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产成本 » 网剧如何回收成本
扩展阅读
物流企业成本构成有哪些 2025-05-18 04:16:36
直接人工费用怎么分配 2025-05-18 04:12:06

网剧如何回收成本

发布时间: 2023-05-14 08:14:14

❶ 《长安十二时辰》投资六亿,剪掉了26集,还能回本吗

首先这部优质作品肯定能回本,其次并没有减掉26集,原本打算分60集播,现在优酷显示的是48集,只是缩减了12集而已。

首先作品本身赢了。

《长安十二时辰》之所以会投资六亿这么巨大的数字,就是为了打造出一部最贴合唐朝盛世、最优质的作品。剧中人物的服装和道具都是精心考量唐朝的实际情况打造的,甚至精细到了每一个群演。

因为故事发生在十二时辰,也就是24小时,狼卫有预谋危害长安,在抓兇手的这个过程中人物的紧张感、打斗的激烈程度,整个的节奏都是紧凑而有序,很快把观众代入进去。从看第一集开始就能很容易吸引观众的眼球,完全可以凭借口碑达到很高的收视率。所以如果仅凭作品本身,就已经足够回本了。

其次演员的流量和实力赢了。

再加上有流量明星以及实力派明星的加盟,雷佳音、易烊千玺、周一围、热依扎,各个都是要流量有流量要演技有演技。特别是雷佳音和易烊千玺,两人在剧中的对手戏最多,张小敬外表凶狠毒辣,内心却心软善良,李必清高孤高,虽年轻但有一腔热血满怀壮志,两个人携手拯救长安不畏牺牲。千玺虽年轻,但是演起李必连眼神都是坚定而刚毅,他演的李必就是导演想象的那样。

在这两样东西都具备的情况下,《长安十二时辰》根本没有亏本的担忧,估计还能赚挺多的,剪掉12集并不算什么。

这部剧之所以敢投资这么大,和这部剧的强大阵容以及原着故事有很大关系。6亿的成本连国内很多大制作电影都不敢这么拍,但是这部网剧却这么干了,足以见得剧方的信心。

这部剧汇聚了雷佳音、黄海波、周一围、杰曼·翰苏等实力派演员,还有易烊千玺这个顶级流量在,本身要把剧卖出去就是个轻轻松松的事情。现在很多视频网站和电视台买下一部剧之前,通常都先看主演阵容,一旦主演在观众中有很大市场,那么他们会毫不犹豫买下来。

最重要的是,这几年国内电视剧市场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往像《大明1566》这种正儿八经的古装剧没电视台敢要,因为怕观众不喜欢没人看,然而经过了《琅琊榜》《甄嬛传》《军师联盟》等多部国产良心剧的洗礼之后,观众的口味早就变了,只要剧拍得好,不愁卖不出去。

这部《长安十二时辰》毫无疑问是今年目前为止最优秀的国产古装剧,很可能会问鼎今年最佳古装剧。为了还原大唐的生活场景,处女座的导演组愣是在几百亩地里按照一比一比例搭建了出来,服装指导方面请来了国内和日本最顶级的业内专家,服化道方面做得非常到位,片中画面质感也犹如电影一般非常好,这足以见得本片的良心。

所以大家根本不用担心《长安十二时辰》会不会亏钱的问题,只要这部剧卖出去在平台上播了,就证明它们已经收回 成本甚至卖钱了。像《长安十二时辰》这种大制作的良心剧,拍出来根本不愁销路,很多广告商和平台都抢着要买下它的独家版权呢。在当下的中国影视圈,好剧不会饿死片方,烂片才会。这无疑是个好兆头。

题主,不好意思,我要来纠正你了。因为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

我先来“修正”这个问题,再来相对专业的解答这个问题。

剧名:《长安十二时辰》

主演:雷佳音(饰演张小敬),易烊千玺(饰演李必);

导演:曹盾;

原着:马伯庸;

编剧:爪子工作室;

类型:古装、悬疑;

