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农村现在去吃酒席,一般给多少钱会比较合适有什么依据呢
在农村地区吃酒席时,一般给300~500块钱是最为合适的,因为每一个地区送礼的形式都是不一样的。如果是邻里之间的相互送礼,那么送礼的金额都会控制在200~300块钱,如果邻居之间共礼的金额比较多,那么也就只能证明邻里之间的关系都相处的比较好。日后在还礼的时候也会显得有很大的经济压力,所以彼此在送礼的时候,没有必要过分的去攀比。一定要根据个人的经济能力去考虑给对方送礼,还要考虑两个人的关系。
也有一些人会觉得彼此送来送去的礼钱都特别的麻烦,与其送礼倒不如直接空手去吃饭,这样彼此都能够减少经济损失。而且随着时代的变化,如果按早10年前的100块钱和10年后的100块钱进行对比,10年前的钱会更值钱一些。而如今的100块钱拿出去,根本就买不了什么东西,所以不能拿送礼的钱去对比,而是要对比彼此的人情关系。
Ⅱ 你们家乡的酒席最后一道菜是什么
我是农村长大的,喜欢家乡的宴席,实惠分量足、花样多,都是原汁原味的家乡菜,凡是吃过我家乡宴席的人都是赞不绝口,确实弥久留香,经常有城里人打包带回家吃,确实难忘家乡的味道。
农村宴席非常便宜,一桌350元 ,也有300元,都是18个菜,6个蒸碗,两个汤,城里800元的也不如我们老家300元一桌的,这是所有吃过的人说的,现实确实也是,城里8、900元的根本吃不饱,吃过的人都说不值。
农村办事都比较厚道,菜都是大盘子,一个肘子三斤多袭渗,你怎么也吃不完,最少剩下一半以上,每次都是这样,农村办事没有吃完的,厨师都是本地的,做的有滋有味,特别适合当地人的口味。
现在办事先上肘子,主要怕剩下,然后凉菜,牛肉、烧鸡、鱼,接着是凉菜,然后炒几个热菜,酒喝的差不多了,开始上蒸碗吃饭,最后是汤,先上一个海米汤最后一个叫丸子汤,也叫滚蛋汤,只要汤上来了,预示着宴席结束了,该撤撤就行了,一般的地方最后一个菜就是拍厅脊滚蛋汤。
我在广东江门。
这里结婚的喜宴酒席。一般都是在酒店里摆酒席,农村有的是在家里摆酒席。
这边的风俗习惯比较低调务实。 不喜欢攀比。
有钱的人会在高档的酒店摆酒席。普通的人家都是在中档的酒楼摆酒席。
中档和高档酒楼的酒席钱不一样的。
高档酒楼一桌要2000至3000,中档酒楼一桌都是1000至1500左右。
广东这边第一道菜一般都是,荤菜出第一,然后是海鲜,青菜。
最后一道菜一般都是汤。莲子百合汤!
如果是生日宴酒。最后的菜是炒面或者捞面。
咱家就是农村的,下面说下咱家乡的规矩:
我们村以前的规矩是不管红白事都是三顿饭:头天晚上一顿,当天早上一顿,当天中午正席。
虽然以前的酒席有些铺张浪费,但是却充满了“礼”,这是现代酒席所没有的,我觉得它是酒席的魂。以前的酒席基本分为三段:
1、酒席开始前要有大总管(我们那里叫招客)分配好每桌的上座、陪座,当然最主要的是招呼好这次酒席的主宾,我记得小时候就有一次忘记给主宾安排座位了,当场就学“乌鸦”了,结果主家还得找本族的头脸人物去给主宾赔礼道歉,过后还得被村上议论一段时间。有些人觉得不可思议,但是我觉得这才是农村礼法的精神所在。但是现在“座”这个事已经很淡了,估计以后也不会有了。
座位安排好了就开始上菜,开始都是4个凉菜,以前的大人都会管住自己的孩子,哪怕这个菜你有多爱吃,上座不动筷子别人都是不能动菜的,现在没有了这个规矩了,菜一上来孩子们都抢着去夹菜,搁以前准会被说没教养,现在一句“热闹”就过去了。
2、盘子上来完了然后是汤,汤什么时间上?这个得看今天的主宾,主宾说“今个就这吃饭吧”,然后主家才安排上汤。以前人们时间多,在一起都要划拳,农村的亲戚都不远,结果聚到一起那真是喝的昏天暗地,有的人等不及出去玩了一会回来汤还没上。
我觉得划拳是酒席的精髓,但是现在好多人都不会了,现在流行一口闷,这个真是太没内涵了。还有就是现在酒席都是跟流水线一样,弄的没有一点文化内涵,我现在都不喜欢参加城市的酒席。
在喝酒的中间,主家会和大总管一起给客人们敬酒,不管男女、不管老幼必须都得问候到,人家不喝酒那就算了,但是礼法必须要到位。
3、酒席的最后,中间必须上三大件——鸡、肘子、鱼,而且必须上扣肉,不上扣肉等于没有吃饭,记得有次去吃酒席最后人都走了,办包桌的也不会来事,直接跟主家说人都走了条子肉(扣肉)就没上,刚好遇到一个较真的说人家来一中午没吃饭,还是大总管机警,一下就看出来了,领着主家拿着馒头端着条子肉去上菜,人家吃了两口就走了。估计这家要被村上议论了!
