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石油矿藏 » 什么叫石油地质甜点
扩展阅读
标准石油为什么会被拆分 2025-05-19 16:04:57
没有东西做工具箱怎么办 2025-05-19 15:57:13

什么叫石油地质甜点

发布时间: 2022-05-27 06:26:15

㈠ 请教一下,“甜点”或者“甜点”评价在石油工程或石油地质中是什么意思谢谢!

甜点一词是从国外油气勘探开发界“Sweet heart”的翻译而来的。油气勘探开发的过程中,会揭示大面积的含油气区及大段的含油气层段,但是其中往往一部分是具有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具有较好开发效益的部分,它的分布在纵、横向上分布可能都不成片,故将其称为甜点,是油气勘探开发企业不懈追求的目标。

㈡ 什么是石油物探

石油物探
根据地下岩层物理性质的差异,通过物理量测量,对地质构造或岩层性质进行研究,以寻找石油和天然气的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石油物探。
在石油勘探中,对于被表土、沙漠和海水覆盖没有岩层直接出露的地区,主要依靠物探方法间接了解地质构造和岩层性质,以寻找油气藏。目前,石油物探已成为覆盖区勘探石油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
简史:石油物探是在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最早使用的物探方法是重力勘探。1922年,首次成功地应用扭秤在墨西哥湾沿岸探测到和盐丘构造有关的油藏。1935年,重力仪开始用于石油物探。
1919年,德国人明特罗普 (L.Mintrop)提出了地震折射法。用此法在墨西哥湾沿岸寻找盐丘构造,并获得了成功。1927年,在美国俄克拉何马州使用地震反射法也成功地发现了毛德油田。
中国的石油物探工作,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得到发展,并取得很大成绩。1959年,应用物探方法与石油地质、石油钻探相结合,找到了大庆油田,以后又陆续发现了胜利油田、大港油田、华北油田等油田。
勘探阶段:
石油物探工作大致可划分为区域普查和构造带勘探两大阶段。
区域普查阶段
这个阶段在有含油气远景的沉积盆地进行重力法和磁法普查,其成果图比例尺为1:500000~1:1000000,在油气勘探有利的地区进一步进行重力法和磁法详查,其成果图的比例尺为1:100000~1:200000。配合电测深、大地电流法和少量地震法普查工作,划分盆地内的区域构造单元,确定沉积凹陷,并进一步评价沉积凹陷和圈定二级构造带,为进一步开展石油物探工作提供有利的地区和构造带。
构造带勘探阶段 :
在区域普查阶段提供的有利地区和构造带上,开展地震法普查和详查工作,确定可能的含油气构造和油气圈闭,为石油钻探工作提供井位。中国已发现的油气田中,多数是根据地震勘探资料进一步进行钻探发现的。
勘探方法:
石油物探有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震反射法和地震折射法等,也可包括地球物理测井。
重力勘探
用于了解地壳深部结构和基底表面起伏,划分区域构造单元;在有利条件下,也可用来了解沉积岩层内部构造,寻找可能的含油气构造。重力勘探是根据地下岩层密度的差异,测量地球重力场的相对变化,了解地下地质构造的。重力勘探比较简便、成本较低,但勘探精度较差并具有多解性,一般用于区域普查阶段。
磁法勘探
用于了解基底表面起伏,估计沉积岩层的厚度,划分区域构造单元。磁法勘探是根据地下岩石磁性的差异测量地磁场的相对变化,了解地质构造的。根据磁异常所计算出来的磁性体埋藏深度,可以了解基底表面起伏和基底内部结构,也可反映沉积岩中的火成岩侵入或喷发的情况。磁法勘探与重力勘探相似,它的勘探操作简便,成本较低,但勘探精度较差,一般只适用于区域普查阶段。
电法勘探
用于了解基底表面起伏,划分区域构造单元;在条件有利的地区,还可了解沉积岩层内部构造;在适当条件下,也可利用它寻找石油和天然气。电法勘探是根据地下岩层的电阻率等电学性质及电化学性质的差异,了解地质构造和寻找油气藏。在石油勘探中,电测深法、大地电流法和大地电磁法以及激发极化法应用较多,其设备比重力法和磁法复杂,成本也较高,但探测精度优于重力法和磁法,一般也适用于区域普查阶段。
地震勘探
在石油物探中是探测精度最高的一种方法,特别是地震反射法,但勘探成本高于其他石油物探方法。由于它的勘探效果较好,已成为石油物探中最有力的勘探手段,应用最广。地震勘探方法主要分为反射法和折射法两大类。
1 地震反射法 用此法可以了解地壳深部结构和基底表面起伏,研究地壳内部结构和划分区域构造单元;寻找和勘探各种可能的含油气构造,通过钻探寻找构造,圈闭油气藏;还可以了解沉积岩层的岩性和岩相变化,与地质和钻探相结合,寻找岩性圈闭或岩性与构造复合圈闭油气藏;在条件有利的地区,还可能直接找矿。
地震反射法的基础是地下岩层的波阻抗的差异。沉积岩层的岩相变化及岩石孔隙中所含流体(油、气、水)性质的不同,使岩层的波阻抗发生变化,影响地震反射波的振幅。根据地震反射法所记录的反射波走时,可以计算出波的速度和反射界面的埋藏深度,从而了解基底表面起伏和沉积岩内部构造。根据记录的地震反射波振幅等特点,以及所计算出来的地震波速度等资料,可以了解地下岩层的岩性、岩相变化和岩石孔隙中所含流体的性质。
用地震反射法通常可以观测到界面深度达6000米左右或更深的反射。因而,使用地震反射法可在几公里深的整个沉积剖面中,了解各种不同深度的地质构造,寻找与背斜、断层、断块和盐丘构造等有关的构造圈闭油气藏。地震反射法提供的地下地质构造精度很高,在理想条件下,得到的地质构造起伏的误差在3~6米范围内,确定断层落差的精度可达10米左右。地震反射法虽然能作出具有明显波阻抗差异的任何反射层的构造图,但没有钻井资料和地质资料,是不能确定各反射层的地质层位的。因此在对地震反射法资料进行解释时,必须同地质资料和钻井资料紧密结合起来,避免出现差错。
地震反射法还用来研究地下岩层的岩性和岩相变化情况,试验寻找与地层遮挡、岩性尖灭、礁块和古潜山等有关的岩性圈闭油气藏,或构造与岩性复合圈闭油气藏。从地震反射法资料可以得到沉积岩层变薄的趋势,或岩性变化的显示。但是,单纯利用地震反射法资料,目前还不能解决与岩相变化有关的地层圈闭油气藏的勘探问题,必须将地震反射法资料同测井资料、物性资料、地质资料和钻探资料密切结合进行综合解释。利用地震反射波的振幅增强及其他和油气有关的地震波标志,可以直接寻找石油和天然气。在新生代沉积盆地中寻找较浅的砂岩贮气层,这种勘探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古老的沉积盆地中寻找较深的含油层,则受到较大的限制。
2地震折射法 此法可以用来了解基底表面起伏,划分区域构造单元,了解沉积岩层内部构造,寻找可能的含油气构造;利用所求出的界面速度研究地层的岩性。根据所记录下来的地震折射波走时,可以求出地下高速界面如基底、盐丘、炭酸盐岩的埋藏深度和起伏形态,并且可以计算出地震波沿高速岩层传播的界面速度,了解地下高速岩层的地质构造和岩性。在有利条件下,还可用来确定高速岩层断层的落差。但它不如反射法能同时了解地下多个岩层界面的详细构造情况,而且勘探精度也低于反射法。