首播时间:2019年6月27日

据我所知,并不存在《长安十二时辰》“剪掉了”26集一说。而是出品方将原先计划拍摄的60集电视剧,分成两部剧发行和播出。

这和题主的问题有很大区别。通常我们业内说“剪掉多少集”,是指最终播出版相比拍摄版,剪辑掉了多少集。剪辑掉的内容是舍弃不用的。“删除”和“拆分”完全是两码事,必须要先掰扯清楚。

我这里有两个证据,证明没有“剪掉26集”。

一、《长安十二时辰》原计划拍摄60集。按照该剧独播平台“优酷”目前公开的信息显示,全剧48集。也就是说最多剪掉了12集。

二、据《长安十二时辰》的备案公示变更记录显示,16年9月,该剧已陆续将拍摄集数从60集缩减到26集,并进一步缩减为25集。这中间60集缩减到26集的过程,可能就是网上讹传60集剪掉26集的出处。

该剧实际开拍时间为17年11月。也就是说,在正式开拍前1年,片方已经对外公示了《长安十二时辰》(第一部)要拍25集而不是60集。所以“剪掉了26集”,只是外行人的断章取义,道听途说。

至此问题应该修改为:

《长安十二时辰》投资六亿(全60集),剪掉了12集,还能回本吗?

(如果不修正问题,直接按照原题“《长安十二时辰》投资六亿,剪掉了26集,还能回本吗?”那只用两个字回答就够了,妥妥地“不能”!)

能不能回本呢?

看到有些回答分析罗列了雷佳音,易烊千玺,周一围,热依扎等主要演员的作品和奖项,然后说因为演员好,实力派、小鲜肉、老戏骨......所以可以回本。

还有的说,因为剧本好,原着作者马伯庸+原着是大IP,所以可以回本。

也有的说,因为豆瓣评分高,口碑好,所以可以回本;因为制作精良,所以可以回本;因为.......

作为电视剧从业者,很遗憾的告诉各位,上述这些分析,加在一起,最多也只是电视剧回本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更多的只是从观众的角度,评估什么是一部自己爱看的电视剧,并没有真正回答“题主提出的问题”。

究竟电视剧成本怎么回收?

重中之重看“首轮”发行和播出。只有收到钱,才知道能不能收回成本。

在观众的角度,觉得优秀的作品,因为发行和播出,导致项目亏损的,海了去了!甚至很多电视剧,因此根本无缘被观众看到!

回到问题上,我来算算《长安十二时辰》投资六亿(全60集),剪掉了12集,还能不能回本。

按照网上宣传资料,《长安十二时辰》总投资6亿元(几乎与顶级美剧《权力的 游戏 》最终季总投资相当),拍摄了60集,单集成本1000万元。如果最终播出版只有48集,那么单集均摊成本则上升到1250万元,成本非常之高。(如果真的是60集剪掉26集,则播出版只剩34集,均摊成本约为1765万元/集,更加令人咋舌!)

该剧是优酷“独播”,这种情况十有八九是视频网站“以投代购”,而不是简单的“优酷”支付版权费购剧。该剧出品方为“优酷、微影时代、留白影视、娱跃影业、仨仁传媒、十间传媒”,共有6家。综合来看基本可以判断,仅靠“优酷”独播,收不回成本。

基于《长安十二时辰》的成本压力和目前为止的良好口碑。我预测,在优酷独播结束后,大概率会有2家二线卫视进行“准二轮”播出,甚至在优酷独播结束前就开始跟播。

也就是说, 采用“先网后台”,优酷“首轮独播”+2家卫视“首轮/准二轮”播出的形式,才最有可能回收成本。如果仅仅是在优酷“独播”,怕是要赔本赚吆喝。

另外,通常业内对外宣称的电视剧总投资额,多少会有些水分,毕竟“投资额大”本身就是一个卖点,有利于对外宣传。

最后,作为观众,真正在意的是主创团队带来一部精彩的良心剧集。作为电视剧从业者,庆幸多了一个研究和学习的榜样。

电视本身就找了不少剧中广告,什么悟空理财什么的。这些可以收会点本。然后卖给海外市场,也可以收会点本。最主要收入还是平台购买的钱。

这里是优酷独家的,这部戏,应该可以谈到一集1500万以上,25集应该可以卖到四亿人民币左右。然后这样就亏了,今天我们发现,其实是两季48集,7亿以上…其实,有平台能买,基本就是赚了。平台在打赌,电视剧市场比电影市场风险要低很多。

