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石油矿藏 » 美国石油天然气上升到什么时候
扩展阅读
资源丰富有什么意思 2025-05-17 23:52:26
9个税点如何计算价格 2025-05-17 23:52:20
鸡肉卷成本价多少钱 2025-05-17 23:52:19

美国石油天然气上升到什么时候

发布时间: 2025-05-17 17:46:53

㈠ 美国石油工业概况是什么

美国是世界上已探明石油储量最多的国家之一。截至2004年1月1日,其探明石油储量为227亿桶,在世界上排名第11位。全国80%以上的储量集中于美国的四个州:得克萨斯州(24%)、阿拉斯加州(22%)、路易斯安那州(20%)和加利福尼亚州(19%)。其他产油州还包括新墨西哥州、俄克拉何马州、怀俄明州、堪萨斯州、密西西比州和北达科他州等。由于80年代末和90年代上半期的过度开采,石油储量下降较快。

美国是继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之后的世界第三大产油国。美国《油气杂志》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美国石油产量为790万桶/日,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9.2%。产量为过去50年来的最低点,比1985年的1060万桶/日下降约25%。美国现有大约50万口产油井,但大多属于“边际”井。根据2003年统计,主要产油区域集中在墨西哥湾、得克萨斯州陆地油田、阿拉斯加州北坡、加利福尼亚州、路易斯安那州陆地油田、俄克拉何马州和怀俄明州。2003年美国新钻探30151口油气井,其中油井为5694口,天然气井为20011口,干井为4446口。比2002年的钻井数量25536口上升18%。随着物探技术和钻探设备的进步和发展,墨西哥湾深水油田的产量迅速增长,当时深水油田产量已占美国墨西哥湾石油产量的2/3。图19-2和图19-3为美国石油与天然气产量变化图。

图19-3美国天然气生产变化图

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费国。2003年日消费量为2007.1万桶(相当于9.143亿吨),较上年增长1.9%,占世界石油消费总量的25.1%。在美国目前的能源消费构成中,石油占42%,煤占24%,天然气占20%,核能占8%,水能、太阳能及风能等占6%。根据英国石油公司统计,在美国2003年石油消费构成中,交通运输用油约占石油消费总量的67.5%,工业用油约占24.2%,民用油约占3.9%,电力用油约占2.4%,商业用油约占1.9%。美国在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后,开始注重提高能源利用率和节能,能源强度持续下降,90年代末生产每一美元所需能源较1970年下降了44%,年人均石油消费量从1978年的31桶减少至2000年的26桶,降幅为20%。从总体看,1973年以来,美国经济增长了126%,而能源消费仅增30%。

此外,由于美国交通运输业占其石油总消费的65%以上,20世纪80—90年代低油价时期美国汽车行业快速发展,车型也越来越大,尤其是越野车和跑车等高耗油交通工具备受消费者青睐。因此以汽油为主体的石油产品需求有较大幅度的攀升,美国能源部预计,到2020年美国石油日消费量将达到2600万~2700万桶。

㈡ 美国油气政策发展历史

美国联邦政府的石油政策主要体现在制定能源战略、确立竞争规则和维持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三个方面,为石油产业提供了经济、技术和制度框架,从而使私营企业能够有效地满足国家目前和将来对石油资源、能源安全、市场公平竞争,以及保持清洁和安全的环境的需要[40]。此外,联邦政府还根据不同的税收政策对石油工业经营中的经济利益进行调节。

20世纪20年代末期,随着石油供应量越来越多地超过需求量,产生了大量的石油过剩;接着又遇上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经济衰退,石油市场遭到了空前的灾难。几个月之内,原油价格从每桶1美圆跌到10美分以下,美国石油工业的发展逐渐陷于困境。美国政府为了摆脱困境,对石油生产作了规定性的限制。在东得克萨斯油田发现前,俄克拉何马州就已经实行了配产的做法,得克萨斯州在1931年也效法这种做法。所谓配产实际上就是要求每个石油生产公司压低产量,以达到供求平衡[41]

最初,石油公司反对这种配产的实施,但由于当时原油价格一再下跌,石油公司均蒙受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到1934年,大多数的州和石油公司都采纳了这种政策,油价逐步稳定,同时也使政府对石油工业的控制和管理得到了参与和加强。国会还通过了石油法案,各州也相应制定了产量变化的允许范围,禁止任何超额生产的原油运出美国。其后,当进口原油开始对美国石油工业形成威胁,危及美国石油限产政策的实施时,美国政府又宣布了进口管制[42]

