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存货的成本包括什么内容不同方式取得的存货,其成本应如何确定
存货成本包括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和其他成本。
1、外购存货的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直接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
2、加工取得的存货成本包括采购成本和加工成本。
3、投资者投入的存货的成本按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约定价值不公允的按公允价值确定。
4、盘盈存货的成本按重置价值确定。
5、其他方式取得的存货(债务重组、非货币交换等),按相关的会计准则确定。
‘贰’ 外购存货的成本是什么
存货的采购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外购存货是指企业从外部购进的各种存货,如商业企业的外购商品、工业企业的外购材料、外购零部件等。
计价方式:
外购存货的成本由买价、采购费用和税金三部分组成。
(1)买价。即供货单位开出的发货票价款,如有进货折扣和进货折让,其买价应为扣除销货方进货折扣、进货折让后实际需付的金额。
(2)采购费用。主要包括外地运杂费,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入库前的整理挑选费用,购入存货应负担的税金和其他费用。
(3)税金。企业在采购物资时,除要支付买价和相关费用外,还要支付相关流转环节的税金。目前我国的流转税采用了两种方式,价内税和价外税,价内税即价格中包含了流转税,如消费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价外税即税金不包括在物资的价格之中,典型的就是增值税。对于价内税和价外税我们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价内税,企业购进存货中所包括的价内税是价格的组成部分,构成存货成本。
价外税,应区别情况处理。经税务部门认定的属于小规模纳税人的企业,无论购进货物时是否取得了增值税抵扣证明,一律计入购进物资的成本。对于被税务部门认定为一般纳税人的企业,如果取得了增值税抵扣证明,则支付的增值税不计入存货成本;如果未取得抵扣证明或用以非应税项目及免交增值税项目的,支付的增值税则计入购入物资成本。
频道。环球青藤友情提示:以上就是[ 外购存货的成本是什么? ]问题的解答,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叁’ 我国会计准则对外币兑换会计处理有什么要求,具体的业务处理特征是什么
外币交易折算的会计处理主要涉及两个环节,
一、在交易日对外币交易进行初始确认,将外币金额折算为记账本位币金额。1、企业发生外币交易的,应当在初始确认时采用交易日的即期汇率或即期汇率的近似汇率将外币金额折算为记账本位币金额。
2、企业收到投资者以外币投入的资本,无论是否有合同约定汇率,均不得采用合同约定汇率和即期汇率的近似汇率折算,而是采用交易日即期汇率折算,这样,外币投入资本与相应的货币性项目的记账本位币金额相等,不产生外币资本折算差额。
二、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分别外币货币性项目和外币非货币性项目进行处理。
1、对于外币货币性项目(货币性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以及持有至到期投资等;货币性负债包括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短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借款、长期应付款等),资产负债表日或结算日,因汇率波动而产生的汇兑差额作为财务费用处理,同时调增或调减外币货币性项目的记账本位币金额。
2、非货币性项目是货币性项目以外的项目,如:存货、长期股权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股票;基金)、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
(1)对于以历史成本计量的外币非货币性项目,已在交易发生日按当日即期汇率折算,资产负债表日不应改变其原记账本位币金额,不产生汇兑差额。
(2)由于存货在资产负债表日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因此,在以外币购入存货并且该存货在资产负债表日的可变现净值以外币反映的情况下,在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时应当考虑汇率变动的影响。
(3)对于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股票、基金等非货币性项目,如果期末的公允价值以外币反映,则应当先将该外币按照公允价值确定当日的即期汇率折算为记账本位币金额,再与原记账本位币金额进行比较,其差额作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入当期损益。如属于可供出售外币非货币性项目的,形成的汇兑差额,计入资本公积。
3、货币兑换的折算 。企业发生的外币兑换业务或涉及外币兑换的交易事项,应当以交易实际采用的汇率,即银行买入价或卖出价折算。由于汇率变动产生的折算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肆’ 存货的成本怎么确定
存货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
(1
)与该存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2
)该存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伍’ 外币采购如何计算库存成本
入库的时候,只能将外币价款按当月汇率折算为人民币,以此入帐,如购入100美元商品,入帐的时候当月汇率7.8,那么该商品入帐价格为人民币780元,账簿上不再体现购入的时候的美元价格。
所有的收入和支出,在记账的时候,都要折算为记账本位币,然后才能据以入帐、登记、计算。
‘陆’ 存货成本的核算方法
(一)实际成本法
采用实际成本进行核算的,一般适用于规模较小、存货品种简单、采购业务不多的企业。由于各种存货是分次购入或分批生产形成的,所以同一项目的存货,其单价或单位成本往往不同。
