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理性對待沉沒成本的態度是什麼
擴展閱讀
石油卡掛失了怎麼找到 2025-05-12 17:44:33
社交媒體產品哪個好 2025-05-12 14:24:51

理性對待沉沒成本的態度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3-06-07 00:40:44

❶ 3、在企業的經營管理決策中應如何對待沉澱成本為什麼

企業在管理決策時應理性看待沉澱成本,某種情況下應忽視沉澱成本。沉澱成本已經投入無法改變,此時的管理決策應該看的當下和未來,切勿受沉澱成本的牽絆。

❷ 你們是如何看待「沉沒成本」的

個人認為所謂的"沉沒成本",簡而言之就是由於過去的一個決策造成的、已經發生的、無法再對其進行改變的成本。

在生活中,大多數人都會因為這些沉沒成本而耿耿於懷,進行下一個決策時畏手畏腳,對以往的沉沒成本過分執著,從而錯失下一個盈利的好機會,或者及時止損的挽救機會。

比起生活中的每個抉擇,投資者在金融實操方面做的每一個決定,都會更加小心謹慎。投資有一個原則就是,一旦發現一個風險極大的隱患,就要謹慎思考。聰明的投資者都會當機立斷、及時止損,不會因為之前投入的時間與精力遲遲不願意放手。

"沉沒成本"啟發

人生的每個選擇都伴隨著沉沒成本的出現,不只是在金融投資上會栽跟頭,只是人們把金錢看得更加重要,金錢也方便人們衡量得失與利弊。而在人生的道路上,有些得失是不可逆轉的,後悔是無意義的。畢竟錢是身外之物,可以失而復得。

所以,在人生中,每個選擇都很重要,或許下一個選擇就是在人生中的岔路口,它可以改變人生軌跡的一個寶貴機會。

❸ 沉沒成本

鏈接:https://www.hu.com/question/29087488/answer/740711648

沉沒成本效應(Sunk Cost Effects)是指為了避免損失帶來的負面情緒而沉溺於過去的付出中,選擇了非理性的行為方式。

為了一個行動或者目標,你付出了大量時間、精力,情緒、金錢,如果結束這個行動付出了沉沒成本,如果再懷疑,就相當於否定自我。而人是最難以自我否定的,總會找種種理由證明自己是對的。

因此,在發生了沉沒成本後,如果停止投資,則意味著這一事件的最終結果為發生虧損,而如果繼續投資,則意味著還有收回成本的可能。所以當發生了沉沒成本時,人們願意冒險去繼續投資,從而也就產生了沉沒成本效應。

具體表現就是:總是在腦海里幻想「萬一呢?」

明尼蘇達大學的神經科學博士 Brian Sweis 及團隊設計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實驗來研究老鼠的沉沒成本,並且給這個實驗取了一個名字叫「餐廳探險」:

具體的操作是:

把老鼠放在一個設置了四個「鼠食餐廳」的迷宮里,不同的「鼠食餐廳」位於迷宮不同的位置,老鼠在這四個餐廳里分別可以享用葡萄、酸奶、巧克力、香蕉這四種食物中的一種。

在迷宮里,每一個餐廳都分為進食區和候餐區兩個區域,老鼠首次進入某個餐廳時,可以在進食區吃到這個餐廳的特色美食,但食物只有一點點,吃完以後就沒有了。如果老鼠想要再次獲得食物,就需要進入候餐區等上一段時間,然後食物才會掉落在進食區。

當然,老鼠在巧克力餐廳候餐區等待食物掉落的過程中可以隨時選擇放棄等待,轉而去香蕉(或者葡萄、酸奶)餐廳覓食,但不管去了哪個餐廳,老鼠都必須在該餐廳的候餐區老老實實等上一段時間才能吃到好吃的。