《长安十二时辰》分两季,目前在播的第一集25集,全部计算起来并没有剪多少。肯定能回本。

《长安十二时辰》自播出以来口碑极好,剧中的场景、建筑、服装、道具等等唐风文化特色都热度极高,此外人物角色有雷佳音、四字弟弟两位主要流量,尤其四字弟弟更是顶流,这些 持续的热度会给制作团队带来更大的前景和利益。因口碑和热度带来的收益肯定比单单的播放量更可观。

这些投资人跟我们普通人不一样,他们看重的也并不是一时。一部网剧都敢投资这多年,而且还前提一年新建剧中的“长安城”、找专业团队做服装等等,力求精益求精,可见制作团队和投资方的野心!敢这么做,他们追求的并不只是收回6亿成本而已。

可以回本。首先先从演员阵容来看,主演有雷佳音和易烊千玺。雷佳音2010年在《杜拉拉升职记》中饰演约翰开始崭露头角。而后在《12个人》话剧获得佐临奖最具潜力新人奖,2012年在《黄金大劫案》中获得长春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2017年在《绣春刀:修罗战场》中入围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配奖,2018年主演《老男孩》。值得一提的是在前两年热剧《白鹿原》中与众多老戏骨搭戏,饰演鹿兆鹏一角,表现可圈可点,可谓新生实力派了。再说易烊千玺,作为2000年出生的男歌手、演员,他的粉丝量可谓毋庸置疑,同时他的演技也在日益成熟。虽然因为黑粉的无知给自己找过骂,但他的粉丝量依然很可观,尤其是在这个网络发达的年代里,他的众多作品和海量粉丝加上他的颜值无疑会吸来大批收视率。

然后,再从题材上来看,《长安十二时辰》比较还原 历史 ,他的的剧情并不老套,故事也不复杂,没有多少感情纠葛,再加上不拖沓的剧情和十分饱满的人物性格塑造可谓让追剧的观众大呼过瘾。

最后,从上映反响来看,虽然《长安十二时辰》开播比较低调,但观众的反应一点儿也不低调。要说被剪,哪个电视剧没有被剪过呢?所以说题主完全不用担心这个问题

这26集

❷ 网剧《开端》播放量破四亿,这部小投资剧能盈利多少

小成本网局《开端》播放量破4亿,这部小成本的投资剧盈利能力是非常强的。从各个平台的播出数据上来讲,不光在影视平台播放量霸榜,而且在社交媒体的讨论度也急剧提升。另外在海外市场上也有发展,《开端》的播海外播出版权已经被韩国所购买,所以说相比于这个网剧的成本所带来的盈利是翻了三倍以上的,而且还有后续的影响,就比如说给了参加这部剧的演员很大的口碑提升,自然而然就提升了演员的报价。

总结

影视的运作应该更加规范化的,而且只有播放量好,好评度高的影片才能够真正的实现盈利,而且通过观众的选择出来的好作品,才能够真的促进影视行业的发展。

❸ 拍一部网剧的成本是多少

以《大长今》为例,该电视剧每集的制作成本在120万-150万元,主演李英爱每集的片酬则在12万元左右。按照国内电视剧的制作规律,一部电视剧的制作成本包括诸多方面,首先是创作费用,即购买IP版权以及编剧创作等。


其次还有导演、主演的薪酬,其中导演涵盖总导演、副导演或AB组导演,演员也包含主演、配角、群众演员等;此外,摄录、美服化道、后期制作等环节也有一定数量的工作人员,并存在相应的成本,整个项目下来能涉及近200位工作人员。

