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现在水稻种植成本如何什么时间种技术有哪些
现在水稻种植成本如何?什么时间种?技术有哪些?培育一亩水稻秧苗需要多少成本?这个还真不好说,北方和南方的栽培方式差异较大,所花费的成本也不同。
下面我就以黑龙江农垦的水稻育秧方式来谈一下这个看法。培育水稻秧苗所需的成本包括很多内容,比如大棚骨架、大棚膜、燕尾槽等固定资产的投入,这些固定资产的投入就不计算了。因为每年都会有一定的损耗,需要及时的更换。黑龙江农垦的水稻育秧大棚普遍在60米长、6.5米宽左右,可以培育60亩地的水稻秧苗。
平床成本。冬季寒冷,扣膜之后苗床会化冻,会变得高低不平,需要通过人工的措施减少苗床整体的高度差、变得平整。一般情况下,平床需要4-6个人工左右,每个人工150元,大兄碧绝概600-900元;摆盘、播种的成本。通常情况下,春季摆盘的价格在300-400元/栋左右,羡姿价格上的差异对育秧成本的影响较小;播种的话需要播种1人、装土1人、挑土1-2人,每个人工150元,大概在450-600元左右;
播种使用的薄膜费用。一卷地膜可以覆盖两个苗床,一卷地膜的价格在120元左右,每个棚大概需要60元左右;浇水用油。苗床需要浇水,大部分是利用汽油机带动小型的水泵浇水,每栋棚大概需要50-70元的汽油钱。
2. 怎样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一、扩大生产规模,集约化管理农业生产。
农业生产的控制程序,不同于一般的生产管理顺序,种植业生产周期长,影响因素较多,变异经常发生,实际成本计算滞后。实行集约化管理,可以有效的降低生产成本。1、组建一批专业的农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种粮大户,对农业科学技术进行集中传播。2、针对目前我国农村都是38,99,61部队农村劳动力缺乏的现状,农业生产的集约化,方便购置一些大型农机设备,购置农业生产设备,可以有效地节约劳动力,从而降低生产成本。3、集约化管理不但能确保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也能有效抵御风险,对应急和不可抗因素造成的损失可以进行快速有效的调整,将损失降到最低。
二、合理运用农业科学技术,降低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
农业生产是一项弱势产业,气候,病虫危害,土地环境,人为等因素都可制约农业生产的发展,合理地利用农业科学技术,不但可以减轻生产负担,而且能事半功倍地完成增产增效的目标。例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嫁接技术,就解决了半个中国人口吃饭的问题。
(一)通过测土配方等措施,合理施肥。2008年,四川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首次提出了“区域化肥负荷”,“化肥施用相对生产力”,“化肥相对适宜度”等概念。我国虽然只有世界上9%的耕地,却使用了世界上35%的肥胖,肥料的过量使用,不但大大地提高了生产成本,影响农产品质量,而且使土壤板结,降低土地的再利用率。科技部门的测土配方施肥,能帮助农户有针对性的施肥。“用什么肥料”,“每种肥料用多少”?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但能减少生产资料的投入,而且也能保护土壤生态环境。
(二)加强统防统治,有效的控制病虫害。
农药是防治病虫害的有效手段,但是农药也是生态环境的重要污染源,农药的使用不当,不但会增加农业生产成本,还会对作物和人体产生极大的危害。科技部门及时准确的病虫测报,有助于农户合理的施药,对于“什么时候用药”,“用什么药”,做到及时准确。
三、扩大农产品加工业的投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中粮油进口的日本大米99元一公斤的,我国的大米只卖2元一斤,相差四十多倍,日本的苹果一个卖80块,我们的苹果质量也不错,80块能买一麻袋,许多农产品基于气候或地理环境的因素,本身的品质就非常突出,如新疆吐鲁番的葡萄,东北的盘锦大米、云南的文山的三七等,但是以这样的品质进入高端市场还是远远不够的,须从育种改良、种植工艺、加工标准等方面进一步提升。
3. 水稻种植模式分为哪几种哪种模式最省工省时省钱并值得推广
水稻基雹辩发芽的方法有很多,包括蒸汽发芽、发芽机发芽、热炕发芽、限量水发芽、群体发芽、塑料大棚发芽等。蒸汽萌发需要设备和燃料,关键技术难以掌握,不宜推广。发芽机需要专用设备和动力,但适合机械移栽和大农户。火炕发芽适合种子少的农民,但应加强管理。如果不及时管理,上下种子受热不均匀,发芽长度不均匀。限水催芽的方法比较简单,但是需要经常用温水浇,因为不翻种子发芽不规律。
说到倒伏,相对比移栽容易,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果是正常管理,也没有极端恶劣的天气,也没有,移栽水稻的优点,根据一些搏缺农民的反应,在口感上比直播水稻好,因为它的生育期略长,积温比直播水稻大。众所周知,插秧的弊端是费时费力,管理麻烦。从上面可以看出,哪种水稻产量高并没有固定的答案,两者都需要当地农业部门推广,否则技术和管理不匹配,别人种植产量高,自己种植不一定产量高。一般来说,在种植水稻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和各种因素选择合适的种植方法是最重要的。
