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韓國電影成本為什麼這么低

韓國電影成本為什麼這么低

發布時間: 2022-10-03 02:59:03

❶ 韓國一線演員的片酬不過百萬,他們片酬這么低的原因是什麼

有很多網友會認為,現在的韓國一線明星有些也非常的火,但是縱觀他們的片酬,彷彿沒有中國的二線演員片酬高。這是為什麼呢

這么說吧,有一些製片公司花高價請一些藝人,這些藝人多數都是現在正紅的流量明星,他們說實話買的是,這些流量明星身上的流量。這些明星過來拍戲,說實話,他們都是流量的附贈品。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不要忘了這些藝人大多都與各種娛樂公司簽訂協議,他們的片酬本身就有一大部分是歸屬於他們的經紀公司,這也就是,為什麼韓國一線演員的片酬很少能過百萬?

❷ 為什麼韓國的電影拍那麼弱智和假,還有那麼大的市場

我覺得吧,韓國電影其實在國內也不能算橫掃吧
你看廣電引進過幾部韓國電影啊
可能你周圍哈韓的比較多吧
所以覺得韓國電影火
據說,據說而已
韓國電影在一年下來能收回成本的沒幾部
我唯一喜歡的一部韓國電影 雛菊 還是中國導演導的
如果是想知道他在歐美的影響力
感覺應該也就那樣吧
見過韓國電影提名奧斯卡嗎

❸ 韓國人拍電影能賺錢嗎,就算一般人去看電影票房都才1,2千萬 應該連成本都收不回吧

韓國拍的電影成本一般都不是太高,他們都拍那種倫理片,像好萊塢一樣的科幻大片拍得很少,我只知道 海雲台 漢江怪物 龍之戰是科幻的。

❹ 韓國一線演員的片酬不過百萬,他們片酬這么低的原因是什麼

我國娛樂圈的片酬的確非常高,主演一部電影,明星片酬少則幾十萬,多則上千萬的片酬,這讓亞洲娛樂業發達的韓國眾多明星看到賺錢的機會,於是韓國明星(特別是女明星)整容包裝自己的同時,努力做好演技工作。還有就是韓國總體經濟不高,這也是其中的一個原因。

年輕人從穿衣打扮上開始模仿韓國明星,而韓國明星也瞅准了追星族的口味,不斷加深與我們娛樂圈的互動,參加中國的綜藝節目,出演中國影視劇。而且韓劇隔幾年就能出幾部在我國熱播的作品,像《大長今》《來自星星的你》《花樣男子》、《秘密花園》等作品,調足了一波波哈韓的胃

❺ 為什麼韓國電影越來越平庸了

而韓國由於市場狹小等原因,基本上以小投入為主,因為票房必須是投資的3倍才能收回成本。投資大了(例如美國動作片至少一億美元起步),那樣必然虧本。
韓國片最大的投資是鳴梁海戰,1億人民幣投資。在今天的韓國,這就是絕對大手筆投資了,而在中國,這樣的投資也就適合文藝片。

《紅海》投資5億,女兒國也是5億,長城是1.5億美元,捉妖記第一部3.5億,第二部9億。 所以,韓國的動作片,在中國根本連水漂都打不起來。

所以,韓國只能以小成本的劇情片為主,所以看慣了大片的人覺得太平庸了。

❻ 韓國電影不賺錢為什麼要拍

因為也有賺到錢的可能

❼ 2020年重磅的七部韓國片,為什麼會慘淡落幕

韓國電影人已耽溺於對尺度的突破,而甚少考慮尺度背後,對電影藝術、思想水準的保持。所以七部韓國片會慘淡落幕。

❽ 韓國一部電影出產的過程

或許不太確切:
首先,製片人的融資渠道多種多樣。他們通過向發行公司銷售地方發行權,或者銷售錄像帶版權來獲得投資,90年代以後則主動向大企業或風險資金拉投資,向政府的電影振興公司做抵押版權融資。近兩三年甚至出現通過互聯網募集社會資金的情況,如後來在票房上大獲成功的《犯規王》,在互聯網上公開募集 1億元韓幣,每位影迷都可以從自己的賬號上投資5萬元韓幣,極大地活躍了製片機制,推動了參與意識和消費互動。

其次,製片人以經濟利益為導向,注重商業類型片的生產(包括策劃、製作、控制)和宣傳營銷,並將主體受眾瞄向年輕觀眾。他們極為重視影片的前期策劃和精密控制,以迎合或引導市場。80年代的重要導演裴昌浩和李長鎬在90年代上半期拍出的藝術電影在商業上完全失利,使獨立製片人認為必須把握觀眾迅速變化著的消費趣味。各獨立製片公司負責策劃和營銷的部門日益專業化。1995年的《301,302》、《炎熱的午後》、《低聲》等幾部女性影片把高學歷的年輕女性作為目標觀眾,獲得較好的收益。然而1995、1996年間,曾被寄予厚望的大部分的低預算影片終歸失敗,因為觀眾並不理會什麼「低成本」和「新導演」之類的說法。於是製片人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分析市場趨勢、把握觀眾趣味和嚴密監控製作過程中去。1998年開始興起的傷感類型的愛情文藝片熱和恐怖片熱,正迎合了經濟低潮期的觀眾,大獲成功。如《信》、《女校怪談》。