實驗過程中,老鼠共有 30分鍾 的時間在四個餐廳里排隊候餐、吃飯。因此,時間的合理分配對於老鼠來說就顯得非常重要。

在這個實驗中,在候餐區已經等待的時間也就是老鼠的沉沒成本。而選擇繼續等待還是放棄等待轉而去別的餐廳,就是老鼠在沉沒成本情境下所要做的決策。

實驗結果表明, 老鼠在候餐區等待的時間越長,它就越不會改變自己的決定 。也就是說,老鼠在同一候餐區繼續等待下去的意願會受到已等待時間,也就是沉沒成本的影響。

如果你覺得上面這段話不太好懂,正常,因為這個實驗本身就很繞。總之,結論是: 不僅是人類,老鼠也會有沉沒成本效應。

如果你想更多了解這個實驗,文獻傳送門在這里 :

好啦,不扯老鼠了。回到題主的問題。

不具備高度理性思維的老鼠會向沉沒成本低頭,這不難理解。可是,作為具有豐富生活經驗和復雜思維的我們,明明知道沉沒成本是不理智的,可還是會一次又一次地禁錮於沉沒成本之中,作出相對不那麼明智的決策呢?

如果你還不太了解「沉沒成本」,以下是一個簡單的介紹

如果你已經知道「沉沒成本」是個啥了,接下來這一段可以跳過

「定義」:人們在做決策時,受到了自己過去所投入的時間、金錢、精力等因素的干擾,對於先前付出了投資的事情有更強的忠誠度和繼續投資的意願。

「日常例子 1 」:「都排了半小時了這隊伍才前進了一小半,旁邊那個收銀員動作好像更利落,要不去旁邊排著吧?唉不行不行,那我剛排的半小時隊不就浪費了嘛!」

「日常例子 2 」:「其實他在外面沾花惹草我早就知道了,我也知道我和他不合適,可是我倆從初中到現在已經好了十年了,我的青春也全部都喂給他了。天下烏鴉一般黑,要不還是湊合著過吧…」

對於人類為什麼會存在沉沒成本效應,主要存在以下三種主流解釋:

前景理論

根據Kahneman和Tversky在1979年提出的前景理論(prospect theory), 人們在心中對於損失和收益是存在一個參照點的,他們會根據這個參照點去評估自己的損失和收益 ,如果最終選擇的結果在參照點以上,那麼人們就會認為這是一個盈利的結果,反之則是發生了虧損。

其次,人們對於損失表現出的厭惡要比獲得收益時感受到的愉悅情緒強烈得多。損失100元和獲得100元收益對於人們來說,前者誘發的情緒更強。也就是說,人們對於損失更加敏感。 根據人們對於收益和損失的心理評估,可以建立一個價值函數,在這個價值函數中,不管是收益還是損失,都存在一種邊際價值遞減的效應。

對於損失的情況來說,這種邊際價值遞減指的是,當已經發生了損失時,進一步的損失對人們的心理量不會再造成巨大波動。而對於損失的挽回過程,則可以大大減少先前損失造成的失落等消極情緒。

因此, 在發生了沉沒成本後,如果停止投資,則意味著這一事件的最終結果為發生虧損,而如果繼續投資,則意味著還有收回成本的可能。 所以當發生了沉沒成本時,人們願意冒險去繼續投資,從而也就產生了沉沒成本效應。

2. 認知—失調理論

認知失調 (cognitive dissonance) 指的是一個人的行為與自己之前對自我的一貫認知 (一般是積極且正面的) 產生了不一致,這種不一致會讓個體產生不適的緊張情緒。而 我們為了克服這種心理緊張,往往會選擇改變自己的行為或者改變自己的看法和態度。

有研究者提出,認知—失調理論可以用於解釋沉沒成本效應的發生。他們認為, 當人們對某項選擇進行了金錢、時間、努力上的投資後,會對該項投資存在一種心理預期上的收益,而沉沒成本的發生則和這種收益性預期背道而馳。

因此, 人們為了維持先前投資將會獲取收益的心理預期,往往就會選擇堅持對該項投資進行投入。

此外,人們也希望對外展示一個 前後一致的決策者形象 。如果停止對先前決策的投資,就意味著承認了當時決策的失敗,意味著自己先前投入的資源是無用的、白費的,而如果繼續投資,則可以贏得他人尊敬。而贏得他人的尊敬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可以彌補先前虧損帶來的心理喪失感。以上這些都會帶來更大的沉沒成本效應。