4. 怎么降低有机种植成本
一、选地
按照有机水稻种植技术规程要求,种植地距离公路至少500米远,一般选择周围没有工厂、交通公路、污染源的区域为好,比如山地周边有天然屏障的地块,湖泊湿地周边、森林周边等区域,且没有历史沿革污染,即以前没有污染过。以有机质含量较高、排灌方便、成土母质为红壤土、水稻土、有机质土为好。
二、肥料
有机种植不采用化肥,全部采用有机肥料、绿肥、微生物肥料、矿物肥料等生态肥料。底肥可采用腐熟的有机肥(牛羊肥、猪粪、鸡粪、畜禽粪、秸秆腐熟肥等)。
三、水分
按照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标准及有机水稻种植技术规程要求,采用“干干湿湿法”管理水分,促进水稻健康生长,增强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增加根系活力,促进营养物质和水分向籽粒转移。一般苗期浅水出苗,寸水护苗,深水返青,浅水促蘖,深水孕穗,保水灌浆,后期晒田,促进作色成熟。
四、种子
选用适应当地的水稻栽培品种,如湖北黄冈市黄梅县就选用黄华占品种栽植,在龙感湖地区表现很好,高产、优质、较抗病虫、抗逆境。
五、密度
根据本品种要求,合理种植密度,一般每亩株数较常规种植降低5%左右,以加强通透性,增强抗性和提高品质。
六、病虫害防治和植物保护措施
有机水稻病虫防治不采用化学农药,而采用利用天然屏障条件、水肥调节措施(如高钾肥、控水防纹枯病等)、农业技术措施、生物农药等措施防治。1)采用湖北农科谷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推广的苏云金芽孢杆菌系列产品(悬浮剂、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等)防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鳞翅目害虫,采用苦参碱、烟碱、印楝素等防治稻飞虱、稻蓟马、稻水象甲、稻叶蝉等
害虫。2)放养青蛙、鸭子、鳖、泥鳅、鱼类等防虫有活土、肥田,一举多得。3)采用杀虫灯、昆虫信息素、诱虫黄板等防治成虫。
七、改进耕作制度与方式方法,改进机械设备
有机稻米种植适应连片种植为好,一家一户很难做成,大农场制、大公司制、公司+农户、农场主模式、合作社模式等集约化模式为好。机械化的统防统治方式,更有利于防治突发性病虫危害。
八、管理科学
用好用足基肥、提前及时预防病虫害、科学管理肥水、选用适应当地的水稻品种、注重信息化种植、这些都是管理的要义。
总之,有机水稻的种植技术包含多方面的内涵,要因地制宜,保持生态控制为主导,生物技术为辅助,充分发挥品种本身的优秀显性高产、优质、抗性基因的作用,才是有机水稻种植技术的根本措施。
5. 如何种植水稻才能高产高效呢
1.改选生育期相对较长的品种
单季晚稻与连作晚稻相比在生育特性上有许多优势。一是季节宽松,播种期和移栽期受前作影响较小,有利于早播早栽,延长大田生长期,增加光合产物积累。二是大田营养生长期较长,期间气候适宜,稻株个体生长优势明显。三是气候、生育期条件均能满足小苗移栽增加低节位分蘖和降低移栽密度发挥分蘖优势获得足穗大穗。因此,高产栽培主要走壮个体攻大穗路子,应选用生育期较长的中熟偏迟或迟熟的大穗型晚粳品种或杂交稻组合,以充分利用温光资源。
2.改播栽季节为适期早播短龄早栽
单季晚稻播种移栽期的确定,重点要考虑充分利用温光资源,前期有充足的营养生长期,后期要使抽穗结实阶段处于最佳温光条件(籼稻适宜温度为26~28℃,粳稻为24~26℃)。如浙北移栽稻的播种期由以往的5月25日左右提前到5月10~25日;浙中、浙南纯纳地区两优培九宜于5月15~30日播种,温岭及以南地区积温较高,播种期可推迟到6月5日前后。
小苗移栽具有明显的早发优势。常规湿润育秧移栽秧龄由以往的28~35天缩短为20~25天,抛秧和旱育秧秧龄为15~20天。
3.改种植密度为少本稀植
单季晚稻营养生长期较长,高产栽培主要走小群体壮个体、足穗大穗途径。稀植是控制早栽后群体过大的重要配套措施。因此,单季晚稻高产栽培一要改适当密植为少本稀植。杂交水稻以单本移植为主,行株距由以往的7~8寸×4~5寸改为8寸×5~7寸;常规粳稻每丛本数由2~3本改为2本左右,行株距由以往的7~8寸×4寸,改为7~8寸×5寸;二要降低基础群体,即减少起点苗数。常规粳稻由每亩丛数1.8~2.2万、基本苗5~6万,下降到每亩丛数滚裤桥1.5~1.7万、基本苗3~4万;杂交水稻每亩插秧丛数由1.6~1.9万丛下降到1.0~1.5万丛,每亩基本苗由2.0~3.0万降到1.0~1.5万。
4.改施肥方法为增施有机肥重视穗肥
一是注重增施有机肥。高产田要求每亩施有机肥至少10担以上,以改善土地壤结构,稳定肥效,并对提高稻米品质十分有利。
二是根据目标产量、品种特性和土壤供肥能力确定合理的用肥量。杂交水稻根系发达,吸肥能力强,施肥量可比常规品种减少。亩产550公斤以上产量指标施肥量常规粳稻每亩总氮肥折纯氮16~19kg,杂交稻13~18kg。