下面讲下最后一道菜——米酒蛋花汤,这道菜一上就意味着酒席结束了,也不知道从什么时间开始的,反正我记事起就是这样。
我们村以前不论红白时都是三顿,白事好像是几个扣菜和几个盘子;红事是全场(必须上三大件)。后来村长家办事直接当着全村人的面宣布改革,现在就是一顿全场,真是很不错的改革。
如果问我家乡的酒席最后的一道菜是什么?在广州不同的酒席有不同的要求。所谓不同的酒席,例如,婚宴、寿宴、小孩满月、晋升宴伏拦请和红、白事的宴席都有一定的规定,小孩满月酒千万不能用鸭,广州人认为鸭扁嘴,意头不好!婚宴寿宴不能用豆腐,点心不能用白色的包,当然白事的酒席也有很多规定,如果搞错了事情就真不好办,80年代我有一同事结婚,这家酒楼的二楼有两个大厅,同事这边在举行婚礼,另一大厅在办白事,两个厅同一楼梯和过道,在楼下大堂,一边是婚宴迎宾,恭喜之声喜气洋洋。一边是白事迎客,场面非常尴尬!最惨的最后做白事那边的包点居然全部上到婚宴这边,做成双方大打出手,最后要公安耒调解。看耒我的文章又离题了,至于最后一道菜,广州的酒席都会严格按菜单的顺序上菜,一般不会搞乱,婚宴上最后上的是莲子百合糖水,预意百年好合!甜甜蜜蜜!寿宴最后是寿面,寿包和寿桃,至于白事在这里就不说了。
在我们湖南家乡酒席最后的一道菜就是鱼。我们家乡酒席一般是十个菜,第一道菜是蒸出来的叫头碗分八层,一层是一种菜。里面有煮鸡蛋,有厨师自做的肉丸子,还有滑肉很多人肯定不知道滑肉是什么。滑肉就是红薯粉包着猪肉的菜通过放水里一煮然后拿出来,然后和其他菜一起蒸。反正吃过湖南头碗的都知道。最后一道菜就是鱼基本都是整整一条红烧或清蒸的鱼。在吃这条鱼的时候还有很多讲究,不能把鱼头和鱼尾吃了代表有头有尾,特别是结婚酒席。而且不能翻过来来吃上面的肉吃完了只能还是从上面这边下筷子。不过在我们家乡最后这道菜基本没人吃得下了,前面九个菜把大家都吃得饱饱的了。湖南人好客办酒席的菜绝对是非常大的一碗而且分量非常足。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我是河北一农村的,我们这酒席的最后一道菜是大锅菜。
主人一般会提前准备好菜谱,一般都是12个或者更多,有凉有热,有荤有素。一般吃完菜,喝完酒,会安排人撤席了,然后端上来大锅菜,红烧肉,馒头,米饭,吃完就可以走了。最喜欢这里的大锅菜,把几种家常蔬放进大锅一起煮或炖,用柴火生火做出来的,时间也长,一般在家做不出那个味道。吃完这些以后就可以走了。
我们家乡是在神秘的湘西,我们是少数民族-苗族。根据我们的风俗,红白喜事的酒席,最后一道菜必定是湘西黑猪秘制的-红烧肉。
因为以前,被称为不毛之地,记得98年毕业出门找工作时,在北京碰到有人问我:湘西的吗?湘西听说还在吃生肉,是真的吗?搞得我很尴尬也很无措,湘西是贫穷落后,但早很多年没有吃生肉的事了。但也因为贫穷,所以宴席上,只要有肉吃,在亲朋好友里面算得上是很有面子了,后来演变成了很多菜品,湘西黑猪红烧肉就是典型的一道地方特色菜。
做法如下:
材料:湘西黑猪上好五花肉半斤,白糖2两,老姜片,酱油,八角,盐,料酒,植物油,白胡椒粉。
步骤:1:五花肉拌料酒若干冷水下锅,烧开煮熟,捞出用温水冲干净,切成1.5cm见方小块,
2:炒锅倒入植物油开小火炒,油7-8成熟,丢白糖,慢炒出棕红色并冒泡,
3:倒入五花肉,开中火翻炒7-8下上色,倒入老姜片再翻炒5-8下,滴适量酱油炒匀,加温开水,放八角,白胡椒粉,大火烧开后,加适量盐,开中火继续炖50分钟。
4:待肉质软糯后,大火收汤即可装盘上桌。
工艺关键:1)五花肉冷水下锅,煮熟即可,不可煮老。
2)植物油用量适量,不宜过多,因为五花肉本身有油
3)炒白糖开小火,不可大火,以免白糖烧焦;
