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的生產成本如何估算
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系統每667米2一次性投資及每年運轉費用見表17(不含建造溫室或大棚等保護設施的投資)。由表中可知,每667米2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系統的一次性投資為4300元左右,但由於栽培系統建好以後可以使用多年,通過按不同的使用年限折舊以後,每年的栽培系統的折舊費用約為1000元,再加上肥料和人員工資,每667米2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系統每年的生產成本約為5000元。基質部分所佔的投資是比較大的,但經最近幾年的實踐試驗來看,如果基質的取材能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即當地什麼資源最豐富、什麼資源最易得,就盡量採用此種資源,而且如果消毒關把得好,基質的壽命可達到5年左右,這樣還可以大大降低基質成本,同時也可把換基質這一工作量大的操作推遲2~3年。當然這一切同正確的分析當地資源,科學的與其他基質混合,科學的管理是分不開的。
" role="table
表12 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系統每667米2一次性投資及每年運轉費用
" role="table
表12 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系統每667米2一次性投資及每年運轉費用(續)-1
註:根據當地情況與資源選用材料。
Ⅱ 有機基質培的優缺點如何改進
一、優點:
1、操作管理簡單。
一般的無土栽培需要配製營養液,在作物生長期間需維持各種營養元素的濃度和比例以及測定pH值和EC值,技術難度比較大,不易為一般的種植者掌握。而有機基質和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的基質以及有機肥中營養元素齊全,微量元素豐富,大大簡化了營養管理過程。
2、設備簡便投資少。
一般的無土栽培例如水培需要鋼架大棚,種植設施、營養液、循環系統、定植板水泵等,這些設備的構建需要大量的投資。而有機質栽培只需要簡易的塑料大棚,定植槽以及有機基質即可,成本遠遠少於一般的無土栽培。同時使用的有機基質可以重復利用,並且能夠達到與新機質同樣的效果。
3、對環境的污染少。
傳統栽培中常有約20%的營養液排到系統外, 排出液中高濃度鹽會污染環境。如岩棉栽培系統排出液中硝酸鹽的含量高達212mg/L,對地下水有嚴重污染,而有機基質和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系統排出液中硝酸鹽的含量僅1~4mg/L,對環境無污染。
4、避免土壤連作障礙。
相較於一般的設施栽培需要土壤,存在連作障礙和嚴重的土傳病害,有機基質和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不用土壤,而用少量的有機基質基質,可以避免土壤連作障礙。同時基質重復利用時,因基質量少、質地輕,易於消毒處理以及更換所以可有效實施作物輪作。
5、適宜生產綠色。
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的基質和肥料,均以有機物料機質為主,所用有機肥經高溫和厭氧發酵處理後,不會出現過多有害無機鹽類危害和各種病原菌。有機基質栽培基質過程中沒有無使用機物和化學肥料,沒有硝態氮肥,同時病蟲害較少,很少使用農葯。
二、缺點:
1、單一有機基質的理化性質變化大,穩定性也較差,對植株的生長和產品的品質和產量影響較大。每次使用的基質養分含量以及各種理化性質不能保持一致例如:氮磷鉀的含量、含水量、持水量、pH、顆粒大小以及顏色等。
2、使用一些堆肥和城市垃圾肥時,要進行堆漚,期間有可能釋放出一些對植物生長的有害物質。這些性質對植物的生長具有重要的影響。
3、植物對有機營養的吸收理論的研究還不是很清楚,要使得有機基質栽培過程達到精確控制難度很大。另外我國的基質生產工藝還沒有達到標准化、規模化、工廠化,很難使有機基質栽培進入細微化生產。