三是肥料运筹减少基肥和分蘖肥的施用比例,提高穗粒肥的比例,有利于减缓群体发展速度,降低高峰苗数,减少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也有利于提高茎蘖质量,增加齐穗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明显改善穗部性状,二次枝梗数增多,穗型增大。有机肥于翻耕前施入。钾肥总量的50%~80%,磷肥总量的100%在翻后耙前施入做底肥,钾肥总量的20%~50%作穗肥。常规粳稻氮化肥用总量的30%作底肥,30%在移栽后5~7天追施作分蘖肥,20%在叶龄余数3.5时施用作促花肥,20%在倒2叶露尖时施用作保花肥。杂交籼稻氮化肥用总量的50%~60%作基肥,20%在移栽后7~10天追施作分蘖肥,20%~30%在幼穗分化初期追施作促花肥,齐穗期视水稻生长情况根外追肥。
5.改水分管理为浅湿灌溉
改长期灌水为短期灌水,改深灌为浅灌,改全生育期以田面建立水层为主为田面湿润为主。
营养生长期以保持田间湿润为主,使土壤处于好气状态,有利于增强根系活力,促进地上部生长。因此大田水分管理采取浅湿灌溉为主的方法。即浅水插秧返青,营养生长期实行间隙性灌溉,除了防病治虫时灌5厘米左右的水层外,一般灌水时水深应在1~2厘米,一次进水后待其自然落干3~5天再灌水,保持田间湿润,促进根系和分蘖生长。在拔节(计划苗数)期,进行多次轻搁田。进入生殖大猛生长期,浅灌勤灌,干湿交替,齐穗期至灌浆初期需水量较大,应保持薄水层灌溉。灌浆后期以干为主,干湿交替,保持根系活力,减少穗期病害,提高功能叶的光合作用能力。收获前5~7天开始断水,严防断水过早。
6. 如何有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以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随着农业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我国农业已全面进入高成本时代,使得农业效益、竞争力难以有效提高,危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农业的标志和发展方向。如何有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以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值得农经学者深入探究。
1 适度规模经营,降低平均成本
当农业陷入“小规模、兼业化陷阱”,会不利于成本降低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而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降低成本方面具有引领功能,有利于采用现代生产要素和现代生产方式。经营规模达到30亩以上的农户,对农业机械、新品种、新技术和社会化服务的使用率会明显提高,可降低直接生产成本和间接生产成本,减少农民生产支出;可全面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资源配置效应和农业科技进步效应明显,有利于提高单产。比如规模经营的水稻亩均机耕作业费可降低25-30元,亩均节药30%以上,单产普遍要高出50公斤左右。
因此,应坚持农民家庭经营主体地位,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一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带动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截至2014年底,我国已有农业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341万户、合作社129万个,龙头企业12万多家。可通过创新发展经营主体的联合、合作和产业化等提高其组织化和规模化水平,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实现全产业链服务、成本分摊,有效降低成本;二是以农地制度创新引导土地股份合作制,通过农地入股分红等节约租金成本;三是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如采取贷款贴息、风险补偿、融资增信、创投基金、农业保险等方式,降低融资成本。
要加强对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管理服务,真正让农业规模经营成果惠及广大农民。
2 发展农业科技,降低多元成本
农业发展面临的许多瓶颈性问题,都可以在科技进步中找到破解的“钥匙”。
农业科技进步可提高农业生产率。新兴的“3R”技术从节水、节地、节肥、节料、节能等多方面入手,可减少农业生产资料投入、降低物化成本。精准施肥、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可在不减少产量的情况下,使化肥使用量减少20%-30%、总成本降低15%-20%.