3. 心理賬戶

心理賬戶指的是人們在心理上對結果 (尤其是經濟結果) 的編碼、分類和估價的過程。Thaler 提出,個體會建立心理賬戶 (mental accounts) 來追蹤某項交易,並且先前的損失會使得他們追求收益的動機變得更強,從而平衡其心理賬戶對於此次交易的預期。

比如,你花了 400 元買了一張 NBA 球賽門票,那麼你就會建立起一個心理賬戶叫做 「 NBA 」 ,它的存款就是虧損 400 元,也可以理解為負債 400 元。只有當你去看了這場球賽,讓這 400 元發生它的使用價值,這 400 元的虧損才會從你的心理賬戶消失。否則,你就會認為自己虧損了400 元,產生消極情緒。

因此,如果在球賽當天下了百年難遇大暴雨, 比起免費得到門票的人,花了 400 元購買門票的人更願意冒著大暴雨去看球賽, 也就是發生了沉沒成本效應。

那麼,我們能夠做些什麼來減少沉沒成本效應呢?

有研究表明, 老年人往往比年輕人更少發生沉沒成本效應 。因為年輕人對於消極信息的關注多於積極信息,未來的可能收益或許只能給年輕人帶來一點點樂趣,但他們卻非常在意過去的損失,也就是沉沒成本。越是在意,也就越容易被沉沒成本所影響。而老年人,則更多地關注著積極的信息,他們 更少去關注那些已經過去的壞事情或是損失,而更在意當下的情緒體驗,從而也就更少發生沉沒成本效應了。

因此,為了減少沉沒成本效應的發生,我們能做的,或許是:

少去關注過去那些已經發生的、不可挽回的損失,而把目光放在此時此刻以及未來的獲益上。

多根據當下的反饋和未來的預期去做出更加理性的決策。

做到這一點這當然很難啦。

不然就不會有題主的這個問題啦。(/∇\*)

❹ 關於對沉沒成本的理解和認識

沉沒成本(Sunk Cost),是管理會計學中的一個術語,指已發生或承諾、無法回收的成本支出,並且不能由現在或將來的任何決策改變的成本,如因失誤造成的不可收回的投資。沉沒成本是一種歷史成本,對現有決策而言是不可控成本,不會影響當前行為或未來決策。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在做決策的時候理性行為應該排除沉沒成本的干擾。

人們在決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僅是看這件事對自己有沒有好處,而且也看過去是不是已經在這件事情上有過投入。我們把這些已經發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時間、金錢、精力等稱為沉沒成本。

一般來說,資產的流動性、通用性、兼容性越強,其沉沒的部分就越少。「現金為王」的觀念也可以從這個角度去理解。固定資產、研發開發、專用性資產等都容易沉沒的,分工和專業化也往往與一定的沉沒成本相對應。

大多數經濟學家們認為,如果人是理性的,那就不應該在做決策的時候考慮沉沒成本。

我們日常生活中,都會面臨各種需要做決策的事情,不論是決定未來10年人生的大事,還是僅在今天有效的小事。如何才能理性地做出正確的選擇,就取決於我們腦子對各種概念的理解程度,我們說一個人是否聰明或者智慧,其實就是看他腦子里有多少准確、清晰、必要的概念,以及各種概念之間的關聯是否准確、清晰和必要。對於沉沒成本這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我們只有在准確理解之後,才能對我們日常生活、工作中的理性決策,起到關鍵的作用。

人都是有「損失厭惡」情緒的,在股市中賺了10000元帶來的喜悅,肯定抵不上虧損10000元帶來的痛苦,有研究表明,要彌補同樣大小的損失帶來的痛苦,必須要超過2.75倍的收益才能抵消。那麼我們在做決策時候,在理解沉沒成本之後,是否還能做到理性呢?

