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非生产性支出具体意义是什么啊
非生产性支出具体意义:从政府支出角度看,生产性支出是指那些能够为私人生产部门生产性活动提供服务的支出,而非生产性支出是指那些对私人经济没有直接影响的支出。非生产性活动是一种“不产生能够直接或间接增加效用的商品或服务的行为”。依据前述概念,我们可以把非生产性支出定义为那些从社会生产角度看,不能直接或间接有助于产生商品或服务的支出。因而,企业非生产性支出可视为除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所面临的交易成本之外的所有非生产性成本。其中,代理成本为组织内部交易成本,主要取决于企业内部契约能否及多大程度上有效降低代理人的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行为:而寻租成本可视为企业外部交易成本,主要取决于宏观制度因素的影响。
非生产性支出的特点:
(一)由市场结构决定的交易成本。
由市场结构决定的交易成本主要由技术进步及市场结构演化所决定,体现为市场上寻找价格分布、商品质量和劳动投入的信息,以及在市场上寻找潜在获利机会、订立契约以及监督契约执行的成本等。这类成本不可避免,但可以通过建立中间层组织予以降低,对处于同一市场体系下的所有企业都具有同等影响。并且企业可以选择不同的签约对象,以将这种交易成本降至最低。同时,由于价格机制作为“无形之手”,可以有效地协调劳动分工和市场交易,因而上述成本可能并非影响企业绩效的主要因素。
(二)企业组织内部契约决定的成本,也就是代理成本。
埃格特森(2004)认为,“当资源所有者的联合代替了一系列的单一型企业,一种交易成本就被另一种所代替:由一项交易代替一系列市场交易时,市场之内的交易成本降低了,但出现了新成本类型,即形成和维持生产者联合的交易成本——通常在文献中被称为代理成本。”这种交易成本无法通过建立中间层组织的方法予以消除,是一种契约签订后的成本,源于代理人的道德风险。
(三)企业作为市场的参与者受到管制者(政府)施加的额外成本。
与市场结构决定的交易成本不同,这类成本具有特定性,即企业作为交易一方无法自由选择交易的另一方——政府,除非企业不进入市场。同时,这种交易成本在不同制度环境下可能并不相同,当政府以资源配置者身份出现时,这一成本主要体现为企业的寻租成本。已有研究表明,这类成本(如等待成本、获得经营行业许可的成本、贿赂官员的成本等)在转型经济国家显得更为重要。
‘贰’ 代理理论 是什么意思
代理理论是过去30多年里契约理论最重要的发展之一。它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经济学家深入研究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和激励问题发展起来的。委托代理理论的中心任务是研究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委托人如何设计最优契约激励代理人。
代理理论主要涉及企业资源的提供者与资源的使用者之间的契约关系。按照代理理论,经济资源的所有者是委托人:负责使用以及控制这些资源的经理人员是代理人。代理理论认为,当经理人员本身就是企业资源的所有者时,他们拥有企业全部的剩余索取权,经理人员会努力地为他为自己而工作,这种环境下,就不存在什么代理问题。但是,当管理人员通过发行股票方式,从外部吸取新的经济资源,管理人员就有一种动机去提高在职消费,自我放松并降低工作强度。显然,如果企业的管理者是一个理性经济人。他的行为与原先自己拥有企业全部股权时将有显着的差别。如果企业不是通过发行股票、而是通过举债方式取得资本,也同样存在代理问题,只不过表现形式略有不同。这就形成了简森和梅克林的所说的代理问题。简森和梅克林将代理成本区分为监督成本、守约成本和剩余损失。其中。监督成本是指外部股东为了监督管理者的过度消费或自我放松(磨洋工)而耗费的支出;代理人为了取得外部股东信任而发生的自我约束支出(如定期向委托人报告经营情况、聘请外部独立审计等),称为守约成本;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利益不一致导致的其它损失,就是剩余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