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單量件均成本怎麼等於需要人數
擴展閱讀
新寶馬x1價格怎麼樣 2024-05-19 13:12:05

單量件均成本怎麼等於需要人數

發布時間: 2023-01-05 07:56:47

A. 平均總成本怎麼算

平均總成本 = 平均固定成本 + 平均可變成本。平均總成本的意思是生產商在製造某個產品時平均需要耗費的成本。在實際的生產之中,每個產品所需要耗費的成本都是不一樣的,即使是在全機器生產的情況下,產品的質量、大小都會有細微的差別,因此總成本是由固定的成本和可變的成本構成。

成本簡介

成本指的是人們在生產某樣產品或者經營某項業務時所必須耗費的人力、物力、財力。通俗而言,就是做某件事必須要付出的代價,這個代價可以是時間,也可以是金錢等等。成本可以分成二十幾種類型,比如依照生產經營范圍的不同,可以將成本劃分為成產成本和銷售成本兩種類型;依照數量變化的不同,可以將成本劃分為差別成本、邊際成本和增量成本三種類型,依照形成時間的不同,又可以將成本劃分為未來成本和歷史成本。

B. 總成本最低的訂貨數量計算公式

總成本最低的訂貨數量計算公式

(Q*-- 經濟訂貨批量、D -- 商品年需求量、S -- 每次訂貨成本、C --單位商品年保管費用)

C. 平均單件成本怎麼算

原題就只有這些嗎
如果是這樣就非常好算
總成本Y=AX+B(A為單位變動成本,X為產量,B為固定成本)
單位成本=Y/X
單位成本=5+1000/4000=5.25

D. 平均人工成本怎樣計算

計算公式為: 人均人工成本=(一定時期內人工成本總額/ 同期同口徑職工人數)。

人均人工成本,表示用人單位僱用一名職工所要支出的平均人工費用水平。這一指標可以用於一個企業,也可以用於一個行業、一個地區或一個國家的人工成本水平。

即行業平均人工成本或社會平均人工成本。國際勞工組織統計發表的各國人工成本指標,就是按行業分類的平均人工成本額。

計算公式為: 人均人工成本=(一定時期內人工成本總額/ 同期同口徑職工人數) 通過這一公式,可以分析企業間人工成本的結構差異,對各自競爭潛力和用工效率產生的影響,為調整人工成本使用方向和提高使用效益提供參照。

(4)單量件均成本怎麼等於需要人數擴展閱讀:

人工成本分析指標體系主要分三類:一是人工成本總量指標;二是人工成本結構性指標;三是人工成本的效益指標。

1、總量指標

人工成本總量指標反映的是企業人工成本的總量水平。

由於不同企業職工人數不同,因此常用人均人工成本來反映企業人工成本水平的高低。該指標可以顯示本企業職工平均收入的高低,企業聘用一名職工大致需要多少人工成本支出,企業在勞動力市場上對於人才的吸引力有多大等。

人均人工成本能夠表示企業職工的工資和保險福利水平,也就能作為企業向勞動力市場提供的勞動力價格信號。企業要提高職工的勞動積極性、吸引高素質的勞動者到企業來,就需要建立人均人工成本指標,以便企業對人工成本水平進行更全面的分析和控制,有利於企業的生產發展。