㈢ 什么叫做石油地质

石油地质,主要强调的是油气资源形成、运聚及保存等地质的条件。目前在油气勘探领域作为一个比较大的学科,它所涉的几个关键内容包括:烃源岩(油气的来源)、储层(油气赋存介质)、盖层(阻止油气因地层压力向上泄漏的大锅盖)、圈闭(油气聚集的场所)、运移(油气从烃源岩生排之后的运输路径及动力)、保存(顾名思义,就是保存的条件了)。

㈣ 石油是什么

石油是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液态可燃有机矿产,从地下开采出来的石油,在加工提炼之前称为原油。

石油是种成分十分复杂的天然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主要成分为液态烃,含有数量不等的非烃化合物及多种微量元素。在地下液态石油中常溶有大量的天然气,并溶有固态烃及非烃,多具芳香气味,呈油脂状,比水轻,多呈黑褐色、棕色、绿色及浅黄色。

是什么形成了石油?

石油和天然气来源于有机物质。早在古生代以前,地球上就出现了生物,随着地史的进展,生物亦广泛地发育和繁殖起来。地球上的动、植物种类虽多,数量很大,化学成分又异常复杂。近年来在许多活着的有机体中发现了石油烃类及其有关烃的化合物,更加深了人们对生成油、气原始物质的认识。但是,就生成油、气的主要原始物质而言,仍然是以沉积岩中的分散有机物质为主。

石油是怎样形成的?

有机生油说认为,油、气的生成过程是在沉积岩形成的过程中完成的。这个过程可以简要的概述如下:

水体中和陆地上搬运来的有机质同其它矿物质混杂在一起,沉积在水盆底部,在还原条件下保存下来。由于地壳不断地下沉,沉积物一层一层不断地加厚。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温度和压力不断增大,有机物质在各种因素作用下,逐渐向石油和天然气转化。近年来,根据有机地球化学的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石油的生成具有其发生、发展和衰亡的全过程,虽然有早期生油和晚期生油之争,但晚期生油占优势。

引起油气藏破坏的因素有多少?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引起油、气藏破坏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剥蚀作用、水动力冲刷、氧化作用和扩散作用等等。

(1)剥蚀作用:地壳的构造运动可使地壳相对抬升,将已经形成的地下油、气藏上升到地表遭受剥蚀而被破坏。

(2)水动力冲刷:由于构造运动的发生,使背斜油、气藏的一翼相对抬升,导致原闭合高度减小,打破了原来油、气、水的平衡,致使水动力冲刷破坏了原来的油、气藏。

(3)氧化作用:由于构造运动的发生,打破了原油、气藏的平衡状态,使地下油气或与地下水接触,或沿断裂上升到地表,都会因氧化作用而分别形成水、二氧化碳和其他高分子含氧化合物(如沥青类)导致油、气藏的破坏。

(4)扩散作用:天然气通过盖层扩散也能造成散失。

石油在地下是怎样储存的?

