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兩個人合夥買個貨車6萬元,第一年收入25萬元,油錢保險人工13萬元,第一年利潤是7萬還是1萬
這個問題你描述要准確,首先兩人合夥買的貨車6萬元這肯定屬於沉沒成本,但你沒說清楚是一個人6萬還是貨車總共6萬,如果是一共6萬,那麼沉沒成本就是6萬,如果是一人投資6萬,那麼沉沒成本就是12萬。
第一年收入25萬元,物流行業的凈利潤率大概在35%左右 (這里要按照你們這個實際的凈利潤率來算,我這邊暫且按照35%來算),那麼第一年的凈利潤就是25*35%=87500元(下面公式詳解是怎麼算的)
*凈利潤率=(凈利潤÷主營業務收入)×100% ,若凈利潤率=35%,X=凈利潤
則X/25萬=35% X=8.75萬元
然後第一年你們的凈利潤減去沉沒成本才是你們的第一年的實際利潤,即8.75萬元-6萬元=2.75萬元
② 什麼是經濟學和商業決策中的沉沒成本
在經濟學和商業決策中,沉沒成本(sunk cost)是一項至關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已發生且無法挽回的成本,不論未來決策如何,這部分成本都無法挽回。理解沉沒成本對於作出明智決策至關重要,因為人們常因過去的投入而影響當前和未來的抉擇,這被稱為沉沒成本謬誤。
沉沒成本涉及金錢、時間等投入,投資決策時,應關注未來收益和成本,不應拘泥於已發生的成本。例如,購買電影票時,即便電影無趣,人們往往因不願浪費票款而選擇繼續觀看,這正是沉沒成本的體現。同樣,餐廳老闆在投資後生意不佳時,可能會因不願承認失敗而堅持經營,這可能導致更大損失。
在行為經濟學中,沉沒成本謬誤與人的心理緊密相連,人們傾向於避免損失,即使這意味著維持錯誤決策。理解這一點,決策者應重新評估未來利益,而非固守已投入的成本。例如,技術公司面對技術難題,可能因投入巨大而不理智地繼續投入,這就是沉沒成本的影響。
要克服沉沒成本謬誤,需要理性分析,而非受直覺和情感驅使。在決策時,應思考如果沒有這些已發生成本,是否還會採取相同行動。只有這樣,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損失,做出更明智的選擇,提升決策效率,優化資源配置,實現經濟效益和個人滿意度的最大化。
③ 真正拖垮一個人的,是「沉沒成本」
中國有個成語叫做「覆水難收」,意思是指倒在地上的水難以收回,比喻事情已成定局,難以挽回。
道理很簡單,但是很多時候,我們還是會深陷其中:
很多時候,因為付出了一些東西,比如時間、金錢,精力,所以就算再不好,我們也想堅持。
但是這背後的堅持有意義嗎?其實並沒有!
大多數時候,如果我們合理的算賬,就會發現: 多數情況,越是堅持,損失越大,直到它將我們拖垮為止。
而這一切的根因,都源於「沉沒成本」。
什麼是「沉沒成本」?
按照網路的說法,是指以往發生的,但與當前決策無關的費用。
聽上去似乎挺簡單的,但做起來極難:
譬如投資理財,當下虧損了50%,你會忍痛割肉,果斷賣掉嗎?並不會,你會覺得都跌成這樣了,未來肯定會有逆轉,即便這只股票再垃圾,你也會這么告訴你自己,直到被再次打臉。
譬如賭博,你輸掉了很多錢,會果斷離場嗎?並不會,你會覺得我都這么倒霉了,肯定馬上否極泰來,結果往往連褲衩都輸掉。
再譬如你選了一個糟糕的專業,但已經臨近畢業了,你選擇拋開專業去擇業嗎?並不會,你還是會覺得,我之前努力了十幾年,專業再不好,也比重頭開始強吧!
.......
大多數時候,我們都會認為再堅持一下下肯定有轉機!但現實往往事與願違,若是不能果斷放棄沉沒成本,只能損失更多。
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在於"沉沒的成本」根本不算成本, 和當下要做的決策其實毫無必然關系,只是 情感 上我們將其強行聯系起來了。
從感知來考慮,我們總會認為認為凡有付出,必有收獲——前期投入了這么多,繼續下去大概率會變好。
但現實不是這么算的,如果方向錯了,只會更糟糕。
另一方面,大多數時候,由於得到的快樂其實並沒有辦法緩解失去的痛苦,這會逼著我們「賭紅了眼」,繼續下注。
舉個例子,你走在路上,看到地上有張100元鈔票,正准備彎腰去撿起來,不巧的是,一陣大風刮來,把這一百塊又給刮跑了。
這個時候你一定是很難過的。
奇怪的是,這一百塊錢本來也不是你的,刮跑就刮跑了唄,有啥好難過的?
