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土元養殖一斤成本多少
擴展閱讀
企業降成本怎麼算 2025-05-25 16:15:02

土元養殖一斤成本多少

發布時間: 2023-03-26 22:00:49

A. 土元養殖成本

成本低。土元 土元屬鱉蠊科昆蟲葯用小動物。別名地鱉蟲、地烏龜、簸箕蟲、土鱉、土鱉蟲、蟄蟲等。現代中醫葯典稱"土鱉蟲",性寒,有微毒。具有化淤止血,消腫止痛,通絡理傷,接筋續骨等功效,是理血傷科要葯。主治關節炎,腰腿跌打損傷,閉徑等症。現代醫學證明對白血病,癌症等也有一定療效。與土元配全的中成葯達到200多種。
土元的生活習性:
地鱉蟲是一種重要的葯用昆蟲,生活於陰暗、潮濕、腐殖質豐富的鬆土中,怕陽光,白天潛伏,夜晚活動,生長最適溫度28-30℃,低於0℃或高於38℃會引起成蟲和若蟲的大量死亡,下降到8℃就停止活動,進入休眠期。
土鱉蟲完成一個世代,需要經過卵、若蟲和成蟲三個階段。雄蟲從若蟲到長出翅膀,約需8個月,雌蟲無翅,成熟約需9-11個月。雄蟲交尾後5-7天死亡。雌蟲交尾後一周即可產卵,且一次交尾終生產卵。
土元的食物品種來源:
土元為雜食性昆蟲,取食特點中喜食新鮮的食物,最喜吃麩皮、米糠,其次為玉米面、碎雜糧、花生餅、豆粕、雜魚、肉及各種青草菜葉、瓜果皮、雞、牛糞等粗料。如用青草等飼料單喂生長慢,全價料可用72%麥麩、玉米面20%、豆餅5%、動物性飼料3%(熟喂)。喂時要用開水燙,另加30%-40%青菜或瓜果類。用全價飼料飼養5-6個月,個體可長成成蟲。
土元形體構造
土元母體成蟲體長約3.4厘米,寬2厘米。身體呈橢圓形,一些土元背部灰竭色,一些土元背部呈白色,上下扁平,胸部棕紅色,頭小隱於前胸,有觸角一對,復眼一對較發達。咀嚼式口器,背上有橫節,覆瓦狀排列,胸部有足3對,翅2對,較發達。前翅革質,後翅膜質半透明,折疊於背部,有短距 離飛行能力,由上 向下飛行可達5-6米,有尾須一對。土元經雌雄交配後產下卵塊,形似稻穀。較稻穀大 1-1.5倍,長一厘米左右,顏色棕紅。卵塊表面有縱紋。每個縱紋有幼蟲一個,雙行排列,一個卵塊內含有8-16個幼蟲不等。
土元養殖-如何控制溫、濕度
調節溫濕度,可用以下幾種方法解決: (1)加溫:當飼養環境中達不到所需溫度時,可用火爐等增高室內溫度,增加坑、池的局部溫度。(2)降溫:夏季坑、池中的溫度如超出了地鱉蟲的適宜溫度,可採用室內地面灑水,加強室內及坑、池中通風,安裝抽、排風扇,或在坑、池中增加水盆、冰盤。氣溫持續偏高,發現有死蟲現象時,應及時過篩,將老齡若蟲或部分成蟲篩出,經處理後作為葯用,以降低坑、池中的蟲口密度,並減少投食量。 (3)增濕:飼養場地或坑、池中的濕度低於15%時,應採用噴霧、地面灑水的方法,放置吸水後蒸發面大的物品,如將吸水軟泡抹板,棉纖維織品,浸濕後的衣、被等懸掛在坑、池角落,使其散濕。 (4)降濕:坑、池中的濕度超過30%時,應及時採取降濕措施,如打開門窗和排風扇,加強通風。如室外大氣濕度過高,持續不下時,則應在坑、池中的角落處放置氯化鈣木盒、生石灰箱,以達到局部降濕的目的。