為確保商業利益,製片人不得不效仿市場上已經成功的影片,而這種「效仿」、「跟風」,實際上即是類型的重復、成規化和深入、革新的過程。「跟風」使得韓國國產電影的市場佔有率提高,類型模式生成,同時,電影受眾的年齡層相對向低齡化發展,因為他們相對容易趨附和引導。除了像《西篇記》、《生死諜變》和《共同警備區》依靠媒體的成功宣傳,在全國獲得巨大反響的影片外,其它能使中年以上的觀眾也能來到劇場觀看的電影幾乎沒有。這其實是一把雙刃劍,利弊兼有。

韓國製片人制度的第三個標志是,大片的出現和製作費的普遍提高。經濟利益決定了大財團和風險投資、獨立製片公司喜歡票房價值高的電影,如同好萊塢的「重磅炸彈」策略,製片公司和發行公司為了吸引更多觀眾的眼球,影片投資不得不與日俱增。為了保證票房,或者說為了擁有更多的票房安全感,商業片中普遍起用明星,無疑也增加了製片費用。

韓國電影發行網的擴大使韓國電影也可以成為「大片」——大投資的電影在數十個、上百個影院同時上映,在短時期內迅速獲取高額票房收入。而原來大片的概念是只屬於好萊塢電影和少數香港動作片的。

然而韓國電影業的資金與人才畢竟有限,一家公司要製作10部影片,其中兩三部能引起關注是正常狀態,但在韓國電影製作系統內部,事實上往往把所有的力量傾力於其中一兩部影片的成敗,剩餘的作品則乾脆被視為沒有價值的產物。一兩部高票房的電影可以成就一個公司(製片人)和一個導演,而一兩部影片受挫則拖垮一個公司和埋沒一個導演,也是屢見不鮮的事。許多80年代重要的電影導演現在沒有機會拍片,不能不說是韓國電影業的一個損失,也是一種潛在的危險。大片和高票房策略還助長了觀眾和媒體對韓國本土電影的盲目熱愛,韓國電影振興現象的「過熱」病值得警惕。

此外,製片人中心制下的演員明星制或者稱明星效應,在韓國電影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與好萊塢、香港相比,韓國明星的類型化情況不明顯,這是一個重要的產業特徵。朴中勛是韓國最為傑出的喜劇演員代表,創造了90年代上半期最為成功的商業片 (《我的愛,我的新娘》、《兩個警察》等),但他也出演《冷酷無情》這樣的動作片。韓石奎出演了90年代中期以後最成功的影片《封大夫》《銀杏木床》《綠魚》《No.3》《上網》《八月聖誕節》《生死諜變》《愛的肢解》等,但角色類型幾乎無一相似,從沉靜面對死亡的攝像師(《八月聖誕節》)到一心想當幫派老二的黑幫成員(《No.3》),從為愛情所傷的都市白領(《上網》)到行動果斷的情報機關探員(《生死諜變》),但只要由他出演,就幾乎保證了影片的票房收益。女演員中也有很多同樣的情況,如沈銀河、李英愛。

在韓國娛樂產業積極拓展國外市場的過程中,影視明星是其主打產品。從中國國內即可看出,韓劇(韓國電視連續劇)的熱播和韓國流行音樂使韓國影視歌明星登陸中國娛樂雜志和互聯網(筆者為撰寫本文而收集資料的過程中,發現國內惟一不缺的資料就是明星資料),造成中國國內青少年文化中的「韓流」現象,他們將為韓國從中國賺取越來越多的外匯。而這些與其他娛樂產業(如影視歌產品相關版權、演唱會),甚至服裝業、旅遊業等商業拓展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❾ 中國電影究竟和韓國電影差在哪些地方

差距如下:
1、愛情、靚男美女是主題。這樣能吸引外國人來看。有利於電影輸出。
2、國家對文化產業支持,使電影能在不受限制的情況下發展。
3、電影演員無論多紅,都對老前輩非常尊重,而中國則不同。
4、韓國演員廝殺慘烈,如果一旦爆出負面新聞,就可能身敗名裂,而中國則不同。
5、韓國電影數量不多,缺質量很高,中國一年數百部電影,精品(如戰狼、紅海、唐人街)則很少。
6、對韓國來說,是政府鼓勵對電影投資,對中國來說,應該限制對電影投資,中國給電影投錢太多了,把一個個小鮮肉都捧得不知道天高地厚。
但是中國也有長處,就是動作和喜劇電影。因為中國人看電影,首重動作片(例如紅海戰狼),其次喜劇片(例如泰囧羞羞的鐵拳),再次奇幻(例如捉妖、西遊伏妖)。

這些電影方面,美國是強項,例如動作片,所以生化、變形、婦聯、速度、加勒比在中國大賣特賣。
而韓國由於市場原因,基本上以小投入為主,因為票房必須是投資的3倍才能收回成本。投資大了(例如美國動作片至少一億美元起步),那樣必然虧本。韓國片最大的投資是鳴梁海戰,1億人民幣投資。在今天的韓國,這就是絕對大手筆投資了,而在中國,這樣的投資也就適合文藝片。
《紅海》投資5億,女兒國也是5億,長城是1.5億美元,捉妖記第一部3.5億,第二部9億。 所以,韓國的動作片,在中國根本連水漂都打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