由于跨国公司一直控制着石油的定价权和原油生产控制权,因此当1973年“阿以战争”爆发时,跨国石油公司与石油输出国组织之间的问题日趋政治化。阿拉伯产油国对美国实行了石油禁运,同时石油输出国组织利用这个机会,将油价从每桶2~3美圆提高到1974年初的13美圆,矿区使用费从产量的1/8提高到1/6,所得税提高到65%。石油输出国采取的行动给美国等市场经济国家带来了能源危机,1973~1974年,美国特别严峻地感受到了石油输出国组织石油禁运的影响。因为当时美国所需石油的35%来自进口,美国政府对国内石油生产实行了价格管制,实行了“老油”(1971年1月1日以前开发的油田所产原油)低价和“新油”(1971年1月1日起开发的油田所产原油)高价政策,但仍无法避免由于油价的突然上涨而引起的世界范围的经济衰退,结束了战后长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经济的下降趋势直到1975年才逐步扭转过来[43~46]

由于石油危机给美国带来的严重威胁,鉴于石油在美国能源中占据的重要地位,联邦政府推行了一系列关于石油的计划和激励政策[40,47~50]

(1)重视石油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在合理价格下,确保国内石油的安全供应。积极推进企业、大学和地方政府的合作研究,美国石油界每年的研究开发和技术改进投入都达到数亿美圆,这些资金几乎全部来自公司自身,而不是联邦政府。

(2)建立战略石油储备体系,保障国家能源安全。197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能源政策与节能法》,授权能源部建设和管理战略石油储备系统,并明确了战略石油储备的目标、管理和运作机制。美国石油储备体系分为政府战略储备和企业商业储备。政府战略石油储备的目的是防止石油禁运和石油供应中断,平时不轻易动用,当商业石油供应一旦发生中断,在美国总统下令的15天之内,应急储备油才能被迅速运至石油提炼厂。美国战略石油储备的运行机制可以概括为:①政府所有和决策;②市场化运作。从建设储库、采购石油到日常运行管理费用均由联邦财政支付。联邦财政设有专门的石油储备基金预算和账户,基金的数量由国会批准。

为了避免对市场价格的冲击,战略石油的采购和投放基本上采取市场招标机制。通常选择价格低迷时采购,既要避免引起市场价格波动,又要防止造成石油储备资金损失。战略石油储备的投放也采取招标机制,政府向石油公司招标,再由石油公司按市场价格销售,回收资金交财政部的石油储备基金专门账户,用来补充石油储备;企业商业储备远远超过政府储备。2004年,全美的石油储备相当于150天进口量,其中政府储备为53天进口量,仅占1/3,其余是企业储备。美国的企业石油储备完全是市场行为,既没有法律规定企业储备石油的义务,政府也不干预企业的储备和投放活动,企业根据市场供求和实力自主决定石油储备量和投放时机。

(3)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研究开发等活动,引导企业实现国家能源目标。通过政策实践,近年来联邦和州的税收政策被认为能够较为有效地激励私人部门实现能源政策目标,如研究开发和投资税减免,减收矿区使用费等。但总的来看,由于各州之间油气运营和经济情况差别很大,多数税收鼓励政策是由州政府实施。

(4)政府机构分工合作,通过补贴、技术援助和融资手段支持国内能源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获取和利用国际资源。能源部、贸易开发署和美国进出口银行是支持能源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三大主要机构。能源部矿物能源办公室下的矿物能源国际计划和石油天然气进出口办公室承担支持美国油气产业界开发新的商业机会和技术的职责;美国贸易开发署通过资助可行性研究、专业培训、商业研讨会和其他技术援助,帮助国内油气公司在发展中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参与能源项目的竞争。作为政府机构的补充,美国进出口银行对美国公司的海外销售活动提供融资支持;进出口银行也提供信用担保,以保护美国出口商免受因国外政治或商业原因导致的拒付风险。

美国自1979年6月1日起放宽价格管制,针对石油生产经营者在高油价时期所获得的超额利润,于1980年2月2日起对国内生产的原油征收“意外利润税”(即暴利税);1981年,美国政府终止了对原油的价格管制。到1984年,与在价格管制时的原油进口高峰相比,进口量下降了约50%。美国原油进口量的下降和全球新的原油供应国的出现,导致世界原油价格开始下降。在1985年11月至1986年2月之间,世界原油价格从每桶32美圆跌到每桶10美圆。