大量油气勘探及开发实践,改变了人们最初以为地下有石油湖、石油河之类的错误认识。逐渐知道石油和天然气在地下不是什么“油湖”、“油河”,而是储存在那些具有互相连通的孔隙、裂隙的岩层内,好象水充满于海绵里一样。能够储存和渗滤流体的岩层,称为储集层。这是因为它具备了两个基本特性--孔隙性和渗透性

㈤ 石油地质特征概述

如前所述,景谷盆地内部可以划分出四个二级构造单元,目前已经勘探、开发的油田位于盆地东部断阶的大牛圈断鼻构造上,故名大牛圈油田(图2-7)。

图2-8景谷盆地大牛圈油田断块展布及主要井位分布图

大牛圈油田的地层特征已在前文中介绍过,其生油层、储层主要集中在三号沟组第三段的水下扇砂体中。回环组50~200m厚的泥岩夹砂岩层段及三号沟组第四段构成盖层,与断层形成良好的遮挡层。三号沟组的第二、三段中暗色泥岩为本油区的烃源岩,累积厚度可达300m以上(图2-9)。

图2-9景谷盆地大牛圈油田石油地质综合柱状对比图

㈥ 叠合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

叠合盆地具有独特的石油地质特征,这不仅仅是指众多学者已经指出的诸如生烃层系多、生烃凹陷多、成藏期次多、油气资源潜力大与油气分布具多样性等方面。实际上,盆地的叠合过程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数套沉积层系在垂向上的堆叠,或多套生储盖组合的集中发育。叠合过程使盆地一些层系的生排烃机理与成藏、油气的运聚与分布都出现了与经典石油地质理论认识相悖的现象,相关油气资源的经济性乃至勘探思路与技术选择和使用,都发生了与以往认识不同的变化。

(一)不同层系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不同,油气分布存在差异性

就叠合盆地中的海相盆地和陆相盆地而言,它们形成于两个世代、两种不同的构造环境下,成藏主控因素和油气藏分布特点差异十分显着。而就海相与陆相两大类沉积而言,不同演化阶段,由于盆地结构、沉积组合、后续埋藏与变动历史、热体制以及层系间构造变格运动性质与强度等不同,油气的成藏与分布也有很大差异。正确地分析和认识这些差异,有益于有效发现叠合盆地中的油气资源,减少勘探的风险。

1.海、陆相层系油气分布的差异性

古生代海相克拉通盆地与中、新生代陆相盆地叠合后,海相与陆相层系中油气分布存在很大差异。我国海相层系时代古老,多处在沉积层的最底层。有利烃源岩的发育受沉积相带控制。在大陆边缘陆架沉积区和克拉通内闭塞环境,有利于烃源岩的发育,主要的烃源岩为泥质岩及含泥质的碳酸盐岩。而处在大陆边缘外侧的优质烃源岩,部分由于后来的挤压碰撞作用而遭破坏,只有上斜坡部分以及伸入克拉通内部的坳拉槽中有较好的烃源岩被保存下来;克拉通内坳陷盆地中烃源岩的发育与陆相湖盆相似,水体较深的深凹陷烃源岩发育最好。海相层系中,分布最广的烃源岩是台地相,有机质丰度总体上偏低。烃源岩有机质演化程度高,演化历史长,相对于中、新生代陆相盆地来说,天然气资源多于石油资源。海相层系中碳酸盐岩储层较发育,但缺乏礁滩相储层,台地相碳酸盐岩储层物性又普遍不好。这些储层由于时代老,成岩作用强烈,普遍以次生型为主,储层类型包括风化壳岩溶储层、表生岩溶储层、深部岩溶储层以及白云岩储层,且碳酸盐岩储层中灰岩所占的比例较大。因此,孔隙性储层较不发育,裂缝性储层占有较大的比例,储层的非均质性很强。海相层序中缺乏良好的砂岩储层发育,这一方面与海相层序沉积时克拉通内部构造分异差、岩相变化小,碎屑岩与颗粒灰岩所占比例小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储层时代较老且被中、新生代盆地叠置而深埋地下、成岩作用强烈有关。所以已发现的一些海相砂岩储层除塔里木盆地石炭系东河砂岩物性良好外,多数海相砂岩储层物性较差,如塔里木盆地的志留系砂岩、鄂尔多斯盆地的石炭—二叠系砂岩等,其中的次生孔隙占有较大的比例。海相沉积层序的地质结构多以大隆、大坳、大断裂带和大斜坡格局为主,油气富集的有利部位主要是古隆起及其斜坡部位,如塔里木盆地塔北、塔中隆起是油气最为富集的地区;鄂尔多斯盆地中央隆起带上,分布有靖边奥陶系大气田;四川盆地天然气藏分布与乐山-龙女寺、开江及泸州古隆起相关。实际上,海相层序中构造圈闭不发育,地层、岩性及其与构造背景的结合形成的复合圈闭是油气赋存的主要场所。因此圈闭的隐蔽性很强,在勘探技术上应主要发展以储层预测为主导的配套技术,包括地震采集、处理和测井-地质-地震联合反演储层预测技术等。