每一位工作人员均需给予工资,每一个环节也均会出现成本,而一部电视剧的合理成本配置应是全部演员的总片酬占40%、编剧和导演各自占10%,剩余的40%则用于摄录、美服化道、电脑特效等环节的成本。

❹ 视频网站涨价是意料之中的吗

在去年年底,爱奇艺就宣布将会对VIP会员服务进行调整,而近日腾讯视频也公布了会员订阅费调整方案。可以说,经过郑或调整后,视频网站会员价格都普遍进行了上涨。而在我看来,视频网站会员涨价可以说是在意料之中,这是因为视频网站的运营成本不断变高,而且会员其实是视频网站回收成本的一项重要途径。

一、视频网站运营成本不喊渗伍断变高喊扮

二、会员其实是视频网站回收成本的一项重要途径

也正是由于视频网站运营成本不断变高,它们自然会想办法去回收成本,以此来达到收支平衡甚至赚钱。毕竟每一个视频网站都是奔着赚钱去的,谁都不想亏钱做生意。在这样的情况下,会员涨价就显得很正常了。这是因为会员其实是视频网站回收成本的一项重要途径,也意味着视频网站每个月都能从每个用户手上获取一笔会员费,若是会员多的视频网站,每个月能收取到的会员费总额是非常多,这会给他们的运用成本带来极大的补充。举个例子来说,如果某视频网站月会员是20元,一个月内有一千人在该视频网站开了会员,那么该视频网站光是在会员费这一项就有2亿元的收入,即便扣除相关手续费或其它成本,也应该有至少一亿元的收入。

总的来说,视频网站会员涨价确实是意料之中的事。

❺ 那些拍了却无法播出的电视剧最后怎么办

一般来说片方会用另外的方式来处理这些剧,他们会选择和一些视频网络合作,以网剧的形式播出,从中收回一些成本,其实这也很正常了,网剧和上星剧的差距还是挺大的。

从目前的情况看来,一般电视剧如果无法播出的话,片方一般会有另外亮团一种处理方式:如果是作品没有电视台愿意采购的话,片方就会选择和视频网站合作,从购买版权费中收回成本。而有的剧真的太烂不看也罢了。

❻ 小成本网络剧应该如何出圈

在当下,网民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和伴随着互联网电视的普及,使用网络观看视频越来越来受欢迎。让网络剧拥有了较大的观众群体,各种各样的网络剧大量涌现,而小成本网络剧应该在激烈的竞争中出圈?


当小成本网络剧能够紧靠主流发展趋势,立足于优秀文化,沉下心来进行精细化制作的时候,小成本网络剧也会渐渐成为一种主流化的文艺样式,在互联网电视的领域获得更坚实的地位,收获更多观众!

❼ 网剧成本比较小,这是不是和主流电视剧抗争的资本

在互联网没有那么普及的时代,我们主要的娱乐方式依然是看电视,因此我们只能每天准时守在电视机旁,才能看到自己喜欢的节目播出。然而这种被动的娱乐方式,并不是人们所希望的,更不是人们所喜欢的,因此网络电视剧,这种新形式的电视剧就被创造出来了。

除了成本之外,网剧的审核过程也比较迅速,不像主流电视剧那样,需要通过广电总局的层层把关,才能放映给观众,剧中有许多地方经过了删改,让观众的观看体验比较差。因此总的来说,网剧的成本比较低,因此才能逐渐战胜主流电视剧。

❽ 写网剧挣钱吗

挣钱的
小投资的孙枝网络剧靠植入和CPM分成是可以回来的。大投资的网清漏络剧和超级网剧看重的不是短期的回收,而是IP的孵化。他们的方向则正敏是网络剧作铺垫,目标是改编成大电影和游戏。这一类是需要大投资方进入的。

