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管理 » 医疗资源不足怎么处理
扩展阅读
深圳牌邮寄费用多少 2025-08-04 12:33:05
枕式包装机成本多少钱 2025-08-04 11:50:25

医疗资源不足怎么处理

发布时间: 2022-06-29 11:29:03

⑴ 去医院看病,住院的时候发现床位不够怎么办

大庆一家三甲医院无床位拒绝产妇入院,并建议转院,过程中由于各种时间的耽搁导致产妇身亡,这一事件引起社会广泛讨论,医院是救死扶伤的地方,大医院也确实人满为患,忙得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也是事实,那么对于现行医疗体制下,对于这一类纠纷我们要如何处理,并且以后避免这样的悲剧呢。

为什么医院无床位,要拒绝病人入院呢?

手术不仅仅是手术当天的几个小时,科普下围手术期。

一个完整的手术周期,即围手术期,是手术的一个全过程。从病人决定接受手术治疗开始,到手术治疗直至基本康复 ,包含手术前、手术中及手术后的一段时间,具体是指从确定手术治疗时起,直到这次手术的治疗基本结束为止,时间约在术前5-7天至术后7-12天。

手术前的5~7天,术前准备:包括一些手术必须的常规检查,专科检查项目,这些都需要病人在医院住院下进行,病人的住院号是病人在医院看病期间的“身份证”,所有的医嘱,包括检查项目,治疗,开药都需要在这个“身份证”下进行,现在基本上所有医院都是信息化管理,没有住院号连电脑都登陆不了,医生是无法开药和手术的。

医生乙:

医院没有床位,这是不可抗拒的因素,现在的医嘱系统都是电脑控制的,没有床位就收不了病人,也开不了医嘱,不能对您进行治疗和用药。而且,就算医院免费给你做手术,做完手术之后您去哪里呢?您没有床位?打地铺吗?术后还需要心电监护,吸氧等一系列治疗和护理措施,没有床位这些问题都解决不了。

现阶段下,医疗资源紧张,床位代表的是可靠的服务质量,贸然加床,是对病人人身安全的不负责任,希望医患之间可以彼此体谅吧。

⑵ 疫情下医疗资源如何分配

1.在疫情流行期间,将稀缺资源分配给第一线的医务人员、疾控人员和基本社会服务人员(维持社会正常运转必需的人员),不但将使人员个体受益,而且使病人、其他社会成员和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大为受益。否则就没有人去做疫情引起的治疗、护理...
2.目前还没有针对新冠病毒肺炎安全而有效的特效药,大多数治疗用药仅是支持性和缓解症状的,但呼吸器是抢救危重病人的重要设备,往往在疫情暴发时特别稀缺。有时也会产生肺移植手术的需要,对这些药物和疗法的分配和使用,则必须根据该病人...

⑶ 优质医疗资源不足,分布不均怎么办

地区差异,各地方经济发展不均,造成各地政府对医疗资源的投入也不一样,所以不可能全国都一样。

⑷ 优质医疗资源不足,分布不均怎么办,听听国家卫计委怎么说

当前再把退休金抬高百分之五十来平均不就充足了平均,继续就可把人力资源继续抬,

⑸ 如何基层卫生医疗资源相对不足的问题

卫生人才资源是卫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苍南县在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长足的发展和进步,自2008年以来,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帮助支持下,全县36个建制乡镇卫生院,已经完成25家卫生院危旧房改造工程,同时,根据上级有关文件和精神,为所在建制乡镇卫生院一次性配齐“新六件”,农村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和医疗设备条件跨越性提升,为多次得到省市主管部门的肯定和表扬。

⑹ 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如果床位不足要怎样解决

对于这个问题,武汉其实已经给出了明确的解答,短时间内利用体育馆在内的各种场所,按照专业感染医生的要求和标准,建立起容纳少在数百人多则上千人的方舱医院,无疑是解决床位不足的理想之选,毕竟新冠肺炎的病死率还是相对较低的,并且绝大多数的感染者都是轻症患者,只要给予适当的对症治疗,便可以在一段时间以后达到治愈的标准,而医院中救治设施齐全的病房,原则上还是应该优先照顾重症患者和患有基础病的中老年患者。



由此可见,疫情当前保证医疗资源的合理调配和利用,已经成为有效防控所不容忽视的核心要素,即便床位的增加面临重重阻力,为了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也应该不计代价的克服所面临的困难,无论是原有病区和病房的改造,还是方舱医院的继续建设,都是解决床位不足这个医疗难题极为有效的成熟方案。

