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制造业企业产品成本计算方法
成本核算对于制造业企业至关重要,它基于准确的进销存、生产和财务数据。任何不准确的信息都可能导致成本计算错误。然而,有一项关键要求是必须满足的:财务账面价值必须与仓库和生产线的库存价值保持一致。
在存货核算中,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包括月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和先进先出法等。以下内容将以月加权平均法为例,详细说明产品成本的计算过程,并以产品别和分步法进行描述。产品成本主要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和委外工缴费构成。
以成品A为例,生产数量为30个。产品BOM(物料清单)和产品Routing(工艺路线)如下:
1. 直接材料的计算
月加权平均单价计算公式为:P = (上月结存金额 + 本月购入金额) / (上月结存数量 + 本月购入数量)。
在此公式中,上月的财务账面存货金额和数量必须与实际情况相符;本月的购入金额应根据供应商发票确定。对于未到达的发票,需要进行入库暂估。这样得出的加权平均单价才能更接近真实的材料价值。
领用材料金额计算公式为:S = P * N(其中S为领用金额,P为加权单价,N为领用数量)。
假设:上月B原料库存数量为10,财务账面价值为100;本月B原料入库数量为40,单价为12,入库金额为480。则财务记账为:借:原材料—B原料480,贷:应付账款480。
据此,B材料本月加权平均单价为:P = (100 + 480) / (10 + 40) = 11.6,这也是B原料的本月成本价格。若本月领用B原料35个,则领用金额为:S = 11.6 * 35 = 406。
2. 直接人工的计算
如果采用记件工资,直接人工即为生产产品的记件工资。然而,许多生产不是计件工资形式,因此需要知道直接人工的分配基础。通常以工时为基础,特殊行业也可能采用其他标准。需要统计人工的有效工时和产品的完工工时。
假设:组装和包装车间各有甲和乙参与A产品的生产,甲的工资为3000元/月,乙的工资为1500元/月,甲和乙每天工作10小时。则甲的工资率为:10元/小时,乙的工资率为:5元/小时。在组装车间,生产30个A产品耗用甲3小时,则组装车间直接人工为:10 * 3 = 30。在包装车间,生产30个A产品耗用乙2小时,则包装车间直接人工为:5 * 2 = 10。月末计算工资和分摊30个A产品成本时,财务记账为:借:生产成本—直接人工40,贷:应付工资40。
3. 制造费用的计算
4. 委外工缴费的计算
移动加权平均法等其他存货核算方法未在本文中展开讨论。
2. 请问汽修厂的成本怎样核算
按计件,类似分批法核算.
材料成本一般可采用移动加权平均法计算成本价,即平均进价。配件出库时,自动取目前库存中配的平均进价为成本价。
最新进价是取最后一次进货时的价格。批发价和销售价都是最后一次进货单中的批发价和销售价。在入库时批发价和销售价都是根据初始化中设置好的售价系数来计算的。比如零售系数是1.2的话,进价100元,自动计算出销售价为120元。其它的以此类推。
平均进价的计算方法如下:
平均进价=((当时的库存量*当时的平均进价)+(本次进货数量*本次进价))/(当时的库存量+本次进货数量)
举个例子,比如第一次进货配件A,数量10个,单价10元。那么入库单保存后,库存就可以查到了,平均进价就是10元,因为以前没有进过。
第二次进货相同的配件A,数量15个,单价16元。平均进价的计算公式是:((10*10)+(15*16)/(10+15)=(100+240)/25=13.6元
第三次第四次......以此类推。所以平均进价每次是会变化的。即成本是在变化中的。
另外主要就是工时费了,按实际发生数列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