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小規模製度備案選什麼成本核算好
擴展閱讀
鑽石店工作怎麼做 2025-05-14 18:28:13

小規模製度備案選什麼成本核算好

發布時間: 2022-08-29 17:59:45

Ⅰ 小規模納稅企業怎麼核算成本

不能按物品購進時算成本,那樣算出來不是准確的,你公司是商業類的,應該算某個成品的成本,不能按購進時的材料算成本。生產成本包括:主營業務成本和其他業務成本。 主營業務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生產時所用的直接材料) 直接人工(生產時所運用的人工的工資及所發生的人工費用,如應付工資) 製造費用(在車間發生但與生產沒有直接聯系的費用,如水電費等)你購進的東西經過加工後會變成成品,你只要計算成品的價格就行。關於庫存品,可以每月盤點一次,按先進先出法盤點數量,再X 單價就等於庫存金額。

Ⅱ 小規模成本核算

成本核算方法有很多,主要是下面幾種,你看哪種適合你們公司。 1、品種法 (1)定義 以產品品種作為成本計算對象的一種成本計算方法。 (2)成本對象 品種法的成本計算對象為:產品品種。實際工作中,可以將「品種法」之下的成本對象變通應用為:產品類別、 產品品種、產品品種規格。 (3)計算方法及要點 品種法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要點為:以「品種」為對象開設生產成本明細賬、成本計算單;成本計算期一般採用「會計期間」; 以「品種」為對象歸集和分配費用;以「品種」為主要對象進行成本分析。 4) 適用范圍 品種法適合於大批大量、單步驟生產的企業。如發電、採掘業、管理上只要求考核最終產品的企業。 2、分批法 (1)定義 以產品批別作為成本計算對象的一種成本計算方法。 (2)成本對象 產品的「批」。分批法是一種很廣義的成本計算方法,在實際工作中,有「批號」、「批次」的定義。可以按照下列方式確定成本對象:產品品種、存貨核算中分批實際計價法下的「批」、生產批次、制葯等企業的產品「批號」、客戶訂單——即按照客戶訂單計算成本的方法、其他企業需要並自定義的「批」 (3)計算方法及要點 品種法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要點為:以「批號」、「批次」為成本計算對象開設生產成本明細賬、成本計算單。 成本計算期一般採用「自,工期」, 一般不存在生產費用在完工產品和在產品之間分配。若生產費用在完工產品、在產品間分配採用定額法。 (4)適用范圍 ? 單件、小批生產企業、按照客戶定單組織生產的企業——因而也稱「訂單法」 3、分步法 (1)定義 以產品生產階段、「步驟」作為成本計算對象,計算成本的一種方法。 (2)成本對象 分步法下的「步」同樣是廣義的,在實際工作中有豐富的、靈活多樣的具體內涵和應用方式,分步法下之「步」在實際應用中,可以定義為下列「步」含義:部門——即計算考核「部門成本」、車間、工序、特定的生產、加工階段、工作中心, 上述情況的隨意組合 (3)計算方法及要點 較之其他方法,分步法在具體計算方式方法上很有不同,這主要是因為它按照生產加工階段、步驟計算成本所導致的。 在分步法下,有下列一系列特定的計算流程、方法和含義,分步法成本核算一般有如下要點:按照「步」作為成本計算對象、歸集費用、計算成本、成本計算期一般採用「會計期間」法、期末往往存在本期完工產品、期末在產品,需要採用一定的方法分配生產費用。 (4)適用范圍:大批大量多步驟多階段生產的企業;管理上要求按照生產階段、步驟、車間計算成本;冶金、紡織、造紙企業、其他一些大批大量流水生產的企業等。 4、分類法 (1)定義 以「產品類」作為成本計算對象、歸集費用、計算成本的一種方法。 (2)成本對象 分類法的成本對象為產品「類」,在實際工作中,可以定義為:產品自然類別、管理需要的產品類別。 (3)計算方法及要點 分類法下成本核算的方法要點,可概括如下:以「產品類」為成本計算對象,開設成本計算單;「產品類」的成本計算方法同於「品種」;某「類產品」的成本計算出來後,按照下列方法再分配到具體品種,以計算品種的成本;類中選定某產品為「標准產品」;定義其他產品與標准產品的換算系統;按照換算系統之比例將「類產品」的成本分解計算到具體品種產品的成本。 (4)適用范圍 分類法適合於產品品種規格繁多,並且可以按照一定的標准進行分類的企業。如:鞋廠、軋鋼廠等。