4)滴酱油时,以肉的颜色红润最佳,滴少了颜色淡,滴多了颜色变黑,所以适量为好
工艺特点:闻香知味,颜色红润,入口嫩滑,软糯香醇,
总之,湘西黑猪秘制红烧肉是湘西酒席一大特色菜品,材料易找,工艺简单,家庭菜谱中容易普及,上了这道菜,能多吃三大碗饭。哈哈哈
河南,我做过乡下桌席,8凉8热,四个汤,四个吃饭的蒸碗(鸡块,鱼块,大酥肉,小酥肉条子肉,莲藕,排骨,丸子,最早是8个扣碗,现在都是四个了)和8个小馒头,生小孩的吃长寿面,定亲吃饺子,白事就是大米稀饭,按传统的老规矩,凉菜一定要有木耳和鸡丝,菜摆的位置也有讲究,什么在上,什么在下,白事不能用牛肉和牛有关的东西,喜事不能用虾,三大件必不可少,就是全鸡,全鱼,肘子,然后伤的顺序夜游将就,头碗鸡子2碗鱼,就是先上鸡子再上鱼,然后就是肘子,一般还有扣肉,蒸羊肉,反正凑齐8个热菜,但是一定要有青菜烧豆筋,还要最后上的,意思就是菜上齐了,清白(青颜色的菜和白颜色的豆筋),等主家倒完酒叫上汤了开始上汤,4个汤,1酸2辣3咸4甜,每上一个汤的时候还要跟个扣碗,头碗鸡子,2碗鱼,3碗方肉(1大快正方形的肉分成8小快),上方肉的时候不能把碗掀开,等主家看菜,主家把碗掀开一般会对全桌的人说几句客气话,没菜吃好。最后是八宝饭,后面根甜汤,一般结婚就是红枣银耳汤,也叫早生贵子汤,上完后就是主食,四个扣碗,8个馒头,结婚生子吃喜面,长寿面,定亲吃饺子,搬家什么的吃米饭配一碗西红柿鸡蛋汤,白事吃大米稀饭
我的家乡在河北农村,酒席最后一道菜是“拔丝山药”,预示着邻里和睦、甜甜蜜蜜、紧密团结、丝丝缕缕牵扯不断。这烫嘴的拔丝山药吃到嘴里,甜到心里,每个人一边吃一边乐开了花。
在我们农村,操办婚事特别的隆重,一般都是三天的热闹,第一天本族人和邻居一起吃大锅菜,大锅菜在我们这里特别盛行,大伙也特别爱吃,用干柴烧架起的大铁锅,慢慢炖,食料很简单,就是猪肉和大白菜,还有简单的佐料,可是吃起来那是一个特别的香,每人都能吃上一两碗。
第二天就是全村来吃,风俗习惯,谁家来吃饭的乡亲多,证明谁的人缘好,还是一样的大锅菜,桌上添了普通的白酒二锅头。一边喝一边聊,场景很是热闹。
第三天最为热闹,整个村的男女老少,邻村的好友,远道的亲戚朋友,都来道喜,八个人一桌,一般都是五六十桌。场面甚是热闹。
中午大席特别丰盛,有鱼、有肘子、鸡块、海鲜、螃蟹。炒菜+凉菜,还有高档白酒和啤酒、饮料。一般都是二十四个菜,满满的一桌。这最后一道菜就是“拔丝山药”
上完拔丝山药,挑盘手会高声喊叫,菜齐了。意思是说菜品已经齐了,大家慢慢吃吧。
人们吃着美味,挑着丝丝扯扯的拔丝山药,喝着浓香的白酒,说说笑笑,快乐无比,主家也会来敬酒,大家彼此欢欢喜喜,热闹非凡!
我的家乡在农村,农村人办酒宴讲的是厚实,一般事宴要办三到四天,最少也要两天,过去是自已备好食品请人加工,这个就比较麻烦,时间也就拖的长点。现在有了一条龙服务,专门为人们做事宴服务,一般是先定好价钱,然后按价上菜,除烟酒饮料自备外,一切由服务组全权办理。这样就少了准备工作的环节,相对时间要短点,那也得两天,共设四顿饭。
我们这做事宴不讲究最后一道菜上什么,只是事先约定好了各个菜,并且写好了菜单,贴在墙上。红白事宴一般要最少上二十个菜,十冷十热,有的时候鸡、鱼、肋子、还不算在内。红事宴最后上的是饺子和面,白事宴一般最后一道上的是水汆肉丸蛋,我想一定是表示已完蛋。
其实吧,不管红事宴白事宴,做下的菜根本吃不完,有些菜根本没人动,全部是浪费。人人都说这样是在糟蹋钱,都说这种现象应改变,可轮到自家又这么办,怕人说小气,怕惹人笑话。就这么传来传去,一直到现在家家如此照办。要改变一个坏的习惯,确实也是件不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