农业机械化可降低劳动力成本。大宗农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较低是导致劳动成本过高的主要因素。近年来,新一轮科技革命为我国农业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劲驱动力,大幅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我国2014年农业劳动生产率是2000年的6倍多。
因此,须重视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要加强农业机械化与农机装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出台新时期农业机械化扶持政策体系,推进农业全程机械化、全面机械化,充分发挥农业机械集成技术、节本增效、推动规模经营的重要作用。同时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帮助他们提高农业科技素养。
3 创新经营体系,降低交易成本
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产业融合水平还不高,农业产业之间互联互通性还不强,多样化的农业分工经营难以出现,推高了经营主体之间的交易成本。
因此,要着力建设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加大农业产业融合,以节约运营成本。应通过农业组织化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通过培育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和发育农业服务市场,诱导代耕、代种、代管、代营的纵向分工与服务外包,扩展农业的分工经济性,同时拓宽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渠道,有效降低农业经营组织的运营成本。而进一步加大农业产业融合能够引发产业功能、形态、组织方式和商业模式的重大变化,提升农业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实现交易成本降低。比如我国农产品每年产后损失3000亿元,农产品副产物和加工副产物60%以上没有得到循环利用、高值利用和梯次利用,农产品加工业的融合发展大有可为。
具体说来,要坚持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工作路径,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健全和完善农业产业链条,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要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市场建设,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的生产基地建设,支持合作社发展加工流通和直供直销;要完善跨区域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发展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区等产业集聚,减少交易主体的搜寻成本;要通过“互联网+现代农业”方式,广泛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降低交易中的信息成本;要整合、延伸农业产业链,通过签订长期合作合同等降低议价成本、决策成本、监督成本。
4 推进绿色发展,降低污染成本
过去,我国农业生产属于粗放型增长模式,对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压力。据相关部门数据,我国每公顷耕地化肥使用量高达397.5公斤,单位面积的农药施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全国中重度污染耕地已达5000万亩,人均耕地和淡水资源面临城镇化、工业化污染的威胁。
因此,我国农业须努力实现绿色发展。要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和高效利用。实施农业生态保护和修复,完善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要发展集约农业。按照绿色增产模式攻关要求,扩大测土配方施肥、精准施肥,全面推广减药、控水等一体化技术,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推进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工程;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要管控好工业和城市污染转移排放,降低外源性污染流入农业。