三、改進:
單一有機基質其理化特性很難滿足植物的生長需要,同時也沒有一種機質可以適用於所有的植物生長,但是不同有機基質的復混可以有效地解決這個問題。因此有機基質的多功能化:適應不同的設施檔次、不同地域、不同的植物以及成本低、材料來源廣將成為有機基質的發展趨勢。
(2)怎麼降低基質成本擴展閱讀:
有機基質培養的發展背景:
我國土地資源可概括為如下四個基本特點:絕對數量大,人均佔有少;類型復雜多樣,耕地比重小; 地區分布不平衡,生產力地區差異明顯,利用情況復雜,土地沙化和水上流失嚴重;土地承載力低,後備資源的潛力不容樂觀。
這樣造成的後果就是化肥的長期過量使用,造成土壤有機質減少和土壤微生物菌群多樣性及其功能降低。因此有機肥的開發和利用就成了必然。同時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於農作物的品質有了越來越高的要求。而通過有機基質栽培是提高產品品質的有效途徑之一。
在無土栽培中,有機基質作為無土栽培的基質,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Ⅲ 如何降低基質的電導率
使用蒸餾法和反蒸餾法
1、蒸餾法
蒸餾法是一種物理降電導率的方法,通過自來水用電加熱致沸,其蒸氣過冷凝管冷凝成蒸館水,收集即得。一般普通蒸館取得的水純度不高,經過多級蒸館水,出水才可達到很純,缺點是成本相對比較高,產量少。普通蒸館水電導率一般為10us/cm。
2、反滲透法
反滲透法是一種常用的電導率的方法,它的工藝簡單,運行成本較低,缺點是需要高壓設備,能耗高,膜要定期清洗和更換。通過一級反滲透設備出水電導率可以做到10us/cm,通過雙級反滲透設備出水電導率可以做到2us/cm。
Ⅳ 如何正確選擇育苗基質
1、從生態環境角度考慮。要求育苗基質基本上不含活的病菌、蟲卵,不含或盡量少含有害物質,以防其隨苗進入生長田後污染環境與食物鏈。為了符合這個標准,育苗基質應經發酵劑快速發酵,達到殺菌殺毒、去除蟲卵的目的。
2、育苗基質應有與土壤相似的功能。從營養條件和生長環境方面來講,基質比土壤更有利於植株生長。但它仍然需要有土壤的其他功能,如利於根系纏繞(以便起坨)和較好的保水性等。
3、育苗基質以配製有機、無機復合基質為好。在配製育苗基質時,應注意把有機基質和無機基質科學合理組配,更好地調節育苗基質的通氣、水分和營養狀況。
4、選擇使用當地資源豐富、價格低廉的輕基質。在應用穴盤育苗技術時,如何選擇育苗基質是關繫到育苗成本和育苗質量的首要問題。在通常情況下,應充分挖掘和利用當地適合穴盤育苗的輕基質資源,降低育苗基質成本,從而降低穴盤苗的銷售價格。根據各地實際情況,選用炭化稻殼、棉籽殼、鋸末、蛭石、珍珠岩等價格低廉基質作穴盤育苗基質。
Ⅳ 為什麼說有機基質栽培比較符合中國的國情
能夠充分利用農業生態系統中可不斷再生的豐富廉價廢棄資源,如各種作物秸稈、菇渣、鋸末、中葯渣、爐渣、沙等作為基質,無害化畜禽糞便等作為肥料來源,並能夠有效降低產品硝酸鹽的含量,大大提高農產品品質,符合我國「綠色食品」的施肥標准。
本技術將有機農業成功導入無土栽培,在作物整個生長過程中只灌溉清水或有機營養液,使一次性投資較最簡單的營養液基質槽培降低45.5%,基質成本較草炭、岩棉降低65%以上,肥料成本降低53.3%。生態基質無土栽培技術把有機農業融入無土栽培,為無土栽培在我國的推廣應用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
(5)怎麼降低基質成本擴展閱讀
1、用有機固態肥取代傳統的營養液:傳統無土栽培是以各種無機化肥配製成一定濃度的營養液,以供作物吸收利用。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則是以各種有機肥或無機肥的固體形態直接混施於基質中,作為供應栽培作物所需營養的基礎,在作物的整個生長期中,可隔幾天分若干次將固態肥直接追施於基質表面上,以保持養分的供應強度。
2、操作管理簡單:傳統無土栽培的營養液,它需維持各種營養元素的一定濃度及各種元素間的平衡,尤其是要注意微量元素的有效性。
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因採用基質栽培及施用有機肥,不僅各種營養元素齊全,其中微量元素更是供應有餘,因此在管理上主要著重考慮氮、磷、鉀三要素的供應總量及其平衡狀況,大大地簡化了操作管理過程。
