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用後進先出法怎麼算成本

用後進先出法怎麼算成本

發布時間: 2022-08-05 00:50:46

『壹』 先進先出法,後進先出發,加權平均法計算本月發出材料的成本,月末結存材料的成本

先進先出法發出成本=400*20+100*20+200*30=16000元
後進先出法發出成本=300*30=100*20+200*35+100*20=20000元
加權平均法發出成本=(400+300)*【(500*20+300*30+200*35+100*25)/(500+300+200+100)】=700*25.90909=18136.36元
月末結存材料成本
數量 (千克) 單價 (元) 金額(元)
400 25.90909 10363.64

『貳』 存貨在物價上漲時期的計價採用「後進先出法」。這個「後進先出法」怎麼理解阿

後進先出法是指假定後入庫的存貨先發出,據此計算發出存貨成本的方法。

採用後進先出法時,每批發出存貨的成本,按存貨中最後入庫的那批單價計算,如果發出存貨的一批數量超過最後入庫的那一批數量,超過部分依次按上一批入庫的單價計算。

假定存貨成本按照其發生的相反次序流動,即首先發生的成本作為期末存貨成本:先買進來的後賣出去。付出存貨成本計算的後進先出法:是在存貨的流動中計算銷售和耗費的存貨成本時,以最後收進存貨成本作為最先付出存貨成本的原則,依次類推,用對確定本期付出存貨成本總額的方法。

(2)用後進先出法怎麼算成本擴展閱讀

後進先出法假定後購進的存貨先發出,而先購進的存貨為庫存。在此假定下,發出存貨的計價首先採用棖面庫存存貨中最後購進的那批存貨的實際單價計價核箅。帳面最後購進的那批存貨發完之後,再根據倒數第二批購進的那·批存貨的實際單價計價核算。依此類推。

採用後進先出法,存貨入庫時,應在明細帳中逐筆登記每一批存貨的購進數量、單價和金額。在發出存貨時,也應按照後進先出的M則在明細帳中逐筆登記存貨發出的數童、單價和金薷,並隨時結出余額。

