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从机会成本和沉没成本看人生选择
在经济学中常见两个关于成本的词。一个是机会成本,一个是沉没成本。
何为机会成本?你面前有A、B两件事情可以选择。做A事能给你带来9分的快乐,做B事能给你带来8分的快乐。在条件约束或你自己选择下,若做A事而放弃做B,则做A事的机会成本就是你放弃做B给你带来的8分快乐。反之,选择B的机会成本就是放弃做A带来的9分快乐。
何为沉没成本?不管你选择A还是B,在进程中你已付出的成本,比如时间、经历、金钱等。沉没成本是已花费的成本,在企业在生产中,已投入的设备、人力都是沉没成本,既成事实。
在经济学中,选择相关的经济行为侧重要看机会成本而不是过多关注沉没成本,因为沉没成本已经付出或花费,无法改变,而机会成本在你选择时应该具有诱惑力。
房地产市场火爆,一些制造业转型去做房地产,他们在选择时考虑的就是机会成本。制造业前期投入的厂房、设备固然花费很多,但继续在某些夕阳行业坚守,带来的是企业每况愈下。放弃前期投入的沉没成本,用较小的机会成本带来企业较大的发展。
其实在人生历程中,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在面对选择时也要多考虑机会成本,不要纠结过往付出的沉没成本。
工作,常常听到有人在选择留在现在企业还是另寻高就之间纠结。纠结在于,离开现在单位,到另一家企业要重新开始,放弃了现在的稳定、为公司付出的青春、积累的个人无形资产,总觉得不甘心,其实就是在纠结沉没成本。
我们说沉没成本已经付出,你再怎么去考量也无济于事。你最该考虑的是放弃另一份选择,给你的机会成本是否大于放弃现在的公司。选择现在的公司,固然稳定,但没有发展前景。选择下一家企业,从零开始,但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能有往上发展的空间,干得或许也比现在更快乐,那么你还犹豫什么,果断跳槽吧。管他之前你为老东家付出多少,再呆下去付出再多,也没有未来公司带给你的快乐多。该走!
婚姻,婚姻套用经济学理论比较残忍,毕竟人是感情动物。有些不是用经济法则能够衡量的,还牵涉到社会责任、家庭责任等等。但有一种选择是可以甚至应该用经济方法来看待。有些人,尤其是人到中年的妇女,青春早已不在、容颜已老。光鲜亮丽比不过90后、95后纯情少女;流行风尚比不过都市新秀,在婚姻中出现裂痕时,在对方一错再错时,选择忍气吞声。自己十几年的青春付之于一个男人,却没有好的收场。无奈、干熬,婚姻形同虚设。
此时你该想想,放弃能给你带来什么?是自由?是生活的不易?还是回归自我?如果放弃效用更大,就不要在乎已逝的青春岁月,不要在意别人的眼光,为自己的未来想想,迈出勇敢的一步。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用机会成本和沉没成本看人生选择,不是鼓励去放弃一份工作或是一段感情。工作、婚姻是双向的选择,你可以把上面的事例反过来思考,就能坚定干好现在的工作,经营好现在婚姻的决心。
总而言之,在生活中,不过多纠结于过去付出的。恋爱中,不纠结过去为对方付出多少,只考虑未来在一起是否幸福。与人相处,不纠结为别人付出多少,只考虑此人是否可交。
用经济学原理看人生,理清关键,生活可以更简单一点。
⑵ 从“机会成本”来看如何选择
文 沁蓝
朗读者有一期主题就叫“选择”,还记得开场白吗?
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可能不在于我们的能力,而在于我们的选择,选择无处不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的选择,人不是生来被打败的,是海明威的选择,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司马迁的选择。
在节目中,我们看到徐静蕾选择了挑战和变化,耶鲁村官秦玥飞,选择了希望的田野,红丝带校长郭小平,选择了呵护与守望,最让我感动的是,麦家,曾经叛逆的他,面对叛逆的儿子,选择了理解和宽容。
选择是一次又一次自我重塑的过程,让我们不断的成长不断的完善 。
这点,大家应该都感同身受。
但究竟如何选择,有何依据?恐怕就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这就是一个选择题,而我们无时无刻都面临这样的选择。
究竟如何选择效用更大,这就需要我们活用“机会成本”这一概念。
什么是机会成本?
简而言之就是 次优选择的成本 。
那么,你选择储蓄的机会成本是100元,选择理财产品的机会成本也是100元,选择实体项目的机会成本则是80元。
那么究竟如何选择收益最大,当然是机会成本越小越好。
这时,可以掂量掂量机会成本是多少?