2、結構性指標

人工成本結構指標是指人工成本各組成項目占人工成本總額的比例,它可反映人工成本投入構成的情況與合理性。其中,工資占人工成本的比重是結構指標中的主要項目。

3、效益指標

人工成本效益指標(人工成本分析比率型指標)是人工成本分析的核心指標,是進行企業人工成本分析控制常用的指標,是一組能夠將人工成本與經濟效益聯系起來的相對數。

人工成本效益指標包括勞動分配率、人事費用率、人工成本利潤率、人工成本占總成本比重指標。其中勞動分配率、人事費用率為主要指標。

(1)勞動分配率,是指人工成本,總量與增加值的比率。表示在一定時期內新創造的價值中用於支付人工成本的比例 。它反映分配關系和人工成本要素的投入產出關系。

(2)人事費用率,是指人工成本總量與銷售(營業)收入的比率。表示在一定時期內企業生產和銷售的總價值中用於支付人工成本的比例。

同時也表示企業職工人均收入與勞動生產率的比例關系,生產與分配的關系,人工成本要素的投入產出關系。它的倒數表明每投入一個單位人工成本能夠實現的銷售收入。

(3)人工成本利潤率,是指人工成本總額與利潤總額的比率。它反映了企業人工成本投入的獲利水平。

(4)人工成本占總成本的比重=(人工成本總額/總成本)×100%

人工成本占總成本的比重,反映活勞動對物化勞動的吸附程度,這一比值愈低,反映活勞動所推動的物化勞動愈大,反之,活勞動所推動的物化勞動愈小。

該指標用於衡量企業有機構成高低和確定人工費用定額。由於各行業要素密集程度不同,有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勞動密集型,因此,不同行業人工成本占總成本的比重這一指標可能差異很大。

E. 如何核算成本

一、移動加權平均法:
移動加權平均法下庫存商品的成本價格根據每次收入類單據自動加權平均;其計算方法是以各次收入數量和金額與各次收入前的數量和金額為基礎,計算出移動加權平均單價。其計算公式如下:
移動加權平均單價= 本次收入前結存商品金額+本次收入商品金額本次收入前結存商品數量+本次收入商品數量
移動加權平均法計算出來的商品成本比較均衡和准確,但計算起來的工作量大,一般適用於經營品種不多、或者前後購進商品的單價相差幅度較大的商品流通類企業;

以下以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
例1:貨品A,期初結存數量10,加權價10,金額為100,發生業務如下:
銷售11;
采購10,采購價格11;
成本計算過程如下:
銷售時,成本金額為11*10=110;銷售後結存數量:-1;加權價:10;結存金額:-10;
采購後,結存單價位:(-10+10*11)/(-1+10)=11.111111

二、個別指定法:
個別指定法又叫個別計價法,是指定每一件或每一批商品的實際進價,計算該件或該批商品銷售成本的一種方法。採用個別指定法計算商品成本,每一件或每一批商品按照批號來分別計算,計算出來的的商品成本最為准確,主要適用於能分清進貨件別獲批次的庫存商品的企業,比如醫葯銷售企業、食品銷售企業。

個別指定法的業務流程:
1、進倉類單據上面指定該批貨品的批號,該單據上的進倉價格就是該批貨品的成本價;
2、出倉類單據必須選擇貨品對應的批號,出倉成本就是該批貨品的成本;
3、對應的報表可查看「報表」菜單下的「批次報表」;

注意:
1、個別指定法的貨品每批的成本是按照進倉單確定的,它不會自動加權平均計算,所以查看個別指定法的貨品資料的加權價是沒有意義的;
2、個別指定法的貨品在做單據的時候必須有批號;
3、存貨調價、組裝拆卸、庫存變動三種單據不支持個別指定法貨品;
4、個別指定法貨品不支持零庫存出庫;

三、全月一次平均法:
全月一次平均法主要適用於生產企業的產成品、半成品的成本核算。原材料的成本核算,用戶可以自己選擇,比如移動加權平均法
由於各企業費用分攤所採用的方法不盡相同,因此,用戶可以手工進行計算,然後再將計算結果輸入到各個產品入庫單中。

F. 知道一個月產品總產量和產品周期怎麼算需要多少人

簡化的流量元素的計算可以藉助下面圖進行討論:
實際生產周期(TL)由兩次報告日期tPEU和tPE之差計算得到。為了計算工序間隔時間(TIO)必須知道工序時間(TOP)。工序時間等於效率系數(ER)乘以任務時間(TO)再除以相應工作中心的每天的工作能力(CDAY)。例如,在任務時間(以標准小時計)為12小時,效率系數為120%的情況下,工作中心被該任務佔用的時間為12小時/1.2=10小時。如果該工作中心以每天8小時的生產能力進行工作,則工序時間為10/8=1.25天。對一個批量而言,任務時間等於准備時間(TS)與每個任務加工時間(TPO)之和。任務加工時間又等於單件加工時間(TPU)與批量值(Q)的乘積。
工序間隔時間由運輸時間(TT)、等待時間(TWA和TWB)組成。只有在運輸組織很差的情況下運輸時間才顯得重要。在等待時間中通常還包括了進行質量控制檢查的時間和工作中心上需要的而在工藝文件中並沒有的其它時間,如:對工件進行劃線、清洗或倒毛刺等。故障也引起等待時間,但只有對工作節拍在分鍾或秒級范圍內的高度自動化的製造和裝配設備,故障的影響才顯著。工序間隔時間的主要部分是在工作中心前的排隊等待時間。只有在特殊的情況下,如特殊的研究,才對工序間隔時間中的各個組成部分進行採集和分析。
因此,上面圖1所示的由工序時間(TOP)和工序間隔時間(TIO)構成的流量元素可以作為生產周期計算的基礎
生產周期的長短主要去決於設備及工藝等技術物質條件,但計劃和組織管理工作的完善,也能有效縮短生產周期。
生產周期包括單件產品的生產周期和成批產品的生產周期 。