葯用價值
土元分布於我國南北方廣大地區;冀地鱉葯用名稱大土元,分布於我國華北、東北、西北等地區;金邊地鱉葯用名稱金邊土元,分布於我國黃河以南,特別是東南沿海各省市。
據《本草綱目》記載土元是一味傳統的中葯材,是一種名貴的涼性中葯,味咸、寒,有毒,可逐瘀、破積、通絡、理傷,是治療閉經、產後瘀血腹痛、跌打損傷等功效;另外,真地鱉的抗凝血、抗缺氧作用應用於現代臨床醫學上,治療冠心病、高血壓、風濕筋骨痛等疾病,對白血病、急性乙型肝炎、腦梗塞、惡性腫瘤等也有很高的治療效果。中成葯中的跌打丸、治傷散、七厘散、消腫膏、白葯、人參鱉甲蟲、追風丸、除傷消、中華地鱉膠囊、中華地鱉酒、通心絡膠囊、腦塞通、葯痛片、葯痛寧、跌打鎮痛膏等與土元配伍的中成葯達200 多種。同時隨著時代的發展,昆蟲食品逐漸走俏,土元含高蛋白、低脂肪、能防止多種病症,有良好的食用價值,並制土元滋補酒等產品。
人工養殖土元受消費市場和品種突破的拉動,現市價葯用蟲穩定在每公斤23-26元,食用蟲(冷凍)價格在每公斤10-15元。下面對土元養殖提出四項注意以促進和提高養殖的經濟效益。
(一) 飼養設施 根據自身的條件,在室內或大棚均可建飼養池,飼養池的大小 ,以養殖量的多少而定,飼養池用磚砌成立體層架式,四周用4.5厘米的塑料條封嚴,池底用水泥處理好,以防外逃,土元也可用塑料箱或塑料盆飼養。將盆和箱一層一層的架起,進行立體養殖,以充分利用室內空間,提高產量。
(二) 生活習性 土元是一種雜食性昆蟲,喜歡生活於陰暗、潮濕、腐殖質豐富疏鬆肥沃的土壤中,多為夜晚出來活動、覓食和交配,怕日光直射。
(三) 溫度要求 人工養殖土元必須恆溫立體養殖,適合活動的溫度為17-38℃,最適溫度為23-32℃之間,在這樣的溫度下,土元可四季生長產卵、科學合理的飼養從幼蟲至成蟲需用7-8個月,最短時間為6個月,一間飼養室每年可生產兩批成蟲。
(四) 飼養技術 無論飼養設備是池還是箱,必須在底部鋪上疏鬆肥沃的飼養土地,厚度為5-15厘米,飼養土厚度以蟲齡大小而定,蟲齡越小土層稍薄。飼養土含水量保持在20%左右,相對溫度保持在70%左右,給土元投食時間應選在傍晚,每天投喂1次,投餵食料以麩皮和洗凈的菜葉為主。適度加水攪拌均勻撒入飼養土表層即可,做到投喂的麩皮吃凈,葉菜有餘為佳。

B. 土元養殖平均一平米需要投資多少錢

土元養殖平均一平米需要投資200元左右。
土元養殖技術
一、養殖形式
土元的生命力極強,只要不暴露室外,無風吹雨打,無陽光直曬,土元都可生存。疏鬆的土壤,陰暗潮濕的環境,便可使土元生長得很好。下面介紹幾種養殖形式:
1、盆養
可選用內壁光滑的塑料盆,高度15厘米以上,直徑45-60厘米,內置飼養土便可直接飼養。盆養適合小規模飼養,投資小,操作簡便,移動靈活。
2、缸養
選用內壁光滑的瓦盆,缸高度不超過1米,一半或部分埋入地下。飼養土可放置40-50厘米厚,地下溫濕度平衡穩定,土元長得好,壽命長,產出品質好。
3、池養
