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产成本 » 可变成本的例子有哪些
扩展阅读
中国直销产品有多少 2025-05-15 09:58:29

可变成本的例子有哪些

发布时间: 2023-05-25 19:30:00

‘壹’ 举例3个常见的变动成本

一、固定成本也称“固定费用”,是变动成本的对称。固定成本是指在一定的范围内不随产品产量或商品流转量变动的那部分成本。1、固定成本大部分是间接成本,如企业管理人员的薪金和保险费、固定资产的折旧和维护费、办公费等。当产品产量或商品流转量的变动超过一定的范围时,固定费用就会有所增减。所以,固定成本是一个相对固定的概念,我们称之为“相对固定成本”。固定成本是指成本总额在一定时期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不受业务量增减。2、固定成本是不管生不生产都会发生的成本,比如折旧。变动影响而能保持不变的成本。
二、变动成本是指成本总额随着业务量的变动而成正比例变动的成本。变动和固定的生产成本是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贰’ 可变成本包括哪些

可变成本分为两类:一类是技术性变动成本、另一类是酌量性变动成本。

1、技术性变动成本是指单位成本由技术因素决定而总成本随着消耗量的变动而成正比例变动的成本,通常表现为产品的直接物耗成本。

2、酌量性变动成本是指可由企业管理当局决策加以改变的变动成本。


(2)可变成本的例子有哪些扩展阅读:

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区别:

根据成本费用与产量的关系可将总成本费用分为可变成本、固定成本和半可变(或半固定)成本。固定成本是指不随产品产量的变化而变动的各项成本费用。

可变成本是指随着产品产量的增减而成正比例变化的各项费用。有些成本费用属于半可变成本,如不能熄灭的工业炉的燃料费等。工资、营业费用和流动资金利息等也都可能既有可变因素。

又有固定因素。必要时需将半可变(或半固定)成进一步分解为可变成本和固定成本,使产品成本费用最终划分为可变成本和固定成本。

长期借款利息应视为固定成本,流动资金借款和短期借款利息可能部分与产品产量有关,其利息可视为可变半固定成本,为简化计算,一般将其作为固定成本。

‘叁’ 可变成本包括哪些

可变成本包括随着生产变化而变化的所有生产要素的成本,如购买原材料、消耗水电、支付工人工资等。通常,可变成本直到实际生产行为开始时才会产生。可变成本,又称可变成本,在一定条件下只能与业务量呈线性相关关系。
1. 技术变更成本:又称约束性变更成本,是指由技术因素与消耗的变化成正比变化而决定的单位成本。这种成本通常是这类产品的直接成本,如外包零件的成本和工人在工资不变的情况下的工资和福利支出。其本质是为了满足生产能力的使用而必然产生的成本。
2. 可自由支配可变成本:即企业管理决策受权力变化的影响而产生的可变成本,如在规格、质量和单一消费所确定的条件下,采购地点和供应商不同而产生的不同采购价格。
拓展资料:
一、平均可变成本是指制造商在短时间内平均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可变成本,即平均可变成本是总可变成本除以产量。字母表示:AVC(Q)=TVC(Q)/Q。首先,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可变成本降低;但是,当产出增加到一定程度后,由于边际产出递减规律,平均可变成本增加。因此,平均可变成本曲线是一条先下降后上升的“U”曲线,表明了随产出增加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规律。之所以变成u型,也是由于可变投入要素边际成本先下降后增加的结果,即边际产量领先增量后下降。
二、成本是商品经济的价值范畴,是商品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或达到一定的目标,就必须消耗一定数量的资源(人力、物力、财力)。他们所花费资源的货币化表现和物化称为成本。
三、成本按计算可分为个体成本和平均成本。
四、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成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它有以下含义:
1、成本属于商品经济的价值范畴。即成本是商品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商品生产中要素消费的货币表现;
2、成本具有补偿性质。是为了保证企业的再生产,应当从销售收入中补偿的价值;
3、成本本质上是一种价值牺牲。它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牺牲资源的价值,可以是多种资源的价值牺牲,也可以是资源在某些方面的价值牺牲。甚至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成本是指为了实现一个目的而放弃一个目的而牺牲另一个目的所产生的经济价值,以及商业决策中所使用的机会成本。