單件產品周期
單件結構簡單的產品,其生產周期為該產品在各個工藝階段生產周期的總和。如果單件產品是由多種零件構成的,其生產周期的制定就比較復雜,不僅要考慮各零件的生產周期和產品的裝配期,還要考慮各零件在各工藝階段進行平行交叉生產的情況,而平行交叉那部分時間應該在計算總的生產周期時扣除。

成批產品周期
成批產品的生產周期的計算原理與單件產品生產周期基本相同,不同之處在於要考慮零件和產品在製造過程中的移動方式。移動方式不同,生產周期的長短也不同。制定成批零件的生產周期的關鍵是確定一批零件的工藝生產周期。

G. 怎麼核算單件的成本是多少

:一般的加工製造企業計算長成品的單件成本(也稱單位成本),通常採用品種法核算。品種法核算把全部費用分為直接費用和間接費用。直接費用主要指原材料的成本,可以根據各該產品的「領料單」直接計入。而費用成本如工人的工資、工資附加費、水電費、外加工費和製造費用等都是為生產產品發生的共同費用,要用加工工時作為分配標准,求出分配率,之後用分配率乘以各該品種的工時,這樣就把費用分配到產品成本中去了。為了直觀的說明這個辦法,現在舉個例子說說:假定你單位生產兩種電子產品,既甲產品和乙產品,甲乙產品各消耗的原材料為500元和480元,當月產量甲產品50件,乙產品120件,已知生產甲乙產品的工時分別為120個和240個,全部費用為2400元(包括動力費、人工費和製造費)。根據以上資料計算甲乙產品的單位成本和總成本。首先計算兩種產品應分攤的費用:2400/120+240=2400/360=6.67元,所以甲產品應承擔的費用=120*6.67=800.40元;乙產品應分攤的費用=6.67*240=1600.80元。再加上原材料成本構成總成本,則甲產品的 總成本=500+800.40=1300.40;乙產品總成本=480+1600.80=2080.80。其中甲產品為50件,單位成本=1300.40/50=26.01元;乙產品為120件,單位成本=2080.80/12017.34元。以上成本計算完畢。如果還要分析甲乙產品的生產經營情況,還要主料成本、費用成本和同期對比,採用統計分析和財務的連環替代分析等方法去分析材料、費用等對於利潤的影響。在計算原材料成本時還要計算在產品成本,由於篇幅所限,在這里不做介紹了

H. 怎麼算計算一個單品的成本

理材料費、稅費、人工費,都是各單位自己統計出來的呀! 一般情況下,計算一批加工完成的產品一共用了多少材料、有多少人、花了多長時間來做(因為人工費是按工時算的嘛),工時乘以平均時薪乘以人數就等於人工費總和,再除以產品數量,就可以得出單個產品的人工費啦!材料總用量除以產品數量,就是單個產品材料費; 至於稅費,那就以產品的售價乘以稅率,就可以了。

