確定性十分突出,經濟自然周期和結構周期處於下行區間,美國今年第一季度的經濟增長預計不到2%恐怕還不僅僅是戰爭陰影惹的禍。經濟基本面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美國的經濟走勢,在經過上個世紀90年代長時間的增長之後,美國已經進入了生產能力過剩時代,普遍存在的消費不旺和通貨緊縮問題在短期內難以得到解決。這也註定美國此次的戰爭行動不會重奏海灣戰爭的凱歌,其結果只能是傷了別人也害了自己。

第二次伊拉克戰爭:

2003年3月20日,美英等國以伊位克隱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暗中支持恐怖主義為借口,繞開聯合國安理會,公然單方面決定對伊拉克實施大規模軍事打擊。那麼,是什麼原因促使美國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在國際社會多數國家的反對下去發動一場違背民意的侵略戰爭?

一、推行全球戰略擴張的重要步驟冷戰結束後,國際力量對比嚴重失衡,美國在軍事、科技和經濟等諸多領域擁有超群優勢,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確立了以維護美國霸權為總目標的國家安全戰略,即霸權戰略。同時制定了三大具體目標,即維護美國及盟國的安全;擴展美國經濟;在世界推進美式民主。冷戰後,美國的對外政策就是圍繞這"一個中心,三個基本點"展開的。美利用冷戰後舊格局已被打破,新格局尚未確立這一"空前絕後"的"戰略機遇期",加緊全球戰略擴張,企圖按照自己的意願建立單極世界。通過第一次海灣戰爭,美打擊了伊拉克地區霸權主義,主導和控制了海灣地區的局勢;通過北約東擴和科索沃戰爭,擠壓了俄羅斯的戰略空間。布希 *** 上台後,受共和黨保守主義的影響,開始調整美國安全戰備和對外政策,突出維護國家安全,將俄羅斯和中國作為潛在的戰略競爭對手。"9·11"事件後,強硬的共和黨新保守主義集團得勢,布希 *** 將維護國內安全放在突出位置上,打擊恐怖主義成了第一要務,將反恐與防擴結合起來,為此出台了"布希主義","先發制人"理論。"9·11"事件後,美以反恐怖為名,通過阿富汗戰爭實現了首次進駐中亞,增加了對南亞局勢的影響力。這次對伊拉克戰爭,是美推行全球戰略擴張的又一重要步驟,在布希的心目中,發動這場戰爭關繫到美國的眼前和長遠安全,關繫到美國的世界霸權或准霸權地位。通過戰爭,不僅可以拔掉他恨之入骨的伊拉克這個釘子,在 *** 世界建立維護美國利益的戰略走廊;還可以通過控制歐亞大陸的核心地帶,實現對俄、歐、中、印等大國的戰略牽制這一箭雙雕的作用。

二、基於地源政治的戰略考慮美國《國家利益》季刊2002年秋刊登了麻省理工學院政治學博士喬治·理博伊等人寫的一篇文章:"應該根據各國對美國利益構成威脅的可能性來確定重點關注的國家。它們對美國安全構成威脅程度各不相同,威脅並不是單單來自一個潛在的『匹敵的競爭對手'。在2001年9月11日前,這是對的。但是,由於美國的資源是有限的,政策制定者必須確定標准來決定哪些資源應該投入到哪些地方。"這實際是為美國 *** 構畫了確定下一個目標的標准,即這個目標是否具有地緣政治的戰略地位和戰略價值,是否具有市場價值和資源價值,執掌這個地區(國家)的政權對美國威脅程度,其他國際主要力量是否具有控制這一地區(國家)的戰略意圖,以及美國是否有合適的時機和條件來消除這種威脅。眾所周知,亞太地區是全球地緣戰略力量最集中的區域,美國在亞太地區有著廣泛而巨大的政治、經濟、軍事和安全利益。美歷來認為,自己在中東有著十分重要的戰略利益。2002年夏,美國防部向布希總統和國會提交的《國防報告》中,將中東列入美國重點保護的關鍵地區之一。"9·11"事件後,美國把鏟除中東的原教旨主義溫床、遏制恐怖主義威脅作為自己在中東追求的又一戰略目標。隨著布希 *** 以維護美國"唯一超級大國"地位為核心的國際安全戰略的確立,中東地區在美對外戰略中的地位進一步上升。伊拉克是地區大國,處於中東的中心地帶,石油儲量居世界第二,在中東的地緣政治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在這個極具地緣政治經濟意義的區域,鏟除一大強烈反美的地區性強國,對美來說具有長遠的戰略利益,當然不會錯過機會。美國有官員曾公開聲稱:伊拉克是美國在中東建立軍事基地的最佳位置。

