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电动汽车与传统汽车相比,哪一个使用成本高呢
新能源汽车在各个方面发挥了成熟。只有在性能方面,它们不会丢失传统的燃料车,甚至在驾驶经验的表现中,他们远远超过了传统的燃料卡车,并在目前经济发展的情况下不繁荣。汽车的成本越来越高。这一现实因素导致许多人纠缠着传统的燃料卡车和新能源电动车购买哪一个更具成本效益?要结束,您需要严格比较这两辆汽车各个方面的成本。
燃料汽车的使用成本不断增加,比纯电动车辆更具成本效益?
综合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汽车成本还是日常使用成本,还是以后的维护成本,它是一个新的能源电动车更经济,因此,在选择燃油和新能源电动车时,它更多建议购买电动汽车。
B. 同平台的凯美瑞和s荣放哪个造车成本更高些
凯美瑞的成本高。因为凯美瑞是属于中型车,不管是体积和重量都比丰田荣放高,所以维护成本也会更高,荣放虽然2.0L的两驱版本销量更好,但是与凯美瑞全系没有四驱所以价格接近的2.0L四驱plus版本对比更有价值,也能够体现出轿车与SUV的不同特点。
凯美瑞成本高的原因
丰田凯美瑞发动机型号是6ARFSE,丰田凯美瑞2.0L车型换装了6ARFSE发动机加6AT,新发动机与老款相比有了明显的提升,并且与RAV4上搭载的6ARFE发动机相比,增加了缸内直喷技术,但它又不只局限于常规的缸内直喷,而是采用了在丰田86。
C. 逐鹿新能源市场,新旧车企对决升级
前言:当大多消费者还在考虑是买燃油车还是新能源汽车的时候,北京已经上演了新能源“一号难求”的局面。
近日,北京新能源指标信息频繁刷屏,不仅抢走了恒大75折的风头,还抢走了在北京居住的人们“家有一车”的梦想。由于北京人口较多,汽车保有量高,摇号政策随之而来,相对于燃油车的摇号难于上青天,人们还是更多的寄希望于新能源汽车。但在公布的今年首期普通小客车指标配置数据中显示,新能源指标有超过46.7万人申请,而2020年个人新能源小客车指标额度仅为54200个,需求量远超于供给量,造成了中标堪比中彩票的局面。新申请新能源指标的人可能还需要再排9年,等到2029年才能获得指标,“有车梦”再次破碎。
传统车企:完善的销售渠道+钱
此外,在销售模式上,传统车企凭借着多年的经营布局,销售渠道早已遍布全国,在销售和售后服务上也都有着一套成熟的流程。不仅积攒了丰富的经验,在口碑和产品力上也具有一定的号召力,使得产品可以更加快速的冲击市场。
总结:当下的新能源市场,无论是哪个品牌都不可能不去争夺这块蛋糕,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而传统车企进击新能源市场,很显然,对于造车新势力们来说是一件亚历山大的事情。但新势力的将“心”比“新”,也赢得了市面上很大一部分消费者的认可,传统车企和新势力谁能够在这场较量中,赢得最终的胜利,还是需要最终的裁判—消费者来做决定。
(本文由车评社编辑部原创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车评社)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D. 新能源汽车和传统汽车哪个造车的难度大
传统汽车难度大,因为传统汽车发动机的制造难度要比电池电机组麻烦的多。
广义新能源汽车,又称代用燃料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这类全部使用非石油燃料的汽车,也包括混合动力电动车、乙醇汽油汽车等部分使用非石油燃料的汽车。
目前存在的所有新能源汽车都包括在这一概念里,具体分为六大类: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醇醚燃料汽车、天然气汽车等。
政策支持
2020年10月,国务院常务会会议通过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规划》表明,2021年起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新增或更新公交、出租、物流配送等公共领域车辆,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80% 。
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要求深入实施发展新能源汽车国家战略,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汽车强国。
E. 传统车企VS造车新势力,核心优势到底是什么
传统车企VS造车新势力,小编觉得,现阶段的核心优势在于渠道和供应链体系,当然资金肯定也是很大的优势。至于技术层面,现在很多主机厂也基本都是依托于强有力的供应商完成的,如博世,还是掌握了很多汽车行业的核心技术,同时,博世既可以和传统车企合作也可以和造车新势力合作。
下面,重点根据渠道和供应链体系,给大家做一个分析,为什么在现阶段,这些才是传统车企的核心优势。
小结
现阶段,传统车企VS造车新势力,小编觉得,核心优势并不在技术,而是在销售及售后渠道的搭建以及供应链体系的完善程度,当然,资金肯定也是有很大的优势。
F. 或许你难以理解,但新一代三缸发动机的成本就是比过去的四缸高
近日工信部发布了一组吉利缤越以及以及别克英朗四缸车型申报图引来一片哗然,难道三缸机真不如四缸??答案自然是非也。如今,企业打造一台三气缸的高效内燃机,其投入的时间精力金钱并不亚于四缸,甚至更甚于四缸。