‘肆’ 可变成本包括哪些


可变成本包括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包装成本、交易成本、运输成本等,这些费用都会随产量的增加而发生变化。可变成本是指在总成本中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动的成本项目,一定期间的产量增大时,原材料,燃料,动力的消耗会按比例相应增多,所发生的成本也会按比例增大,故称为可变成本。
平均可变成本的计算方法:平均可变成本AVC=可变成本TVC÷数量Q;总可变成本(TVC)=总成本(TC)-总固定成本(TFC)=平均可变成本(AVC)×产量(Q);平均成本AC=总成本TC÷数量Q;总成本TC=固定成本+可变成本TVC。
平均可变成本是什么?
平均可变成本是厂商在短期内平均每生产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可变成本族扮,即平均可变成本是总可变成本除以产量。
起初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可变成本减少;但产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平均可变成本由于边际产量递减规律而增加。因此平均可变成本曲线是一条先下降而后上升的“U”形曲线,表明随着产量增加先下降而数改后上升的变动规律。其成U型的原因也是可变投入要素的边际成本先递减后递增也即边际生产率先递增后递减的结薯穗判果。
成本分类是什么?
根据变动成本发生的原因可将变动成本分为两类,一类是技术性变动成本、另一类是酌量性变动成本。
1、技术性变动成本是指单位成本由技术因素决定而总成本随着消耗量的变动而成正比例变动的成本,通常表现为产品的直接物耗成本。
2、酌量性变动成本是指可由企业管理当局决策加以改变的变动成本。

‘伍’ 可变成本包括哪些

可变成本分为两类:一类是技术性变动成本、另一类是酌量性变动成本。

1、技术性变动成本是指单位成本由技术因素决定而总成本随着消耗量的变动而成正比例变动的成本,通常表现为产品的直接物耗成本。

2、酌量性变动成本是指可由企业管理当局决策加以改变的变动成本。


(5)可变成本的例子有哪些扩展阅读:

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区别:

根据成本费用与产量的关系可将总成本费用分为可变成本、固定成本和半可变(或半固定)成本。固定成本是指不随产品产量的变化而变动的各项成本费用。

可变成本是指随着产品产量的增绝姿减而成正比例变化的各项费用。有些成本费用属于半可变成本,如不能熄灭的工业炉的燃料费等。工资、营业费用和流动资金利息等也都可能既有可变因素。

又有固定因素。必要时需将半可变(或半固定)成进一步分解为可变成本和固定成本,使产品成本费用最终划分为可变成本和固定成本。

长期借款利息应视为固定成敬渗本,流动资并稿绝金借款和短期借款利息可能部分与产品产量有关,其利息可视为可变半固定成本,为简化计算,一般将其作为固定成本。

‘陆’ 列出你的一些可变成本并说明为什么它们是可变的

可变成本又称为变动成本,它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其总额随业务量呈正比例变化的那部分成本。
针对你所说的从事快餐派送服务,他的固定成本如:每天仔雀穗的工作时间固定,即你的时间成本是固定的,每天都必须上够一定时间的班。
可变成本如:送货地点的不同,则你的收入不同。通常情况下,快餐派送的收入按送的份数来提成,若你送的地点一个距离另一个很近,那势必节约了你的时间,也就让你在固定的时间内送出更多的快餐份额。
还有,季节的不同,快餐的需求量不同。在夏季很多学生都不愿意去食堂吃岁卜饭,一则是天气热,二则是学校食堂的饭菜不可口,而快餐店的饭菜一是干净、二是可以不用出门就能拿到,方便呀。所以夏天的需求数量相对较大,也正式需求量大,你才有的快餐可以送呀,所以说季节影念卜响定餐数量,而定餐数量直接影响你的业绩。没有定餐数量的保证,即使你时刻都在餐厅,但是没有事情做,或者说因为没有客户,你也就不能赚到提成。

‘柒’ 常见的变动成本的例子

直接人工、直接材料都是典型的变动成本,在一定期间内它们的发生总额随着业务量的增减而成正比例变动,但单位产品的耗费则保持不变。

例如:在工业企业中,构成产品主要实体的原材料、按计件单价支付的计件工资、按产量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以及按销售量支付的销售佣金等,都属于变动成本。变动成本的变动性,是对一定期间发生的成本总额而言。

制造企业常见的变动成本一般包括产品成本中的直接材料成本和直接人工成本,制造费用中随业务量成正比例变动的物料用品费、燃料费、动力费,按销售量支付的销售佣金、包装费、装运费、营业税等。