舉個例子,花了30元買一張電影票去看電影,看了半個小時發現這個電影不好看或者自己根本不喜歡,那這個時候該如何決策呢?可以選擇繼續看下去,浪費後面的1個小時甚至更多時間,也可以選擇退場,浪費了電影票的錢,或者選擇在電影院里睡一覺?這里電影票的30元其實已經花出去了,是不可能再收回的沉沒成本,而對於這個節點的決策思考,理性的思維則只需要考慮繼續坐在電影院還是提前退場即可,如果對電影不感興趣則應該選擇退場,畢竟時間才是最寶貴的財富,繼續在電影院是浪費時間了。

我們生活中有非常多的案例,例如談戀愛的時候,已經花了這么多時間、精力和金錢在某位妹子身上,但發現兩個人在生活中總是不和諧,那是繼續還是分手呢?分手則之前所付出都是沉沒成本,一無所獲心有不甘,不分手則讓自己更痛苦,持續更多的投入合適嗎?

在股票投資上也同樣的存在這樣的問題,股票對應的公司價值已經偏低,而且公司的業務在走下坡路了,那麼我們該如何選擇呢?此時賣出股票帶來的虧損則是沉沒成本,如果無望未來企業再走上坡路,則應該選擇賣掉股票,重新選擇有高成長性的公司股票,因為再持有下去沉沒成本將會更多(這里只是簡單舉例子,從常規考慮來出發的,如果考慮異常情況和投機行為,這個決策就未必正確了)。

創業項目也是很常見的例子,選擇了一個行業或者項目進行投入,花了半年到一年,發現該項目可能做不下去了,是繼續堅持還是放棄?很多時候是因為沉沒成本無法接受,一廂情願地期望之前的投入能起到效果,從而將企業做起來,但事實是殘酷的,一旦確認是沉沒成本,則在決策的時候需要向前看,不要受沉沒成本的干擾,才能做出理性的決策。

和沉沒成本對應的是機會成本,參考我前面一篇文章「 聊聊機會成本 」,因為我們做決策的時候,通常都會需要考慮過往的投入和未來的機會,需要將二者結合起來考慮,才能更加全面理性地分析,做出更優的選擇。

在完全理解沉沒成本的概念基礎上,能清晰准確地評估沉沒成本,是理性決策的基礎。

首先需要准確評估沉沒成本,必須是已經投入的,在現階段或者未來都無法收回的成本,但並不包括這些投入帶來的影響。例如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去學習,習得了的能力可以對未來帶來增值,但這個花掉了的時間和學費,則應該算作沉沒成本,你通過學習增值了可以為你帶來更多的機會和收入,並不能改變過去已經支出的部分。通過投資學習和成長是最好的投資,未來可以賺得更多的回報,在決定是否學習的時候就應該考慮沉沒成本和機會成本。

其次在做決策的時候,不要考慮已經發生的沉沒成本,而需要更多地考慮機會成本,我們的生活和工作都需要向前看,已經發生的事情是無法改變的,刻舟求劍的做法肯定是愚蠢的,就如你在某地丟失了100元錢,是否需要再花100元打車和很多時間去尋找那丟失的100元呢?這個100元的案例應該絕大部分人都不會去做,但換做其他不是直接金錢的事情,則很多人都會去干這樣的傻事。

最後要對沉沒成本有清晰地認識,理性分析、系統分析,然後再做出選擇,也需要考慮選擇的結果對過往的投入是否會有影響,決策之後的影響和效果,以及更多地要考慮不是那麼顯而易見的效果,甚至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不念過往、不畏將來! 這句話正是對沉沒成本最好的詮釋,已經發生的沉沒成本,不應該成為我們做選擇決策的羈絆,一切向前看,基於現在的環境和條件,全面分析後作出最優的選擇。

❺ 商學篇——沉沒成本

重點:人們在決定是否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僅僅是看這件事情未來對他是不是有好處,同時也會注意自己是不是在過去,已經在這件事情上面有過投入,這是一種非常有趣而頑固的非理性的心理,我們稱之為叫做沉沒成本,也叫做協和效應。

      第一,我們要認清沉沒成本其實沒有好壞的區別,你可以把它叫做既定成本,或者是已經發生的花費。

      第二,因為這種心態的頑固性,有目的性地製造對方的沉沒成本,有利於提高交易的成功率。

      最後我們還是要反過來說,你如果真的能夠克服這種沉沒成本所帶來梁帆搏的心理偏見,不被這種情緒所左右,將有可能做出更加理性的商業判斷。

內容拓展:

        (1)任何事情的了解都需要一定的時間、精力、金錢,如果我們意識到當這個東西有問題、不適合自己的時候,可以把之前的投入當成交學費,因為沒有失敗的投入,怎麼會有以後的成功。把沉沒當試錯成本會更容易克服這種心態

        (2)清轎衫晰地了解自己的唯一資產———時間的價值,如果能夠意識到哭泣、繼續投入是在浪費自己的時間,而如果把這個時間花在更有成效的事情上,未來正確方向所掙回的價值會遠遠高於沉沒成本,那就可以轉變心態,專注當下更有價值的事情

        (3)關注和思考未來,把價值放在未來,那麼沉沒成本只屬於過去,活在未來的人和活在過去的人是不一樣的,以未來為導向就可以調整現在的情緒和行為。

        (4)還有一種方法就是抽離出去站在另一個人的角度遠觀自己和自己的沉沒成本,這種視角會更客觀、也可以找人咨詢,旁觀者有時候會出其不意點到重點。止損也是一門智慧啊~~~

案例:商業行為利用人類對沉沒成本心理偏見的   

      1.購買車子時,銷售人員會陪你花很多時間,觀看,試車,並收取一部分預付款。   

      2.很多網游的設定,不斷舉辦各種活動讓你在其中的投入的精力和錢越來越多,讓你不願意離開。   

      3.公司設定年終獎的時間,比如每年7月份,造成無論什麼時候,都至少有一半年終獎的沉默成本來穩定員工。要想避免當這種沉默成本謬誤的受害者,首先我們要了解這個概念,在平時做決策的時候反思,訓練。   

      4.股票賠了並且判斷該拋的時候就拋,

      5.男女朋友沒感情了該分就得分,

      6.不喜歡的,沒有成長性的工作就離開吧。

      7.當你感知到不是你玩游戲,而是游戲在玩你的時候,就不要再玩了。

案例思考:如果你是HR你會怎麼做讓你的應聘員工付出沉默成本 並願意留下

關於沉沒成本,還有橡祥兩個和商業非常相關的重要概念:沉沒成本悖論和處置效應:

【沉沒成本悖論】當有更好的投資項目時,對虧損賬戶進行額外投資的決策被稱為沉沒成本悖論。沉沒成本悖論在企業的項目決策中非常常見。很多企業的決策已經被市場證明是錯的,但是仍舊會繼續投入資源。既有成本上的考量,也有人性弱點的原因。

【處置效應】金融研究中已經記錄了大量人們售出自己的盈利股,保留虧損股的偏好。這也是人性的弱點導致:人總是想看到自己的決策是正確的。如果處置虧損股就意味著自己投資失敗。這會激發人的損失厭惡心理。

❻ 求~~ 對待機會成本與沉沒成本的正確態度 急!

既然提到態度,說明LZ對兩者的定義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在此就不再累述了。

兩者的主要區別在於,機會成本是決策相關成本,而沉沒成本則是決策無關成本。

舉例來說:現在你有100元錢,既可以選擇帶女朋友出去吃晚飯,也可以選擇帶她去看一場電影。假如你選擇帶她去吃晚餐,也就放棄了看電影,那麼電影能為你帶來的美好精神享受便成為了晚餐的機會成本。這是你所不得不考慮的,是決策相關的。

但是你以前曾經去過這家餐廳吃飯,同樣是花了100元錢,而且還吃得很不開心。那麼你就會猶豫——是不是還要再去這家餐廳呢?在這里,上次吃飯所花費的100元錢,就是沉沒成本。然而你必須清楚——不管你這次去不去這家餐廳吃飯,上次的100元,它已經耗費了,與決策無關。

所以,兩相對比,你會發現:雖然沉沒成本看似與你的當前決策有一定聯系,但它僅僅是過去決策的成本,如果過多考慮,會導致對當前決策的錯誤判斷。而機會成本看似與你的決策毫無瓜葛,但你所放棄方案的潛在收益是實際存在的,忽視它將導致嚴重的決策失誤。

簡單來說,正確的態度是:決策時應當充分考慮機會成本,而不應考慮沉沒成本,否則,將會導致決策的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