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你們是如何看待「沉沒成本」的
個人認為所謂的"沉沒成本",簡而言之就是由於過去的一個決策造成的、已經發生的、無法再對其進行改變的成本。
在生活中,大多數人都會因為這些沉沒成本而耿耿於懷,進行下一個決策時畏手畏腳,對以往的沉沒成本過分執著,從而錯失下一個盈利的好機會,或者及時止損的挽救機會。
比起生活中的每個抉擇,投資者在金融實操方面做的每一個決定,都會更加小心謹慎。投資有一個原則就是,一旦發現一個風險極大的隱患,就要謹慎思考。聰明的投資者都會當機立斷、及時止損,不會因為之前投入的時間與精力遲遲不願意放手。
"沉沒成本"啟發
人生的每個選擇都伴隨著沉沒成本的出現,不只是在金融投資上會栽跟頭,只是人們把金錢看得更加重要,金錢也方便人們衡量得失與利弊。而在人生的道路上,有些得失是不可逆轉的,後悔是無意義的。畢竟錢是身外之物,可以失而復得。
所以,在人生中,每個選擇都很重要,或許下一個選擇就是在人生中的岔路口,它可以改變人生軌跡的一個寶貴機會。
Ⅱ 沉沒成本
鏈接:https://www.hu.com/question/29087488/answer/740711648
沉沒成本效應(Sunk Cost Effects)是指為了避免損失帶來的負面情緒而沉溺於過去的付出中,選擇了非理性的行為方式。
為了一個行動或者目標,你付出了大量時間、精力,情緒、金錢,如果結束這個行動付出了沉沒成本,如果再懷疑,就相當於否定自我。而人是最難以自我否定的,總會找種種理由證明自己是對的。
因此,在發生了沉沒成本後,如果停止投資,則意味著這一事件的最終結果為發生虧損,而如果繼續投資,則意味著還有收回成本的可能。所以當發生了沉沒成本時,人們願意冒險去繼續投資,從而也就產生了沉沒成本效應。
具體表現就是:總是在腦海里幻想「萬一呢?」
明尼蘇達大學的神經科學博士 Brian Sweis 及團隊設計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實驗來研究老鼠的沉沒成本,並且給這個實驗取了一個名字叫「餐廳探險」:
具體的操作是:
把老鼠放在一個設置了四個「鼠食餐廳」的迷宮里,不同的「鼠食餐廳」位於迷宮不同的位置,老鼠在這四個餐廳里分別可以享用葡萄、酸奶、巧克力、香蕉這四種食物中的一種。
在迷宮里,每一個餐廳都分為進食區和候餐區兩個區域,老鼠首次進入某個餐廳時,可以在進食區吃到這個餐廳的特色美食,但食物只有一點點,吃完以後就沒有了。如果老鼠想要再次獲得食物,就需要進入候餐區等上一段時間,然後食物才會掉落在進食區。
當然,老鼠在巧克力餐廳候餐區等待食物掉落的過程中可以隨時選擇放棄等待,轉而去香蕉(或者葡萄、酸奶)餐廳覓食,但不管去了哪個餐廳,老鼠都必須在該餐廳的候餐區老老實實等上一段時間才能吃到好吃的。
實驗過程中,老鼠共有 30分鍾 的時間在四個餐廳里排隊候餐、吃飯。因此,時間的合理分配對於老鼠來說就顯得非常重要。
在這個實驗中,在候餐區已經等待的時間也就是老鼠的沉沒成本。而選擇繼續等待還是放棄等待轉而去別的餐廳,就是老鼠在沉沒成本情境下所要做的決策。
實驗結果表明, 老鼠在候餐區等待的時間越長,它就越不會改變自己的決定 。也就是說,老鼠在同一候餐區繼續等待下去的意願會受到已等待時間,也就是沉沒成本的影響。
如果你覺得上面這段話不太好懂,正常,因為這個實驗本身就很繞。總之,結論是: 不僅是人類,老鼠也會有沉沒成本效應。
如果你想更多了解這個實驗,文獻傳送門在這里 :
好啦,不扯老鼠了。回到題主的問題。
不具備高度理性思維的老鼠會向沉沒成本低頭,這不難理解。可是,作為具有豐富生活經驗和復雜思維的我們,明明知道沉沒成本是不理智的,可還是會一次又一次地禁錮於沉沒成本之中,作出相對不那麼明智的決策呢?
