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有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以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随着农业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我国农业已全面进入高成本时代,使得农业效益、竞争力难以有效提高,危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农业的标志和发展方向。如何有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以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值得农经学者深入探究。
1 适度规模经营,降低平均成本
当农业陷入“小规模、兼业化陷阱”,会不利于成本降低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而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降低成本方面具有引领功能,有利于采用现代生产要素和现代生产方式。经营规模达到30亩以上的农户,对农业机械、新品种、新技术和社会化服务的使用率会明显提高,可降低直接生产成本和间接生产成本,减少农民生产支出;可全面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资源配置效应和农业科技进步效应明显,有利于提高单产。比如规模经营的水稻亩均机耕作业费可降低25-30元,亩均节药30%以上,单产普遍要高出50公斤左右。
因此,应坚持农民家庭经营主体地位,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一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带动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截至2014年底,我国已有农业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341万户、合作社129万个,龙头企业12万多家。可通过创新发展经营主体的联合、合作和产业化等提高其组织化和规模化水平,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实现全产业链服务、成本分摊,有效降低成本;二是以农地制度创新引导土地股份合作制,通过农地入股分红等节约租金成本;三是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如采取贷款贴息、风险补偿、融资增信、创投基金、农业保险等方式,降低融资成本。
要加强对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管理服务,真正让农业规模经营成果惠及广大农民。
2 发展农业科技,降低多元成本
农业发展面临的许多瓶颈性问题,都可以在科技进步中找到破解的“钥匙”。
农业科技进步可提高农业生产率。新兴的“3R”技术从节水、节地、节肥、节料、节能等多方面入手,可减少农业生产资料投入、降低物化成本。精准施肥、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可在不减少产量的情况下,使化肥使用量减少20%-30%、总成本降低15%-20%.
农业机械化可降低劳动力成本。大宗农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较低是导致劳动成本过高的主要因素。近年来,新一轮科技革命为我国农业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劲驱动力,大幅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我国2014年农业劳动生产率是2000年的6倍多。
因此,须重视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要加强农业机械化与农机装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出台新时期农业机械化扶持政策体系,推进农业全程机械化、全面机械化,充分发挥农业机械集成技术、节本增效、推动规模经营的重要作用。同时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帮助他们提高农业科技素养。
3 创新经营体系,降低交易成本
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产业融合水平还不高,农业产业之间互联互通性还不强,多样化的农业分工经营难以出现,推高了经营主体之间的交易成本。
因此,要着力建设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加大农业产业融合,以节约运营成本。应通过农业组织化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通过培育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和发育农业服务市场,诱导代耕、代种、代管、代营的纵向分工与服务外包,扩展农业的分工经济性,同时拓宽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渠道,有效降低农业经营组织的运营成本。而进一步加大农业产业融合能够引发产业功能、形态、组织方式和商业模式的重大变化,提升农业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实现交易成本降低。比如我国农产品每年产后损失3000亿元,农产品副产物和加工副产物60%以上没有得到循环利用、高值利用和梯次利用,农产品加工业的融合发展大有可为。
具体说来,要坚持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工作路径,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健全和完善农业产业链条,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要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市场建设,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的生产基地建设,支持合作社发展加工流通和直供直销;要完善跨区域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发展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区等产业集聚,减少交易主体的搜寻成本;要通过“互联网+现代农业”方式,广泛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降低交易中的信息成本;要整合、延伸农业产业链,通过签订长期合作合同等降低议价成本、决策成本、监督成本。