平面池養是立體溫室飼養池的前身。用磚在室內水泥地上砌正方形或長方形的高40-50厘米的池子,留走道1米,兩邊砌池或室內全砌上池子,上鋪木板走動操作。池子四、內壁上緣在粉刷的同時,用水泥漿貼上6-8厘米的的玻璃條(沒有玻璃條可用厚薄膜代替)以防土元翻跑。此方法養殖土元生長良好,管理簡便投資少。
4、立體飼養
現今我們倡導的是較先進的溫室立體化養殖模式。建立體飼養池的房子的要求不漏雨,四周牆體完好,平頂尖頂房都行,在房屋四周留下門窗,用立磚砌隔層牆,與原牆間隙5-10厘米。砌隔層牆時隔一段用頂磚頂住原來的老牆。以防隔牆倒塌,隔層牆的作用是保溫保濕,對養殖土元有很大的意義。在砌好隔層牆後根據房屋內所剩餘面積留出走道0.95-1米,設計飼養土元板的尺寸,飼養土元板的厚度3-3.5厘米,定好尺寸後用鋼筋混凝土澆制。土元板澆制保養好後便可砌制立體土元池。每層3塊立磚(高約40厘米),砌制一層後內壁粉刷好再鋪另一層土元板。可建6-7層,上面封頂。在土元房走道一面留下19-20厘米的操作窗口,操作窗口上沿粘上向土元池內伸出4厘米左右的硬性塑料紙,以防土元翻跑。土元房砌好後周邊內壁粉刷,補上洞隙,防止鼠蟻進入。5.加溫養殖人工飼養土元過程中,加溫養殖尤其重要。加溫養殖池可縮短生長周期三分之一,雖然加溫提高部分成本,但比較所產生的效益便顯得微不足道,加溫方法也可因地置宜地採取
二、工具、飼料、飼養土
1、養殖工具
長腳盆-用於泡製飼料及篩蟲、篩卵時盛放飼養土。圓腳盆-用於盛裝飼養土、蟲子、卵塊、餵食時盛放飼料。2目(1厘米)篩-用於篩製成蟲。6目(4毫米)篩-用於篩幼蟲、卵塊。窗紗篩-用於篩蟎蟲。長括板-用於括坑土,25-80厘米長、8-10厘米寬。二相線行燈-用於坑房內行動照明。溫度計-長期放置坑房內測量溫度。扒子-用於扒出坑池深處的坑土及蟲子。粉碎機-大型養殖場用於粉碎飼料、飼養土。簸箕-用於搬土、簸土元 空殼等。
2、飼料
土元的食域較廣,麥麩,稻糠、菜葉、瓜類的根、莖、花、豆類、樹葉等都是土元的好飼料。我們一般採用麥麩、菜葉、瓜類等易取、便宜的飼料。青菜類飼料應避免農葯污染。飼喂青料的過程中掌握時節,按時段採用特定的青飼料。青菜 11-5月 桑葉 5-11月萵苣葉 4-5月,10-4月 黃瓜 5-9月 南瓜 7-12月
3、飼養土
土元可適應各類土質礦石內。經人工養殖後便專門為它配製飼養土,以便管理。飼養土一般用園土,山泥,樹葉腐殖土等。先用6目篩子篩去大的土塊、樹葉等雜質。也可用粉碎機打碎後再篩。在細土內拌入30%-50%的草木灰。飼養土需要一定的濕度,一般的泥土具有粘性,拌制飼養土的時候不能將水直接噴在泥土上,而應將水先噴在草木灰或鋸沫上再拌入泥土。也可採用豬糞、牛糞、煤渣等拌入,注意豬糞、牛糞等應先發酵後才能使用,純土也可飼養土元,其不足在於濕度難控制,土元入土不深。總之配製飼養土應以疏鬆、透氣、不發酵為標准,以迎合土元的生長需要。
三、土元的留種及孵化管理
種養業都涉及到選種與留種的問題。土元的繁殖留種主要是以下幾種方法:
1、 孵塊繁殖法:這種繁殖法被廣泛採用,孵塊個體小份量輕、繁殖系數大、易運輸。
2、 幼蟲引種繁殖法:這種引種方法較實際,幼蟲個體小、易攜帶。