(7)可变成本的例子有哪些扩展阅读:

根据变动成本发生的原因可将变动成本分为两类。一类是技术性变动成本、另一类是酌量性变动成本。

1、技术性变动成本是指单位成本由技术因素决定而总成本随着消耗量的变动而成正比例变动的成本,通常表现为产品的直接物耗成本。

2、酌量性变动成本是指可由企业管理当局决策加以改变的变动成本。

‘捌’ 如何计算可变成本 3种方法来计算可变成本

目录方法1:计算可变成本1、将成本区分为固定成本或可变成本。2、将给定期间的所有可变成本相加。3、用总可变成本除以产量。方法2:使用高低点法1、理解混合成本。2、衡量活动和成本。3、计算可变成本率。4、确定可变成本。方法3:利用可变成本信息1、判断可变成本趋势。2、使用可变成本比例来评估风险。3、比较同行业的公司。4、进行盈亏平衡分析。与企业经营相关的成本可以大致分为两类,分别是可变成本和固定成本。可变成本会随产量而波动,固定成本则保持不变。要管理成本并提高企业的效率,首先要学会如何区分这两种成本。知道如何计算可变成本有助于降低每单位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方法1:计算可变成本
1、将成本区分为固定成本或可变成本。固定成本是在产量发生改变时,仍然保持不变的成本。租金和管理人员工资都属于固定成本。无论你是生产1个单位的产品,还是10,000个单位的产品,每个月的这类成本几乎不变。可变成本则会随产量而变化。像原材料、包装和运输及工人工资等,都是可变成本。产量越高,这些成本也会越高。了解固定成本迟改和可变成本之间的区别后,为自己企业的各种成本分类。许多如上文所举示例那样的成本都很好分类。但还有一些成本难以界定。
有些成本难以分类,无法严格符合固定成本或可变成本的定义。例如,一名员工的工资可能包括固定工资,以及与销量挂钩的佣金。最好是将这类成本分解为单独的固定部分和可变部分。在以上示例中,只有员工的佣金会被视为可变成本。
2、将给定期间的所有可变成本相加。归类好所有可变成本后,将给定期间内的所有该类成本加总。例如,假设一个简单的制造过程只有3个可变成本,那就是原材料、包装盒运输喝工人工资。三者之和即为总可变成本。假设最近一年产生的成本如下:原材料成本35,000元,包装盒运输成本20,000元,而员工工资100,000元。
因此,该年的总可变成本为35,000+20,000+100,000{displaystyle 35,000+20,000+100,000},即155,000{displaystyle 155,000}元。这些成本与该年的产量直接相关。
3、用总可变成本除以产量。用给定期间的总可变成本除以该期间的产量,得出每单位的可变成本。单位可变成本可使用公式v=VQ{displaystyle v={frac {V}{Q}}}进行计算,其中v为单位可变成本,V为总可变成本,而Q为生产的数量。例如,如果上述企业该年度生产了500,000个产品,则单位可变成本为155,000500,000{displaystyle {frac {155,000}{500,000}}},即0.31{displaystyle 0.31}元。单位可变成本就是生产一个单位产品所用的可变成本,也就是每多生产一个单位,会增加的额外成本。例如,如果上述企业多生产100个产品,预孙尺计会额外产生的生产成本是31元。
方法2:使用高低点法
1、理解混合成本。有时,我们无法将成本简单地分类为可变成本或固定成本。这些成本可能随产量而变化,即使在不进行生产或销售的情况下,这类成本也会产生。它们被称为混合成本。混合成本可被分为固定部分和可变部分,以便准确计算任一类型的成本。混合成本的一个例子就是由薪水加佣金构成的员工工资支出。即使没有售出任何商品,企业仍然要付出薪水,但佣金则取决于销量。在这个例子中,佣金是可变成本,而薪水则是固定成本。
如果工薪族每天要保证固定时长的工作时间,则其工资也属于混合成本。其中,正常工作时间的工资是固定成本,加班工资则属于可变成本。
此外,员工福利成本可被视为混合成本。
公共事业费用是一个更为复杂的例子。即使没有进行生产,企业也要支付水、电、天然气费用。但是,在生产时,它们的用量会增加。将这类成本分割成固定类和可变类需要用到更复杂的方法。
2、衡量活动和成本。为了将混合成本分为固定部分和可变部分,你可以使用"高低点"法。要使用这种方法,需要先找出产量最高和最低的月份,然后用两个月的差额来计算可变成本部分。首先,确定哪个月的活动水平(产量)最高,哪个月的活动水平(产量)最低。用可量度的方式记录活动,比如机器工时,以及每个月要评估的混合成本。例如,假设在生产过程中,你的码凯判公司会用水刀来切割金属零件。这时,水就成为了随产量增加而提高的可变成本。但是,为了运行工厂,你需要提供饮用水、洗手间等设施,这也会产生水费。因此,你的用水成本是一种混合成本。
在此例中,假设在最高的一个月,你的水费是9,000元,生产的机器工时为60,000小时。而在最低的一个月中,水费为8,000元,生产的机器工时为50,000。
3、计算可变成本率。通过计算两个月成本和产量之间的差额,算出可变成本率。可变成本率可以用公式VCR=C?cP?p{displaystyle VCR={frac {C-c}{P-p}}}计算,其中C和c分别是最高月和最低月的成本,而P和p则是它们各自的产量。本例中,可变成本率VCR=9,000?8,00060,000?50,000{displaystyle VCR={frac {9,000-8,000}{60,000-50,000}}}。然后计算可以简化为VCR=1,00010,000{displaystyle VCR={frac {1,000}{10,000}}},算出结果为0.10{displaystyle 0.10}元。这意味着每个额外的生产工时成本为0.10元。