三、推進美式民主、價值觀在世界范圍內推進美式民主、價值觀,一直是美國全球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二戰後,美成功地對納粹德國和軍國主義的日本進行了改造,並因此深受鼓舞。布希 *** 更是將推行美國民主、價值觀作為他這屆 *** 的一大根本國策,並寫入了2002年9月發表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之中,布希本人對推行美式民主具有一種近乎宗教式的熱情。開戰之前,布希就宣稱他的目的是要為中東地區樹立一個"民主"的樣板,進而向整個 *** 世界實行民主輻射,為建立一個美國治下的世界新秩序開辟道路。支持布希戰爭的國防部副部長沃爾福茨更是露骨地說:"伊拉克戰爭是為了實現政權改變,一個民主、自由的伊拉克將為中東國家的人民樹立一種典型,伊朗、敘利亞人民將從中得到啟示,沙特等國也會為政權形式而不安,從而實行改革。這充分暴露了布希 *** 不惜一切代價發動戰爭的真實用意。

四、控制中東的石油伊拉克石油資源豐富,1993年已探明了石油儲量達1120億桶,僅次於沙特 *** ,居世界第二位,約佔世界已探明總儲量的10%,美 *** 官員從不諱言他們這一目的:控制伊拉克石油。白官鷹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國防部助理國務卿沃爾弗維茨公開聲稱,對伊動武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石油。據《 *** 》報道,美國防部副部長沃爾福威茨在新加坡參加亞洲安全會議期間,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讓我們簡單地看這個問題,伊位克與朝鮮之間最大的區別在於經濟資源,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別無選擇,伊拉克這個國家到處都是石油。"在接受《名利場》雜志采訪時又講道:"由於美國 *** 官僚政治的原因,我們就把這一問題歸結為:『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另據《 *** 》報道:美為了控制伊拉克石油資源,國防部組成了由伊拉克前石油官員和美國公司的執行官參加的一個委員會,負責監督伊拉克油田管理和盡快出售伊拉克石油。這一事實說明,美國想一手壟斷伊拉克石油的圖謀已成為司馬昭之心。

五、項庄舞劍,意在暗算歐洲這是歐洲經濟界流傳的一種觀點,認為美發動戰爭的真正目的,在於通過控制伊拉克和中東地區石油的出海口,鉗制歐洲的石油來源,削弱歐洲經濟,震懾歐洲資本大量進入美國,從而打擊歐元,甚至使其破產,以維護美元在國際金融體系的霸主地位。歐洲的經濟規模和金融市場的規模與美國相當,如果未來不出現其他主要貨幣挑戰美元地位的情況下,歐元的確可能與美元平分秋色。那麼,歐元的挑戰會給美國帶來多大損失呢?有人進行了計算,美國的損失最高可達到2.5萬億美元,也就是說,美國人均1萬美元左右。與伊拉克戰爭做比較,戰爭及戰後經濟重建所需費用,盡管各方的估計很不相同,但最高的估計是2000億美元。這樣看來,通過伊拉克戰爭打垮歐元,從成本效益的角度看,暗算歐元的動機確實可以成立的。但我認為現實的可能性比較小,盡管中東地區的石油儲量大約佔世界的70%,但其出口卻是佔世界石油交易的40%,中東之外的俄羅斯、墨西哥和委內瑞拉等都是石油大國,因此,即使歐洲一夜之間無法從中東進口石油,仍然可以從其他地區獲得部分石油,不至於使自己的經濟癱瘓。況且在自由經濟條件下,管制世界石油貿易比根除毒品還難,即使歐洲無法從中東直接進口石油,它還可以通過提高油價的方式,輕易地讓本來駛往其他地區的油船改駛歐洲。

此外,為小布希撈取政治資本,借伊拉克戰爭提高自己威望,以便能在2004年的總統大選中連任。同時,對伊位克開戰可以從沙特 *** 撤軍,由此解決美沙等國因 *** 而產生的主要裂痕,也無不是美國對伊動武的一個次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