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成本中心有哪些指標
擴展閱讀
數據石油未來怎麼保護 2025-05-10 15:52:11
鑽石畫數字印錯了怎麼辦 2025-05-10 15:47:12
一畝地蝦的成本是多少 2025-05-10 15:31:27

成本中心有哪些指標

發布時間: 2022-06-04 20:43:41

『壹』 成本中心 是什麼意思啊

成本中心是其責任者只對其成本負責的單位。是指只對成本或費用負責的責任中心。成本中心的范圍最廣,只要有成本費用發生的地方,都可以建立成本中心,從而在企業形成逐級控制、層層負責的成本中心體系。大多是只負責產品生產的生產部門、勞務提供部門或給以一定費用指標的企業管理科室。
成本中心的類型
按分類方法不可分為
1、基本成本中心和復合成本中心。
前者沒有下屬成本中心,如一個工段是一個成本中心,後者有若干個下屬成本中心。基本成本中心對其可控成本向上一級責任中心負責。
2、技術性成本中心和酌量性成本中心。
技術性成本是指發生的數額通過技術分析可以相對可靠地估算出來的成本,如產品生產過程中發生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間接製造費用等。技術性成本在投入量與產出量之間有著密切聯系,可以通過彈性預算予以控制。
酌量性成本是否發生以及發生數額的多少是由管理人員的決策所決定的,主要包括各種管理費用和某些間接成本項目,如研究開發費用、廣告宣傳費用、職工培訓費等。酌量性成本在投入量與產出量之間沒有直接關系,其控制應著重於預算總額的審批上。
成本中心的特點
成本中心具有隻考慮成本費用、只對可控成本承擔責任、只對責任成本進行考核和控制的特點。其中,可控成本具備三個條件,即可以預計、可以計量和可以控制。
成本中心的考核指標
成本中心的考核指標包括成本(費用)變動額和成本(費用)變動率兩項指標
成本(費用)變動額=實際責任成本(費用)-預算責任成本(費用)
成本(費用)變動率=成本(費用)變動額/預算責任成本(費用)×100%

『貳』 成本考核指標如何制定

成本實際指標同計劃、定額、預算指標對比,考核成本計劃完成情況、評價成本管理實績。是實現全面成本管理的重要環節,是對成本實行計劃管理的重要手段。考核時,應以國家的政策法令為依據,以企業的成本計劃為標准,以完整可靠的資料、指標為基礎,以提高經濟效益為目標。在企業內部可以將產品的計劃成本或目標成本指標進行分解,指定企業內部的成本考核指標,分別下達各內部責任單位,明確其在完成成本指標上的經濟責任,並按期進行考核。
成本考核是指定期通過成本指標的對比分析,對目標成本的實現情況和成本計劃指標的完成結果進行的全面審核、評價,是成本會計職能的重要組成部分。
1、評價企業生產成本計劃的完成情況;
2、評價有關財經紀律和管理制度的執行情況;
3、激勵責任中心與全體員工的積極性。
責任中心是指與其經濟決策密切相關的,具有責、權、利相結合的部門。根據企業授權的范圍不同,責任中心又分為收入中心、成本(費用)中心、利潤中心和投資中心。 成本考核重點是對成本中心的責任成本的考核。 成本考核的范圍 企業內部的成本考核,可根據企業下達的分級、分工、分人的成本計劃指標進行。 責任成本是指特定的責任中心所發生的耗費。為了正確計算責任成本,必須先將成本按已確定的經濟責權分管范圍分為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劃分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是計算責任成本的先決條件。所謂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是相對而言的,是指產品在生產過程中所發生的耗費能否為特定的責任中心所控制。可控成本應符合三個條件:能在事前知道將發生什麼耗費;能在事中發生偏差時加以調節;能在事後計量其耗費。三者都具備則為可控成本,缺一則為不可控成本。
責任成本與產品成本是企業的兩種不同成本核算組織體系,他們有時是一致的,有時則不一致。責任成本是按責任者歸類,即按成本的可控性歸類,產品成本則按產品的對象來歸集成本。 成本考核主要內容 1、編制和修訂責任成本預算,並根據預定的生產量、生產消耗定額和成本標准,運用彈性預算方法編制各責任中心的預定責任成本,作為控制和考核的重要依據;
2、確定成本考核指標,如目標成本節約額(即預算成本-實際成本),目標成本節約率(即目標成本節約額/目標成本);
3、根據各責任中心成本考核指標的計算結果,綜合各個方面因素的影響,對各責任中心的成本管理工作作出公正合理的評價。 成本考核的指標 1、實物指標和價值指標
在成本指標中,實物指標是基礎,價值指標是一種綜合性指標。
2、數量指標和質量指標
3、單項指標和綜合指標
單項指標是反映成本變化中一個側面的指標,如單位成本。綜合指標是總括反映成本的指標,如總成本等。 成本考核的方法 1、傳統成本考核方法的內容
傳統成本考核指標主要是可比產品成本計劃完成情況指標。
2、現代成本考核方法的內容
主要是圍繞責任成本設立成本考核指標,其主要內容包括行業內部考核指標和企業內部責任成本考核指標。 成本考核的評價 (一)傳統成本考核方法的評價
1、缺乏全面性;
2、缺乏准確性;
3、缺乏一致性;
4、缺乏科學性;
5、缺乏公正性。
(二)成本考核的綜合評價
成本考核還應包括成本崗位工作考核,引入成本否決制的基本思想,與獎懲密切結合起來,以充分體現成本考核的時代性和先進性。
1、成本崗位工作考核
這是會計工作達標考核標準的一部分,是對成本核算和管理人員工作內容、工作狀況、工作方式、工作態度及其工作業績的綜合評價。
2、成本否決制與成本考核
成本否決是企業為了求得自身的不斷發展而採取的一種旨在制約、促進生產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的手段。