如果你還不太了解「沉沒成本」,以下是一個簡單的介紹
如果你已經知道「沉沒成本」是個啥了,接下來這一段可以跳過
「定義」:人們在做決策時,受到了自己過去所投入的時間、金錢、精力等因素的干擾,對於先前付出了投資的事情有更強的忠誠度和繼續投資的意願。
「日常例子 1 」:「都排了半小時了這隊伍才前進了一小半,旁邊那個收銀員動作好像更利落,要不去旁邊排著吧?唉不行不行,那我剛排的半小時隊不就浪費了嘛!」
「日常例子 2 」:「其實他在外面沾花惹草我早就知道了,我也知道我和他不合適,可是我倆從初中到現在已經好了十年了,我的青春也全部都喂給他了。天下烏鴉一般黑,要不還是湊合著過吧…」
對於人類為什麼會存在沉沒成本效應,主要存在以下三種主流解釋:
前景理論
根據Kahneman和Tversky在1979年提出的前景理論(prospect theory), 人們在心中對於損失和收益是存在一個參照點的,他們會根據這個參照點去評估自己的損失和收益 ,如果最終選擇的結果在參照點以上,那麼人們就會認為這是一個盈利的結果,反之則是發生了虧損。
其次,人們對於損失表現出的厭惡要比獲得收益時感受到的愉悅情緒強烈得多。損失100元和獲得100元收益對於人們來說,前者誘發的情緒更強。也就是說,人們對於損失更加敏感。 根據人們對於收益和損失的心理評估,可以建立一個價值函數,在這個價值函數中,不管是收益還是損失,都存在一種邊際價值遞減的效應。
對於損失的情況來說,這種邊際價值遞減指的是,當已經發生了損失時,進一步的損失對人們的心理量不會再造成巨大波動。而對於損失的挽回過程,則可以大大減少先前損失造成的失落等消極情緒。
因此, 在發生了沉沒成本後,如果停止投資,則意味著這一事件的最終結果為發生虧損,而如果繼續投資,則意味著還有收回成本的可能。 所以當發生了沉沒成本時,人們願意冒險去繼續投資,從而也就產生了沉沒成本效應。
2. 認知—失調理論
認知失調 (cognitive dissonance) 指的是一個人的行為與自己之前對自我的一貫認知 (一般是積極且正面的) 產生了不一致,這種不一致會讓個體產生不適的緊張情緒。而 我們為了克服這種心理緊張,往往會選擇改變自己的行為或者改變自己的看法和態度。
有研究者提出,認知—失調理論可以用於解釋沉沒成本效應的發生。他們認為, 當人們對某項選擇進行了金錢、時間、努力上的投資後,會對該項投資存在一種心理預期上的收益,而沉沒成本的發生則和這種收益性預期背道而馳。
因此, 人們為了維持先前投資將會獲取收益的心理預期,往往就會選擇堅持對該項投資進行投入。
此外,人們也希望對外展示一個 前後一致的決策者形象 。如果停止對先前決策的投資,就意味著承認了當時決策的失敗,意味著自己先前投入的資源是無用的、白費的,而如果繼續投資,則可以贏得他人尊敬。而贏得他人的尊敬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可以彌補先前虧損帶來的心理喪失感。以上這些都會帶來更大的沉沒成本效應。
3. 心理賬戶
心理賬戶指的是人們在心理上對結果 (尤其是經濟結果) 的編碼、分類和估價的過程。Thaler 提出,個體會建立心理賬戶 (mental accounts) 來追蹤某項交易,並且先前的損失會使得他們追求收益的動機變得更強,從而平衡其心理賬戶對於此次交易的預期。
比如,你花了 400 元買了一張 NBA 球賽門票,那麼你就會建立起一個心理賬戶叫做 「 NBA 」 ,它的存款就是虧損 400 元,也可以理解為負債 400 元。只有當你去看了這場球賽,讓這 400 元發生它的使用價值,這 400 元的虧損才會從你的心理賬戶消失。否則,你就會認為自己虧損了400 元,產生消極情緒。
因此,如果在球賽當天下了百年難遇大暴雨, 比起免費得到門票的人,花了 400 元購買門票的人更願意冒著大暴雨去看球賽, 也就是發生了沉沒成本效應。
那麼,我們能夠做些什麼來減少沉沒成本效應呢?