海相盆地油气分布的“源控”特点不是很明显,特别是古隆起经过多期调整改造后,油气分布与烃源岩区之间关系就更不密切。

2.陆相油气藏围绕生烃中心分布,具“源控”特点

与海相层系相比,中、新生代陆相层系中油气分布的总体规律遵从“源控论”。每一个湖盆都构成一个生烃和成藏中心,所不同的是质量和潜力。在生烃凹陷的周围,发育河流-三角洲相沉积体系,生油岩与储集岩可形成较好的侧接组合,有利于油气近距离运移、聚集。在盆地或凹陷的边缘,也是各类构造带集中发育的地区,形成的二级构造带包括断阶带、滚动背斜带、断块潜山带,也包括挤压断裂带、背斜带。油气围绕着生烃中心成环带状分布。已有的陆相石油地质理论完全可用于对陆相层序中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预测。但是需要特别指出三点:一是叠合盆地中深层油气的早成藏,可使深层油气聚集的经济性变好;二是深层超压的存在使生烃过程延长,“液态石油窗”的下限将大大下延,增大了深层成藏的机会,同时伴随排烃对储层产生的溶蚀作用也可改善深层储层的质量;三是多期运动复合作用形成的区带已经部分改变了我们基于二级构造带的概念所建立起来的找油思想。这些都是在叠合盆地陆相层序勘探找油气时所应注意到的。

海、陆相层序在叠合盆地中的叠置可以分为3种情况:一是早期被动陆缘与后期前陆盆地的叠合;二是早期克拉通内坳陷与陆内坳陷盆地的叠合;三是海相层序在陆相盆地中的残存。三种情况导致海、陆相层序叠置后所形成的油气资源潜力、分布与找油的思想和使用技术差异很大。对于诸如早期被动大陆边缘与后期前陆盆地的叠合(图6-5),像鄂尔多斯盆地、塔里木盆地塔西南坳陷属之,前者是贺兰-祁连-秦岭海槽与华北大陆间的被动陆缘与石炭纪以来的前陆盆地的叠置,后者则是古生代长期的被动陆缘与中生代以来的前陆盆地的叠合。这类叠合盆地上、下两套海、陆相层系中,油气聚集类型与分布主控因素变化较大,但空间吻合性还是比较好的,即早期海相层序中形成的油气多分布在大陆向大洋的枢纽带上。这个带在空间上与后续前陆盆地的前缘隆起吻合较好,也是油气聚集的主要部位,如塔西南坳陷的麦盖提斜坡与巴楚凸起、鄂尔多斯盆地的中央隆起及西斜坡等。形成的油气藏应以地层、岩性和复合型为主。而在靠近造山带一侧,强烈的褶皱-冲断作用可能使早期已聚集的油气遭受破坏,晚期由于普遍抬升以及褶皱-冲断作用造成的变质作用使之不具备二次生烃条件,因而就海相层系而言,褶皱-冲断带的勘探前景较差。而在前陆阶段,断裂-背斜带可叠覆于生烃灶之上,构成很好的生储盖与圈闭的三位一体,也是主要的油气聚集单元。

图6-12 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储量增长预测图

随着认识的深化,鄂尔多斯盆地还会有新领域的出现。对古生界来说,庆阳古隆起的西翼下古生界,与祁连海和华北海两个海湾有关的上古生界岩性气藏。中、下三叠统红层也有接受来自石炭—二叠系次生气藏的可能性。对中生界来说,新的含油砂体与油气越过湖岸线向北在水上沉积体系中也有形成新聚集的可能性,上述领域一旦突破,都会给储量带来新的增长高峰。

塔里木盆地大规模油气勘探历史较鄂尔多斯盆地要晚得多。同样是由于对不同层系油气分布特点尚未完全掌握,盆地勘探的主攻层系有待进一步落实。1989 年会战开始时,主要针对奥陶系风化壳的勘探,一直效果不佳,只是到近期随塔河亿吨级油田发现而出现第一个增储高潮,并初步认识到这类油气藏是受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控制的非均质性很强的“网络状”油藏,勘探需要相应的组合配套技术。作为主要勘探层系之一的东河砂岩,又具有独特的油气分布特点,初步总结为受地层岩性和构造背景控制的油气藏,分布受古隆起斜坡控制,地层尖灭线附近发育圈闭,其底部不整合面为主要油气输导通道。而更具勘探潜力的寒武—奥陶系内幕以及志留系油气藏的分布我们还知之甚少。运用叠合盆地的勘探理论和配套技术,塔里木盆地的勘探将会在多个层系与领域上获得突破。

㈦ 石油地质特征

一、生油条件

江汉盆地构造发育的两个断陷阶段的中、晚期和两个坳陷阶段的早、中期,分别发育了各具特点的生油层系,即上白垩统渔洋组、古新统沙市组上段、下始新统新沟嘴组下段及上始新统至渐新统下部潜江组等生油层系。现仅就新沟嘴组下段和潜江组两生油层作简要介绍。