『叄』 名詞解釋:成本中心

英文名cost center.
1.定義:一個責任中心,如果不形成或者不考核其收入,而著重考核其所發生的成本和費用,這類中心稱為成本中心。

2.特點:成本中心往往沒有收入,或雖有少量收入但不成為主要的考核內容。

3.類型:成本中心有標准成本中心和費用中心兩種類型

『肆』 在財務,或者管理學中,成本中心是什麼意思標准成本中心呢

成本中心是對成本和費用承擔控制、考核責任的中心,是對費用進行歸集、分配,對成本加以控制、考核的責任單位,亦即對成本具有可控性的責任單位。這里的可控性,是與具體的責任中心相聯系的,而不是某一個成本項目所固有的性質。
成本中心具有隻考慮成本費用、只對可控成本承擔責任、只對責任成本進行考核和控制的特點。
標准成本中心,是指那些生產的產品穩定而明確,並且已經知道單位產品所需投入量的責任中心,製造業的工廠、車間、工段和班組等是典型的標准成本中心。典型代表是車間。它是以規定的質量標准、時間標准和計劃產量作為評價依據的。
標准成本中心的管理者不對該中心業務活動水平的變動負責,但要對那些在成本中心的能力范圍之內,達到外部決策所要求的效率承擔責任。

『伍』 成本中心是什麼

成本中心是責任會計中的責任中心之一。標准成本中心指那些生產的產品穩定而明確,並且已經知道單位產品所需投入量的責任中心

成本中心對其所從事的活動享有成本決策權。因不負責產品或勞務的銷售,其業績與銷售收入或利潤無關。成本中心的目標或以最低的耗費完成既定的產量;或在預算既定的前提下增加產出。

成本中心是對成本和費用承擔控制、考核責任的中心,是對費用進行歸集、分配,對成本加以控制、考核的責任單位,亦即對成本具有可控性的責任單位。這里的可控性,是與具體的責任中心相聯系的,而不是某一個成本項目所固有的性質。

(5)成本中心有哪些指標擴展閱讀:

在實踐中認為,對於某種產品在其生產過程中所經過的並且有投入、產出的單元都為成本中心,一級成本中心一般為一個廠,二級成本中心為分廠,三級成本中心為作業區。

成本中心按其功能又可區分為生產性成本中心、服務性成本中心、輔助性成本中心和生產管理性成本中心。這樣既可衡量一級成本中心的績效,也可根據需要來衡量二級成本中心、三級成本中心的績效。