⑺ 李兰娟称病人怕漏不怕多,那多的人如果造成资源不够怎么办

新冠肺炎的疫情蔓延,跟前期的准备不足和缺乏警惕性存在必然联系,现阶段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救治已经确诊的病人,尤为关键的是对依然在社会上没有被收治到医院的疑似病人,而李兰娟所说的话便是突出病人遗漏的重要性,至于不怕多只是用来作为对比,不能用毫无上限的臆测理解李兰娟院士的表态,毕竟疫情的控制就是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确诊案例,如果能够将所有漏掉的疑似或者确诊病例成功收治,即便病人数量大幅度增加也是可以接受的。
由此作为参考可以发现,新冠肺炎的疫情控制已经到了发起总攻的阶段,在湖北之外的地区逐渐稳定的情况下,湖北尤其是武汉的主要精力已经转移到遗漏病人的排查工作中,因此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下沉到基层也就顺理成章,而已经收治的病人,则可以在全国医护力量的精心治疗下逐步治愈出院,当湖北不再有新增确诊病例,说明这场战役我们便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⑻ 如何缓解儿科“医生荒”工作建议提纲申论

【背景资料】详情点击

全国性流感爆发期间中国大部分医院的儿科都陷入瘫痪,是因为医生严重不足。有的患者要排三四个小时的队,患儿家长在医院门口抱怨看病难。医生超负荷工作的背后,是目前医疗系统面临的一个全国性现象:儿科医生荒。为了解决儿科医生荒,政府也是费劲了心思。2015年7月,国家卫计委发出了《关于医师资格考试短线医学专业加试专业内容有关事项的通知》,但其中的规定未能起到制定政策时的预想效果,某种程序上更容易加深医患矛盾,同时也容易令儿科医生感觉到没有职业尊严,不受尊重。

【标准表述】

当前我国开始实施“二胎”政策,国家顶层设计长期致力于保障全民享受到高质量医疗服务,但这场流感带来的儿科医生“荒”充分暴露了我国现有医疗资源的严重不足,特别是儿科医疗资源更是捉襟见肘。这其中有“架天线”的制度设计问题,也存在“接地气”的全民搭建问题。

第一,医闹问题

根据《中国医生执业状况白皮书》的数据,截至2018年1月9日,中国有66%的医师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医患冲突。特别是在儿科,面对儿科患者本身沟通困难的特殊性,加上现代父母对于孩子的诊视,导致那些不该医生承担的风险,他们正在被迫承担,某种意义上说,儿科医生已经成为了一个“高危职业”。

第二,儿科医生的高饱和工作量

根据2017年5月发布的《中国儿科资源现状白皮书》显示,中国儿科医生缺口已经超过20万,而当前中国儿科医生总数才仅为10万人左右。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和劳累程度有目共睹,我国去年医疗机构就诊人次接近80亿,患者数量与日俱增,医护人员数量供不应求。如果医护人员不加班加点,是很难撑起这庞大的诊疗量。有些医院人手不足,甚至出现了“黑+白+黑”或者“白+黑+白”的值班制度,连续的高强度工作让医生群体极易罹患上心脏病,发生猝死。

第三,收入不高,培养机制偏向传统,至人才吸引力弱

由于以药养医的现状尚未根治,因此儿科医生的收入普遍不高,甚至有数据表明其收入只到普通医生的四分之三。医学毕业生出于更现实的考虑都会选择更加快捷的其他临床学科,因此不仅新增医生人数少,本身已经是儿科医生的人也在逐渐离开这个行业。

【具体措施】

第一,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合理规划儿科医生培养和医院布局,合理增加儿科病床,优化资源配置,及时深化临床医学儿科方向专业五年制本科生培养改革,在医科高校扩大儿科专业本科生招生规模,实施临床医学儿科方向本科免费培养计划,破解“儿科医生荒”。

第二,让儿科医生感受到职业尊严,管理部门应该出台合适的政策,制定适合儿科特点的晋升渠道,留住人才是关键。从根本上解决儿科医生收入低、风险高的问题,同时不能用降低儿科医生从业门槛的方式来解决从业者紧缺的问题。此外,社会媒体可以适当设立专门的儿科医护人员表扬奖项,以提高其社会荣誉感和职业归属感。

第三,医患双方均要端正自身心态,以关爱和耐心对待医患矛盾。院方可以通过“医院开放日”等活动形式增进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增强日常培训机制,提高整个儿科医生的专业素养;在日常诊疗过程中做好常见药理知识的普及,避免信息不对等造成双方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