有研究表明, 老年人往往比年輕人更少發生沉沒成本效應 。因為年輕人對於消極信息的關注多於積極信息,未來的可能收益或許只能給年輕人帶來一點點樂趣,但他們卻非常在意過去的損失,也就是沉沒成本。越是在意,也就越容易被沉沒成本所影響。而老年人,則更多地關注著積極的信息,他們 更少去關注那些已經過去的壞事情或是損失,而更在意當下的情緒體驗,從而也就更少發生沉沒成本效應了。
因此,為了減少沉沒成本效應的發生,我們能做的,或許是:
少去關注過去那些已經發生的、不可挽回的損失,而把目光放在此時此刻以及未來的獲益上。
多根據當下的反饋和未來的預期去做出更加理性的決策。
做到這一點這當然很難啦。
不然就不會有題主的這個問題啦。(/∇\*)
Ⅲ 時間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是指由於過去的決策已經發生了的,而不能由現在或將來的任何決策改變的成本。
人們在決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僅是看這件事對自己有沒有好處,而且也看過去是不是已經在這件事情上有過投入。我們把這些已經發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時間、金錢、精力等稱為「沉沒成本」。
在經濟學和商業決策制定過程中會用到「沉沒成本」的概念,代指已經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沉沒成本常用來和可變成本
作比較,可變成本可以被改變,而沉沒成本則不能被改變。在微觀經濟學理論中,做決策時僅需要考慮可變成本。如果同時考慮到沉沒成本(這被微觀經濟學理論認為是錯誤的),那結論就不是純粹基於事物的價值作出的。
Ⅳ 什麼是沉沒成本效應
在經濟學和商業決策制定過程中會用到「沉沒成本」(Sunk
cost)的概念,代指已經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沉沒成本常用來和可變成本作比較,可變成本可以被改變,而沉沒成本則不能被改變。在微觀經濟學理論中,做決策時僅需要考慮可變成本。如果同時考慮到沉沒成本(這被微觀經濟學理論認為是錯誤的),那結論就不是純粹基於事物的價值作出的。
舉例來說,如果你預訂了一張電影票,已經付了票款且假設不能退票。此時你付的價錢已經不能收回,就算你不看電影錢也收不回來,電影票的價錢算作你的沉沒成本。
當然有時候沉沒成本只是價格的一部分。比方說你買了一輛自行車,然後騎了幾天低價在二手市場賣出。此時原價和你的賣出價中間的差價就是你的沉沒成本。而且這種情況下,沉沒成本隨時間而改變,你留著那輛自行車騎的時間越長,一般來說你的賣出價會越低(折舊)。
大多數經濟學家們認為,如果你是理性的,那就不該在做決策時考慮沉沒成本。比如在前面提到的看電影的例子中,會有兩種可能結果:
付錢後發覺電影不好看,但忍受著看完;
付錢後發覺電影不好看,退場去做別的事情。
兩種情況下你都已經付錢,所以應該不考慮這件事情。如果你後悔買票了,那麼你當前的決定應該是基於你是否想繼續看這部電影,而不是你為這部電影付了多少錢。此時的決定不應該考慮到買票的事,而應該以看免費電影的心態來作判斷。經濟學家們往往建議選擇後者,這樣你只是花了點冤枉錢,而選擇前者你還要繼續受冤枉罪。
Ⅳ 沉沒成本的影響因素
綜述
由於沉澱成本(sunk costs)被定義為,一項投資無法通過轉移或銷售得到完全補償的那部分成本。具體來說,沉澱成本的大小取決於資產的初始價值(扣除折舊)與其打撈價值(轉移或再銷售價格)之間的差額。換言之,沉澱成本與增加初始投資成本或減少打撈價值的因素相關。通過研究,發現影響沉澱成本的因素如下:
投資影響
這些投資專用於給定的場址、時間、企業或者產業,有可能是沉澱成本最重要的來源。當投資是場址專用性「資產」時,其物質特徵使其難以安裝、移動或者重新尋找位置,就像基礎設施等,當投資是時間專用性「資產」時,即投資的價值在給定一段時間後迅速下降,如時間密集型投入品,當投資是企業或產業專用性「資產」時,其物質特徵難以再轉移到其他企業或產業。在許多情況下,甚至較小的產品或勞務的調整很可能需要減少其打撈價值的顯著調整成本。按照威廉姆森的分類,資產專用性可以劃分為:(1)設廠位置專用性。例如,在礦山附近建立煉鋼廠,有助於減少存貨和運輸成本,而一旦廠址設定,就不可轉作他用。若移作他用,廠址的生產價值就會下降;(2)物質資本極強的專用性。設備和機器的設計僅適用於特定交易用途,在其他用途中會降低價值;(3)人力資本專用性。在人力資本方面具有特定目的的投資。當用非所學時,就會降低人力「資產」的價值;(4)特定用途的資產。是指供給者僅僅是為了向特定客戶銷售一定數量的產品而進行的投資,如果供給者與客戶之間關系過早結束,就會使供給者處於生產能力過剩狀態。
成本來源
交易成本也是沉澱成本的重要來源,特別是當交易成本增加初始投資支出以及減少打撈價值時更是如此。例如,解僱工人、培訓、談判成本、運輸成本、在買賣間信息不對稱等都會進一步減少再出售價格。因此,盡管生產要素不是產業或企業專用性的,但經常也是部分沉澱的,一般是由於「檸檬」問題(Aker1of,1970)而使出售的資產價值大打折扣,就像汽車市場的舊車問題那樣。即使是全新的汽車,只要買到手之後,再出售價格就會下降,也會帶來沉澱成本。
投資網路
當一項投資對其他投資的打撈價值至關重要時,這一效應便會產生。因此,盡管這項投資的打撈價值很高,但是其流動卻受限於其他投資的找撈價值的影響。
相關政策
政府的折舊政策、規制或制度安排(顯性或隱性契約),以及解僱或僱傭培訓成本乃至社會保險等,都會產生沉澱成本。例如,可以自由買賣的生產要素因不允許買賣而帶來的沉澱成本。
由於生產要素市場的不完全性是普遍存在的,所以沉澱成本也具有普遍意義。我們發現,不考慮沉澱成本的新古典競爭經濟模型(包括張伯倫壟斷競爭模型)實際上都假設企業進出產業沒有沉澱成本是一種過度的簡化,沒有涉及沉澱成本。但是考慮沉澱成本的經濟模型則是現實經濟的一種擴展和延伸。
由於沉澱成本的存在會形成在位企業的退出壁壘,所以在位企業一旦虧損,因沉澱成本的存在而導致其不能順利退出市場或產業,造成企業之間過度競爭,進而引發通貨緊縮。如果沒有沉澱成本,信息完全與否與沒有沉澱的投資行為沒有關系,即使虧損導致投資失敗,也不會帶來任何資本損失,因為它可以順利退出市場。這些情況適合沒有固定資本投資的產業中,例如,農業、服務業和輕工業等,它們與有固定資本投資的工業不同,因為前者的長期固定資本投資都很少,其資產從流通的難易程度上看很容易易手。然而,與巨額固定資本投資的工業相比,這些假設是不現實的。當有固定資本投資以及發生沉澱成本時,就會出現過度競爭,即相對於有限需求市場的供給過度,使虧損企業不能順利退出的一種現象。
Ⅵ 都說沉沒成本,什麼是沉沒成本,有什麼用
按照經濟學理論,沉沒成本是指那些已經付出不可收回的成本,比如金錢、時間、精力、感情等。那麼人們為什麼會對沉沒成本念念不忘呢?沉沒成本有什麼作用嗎?
所以,如果一件事情發展的方向已經不是你當初的預期,正確的做法是及時止損,不要為之前的沉沒成本而繼續付出,以致影響到未來的美好發展。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微信公號:天藍小魚 分享職場經驗,提升成長精進!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