如果公务员年薪8万,留校年薪10万,那你创业的机会成本就是10万,也就是你创业的年薪不应该低于10万。
当然,这是一个简化的模型,现实比这要复杂得多,但是机会成本让我们关注那些被放弃的选择, 因为资源永远是稀缺的。
比如我们读书时挂科重考,看似只交了一笔重考费,其实我们的机会成本远不止这些,我们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如果用在其他地方,那学校里的风云人物也许会多一个名字。
比如我有栋120平房子自住,看似没有问题,仔细思考其机会成本就知道究竟划不划算。
如果不自住,通过出租可以收获2000元每月,或者直接出售赚个十几万,自己在买个小点的房子。
所以即便是住自己的房子,也是有机会成本的。
正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我们的时间、金钱、精力等都是稀缺的,用于A就无法用于B,而那些放弃的机会中不乏有一些非常好的,就像大家常说的那句口头禅,“想当初要是……就好了”。
可是生活没有如果,放弃了就错过了 。
所以,不如多思考下这个选择的机会成本是多少?
在一开始就选择合适的,少一些“想当初”,多一些“幸好幸好”。
机会成本,你懂了吗?
⑶ 如何衡量做一件事情的机会成本
白帽:什么是机会成本,他和成本有什么差别?
机会成本是经济学的概念,是指 决策过程中 面临多项选择,当中 被放弃而价值最高的选择 ,又称为“替代性成本”。就是俗语的“世上没有免费午餐”、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机会成本的概念有三个要点:首先,“机会”必须是决策者可选择的;其次,机会成本必须是指放弃的机会中收益最高的一个项目;最后,机会成本不是放弃项目的收益总和。
而我们平时生活中常说的 “成本”则是实际付出的代价 ,比如金钱、物资、劳动、时间、感情等等。
红帽:你觉得机会成本能被确切地衡量出来吗?
机会成本并不都能准确的衡量,因为机会成本可以是客观的,也可以是主观的。
有些机会成本可以客观定量分析,譬如,可以用货币来衡量,例如经济活动中的投资机会成本。但是,在生活中有很多机会成本往往无法定量分析,只能主观定性比较。不同职业选择所带来的事业成就,从事不同活动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就无法定量分析,但可以主观定性比较。节假日里,是在图书馆看书学习,是享受电视剧带来的快乐,还是外出旅游,这些事情之间的机会成本,就无法用货币来衡量,只是个人感观。
黑帽:确切衡量出一件事情的机会成本有那些困难?
要想确切衡量出一个选择或决策的机会成本,那这个选择或决策的机会成本必须是客观可衡量的,这是前提条件。然后,我们才能开始具体分析。第一步,要找出所有可以选择的项目;第二步,要准确衡量每一种选择或决策可以带来的收益。只有做到这两点,我们才能确切地衡量出机会成本。
但在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找出了所有可以选择的项目,但是没有;以为准确衡量出了每一种选择可以带来的收益,但是没有。为什么?很简单,只因为所知有限、目关短浅,我们会漏掉一些选项或是错估一些选择的收益。
因为漏掉一些选项错估机会成本的情况很常见,请看下面的例子。
而错估一些选项的收益的情况更是常见,金融危机中错误估计股市走势的投资者就是最好的例子。以为投资股市会有20%的收益,但实际上是-20%的收益,如此,投资者对机会成本的衡量就出现了错误。
所以,我们要想准确衡量一个选择的机会成本,遇到的障碍有两个:一是没有找出所有的可选项;二是错误估计一些选项的收益。
黄帽:明确机会成本对我们做决策有什么益处?
知道了什么是机会成本,对我们做决策有什么益处呢?我只说一点, 明确了机会成本,我们就可以争取把机会成本降至最少,这意味着为了现行选择所放弃或牺牲的代价也是最少。
绿帽:有什么方法能更准确地衡量出一件事情的机会成本?
要想准确衡量一个选择的机会成本,我们必须做到两点:一是找出所有的可选项;二是准确估计每一选项的收益。而要想做到这两点,我们既需要尽可能多地掌握各方面的知识,又要具有深度思考的能力,在做选择的时候多往深处考虑、往长远考虑,往全面考虑。就像之前小王告述小丽一件事的例子所说的,二十年后,小王如果能先了解一下最新的通信方式,也就不会错估机会成本了。而像《摔跤吧,爸爸》这一影片中的爸爸如果不是具有远见,只看眼下的情况,他就不会把自己女儿往摔跤手培养了,因为在当时印度的大环境下,把自家女儿培养成摔跤手的机会成本太大了。
机会成本是一个运用广泛地概念,只不过我们很多时候并没有这么清楚的明确这一概念。 认清机会成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在决策时衡量得失,避免不必要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