這種方法的優點在於,能夠隨時掌搵和了解存貨的變動情況。發出存貨的計價工作也可以分散在月份當中進行,有利於均衡存貨發出計價的核算工作量。這一點與先進先出法相同。

『叄』 銷售成本怎麼算

商品銷售成本的計算程序,有順算和倒算兩種方法。順演算法先計算商品銷售成本,再據以計算期末結存金額;倒演算法先計算期末結存金額,再據以計算商品銷售成本。
順演算法的計算公式:
本期商品銷售成本=本期商品銷售數量×進貨單價
期末結存商品金額=期末結存數量×進貨單價
倒演算法的計算公式:
期末結存金額=期末結存數量×進貨單價
本期商品銷售成本=期初結存金額+本期增加金額-本期非銷售減少金額-期末結存金額
按照以上計算方法和商品的不同特點,商品銷售成本的計算方法有以下幾種:
(一)先進先出法
先進先出法是假定按最早購入的商品進價作為出售或發出商品成本的一種方法,即先購入先銷售。因此,每次發出的商品都假定是庫存最久的存貨,期末庫存則是最近購入的商品。這種方法一般適用於先入庫必須先發出的商品,如易變質的鮮活商品。
根據A商品明細賬資料,7月份的商品銷售成本計算如下:
月內銷售數量為1 300包,按先進先出法計算為:
(400×2.00)+(300×2.20)+(200×2.40)+(400×2.60)=2 980(元)
期末庫存商品金額=200×2.80=560(元)
採用先進先出法計算商品銷售成本,可以逐筆結轉,不需計算商品單價,但工作量較大,如購進批次多,而單價又各異,則計算工作較為復雜,一般適用於經營品種簡單的企業。
(二)加權平均法
加權平均法是以每種商品庫存數量和金額計算出加權平均單價,再以平均單價乘以銷售數量和期末庫存金額的一種方法。其計算公式為:
加權平均單價=(期初庫存金額+本期購入金額)/(期初庫存數量+本期購入數量)
本期商品銷售成本=本期銷售數量×加權平均單價
期末庫存金額=期末庫存數量×加權平均單價
【例】用加權平均法計算商品銷售成本。
加權平均單價=(800+660+480+1040+560)/(400+300+200+400+200)
=3540/1500=2.36(元)
本期商品銷售成本=1 300×2.36=3 068(元)
期末庫存商品金額=200×2.36=472(元)
採用加權平均法計算的商品銷售成本比較均衡,計算結果亦較准確,但工作量較大,一般適用於經營品種較少,前後進價相差幅度較大的商品。
(三)移動加權平均法
移動加權平均法是在每次購入商品以後,根據庫存數量及總成本算出新的平均單位成本的一種方法。其計算公式如下:
移動加權平均單價=(結存金額+購進金額)/(結存數量+購進數量)
【例】用移動加權平均法計算商品銷售成本。
7月4日進貨後平均單價=(800+660)/(400+300)=2.09(元)
7月7日進貨後平均單價=(1460+480)/(700+200)=2.16(元)
7月19日進貨後平均單價=(1184+1040)/(550+400)=2.34(元)
7月21日進貨後平均單價=(2223+560)/(950+200)=2.42(元)
本月各次銷售商品成本按銷售時的加權平均單價計算如下:
7月13日商品銷售成本=350×2.16=756(元)
7月26日商品銷售成本=500×2.42=1 210(元)
7月30日商品銷售成本=450×2.42=1 089(元)
本月商品銷售成本合計1 300(包) 3 055(元)
採用移動加權平均法計算商品銷售成本比較均衡,但也存在企業經營商品品種多,每月進銷業務頻繁時計算工作量較大的問題。一般適用於品種簡單,前後進貨單價相差幅度較大的商品。
(四)個別計價法
個別計價法是以每一批商品的實際進價作為計算銷售成本的一種方法。其計算公式如下:
每批商品銷售成本=每批商品銷售數量×該批商品實際進貨單價
採用個別計價法,會計部門應按進貨批次設置商品明細賬;業務部門應在發貨單上註明進貨批次;倉庫部門應按進貨批次分別堆放商品。
這種方法便於逐筆結轉商品銷售成本,計算比較正確,但工作量較大,適用於直運商品和進貨批次少、銷售能分清進貨批次的商品。
(五)後進先出法
後進先出法是按照每一種庫存商品的最後購進的商品進價成本作為計算商品銷售成本的一種方法。計算商品銷售成本時,先按最後一次購進的進貨單價計算,最後一次購進的商品銷完了以後,再依次向上一次推進計算。
【例】仍以資料為例,用後進先出法計算商品銷售成本和期末庫存商品金額。
月內銷售數量為1 300包,按後進先出法計算:
商品銷售成本
=(200×2.80)+(400×2.60)+(200×2.40)+(300×2.20)+(200×2.00)
=560+1 040+480+660+400
=3 140(元)
期末庫存商品金額200×2.00=400(元)
從上例計算結果看,採用後進先出法,在購進單價持續上升的情況下,計算出來的商品銷售成本為最高成本,而期末庫存金額卻是最低成本,毛利亦為最少。在購進單價連續下降的情況下,計算出來的商品銷售成本為最低成本,而期末庫存金額卻是最高成本,毛利亦為最多。
(六)毛利率法
毛利率法是一種對商品銷售成本估算的方法。即用估計的毛利率(按上季實際毛利率或本季計劃毛利率)計算商品銷售成本。其計算公式如下:
商品銷售成本=本月商品銷售額×[1-上季實際(或本季計劃)毛利率]
採用毛利率法,計算手續簡便,但計算的商品銷售成本不夠准確,因為這種方法是按照企業全部商品或大類商品計算的。通常只有在季度的第一、第二兩個月採用,季末應選用其他五種成本計算方法中的一種進行調整。一般適宜於經營品種較多,月度計算商品銷售成本有困難的企業。

『肆』 2019後進先出法怎麼算

材料、商品等在日常收發按實際成本計價時,對於發出材料、商品等按存貨中最早進貨的那批單價進行計價的一種計算方法。在發出材料、商品等的數量超過存貨中最早一批進貨的數量時,超過部分要依次按後一批收進的單價計算。例如:存貨中包括第一批進貨200噸,每噸400元;第二批進貨100噸,每噸420元。現發出250噸,則其中200噸按第一批的單價400元計算,其餘50噸要按第二批的單價420元計算。這一計價方法是建立在假定先收入的材料、商品先行發出的基礎上的。採用這一方法計價時,要依次查明有關各批的單價,手續較繁,一般適用於收、發貨次數不多的企業。採用這一方法的結果是:耗用材料或售出商品的成本按存貨中早期進貨的單價計算,而期末結存材料、商品等則按存貨中近期進貨的單價計算。 後進先出法 材料、商品等在日常收發按實際成本計價時,對於發出材料、商品等按存貨中最後進貨的那批單價進行計價的一種計算方法。在發出材料、商品等的數量超過存貨中最後一批進貨的數量時,超過部分要依次按前一批收進的單價計算。例如:存貨中包括第一批進貨200噸,每噸400元;第二批進貨100噸,每噸420元。現發出250噸,則其中100噸按第二批的單價420元計算,其餘150噸要按第一批的單價400元計算。這一計價方法是建立在假定後收入的材料、商品先行發出的基礎上的。採用這一方法計價時,要依次查明有關各批的單價,手續較繁,一般適用於收、發貨次數不多的企業。採用這一方法的結果是:耗用材料或售出商品的成本按存貨中近期進貨的單價計算,而期末結存材料、商品等則按存貨中早期進貨的單價計算。