5 建设农村公共财政,依托财政“挤出效应”降低农户投入成本
“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投资降低的效果。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等相对落后,农户自身投入居高不下,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短板。事实上,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有利于新增有效灌溉面积、提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还有利于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产品加工业物流园区、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等建设,则可以产生聚集经济。
因此,须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要整合建设资金,创新投融资机制,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田水利建设,为农户提供更多公共物品,产生财政“挤出效应”,从而节约农户生产成本;要健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为面向基层推广农技的公益性与经营性服务机构提供精准支持;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撬动规模化经营主体增加生产性投入。
7. 水稻种植竞争性方案有哪些
水稻种植竞争性方案有水稻种植技术方案,水稻品种选链芦档择方案,农业机械化方案,水稻产业化方案。
1、水稻种植技术方案:包括种植方式、育苗技术、施肥方案、灌溉方案、病虫害防治方案等,通过不断优化技术方案来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
2、水稻品种选择方案:选择适合当地气棚乱候、土壤条件和种植要哗戚求的水稻品种,开发新品种或改良传统品种,提高水稻的产量和抗病性能。
3、农业机械化方案:鼓励农民使用农业机械化设备,提高种植效率和质量,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4、水稻产业化方案: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公司化经营等方式,实现水稻的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提高种植效益和竞争力。
8. 如何种水稻能高产呢
施肥量及施肥时期确定后,必须有合理的施肥方法,应注意有机肥和无亏毕机肥、三要素的配合施用。施于深层(中层)或集中施于根际,以充分利用肥料资源,避免肥料损失,提高肥效,降低成本。
具体施用方法,因品种,茬口及地区间气候,土壤的差异,对产量构成因素的主攻方向不同而不同,兹将三省常用的施肥法简介于后。
1.前促施肥法 在施足底肥的基础上,早施、重施分蘖肥,使稻田在水稻生长前期有丰富的速效养分,特别是氮肥,以促进分蘖的早生快发,确保增蘖多穗。一般底肥用量占总用量的70%(氮肥用量占总氮量的60~80%),其余30%的肥料在移栽返青后全部施下。此法是云南省目前普遍采用的高产施肥法,因该省水稻生长期间降雨集中,肥料易流失。常出现低温少照,影响水稻对养分的吸收利用。重施底肥又以农家肥为主,肥效稳长,结合早施蘖肥,使水稻平稳生长,提高有效分蘖率,并使水稻又能在幼穗分化前将施下的肥料大部分吸收利用,有利碳氮代谢转换,不致延长营养生长期,避免抽穗扬花期遇低温冷害和贪青晚熟。在四川,贵州主要用于生育期短的品种或施肥水平不高及前期温度较低、肥效发挥较慢的地区和稻田,以及双季早稻田。
2.前促,中控,后补法 即在施足底肥的基础上,早施蘖肥确保一定穗数,当分蘖达到一定数量后,通过晒田抑制对氮素的吸收,从而抑制无效分蘖,避免过早封行,争取颤升壮秆大穗,如复水后有脱肥现象,可酌施穗肥和粒肥,有利稳库增源。这是四川、贵州一季中稻,特别是早中熟杂交稻目前采用的主要高产施肥法。云南省的麦后稻田,因供氮规律呈平稳上升状态,供氮高峰一般出现在孕穗抽穗阶段,且不如豆田明显,故也多采用此法。
3.前稳、中促,后保法 在适量施用基肥、蘖肥达到前稳的基础上,增加穗肥主要是“促花肥”,再看苗补施“保花肥”,在保证足够穗数基础上主攻大穗、粒重。在云南海拔1600~1800米,年均温15.7℃,水稻生育期间月平均20℃多一点的地区,特别是前作蚕豆的稻田采用此法,不仅单产高达600于克,且叶稻瘟发病率降低。在四川、贵州此法适用于生育销洞芹期较长的品种或温暖地区及沙泥田中的中熟中稻,以及密度大和肥料不足的稻田。
4.底肥“一道清”的施肥法 即是将全部肥料于整田时一次施下使土肥充分混合的全层施肥法。适用于粘土,重壤土等保肥力较强的稻田,并且要肥源充足。据多年多点大面积试验示范结果,比底肥加蘖肥和底肥加穗肥的稻株吸氮率增加,分蘖快,成穗多,长相好,行间透光率高,增产3.6~17.9%。