Ⅵ 蔬菜無土栽培常見的有機固態基質有哪些
無土栽培基質
1.椰衣纖維
又稱椰殼纖維或椰糠,是椰子加工業的副產品。與泥炭相比,椰衣纖維含有更多的木質素和纖維素,疏鬆多孔,保水和通氣性能良好。pH為酸性,可用於調節pH過高的基質或土壤。磷和鉀的含量較高,但氮、鈣、鎂含量低,因此使用中必須額外補充氮素,而鉀的施用量則可適當降低。國內外用於蔬菜等園藝作物的無土栽培。可用於番茄等果菜類蔬菜的有機無土栽培。
2.樹皮
不同的樹種差異很大,作為基質最常用的是松樹皮和杉樹皮。樹皮含有無機元素但保水性較差,並含有樹脂、單寧、酚類等抑制物質,需充分發酵使之降解。研究表明腐化樹皮與草炭為7:3時對於生菜的生長最為有利。國外研製的人造土壤就是以腐爛的樹皮或泥炭為重要成分製作,具有良好的排水性、保水能力和保肥能力,可用於番茄等蔬菜園藝作物的有機無土栽培。
3.蔗渣
蔗渣是製糖業的副產品,主要成分是纖維素,其次是半纖維素和木質素。新鮮甘蔗渣由於碳氮比太高,植物根系難在其中正常生長,因而使用前必須經過堆漚處理。在自然條件下其堆漚效果較差,需添加氮源,方可成為與泥炭種植效果相當的良好無土栽培基質。研究表明,蔗渣中加入膨化雞糞和綠隴有機肥發酵劑後進行堆漚處理,基質可用於黃瓜、番茄和甜瓜的有機無土栽培。我國兩廣一帶蔗渣資源豐富,其作為基質運用的潛力巨大。
4.稻殼
稻殼是水稻加工時的副產物,其通透性好,不易腐爛,持水能力一般,可與其他基質材料配合使用。通常使用方法是通過暗火悶燒將其炭化,形成碳化稻殼即礱糠。可作為基質和基質配方進行溫室等設施蔬菜的有機無土栽培的基質使用。
5.鋸末屑
以黃杉和鐵杉的鋸末為最好,有些側柏的鋸末有毒,不能使用。較粗鋸末混以25%的稻殼,可提高基質的保水性和通氣性。另外鋸末含有大量雜菌及致病微生物,需經過適當處理和發酵腐熟才能應用。其碳素含量較高,經過發酵腐熟分解後還需加入一定量的氮源以利於碳素的降解。可用於栽培番茄、辣椒等蔬菜的有機無土栽培生產。
6.蘆葦末
蘆葦末中有機質、大量元素及植物所需營養元素含量均較高,重金屬元素含量很少,pH為中性,總孔隙度較大。20世紀90年代以後,瑞士等國家將蘆葦末作為基質應用於蔬菜栽培。我國也利用造紙廠的蘆葦末廢渣生產有機基質,並代替泥炭作為優質無土栽培基質應用於育苗和栽培。但用於有機蔬菜無土栽培須經有機食品認證機構認可。
7.秸稈
將秸稈粉碎後加入雞糞等有機質和綠隴有機肥發酵劑進行發酵處理,可得到有機基質。與其他基質混配後,可用於蔬菜等園藝作物的有機無土栽培。我國作為農業大國每年都會產生大量的農作物秸稈,將秸稈開發利用為園林、園藝栽培基質,不僅可以獲得廉價原料,使基質生產成本降低,而且對於實現能源多元化,解決「三農問題」,也有積極的意義。
8.泥炭
是植物有機體在過度潮濕、空氣難以進入的條件下,經過上千年的腐質化後,由植物殘體組成的一種有機礦產資源。泥炭分為高位泥炭、低位泥炭和中位泥炭。我國以低位泥炭為主,一般發生於地平較低的沼澤地,由於受地下水的影響,這種環境下生長這多種半水生植物和其他雜草類植物,它們通過生育與枯死的不斷循環而形成泥炭。我國草本泥炭占總量的98.5%。泥炭富含多種氨基酸、蛋白質、多種微量元素及纖維素等有機物;具有良好的保水、保肥、透氣、透水等物理特性;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能提高種子發芽率,促進根的發育,增強植物逆境的抵抗能力;含豐富的有機質及氮、磷、鉀、鈣、鎂、硫、鐵等多種營養元素,能提供植物生長所需的多種營養;無毒、無味、無病、無蟲、干凈,可直接與其他基質混合使用。
9.其他有機基質
主要來自於各種有機固體廢棄物,包括工農業廢棄物和城市垃圾。如污泥和垃圾堆肥可部分的代替泥炭,中葯渣、花生殼、咖啡加工的廢渣都有報道應用於無土栽培。通常這些有機基質都是與硅石、珍珠岩等無機基質或泥炭等其他有機基質按一定比例混合使用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須經有機食品認證機構認可後方可使用。
Ⅶ 求文檔: 為什麼說無糖組培技術可降低生產成本
