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生產成本分配率怎麼計算
製造費用和不能直接分配的材料和人工一般按兩種產品的產值比例分配。
如甲產品的產值是200萬,乙產品的產值是100萬,那製造費用的分配比例就是2:1。
借:生產成本--甲產品6667元
借:生產成本--乙產品3333元
貸:製造費用10000元
拓展資料:
製造費用分配率=製造費用總額÷各種產品生產工時(或生產工人工資)之和本月完工產品成本=月初在產品成本+本月發生費用-月末在產品成本產品單位成本=完工產品總成本÷本月完工入庫產品數量。
對企業各個生產單位如生產車間和分廠為組織和管理生產活動而發生的各項費用及其固定資產使用費和維修費等進行的分配。各生產車間和分廠為產品生產而發生的間接計入成本按單位分別歸集後,月終就需按照一定的標准在各該生產單位所生產的產品或勞務成本間進行分配。
參考資料:搜狗網路-分配率
⑵ 計劃成本分配法的方法計算
在生產實踐中,各輔助生產部門發生的實際生產費用與計劃成本存在差異是在所難免的。因此,「計劃成本分配法」的核心問題是「成本差異」的計算。前面資料中規定的計算公式是:成本差異= 各輔助生產部門發生的費用+按計劃成本分配轉入的費用-按計劃成本分配轉出的費用;而案例中隱含的計算公式為: 成本差異=輔助生產實際成本-按計劃成本分配合計。
我們僅就鍋爐車間為例分析本案例的差異計算:鍋爐車間直接生產費用為28 730元;應從機修車間轉入760元(200×3.80);則鍋爐車間輔助生產實際成本為29 490元(28 730+760);鍋爐車間按計劃成本分配合計為30 820元(13 400×2.30,包括機修車間的400×2.30);鍋爐車間最後的「成本差異」為-1 330元。
從鍋爐車間的計算過程中不難發現,本案例是在用一個已經含有計劃成本成分的數字29 490元(28 730+760)和另一個完全為計劃成本的數字相減,來求得實際成本與計劃成本的差異。這種做法不但極為繁瑣,又使得「成本差異」成為一個完全虛擬、喪失實際基礎的數字。
筆者認為:輔助生產實際成本就應當為各輔助車間當期發生的直接生產費用,即鍋爐車間為28 730元;而計劃分配成本就應當為按該車間計劃單位成本對「外部使用部門」的分配成本,即鍋爐車間為29 900元(21 850+8050);「成本差異」就應當為各輔助車間生產費用減去對「外部使用部門」分配計劃成本的差,即鍋爐車間為-1 170元(28 730-29 900)。這樣做可以省略不必要的交互分配計算,又使得輔助生產實際成本更為「實際」,才能真正體現簡易分配方法的簡單容易操作。
看出:按計劃成本「對外」分配的輔助生產費用金額仍然為41 300元(31 350+9 950);待分配的「成本差異」仍然為-270元。即計算結果與案例解析完全相同。但本方法會使得計算更為簡便,分配表更為清晰易懂。
⑶ 請高手指點,財務成本報表中各種費用分配率如何計算
1、流動比率=流動資產合計/流動負債合計*100%
2、速動比率=速動資產/流動負債。速動資產是指流動畝陪資產扣除存貨之後的余額,
3、現金流動負債比率 =年經營現金凈流量/年末流動負債×100%
4、資產負債率=(負債總額/資產總額)*100%。
5、產權比率也稱資本負債率 =負債總額/所有者權益總額*100%
6、或有負債比率 =或有負債余額/所有者權益總額*100%
或有負債余額=已貼現商業承兌+對外擔保+未決訴訟、未決仲裁(除貼現與擔保引起的訴訟與仲裁)+其他或有負債。
7、已獲利息倍數 =息稅前利潤總額/利息支出。
其中:息稅前利潤總額=利潤總額+利息支出。利息支出,實際支出的借款利息、債券利息殲消等。
8、帶息負債比率=(短期借款+一年內到期的長期負債+長期借款+應付債券+應付利息+)/負債總額*100%。
9、勞動效率=營業收入或凈產值/平均值工人數
10、生產資料運營能力:
周轉率=周轉額÷資產平均余額;
周轉期=計算期天數÷周轉次數。 =資產平均余額*計算期天數/周轉額
11、應收賬款周轉率(次)=銷售收入÷平均應收賬款
周轉數(周轉天數)=計算期天數/周轉次數=資產平均余額*計算期天數/周轉額
12、 ①存貨周轉率(次)=銷售成本÷存貨平均余額 ②存貨周轉天數=計算期天數/存貨周轉次數
13、流動資產周轉率(次)=主營業務收入凈額/平均流動資產總額X100%
14、固定資產周轉率(次數) =營業收入÷平均固定資產凈值
固定資產周轉期(天數) =平均固定資產凈值×360/營業收入。
15、總資產周轉率(次)=營業收入÷平均資產總額。
16、不良資產比率=(資產減值准備余額+應提未提和應攤未攤的潛虧掛賬+未處理資產損失)÷(資產總額+資產減值准備余額)。
17、資產現金回收率=經營現金凈流量/平均資產總額。
18、營業利潤率=營業利潤/營業收入(商品銷售額)×100%
19、銷售凈利率=凈利潤÷銷售收入*100%。
20、銷售毛利率=(銷售收入-銷售成本)÷銷售收入*100%