不同的企業。按生產工藝過程和生產組織的不同,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型:
1.按生產工藝過程的特點來分,可分為:①單步驟生產:也叫簡單生產,是指生產技術上不間斷、不分步驟的生產。如發電、熔鑄、採掘工業等。②多步驟生產也叫復雜生產,是指技術上可以間斷、由若干步驟組成的生產。如果這些步驟按順序進行,不能並存,不能顛倒,要到最後一個步驟完成才能生產出產成品,這種生產就叫連續式復雜生產。如紡織、冶金、造紙等。如果這些步驟不存在時間上的繼起性,可以同時進行,每個步驟生產出不同的零配件,然後再經過組裝成為產成品,這種生產就叫裝配式復雜生產。如機械、電器、船舶等:
2.按生產組織的特點來分,可分為:①大量生產。它是指連續不斷重復地生產同--品種和規格產品的生產。這種生產一般品種比較少,生產比較穩定。如發電、採煤、冶金等。大量生產的產品需求一般單一穩定,需求數量大。②成批生產;它是指預先確定批別和有限數量進行的生產。這類生產的特點是品種或規格比較多,而且是成批輪番地組織生產。這種 生產組織是現代企業生產的主要形式。③單件生產。它是根據訂單,按每一件產品來組織生產。這種生產組織形式並不多見。主要適用於一些大型而復雜的產品。如重型機械、造船、專用設備等。
不同的企業,成本管理的要求也不完全一樣。例如,有的企業只要求計算產成品的成本,而有的企業不僅要計算產成品的成本.而且還要計算各個步驟半成品的成本。有的企業要求按月計算成本,而有的企業可能只要求在-批產品完工後才計算成本等。成本管理要求的不同也是影響選擇成本計算方法的一個因素。
2計算程序編輯
1.確定成本計算方法。開展成本計算之前,先要確定採用哪一種成本計算方法。通常所用的方法有品種法、分批法、分步法等。這要根據生產工藝過程和生產組織的特點,同時結合成本管理的要求情況來進行選擇。
2.設置有關的成本計算賬戶。為了計算產品的成本,需要設置一個專門的賬戶,即"生產成本"賬戶。其借方匯集為生產產品而發生的各種費用,貸方反映產品完工轉出的製造成本。
對於一定的成本計算對象來說,發生的費用無非是兩種:①直接費用。②間接費用,即共同性的、不是直接為生產這-對象服務的費用。如果企業只生產一種產品,則直接費用和 間接費用並沒有差別,都應該直接計入產品成本。但是,企業一般都是生產多種產品。這樣,直接費用仍可以直接計入產品成本,而間接費用就必須先要匯集起來,然後再分配攤入各個不同的成本計算對象。這樣,需要先單獨設置一個賬戶,即"製造費用"賬戶,"製造費用"賬戶的作用就是匯集各種間接費用,再合理地分配到成本計算對象上去。
如果廢品和停工的情況比較多,就需要搜集有關的廢品和停工損失資料,並專門設置一個"廢品損失"和"停工損失"賬戶,把這些損失匯集到"廢品損失"和"停工損失"賬戶的借方,然後在其貸方作出恰當的處理並轉出:如果是正常損失,一般應分配進入產品成本;否則應轉入管理費用或營業外支出。
按權責發生制的要求,生產中發生的支出不一定就要計入生產成本,支出的期間與成本計算期間可能不一致。支出發生後有兩種情況:①生產中發生的費用在本期發揮出全部效益,效益不遞延到下期。這種情況應把費用直接記入"生產成本"或"製造費用"賬戶。②本期發生的費用支出不應由本期負擔。這裡面又有兩種情況: ①先支出,後計入成本費用。這種情況應設置"待攤費用"賬戶,支出時借記"待攤費用"賬戶,分期攤入成本費用時再貸記"待攤費用"賬戶。②先計入成本,後支出。這種情況應設置"預提費用"賬戶,計入當期成本費用時借記有關成本費用賬戶,貸記"預提費用"賬戶,支付再借記"預提費用"賬戶。