4、确定可变成本。现在你可以用可变成本率,确定混合成本中有多少是可变成本。用可变成本率乘以产量,即可算出结果。在这个例子中,对于较低的月份,可变成本等于0.10×50,000{displaystyle 0.10 imes 50,000},即5,000{displaystyle 5,000}元。而对于最高的月份,可变成本等于0.10×60,000{displaystyle 0.10 imes 60,000},即6,000{displaystyle 6,000}元。这些就是这两个月的可变成本。你可以用当月成本减去可变成本,算出固定成本。在这两个月中,固定成本都是3,000元。
方法3:利用可变成本信息
1、判断可变成本趋势。大部分情况下,增加产量会使额外生产的每单位产品利润更高。这是因为产量增加会摊薄固定成本。例如,如果一家每年生产500,000单位产品的企业,每年支出的租金是50,000元,分摊到每个单位的租金成本是0.10元。如果产量翻倍,分摊到每个单位的租金是0.05元。如此一来,每次销售都会有更高的利润空间。因此,已售商品的成本会随收入增加而上升,但上升速率更慢,因为理想情况下,每单位的可变成本保持不变,而每单位的固定成本会下降。为了确定可变成本是否保持不变,用总可变成本除以收入。这样就能知道有多少成本是可变成本。然后,你可以将这个数值与过去的历史可变成本数据比较,确定每单位的可变成本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
例如,如果某年的总可变成本是70,000元,次年是80,000元,而两年的收入分别为1,000,000元和1,150,000元,分别计算这两年可变成本占收入的百分比,70,000÷1,000,000{displaystyle 70,000div 1,000,000},等于百分之7{displaystyle 7},而80,000÷1,150,000{displaystyle 80,000div 1,150,000},等于百分之6.96{displaystyle 6.96},可以看出,可变成本在这两年内是相对稳定的。
2、使用可变成本比例来评估风险。通过比较每单位可变成本和固定成本所占百分比,可以确定各类支出的比例。你可以用每单位可变成本除以每单位的总成本来进行计算,即使用公式vv+f{displaystyle {frac {v}{v+f}}},其中v和f分别是每单位可变成本和每单位固定成本。例如,如果每单位的固定成本是0.10元,而每单位的可变成本是0.40元,即每单位的总成本为0.50元,则计算0.40/0.50=0.8{displaystyle 0.40/0.50=0.8}可知,单位成本的百分之八十是可变成本。如果你是一名外部投资者,可以使用这一信息来预测潜在的利润风险。如果一家公司的生产成本主要由可变成本构成,那么他们的单位成本可能会更稳定。在销售稳定的前提下,这会带来更稳定的利润流。像沃尔玛和家乐福这样的大型零售商均是如此。由于与每笔销售相关的成本占比很大,因此相比可变成本,其固定成本相对较低。
但是,固定成本占比更高的公司能够更好地受益于规模经济。它们的产量越高,每单位的成本就越低。收入的增速大大高于支出。例如,一家计算机软件公司的成本包括与产品开发及支持人员相关的固定成本,但在大规模销售软件时,它承受的可变成本不会显着增加。
也就是说,在销量大幅下滑时,主要成本为可变成本的公司更容易缩减产量,并维持利润,而主要成本为固定成本的公司必须找到方法,处理显着增加的每单位固定成本。
固定成本高而可变成本低的公司还会有产量杠杆,放大收入带来的利润或损失。从本质上讲,当销量高于某个点时,利润会更高;而低于该点时,成本会更高。
理想情况下,公司应调整其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以在风险和盈利能力之间取得平衡。
3、比较同行业的公司。计算一家公司的每单位可变成本及总可变成本。然后,找到该公司所在行业的平均可变成本数据。你可以用这个数据作为评估该公司的比较标准。单位可变成本更高可能意味着一家公司的效率低于其他公司,而单位可变成本较低则可能代表某种竞争优势。每单位成本高于平均值,意味着一家公司在生产商品上花费了比其竞争者更多的金钱,或劳动力、材料、公共事业等资源。这说明它的效率更低,或资源更加昂贵。无论哪种情况,除非该公司降低支出或提高价格,否则它的利润会低于竞争者。
另一方面,如果一家公司能够以较低的成本生产相同的商品,那就能够以价格打压市场上的竞争者,实现竞争优势。
这种成本优势可能来自于更便宜的资源,更廉价的劳动力,或更高的生产效率。
例如,一家能够以较低价格购得棉花的公司在生产衬衫时,它的可变成本低于竞争者,从而可以为衬衫制定更低的价格。
上市公司会通过网站或上市的证券交易所公布自己的财务报表。研究它们的损益表,可以找到可变成本信息。
4、进行盈亏平衡分析。如果知道可变成本,可以结合固定成本对新项目进行盈亏平衡分析。管理者可以放大生产的数量,并估算每个步骤中生产的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这会让他们知道怎样的产量水平可以得到最高的利润。例如,如果你的公司正计划生产一种新产品,初期需要投入100,000元,你想知道自己必须销售多少件该产品,才能收回投资并获得利润。要知道问题的答案,需要在各种产量水平下用投入的资金加上其他固定成本及可变成本,再减去收入。
你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计算盈亏平衡点:Q=FP?v{displaystyle Q={frac {F}{P-v}}}。其中,F和v分别是你的固定成本和每单位可变成本,P是产品的销售价格,而Q是盈亏平衡数量。
例如,如果生产过程中除初期投入的100,000元外,其他固定成本总额为50,000元,即总固定成本为150,000元,而可变成本为每单位1元,每单位产品的售价为4元,使用公式Q=150,0004?1{displaystyle Q={frac {150,000}{4-1}}}来计算盈亏平衡点,计算结果为50,000个单位的产品。
小提示注意,上文举例中的计算以其他货币单位表示时同样适用。