❾ “40集时代”即将到来

文 │ 骨朵

昨日有影视行业相关人士向媒体透露,广电总局正在研究限制影视剧集数的应对措施,并向行业征求意见,拟定剧集集数上限为40集。这无疑是是继天价片酬后的又一重磅新闻。

多家媒体报道中写道,在向相关人士求证后,“确认消息真实性”、“新规的确正在调研中”。骨朵向总局相关人士求证,截止发稿前未得到回复, 但是有不少业内人士在接受骨朵采访时表示,对消息早有所闻,并且已经向相关部门提出了意见和看法。

据北青网报道,“而部分省级卫视和视频平台方面则表示,目前还未得到确切的‘限集令’通知。”这也就说明,相关部门或许是希望从制作公司入手,再到 社会 舆论层面,得到一定量的意见反馈。

目前看来,支持限制电视剧集数,但是希望分题材、分情况来操作,而不是采取“一刀切”的舆论反馈相对较多;也有“苦注水剧久矣”的观众和从业者表示支持,“其实40集的体量能够说好一个好故事,97版《红楼梦》,这么大的一个鸿篇巨着,只用36集的篇幅就交代完了。”

时代变迁,观众审美和制作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剧集市场自然需要解决“注水剧”引发的一系悔竖让列问题。那么根源在什么地方,制作方如何适配政策?在政策可能到来之时,行业本身的思考显得尤为重要。

长剧短剧,谁是“注水剧”?

在这样的形势下,外界又一次将目光投向了“注水剧”。

“注水剧”是什么时候诞生的?对于这个溯源逐本的问题,外界尚没有统一定论,但是基本可以确定的是,随着资本蜂拥,“注水剧”越来越光明正大地走上台面。

剧情不够回忆来凑、MV式的重复抒情、配角戏份被抻长、人物对话反复重复或就一个简单的问题用长篇幅来解释、片头片尾加上长达10分钟的前情回顾和下集预告……但是最令人不忿的,还是故事内容本身的空洞无味。

与此同时,催生了倍速追剧、“只看TA”等加速“脱水”的观看功能,观众的不满情绪开始积累。

那么,“注水剧”给谁带来了高收益?这得从剧集制作与售卖模式聊起。作为剧集制作最大的成本之一,明星片酬按天计算,而拍摄而得的剧集按集数售卖,应对高片酬,片方以注水剧售卖给平台,释放成本压力。

单集售卖收入和广告收入无疑是直接收入,而当影视行业步入流量时代,剧集热度能够换来的收益,核算起来就更为复杂了。据了解,电视剧播出情况好坏将会影响整体集数的变更, 尤其是在播出中后程,剪辑师随时待命,如果剧集播出情况不佳,可能会被剪短,反之亦然。

剧集市场的储备在前两年达到过剩巅峰,这个阶段同时也是“注水剧”被讨伐最惨烈的时候,一边是积压在箱底难见天日的剧集日益增多,一边是能够顺利播出的剧集产生着高热度、低口碑的怪现象。

观察从2014年至今(2019年截至9月)豆瓣评分年度top10的国剧片单,随着网剧的崛起,口碑高分剧集的集数在不断变小 ,2016年可以被视为是“短剧集的高光年份”,众多口碑网剧涌现,上榜的台播剧只有两部, 《小别离》和《欢乐颂》,集数也在50集之内。

不难发现,台播剧的集数一般较长,以古装剧、家庭剧、年代剧为代表,故事脉络较为复杂精细、背景铺垫的细节繁多,以《甄嬛传》为代表,前面十几集都是在搭建人物关系,而网剧则不存在这个问题,从第一集开始就可以起戏剧冲突。

因此,拍得长不见得一定是注水剧,认真讲故事依然能够出精品,只是短剧的风潮愈演愈烈,大有改变观众观看习惯的趋势,也逐渐成了观众判断一部剧是否值得看的先决条件之一。 很难说是“注水剧”给了短剧冒头的机会,还是短剧集的碧局走俏是一种时代需求。

在刚刚过去的暑期档,过60集的热播剧屈指可数。但是网剧也出现了集数变长的现象,50集的《陈情令》,60集的《宸汐缘》,还有48集的《长安十二时辰》,也是最初从60集变更而来的。