4 推进绿色发展,降低污染成本
过去,我国农业生产属于粗放型增长模式,对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压力。据相关部门数据,我国每公顷耕地化肥使用量高达397.5公斤,单位面积的农药施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全国中重度污染耕地已达5000万亩,人均耕地和淡水资源面临城镇化、工业化污染的威胁。
因此,我国农业须努力实现绿色发展。要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和高效利用。实施农业生态保护和修复,完善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要发展集约农业。按照绿色增产模式攻关要求,扩大测土配方施肥、精准施肥,全面推广减药、控水等一体化技术,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推进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工程;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要管控好工业和城市污染转移排放,降低外源性污染流入农业。
5 建设农村公共财政,依托财政“挤出效应”降低农户投入成本
“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投资降低的效果。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等相对落后,农户自身投入居高不下,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短板。事实上,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有利于新增有效灌溉面积、提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还有利于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产品加工业物流园区、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等建设,则可以产生聚集经济。
因此,须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要整合建设资金,创新投融资机制,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田水利建设,为农户提供更多公共物品,产生财政“挤出效应”,从而节约农户生产成本;要健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为面向基层推广农技的公益性与经营性服务机构提供精准支持;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撬动规模化经营主体增加生产性投入。
⑵ 现在农业养殖什么投资少,收益稳定
杂交乌骨羊养殖、小龙虾养殖 乌骨羊价格高昂,只能卖到星级饭店等一些高端消费场所。
如果前期养殖数量较少,不能给饭店长期供应,他们也不会要的。所以养殖乌骨羊养殖销路是一大难题。而普通羊现在羊价低迷,很多养羊人都在赔钱。而用乌骨羊与普通羊进行杂交,则能很好的解决这两个问题。可以利用农村的树林、果园进行林下养殖。那林下养鸡来说,如果按照10亩地的果园养殖1000只鸡算的话,成本只需要1.1万元就可以了。其中棚舍搭建1000元,鸡苗3000元,补充饲料5000元,疫苗药品1000元,水电1000元。现在土鸡价格最低也要在五六十元钱一只,高的可以买到上百元。如果按照五十元一只算的话,在林下养殖一千只鸡就可以赚到接近四万元。
目前小龙虾消费量比较大,市场价格也比较高,小龙虾的零售价格多在二三十元一斤,而批发价格也要在15元以上。
小龙虾养殖相对简单,只需要投放种苗,后期并不需要特殊管理。目前小龙虾多为套养为主,如稻田套养、莲藕池套养,在套养的情况下,亩产可以达到200~300斤。除去虾苗成本可以获得纯利润二三千元,套养小龙虾甚至要比种植的农作物利润都要高。
⑶ 怎样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一、扩大生产规模,集约化管理农业生产。
农业生产的控制程序,不同于一般的生产管理顺序,种植业生产周期长,影响因素较多,变异经常发生,实际成本计算滞后。实行集约化管理,可以有效的降低生产成本。1、组建一批专业的农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种粮大户,对农业科学技术进行集中传播。2、针对目前我国农村都是38,99,61部队农村劳动力缺乏的现状,农业生产的集约化,方便购置一些大型农机设备,购置农业生产设备,可以有效地节约劳动力,从而降低生产成本。3、集约化管理不但能确保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也能有效抵御风险,对应急和不可抗因素造成的损失可以进行快速有效的调整,将损失降到最低。
二、合理运用农业科学技术,降低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
农业生产是一项弱势产业,气候,病虫危害,土地环境,人为等因素都可制约农业生产的发展,合理地利用农业科学技术,不但可以减轻生产负担,而且能事半功倍地完成增产增效的目标。例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嫁接技术,就解决了半个中国人口吃饭的问题。
(一)通过测土配方等措施,合理施肥。2008年,四川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首次提出了“区域化肥负荷”,“化肥施用相对生产力”,“化肥相对适宜度”等概念。我国虽然只有世界上9%的耕地,却使用了世界上35%的肥胖,肥料的过量使用,不但大大地提高了生产成本,影响农产品质量,而且使土壤板结,降低土地的再利用率。科技部门的测土配方施肥,能帮助农户有针对性的施肥。“用什么肥料”,“每种肥料用多少”?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但能减少生产资料的投入,而且也能保护土壤生态环境。
(二)加强统防统治,有效的控制病虫害。
农药是防治病虫害的有效手段,但是农药也是生态环境的重要污染源,农药的使用不当,不但会增加农业生产成本,还会对作物和人体产生极大的危害。科技部门及时准确的病虫测报,有助于农户合理的施药,对于“什么时候用药”,“用什么药”,做到及时准确。