上述几种施肥方法,各有其适宜条件。但从水稻生育特点和对肥料的需求考虑,以分期分段施用更有利全面改善各产量构成因素,协调穗、粒矛盾,使“源”、“库”、“流”都充分发展。
此外,在考虑施肥方法时还要注意采用行之有效的措施,如深层施肥、蘸秧根、塞秧窝,球肥深施、叶面施肥等都是能减少肥料流失,提高肥料利用率的经济施肥法。
9. 水稻怎么种植 水稻种植技巧大全
水稻是大关县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全县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提高水稻单产,增加总产是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为此,推广应用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措施。
1.因地制宜选用高产优质抗病虫强的优良品种
根据当地生态条件、生产条件、经济条件、栽培水平及病虫害发生危害等情况,选用经过审定,经过试验示范适宜当地种植,抗病虫能力强、抗倒、分蘖强、成穗率高、穗大、结实率高的优质、高产品种(如:宜香725、Q优6号、宜优1988,其中以宜香725品质最佳)。
2. 培育壮秧
培育壮秧是水稻增产的关健技术措施之一。生产实践证明,培育壮秧应以肥培土、以土保苗。在水稻育秧上应大力推广应用旱地育秧技术,旱育秧具有早生快发,无明显的返青期,有效分蘖率高,抗性强,结实率高等特点。旱育秧苗床要多施充分腐熟的农家肥。
2.1壮秧标准
根:根系发达、粗短、白、无黑根。苗:基部粗扁、苗健叶绿,叶片上冲不披散。生长旺盛,群体整齐一致,个体差异小,苗体有弹性,叶片宽挺健、叶鞘短、假茎粗扁,到秧龄30天达到3个以上分蘖。叶色深绿,绿叶多,黄、枯叶少,苗高适中,无病虫。
2.2播种
2.2.1种子准备
选购经过审定,经过试验示范适宜当地种植,抗病虫、抗倒、分蘖强、穗大、结实率高的优质、高产品种种子。
2.2.2苗床准备
选择地势平坦、背风向阳、土层深厚肥沃的熟旱地或菜园地作旱育秧苗床地。提早精细整地,做到土壤细碎无大土块,按1.5-1.6米理墒,沟深30厘米,厢高15厘米;按每亩苗床施入充分腐熟的优质农家肥1500-2000公斤、普钙50公斤、钾肥5-8公斤作底肥,提前20天左右将农家肥与普钙需充分混合堆沤发酵,施肥时与土壤充分混合后平整墒面等待播种。
2.2.3浸种催芽
浸种前将种子摊晒1-2天,再用3%的多菌灵药液浸泡12小时,清水淘洗,直到水变清时开始浸种。一般要浸泡3天,每天用清水淘洗3-4次。3天后将慧棚余种子淘洗干净,再用50-60℃的水将种子预热,用湿麻袋把种子包好,再用稻草等保温,温度保持在30-35℃,24小时即可催出稻芽和亏,稻芽露出后逐步降温至20℃左右,摊开种子,在自然条件下前滚炼芽1天后即可播种。
2.2.4播种
播种期: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当气温稳定通过10℃以上既即可播种,我县播种期安排在4月上旬为宜;
播种:稻种做到稀密均匀,每亩苗床播种10-12公斤为宜。播种后搭棚盖膜,保温保湿,防止由低温引发的烂芽烂秧,减少生产损失。
2.2.5苗床管理
除草:水稻播种后,当苗床出现杂草要及时除草,除草采用人工轻轻拔除杂草,防止伤及稻苗。
水肥管理:播种到2叶期保持苗床土湿润,2叶期后要控水降湿防病。当苗床出现土干发白或早、晚秧苗叶尖无水珠或秧苗开始卷叶时,应在早、晚揭膜灌水,遇高温天气中午揭膜通风降温防止高温烧苗。在2叶期每亩施尿素5公斤作断奶肥、促进生长健壮;在4叶期每亩施尿素7-8公斤、钾肥2-3公斤促进分蘖;在4.5-5叶期进行炼苗,准备移栽,移栽前3-4天每亩施尿素1.5-2公斤作送嫁肥。
病虫防治:在苗期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选用适宜农药防治苗期病虫害,防止病虫害传入大田,减少大田病虫害的发生率。
3.移栽
3.1粗细整田、施足底肥
在水稻收后及时翻犁,翻埋残茬,栽前再进行犁耙。精细整田,达到田面平整,做到“灌水棵棵青、排水田 无水”。 底肥坚持有机肥为主,氮、磷、钾配合施用。栽前结合稻田翻犁亩施有机肥1500-2000公斤,结合耙田亩施普钙40-50公斤、钾肥8-10公斤作底肥。
3.2适时炼苗,适当早载
旱育秧宜适当早栽,宜栽中偏小苗,以秧龄30天左右,秧苗长至5-6叶期移栽为宜,因旱育秧根系发达,秧苗过大,在起苗时易造成根系损伤。
3.3合理密植
根据稻田肥力的高低,确定移栽密度,移栽时视秧苗分蘖情况,每窝栽带蘖苗1-2苗。
双行条栽:大行0.9-1.0尺,小行0.4-0.5尺,窝距0.4-0.5尺。1998-1999年在翠华镇、金坪村花塔村民小组连续2年进行双行条栽与常规移栽对比试验,双行条栽比常规移栽分别亩增产76.4公斤和88.5公斤,增11.2%和13.3%。
厢式条栽:按5尺开厢,沟深0.8-1.0尺,每厢栽5-6行,窝距0.4-0.5尺。1998-2000年在金坪村花塔村民小组连续3年进行厢式条栽与常规移栽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