1990年的海湾战争时期,前总统布什提出了新能源战略,以缓解油价上升对经济的冲击。虽然近些年来美国经济结构发生了较大的转变,高技术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但美国仍视能源为确保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1999年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主张提高能源效用、寻找替代能源、确保国外石油来源,更强调保持重要产油区的稳定和安全,以确保拥有得到资源的机会。

2001年,美国的《国家能源政策》报告指出了解决“能源危机”的战略措施,其中对开发油气资源的国内政策主要有以下几点[51~53]

(1)加强国内油气资源开发力度,增加国内产量。根据美国目前石油与天然气资源的开发现状,阿拉斯加石油蕴藏区成为布什政府增加国内油气供应的首要地区,除北坡油田外,阿拉斯加还有三个可供开采石油和天然气的地区,即阿拉斯加国家石油储备区、北极边远大陆架和北极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联邦政府把开发北极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作为增加美国国内油气产量的重点。除阿拉斯加外,还要加强对美国西部油气资源的开发。联邦政府在大陆48个州拥有31%的土地(多位于美国西部)和全部大陆架。目前,这些地区提供的能源占全国能源总产量的30%。这些地区有待开发的地下原油储量约5.6亿吨,天然气储量4.68万亿立方米。但这些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勘探开发成本高,必须采取现代化高科技手段,才能开采出来。另一方面,还要加快对石油、天然气开发过程中新技术的运用,提高老油气田的开采效率,降低开采成本,尽力提高老油气田的产出水平。

(2)改善石油与天然气输送设施,修建新的输送管道。美国的油气输送管道总长度超过320万千米,是美国油气产品的主要输送工具,担负着美国国内油气产品66%的输送任务。但由于使用时间较长,这些管道已出现了严重的老化现象,大大降低了输送效率,既加大了能源短缺程度,又增加了污染环境的可能性。因此,联邦政府要求负责油气输送管道安全的运输部必须进一步加大对管道设计、修建、维修以及紧急事故处理的监控力度。对跨阿拉斯加输送管道,联邦政府尤为重视,因为这条管道自从开通以来一直担负着美国国内石油产品近20%的输送量,而且输送效率极高,在其整个营运历史上损耗只占其输送总量的0.00014%。

(3)修缮、扩大炼油设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的炼油设施效率不断降低,而且对环境污染的程度越来越严重,这既制约了炼油业满足美国经济对相关石油产品需求的能力,又遭到环保人士愈发激烈的反对。因此,联邦政府决定在改善原有设施的基础上,鼓励新的炼油设施的修建,争取同时满足经济与环保双方面的需要。

(4)增加国家战略石油储备。战略石油储备是美国联邦政府在石油供应出现紧急情况时对石油市场进行干预的主要工具。政府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完全没有跟上石油进口的步伐,1992年储备量能维持83天的进口量,而2001年只保持54天的水平。因此,政府决定增加战略石油储备量,其意义不但在于维护美国石油安全,更在于石油还是国防燃料储备。

㈢  世界油气资源消费现状及发展趋势

北美、亚太地区和欧洲是世界主要油气消费区。多年来,美国油气消费居全球之首。天然气消费量增长较快的地区为非洲、亚太地区和中南美洲。1999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费中,石油占40.57%,天然气占24.19%。预计到2020年,北美、欧洲和亚太地区的油气产量都将出现下降,而油气消费又呈稳定增长的趋势,因此世界油气供需地区不平衡性将进一步加强。国际油价的长期趋势将随石油供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一、世界油气资源消费现状及消费结构

油气消费现状

北美、亚太和欧洲是世界三大石油消费区。据英国BP《2003年6月世界能源统计述评》显示:2002年全球石油消费为35.22亿吨,其中北美洲为10.65亿吨,中南美洲为2.15亿吨,欧洲和欧亚为9.25亿吨,亚太地区为9.92亿吨,中东为2.07亿吨,上述各地区占世界总消费量的比例见图4-8。2002年美国为世界石油消费第一大国,消费量为8.94亿吨,占世界消费总量的25.4%。中国石油消费量为2.46亿吨,占全球石油消费总量的7%,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石油消费和进口大国,中国已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

图4-82002年世界各地区石油消费量分布图

天然气是世界上消费量增长最快的能源矿产。2002年全球天然气消费量为25355亿立方米,比2001年增长了2.8%。世界各地区天然气消费量占世界比例见图4-9。北美和前苏联同是世界上最大的产气区和消费区,美国、前苏联和日本是三大天然气消费国。