3.核算費用發生及按用途分類。成本計算的過程是一個費用的匯集和分配(攤)的過程,或者反過來說,費用的核算最終也就是成本的核算。成本計算就是一個對費用進行多步驟處理的過程。要做好成本計算工作,第一步就是要准確反映總共開支了多少費用,開支了一些什麼性質的費用。這一步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本企業在當期到底有哪些開支,開支了哪些費用。這是做好成本計算工作的基礎。如消耗了多少原材料,要用先進先出法和後進先出法(該方法已被禁止)等方法進行恰當的計量;如由於設備發揮效用,而磨損的價值,要用恰當的方法進行折舊。二是費用發生後,到底起了什麼作用。在成本計算過程中,不僅要反映開支了一些什麼費用,而且要進一步明確開支的費用起了什麼作用。對誰發揮了效用。費用發生後起的作用歸納起來有三種情況:①費用發生後沒有在當期發揮作用,應向後期遞延。如預付租金等,應計入待攤費用。②開支發生在當期,而其效用發生在上期。如在年初支付上年的全部租金,不能作為當期費用,而應借記入預提費用賬戶。③大多數開支,是開支在本期,效用也在本期,這些費用不僅要計入當期的成本,還要按其具體用途進行分類。不管成本計算的對象是什麼,一般來說,都需要支付以下成本項目;或者說,費用發生後,無非是起了以下幾個方面的作用:一是消耗各有關材料,這些材料構成產品的實體,這叫直接材料費用;二是消耗各有關人工費用,這些生產工人的勞動直接用於產品的製造,這叫直接人工費用;三是消耗各種材料和人工及其它費用,這些費用不直接用於產品的生產,只是在生產過程中起輔助作用,或提供必要的生產條件,這種費用就叫製造費用。
為了反映費用的發生及按用途分類的情況,需要作一筆會計分錄,即:
借:有關成本費用賬戶
貸:有關資產負債賬戶
在這筆會計分錄中,貸方的有關資產負債賬戶反映費用開支的具體情況。這些賬戶是現金、原材料、累計折舊、應付工資、應付福利費等賬戶,反映企業到底開支了一些什麼費用。借方的有關成本費用賬戶則包括待攤費用、預提費用、生產成本、製造費用等,反映這些費用起了什麼作用。其中生產成本是成本計算的主要賬戶,最後所有的費用都要歸集到生產成本賬戶。記到生產成本賬戶的費用還要進一步按用途分類,一般分為直接材料、人工費用和製造費用三個項目。
4.輔助生產費用的分配。"生產成本"總賬下有兩個明細賬戶:一是基本生產,用於核算產品的生產成本;二是輔助生產,用於核算為生產產品服務的有關生產部門的成本。輔助生產也是一種生產活動,它為基本生產活動提供必要的產品和勞務,也要消耗各種生產費用,同樣要計算產品成本。輔助生產成本的計算需要設置" 輔助生產"明細賬戶,其借方匯集發生的各種費用,其貸方計算輔助生產車間完工的產成品成本,同時轉入基本生產明細賬。這個賬戶一般沒有餘額。
5.製造費用的分配。產品成本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製造費用三部分組成,其中發生的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是屬於直接費用,直接記入"生產成本"賬戶,發生的製造費用是間接費用,不直接記入"生產成本"賬戶,而是先在"製造費用"賬戶中匯集,然後再分配記入"生產成本"賬戶。
6.產成品成本的計算。通過上述步驟,本期發生的全部生產成本都已匯集在"生產成本"賬戶的借方,如果企業沒有在產品,則產成品成本就是生產成本賬戶的期初余額加上本期發生的全部生產成本。但是,一般企業都同時有在產品和產成品,因而需要把產品生產成本在產成品和在產品之間進行分配,同時計算在產品成本和產成品成本。
"生產成本"賬戶的有關數據之間有下列關系:
期初余額+本期發生的全部生產成本=期末在產品成本+產成品成本
產成品成本=期初余額+本期發生的全部生產成本-期末在產品成本
也就是說,產成品成本的計算問題,即要把總成本在期末在產品和產成品之間進行分配。一般用約當產量法或定額法等方法進行分配。
產成品成本計算出來後,還要用產成品總成本除以總產量,求得單位成本,這樣產品成本計算才全部結束。
3計算方法編輯
不同的企業,由於生產的工藝過程、生產組織,以及成本管理要求不同,成本計算的方法也不--樣。不同成本計算方法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成本計算對象不同。二 是成本計算期不同。三是生產費用在產成品和半成品之間的分配情況不同。常用的成本計算方法主要有品種法、分批法和分步法。
