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石油也是主要由地殼內的碳元素形成,是不是根本不會枯竭
隨著西方國家率先進入了工業化時期,在此後的一段歲月里,世界各國也紛紛興起了工業化進程。而在工業時代里,最常見的礦產資源石油及煤炭等能源,是工業時代中最重要的物資之一,有了它們的加入,才能順推動工業化的進程。石油枯竭論」是「禁燃」的理論依據。上述看似巧合的事件,實則內在聯系緊密。油價上漲拉高了運輸成本,通過成本傳導,進而導致CPI上漲。此時,一部分人借機誇大事實:石油是儲量有限的不可再生資源,中國目前石油主要依賴進口,為了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應該將禁售燃油車提上日程。
㈡ 煤、石油、天然氣是怎麼形成的
答:化石燃料的形成:
煤的形成:煤是古代植物遺體的堆積層埋在地下後,經過長時期的地質作用而形成的。據研究,幾乎所有的植物遺體,只要具備了成煤的條件,都可以轉化成煤。不過,低等植物遺體所形成的煤,分布范圍小,厚度薄,很少被人利用。那些分布廣、規模大、利用廣泛的煤,都是高等植物的遺體(主要是古代的蕨類、松柏類以及一些被子植物的遺體)形成的。在地球的歷史上,最有利於成煤的地質年代主要是晚古生代的石炭紀、二疊紀,中生代的侏羅紀以及新生代的第三紀。這是因為,在這幾個時期內,地球上的氣候非常溫暖潮濕,地球表面到處長滿了高大的綠色植物,尤其在湖沼、盆地等低窪地帶和有水的環境里,封印木、鱗木等古代蕨類植物生長得特別茂盛。當時,高大的樹木倒下以後,就會被水淹沒了,這就造成了倒木和氧隔絕的情況。在缺氧的環境里,植物體不會很快地分解、腐爛。隨著倒木數量的不斷增加,最終形成了植物遺體的堆積層。這些古代植物遺體的堆積層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不斷地被分解,又不斷地化合,漸漸形成了泥炭層,這是煤的形成的第一步。由於地殼的運動,泥炭層下沉了。泥炭層被泥沙、岩石等沉積物覆蓋起來。這時,泥炭層一方面受到上面的泥沙、岩石等的沉重壓力,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泥炭層又受到地熱的作用。在這樣的條件下,泥炭層開始進一步發生變化:先是脫水,被壓緊,從而比重加大,而且石炭的含量逐漸增加,氧的含量逐漸減少,腐殖酸的含量逐漸降低。完成這幾個過程以後,泥炭就變成了褐煤。褐煤如果繼續不斷地受到增高的溫度和壓力的作用,就會引起內部分子結構、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的進一步變化,褐煤就逐漸變成了煙煤或無煙煤了。開灤、陽泉等煤田,是在古生代的石炭紀至二疊紀時期形成的,這個時期的成煤植物是古代的蕨類植物。大同的武寧煤田,是在中生代的侏羅紀形成的,這個時期的成煤植物有古代的蘇鐵、松柏類、銀杏類等裸子植物。撫順和雲南的小龍潭煤田,是在新生代的第三紀形成的,這個時期的成煤植物是古代裸子植物中的松柏類和原始的被子植物。石油的形成:石油主要由碳氫化合物組成。在岩層孔隙內,常以液體或氣態(天然氣)存在;有時部份凝結成固態。石油是古代生物遺骸,堆積在湖裡、海里,或是陸地上,經高溫、高壓的作用,由復雜的生物及化學作用轉化而成的。石油在地層中一點一滴地生成,並浮游於地層中。由於浮力的關系,油點在每年緩慢地沿著地層或斷層向上移動,直到受不透油的封閉地層阻擋而停留下來。當此封閉內的油點越聚越多,便形成了油田。儲油氣構造一個良好的儲存油氣的封閉構造,除應具有良好的孔隙率及滲透率的儲油層外,此儲油層的上方必須有緻密不透油、氣、水的岩層,如頁岩、泥岩等,這就是所謂的蓋層,其作用為封蓋住進來的油氣,不讓油氣向上逃逸。一般常見的儲油氣封閉構造依其型態可分為構造封閉如背斜、斷層等,及地層封閉,聯合封閉。天然氣的形成:根據形成機理天然氣可劃分為有機成因氣和無機成因氣兩大類。