但是,你就是會難過,覺得自己如果採用一些措施,就不會如此,自己是能夠挽回損失的。
心理學家把這種對損失更加敏感的底層心理狀態叫做損失規避。
關於這點,研究發現, 這種損失所帶來的負效用是同樣收益所帶來的正效用的2.5倍。
所以,大多數時候,我們才會如此糾結,不可自拔。
因為這個原因,我們常常會發現A姑娘錯誤的愛上了某個渣男,因為之前投入太多了,甚至懷孕了。就勉強嫁了,結果婚後生活更悲慘,然後悲劇變成慘劇的故事。
常常會發現,在糟糕的工作或者狀態裡面,堅持了數十年,最後直到絕境,無法回頭的情況....
人生這么長,我們或多或少都會出現類似的情況,倘若不幸遭遇此類困境,應該如何改變呢?
① 用理性提問代替感性直覺
就在20世紀80年代時,英特爾還是一家存儲器公司,因為日本公司的價格競爭,英特爾已經連續6個季度虧損。
面對如此的困境,他們不知道該不該放棄存儲器的生意,還是轉向新的業務,高層爭吵了很久都沒有結果。
在此番困局下,英特爾總裁安迪·格魯夫與董事長摩爾談話說:「如果我們都下台,另選一位新總裁,你認為他會採取什麼行動?」
摩爾想了想,說道:「他會放棄存儲器的生意。」
然後,格魯夫最終把英特爾轉變成了一家微處理器公司,果斷放棄了存儲器業務,讓公司重見生機。
當我們難以作出抉擇時,不妨嘗試因特爾這種方式: 換一種身份或換一個視角向自己發問。
我們可以站在一個純理性的角度或者上帝視角來問自己:
如果是一個不知道我過去付出,不需要承擔過去成本的人來幫我做決策,他會怎麼做?
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當我們脫離自我視野的時候,自然會清楚,最正確的選擇,到底是什麼?
② 學會做減法
在我畢業的前幾年裡,我走了不少彎路。
當我重新站在十字路口的,我再次變的糾結起來了:
那時,我希望下一份工作,收入不低於5000元,而且還能學到東西,好好成長;同時,我希望自己的專業/專長能發揮作用。
但是,按照這樣的標准,我篩選了很多公司,結果都不盡人意。
最後,我開始正視自己的內心,把所有的標准都羅列出來,一條一條的劃掉,只保留一條最重要的事情。
當拋棄掉了所有「不靠譜」的答案,我意識到了, 過往的收入不重要,曾經的專業不重要,我需要的是迎來一次新生,足以為自己帶來翻天覆地的改變。
後來的結果,相信一些讀者都知道:
對比上家公司,我還自降了1000元的薪水,只為在這個領域能有所成長。
1年後,我的收入增長了3倍;而現在,我能成為所在企業的COO,也是曾經的那個選擇帶來的。
很多時候,就是如此:當你帶著「包袱「前進時,你總是很難作出選擇。
你唯一最好的辦法就是做減法,直視自己的內心,把無關緊要的東西都丟掉,別管你曾為它付出了多大的成本。
很多人畢業那會,總是告訴自己,我付出了多少努力才考上了這所大學,讀了這個專業,我必須在本專業裡面找工作。
在他們工作一段時間之後,依舊會告訴自己,雖然我並不喜歡這份工作,這個行業,但畢竟投入了這么多,不該放棄,這是一個糟糕的選擇!
真是如此嗎?其實並不是!
我們都應該意識到:
我們的人生不應該是為過去負責的,而是為未來負責!
不管曾經投入了多少,如果當你發現一條路走偏了的時候,應該立刻停下來,而不是去自我感動——我這條路走了多遠。
永遠記住,拖垮我們的永遠不是當下的困境,而是不願放手的沉沒成本!
作者:蹩腳烏鴉,與你分享有價值的洞見。同名公號,蹩腳烏鴉。
你有多久沒好好讀書了?為回饋讀者,我特地准備了一份大禮包:精心搜集 價值3000元的個人成長 好書,私信回復「我要福利」免費獲取。
④ 一分鍾看懂生活中的沉沒成本效應
說到經濟學,你的反應一定是,晦澀難懂的概念,還有復雜的公式。甚至你還會認為,生活與經濟學毫無關系。可是今天要寫到的,沉沒純螞成本效應,在生活中卻,處處有它的身影。
什麼是沉沒成本效應?它其實是一種避免浪費的願景。
你的生活中,是不是有這樣一種現象。父母總是捨不得,倒掉剩飯、剩菜,無論你告訴他們多少次,剩飯菜吃了不好、油湯不健康。他們始終堅持,自己的做法。
這是從小到大,最習以為常的,沉沒成本效應。飯菜已經剩下,該花掉的錢、以及製作的精力,已經使用掉了。都知道剩飯菜不好,可是當你付出成本後,你的決策就改變了。為了不產生浪費,就吃掉吧,對身體有害這點,就暫時先不考慮吧擾鎮!