要核算领用、发出存货的价值,就要选择一定的计量方法,只有正确地计算领用、发出存货的价值,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进而正确地确定企业的净利润。
(二)计划成本法
采用计划成本核算方法的,一般适用于存货品种繁多、收发频繁的企业。如大中型企业中的各种原材料、低值易耗品等。自制半成品、产成品品种繁多的,或者在管理上需要分别核算其计划成本和成本差异的,也可采用计划成本核算。
采用计划成本进行日常核算的企业,其基本方法简介如下:
1.企业应先制定各种原材料的计划成本目录。规定原材料的分类、各种原材料的名称、规格、编号、计量单位和计划单位成本。计划单位成本在年度内一般不作调整。
2.平时收到原材料时,应按计划单位成本计算出收入原材料的计划成本填入收料单内,并将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额,作为"材料成本差异"分类登记。
3.平时领用、发出的原材料,都按计划成本计算,月份终了再将本月发出原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进行分摊,随同本月发出原材料的计划成本记入有关账户,将发出原材料的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 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必须按月分摊,不得在季末或年末一次计算。
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除委托外部加工发出材料可按上月的差异率计算外,都应使用当月的实际差异率;如果上月的成本差异率与本月成本差异率相差不大的,也可按上月的成本差异率计算。计算方法一经确定,不得任意变动。材料成本差异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月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本月收入材料的成本差异)÷(月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月收入材料的计划成本)×100%
上月材料成本差异率=月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月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100%
对存货日常核算采用何种方法,由企业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但要遵守前后一致的原则。在采用实际成本进行核算时,对于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的计算方法,以及在采用计划成本进行核算时,对于成本差异手分摊方法,一经确定之后一般不应变更。
(6)外币采购业务存货成本怎么确认扩展阅读:
明细科目的设置
(1)“材料采购”科目核算企业采用计划成本进行材料日常核算而购入材料的采购成本。“材料采购”科目可按供应单位和材料品种设置二级明细科目。
(2)“在途物资”科目核算企业采用实际成本(或进价)进行材料、商品等物资的日常核算、货款已付尚未验收入库的在途物资的采购成本。“在途物资”科目可按供应单位和物资品种设置二级明细科目。物资采购的实际成本通过“在途物资”科目核算。
(3)“原材料”科目核算企业库存的各种材料,包括原料及主要材料、辅助材料、外购半成品(外购件)、修理用备件(备品备件)、包装材料、燃料等的计划成本或实际成本。
收到来料加工装配业务的原料、零件等,应当设置备查簿进行登记。“原材料”科目应当按照材料的保管地点(仓库)、材料的类别、品种和规格等设置二级明细科目。
(4)“材料成本差异”科目核算企业采用计划成本进行日常核算的材料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差异。企业也可以在“原材料”、“周转材料”等科目设置“成本差异”明细科目进行核算。“材料成本差异”科目可以分别“原材料”、“周转材料”等设置二级明细科目,按照类别或品种进行明细核算。
(5)“库存商品”科目核算企业库存的各种商品的实际成本(或进价)或计划成本(或售价),包括库存产成品、外购商品、存放在门市部准备出售的商品、发出展览的商品以及寄存在外的商品等。“库存商品”科目可以按种类、品种和规格等设置二级明细科目。
(6)“发出商品”科目核算企业商品销售不满足收入确认条件但已发出商品的实际成本(或进价)或计划成本(或售价)。“发出商品”科目应当按照购货单位及商品类别和品种设置二级明细科目。
企业采用支付手续费方式委托其他单位代销的商品,也可以单独设置“委托代销商品”科目进行核算。
(7)“商品进销差价”科目核算企业采用售价进行日常核算的商品售价与进价之间的差额。“商品进销差价”科目应当按照商品类别或实物负责人设置二级明细科目。
(8)“委托加工物资”科目核算企业委托外单位加工的各种材料、商品等物资的实际成本。“委托加工物资”科目可以按加工合同、受托加工单位以及加工物资的品种等设置二级明细科目。
‘柒’ 什么是外购存货成本
外购存货成本包括:
相关税费:包括计入存货的进口关税、消费税、资源税、不能抵扣的增值税等。
运输费:注意7%可以抵扣的问题,但是不包括仓储费用、包装费等。
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包括仓储费用、包装费、运输途中合理损耗、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用等。
商品流通企业,在采购商品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等,应当计入存货采购成本。
外购存货的成本由买价、采购费用和税金三部分组成。
(1)买价。即供货单位开出的发货票价款,如有进货折扣和进货折让,其买价应为扣除销货方进货折扣、进货折让后实际需付的金额。
(2)采购费用。主要包括外地运杂费,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入库前的整理挑选费用,购入存货应负担的税金和其他费用。
(3)税金。企业在采购物资时,除要支付买价和相关费用外,还要支付相关流转环节的税金。目前我国的流转税采用了两种方式,价内税和价外税,价内税即价格中包含了流转税,如消费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价外税即税金不包括在物资的价格之中,典型的就是增值税。对于价内税和价外税我们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捌’ 怎么确认存货刚刚开始的成本呢