下始新统新沟嘴组下段为构造拗陷阶段的沉积,生油层分布面积广,为8649km2,但厚度薄,一般150~300m,最厚350m。平面上,生油层厚度具有北薄南厚,东薄西厚的特点,缺乏明显的生油深洼陷,相对以江陵凹陷的梅愧桥-虎渡河-资福寺向斜带,潜江凹陷的周矶-总口向斜带及沔阳凹陷的峰口地区,生油层较厚。

上始新统至渐新统下部潜江组生油层属第二个断陷-坳陷构造旋回沉积,由于差异沉降,发育了咸淡水介质两种环境沉积的生油层。据统计,潜江组暗色泥岩分布面积8590km2,总体积为4415Gm3。由于盆地后期回返抬升作用不均衡,平面上形成7个孤立的成熟生油岩分布区,总面积1459km2,体积为610Gm3

以潜江凹陷为例,潜江组和新沟嘴组生油层地球化学特征仍有一定的差别,比较而言,潜江组有机质丰度高,达到较好-好生油岩级别,母质类型主要为腐泥-腐殖型和腐殖-腐泥型;新沟嘴组有机质丰度虽不及潜江组,多达到较好-较差生油岩级别,母质类型以腐殖型和腐泥-腐殖型为主。

由于剖面岩性不一,潜江凹陷不同层系生油岩的有机质热演化特征有别。新沟嘴组主要为砂、泥岩剖面,地温梯度较高,平均每100m为3.1~3.5℃;潜江组盐韵律发育,地温梯度较低,平均每100m为2.7℃。

江汉盐湖环境,水介质含盐度高,易于形成强还原条件,十分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而且盐系沉积速率大(达0.32mm/a),使生油层迅速掩埋,烃类转化率很高。因此,仍能生成较丰富的石油。

二、储油条件

江汉盆地储集层以砂岩为主,还有泥灰岩、白云质泥岩、玄武岩及致密砂岩等次要储集层。

新沟嘴组储集层:砂岩分布面积11000km2,主要分布于江陵、潜江、沔阳3个凹陷。平面上,砂岩具有北厚南薄、西厚东薄的特点。纵向上,砂岩中分布于新沟嘴组下段,可划分为Ⅰ、Ⅱ、Ⅲ三个油组。总的看来,沉积相带控制了砂岩的发育,并对物性好坏有一定影响。江陵凹陷北部砖桥、后港一带,为三角洲平原相区,分流河道砂岩发育,是好的储集岩分布区;沙市—李端口一线以北地区,属三角洲前缘相,发育水下分流河道砂、河口坝、天然堤及远岸沙坝等,属较好储集岩分布区。潜江凹陷的泽口、渔薪地区,属滨湖滩砂相,是较差储集岩分布区;老新、拖谢一带及新沟地区属远岸湖滩砂相区,为差储集岩分布区。

潜江组储集层:砂岩主要分布在潜江、江陵、小板3个凹陷,面积约6078km2,砂岩一般厚度50~400m,其中具渗透性的砂岩30~300m,以近物源的大路口、钟市两地区砂岩较发育,厚度达500m 以上。主要岩性以粉、细砂岩为主,仅近物源区有少量中粒砂岩。

潜江组纵向上,自上而下从潜一段至潜四段,砂岩分布面积越来越大。且物性逐渐变差。潜江组纵向上可划分为24个油组,39个砂组,由于沉积时水动力条件的差异,各砂组发育程度不一,分布面积有大有小,其中以潜12砂组分布面积最大,为1206km2,从平面上看,以近物源的凹陷北部的钟市、潭口、渔薪等地砂岩较发育,自北而南各砂组、砂层依次减薄、尖灭。

三、圈闭条件

1.构造圈闭少

区域拉张应力环境,断裂活动控制了盆地构造的形成、发育,局部构造多与断层有关;此外,由于盐系地层发育,因其塑性上拱,也形成了部分构造。总的看来,盆地局部构造不发育,构造圈闭数量少。已发现的构造圈闭有背斜、断鼻、断块三种类型,又以后两种类型为主,如潜江组全盆地共发现60个构造圈闭,其中断鼻占72%;新沟嘴组全盆地共发现113个构造圈闭,其中断鼻占65%,断块占28%。平面上,背斜构造多分布于各凹陷的中部,且多与盐系地层上拱有关;断鼻多见于盆地边缘,呈花边状分布。

盆地构造圈闭虽然数量少,但聚油能力较高,如潜江凹陷已探明的70%石油地质储量位于构造圈闭内,其原因是:构造圈闭内往往是多油组多层含油,含油井段长,油层厚度大,且常具多种油藏类型等优越的聚油条件。

2.非构造圈闭众多

江汉盐湖沉积岩性岩相变化大。砂层总的变化规律是厚砂层比薄砂层变化快,而砂层越厚变化越快,一般以厚度1~2m砂岩分布较稳定。纵向上同一砂组往往是下部砂层变化快,上部砂层较稳定。