沉沒成本效應,除了在家庭生活中,普遍存在,其實它在男女交往時,也並不少見。
針對女性的毒雞湯「檢驗一個男人愛不愛你,就看他舍不捨得,為你花錢、為你花時間」。「要想要一個男人,離不開你,就要懂得向他提要求」……
類似此類言論,網上大把,雖說它太過片面,可是這是,實實在在的經濟學知識。當一個人付出越多,他所做的決策,也就越受,之前付出的影響。
這可不就是,你得到的越多,他反而越難離開你嗎?
男人、女人們,為了讓你們的關系,更加緊密,多多向你們的另一半,提要求吧!
既然沉沒成本效應,是經濟學理論,那它在生意、投資領域更是常見了。
你一定見過這樣的老闆,投做李埋資一個項目,虧損後,心裡可能已經明白,這個項目難以成功。但是他做出的決定,卻往往相反,甚至可能還會加大投資,直至完全失敗。
這是因為,提前中斷項目,意味著主動認清,金錢的浪費、決策的失誤。
這就是在投資領域的,沉沒成本效應,付出的成本,總是能影響你,做出客觀的決策。
在賭博上的回本心裡,我認為就是,典型的沉沒成本效應。
就此收手,意味著賭博虧損,結果既定。而繼續賭博,則還有收回成本,甚至盈利的可能。可是大量經濟學數據,都告訴我們,用以已付出的成本,影響決策,只會付出更大的代價。
所以,如果你曾經賭博過,無論輸贏,都請立刻停止。實事告訴我們,賭博大概率是輸的。
你看這就是,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沉沒成本效應。尊重客觀事實,別讓它成為,影響你決策的「牛鼻子」。
讓現在的決策,看向未來;將過去的付出,就在過去。
⑤ 「機會成本」和「沉沒成本」
生活中的「機會成本」,是我們在決策過程中必須要考慮到的成本。而生活中的「沉沒成本」與「機會成本」正好相反,是我們在決策過程中應該忽略的成本,因為它與我們當前或者未來的決策並不相干,是不應該予以考慮的成本。但現實生活中,我們卻會對「沉沒成本」耿耿於懷,以致做出錯誤的決策。
什麼是「沉沒成本」?「沉沒成本」是指在過去已經付出的,且在現在或者未來做任何選擇都無法回收的成本。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不要為打翻的牛奶哭泣」或者「覆水難收」等俗語、成語,它們就體現了「沉沒成本」的思想。
之所以不應當為打翻的牛奶哭泣,是因為打翻的牛奶是「沉沒成本」,也是過去成本,是無法彌補的損失,再怎麼哭也哭不回來。
「覆水難收」同樣體現了這個道理。「沉沒成本」原則,即在進行決策時忽略「沉沒成本」,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分析方法,也是個人或企業在商業經營中進行決策分析的一項原則。
比如,某人租一家門店開餐館,租期為一年。可能是自己所選擇的地段太偏僻,或者是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顧客勒緊錢袋,減少外出就餐等原因,開張半年來生意並不怎麼景氣,收入遠不能彌補經營成本。
那下半年這家餐館是否應該繼續經營下去呢?在作出是否繼續經營的決策(在一年租期內)之前,我們必須區別開餐館的「沉沒成本」和可變成本。
餐館的租金以及購買廚房設備、餐具等的花費,不管你是繼續經營還是關閉停業,這些成本都已經支付了,是「沉沒成本」,決策時應該忽略不計,而只需要考慮購買米 、肉、菜等食物原材料的花費和工作人員的工資這些可變成本。只要可變成本少於經營收入,餐館就應該繼續經營下去。
再如,平時我們經常可以買到航空公司打折的機票,有時甚至低於相應火車票的價格。航空公司為什麼要提供打折的低價機票呢?其實這就是運用了「沉沒成本」原則來進行決策。航空公司提供的打折機票,一般是在淡季或者非常時間段,這時段客流量都比較少,但航空公司固定運營的費用並不會降低。
航空公司作出是否提供打折機票的決策時,就不會考慮固定運營費用,因為那些屬於「沉沒成本」,而只需計算打折機票價格是否高於運載每個乘客的平均成本。如果這個平均成本很低,低於打折機票價格,那麼,航空公司就能減少總的虧損甚至是能夠賺錢的。
遺憾的是,不少人不懂用「沉沒成本」原則看待、分析現實問題,常常會為「打翻的牛奶哭泣」,為昨日的損失悲嘆,甚至為了挽回不可挽回的「沉沒成本」作出更加錯誤的決定,遭受更大的損失。這就是經濟學中所謂的「沉沒成本謬誤」。
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由於某種原因作出了錯誤的決定,遭受了損失,與其沉浸在痛苦中不能自拔,不如記住運用「沉沒成本」原則來轉換思路、調整行為。
畢竟,人生不能總向後看,而應盡量向前看,將過去的挫折和損失作為經驗教訓吸取,重新開始。「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人生其實就是如此,只有現在果斷放棄,未來才能更好地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