21、成本費用利潤率 =利潤總額/成本費用總額×100%
式中的利潤總額和成本費用用總額來自企業的損益表。成本費用一般指主營業務成本和三項期間費用
營業稅金及附加。
22、盈餘現金保障倍數=經營現金凈流量/凈利潤
23、 總資產報酬率=(利潤總額+利息支出)/平均資產總額X100%,
息稅前利潤總額=利潤總額+利息支出
24、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報告期凈利潤÷平均凈資產×100%
25、資本收益率又稱資本利潤率
資本收益率= 稅後凈利潤/平均所有者權益
26、基本每股收益率=歸屬於普通股東的當期凈利潤/當期發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權平均數;
當期發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權平均數=(期初發行在外普通股股數+當期新發行普通股數)×已發行時間/報告期時間-當期回購普通股數*已回購時間/報告期時間。
備註:時間一般按天,也可簡化為月。
27、每股收益=凈利潤/普通股平均股數。
公式分解,=凈利潤/平均股東權益*平均股東權益/普通股平均股迅改蠢數;
=股東權益收益率*平均每股凈資產;
=凈利潤/資產平均總額*資產平均總額/平均股東權益*平均股東權益/普通股平均股數;
=總資產收益率*股東權益比率*平均每股凈資產;
28、每股股利=普通股股利總額/年末普通股股數。
29、市盈率=普通股每股市價/年末普通股總數。
30、每股凈資產=年末股東權益/年末普通股股數。
31、營業收入增長率=本年營業收入增長額/上年營業收入*100%
其中,增長額=本年營業收入-上年營業收入。
營業增長率=(本年度主營業務收入-上年度主營業務收入)/上年度主營業務收入×100%
32、資本保值增值率 = 期末所有者權益÷期初所有者權益×100%,資本保值增值率等於l00%,為資本保值
33、資本積累率=本年所有者權益增長額÷年初所有者權益×100%
34、 總資產增長率=本年總資產增長額/年初資產總額×100%
35、營業利潤增長率=本年營業利潤增長額/上年營業利潤增長額×100%。
36、技術投入比率=本年科技支出合計/本年營業收入凈額×100%
37、營業收入三年平均增長率= --1
38、資本三年增長率= --1
39、杜邦體系
凈資產收益率=總資產凈利率*權益乘數
=營業凈利率*總資產周轉率*權益乘數 其中營業凈利率=凈利潤÷營業收入;
總資產周轉率(次)=營業收入÷平均資產總額。
權益乘數=資產總額÷所有者權益總額=1÷(1-資產負債率)。
40、長期資產適合率 長期資產適合率=(所有者權益+長期負債)/(固定資產+長期投資)
41、固定資產成新率 固定資產成新率=平均固定資產凈值/平均固定資產原值
42、固定資產增長率 固定資產增長率 =(期末固定資產總值—期初固定資產總值)/期初固定資產總值×100%
43、權益乘數=資產總額/股東權益總額 即=1/(1-資產負債率).
⑷ 關於會計作業成本法的計算題。怎麼填寫作業成本分配表,成本動因率
成本動因率=作業成本/成本動因量合計
甲產品作業成本-材料采購=材料采購成本動因率*成本動因量,逐項計算代入。
計算成本動因率:
質量檢驗:4000/20=200
訂單處理:4000/40=100
機器運行:40000/1000=40
調整准備:2000/10=200
甲產品分配的作業成本:
200*5+100*30+40*200+200*6=13200
單位作業成本:13200/100=132
單位成本:50+40+132=222
成本動因概念
引起對成本性態劃分的影響
傳統的成本系統根據各項成本與數量,將成本劃成為固定成本、變動成本和半變動成本三種。這樣的處理方式忽視了成本還可以隨著數量以外的因素而變動,即成本的可變性觀念。事實上,成本形態是由成本動因所支配的,要把各種費用分配到不同的產品上去,首先要了解成本性態,以便識別出恰當的成本動因。按照這種觀念,成本可劃分為短期變動成本和長期變動成本。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成本動因
⑸ 生產成本分配表分配率怎麼算
生產成本中有=直接材料(領用材料)+製造費用+直接人工。
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的部分一般可以分出。製造費用和不能直接分配的材料和人工一般按兩種產品的產值比例分配。如甲產品的產值是200萬,乙產品的產值是100萬,那製造費用的分配比例就是2:1。
舉例:如本月的製造費用是10000元。按以上的分配比例:甲產品的製造費用應該是6667元,乙產品的製造費用是3333元。
借:生產成本--甲產品6667元。
生產成本--乙產品3333元。
貸:製造費用10000元。
(5)成本分配表怎麼算擴展閱讀:
附加價值的計算方法有兩種:
①、扣減法,即從銷貨額中減去原材料等從他企業購入的由他企業所創造的價值。其計算方法是:
附加價值=銷貨(生產)額-外購部分
=銷貨凈額-當期進貨成本-(直接原材料+購入零配件+外包加工費+間接材料)
②、相加法,即將形成附加價值的各項因素相加而得出,其計算方法是:
附加價值=利潤+人事費用+其他形成附加價值的各項費用
=利潤+人事費用+財務費用+租金+折舊+稅收
關於企業勞動分配率的情況,可以從資產負債表中予以推算慎鋒,也就是首先計算出附寬銷晌加價值中資本分配的部分(資本分配包括盈餘分配、利息費用、折舊費用和保留盈餘四部分),然後得出勞動分配率。也就是說,企業只要支付這個比率的人事費總額或工資總額,即可順利運行。
參斗改考資料來源:網路-分配率
⑹ 產成品成本分配表怎麼填
1、產品成本分配表怎麼填根據每一項的內容:分類別一句他的填寫方法去以及計算計算公式去填寫每一項內容。
2、求一種資源也就是其成本分為直接或間接視情況而定的。假設你所在的大學擁有多個校區你修的一門課程是管理會計課程該課程由商學院的會計提供。該門課程的教師教授教門課,讓我們來重點看看教授管理會計的教師的工資。
3、要計算產品成本管理會計系統應該反映組織內的實際成本劉。致葬心組織零售金組織和服務型組織有不同的成本流模式這些模式會導致不同的管理會計優先順序。
⑺ 財務決策大賽成本管理完工產品與月末在產品成本分配表怎麼算
如果大量 的產品,也有大量的變化,原料成本和加工成 本,如工資 和福利的比例各端的成本幾 乎相同的產品,可以在產品成本計算標准貨櫃單位。使用這種方法,該產品有必要計算的原材料的成本,而且還計算其他成本,例如工資。月份中的產品按照完成轉換的成品的等效量的程度的數量的端部,也就是等效的單位,然後按照成品收率和計算成品的成本和最終產品成本的產品按比例分配的當量單位。
(1)起始原料的生產的投入。在這種情況下,在產品的成品和原料成本的目的,根據所述分布式數計算其比例;成品和加工費用的最終產品,必須按比例等量單位計算。其計算公式如下:電子有限公司產品約當產量=完成的產品(完成率)的數量×百分比
的費用率=總成本÷(產成品,在產品收益率+當量單位)的
成品成品成本=數×
開銷率的產品,在產品的當量單位成本=×費用率
OR =總成本 - 成品成本
(2)如果材料不是放在生產開始,但與生產計劃已投入在每個過程中,並且在每個過程原料的初投資成本應分配按照比重法當量單位。換句話說,根據原材料消耗定額的進程分配的原料成本,計算完成率(進料速率)。
使用比率的方法等效的單位,相當於單位在產品必須正確地計算,這主要取決於在完成了產品的程度,其方法一般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平均,即中,所有由在完成了產品的程度的各步驟的50%;另一種是,測量在每個步驟中的完成率,根據該累積時間配額即成品每一步時間配額佔比例計算,其中,每個進程產物內的每個部件的完成程度可通過平均可以完成的公式的50%是:
處理配額
產品的完成率=(固定的工作小時的過程中的每一步驟的前部和+固定工時×50%)÷產品小時
會計學堂專注財會培訓,30天讓你成為會計高手!
⑻ 請問下面的製造費用分配表中的分配率和分配金額是怎樣計算出來的
總的製造費用除以總的工時,也就是27800/50000=0.556。
甲分配的製造費用=甲的工時乘以分配率=30000*0.556=16680。
乙分配的製造費用=乙的工時乘以分配率=20000*0.556=11120。
分配率應該都是0.556的。
分錄:
借:生產成本--甲產品 16680
--乙產品 11120
貸:製造費用 27800(從借方結轉到貸方了)
(8)成本分配表怎麼算擴展閱讀:
分配率的運用:
根據勞動分配率推算人事費總額
勞動分配率=人事費用(一定時期內人工成本總額)/附加價值(同期增加值總額)×100%
所謂附加價值,對企業來說,是企業本身創造的價值,它是生產價值中扣除從外面購買材料或動力的費用之後,所附加在企業上的價值,附加價值即成為勞動與資本之間分配的基礎。
附加價值的計算方法有兩種:
①、扣減法,即從銷貨額中減去原材料等從他企業購入的由他企業所創造的價值。其計算方法是:
附加價值=銷貨(生產)額-外購部分
=銷貨凈額-當期進貨成本-(直接原材料+購入零配件+外包加工費+間接材料)
②、相加法,即將形成附加價值的各項因素相加而得出,其計算方法是:
附加價值=利潤+人事費用+其他形成附加價值的各項費用
=利潤+人事費用+財務費用+租金+折舊+稅收
關於企業勞動分配率的情況,可以從資產負債表中予以推算,也就是首先計算出附加價值中資本分配的部分(資本分配包括盈餘分配、利息費用、折舊費用和保留盈餘四部分),然後得出勞動分配率。也就是說,企業只要支付這個比率的人事費總額或工資總額,即可順利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