Ⅲ 小企業會計制度備案,我公司是新成立公司,要去會計制度備案,我們是

新成立的小規模企業備案時填表,本業戶執行的財務制度和會計制度全稱填寫: 《小規模企業財務制度》,《小企業會計制度》。財務(賬務)下的辦法說明應當這樣來填寫: 《關於增值稅會計處理的補充通知》,等其他小規模企業遵循的財務規章辦法。

Ⅳ 小規模納稅人應該選擇什麼方法計算存貨成本

一般納稅人與小規模納稅人的計稅方法不同,使得這兩類納稅人的增值額相同而增值稅稅負不同。

計稅方法。一般納稅人採用購進扣稅法,按17%、13%的稅率計稅,基本計算公式為:

當期應納稅額 = 當期銷項稅額-當期進項稅額

=銷售額×稅率-購進額×稅率

=(銷售額-購進額)×稅率

=增值額×稅率

=銷售額×增值率×稅率

增值率 =(銷售額-購進額)÷銷售額

這里的增值率相當商業企業的銷售毛利率。

而商業企業小規模納稅人不按一般納稅人的規定計算應納稅額,而是按照簡易辦法計算納稅,即:對其銷售貨物或應稅勞務,以其銷售額乘以4%的徵收率計算應納稅額,不得抵扣進項稅額,基本計算公式為:

應納稅額 =銷售額×徵收率。

小規模納稅人的稅負明顯高於一般納稅人。小規模納稅人與一般納稅人發生相同的購銷業務,前者增值稅稅負重。假設某企業從一般納稅人處購入存貨,不含稅價為R,適用17%的稅率,以含稅價Rt銷售。

如果該企業屬於一般納稅人,那麼:

其不含稅銷售價為:Rt/(1+17%),

進銷差價為:[Rt/(1+17%)]-R,

銷售毛利率 ={[Rt/(1+17%)]-R}/[Rt/(1+17%)]

=1-1.17R/Rt

如果該企業屬於小規模納稅人,進項稅額不準抵扣,那麼:

其進價為:R(1+17%),因為不能抵扣進項稅額,按有關會計制度規定,進項稅額計入所購貨物的成本。

不含稅銷售價為:Rt/(1+4%),

進銷差價為:[Rt/(1+4%)]-[R(1+17%)],

銷售毛利率 ={[Rt/(1+4%)]-[R(1+17%)]}/[Rt/(1+4%)]

=1-1.22R/Rt

因此,發生同樣購銷業務,小規模納稅人的銷售毛利率比一般納稅人低:
(1-1.17R/Rt)-(1-1.22R/Rt)=0.05R/Rt,

其增值稅稅負相對較重。特別是隨著目前國內買方市場的出現,平均利潤率降低,一般納稅人的稅負可以隨著增值率的下降而降低,而小規模納稅人的徵收率是固定不變的,與其利潤率的升降無關,導致兩類納稅人的稅負差異加大。

小規模和一般納稅人選哪個好
無論是新辦企業,還是老企業擴大規模,經常會遇到選擇增值稅納稅人身份的問題。選擇不好,對稅負有較大影響。增值稅有兩類納稅人,一類是一般納稅人,另一類是小規模納稅人。前者要同時達到銷售額符合標准和會計核算健全這兩個條件,後者無需受此限制。作為增值稅的納稅人,實務中,是當一般納稅人好呢還是做小規模納稅人好呢?