很明显,这次政策风向的转变是直接朝着“注水剧”来的,不过,其背后的古装剧、年代剧或许才是主要约束类型,有业内人士猜测, 这也许跟有关部门希望鼓励现实主义创作的理念有关。

不过,如果要用具体的集数来约束容易注水的题材类型,那么判断条件是什么?能否给“注水剧”下一个明确的定义?目前看来,这是业内外对于“一刀切”做法之外的思考。

业内纤拦声音: 有人欢喜有人忧

为此骨朵匿名采访了几位业内人士。由于广电总局目前正在研究相关应对措施并在向行业征求意见,在“限制集数”传出之前,部分人已经有所耳闻。

“这终于有人管了”,高原(化名)团队擅长剧本创作,知晓其中门道。不同于美剧、英剧每季10集左右的体量,“我们一口气要拍60集到80集,是三部美剧,是(他们)三年的创作过程”,实际上,以国内一部剧的创作周期,他对骨朵坦言,“ 我们写不出那么长的剧本。

剧本作为一剧之本,在结构上有“起承转合”严格的考量,集数的设置与剧本节奏、故事进展一脉相连。正常情况下的30集剧本,创作周期10月有余,若想创作出40集以上的剧本,一是时间成本大,“每集都很好看的40集剧本,需要非常长时间。”二是编剧创作上也有门槛。如今市场上动辄50集、60集的剧集,多与注水之风有关。剧集注水破坏剧本结构,“限制集数”对于“真的做剧本来讲是好事”。

“40集的体量是能够说好一个好故事了”,李雪(化名)同样表示了赞同。在担任制片人的20多年里,她制作最长的剧集为42集。她以两部经典大制作为例,87版《红楼梦》用36集的篇幅呈现了这部古典名着,经典年代剧《大宅门》只有32集。

据她经验,创作团队为了让片子有充足的剪辑空间,拍摄时会多拍些素材, 最终精剪下来剧集多出3-7集是正常现象。 不过她听说过的最疯狂的“注水”传言,是30集剧本拍出了60集的剧集。

导致剧集注水的直接原因是明星高片酬,抬高了成本。在“限薪令”推出后,明星片酬已经明显下降,随之而来的制作成本缓和,剧方通过拉伸集数回收成本的诉求降低,此时推出“限制集数”倡议,也并非政策“大跨步”。在她看来,从限薪令到限古令,再到此前的翻拍剧受限,“所有这些规定,我个人感觉都是回归到十几年前的正常状态。”

不过新政策出台其中也不乏疑虑。比如最直接的,这真的能打击注水剧吗?

真要注水,“也能从24集注水到40集。”有人认为“限制集数”治标不治本,不过高原(化名)对此表示乐观,注水与否与创作团队的创作初衷相关,即便很难“治本”, 注水到40集,可注水的空间较以往也被压缩了不少。

他更忧虑的是,“如果真要有《权力的 游戏 》这种类型的项目,就可惜了。”他列举了国内几部超四十集的经典作品,比如《北平无战事》53集,《白鹿原》77集,《甄嬛传》76集,如果在政策出台后立项或播出,无疑会受到阻碍。存在部分项目本身就有40集成片以上的创作诉求。

只要故事本身能够承担长篇幅,对观众有持续吸引力,有良好的 社会 效益和经济效益,就不应该过多限制。 ”某影视公司相关人士陈斌(化名)更为忧虑。集数的限制,可能会导致单部项目投资金额降低,市场上大制作项目减少。首先面临的难题是,大制作以40集的成片体量售卖恐难收回成本。

更为重要的是,目前已经有不少影视公司制作了成片超40集的剧集。比如待播献礼剧《新世界》60集,《在远方》57集,《大时代》48集,还有更多已经制作完成的剧集,如59集的《热血传奇》等,这些剧集按照当时的市场和政策环境制作而来,如今还未走向市场就迎来新政策,“ 政策不可一刀切,否则这些公司将可能有较大损失。

“肯定还会有组合拳,我认为这只是第一步。”高原(化名)认为目前政策只在研讨阶段,那些已经制作的超40集剧集该如何处理?超过40集的剧集是否可以选择季播?有40集以上体量创作需求的项目该何去何从?“专家也好,制作公司也好,主管部门也好,他们肯定会想到很多问题的,会有细则来补充,我是认为要看细则的。”

“限制集数”倡议如果通过,

将对行业有哪些影响?