所謂有機成因氣是指分散的沉積有機質或可燃有機礦產(油、煤和油頁岩),在其成岩成熟過程中,由微生物降解和熱解作用形成的以烴氣為主的天然氣,就目前的研究程度來看,現今發現的天然氣絕大部分屬於有機成因氣。顯然,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類型。由前面的敘述可知,根據成氣的主要作用因素,可進一步將有機成因氣分為生物成因氣(包括成岩氣)和熱解氣;後者是有機成因氣的主體,還可根據成氣有機質類型的不同再進一步劃分:將由成油有機質(Ⅰ、Ⅱ型乾酪根)形成與石油相伴生成的天然氣稱為油型氣;而將Ⅲ型乾酪根和成煤有機質在成煤變質過程中形成的天然氣稱為煤型氣。這樣就將天然氣劃分為四種基本的成因類型,即生物成因氣、油型氣、煤型氣和無機成因氣(表)。有關各類型有機成因氣與有機質演化各個階段的關系見表。
㈢ 碳和石油是怎麼形成的
屍體是爛掉了但是有機質只是改頭換面它們依然有大部分留在沉積物里把眼光從陸地投向水下~在物產豐富的水體中深水之下是一個安靜的~不受波動的環境沉積物里會沉澱大量從上面掉下來的各種殘骸~統稱有機物如果再加上泥沙的快速堆積掩埋~地殼還時不時沉降一下這些就會裹挾在沉積物里進入地層一旦開始缺氧 有機質就可以長期保存~微生物會持續分解它們~釋放出一些硫化氫二氧化碳等氣體有個別變態點的也可以釋放一些烴類~比如甲烷——注1但達到一定的深度以後微生物本身也會死亡並作為有機質加入其中~最後 這些有機質就會在熱的作用下進行復雜的化學變化~這個過程籠統的稱為有機質的熱演化生物遺骸 無非是些蛋白質 酯類和糖~一些復雜的烴類衍生物但埋藏過程中 容易被微生物分解的都分解了能溶解的也都流失了剩下一些死硬分子——既不溶於水也不溶於無機酸鹼的有機大分子團們——乾酪根這才是形成油氣的主力剩下的就是一個無趣的有機化學反應過程了~長鏈有機物逐漸熱解為短鏈烴類短鏈烴類甚至可以繼續裂解成甲烷乙烷這樣的超小烴類~於是這些從有機長鏈上掉下來的東西就組成了石油~天然氣~當終於什麼也掉不下來的時候剩下的有機物殘渣就會慢慢碳化~甚至最終變成石墨~關鍵詞提示:1.生物氣(低熟油氣)2.有機質熱演化3.乾酪根
麻煩採納,謝謝!
㈣ 石油是怎樣形成的
石油的成油機理有生物沉積變油和石化油兩種學說。
前者較廣為接受,認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屬於生物沉積變油,不可再生。
後者認為石油是由地殼內本身的碳生成,與生物無關,可再生。石油主要被用來作為燃油和汽油,也是許多化學工業產品,如溶液、化肥、殺蟲劑和塑料等的原料。
石油的性質因產地而異,密度為0.8-1.0g/cm3,粘度范圍很寬,凝固點差別很大(30℃~-60℃),沸點范圍為常溫到500攝氏度以上,可溶於多種有機溶劑,不溶於水,但可與水形成乳狀液。不過不同油田的石油成分和外貌可以區分很大。石油主要被用作燃油和汽油,燃料油和汽油在2012年組成世界上最重要的二次能源之一。
㈤ 柴油燃燒產生CO2,為什麼石油燃燒產生CO2
柴油的CO2排放因子是:74100 kg/TJ
柴油的凈熱值是:43 TJ/Gg
故單位質量柴油完全燃燒排放的CO2質量是:74.1*43/1000 = 3.1863
即1kg柴油排放CO2: 3.1863kg
註:
柴油含碳量:20.2 kg/GJ;
氧化率:100%
碳到二氧化碳的轉化系數:44/12
故此:
柴油的CO2排放因子計算為:20.2*100%*44/12*1000 = 74100 kg/TJ
柴油是多種烴類的混合物。如果按十六烷(C16H34)計算的話
2C16H34 + 49O2 =點燃= 32CO2 + 34H2O
1kg十六烷燃燒生成的CO2的質量=1000g/(226×2)×32×44=3115g
石油又稱原油,是從地下深處開採的棕黑色可燃粘稠液體。主要是各種烷烴、環烷烴、芳香烴的混合物。一般不會直接燃燒石油!常態下不易燃燒!一般要分餾或裂化後轉化為其他的油或氣體!