首先,要認識稅負平衡點。現行增值稅政策告訴我們:小規模工業企業(含修理修配)的徵收率為6%,小規模商業企業徵收率為4%。而一般納稅人的實際稅收負擔率,會因各個具體企業購銷情況之不同而相異,有的高於6%或4%,有的也許等於或低於6%或4%。在什麼條件下,一般納稅人的實際稅收負擔率會等於6%或4%呢?這需要拋開千差萬別的各個具體的一般納稅人實際情況,純粹從理論上加以分析和論證。

增值稅一般納稅人通用的計稅公式是:

應納稅額=銷項稅額-進項稅額

公式中的銷項稅額,它等於貨物的銷售額與稅率之乘積;進項稅額,一般來講,其主要的部分是貨物的購進額與稅率之乘積(至於支付運費扣稅問題,因其數量小,權且不作考慮)。於是,在該商品進銷兩個環節稅率相同的情況下:應納稅額=(銷售額-購進額)×稅率。

貨物的購進額又怎麼確定呢?由於是純理論分析,所以我們就假設所有購進的貨物全部都銷售出去了,這時,購進額應當同銷售成本相一致(其他費用權且不作考慮)。公式為:商業應納稅額=(銷售額-商品銷售成本)×稅率=商品銷售毛利×稅率。

用公式兩邊同時除以銷售額,就可得到商業一般納稅人的理論稅負率:商業稅負率=毛利率×稅率。

例1:A商業企業是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購進100元貨物,同時支付進項稅17元(如不作特別說明,稅率都取17%。下同),不含稅售價150元,全部出售,同時收取銷項稅25.50元,應納稅額為8.50元,稅負率為5.67%。若直接用毛利率計算,毛利率為33.33%,稅負率也為5.67%。現在,由於小規模商業企業的稅負率為4%,可求出其毛利率=4%÷17%=23.53%。這就是說,當商業經營中的毛利率達到23.53%時,商業一般納稅人的稅負率跟小規模商業企業徵收率相等。因此,兩類商業增值稅納稅人之間的稅負平衡點就是毛利率為23.53%。實際運用時,還需將其換算成含稅稅負平衡點,即:23.53%÷(1+4%)=22.63%。

而工業情況就有所不同了,商品銷售成本如果換上工業企業的產品銷售成本,即使加工出來的產品全部都賣出去了,銷售成本也只能等於全部製造成本,而並不等於製造產品中的貨物購進額。因為,工業產品的製造成本中,除了包含有外購原材料等貨物的購進額外,還包括有工人的工資和車間經費(含折舊費等)這些不發生增值稅進項稅額的加工增值部分。現在,我們不妨把這些加工增值部分佔產品製造成本的百分比叫做加工增值率,並假設所有外購的原材料等外購貨物全部都製造出了產成品,而製造出來的產成品又全部都銷售掉了。

這樣,工業生產中發生的貨物購進額與製造產品所耗用的貨物購進額就完全相等了,它可以通過加工增值率從產品銷售成本中折算出來。即:購進額=產品銷售成本×(1-加工增值率);購進額=(銷售額-銷售毛利)×(1-加工增值率);工業應納稅額=銷售額-(銷售額-銷售毛利)×(1-加工增值率)×稅率;工業稅負率=1-(1-銷售毛利率)×(1-加工增值率)×稅率。

例2:B工業企業為一般納稅人,購進100元材料,同時支付進項稅17元,此材料全部投入加工後生產成本為120元,所產產品又全部賣出,不含稅售價150元,同時收取銷項稅25.50元,則其稅負率應與前述的A商業一般納稅人計算的一樣,即5.67%。再直接代入工業稅負率公式:銷售毛利率=(150-12 0)÷150×100%=20%;加工增值率=(120-100)÷120×100%=16.67%,稅負率=1-(1-20%)×(1-16.67%)×17%=5.67%。因為小規模工業企業的徵收率為6%,並將其換算成含稅稅負率,即6%÷(1+6%)=5.66%,則可利用數學中的等式變形方法而求出兩類工業增值稅納稅人之間的稅負平衡點公式為:(1-銷售毛利率)×(1-加工增值率)=66.71%。實務上,在具體運用公式時,各地可由專業機構(如會計師事務所)或使用者個人的職業經驗對各類產品加工增值率搞一些參數標准,例如湖北省十堰市的分類產品加工增值率參數為:機械工業25%、化學工業20%、紡織工業18%等。而有了這些標准參數,工業稅負平衡點-銷售毛利率,就可計算出來了。