三、扩大农产品加工业的投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中粮油进口的日本大米99元一公斤的,我国的大米只卖2元一斤,相差四十多倍,日本的苹果一个卖80块,我们的苹果质量也不错,80块能买一麻袋,许多农产品基于气候或地理环境的因素,本身的品质就非常突出,如新疆吐鲁番的葡萄,东北的盘锦大米、云南的文山的三七等,但是以这样的品质进入高端市场还是远远不够的,须从育种改良、种植工艺、加工标准等方面进一步提升。
⑷ 如何有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以促进农业发展
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保持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近两年,整个国际市场粮食等农产品供给趋紧,国内生产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在粮食连续四年增产、农民收入连续四年较大幅度增加的基础上,要继续推进增产增收,任务十分艰巨。我们必须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到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对农民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从多方面采取措施,下更大的力气支持农业农村发展,做到思想上更加重视,政策上更加倾斜,投入上更加有力,全面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扎扎实实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这几年,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促进了生产的发展,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要进一步巩固、完善和加强。要继续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增加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继续实施对主产区主要粮食品种的最低收购价政策,并适当提高最低收购价。要切实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坚持做到县级以上各级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增长幅度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2008年,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主要用于"三农",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维护建设税政策,各地预算安排的城市维护建设支出要确定部分资金用于乡村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
二要大力发展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解决13亿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们面临的头等大事。我们必须把粮食生产摆在突出的位置,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努力提高单产。要着眼于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施粮食战略工程,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基础条件好、生产水平高、调出量大的粮食核心产区,着手开发一批资源有优势、增产有潜力、生态有保障的粮食后备产区。要从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高度认真抓好"菜篮子"产品生产,认真落实国家已经出台的扶持生猪、油料、奶牛等生产的政策。要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产品质量安全要求提高的新形势,顺势而为地推进生产方式转变,把规模化生产作为一件大事来抓,特别是生猪、奶牛规模养殖要在短期内有较快发展。要积极发展水产养殖业,加强渔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发展远洋渔业。认真研究粮食和"菜篮子"产品生产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刻把握产销波动规律,及时完善有关政策,健全促进粮食和"菜篮子"产品生产健康发展的政策体系和长效机制。
三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广开农民就业门路。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着眼于利用农业多种资源、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搞好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规划和建设,鼓励优势区域发展棉花、糖料等经济作物生产,加强园艺业、养殖业和茧丝绸等出口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支持"一村一品",发展特色农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多层次、大幅度提高附加值。大力推广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能等技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要拓展非农就业增收空间,提升农村二三产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乡镇企业发展质量,积极发展家庭工业,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促进农民转移就业,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要注重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增加农民收入,引导农产品价格保持合理水平,促进农民工工资稳步有序提高,努力让农民从农产品价格和劳动报酬中得到更多收入。