但凡能完美诠释高效的当代三缸引擎,在成本上都十分夸张,不仅是通用,大众的全新一代EA211evo1.0T三缸引擎,物料成本也已经与上一代的EA2111.2T四缸引擎不相上下,除去各类新技术的研发,mHEV架构的预留设置也吞噬掉了巨额的费用,一万小几千的成本只为采购一台三缸机,这放在20年前甚至都是无法想象的事情,但是如今却真实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三缸的成本高于四缸不仅在大众和通用上出现,PSA的三缸机成本也要比自家的1.6THP四缸引擎高出了5%。
不必惊讶,因为现阶段的高效三缸引擎,就是这么贵。以简单的缸数来衡量成本,是完全错误的。然而好消息是,随着国六b第二、第三阶段的逐步实施,2020年,丰田、大众乃至積架等豪华品牌三缸车型即将登陆中国,市场终究将回归理性。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G. 在新能源领域,相比传统车企新势力造车显然更焦虑
经过多年发展的新能源市场,正散发出无尽的成熟和魅力。被激活的消费需求带来了销量的快速增长,给苦耕多年的新能源品牌带来了滋养,也让进一步实现扭亏为盈看到了希望。
然而,正是这个被众人所能预见美好的新消费市场,按目前来说是仍未有足够的体量来容纳如此之多的参与者,使得部分品牌尚未度过襁褓期就半路夭折。
在资本的运作下,新势力品牌背后都有少则几十亿,多则上百亿的资金支撑。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H. 同样是造纯电车,造车新势力和传统车企有何不同
有了解过纯电车的应该都知道,现阶段的纯电车主要是以造车新势力为主的,像特斯拉、蔚来、小鹏这些,而传统的老牌车企虽然起步晚,但也相继推出了纯电车,像大众、丰田、本田等等的合资品牌,那针对题主的问题,我就个人的看法简单说一下吧。
首先是各自的优势点和劣势点不同,造车新势力在造车理念和思维上,跟传统厂商是不一样的,他们在研发之初就是为了生产纯电车,所以在纯电车的设计和布局上有进行更多的优化,像蔚来汽车的全铝车身、双层玻璃、空气悬架等,有同样配置的燃油车价格往往会高1倍。所以,我们总能发现,同价位的纯电车,造车新势力生产的会比传统厂商的配置要高,而且在智能化的层面上,造车新势力生产的也比传统厂商的领先很多。
但同样的,造车新势力也有着明显的短板,那就是实打实的积累,很多的造车新势力都是半路出家,也就是压根就不是做汽车起家的,所以很多技术的研发时间都很短,甚至是买回来用,连生产汽车都需要和传统厂商合作,又或者是自己建设工厂,也导致了产能问题,同时还有车辆的质量问题,售后维保的问题,当然了,还有我们常说的驾控体验,而以上的这些,也正是传统厂商的优势点。
那通过以上的我个人总结就是,造车新势力生产的纯电车性价比更高,可玩性也更高,而传统厂商生产的纯电车则是有着生产质量和售后维保方面的保证,同时能带来更好的驾控体验。
当然,还有一个问题是所有买纯电车的人都会在意的,就是电池问题,在这方面,造车新势力确实有比较大的优势,因为起步早,而且针对性强,而传统厂商毕竟起步晚,加上纯电车业务的占比还太低了,在电池的研发力度上,免不了会弱了点。
不过,凡事都有例外,如果说有哪个品牌是集造车新势力和传统厂商的优势点于一身的话,我会认为这个例外就是丰田。丰田在电动化领域至今已经有20多年的市场积累了,全球有着1500多万台混动车销量做背书,也就是说,丰田在电池的研发上,比其它传统厂商以及造车新势力都要来得可靠。
这也是我当初买车会选C-HR EV的最重要原因,虽然在智能化方面确实打不赢造车新势力,但在电池、生产质量以及驾控体验上,C- HR EV都是杠杠的,这也是我试驾了很多不同品牌的纯电车以后得出的结论,而且厂家给出的三电维保政策也很给力,8年20万公里的三电系统保修,还有10年不限里程的电池无忧服务,也是这强心针促使我下订的。
总而言之,无论是造车新势力还是传统厂商,各个品牌生产的纯电车都有不同的优势和劣势,买车的时候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来选择就好了。
I. 造车新势力也难过“钱关”,造车到底要烧多少钱
尤其汽车工厂是重资产,基本要上百亿才能开始,真正要让汽车上市销售,至少还要上百亿才行。其实这些年,国内的造车新势力数量不少,但经过一轮又一轮的淘汰,目前剩下的已经不多了。因为对于一家汽车公司来说,每年研发和生产的投入都要上百亿,而对于一家什么都没有的新车企来说,其面临的压力会更大,首先是工厂的建设,其次是品牌的推广,想蔚来汽车第一次发布会,就花掉了几千万,其营销成本是巨大的。
J. 传统车企与造车新势力,谁更胜一筹
3月22日, 蔚来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斌发表内部信,确认了公司今年以及未来三年的目标和关键行动,而该内部信选择在此风口浪尖时公布,亦或暗示着以蔚来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目前正面临着巨大危机。
而就在同一天,这家中国造车新势力也同时发布一则声明,对其所谓内部员工爆料的“销量作假”以及“大幅裁员”作出回应。
基石资本合伙人李小红表示,因为造车不能简单依赖商业模式的创新和单一产品的吸睛而成功,其核心竞争能力需要较长的时间积累来验证。此前,基石资本董事长张维也公开发文怒怼造车新势力“新能源汽车和智慧驾驶是汽车领域无可争议的方向,然而在中国并没有任何一家新能源造车企业值得投资”。目前,该投资机构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的投资额已超过60亿元。
在张维看来,在汽车这样一个已经高度成熟、全球竞争的行业,技术、研发投入、品牌认知、渠道拓展等方面都有更深积累的传统厂商具有更大的优势,而造车新势力本身并不掌握任何核心技术,只用简单粗暴的方式烧钱吸睛,路恐怕会很难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