1.品種法:品種法是以產品品種作為成本計算對象來歸集生產費用、計算產品成本的--種方法。由於品種法不需要按批計算成本,也不需要按步驟來計算半成品成本,因而這種成本計算方法比較簡單。品種法主要適用於大批量單步驟生產的企業。如發電、採掘等。或者雖屬於多步驟生產,但不要求計算半成品成本的小型企業,如小水泥、制磚等。品種法一般按月定期計算產品成本,也不需要把生產費用在產成品和半成品之間進行分配。
2.分批法:分批法也稱定單法。是以產品的批次或定單作為成本計算對象來歸集生產費用、計算產品成本的一種方法。分批法主要適用於單件和小批的多步驟生產。如重型機床、船舶、精密儀器和專用設備等。分批法的成本計算期是不固定的,一般把一個生產周期(即從投產到完工的整個時期)作為成本計算期定期計算產品成本。由於在未完工時沒有產成品,完工後又沒有在產品,產成品和在產品不會同時並存,因而也不需要把生產費用在產成品和產成品之間進行分配。
3.分步法:分步法是按產品的生產步驟歸集生產費用、計算產品成本的一種方法。分步法適用於大量或大批的多步驟生產。如機械、紡織、造紙等。分步法由於生產的數量大,在某一時間上往往即有已完工:的產成品,又有未完工的在產品和半成品,不可能等全部產品完工後再計算成本。因而分步法一般是按月定期計算成本,並且要把生產費用在產成品和半成品之間進行分配。[1]
4劃分界限編輯
正確劃分各項費用的界限:
1.正確劃分計入產品成本與不計入產品成本的界限,確定成本費用的范圍。企業發生的費用有很多項目,根據誰受益(或誰消耗)、誰負擔的原則,凡生產過程中消耗的各種材料、人工和其他費用都應計入生產成本。否則,就不能計入生產成本。如支付的各種滯納金、賠款、捐贈、贊助款等應計入營業外支出。支付股利應計入利潤分配。管理費用、財務費用等均不應計入生產成本,而應計入期間費用。
2.正確劃分各個月份的費用界限。根據分期原則,為了及時反映和考核費用開支情況,需要定期分月進行成本計算。根據權責發生制原則,發生的費用應該按受益原則分配到有關的月份中去。①凡已開支但應由以後月份負擔的費用,應計入待攤費用。②本月份支付但應由以前月份負擔的費用,由於在以前月份已經把費用作了預計,並記入"預提費用"賬戶,所以應沖減"預提費用"賬戶。③應由本月份負擔的費用,不管是否已經支付,都應計入本月份費用。
3.正確劃分產品成本和期間費用的界限。在企業發生的各種費用支出中,凡應該計入本月份由當月份負擔的費用,應進一步區分產品成本和期間費用的界限。凡在產品生產中發生的費用,屬於產品成本,應該記入"生產成本"賬戶,產品完工後再轉入"產成品"賬戶。銷售後再轉入"銷售成本"賬戶,期末結轉本年利潤。凡在非生產領域中發生的管理費用、銷售費用和財務費用都屬於期間費用,共處理方法比較簡單,在期末一次全部轉入"本年利潤"賬戶,一次沖減當期損益。
4.正確劃分不同產品的成本界限。如果企業只是生產一種產品,那麼全部生產成本就是這種產品的成本。但一般的企業都不止生產一種產品,這就需要把全部生產成本在幾種產品之間進行分配,凡能分清應由哪種產品負擔的費用,應直接計入該種產品的成本。凡由幾種產品共同負擔的費用,則要採用恰當的標准(根據誰受益、誰負擔的原則)進行分配。最終把各種產品的成本計算出來。
5.正確劃分完工產品與在產品成本的界限。通過前一步驟計算出了每一種產品的總成本。產品完工,成本全部為產成品成本;產品全部未完工,成本全部為在產品成本。但通常情況下,往往是既有產成品,又有在產品,需要把總的產品成本在產成品和在產品之間進行分配,一件在產品應該比一件產成品負擔的成本要少,在產品尚未完工,消耗的資源比產成品要少,完工產品與在產品之間的成本分配要考慮完工程度。分配的方法有約當產量法、定額法、定額比例法等

I. 已知每個工位的標准工時.總產量和總完成時間怎麼算要用的人數是多少

看了一下問題,有這樣幾個疑問,是否流水作業?是否要考慮產線平衡?如不需要考慮.
預計的總產量/(預計完成的時間*每小時的產量)=需要的人數.以上公式中時間的單位為小時
比如預計總產量是10,000件,預計完成的時間是10天,每天預計可以做10小時,那麼每小時需要完成的產量就是100件.每件產品的標准工時為0.5小時(或者每道工序的工時).那麼這件產品或這道工序需要至少50人.這里沒有考慮損耗,產線是否平衡以及各種會影響產能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