其次,要用好稅負平衡點。當你所辦的是商業企業時,你可以通過市場調查與分析,或根據本企業以往年度的經營實際情況,或參照同類商業企業銷售狀況,測算出本企業當年商品銷售毛利率,該率如果高於22.63%,那麼做一般納稅人,其稅負率會高於4%;而做小規模納稅人,其稅負率會低於4%。換句話說,如果你測算出的本企業商品銷售毛利率低於22.63%時,能夠爭取加入到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行列是可以節稅的。

例3:C商業企業2001年商品銷售收入170萬元,毛利率18%,若按一般納稅人計稅,其稅負率為:18%×17%=3.06%,這比小規模商業企業的含稅稅負率3.85%(即4%÷104%)降了0.79%,可節約稅款支出為:170×0.79%=1.343(萬元)。C企業明白這筆節稅賬後,就應當對照商業企業一般納稅人的兩個標准去努力,即一要把銷售額搞上去,以達到180萬元關口;二要正確進行會計核算。創造這兩個條件後,就可以向稅務機關申請認定為一般納稅人,合理合法地降低自己的稅負。

當你所辦的是工業企業時,可先根據自身的產品類別,確定出該產品的加工增值率,求出該產品的稅負平衡點,接著再測算你這個企業實際的銷售毛利率,它如果大於稅負平衡點時,要想降低稅負,就不要去認定為一般納稅人(當然,按規定必須認定為一般納稅人的除外)。反之,就應當爭取加入一般納稅人行列以降低稅負。

例4:D工業企業生產銷售某化工產品,根據本企業以往年度的成本核算資料,並考慮未來生產情況,估計該化工產品加工增值率為21%,則計算出稅負平衡點為15.57%。若該企業2001年度的實際產品銷售毛利率為28%,則計算出的稅負率為7.33%,這比小規模工業企業5.66%的含稅稅負率高出1.6 7%,假設D企業該年度產品銷售收入為90萬元,此時,企業如不認定為一般納稅人,就可節約稅款支出為:90×1.67%=1.503(萬元)。

最後,不要顧此失彼。在上述C、D兩企業的籌劃示例中,沒有考慮企業銷貨中需要使用增值稅專用發票問題。如果片面要求降低稅負而不願當一般納稅人,很可能產生因不能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而影響企業銷售額的負作用。因此,在納稅人類別選擇的籌劃中,決策者應當盡可能地把降低稅負同不影響銷售結合在一起綜合考慮,盡量做到揚長避短,切莫因小失大。