图4-92002年世界各地区天然气消费量分布图

二、油气消费结构

全球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在1998年油气所占比重为63.8%,而1999年油气所占比重为64.8%,油气所占比重上升了1.57%。美国能源情报署对未来20年世界一次能源需求预测数据为:世界能源总的需求量年增长率为2.1%,2020年将达到300桶/日,折合油当量15×109吨/年。其中石油需求的年增长率是1.8%,其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的比例将从2000年的40%下降到2020年的37%;天然气的年增长率为3.3%,其比例将从22%上升到29%。另据美国两位学者(埃克米得斯和奥利格尼)预测,2020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天然气将占到40%以上。

他们作出这种预测的依据:首先是燃料电池大量商业化应用,目前该项技术在经济上已经可行。其次是八国集团的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德国、英国、意大利、法国和日本将采取更积极的行动增加天然气的使用。第三是环境保护者的压力,天然气比石油更清洁,发热量更高。第四是国际天然气市场逐渐显露生机,欧佩克国家都对天然气给予更高的重视。第五是天然气的资源量广泛,其使用比石油更可行等。

据英国BP《1999年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显示,1998年,中国能源消费结构是:天然气消费占2%,煤炭消费占73%,油品消费占23%,其他占2%。1988~1998年间,中国的天然气产需基本平衡。2010年,中国能源消费结构目标:天然气消费占4%,煤炭消费占67%,油品消费占21%,其他占8%。

三、油气消费发展趋势

世界能源的消费与经济的增长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未来世界石油用1995~2020年间1.9%的年增长率,与GDP3.1%的年增长率相比,其增长弹性值为0.6。而天然气的同期增长率为2.6%、与其相比,石油的需求增长并不大,与整个能源需求的增长率基本相同(图4-10)。由于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各个地区石油需求增长情况的差别很大(见表4-5)。1995~2020年,OECD各国以0.8%的年增长率呈低速增长。而发展中国家则呈现3.0%的大幅度增长形式。其中增长最大的是中国,年均增长率为4.6%,其次是以印度为中心的南亚,年增长率为4.2%,再其次的顺序是东亚3.6%,中南美洲为2.5%。

图4-10能源消费取决于全球经济增长

(未来能源的消费量,单位:千万亿英制热单位)

(据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2000)

表4-5世界原油需求表

(据《国际石油经济》,2001.9)

估计非OECD国家的石油消费量,将在2010年以后超过OECD国家,2020年以后会进一步加大差距(表4-6)。

表4-6各地区石油需求预测(单位:百万吨石油当量)

(据《国际石油经济》,2001.9)

随着世界经济的增长,各地区和各国家对能源特别是油气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长。随着不同地区和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进一步加剧,世界油气供需地区性不平衡也进一步加剧。世界石油资源和市场分布不均衡的矛盾有加剧趋势。从资源分布看,中东—北非、中亚—俄罗斯和北美三个地区剩余石油可采储量占世界的82.3%,待探明可采石油资源占世界的72%。其中中东地区剩余石油可采储量占世界的64%,待探明可采石油资源占世界的25%。2010年以后欧佩克在世界石油产量中所占份额将由目前的39%增至50%以上,世界石油供应将更加依赖中东。预计未来十年内,北美、欧洲和亚太三个地区的石油产量都将出现下降,而石油消费又都将稳定增长,势必导致石油供需缺口加大,其中亚太地区将成为世界油气供需矛盾最为尖锐的地区。1990~2000年,亚太地区地区石油消费量年增长5.4%,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992年超过欧洲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区。2002年亚太地区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仅占世界总量的3.19%,石油产量占世界总量的11.17%,消费量占世界的28.1%,中国已超过日本成为本地区第一大石油消费国。未来我国石油国内供给的缺口将不断增大。据预测,到2010年,中国国内石油供给量将在1.77亿~1.95亿吨;2001年至2010年,平均增长率将在1.08%~1.81%。但国内石油需求量在不断增长。到2010年,国内需求短缺约1.17亿~1.42亿吨,需要从国外进口。

据美国能源信息署《2000年度国际能源展望》预测,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加强,在未来20年内,天然气将是一次能源中消费增长最快的能源,预计世界天然气的年均消费增长速度将达3.1%,2010年和2020年世界天然气消费量分别达3.49万亿立方和4.72万亿立方米(刘增洁,2001)。

21世纪中国天然气将进入新的发展期。2002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已达到301亿立方米,占世界消费量的1.2%。在亚太地区天然气消费中仅次于日本和印度尼西亚。未来中国对天然气的消费将会不断增长,因为这有利于改善中国的能源结构,缓解石油供应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