3、 成蟲引種繁殖法:這種引種方法較實惠,引種後可產卵,種卵自留,成蟲燙死後出售可賣出部分成本,較難運輸。
我們一般講卵塊引種留種。首先看卵蟲是否強健,母蟲參差不齊與死亡過多都不行。留種一般是篩取第二、三批的種卵,這種卵塊形體整齊、體質強壯、孵化管理方便。在整個飼養土元的過程中,種卵的孵化管理是關鍵的環節。它直接關繫到飼養成功與否以及經濟效益的好壞。孵化方法可有多種,例如:(1)室內控溫孵化(2)恆溫孵化箱(3)煤油燈加溫孵化。我們認為,後兩方法都不如室內控溫孵化來得直接。將卵塊放置內壁光滑的塑料盆內50公分直徑的塑料盆內可放置4-5公斤種卵,拌入種卵體種三分之二的飼養土。飼養土的濕度保持在35%-40%左右(手抓成團,一打即碎)。經過3-5天,飼養土便逐漸乾燥。這時不能向其上噴水加濕,而應把乾燥的飼養土篩出,拌入新的預熱過的飼養土。在孵化期間,溫度應始終保持在25-30℃,以28℃為最佳。每天用手翻動種卵1-2次,增加飼養土裡空氣的新鮮度。翻動時動作要輕,以免碰傷卵塊。經30天的孵化,開始有部分幼蟲破殼而出,這時我們會看到數以萬計的幼蟲。這2天便篩一次,把幼蟲按比例分養。篩小蟲時我們手腳要輕,以免碰傷幼蟲。在大批出蟲後,部分出掉蟲的空殼夾雜其中,在篩小蟲的過程中空殼聲較大時,可用簸箕把空殼簸掉。
四、土元的管理
1、幼蟲、中蟲的管理
幼蟲孵化出來後,便與卵塊分離。篩出的幼蟲連同飼養土一齊放入坑池內或盆內飼養。幼蟲的放養密度大一些(0.3-0.4公斤/平方米,約8-10萬只)密度大便於飼喂.觀察。放養幼蟲的飼養土不必太深,有8厘米即可,以後隨著分池飼養逐漸加深飼養土,中蟲8-12厘米。幼蟲飼養溫度在32℃,中蟲在30℃。幼蟲出殼後5天開始吃食。這時需要部分麥麩,瓜果的花,小青菜,南瓜絲等。麥麩最好用細眼篩篩過後泡製。幼蟲期需添加麵粉,豆粉等更優質的飼料,用量不需過大。幼蟲的吃食量很小,在投喂時要注意適量。隨著幼蟲不斷長大,養殖密度也變得過大。此時的幼蟲吃食量大增,活動量也大,這時便需第一次分池。分池時連土帶蟲扒出二分之一放入另備的空池或盆內,括平,然後填入新的飼養土,略超過原來的飼養土深度,分池飼養土如果溫差太大,應預熱才能進池。中蟲的管理較為粗放,飼料也是需粗放一些,能吃飽就行。
2、揀雄交配
土元的幼蟲期公母一樣,在蛻第9次皮時,雄蟲隨之羽化。一隻雄土元可與8-16隻母土元交配。雄土元數量占總量的43%左右。這樣一來,雄土元就顯得過多。人工飼養者利用土元生長的參差不齊的特性,在雄土元蛻第8次皮後,分揀出生長快,但未羽化的土元,製成干品出售,這一舉措可增加產出效益。雄土元蛻7次皮後,背部的兩片背甲邊緣出現2個尖角,而母土元沒有;雄土元的後腹部生殖口蓋較小,母土元生殖口蓋較大。我們可以根據以上特徵,揀出雄土元。
揀雄後20天左右便有蛻完11次皮,成熟較早的母蟲需要交配。母蟲成熟後便散發出一種氣味(人聞不出)吸引雄蟲交配。需交配的母蟲一般都爬上牆壁或盆壁,,沿牆留下氣味,後腹翹起,雄蟲隨氣味爬上牆與之交配,全過程10-20分鍾。雄土元第一次交配後,便不斷尋找母蟲交配,經10-20天後,雄土元自然死亡。母土元體內有數十個卵胎,一次交配後這些卵胎全部受精,交配後7天開始產第一粒卵塊,以後每7天產一粒卵。產卵盛期4個月後逐漸老化死亡。