『陸』 什麼是成本中心它有哪些考核指標

成本中心是對成本或費用承擔責任的責任中心,它不會形成可以用貨幣計量的收入,因而不對收入、利潤或投資負責。成本中心一般包括負責產品生產的生產部門、勞務提供部門以及給予一定費用指標的管理部門。
成本中心的考核指標主要採用相對指標和比較指標,包括成本(費用)變動額和變動率兩個指標。

『柒』 什麼是利潤中心,費用中心,成本中心,投資中心

一、利潤中心是指在一個責任中心,如果能同時控制生產和銷售,既要對成本負責又要對收入負責,但沒有責任或沒有權力決定該中心資產投資的水平,因而可以根據其利潤的多少來評價該中心的業績,那麼,該中心稱為利潤中心。

利潤中心包含兩種類型:

一種是自然的利潤中心,它直接向公司外部出售產品,在市場上進行購銷業務。

另一種是人為的利潤中心,它主要在公司內部按照內部轉移價格出售產品。

二、費用中心亦稱成本中心。管理會計中責任會計制度下對發生的費用進行歸集、控制、分配、核算和考核的部門或單位。是責任中心的一部分,從管理組織機構來看,可以是一個部門、一個單位或營業區域,也可以是一個工作人員,無論哪種費用或哪級費用中心,都要對可控的費用負責。

三、成本中心是責任會計中的責任中心之一。只對產品或勞務的成本負責的責任中心。成本中心對其所從事的活動享有成本決策權。因不負責產品或勞務的銷售,它的業績與銷售收入或利潤無關。成本中心的目標或以最低的耗費完成既定的產量;或在預算既定的前提下增加產出。

四、投資中心是責任會計中的責任中心之一。對成本、利潤、資本預算、投資收益均負責的責任中心。通常包括若干個利潤中心。除了對成本和利潤享有決策權外,還享有資本預算的決策權。投資中心與利潤中心相比,其業績考核還包括投資收益。

(7)成本中心有哪些指標擴展閱讀

利潤中心的實施背景

如今,企業實施利潤中心的情形愈見普遍,推究其原因如下:

1、產品多樣化:基於企業的永續經營,許多勞力密集的傳統工業,譬如紡織業、製鞋業及硬體業,轉向非相關性產品發展。例如,紡織公司將部分廠地改建房屋出售,製鞋工廠則增

電子產品的生產線,建築公司則投資金融業,造成公司內部有兩個性質完全不同的產品部門。因此,有分別計算其經營績效的必要。

2、企業國際化:由於經濟條件的惡化——基層勞力不足、地價高漲、治安惡化、政治動盪等因素,會造成產業外移。但是除總公司依然存在,還在世界各地設立分支機構。為了了解各分支機構的經營成果以便劣態存優,就必須個別核算以利判別。

3、市場區隔化:有些企業為了提高市場佔有率,或加強對各階層消費者的服務,開發許多相關性產品,譬如成衣公司可擴大產品線,包括男裝、女裝、童裝等,電腦公司除了製造硬體外,也販售軟體,並提供維修服務。

所謂「親兄弟明算帳」,必須分別計算這些性質相近的產品或服務的盈虧,以決定擴充、緊縮或刪減產品線或項目。

4、銷售連鎖化:如今商品的販售採取連鎖店的經營方式,已蔚然成風,舉凡便利品(譬如7—11、全家、萬客隆、家樂福等),葯品、鍾表、電腦……。每一家分店必須分別結算其營業結果,作為決定存廢更張的依據。

5、權責明確化:在還沒有實施利潤中心之前,全公司只有一張損益表,只有總經理為此結果負責,員工普遍存在「吃大鍋飯」的心態,權責不清,遇事推託。

實施利潤中心後,為了個別計算盈虧,此中心擁有一定的權利或責任,譬如每一個警察局或派出所有一定的轄區,任何發生在轄區的事件必須負責處理或偵破,避免發生避重就輕的情況。

6、獎懲合理化:許多企業為了獎賞員工,經常採取「人工平等,通通有獎」的方式,以致喪失激勵的作用。根據利潤中心的盈餘多寡,可作為發放「績效獎金」的來源及提拔比率,即所謂「論功行賞」,能夠合理地獎勵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