潜江凹陷潜江组39个砂组,上百个砂层的平面分布不一,形态多种多样,有舌状、指状、树枝状、席状、带状、透镜状等,造成砂岩分区内各砂组、砂层的尖灭线错综复杂,在构造条件的配合下,形成了广泛分布的岩性圈闭,成群成带分布,如凹陷北部靠近物源的钟市、潭口地区,发育盐湖陡坡三角洲、沿岸坝等砂体形成的地层、岩性圈闭;凹陷中部的王、广、浩断裂构造带,发育砂岩舌状体、透镜体与构造、断层配合形成的构造-岩性圈闭和与盐丘有关的地层圈闭及裂隙圈闭;凹陷东南斜坡的张港、潜江、熊口一带是区域性砂岩尖灭带,在斜坡上形成众多的岩性圈闭。

四、保存条件

潜江凹陷潜江组盐湖沉积,膏盐发育,油气保存条件好,表现在:①盐岩分布区内普遍具数米厚的油浸泥岩,非渗透性强。②盐岩分隔作用,造成潜江组纵向上含油层位多(已发现22个油组含油),井段长(油层埋深最浅为738.6m,最深为3518.4m),油气较分散。③已发现的上百条大大小小正断层,不论落差大小,只要形成圈闭,对油气都具较好的封堵、遮挡作用,仅个别大断层(如潜北)由于断层的后期活动,出现少量的油气调整。

新沟嘴组属砂泥岩剖面,保存条件亦好,油气受到破坏、散失的现象少见。

五、油藏形成条件及分布规律

江汉盐湖盆地油藏除具备一般盆地油藏形成的地质条件外,还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油源条件上,盐湖沉积的生油层和储集层,纵向上被多个盐岩层所分隔,平面上又被断层分割成若干区块,造成油气运移聚集纵向受盐层所阻,横向受断层所限,油气是以分层系分区进行运移聚集的。砂岩体与生油岩体的配置关系、砂岩体的输导能力及圈闭的聚油能力决定了油藏的规模和含油丰度。一般以以下两种情况叠置较好:①砂体主体部位叠置于生油岩体之上,砂体分布区内具构造圈闭或侧翼上倾尖灭形成岩性圈闭,形成较丰富油藏。②生油深洼陷内的浊积体-透镜体,具良好供油条件。

在油气分布规律上,江汉盐湖盆地与一般淡水盆地基本一致,表现在:①生油深洼陷(有利区)控制油气分布。如蚌湖向斜是江汉盆地潜江组生油深洼陷,其生成石油量占全盆地潜江组生油量的90%以上。②有利相带内继承性发育的二级构造带具有多种多样的油藏类型,常常整体含油,是油气聚集的最有利地带。如位于蚌湖生油洼陷南缘的王、广、浩断裂构造带,已发现10 多种油藏类型,纵向多油组(13个),平面上叠合连片(>30km2),含油丰度较大(平均37万t/km2)。

总之,江汉盐湖盆地的石油地质条件可归纳为如下特点:生多(总生油量多)排少(排烃量少);构造圈闭不发育,岩性及其他非构造圈闭众多;油气保存条件好,以生油深洼陷周缘油气最丰富;油气分布具“广、多、薄、散、杂、碎”的特点(即“广”,在成熟生油岩分布区内均有油气显示;“多”,含油油组多,油藏类型多;“薄”,油层薄,一般1~3m;“散”,纵向上分散,井段长;“杂”,油田内层系复杂;“碎”,构造上断层多,以致块小,油藏规模亦小)。

㈧ 什么是石油地质综合研究技术

石油地质综合研究水平,关系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的速度和效益。现代油气勘探是从石油地质综合研究开始的。就是说,应用新技术、新理论和创新思维的石油地质研究人员,对有勘探前景的沉积盆地进行综合评价,计算油气资源量;研究盆地、凹陷油气藏成藏条件,指出富油气凹陷的有利区带和勘探目标,制订钻探计划,力争用较小的投入、较短的时间取得勘探突破,特别是找到大油气田。世界各大石油公司,为取得高额利润,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权,十分重视石油地质综合研究,不惜投入巨额资金,开展基础性或生产性研究。石油公司与科研院所和大学实施产学研一体化,使科研成果迅速应用到勘探生产活动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油气田首先是在地质家的头脑里”,是一句至理名言。其实质是:富有创造精神的地质家,对各种方法获得的资料、信息深入研究和体察,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改造制作,对沉积盆地的油气聚集规律有了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并运筹帷幄、制订勘探方案,迅速找到有商业开发价值的油气田。地质家头脑里的“油气田”,变成现实的油气田。石油地质综合研究,包括各门类各专业的研究,可概括为以下八类:
(1)板块构造研究,包括区域构造、二级构造带、断裂、古构造研究等。
(2)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研究,包括沉积相、储集体、旋回、韵律、生储盖组合研究等。
(3)生油岩(烃源岩)与生油条件研究,包括海相、陆相生油母质、有机质热演化、生烃机理、煤成油、低熟油、生物气、油气运移机理研究等。
(4)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方法研究,包括地震、重力、磁力、电法、遥感、测井等各种勘探方法的开拓创新,在各种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应用。
(5)含油气体系、成藏动力学研究,包括对各种类型盆地的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全过程地质动力条件、物理化学变化等进行地质模拟或分析,力求能较准确地预测各层系油气聚集特点和规律。
(6)盆地分析与资源评价研究,包括盆地演化史、成藏史、单元评价、油气聚集规律等。
(7)油气勘探规划部署研究,包括近期、中长期勘探方向,储量、产量增长预测,油气田周围的滚动勘探与甩开勘探部署等。
(8)油气勘探经验研究,包括中国和世界各国油气勘探历程、经验教训、勘探的战略战术、勘探效益分析等。
总之,石油地质综合研究内容十分丰富,需要科研生产人员殚思竭虑、锲而不舍,付出极大的艰辛,才能取得真知灼见,有效地指导勘探实践,提高勘探效益。