‘玖’ 可变成本的识别与分类可变成本包括哪些

‘拾’ 可变成本包括哪些

摘要:可变成本包括了原材料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非经常性费用等五类成本。原材料成本是指生产过程中原材料的采购成本;制造费用是指生产过程中的直接人工费用、机器使用费、制造费用和制造管理费用;管理费用是指企业管理的费用;销售费用是指企业开展销售活动所需要支付的费用;非经常性费用是指一次性性质的费用。

正文:

1、原材料成本是指生产过程中原材料的采购成本,包括原材料价格、运输费用、仓储费用等。这类成本慧橘告是按照采购量变伍陵动的,因此是可变成本。

2、制造费用是指生产过程中的直接人工费用、机器使用费、制造费用和制造管理费用。这类费用是按照产量变动的,因此也是可变成本。

3、管理费用是指企业管理的费用,包括行政费用、财务费用、法律服务费用、市场营销费用等。这类成本不随产量变动,但会随企业规模变化而变化,因此也是可变成本。

4、销售费用是指企业开展销售活动所需要支付的费用,包括销售人员薪酬、广告费用、前明促销费用等。这类费用是随销售量变动的,因此也属于可变成本。

5、非经常性费用是指一次性性质的费用,包括赔偿费用、债务重组费用、资产处置费用等。这类费用不会随产量变动,但会因公司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也属于可变成本。

综上所述,可变成本包括了原材料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非经常性费用等五类成本。原材料成本是按照采购量变动的;制造费用是按照产量变动的;管理费用是随企业规模变化而变化;销售费用是随销售量变动的;非经常性费用是随公司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