3、成蟲管理
溫室化飼養土元6個月揀雄,揀雄後2個月為交配期,2個月後50%以上的母蟲開始產卵。母土元產卵形式是慢慢從產道分泌出膠狀粘液,很快成形變硬。產一粒卵約需3-6天。產卵期內並不影響其活動與吃食。揀雄3個月後可篩第一次卵塊了。篩卵由人工操作。一般自第一次篩卵後每隔20-25天篩一次。先括去飼養土表面的雜質,一人從飼養池裡把蟲.土一起扒出來,倒入另一人所持的2目篩里過篩,2目篩下面放置6目篩。2目篩把成蟲篩出,倒入旁邊預先放置了飼養土盆里,再用6目篩把卵塊篩出倒入另一個專門放置卵塊的空盆。一個坑池篩完後,把飼養土與成蟲仍倒入飼養池飼養。篩出的卵塊夾雜著部分土元糞便等雜物,可放在水中淘洗。卵塊入水會浮起來,一般雜質物都下沉。把卵塊撈出,用清水沖洗.陰干.過篩.簸去空殼.揀雜,這樣的卵塊可留種孵化了。
成蟲期間飼養土濕度要大一些(40%-45%),可以在飼養土表面噴水或增加青飼料的投喂量。篩制塊後在空坑池裡放水增濕。經4個月產卵後,母土元體重明顯減輕,大批量死亡。這時便可採收成品蟲了。在採收前3個月第二批幼蟲已孵化好並等著分池,這樣飼養池始終不空置,周而復始,以達到最佳效益。
4、溫、濕度控制
土元形體為橢圓形,體表面積大,體內水分散發較快。溫度20℃以下蛻殼生長較慢,超過38℃停止生長,煩躁不安,多在飼養土表面爬行。所以人工飼養土元在溫度濕度控制上應適應其需求,達到最佳養殖效果。人工控制濕度也防止忽高忽低。其中土元各齡段對濕度要求也有區別。孵化卵塊為28℃-30℃,幼蟲中蟲為28℃-32℃,成蟲為25℃-28℃。人工控制濕度在各階段也不同。孵卵時為35%-40%,幼蟲為35%,中蟲為40%,成蟲為45%。野生的土元多生長在陰暗潮濕的環境中,怕陽光直射。人工飼養給它創造這一最佳生長條件並不難。門窗用麻袋或深色蛇皮袋擋住,坑房內濕度走失較慢。在加溫養殖時,飼養土濕度走失較快,可用無農葯污染的專用噴霧器在飼養土表面及坑池牆壁上噴水,要求噴霧均勻,少量多次。
5、飼喂管理
土元的生活習性為晝伏夜出。每天18時-24時為活動.吃食高峰期,每個土元並不是每天都吃食,一次吃食後2-3天潛伏土中不動。人工飼養土元需每天傍晚5-6時投餵食料。餵食量應根據蟲子的各個生長階段的食量靈活掌握,多觀察.多總結。餵食太少,不利蟲子生長,餵食太多,會浪費飼料,引起蟎蟲的大量繁殖,同樣不利於蟲子的生長。餵食方法分為3種:(1).把飼料捏成小團,分點餵食(適用於幼蟲)。(2).把飼料撒在飼養土表面(適用於中蟲)。(3).用15*15cm的塑料薄膜做成食台,飼料放在食台上(適用於成蟲)。
6、放養密度
土元靠蛻皮生長,每蛻一次體形即增大一倍,我們把它的每一次蛻皮按齡計算。雄土元蛻9次皮便成熟,而母土元需蛻11次皮。土元的人工飼養過程中涉及到面積的利用率及管理的方便性,放養密度也應根據各齡蟲的生長需求相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