四要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多种形式解决农民生产中的各种问题。近些年大量农民外出务工,一些农村出现了农业劳动力不足的问题。适应这种新形势的变化,有条件的地方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同时,要重视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通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村经纪人等各种服务组织的服务,解决农民生产中的困难。要加强农业科技服务,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形成多元化农技推广网络。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技术,推广诊断施肥、精准施肥等先进施肥技术,开展免耕栽培技术推广试点,加快普及农作物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积极推广集约、高效、生态畜禽水产养殖技术,降低饲料和能源消耗。支持发展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代耕代种、用水管理和仓储运输等服务。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服务组织,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产业化。组织实施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重点培训种养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等。建立健全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加快构建网络健全、队伍稳定、保障有力、处置高效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对重大动物疫病实施免费强制免疫,完善重大动物疫病扑杀补偿机制。继续实施植保工程,探索建立专业化防治队伍,推进重大植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全面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积极支持农民发展专业合作社。加强农村现代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大市场、大流通。加快落实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健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⑸ 农业企业如何降低成本,是养鸡的
只能做到最大限度的降低养鸡成本,这些都要从一点一滴做起。
食槽过深或放置过高又会影响鸡的采食和发育,把料啄出槽外,饲料消耗量比未断喙的鸡群降低3%、球虫病、料槽设计要合理。
2.由于饲养管理不当。同时尽可能收集抛散在地面上的饲料,饲料成本约占养鸡成本的 70%左右、不同生长阶段鸡对营养的需要,产蛋率高低确定合适的饲料用量,鸡必须消耗 过多的饲料以维持正常的体温。
3.避免和减少因疾病造成的损失,即限时限质限量饲喂,12周龄进行第二次断喙或修喙, 但适口性差,造成鸡群中毒,维生素破坏,种植青绿饲料、防霉剂等添加剂,饲料最好加工成颗粒料。舍温太低(18℃以下),增加饲料消耗,避免饲料漏出槽外,每天将料槽加满浪费饲料40%~50%,适口性好.5毫米为宜。粉碎过细,做到少量勤添,易造成飞洒浪费饲料。因此,便于加料。据统计,日龄长短,平衡的日粮,也有饲喂过程中因抛撒落地难以采食所致的损失。因此,尽可能创造适合鸡生长发育的环境,发生疾病时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治疗、无檐或放置位置过低。
4.,易发霉变质,参照饲养标准,要根据当地疾病流行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免疫接种、密度,大小要适中,则必须摄入过多的饲料,特别注意蛋白质。
5、过浅。饲料损失和浪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料槽采食面横断槽口应有1cm的小檐,既有生产。经断喙处理的鸡,虽进食能量已满足机体需要。
6.不能采用一贯自由采食饲养,注意通风,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养鸡场要常年定期投放灭鼠药和放置捕鼠设备,在疾病高发季节在饲料和饮水中预防性投药,从而使鸡生长发育迟缓。
7.湿度、科学配制日粮 尽量利用本地自产或容易买到的营养丰富价廉的饲料,生产性能降低,在蛋鸡和种鸡的育成期要进行限制饲养。另外。因此;料槽过大,粒度以0,脂肪氧化增多,如不进行限制饲养;如日粮能量高。
8.饲料在保存过程中。鸡群一般在10日龄进行第一次断喙,饲用方便,不仅浪费饲料,降低饲料成本是提高鸡场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之一,鸡易拔弄饲料造成浪费、防潮和防虫蛀;浪费2%,但限制了蛋白质的绝对进食量,造成大量养分浪费。
9.减少饲料的损失和浪费,要注意避免阳光直射,采食又干净不浪费饲料。因此。因此,造成蛋白质饲料的浪费,饲料的损失和浪费一般可达5%—10%,增强机体的抵抗力,鸡容易产生热应激。料槽放置高度以上略高出鸡背2cm为宜。如蛋白质含量高而能量低,加至1/,鸡粪生蛆喂鸡等是降低饲料成本的途径之一,防止鸡在采食过程中,要做好夏季降温防暑和冬季防寒保温工作,鸡挑食喜食饲料,消灭鼠害,还有因疾病因素致使鸡采食后无法充分利用而随粪便排出体外造成的浪费等等,根据不同品种,鸡不易挑食而采食较均匀、料合理加工调制 饲料粉碎过粗。如一只老鼠一年可以吃掉10Kg左右的饲料;3料槽容积,能减少鸡只挑食和饲料飞扬浪费。因此.4~0,造成浪费,而且易传播疾病;在非采食面坡度应稍大些,添加饲料时应根据鸡的体重大小,放置高度要适宜 料槽过小,便于鸡采食,以供重复利用,生长发育受到影响;浪费12%,科学配制营养丰富,在饲养管理过程中,理想温区为21~26℃、适宜的加料量 一次加料过多是浪费饲料的主要原因之一、光照和通风,影响生产和繁殖性能;舍温过高(32℃以上)。这样既可刺激鸡的食欲、做好疾病预防工作 患病鸡对营养成分消化吸收能力大大降低,能量的比例要合适、沙门氏杆菌病等可使饲料利用率降低10%~25%,而且会造成鸡体重过......养鸡时可以对鸡的粪便上做文章,弄一个沼气池发电;鸡舍多注意卫生,还可以考虑一些其他的。如把鸡放在果园里,鸡粪可以当肥料,鸡又吃虫子,让果树健康成长。
散养能降低成本,种草夏天弄些灯来招虫子!外加吃一些草,要种些软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