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會計成本怎麼計算的
會計成本=賬戶支出=已消耗+未消耗
其中:未消耗=資產,已消耗=產生收入(費用)+不產生收入(損失)
管理費用:包括管理人員工資和福利費、公司一級折舊費、修理費、技術轉讓費、無形資產和遞延資產攤銷費及其他管理費用(辦公費、差旅費、勞保費、土地使用稅等)。
財務費用:包括生產經營期間發生的利息凈支出及其財務費用(匯兌凈損失、銀行手續費等)。
銷售費用:包括銷售部門人員工資、職工福利費、運輸費及其他銷售費用(廣告費、辦公費、差旅費)。管理費用、財務費用和銷售費用稱為期間費用,直接計人當期損益。
(1)經濟成本和會計成本如何計算擴展閱讀:
按成本會計制度分類,可分為實際成本制度、標准成本制度和估計成本制度。
1、實際成本制度。實際成本制度,是根據實際發生的各項支出計算成本的一種成本會計制度。
2、標准成本制度。標准成本制度,是以預先制定的產品標准成本為基礎,用實際產量的標准成本同實際成本相比較並記錄和分析成本差異的一種成本制度。
3、估計成本制度。估計成本制度,是在產品生產前預先估算單位產品成本,憑以確定售價,然後通過復式記賬將算出實際產量的估計成本與賬上實際成本比較,據以修改估計成本的一種歷史上曾採用過的不完整的成本會計制度。
B. 經濟成本,機會成本,會計成本,顯性成本,隱性成本,經濟利潤,會計
機會成本是2萬。經濟成本=機會成本,經濟成本=會計成本+機會成本,這兩種說法是錯誤的,經濟成本=顯性成本+隱性成本,是正確的。要弄清楚關鍵是要弄明白這幾種成本的概念!機會成本:是指為了得到某種東西而所要放棄另一些東西的最大價值。顯成本:廠商在生產要素市場上購買或租用他人所擁有的生產要素的實際支出。隱成本:廠商本身自己所擁有的且被用於該企業生產過程的那些生產要素的總價格。經濟成本:是企業使用的所有資源總的機會成本。會計成本:是會計記錄在公司帳冊上的客觀的和有形的支出,包括生產、銷過程中發生的原料、動力、工資、租金、廣告、利息等支出。是顯成本。機會成本是隱成本,但二者並不相等。隱性成本=固定資產折舊+投入的資金的利息+企業家自己應得的工資=固定資產折舊+正常利潤,可以說是對的,但有時候正常利潤是指企業家才能的報酬即僅指企業家自己應得的工資。
C. 第一題經濟成本的那個問題。 為什麼不是這么算呢 經濟成本不是等於會計成本加機會成本嗎 會計成本:
這個題非常有意思。樓主理解得不錯,經濟成本就是顯性成本和隱性成本之和。但是這個地方有兩個主體,喬和喬的軟體公司,請不要混淆。對於喬個人來講,之前5萬工資,現在4萬,經濟成本應該是9萬;但對於軟體公司,單就人力成本而言,用了喬這個人,支付了4萬美元工資(原工資是5萬),相當於只有1萬元的隱形成本。說得更極端點,如果軟體公司未付給喬工資,隱形成本就成了5萬了。或者再換個說法,這個軟體公司不雇喬,雇一個和喬能力相同的人,那麼可能要付給那個人5萬美元工資,之間相差的這1萬美元就是隱形成本。
D. 會計成本與經濟成本
如果你問的是專利權人(第一個 廠商)的經濟成本的話,那就要考慮他把專利權讓人家使用,人家生產出來的產品跟他的產品競爭,會減少他的收入。假定專利研發費用是50000元,若自己單獨使用,利潤200000元;若跟人家共享,利潤130000元,此外還能獲得100000元使用費。這樣,他的會計成本是50000元,跟人家共享的經濟成本是120000元(50000元+70000元)。
E. 關於機會成本、會計成本、會計利潤和經濟利潤的計算
機會成本=講課的收入20*10小時=200元
會計成本=100元的種子
會計利潤=200遠的貨物收入-100元的種子錢=100的會計利潤
經濟利潤=100元的會計利潤-200元的機會成本=-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