『伍』 先進先出法,後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計算發出存貨和月末存貨的成本

1
先進先出發:發出存貨成本=300*10+200*12+300*11月末存貨成本=02
後進先出法:發出存貨成本=(300*10+200*12+300*11)/800
*800月末存貨成本=
03
加權平均法
發出存貨成本=300*10+200*12+300*11月末存貨成本=

『陸』 先進先出法下算成本怎麼算啊

先進先出法是指根據先入庫先發出的原則,對於發出的存貨以先入庫存貨的單價計算發出存貨成本的方法.採用這種方法的具體做法是:先按存貨的期初余額的單價計算發出的存貨的成本,領發完畢後,再按第一批入庫的存貨的單價計算,依此從前向後類推,計算發出存貨和結存貨的成本.
先進先出法是存貨的計價方法之一。它是根據先購入的商品先領用或發出的假定計價的。用先進先出法計算的期末存貨額,比較接近市價。
先進先出法是以先購入的存貨先發出這樣一種存貨實物流轉假設為前提,對發出存貨進行計價的一種方法。採用這種方法,先購入的存貨成本在後購入的存貨成本之前轉出,據此確定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的成本。
[編輯本段]實例
例一
假設庫存為零,1日購入A產品100個單價2元;3日購入A產品50個單價3元;
5日銷售發出A產品50個,則發出單價為2元,成本為100元。
先進先出法假設先入庫的材料先耗用,期末庫存材料就是最近入庫的材料,因此發出材料按先入庫的材料的單位成本計算。
例二
對銷售而言,先獲得的存貨先銷售出去,使留下存貨的日期離現在越近,存貨價值越接近現在的重置價值。在物價上漲時,此法會導致較低的銷貨成本,較多的盈餘。
例如存貨情形如下;
1、1月1日進貨10個每個5元,小計50元。
2、4月1日進貨10個每個6元,小計60元。
3、8月1日進貨10個每個7元,小計70元。
4、12月1日進貨10個每個8元,小計80元。
假設在12月31日存貨數量為15個,則期末存貨價值為12月1日10個每個8元小計80元,8月1日5個每個7元小計35元,總計存貨價值為115元。
對電腦數據結構而言,稱為排序的數據進出方式,從一端進,從另一端出,就好像排隊一樣。
[編輯本段]先進先出法和後進先出法的區別
1、先進先出:發出存貨計價時,堅持先購進先發出的原則進行計價。
2、後進先出:發出存貨計價時,堅持後購進先發出的原則進行計價。
上述兩種方法均指發出存貨的計價方法,而與存貨本身實際發出先後順序無關。
比如:3月1日購買A產品3個,單價:8元/個;
3月5日購買A產品9個,單價:7元/個;
3月初A產品餘2個,單價:10元/個。
3月發出A產品8個。
這發出的8個A產品計價分別為:
(1)、先進先出:2*10+3*8+3*7=65元;
(2)、後進先出:8*7=56元。

『柒』 如何用後進先出法計算期末存貨成本拜託各位大神

期末存貨成本=200*2+400*2.2-200*2.2+200*2.3

『捌』 請問會計的後進先出法怎樣算

後進先出法是一種存貨流轉假設,即在存貨質量相同的情況下,假設後購入的先被消耗,從而計算發出存貨成本及庫存成本。
例子,購入順序為1批,2批,3 批,消耗為3批,2 批,1批。本月一日購入木材20噸,每噸15元,二日購入20噸,每噸12元,三日消耗30噸,在後進先處法下,發出存貨成本為20*12+10*15
註:2006企業會計准則將後進先出法取消,考慮到中國不存在物價持續上漲,在物價持續上漲時宜用後進先出法,可以將產品成本變動迅速消化在當期,進而准確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