Ⅳ 小規模納稅人財務會計制度及核算軟體備案報告書怎麼填

納稅人名稱
納稅人編碼
資 料
名 稱(請在選中的項目中打√)
備 注
1、執行新會計准則情況
1、已執行□2、未執行□
2、財務會計制度
1、《企業會計制度》□2、《小企業會計制度》□3、《金融企業會計制度》□4、《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制度》□5、《事業單位會計制度》□6、《行政單位會計制度》□7、《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8、《個體工商戶會計制度》□9、《財政總預算會計制度》□
3、低值易耗品攤銷方法
1、一次攤銷法□ 2、分期攤銷法□3、五五攤銷法□
4、折舊方法
1、直線折舊法(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2、加速折舊法(雙倍余額遞減法□、年數總和法□、盤演算法□、重置法□、償債基金法□年金法□)
5、成本核算方法
1、存貨計價方法□2、產成品成本核算方法□3、半成品成本核算方法□
6、會計報表
1、資產負債表□2、利潤表□3、現金流量表□4、其他各種附表□
7、會計核算軟體
使用說明:
1.本表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第二十條設置。
2.適用范圍:從事生產、經營的納稅人自領取稅務登記證件之日起15日內將其財務、會計制度或財務、會計處理辦法報送稅務機關備案時使用。採用電子計算機記帳的,應當在使用前將其記帳軟體的名稱和版本號及有關資料報送稅務機關備案。
3.填表說明:
(1)執行新會計准則情況:是指是否已按財政部的規定執行新的會計准則,執行新的會計准則的,在備注欄註明執行的時間;
(2)財務會計制度:包括《企業會計制度》、《小企業會計制度》、《金融企業會計制度》、《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制度》、《事業單位會計制度》、《行政單位會計制度》、《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個體工商戶會計制度》、《財政總預算會計制度》等;
(3)低值易耗品攤銷方法:包括一次攤銷法、分期攤銷法、五五攤銷法;
(4)折舊方法:包括直線折舊法(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加速折舊法(雙倍余額遞減法、年數總和法、盤演算法、重置法、償債基金法和年金法等);採用加速折舊法的,在備注欄註明批準的機關和附列資料;
(5)成本核算方法:納稅人根據財務會計制度規定採用的具體的存貨計價方法或產成品、半成品成本核算方法;
(6)會計報表:包括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及各種附表,在「名稱」欄按會計報表種類依次填寫;
(7)會計核算軟體:採用電子計算機記帳的,填寫記帳軟體的名稱和版本號,並在備注欄註明批准使用的機關和附列資料;
4.本表為A4型橫式,一式二份,稅務機關和納稅人各一份。
會計學堂專注財會培訓,30天讓你成為會計高手!

Ⅵ 我想問一下我們是小規模公司,那我們成本核算方法是用哪種呢,現在報稅地稅上要求填寫這個。

可以採用個別計價法。

用這一方法是假設存貨的成本流轉與實物流轉相一致,按照各種存貨,逐一辨認各批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所屬的購進批別或生產批別,分別按其購入或生產時所確定的單位成本作為計算各批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成本的方法。在這種方法下,是把每一種存貨的實際成本作為計算發出存貨成本和期末存貨成本的基礎。發出存貨的實際成本=∑各批(次)存貨發出數量×該批次存貨實際進貨單價。

例:某工廠本月生產過程中領用A材料2000KG,經確認其中1000KG屬第一批入庫單位成本為25元;其中600KG屬第二批入庫,單位成本為26元;其中400KG屬第三批入庫,單位成本為28元。本月發出A材料的成本計算如下:發出材料實際成本=1000×25+600×26+400×28=51800元

(6)小規模製度備案選什麼成本核算好擴展閱讀

1、個別計價法,又稱個別認定法、具體辯認法、分批實際法。

2、特點:是注重所發出存貨具體項目的實物流轉和成本流轉之間的聯系,逐一辯認各批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所屬的購進批別或生產批別,分別按其購入或生產時所確定的單位成本作為計算各批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的方法。

3、優缺點:採用個別計價法,計算期末存貨的成本比較合理、准確,但由於工作量繁重,適用范圍很小,僅用於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貨等。

4、在計算機處理上,必須使用戶既能錄入數量,又能錄入成本單價。該方法最接近會計上按成本進行計價的原則,但相對也比較復雜,即使採用計算機,工作量可能也比較大,適用於一般不能互換使用的存貨或容易識別、存貨品種數量不多、單位價格較高的產品。

Ⅶ 老師你好,小規模建築企業,財務會計制度網上備案時,成本核算方法選擇哪個移動加權平均法,品種法,毛

你們這個 不是生產企業 又是小規模 選擇先進先出法 就可以了

Ⅷ 我想請教下新開的小規模在財務會計制度備案中選擇哪種成本核算方法

選月底一次性平均加權法,比較好核算。

Ⅸ 管理咨詢服務業,小企業,填寫《財務會計制度備案》時,成本核算方法選以下哪一個

123里選一個就可以,我要選就1因為這個最常用,但實際咨詢業也用不到。
咨詢業成本核算很簡單,月底一次全部計入即可,稅務局也不會因為這個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