1、就非商业企业而言
购入存货的成本等于购买价格 + 进口关税 + 运费 + 装卸费 + 保险费
2、对于商业企业而言
可以选择和第一种方法一样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先归集到待摊进货费用,然后根据销售情况来分摊,已销售的部分计入主营业务成本,留存部分计入存货。如果金额较小的也可以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玖’ 存货成本包括哪些内容,如何计算存货成本
存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存货成本包括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和其他成本。
1.存货的采购成本
存货的采购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
其中,存货的购买价款是指企业购入的材料或商品的发票账单上列明的价款,但不包括按规定可以抵扣的增值税额。
存货的相关税费是指企业购买存货发生的进口税费、消费税、资源税和不能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以及相应的教育费附加等应计入存货采购成本的税费。
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是指采购成本中除上述各项以外的可归属于存货采购的费用,如在存货采购过程中发生的仓储费、包装费、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用等。
商品流通企业在采购商品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等进货费用,应当计入存货采购成本,也可以先行归集,期末根据所购商品的销售情况进行分摊。对于已售商品的进货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对于未售商品的进货费用,计入期末存货成本。企业采购商品的进货费用金额较小的,可以在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2.存货的加工成本
存货的加工成本是指在存货的加工过程中发生的追加费用,包括直接人工以及按照一定方法分配的制造费用。
直接人工是指企业在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过程中发生的直接从事产品生产和劳务提供人员的职工薪酬。
制造费用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
3.存货的其他成本
存货的其他成本是指除采购成本、加工成本以外的,使存货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所发生的其他支出。企业设计产品发生的设计费用通常应计入当期损益,但是为特定客户设计产品所发生的、可直接确定的设计费用应计入存货的成本。
存货的来源不同,其成本的构成内容也不同。原材料、商品、低值易耗品等通过购买而取得的存货的成本由采购成本构成;产成品、在产品、半成品等自制或需委托外单位加工完成的存货的成本由采购成本、加工成本以及使存货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所发生的其他支出构成。实务中具体按以下原则确定:
(1)购入的存货,其成本包括:买价、运杂费(包括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包装费、仓储费等)、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用(包括挑选整理中发生的工、费支出和挑选整理过程中所发生的数量损耗,并扣除回收的下脚废料价值)以及按规定应计入成本的税费和其他费用。
(2)自制的存货,包括自制原材料、自制包装物、自制低值易耗品、自制半成品及库存商品等,其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等的各项实际支出。
(3)委托外单位加工完成的存货,包括加工后的原材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半成品、产成品等,其成本包括实际耗用的原材料或者半成品、加工费、装卸费、保险费、委托加工的往返运输费等费用以及按规定应计入成本的税费。
但是,.下列费用不应计入存货成本,而应在其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1.非正常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应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不应计入存货成本。如由于自然灾害而发生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由于这些费用的发生无助于使该存货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不应计入存货成本,而应确认为当期损益。
2.仓储费用,指企业在存货采购入库后发生的储存费用,应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但是,在生产过程中为达到下一个生产阶段所必需的仓储费用应计入存货成本。如某种酒类产品生产企业为使生产的酒达到规定的产品质量标准,而必须发生的仓储费用,应计入酒的成本,而不应计入当期损益。
3.不能归属于使存货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的其他支出,应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不得计入存货成本。
‘拾’ 外购的存货成本主要包括什么
外购的存货成本主要包含购买价款(扣除商业折扣)、相关税费(关税、消费税、资源税、不可以抵扣的增值税等)、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花费。 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花费:如在存货采购过程中发生的仓储费、包装费、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花费等。