倘若未来倡议通过并且落地,首先在剧集内容以及形式上,就率先有了变化。一个直观的事实就是, 古装剧会率先受到“限制集数”影响,现实主义作品进一步占领市场,多元类型作品获得市场空间。

在陈斌(化名)看来,“总体来说,政策层面现在鼓励现实题材,而现实题材一般来说也不是长篇大户。”

现代剧、当代剧的集数大多不会太长,所以受到的冲击相对来说较小。如果“限制集数”倡议落地实施,古装剧将先受到影响。对目前已经开机拍摄的大型古装项目而言,也不是安好的处境。“有一些比较好的古装,肯定会出现这个问题,40集还不够服化道的成本。”

未来,古装剧剧集体量会大幅缩减,但同时采取季播模式的剧集作品或许成为新趋势 。如此回归内容创作,行业对剧集质量提出直接要求,这也释放了其他类型剧的生存空间。不过在这一趋势下,注水剧或能在季播模式中找寻到寄生空间也未可知。

对于观众来说,现在倍速看剧、cut追剧、微博追剧已经成为常态,太多的 娱乐 内容可供选择,全民追捧的剧集精品愈加难求。实际上,在弹幕区里,观众对剧集注水深恶痛绝,所以40集数量限制对于观众而言,正面影响居多。

在慈文传媒创始人、首席内容官马中骏看来,“限制集数”倡议被提出,说明过去有某些剧有脱离剧情注水的现象,需要有一些“技术手段”能阻止这种不好的现象发生。 他特别提出,这是提倡,并非一刀切。

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美术成本高、特效成本髙、投资体量大的古装剧、 历史 正剧、玄幻剧、科幻剧,集数可以长一些,五十集,六十集,这样方便消化成本。当代剧,时装剧,三十集,四十集足以。”

无论是从成本而言,还是出于对内容的考虑,这都是要减少资源浪费的政策信号。 可以避免周期浪费,一些制作方想要获得高额利润,以拉长单集数量,获得平台方高购价,逐步加强对剧集的成本控制。

对于平台而言,部分高质量的长剧的长尾效应明显,助推平台会员拉新等。在视频平台的会员收入开始与广告收入追赶持平的当下,剧集长度控制在一定量级时,一定程度上节省了平台的剧集购买压力。

某视频平台相关人士对骨朵表示,“限制集数”倡议的重点是,质量比数量主要,这是对内容创作精品化的倡导。

“互联网文娱消费的发展趋势之一就是用户消费的分散,精品本来就是平台最迫切的要求。”

❿ 一部电视剧的成本较高,为何看电视剧大都免费呢

电视剧播放时间长,所以不能够像电影一样通过一次性收费来回收成本,电视剧收益主要依靠售卖播放权,而取得播放权的企业则需要植入广告来回收成本,广告收益又与曝光量直接挂钩,所以电视剧大多采取免费的策略来吸引用户观看。

免费的形式对于大家来说都是非常划算的,电视剧版权方可以快速回笼资金,卖独家还是卖多家都有不同的价格,大多不参与后续收益,省心省力。电视台和视频网站通过营销手段,收取商家广告费,还可以赚一笔观看者的会员费,盈利也是颇为丰厚,虽然不能保证每一个买来的播放权都能赚钱,整体收益也是十分可观,观看者不花钱还能欣赏剧作,也不会觉得亏,只是广告略有些烦,也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所以这种形式才一直延续下来,一旦这种形式不能保证收益,各大平台自然会更改新的模式,不过估计这种形式依旧会长久存在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