㈨ 石油勘探有几种方法。

(1)地震勘探:是根据地质学和物理学的原理,利用电子学和信息论等领域的新技术,采用人工方法引起地壳振动,如利用炸药爆炸产生人工地震。再用精密仪器记录下爆炸后地面上各点的震动情况,把记录下来的资料经过处理、解释。推断地下地质构造的特点,寻找可能的储油构造。目前,地震勘探是石油勘探中一种最常见和最重要的方法。
(2)重力勘探:各种岩石和矿物的密度是不同的,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其引力也不同。椐此研究出重力测量仪器,测量地面上各个部位的重力,排除区域性重力场的影响,就可得出局部的重力差值,发现异常区,称做重力勘探。它就是利用岩石和矿物的密度与重力场值之间,的内在联系来研究地下的地质构造。
(3)磁力勘探:各种岩石和矿物的磁性是不同的,测定地面各部位的磁力强弱来研究地下岩石矿物的分布和地质构造,称做磁力勘探。在油气田区。由于烃类向地面渗漏而形成还原环境,可把岩石或土壤中的氧化铁还原成磁铁矿,用磁力仪可以测出这种异常,并与其它勘探手段配合,发现油气田。
(4)电法勘探:它实质是利用岩石和矿物(包括其中的流体)的电阻率不同,在地面测量地下不同深度地层介质电性差异,以研究各层地质构造的方法,对高电阻率岩层如石灰岩等效果明显。
(5)地球化学勘探:根据大多数油气藏的上方都存在着烃类扩散的“蚀变晕”的特点,用化学的方法寻找这类异常区,就是油气地球化学勘探。

㈩ “富油气凹陷”分析方法

从生烃角度先找富烃凹陷的实质就是在那些烃源岩发育、资源丰度高、油气十分富集的凹陷,也就是在“富油气凹陷”中,以凹陷为整体寻找多种类型油气藏,这些油气藏不仅包括正向构造带中的油气藏,更重要的是寻找负向构造带中的油气藏,特别是各种地层岩性油气藏,如砂砾岩体、火成岩、潜山和地层油气藏等。而对于非“富油气凹陷”,油气勘探的指导思想是“下洼找油”。

1.“富油气凹陷”的概念及特征

(1)“富油气凹陷”概念的提出:早在20世纪50~60年代,在我国东部地区油气勘探实践中提出了生油凹陷控制油气分布的认识,即后来的“源控论”(胡朝元,1986)。随着勘探程度提高以及地质认识的深入,油气地质工作者认识到不同凹陷中的油气资源分布是不均衡的,于是1997年龚再升提出了“富生烃凹陷”。“富生烃凹陷”强调生油气凹陷成因和生烃量,指出富生烃凹陷是被动热事件初期形成的半地堑,一般为陆相沉积,湖相生油,烃源岩生烃强度大于50×104t/km3,油气资源丰度一般大于15×104t/km2

(2)“富油气凹陷”定义:袁选俊、谯汉生(2002)指出“富油气凹陷”是指那些面积较大,曾经发生过持续沉降并接受和保存了较厚暗色泥岩,具有良好地化指标,已经发生大规模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并且具有较高勘探程度和已经探明较多油气储量而仍有较大勘探潜力的凹陷。并且在研究渤海湾盆地油气资源分布的基础上,将资源丰度大于20×104t/km2、资源规模在3×108t以上的凹陷称为“富油气凹陷”,强调资源丰度以及勘探潜力。赵文智等(2004)指出,从广义上讲,富油气凹陷是指陆相沉积盆地中那种烃源岩质量好、规模大、热演化适度与生烃量和聚集量都位居前列的一类含油气凹陷。

富油气凹陷是从一个凹陷的生烃总量出发,表述凹陷资源丰富程度的概念。其内涵强调凹陷的烃源岩质量、规模、热演化程度及生、排烃总量,衡量富油气凹陷的优劣,除生烃强度、资源丰度和资源总量外,还应考虑在整个凹陷范围内发现油气藏的机会与单体油气藏的丰度和规模。这一概念指出了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对陆相沉积盆地中一系列凹陷进行了分级评价,对指导选择重点勘探靶区有重要意义。