1 植物無糖組培快繁的技術特點 1.1 CO2代替了糖作為植物體的碳源 在一般的有糖培養微繁殖中,小植物是以糖(如蔗糖、白砂糖、果糖等)作為主要碳源進行異養或兼養生長,糖被看作是植物組織培養中必不可少的物質添加到培養基中。而無糖培養微繁殖是以CO2作為小植株的唯一碳源,通過自然或強制性換氣系統供給小植株生長所需CO2,促進植物的光合作用進行自養生長。 1.2 環境控制促進植株的光合速率 在傳統的組織培養中,很少對植株生長的微環境進行研究,研究的重點是放在培養基的配方以及激素的用量和有機物質的添加上;而無糖組織培養技術是建立在對培養容器內環境控制的基礎上,根據容器中植株生長所需的最佳環境條件(如光照強度、CO2濃度、環境濕度、溫度、培養基質等)來對植株生長的微環境進行控制,最大限度地提高小植株的光合速率,促進植株的生長。 1.3 使用多功能大型培養容器 在傳統的組織培養中,由於培養基中糖的存在,為了防止污染,一般使用或者說只能使用小的培養容器。而無糖培養在培養過程中不使用糖及各類有機物質,極大地避免了污染的發生,可以使用各種類型的培養容器,小至試管,大至培養室。 1.4 多孔的無機材料作為培養基質 在傳統的組織培養中,通常使用瓊脂作為培養基質,而無糖培養主要是採用多孔的無機物質,如蛭石、珍珠岩、纖維、Florialite(一種蛭石和纖維的混合物)作為培養基質,可以極大地提高小植株的生根率和生根質量(肖玉蘭,2003)。 1.5 閉鎖型培養室 傳統組織培養中的培養室是半開放的,有許多的窗戶以利於陽光直接進入培養室,但自然光在進入培養室的同時也增加了降溫的成本,而且,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晴天、陰天、雨天,早晨、中午、下午、光的強度和分布是不均勻的。而無糖培養採用的是閉鎖型的培養室,通過人工或自動調控整個培養室環境,能周年進行穩定的生產。 2 植物無糖組培快繁技術的優勢 植物無糖組織培養技術改革了傳統的用糖和瓶子作為碳源營養和生存空間的技術方法,增加了植物生長和生化反應所需的物質流的交換和循環,促進植株的生長和發育,實現了優質苗低成本的生產。優越如下: 1) 通過人工控制動態調整優化植物生長環境,為種苗繁殖生長提供最佳的CO2濃度、光照、濕度、溫度等環境條件,提高植株的光合速率,促進了植株的生長發育,苗齊、苗壯。 2) 繼代與生根培養過程合二為一,培養周期縮短了40%以上。 3) 大幅度減少了植物微繁殖生產過程中的微生物污染率。 4) 消除了小植株生理和形態方面的紊亂,種苗質量顯著提高。 5) 提高了植株的生根率和生根質量,特別是對於木本植物來說,極大地植株的生根率和生根質量,試管苗移栽成活率顯著提高。 6) 節省投資,降低生產成本。與傳統的微繁殖技術相比,種苗生產綜合成本平均降低30%(Xiao et al.,2004; Zobayed et al.,2004)。 7) 組培生產工藝的簡單化,流程縮短,技術和設備的集成度提高,降低了操作技術難度和勞動作業強度,更易於在規模化生產上推廣應用。 8) 培養不受培養容器的限制,可實現穴盤苗商業化生產,也可實現大規模容器自動工廠化生產。 3 植物無糖組培快繁技術的限制因素 1) 需要相對復雜的微環境(容器內環境)控制的知識和技巧 植物無糖組織培養微繁殖的研究和試驗已經非常成功,但實際應用還是受到一定的限制,其中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需要應用微環境控制方面專業的技術。沒有充分理解容器中小植株的生理特性,容器內的環境,容器外的環境,培養容器的物理或構造特性之間的關系,將不可能成功地應用光自養微繁殖系統,使用最少的能源和原料生產高品質的植株。光自養微繁殖控制系統的復雜性會導致設施設計的失敗,必須在充分認識和理解了光自養微繁殖的原理後,才能取得成功。 2) 培養的植物材料受到限制 與一般的微繁殖相比,光自養微繁殖需要較高質量的芽和莖,外植體需具有一定的葉面積,帶綠色子葉的體細胞胚也可進行光自養生長(Kozai T. et al.,2005)。外植體的質量越好培養效果越佳。 4 植物無糖組培快繁技術研究進展 植物無糖組織培養技術經過近20年的發展,基礎理論的建立和研究已經成熟,但商業化的應用還處於起步階段。在植物無糖組織快繁技術的應用中,CO2的供給和濃度的調控是其關鍵技術之一。在植物無糖組織培養過程中,為了增加培養容器中的CO2濃度,可採用兩種不同的CO2補充方式,一種是在密封的容器上使用透氣膜,通過自然換氣方式提供小植株光合作用所需的CO2(Aitken-Christie et al.,1995)。