組成石油的化學元素主要是碳 (83% ~ 87%)、氫(11% ~ 14%),其餘為硫(0.06% ~ 0.8%)、氮(0.02% ~ 1.7%)、氧(0.08% ~ 1.82%)及微量金屬元素(鎳、釩、鐵等)。
按其中有90%的碳轉化為二氧化碳,其餘的變成碳或一氧化碳,那麼直接燃燒一噸石油大約產生33660千克二氧化碳!
㈥ 為什麼有石油的地方一般都有天然氣存在
海底石油和天然氣是一對「孿生兄弟」,它們多棲身在海洋中的「大陸架」和「大陸坡」底下。
在幾千萬年甚至上億年以前,有的時期氣候比現在溫暖濕潤,在海灣和河口地區,海水中氧氣和陽光充足,加之江河帶入大量的營養物和有機質,為生物的生長、繁殖提供了豐富的「食糧」,使許多海洋生物(如魚類以及其它浮游生物、軟體動物)迅速大量地繁殖。據計算,全世界海洋海平面以下100米厚的水層中的浮游生物,其遺體一年便可產生600億噸的有機碳,這些有機碳就是生成海底石油和天然氣的「原料」。
但是,僅有這些生物遺體還不能形成石油和天然氣,還需要一定的條件和過程。海洋每年接受160
4乙噸沉積物,特別是在河口區,每年帶入海洋的泥沙比其他地區更多。這樣,年復一年地把大量生物遺體一層一層掩埋起來。如果這個地區處在不斷下沉之中,堆積的沉積物和掩埋的生物遺體便越來越厚。被埋藏的生物遺體與空氣隔絕,處在缺氧的環境中,再加上厚厚岩層的壓力、溫度的升高和細菌的作用,便開始慢慢分解,經過漫長的地質時期,這些生物遺體就逐漸變成了分散的石油和天然氣。
生成的油氣還需要有儲集它們的地層和防止它們跑掉的蓋層。由於上面地層的壓力,分散的油滴被擠到四周多孔隙的岩層中。這些藏有油的岩層就成為儲油地層。有的岩層孔隙很小,石油「擠」不進去,不能儲積石油。但是,正因為它們孔隙很小,卻是不讓石油逃逸的「保護殼」。如果這樣的岩層處在儲油層的頂部和底部,它們就會把石油封閉在裡面,成為保護石油的蓋層。
分散在砂岩中的石油並沒有開採的價值,那些油氣富集的地方才具有開采價值。淺海的地層常常是砂層、頁岩、石灰岩等構成的,這些都叫沉積岩。沉積岩本來應當成層地平鋪在海底,但由於地殼變動,使它們彎曲、變斜或斷開了。向上彎的叫背斜,向下彎的叫向斜。有的像饅頭一樣的隆起,叫穹隆背斜。有些含有油氣的沉積岩層,由於受到巨大壓力而發生變形,石油都跑到背斜里去了,形成富集區。所以背斜構造往往是儲藏石油的「倉庫」,在石油地質學上叫「儲油構造」。通常,由於天然氣密度最小,處在背斜構造的頂部,石油處在中間,下部則是水。尋找油氣資源就是要先找這種地方。
斜里去了,形成富集區。所以背斜構造往往是儲藏石油的「倉庫」,在石油地質學上叫「儲油構造」。通常,由於天然氣密度最小,處在背斜構造的頂部,石油處在中間,下部則是水。尋找油氣資源就是要先找這種地方。
㈦ 為什麼"石油含有碳,氧元素,它不可以直接用作燃料"這句話是錯誤的
首先石油是混合物,而且他的物質多是多C有機物,多碳有機物很大一部分不方便直接作為燃料,因為直接作為燃料一是污染環境(多C物質燃燒不完全,冒黑煙),另外燃點較高,不易燃,燃料應該易燃。
㈧ 為什麼燃燒煤、石油產生二氧化碳說煤、石油對環境有污染
煤、石油並不是純凈的,除了C、H 、O以外,還含有大量的雜質,其中的S、P燃燒後產生的SO2等酸性氣體會形成酸雨,破壞環境,此其一;由於燃燒不完全,形成大量的CO,破壞臭氧層,此其二;媒和石油燃燒時,大量的灰、粉容易隨風飄灑,此其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