(3)“富油气凹陷”特征:“富油气凹陷”不仅强调了烃源岩质量好,规模大,也强调其排烃量和聚集量,其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①凹陷中发育多套(一般2~3套)受构造、沉积控制的生油层;②发育多种类型储层和圈闭,如同生或后生的构造圈闭,自生自储的地层岩性圈闭,基岩潜山圈闭等;③多种类型油气藏围绕主力生烃洼陷叠合连片;④油气藏分布复杂隐蔽,勘探难度比较大。

原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通过对渤海湾盆地陆上及滩海43各凹陷的最新资源状况、勘探程度及成果详细摸底调查,根据富油气凹陷定义及资源丰度(>20×104t/km2)、资源规模(>3×108t)指标,在43个凹陷中确定了14个凹陷为富油气凹陷。14个富油气凹陷为:①辽河坳陷的辽西、辽东及大民屯凹陷;②黄骅坳陷的南堡、板桥、歧口及沧南凹陷;③冀中坳陷的饶阳、霸州凹陷;④济阳坳陷的东营、沾化、车镇及惠民凹陷;⑤临清坳陷的东濮凹陷。

资源丰度高、资源量大的富油气凹陷油气富集,具有良好的地层岩性油气藏有利发育区带,常常形成大规模的油气田。

2.“富油气凹陷”的勘探意义

在勘探思路中,首先从生油角度找富油凹陷,并且树立“满凹含油”的思想,这种勘探新思路的提出,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以往“定凹选带”的勘探理念,而且对未知资源的勘探具有指导意义。这些新的勘探思路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优选最有利的生烃凹陷:“富油气凹陷”的勘探思路在于强调勘探理念的转变,即在富油气凹陷的有效烃源灶范围内,寻找富集的油气藏,特别是地层岩性油气藏。这一理念的提出突破了以往“定凹选带”的认识,可改变以往油气勘探多集中于正向二级构造带范围内的做法,实现满凹勘探。这一认识对拓展勘探范围、推动地层岩性油气藏储量的发现节奏和规模都有积极作用。

(2)坚持满凹勘探,重点寻找有利区带:在富油气凹陷中,并非所有的油气聚集都有经济性,油气相对富集于斜坡背景上的主砂带以及有裂缝系统和鼻状隆起背景的“富块”,亦称“甜点”。富油气凹陷应该在坚持满凹勘探的基础上,重点寻找有利区带,以实现油藏勘探的高回报。

3.“富油气凹陷”有利勘探方向预测

(1)陡坡带砂砾岩体和洼陷带浊积岩体是岩性油气藏勘探主要方向:陡坡带低位和高位体系域中广泛分布着三角洲、扇三角洲和近岸水下扇,洼陷带广泛分布湖底扇浊积岩体,由于它们近油源,直接与生油岩接触或被生油岩包裹,具有优越的成藏条件和生储盖组合,因此,随着砂体描述精度的提高,必将成为重要的勘探领域和目标。

(2)缓坡带水进超覆三角洲砂体是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主要方向:缓坡带在水进期形成的水退型三角洲砂体,具有形成岩性、地层超覆油气藏的良好地质条件。因此,在缓坡带分布的三角洲砂体将是寻找地层岩性油气藏的主要方向。如辽河西部凹陷、歧口凹陷、饶阳凹陷、东营凹陷等缓坡带都发现了以三角洲砂体为储集层的地层岩性油气藏。

(3)深潜山是地层油气藏勘探主要方向和目标:渤海湾盆地潜山,目前中、浅潜山勘探程度较高,而埋藏更深、更隐蔽的潜山无疑将成为地层油气藏下一步勘探的主要目标,亦即富油气凹陷的中央隆起带、洼陷带、缓坡带分布的深潜山将是今后的主要方向和目标。

4.优选非“富油气凹陷”的有利洼陷

我国裂谷盆地内的凹陷并非都为“富油气凹陷”,以二连盆地为例,其内分布众多的凹陷均达不到“富油气凹陷”的标准。对于非“富油气凹陷”在整体油气资源并不丰富的前提下,应该优选其有利的洼槽,即凹陷内油气资源丰度相对高、资源量相对大的主力洼陷。因为并非所有洼槽的油气成藏条件都很好,而只有位居沉积生烃中心的主洼槽油气资源潜力最大,勘探成效最高,勘探前景最好,这是通过勘探实践已经被证明了的地质规律。

非“富油气凹陷”应该在“下洼找油”思路指导下,细划研究单元,以油气聚集的基本单元—“洼槽”为单元进行分类评价,在主力洼槽内临近烃源岩灶处寻找重点有利区带,逐级优选,优中选优,发现发育地层岩性圈闭、油气相对富集的构造部位,以主力油层组和储油层为研究目标。这样才能不断适应目前新的勘探思路,真正体现“下洼找油”的指导思想,不断有大发现和大突破,保证油气探明储量稳中有升。

非“富油气凹陷”主洼陷靠近生油洼槽的陡坡带和缓坡带砂砾岩体是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的主要方向,同时洼槽带及洼槽带附近的湖底扇或浊积砂体也是地层油气藏勘探的重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