隨著無糖組織培養培養容器的不斷增大,強制性換氣系統得到了應用(Kozai T. et al.,2000;Xiao et al.2005)。與自然換氣相比,強制性換氣具有CO2濃度容易控制,操用方便,植物生長發育加快等特點。Xiao等(2005)在對calla lily和China fir進行的無糖培養研究表明,採用120L的培養容器,通過強制性換氣系統直接輸入CO2供植物生長。與傳統組織培養方式(培養基中添加蔗糖)相比,calla lily的培養周期縮短50%、苗木移栽成活率由50%提高到95%;China fir苗木質量顯著提高,繼代和生根過程合二為一,且沒有愈傷組織的發生,而有糖培養則在基部產生愈傷組織,嚴重影響苗木移栽成活率。Xiao等(2005)等對Gerberas進行的無糖培養研究表明,與有糖培養相比,採用大規模容器和強制性換氣系統進行的無糖組織培養,植株的葉面積、莖乾重分別提高5.2和4.6倍,植株的凈光合速率和葉綠素含量分別提高9.2和2.2倍,苗木生根率和移栽成活率分別由62%、57%提高到98%、95%。(Tanaka M. et al., 2005)、(Teixeira J.A. et al., 2006)進行桉樹的無糖組織培養研究表明,一種新型的小培養容器Vitron能提高試管苗在無糖培養條件下的生長質量,適合進行無糖組織培養生產。 在植物無糖組織培養中,培養基質對試管苗生長來說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Afreen-Zobayed等(1999)對甘薯進行了瓊脂、gellan gum、蛭石、cellulose和Florialite等五種不同培養基質的無糖培養比較試驗,研究結果表明,以Florialite為培養基質生產的試管苗質量優於以瓊脂作為培養基質產生的試管苗,其中葉、根鮮重分別是後者的2.4和2.9倍,乾重分別是後者的2.2和2.8倍,且以Florialite為基質產生的試管苗凈光合速率最高。(Xiao et al., 2006)對statice進行的無糖組織培養研究也表明,與瓊脂相比,Florialite顯著提高試管苗生長和根的發生,以及凈光合速率。另外,光量子通量(Xiao et al., 2003)、培養容器換氣次數(Xiao et al., 2006)等環境因子均對試管苗生長產生影響。 到目前為止,植物無糖組織快繁技術已經在60餘種植物中獲得成功。與有糖培養相比,無糖組織培養技術顯示出其特有的優勢。特別是對於木本植物來說,無糖組織培養技術能顯著改善根的質量,提高生根率,消除了小植株生理和形態方面的紊亂,種苗質量顯著提高(Kozai T. et al.,2005)。(Afreen. et al., 2002a, b)以咖啡植物作為研究對象,利用無糖組織培養技術進行了大量體細胞胚胎發生方面的研究,研究結果表明,無糖組織培養能提高體細胞的質量,減少玻璃化和不正常體細胞胚發生機率,而且體細胞發生發育時期、大小比較均勻,便於工廠化生產。研究指出,無糖組織培養技術可能成為體細胞胚胎發生機理研究的有效工具或途徑。隨著無糖組織培養技術的不斷完善和成熟,這一技術已經開始在商業上慢慢得到應用和推廣(Kozai T. et al.,2004;Kozai T. et al.,2006)。 5、植物無糖組培快繁技術應用前景 無糖組織培養微繁殖技術作為一項高新技術,在基礎科學研究和實踐生產中均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Kozai T. et al.,2005)。 1.在無糖組織培養過程中,主要是通過環境調節來促進試管苗生長。因此,可以從環境調節角度來研究試管苗形態建成、生長發育機理等方面的基礎科學研究。 2.無糖組織快繁技術可有效解決藤木、木本植物生根難的問題,可進行這方面的應用基礎研究。 3. 可進行試管苗繼代、生根、馴化同步研究,縮短培養周期。 4.可進行瀕危珍稀植物及高附加值植物的人工培育等方面研究。 5.可進行種質資源保存方面的研究。 6.隨著材料科學、物理農業的發展,以及植物無糖組織培養技術理論體系的成熟,這一技術將以低成本生產高質量種苗的優勢,應用於植物種苗工廠化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